卷三

關燈


    縱入太倉,還出咽嗌。

    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

    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豈不曉然?又《氣厥論》雲:肝移寒于心為狂膈中陽氣與寒相搏,故膈食而中不通,此膈陽與寒為之也,非獨專于寒也。

    《六節髒象》又雲: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

    王太仆雲:陽盛之極,故膈拒而食不得入。

     《正理論》曰:格則吐逆。

    故膈亦當為格。

     後世強分為五噎,謂氣、憂、食、思、勞也。

    後又分為十膈五噎。

    其派既多,其惑滋甚。

    人之溢食,初未必遽然也。

    初,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

    或胃風欲吐,醫氏不察本原,火裡燒姜,湯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繼之,荜茇未已,胡椒繼之。

    雖曰和胃,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

    設如傷飲止可逐飲;設如傷食,止可逐食。

    豈可言虛,便将熱補?《素問》無者,于法猶非。

    素熱之人,三陽必結,三陽既結,食必上潮。

    醫氏猶雲:胃寒不納。

    燔針鑽肉,炷艾灼肌,苦楚萬千。

    三陽熱結,分明一句,到了難從。

    不過抽薪最為緊要,揚湯止沸,愈急愈增。

    歲月彌深,為醫所誤。

    人言可下,退陽養陰。

    張眼吐舌,恐傷元氣。

    止在沖和,閉塞不通,經無來路,腸宜通暢,是以鳴腸。

    腸既不通,遂成噎病。

     世傳五噎寬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烏。

    今予既斥其方,信乎與否,以聽後賢。

    或雲:憂恚氣結,亦可下乎?餘曰:憂恚磐礴,便同火郁,太倉公見此皆下。

    法廢以來,千年不複。

    今代劉河間治膈氣噎食,用承氣三湯,獨超近代。

    今用藥者,不明主使,如病風狂嘻嘻,不及觀其效,猶昧本原,既懶問咨,妄興非毀。

    今予不恤,姑示後人。

    用藥之時,更詳輕重。

    假如閉久,慎勿陡攻,縱得攻開,必慮後患,宜先潤養,小着湯丸,累累加之,關扃自透。

    其或咽噎,上阻涎痰,輕用苦酸,微微湧出,因而治下,藥勢易行。

    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兩藥相通,結散陽消,飲食自下。

    莫将巴豆,耗卻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去。

    人言此病,曾下奪之,從下奪來,轉虛轉痞。

    此為巴豆,非大黃牽牛之過。

    箕城一酒官,病嘔吐,逾年不愈,皆以胃寒治之,丁香、半夏、青陳、姜附,種種燥熱,燒錐燎艾,莫知其數。

    或少愈,或複劇,且十年,大便澀燥,小便赤黃。

    命予視之。

    予曰: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王太仆雲:上,謂上焦也。

    火氣炎上之氣,謂皆熱甚而為嘔。

    以四生丸下三十行,燥糞腸垢,何啻數升?其人昏困一、二日,頻以冰水呷之,漸投涼乳酪、芝麻飲,時時咽之。

    數日外,大啜飲食,精神氣血如昔。

    繼生三子,至五旬而卒。

     飲當去水溫補轉劇論二十四 留飲,止證也,不過蓄水而已。

    王氏脈經中,派之為四:痰飲、懸飲、支飲、溢飲。

    《千金方》又派之為五飲,皆觀病之形狀而定名也。

    今予皆不論,此論飲之所得。

    其來有五:有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時傷冷而得之者。

    飲證雖多,無出于此。

     夫憤郁而不得伸,則肝氣乘脾,脾氣不化,故為留飲。

    肝主慮,久慮而不決,則飲氣不行。

    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則脾結,故亦為留飲。

    人因勞役遠來,乘困飲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脈,亦為留飲。

    人飲酒過多,腸胃已滿,又複增之,脬經不及滲洩,久久如斯,亦為留飲。

    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

    人若病飲者,豈能出此五者之外乎?夫水者,陰物也。

    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生燥,久則成痰。

    在左脅者,同肥氣;在右脅者,同息贲;上入肺則多嗽;下入大腸則為瀉;入腎則為湧水,濯濯如囊漿。

    上下無所之,故在太陽則為支飲,皆由氣逆而得之。

    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支滿痞隔痰逆。

    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

     今之用方者,例言飲為寒積,皆用溫熱之劑,以補之燥之。

    夫寒飲在中,反以熱藥從上投之,為寒所拒。

    水濕未除,反增心火;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栗。

    《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渠不信夫?況乎留飲下無補法,氣方隔塞,補則轉增。

    豈知《内經》所謂“留者攻之”?何後人不師古之甚也!且以白術、參、苓,飲者服之,尚加閉塞,況燔針艾火,其痞可知。

    前人處五飲丸三十餘味,其間有礬石、巴豆、附子、烏頭,雖是下攻,終同燥熱,雖亦有寒藥相參,力孤無援。

     故今代劉河間根據仲景十棗湯,制三花神佑丸,而加大黃、牽牛。

    新得之疾,下三、五十丸,氣流飲去。

    昔有病此者,數十年不愈。

    予診之,左手脈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脈三部,皆滑而大。

    微小為寒,滑大為燥。

    餘以瓜蒂散,湧其寒痰數升,汗出如沃;次以導水、禹功,去腸胃中燥垢亦數升,其人半愈;然後以淡劑流其餘蘊,以降火之劑開其胃口,不逾月而痊。

    夫黃連、黃柏,可以清上燥濕;黃、茯苓,可以補下滲濕。

    二者可以收後,不可以先驅。

    複未盡者,可以苦葶苈、杏仁、桑白皮、椒目逐水之藥,伏水皆去矣。

     夫治病有先後,不可亂投。

    邪未去時,慎不可補也。

    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氣,轉甚于未治之時也。

    昔河内有人病飲,醫者斷為脾濕,以木香、牽牛二味散之,下十餘行,因病患;複變散為丸,又下十餘行;複變丸為散,又十餘行。

     病者大困,睡幾晝夜。

    既覺,腸胃寬潤,惟思粥,食少許,日漸愈。

    雖同斷為濕,但補瀉不同,其差至此。

     《内經》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甚則飲發中滿。

    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内蓄,中滿不食。

    注雲:此年太陰在泉,濕監于地,病之原始,地氣生焉。

    少陰司天,濕土為四之氣,民病鼽衄飲發。

    又,土郁之發,民病飲發注下,跗腫身重。

    又,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

    又,太陰所至,蓄滿。

    又,太陰之勝,與太陰之複,皆雲飲發于中。

    以此考之,土主濕化,不主寒;水主寒化,不主濕。

    天多雨,地有積潦,皆以為水。

    在《内經》屬土,冰霜凝,風氣凄凜,此水之化也。

    故曰:醜未太陰濕土,辰戌太陽寒水。

    二化本自不同,其病亦異。

    夫濕土太過,則飲發于中。

    今人以為脾土不足,則軒岐千古之書,可從乎?不可從乎? 嗽分六氣毋拘以寒述二十五 嗽與咳,一證也。

    後人或以嗽為陽,咳為陰,亦無考據。

    且《内經·咳論》一篇,純說嗽也,其中無咳字。

    由是言之,咳即嗽也,嗽即咳也。

    《陰陽應象大論》雲: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又《五髒生成篇》雲:咳嗽上氣。

    又《診要經終》雲:春刺秋分,環為咳嗽。

    又《示從容篇》雲: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

    《素問》惟以四處連言咳嗽,其餘篇中,止言咳,不言嗽。

    乃知咳嗽一證也。

    或言嗽為别一證,如《傷寒》書中說咳逆,即咽中作梯磴之聲者是也。

    此一說,非《内經》止以嗽為咳。

    《生氣通天論》雲:秋傷于濕,上逆而咳。

    《應象大論》文義同,而無嗽字,乃知咳即是嗽明矣!餘所以苦論此者。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嗽之為病,自古歸之肺,此言固不易也。

    《素問》言:肺病,喘咳逆。

    又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太陰陽明。

    《靈樞》十二經,惟太陰肺經雲:肺脹滿,膨膨而喘咳,他經則不言。

    《素問·咳論》,雖言五髒六腑皆有咳,要之止以肺為主。

    《素問》言: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

    注雲:邪為寒氣。

    《經》又曰: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脾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後人見是言,斷嗽為寒,更不參較他篇。

    豈知六氣皆能嗽人?若謂咳止為寒邪,何以“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咳嗽”?歲木不及,心氣晚治,上勝肺金,咳而鼽。

    從革之紀,金不及也,其病嚏咳。

    堅成之紀,金太過也,上征與正商同,其病咳。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金上從,咳、嚏、衄。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咳、唾血、煩心。

    少陽司天,主勝則胸滿咳。

    少陽司天之氣,熱郁于上,咳逆、嘔吐。

    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咳、嘔。

    終之氣,陽氣不藏而咳。

    少陽之複,枯燥煩熱,驚咳衄,甚則咳逆而血洩。

    少陰司天,熱氣生于上,清氣生于下,寒熱淩犯而生于中,民病咳、喘。

    三之氣,天政布,大火行,餘火内格,腫于上咳喘,甚則血溢。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甚則咳喘。

    少陰之複,燠熱内作,氣動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膚痛,則入肺,咳而鼻淵。

    若此之類,皆生于火與熱也。

    豈可專于寒乎?謂咳止于熱與火耶?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

    若此之類,乃生于風。

    豈可專于熱與火也?謂咳專于風耶?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咳唾則有血,太陰之複,濕變乃舉,飲發于中,咳喘有聲。

    若此之類,乃生于濕。

    豈可專于風也?謂咳止于濕耶?金郁之發,民病咳逆,心脅痛,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咳喘逆,逆甚而嘔血。

    陽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咳嗌塞。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咳,腹中鳴。

    陽明司天,清複内餘,則咳、衄、嗌塞,心膈中熱。

    咳不止而目血出者死。

    陽明之勝,清發于中,溢塞而咳。

    陽明之複,清氣大舉,咳哕煩心。

    若此之類,皆生于燥,豈可專于濕也?謂咳止于燥耶?太陽司天,客氣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

    若此之類,乃生于寒。

    豈可專于燥也?又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夜幕則甚,亦風咳也。

    勞風,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亦風咳也。

    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亦熱咳也。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亦熱咳也。

    一陽發病,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