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吐。

    叔和雲:寸脈沉兮胸有痰。

    啟玄子曰:上盛不已,吐而奪之是也。

     風八 夫中風,失音悶亂,斜口眼。

    《内經》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

    故百病皆生于風也。

    可用三聖散吐之。

    如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粥菜不能下者,煎三聖散,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

    次服通聖散、涼膈散、大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大忌雞、豬、魚、兔、酒、醋、荞面動風引痰之物。

    吐痰之法,在方論中。

     頭風眩運,手足時複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之如水聲,可用獨聖散吐之。

    吐訖,可服辛涼清上之藥。

    仲景曰:此寒痰結于胸中之緻然也。

     痹九 夫大人小兒,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及手足麻木不仁者,可用郁金散吐之。

    吐訖,以導水丸、通經散洩之。

    洩訖,以辛溫之劑,發散汗出,則可服當歸、芍藥、乳、沒行經和血等藥。

    如不愈,則便不宜服此等藥。

     痿十 夫男女年少,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滿面浮,此名曰肺痿。

    可用獨聖散吐之。

    吐訖,次用人參柴胡飲子、小柴胡飲子,加當歸、桂苓甘露散之類。

    《内經》曰:男女之病皆同也。

    男子精不足,是味不化也;女子血不流,是氣不用也。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厥十一 夫厥之為病,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

    舉世傳為腳氣寒濕之病,豈知《内經》中本無腳氣。

    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熱厥為手足熱,寒厥為手足寒也。

    陽經起于足指之表,陰經起于足心之下。

    陽氣勝則足下熱,陰氣勝則足下寒。

    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

    寒在上者,以溫劑補肺金;熱在上者,以涼劑清心火則愈矣。

    若屍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可以湧而醒,次服降火益水、和血通氣之藥,使粥食調養,無不瘥者。

    若其餘諸厥,仿此行之,慎勿當疑似之間,便作風氣,相去邈矣。

     痫十二 夫痫病不至于目瞪如愚者,用三聖散投之。

    更用火盆一個,于暖室中,令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至于目瞪愚者,不可治。

    《内經》曰:神不得守。

    謂神亂也。

     瘧十三 夫富貴膏粱之人病瘧,或間日,或頻日,或作熱,或作寒,或多寒少熱,或多熱少寒,宜以大柴胡湯下之。

    下過三、五行;次服白虎湯、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類。

    如不愈者,是積熱大甚,宜以神芎藏用丸、三花神丸、調胃承氣湯等藥,大作劑料下之;下訖,以長流水煎五苓散服之,或服小柴胡湯數服亦可。

    如不愈,複以常山散吐之;後服涼膈散、白虎湯之類,必愈矣。

    大忌熱面及羊肉、雞、豬、魚、兔等物。

    如食之,瘧疾複作,以至不救。

     貧賤刍刍荛之人病瘧,以飲食疏,衣服寒薄,勞力動作,不可與膏粱之人同法而治。

     臨發日,可用野夫多效方、溫脾散治之。

    如不愈,用辰砂丹治之則愈矣。

    如服藥訖,宜以長流水煎白虎湯、五苓散服之,不宜食熱物及燥熱之藥,以瘧疾是傷暑伏熱之故也。

    《内經》曰:夏傷于暑,秋必瘧。

    可不信哉?忌物同前。

     洩利十四 夫大人小兒暴注,瀉水不已。

    《内經》曰:注下也。

    注下者,水利也,火運太過之病,火主暴逆之故也。

    急宜用水調桂苓甘露散、五苓散、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過,放冷服則愈。

    慎不可驟用罂粟殼、幹姜、豆蔻、聖散子之類,縱瀉止則腸胃不通,轉生他疾。

    止可以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疳利十五 夫病疳利,米谷不化,日夜無度,腹中雷鳴,下利完谷出,可用導水丸、禹功散瀉訖,一、二日可服胃風湯;不愈則又可與桂枝麻黃湯,發汗則愈矣。

    《内經》曰:久風入中為腸風、飧洩。

    啟玄子雲:風在腸中,上熏于胃,所食不化而出。

    又雲:飧洩者,是暮食不化也。

    又《經》雲:春傷于風,夏必飧洩。

    故可汗而愈。

    《内經》曰:風随汗出,痛随利減。

    若服豆蔻、罂粟殼之類,久而不辍,則變為水腫,以成不救也。

     髒毒下血十六 夫髒毒下血,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當歸;瀉訖,次用芍藥柏皮丸、黃連解毒湯、五苓、益元各停,調下五、七錢服之。

    《内經》曰:腸便血何如?答曰:者,腸間積水也。

    身熱則死,寒則生。

    熱為血氣敗,故死;寒為榮氣在,則生。

    七日而死者,死于火之成數也。

     下利膿血十七 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生姜、棗煎;更下藏用七、八十丸,量虛實加減;瀉訖,次用長流水,調五苓散五、七錢;或加燈心煎調下亦得;調益元散五、七錢亦可。

    大忌油膩一切熱物則愈矣。

     水洩不止十八 夫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姜、附峻熱之劑,遂令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用獨聖散吐之。

    如時月寒涼,宜于暖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以借火力出汗。

    次以導水禹功散,量虛實瀉十餘行,濕去腫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