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又方:小兒血痢。
取生馬齒苋絞汁一大合,和蜜一匙匕,空去寒熱。
馬齒苋實一大升,搗為末。
每一匙煮丹,熱如火,繞腰即馬齒菜敷之,日二。
靈苑方:治五毒蟲毛螫,赤痛不止。
馬齒苋熟杵敷之。
産寶産後血小便不通,臍腹痛。
生馬齒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攪服。
丹房鏡源:馬齒灰煮丹砂衍義曰:馬齒苋,人多食之,然性寒滑。
青黛條中已着。
茄子 茄子 味甘,寒。
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
一名落蘇。
處處有之。
根及枯莖、葉主凍腳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苦茄 樹小有刺。
其子,以醋摩療癰腫。
根亦作浴湯。
生嶺南(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落蘇,平。
主寒熱,五髒勞。
不可多食,熟者少食無畏。
又,醋摩之,敷腫毒。
陳藏器雲:茄子,味甘,平,無毒。
今人種而食者名落蘇。
嶺南野生者名苦茄足刺,子小,主瘴。
日華子雲:茄子,治溫疾,傳屍勞氣。
圖經曰:茄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處處有之,今亦然。
段成式雲:茄者,連莖之名,字當革遐反,今呼若伽,未知所自耳。
茄之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之;青水茄、白茄、唯北土多有。
入藥多用黃茄,其餘唯可作菜茹耳。
又有一種苦茄,小株有刺,亦入藥。
江南有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葫蘆,亦大風熱痰,取大黃老茄子,不計多少,以新瓶盛貯,埋之土中,經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如梧子。
食已及欲卧時,酒下三十粒,甚效。
又治墜撲内損,散敗血,止痛及惡瘡、發背等。
重陽日收取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一兩,碎搗,以不津瓶器,大小約可盛納茄子者,于器中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覆之,如此令盡,然後以紙三數重,密密封之,安置淨處,上下以新磚複,不犯地氣,至正月後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
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已爛,即開瓶傾出,濾去滓,别又曝,直至成膏,乃可用。
内損,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惡血散則痛止,血愈矣。
諸瘡腫,亦先酒飲半匙,又用膏于瘡口四面塗之,當覺冷如冰雪,瘡者,亦可内消,若膏久幹硬,即以飯飲化動塗之。
又治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細切淨洗訖,以水五鬥,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铛器中煎至一鬥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研了麝香、朱砂粉,同丸如梧子。
每旦日,用秫米酒送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
男子、女人通用,皆驗。
陳藏器雲:平,無毒。
醋摩敷癰腫。
莖、葉枯者,煮洗凍瘡。
今人種食之,一名落蘇。
又嶺南有野生者,名苦茄,足刺亦主瘴。
食療雲:平。
主寒熱,五髒勞。
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
熟者少食之,無畏。
患冷人不可食。
又,根主凍腳瘡,煮湯浸之。
勝金方:治磕撲損,肌膚青腫方:茄子留花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濃,新瓦上焙幹為末。
欲卧酒調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迹也。
靈苑方:治腸風下血,久不止。
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食前米飲調三錢匕。
衍義曰:茄子,新羅國出一種,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
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唯此無益,并無所治,隻說損人。
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然終與《本經》相失。
圃人又植于暖處,濃加貴價以售。
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于可忽也。
蘩蒌 蘩萎 味酸,平,無毒。
主積年惡瘡不愈。
五月五日日中采,幹用之。
陶隐居雲:此菜,人以作羹。
五月五日采,曝幹,燒作屑,療雜瘡,有效。
亦雜百草取之,不必隻此一種爾。
唐本注雲: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
而二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
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蒌。
《爾雅》物重名者,并雲一物兩名。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蘩蒌,主破血。
産婦煮食之,及下乳汁。
産後腹中有塊痛,以酒炒絞取汁,溫服。
又取曝幹為末,醋煮為丸,空腹服三十丸,下惡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青,花白,采苗。
長服惡血盡出,治惡瘡有神驗之功。
圖經曰:蘩蒌(音縷),即雞腸草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南中多生于田野間,近京下濕地,亦或有之。
葉似荇菜而小,夏秋間生小白黃花,其莖梗作蔓,斷之有絲縷,又細而中空似雞腸,因得此名也。
《本經》作兩條,而蘇恭以為一物二名。
謹按《爾雅》KT(五高切),KTKT今南北所生,或肥瘠用雞腸及蘩KT若菟之。
五月五日采,陰幹用範汪治淋,用蘩蒌滿食療:不用令人長食之,恐血盡。
或雲蒌即藤也,人恐白軟草是。
外台秘要:治淋。
取蘩蒌草滿兩手握,水煮服之。
衍義曰:蘩蒌,雞腸草,一物也。
今雖分之為二,其雞腸草條中,獨不言性味,故知一物也。
雞腸草,春開小花如綠豆大,莖、葉如園荽,初生則直,長大即覆地。
小戶收之為齑,食之烏髭發。
雞腸草 主毒腫,止小便利。
陶隐居雲:人家園庭亦有此草,小兒取挪汁,以捋蜘蛛網至粘,可掇蟬,療蠼溺也。
唐本注雲:此草,即蘩蒌是也,剩出此條,宜除之。
今按:雞腸草,亦在草部下品。
唐注以為剩出一條。
詳此主療相似,其一物乎?今移附蘩蒌之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雞腸草,平,草,微寒。
爾雅雲:KT,KTKT。
釋曰:KT,一名KTKT,一名雞腸性論雲:雞腸草亦可單用,味苦。
洗手足水爛,主遺尿,治蠼尿瘡,生挪敷三、四度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如棗大。
癢痛者,搗封上,日五、六易之。
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
去脂膏毒瓦斯。
又,燒敷疳。
亦療小兒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圖經文具蘩蒌條下。
食療:溫。
作菜食之,益人。
治一切惡瘡,搗汁敷之,五月五
取生馬齒苋絞汁一大合,和蜜一匙匕,空去寒熱。
馬齒苋實一大升,搗為末。
每一匙煮丹,熱如火,繞腰即馬齒菜敷之,日二。
靈苑方:治五毒蟲毛螫,赤痛不止。
馬齒苋熟杵敷之。
産寶産後血小便不通,臍腹痛。
生馬齒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攪服。
丹房鏡源:馬齒灰煮丹砂衍義曰:馬齒苋,人多食之,然性寒滑。
青黛條中已着。
茄子 茄子 味甘,寒。
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
一名落蘇。
處處有之。
根及枯莖、葉主凍腳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苦茄 樹小有刺。
其子,以醋摩療癰腫。
根亦作浴湯。
生嶺南(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落蘇,平。
主寒熱,五髒勞。
不可多食,熟者少食無畏。
又,醋摩之,敷腫毒。
陳藏器雲:茄子,味甘,平,無毒。
今人種而食者名落蘇。
嶺南野生者名苦茄足刺,子小,主瘴。
日華子雲:茄子,治溫疾,傳屍勞氣。
圖經曰:茄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處處有之,今亦然。
段成式雲:茄者,連莖之名,字當革遐反,今呼若伽,未知所自耳。
茄之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之;青水茄、白茄、唯北土多有。
入藥多用黃茄,其餘唯可作菜茹耳。
又有一種苦茄,小株有刺,亦入藥。
江南有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葫蘆,亦大風熱痰,取大黃老茄子,不計多少,以新瓶盛貯,埋之土中,經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如梧子。
食已及欲卧時,酒下三十粒,甚效。
又治墜撲内損,散敗血,止痛及惡瘡、發背等。
重陽日收取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一兩,碎搗,以不津瓶器,大小約可盛納茄子者,于器中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覆之,如此令盡,然後以紙三數重,密密封之,安置淨處,上下以新磚複,不犯地氣,至正月後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
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已爛,即開瓶傾出,濾去滓,别又曝,直至成膏,乃可用。
内損,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惡血散則痛止,血愈矣。
諸瘡腫,亦先酒飲半匙,又用膏于瘡口四面塗之,當覺冷如冰雪,瘡者,亦可内消,若膏久幹硬,即以飯飲化動塗之。
又治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細切淨洗訖,以水五鬥,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铛器中煎至一鬥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研了麝香、朱砂粉,同丸如梧子。
每旦日,用秫米酒送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
男子、女人通用,皆驗。
陳藏器雲:平,無毒。
醋摩敷癰腫。
莖、葉枯者,煮洗凍瘡。
今人種食之,一名落蘇。
又嶺南有野生者,名苦茄,足刺亦主瘴。
食療雲:平。
主寒熱,五髒勞。
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
熟者少食之,無畏。
患冷人不可食。
又,根主凍腳瘡,煮湯浸之。
勝金方:治磕撲損,肌膚青腫方:茄子留花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濃,新瓦上焙幹為末。
欲卧酒調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迹也。
靈苑方:治腸風下血,久不止。
茄蒂燒存性為末,每服食前米飲調三錢匕。
衍義曰:茄子,新羅國出一種,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
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唯此無益,并無所治,隻說損人。
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然終與《本經》相失。
圃人又植于暖處,濃加貴價以售。
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于可忽也。
蘩蒌 蘩萎 味酸,平,無毒。
主積年惡瘡不愈。
五月五日日中采,幹用之。
陶隐居雲:此菜,人以作羹。
五月五日采,曝幹,燒作屑,療雜瘡,有效。
亦雜百草取之,不必隻此一種爾。
唐本注雲: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
而二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
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蒌。
《爾雅》物重名者,并雲一物兩名。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蘩蒌,主破血。
産婦煮食之,及下乳汁。
産後腹中有塊痛,以酒炒絞取汁,溫服。
又取曝幹為末,醋煮為丸,空腹服三十丸,下惡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青,花白,采苗。
長服惡血盡出,治惡瘡有神驗之功。
圖經曰:蘩蒌(音縷),即雞腸草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南中多生于田野間,近京下濕地,亦或有之。
葉似荇菜而小,夏秋間生小白黃花,其莖梗作蔓,斷之有絲縷,又細而中空似雞腸,因得此名也。
《本經》作兩條,而蘇恭以為一物二名。
謹按《爾雅》KT(五高切),KTKT今南北所生,或肥瘠用雞腸及蘩KT若菟之。
五月五日采,陰幹用範汪治淋,用蘩蒌滿食療:不用令人長食之,恐血盡。
或雲蒌即藤也,人恐白軟草是。
外台秘要:治淋。
取蘩蒌草滿兩手握,水煮服之。
衍義曰:蘩蒌,雞腸草,一物也。
今雖分之為二,其雞腸草條中,獨不言性味,故知一物也。
雞腸草,春開小花如綠豆大,莖、葉如園荽,初生則直,長大即覆地。
小戶收之為齑,食之烏髭發。
雞腸草 主毒腫,止小便利。
陶隐居雲:人家園庭亦有此草,小兒取挪汁,以捋蜘蛛網至粘,可掇蟬,療蠼溺也。
唐本注雲:此草,即蘩蒌是也,剩出此條,宜除之。
今按:雞腸草,亦在草部下品。
唐注以為剩出一條。
詳此主療相似,其一物乎?今移附蘩蒌之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雞腸草,平,草,微寒。
爾雅雲:KT,KTKT。
釋曰:KT,一名KTKT,一名雞腸性論雲:雞腸草亦可單用,味苦。
洗手足水爛,主遺尿,治蠼尿瘡,生挪敷三、四度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如棗大。
癢痛者,搗封上,日五、六易之。
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
去脂膏毒瓦斯。
又,燒敷疳。
亦療小兒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圖經文具蘩蒌條下。
食療:溫。
作菜食之,益人。
治一切惡瘡,搗汁敷之,五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