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計壯數,其人被苦初覺痛者,以痛定為準;初不覺痛者,灸至極痛而止。
前後用此法救人,無不應者。
若是疣贅之類,亦如此灸之書之載無空言,但患人不能以意詳之,故不得盡應耳。
食療:除風,殺蟲。
外台秘要:治牙齒疼痛。
獨頭蒜煨之,乘熱截,用頭以熨痛上,轉易之。
亦主蟲痛。
又方: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
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
又方: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
取蒜一大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令極爛,并滓服一大升以來。
須臾暴痢,搗蒜兩足下貼之。
又方:治血氣,逆心煩悶,心痛。
生蒜搗汁,服二升則瘥。
葛氏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又發足踝者。
搗蒜濃敷之,幹即易之。
梅服藥導之方:取獨顆蒜,煨令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
又方:治獨頭蒜摩螫處,痛止。
又方:治射工毒。
以獨頭蒜切之,濃三分以來,貼瘡上虺螫人。
以獨頭蒜、酸草搗絞,敷所咬處。
孫真人蒜齑着鹽醬,搗食之。
蒜苗作羹,煮食并得。
主下氣,溫中,消谷。
黃帝雲:合青魚食之,令人腹内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
多食生蒜傷肝氣,令人面無顔色。
四、八月勿食生蒜,傷人神,損膽氣。
簡要濟衆:治鼻血不止,服藥不應。
宜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濃一豆許,左鼻血血出,即貼兩腳下,立瘥。
血止,急以溫水洗腳心。
子母秘錄:治産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
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拗口又方:小兒白秃瘡,凡頭上團團然白色,以蒜揩白處,早朝使之。
後魏李道念,公有重病。
答曰:舊有冷痰,今五年矣。
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時食白瀹雞子過多。
令取蒜一頭煮之,服藥乃吐一物如升,涎唾裹之,開看乃雞雛,翅羽、爪頭具全。
澄曰:未盡。
更服藥,再吐十三頭。
又華佗行道,見車載一人,病咽塞食不下,呻吟。
佗曰:餅店家蒜齑,大酢三升飲之,當自痊。
果吐大蛇一枚而愈。
衍義曰:葫,大蒜也,其氣極葷,然置臭肉中,掩臭氣。
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以溫水送之下咽,即知。
仍禁飲冷水。
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
又鼻衄,爛研一顆,塗兩足心下,才止便拭去。
又将紫皮者,橫切作片子,濃一分,初患瘡發于背脅間未辨癰疽者,若陽滞于陰,即為癰;陰滞于陽,即為疽。
癰即皮光赤,疽即皮肉紋起不澤。
并以葫片複之,用艾灸。
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覺,即便灸,無不效者。
仍審度正,于中心貼葫灸之。
世人往往不悟此瘡,初見其瘡小,不肯灸,惜哉! 蒜 蒜 小蒜也味辛,溫,有小毒。
歸脾、腎。
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溫中,除邪痹毒瓦斯。
五月五日采之。
陶隐居雲: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
至五月葉枯,取根名(音亂)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
味辛,性熱,主中冷,霍亂,煮飲之。
亦主溪毒。
食之損人,不可長服。
唐本注雲: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
山人、俚、獠時用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小蒜野生,小者一名莴,一名。
苗、葉、根、子似葫而細數倍也。
爾雅雲:,山蒜。
釋曰《說文》雲:葷菜也。
一雲菜之美者,雲夢之葷菜。
生山中者名。
孟诜雲:良。
不可常食。
日華子雲:小蒜,熱,有毒。
下氣,止霍亂吐瀉,消宿食,治蠱毒,敷蛇蟲,沙虱瘡。
三月不可食。
圖經曰:蒜,小蒜也,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極細小者是也。
五月五日采。
謹按《爾雅》(力的切),山蒜。
釋曰:《說文》雲:蒜,葷菜也。
一中者名。
今《本經》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
而《爾雅》、《大蒜也。
乃今小蒜也。
書傳載物之别名不同,如此用藥不可不審也。
古方:多用小蒜治霍亂,煮汁飲之。
南齊褚澄用蒜治李道念雞瘕,便瘥。
江南又有一種山蒜,似大蒜臭。
山人以治積塊及婦人血瘕,以苦醋摩服多效。
又有一種似大蒜而多瓣,主腳氣。
宜煮與蓐婦飲之,易産。
江北則無。
食療:主霍亂,消谷,治胃溫中,除邪氣。
五月五日采者上。
又,去諸蟲毒、疔腫、毒瘡,甚良。
不可常食。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滿氣,未得吐下。
小蒜一升咀,以水三升,煮螫人。
杵小蒜飲汁,以滓敷瘡上。
葛氏方:水毒中人,一名中溪射工而無物。
以小蒜三升咀,于湯中莫令大熱,熱即無力,捩去滓,适鏡: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氣,溫中,除邪痹,毒瓦斯,歸脾、腎,煎湯服之。
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随手效。
以不用着鹽。
绛外家人患心痛十餘年,諸藥不差,服此更不發。
又方:蛐蜒入耳。
小蒜汁理一切蟲入耳,皆同。
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黃丹少許,以聚為度,丸如雞頭大,候幹。
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至妙。
廣韻:張骞使大宛,食之損人心力。
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
衍義曰:蒜,小蒜也。
又謂之,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之。
又謂之宅蒜,華佗用蒜齑,是此物。
胡蔥 味辛,溫中消谷,下氣,殺蟲。
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尤發痼疾。
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轉甚。
其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稍長而銳。
生蜀郡山谷。
五月、六月采。
(今附) 圖經文具蔥實條下。
雷公雲:凡使,采得根據文碎擘,用綠梅子相對拌蒸一伏時,去綠梅子,于砂盆中研如膏,新瓦器中攤,曬幹用。
食療:胡蔥,平。
主消谷,能食。
久食之令人多忘。
根發痼疾。
又,食着悴者。
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
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齒人不可食,轉極甚。
謹按利五髒不足氣,亦傷絕血脈氣。
多食損神,此是熏物耳。
孫真
前後用此法救人,無不應者。
若是疣贅之類,亦如此灸之書之載無空言,但患人不能以意詳之,故不得盡應耳。
食療:除風,殺蟲。
外台秘要:治牙齒疼痛。
獨頭蒜煨之,乘熱截,用頭以熨痛上,轉易之。
亦主蟲痛。
又方: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
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
又方: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
取蒜一大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令極爛,并滓服一大升以來。
須臾暴痢,搗蒜兩足下貼之。
又方:治血氣,逆心煩悶,心痛。
生蒜搗汁,服二升則瘥。
葛氏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又發足踝者。
搗蒜濃敷之,幹即易之。
梅服藥導之方:取獨顆蒜,煨令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
又方:治獨頭蒜摩螫處,痛止。
又方:治射工毒。
以獨頭蒜切之,濃三分以來,貼瘡上虺螫人。
以獨頭蒜、酸草搗絞,敷所咬處。
孫真人蒜齑着鹽醬,搗食之。
蒜苗作羹,煮食并得。
主下氣,溫中,消谷。
黃帝雲:合青魚食之,令人腹内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
多食生蒜傷肝氣,令人面無顔色。
四、八月勿食生蒜,傷人神,損膽氣。
簡要濟衆:治鼻血不止,服藥不應。
宜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濃一豆許,左鼻血血出,即貼兩腳下,立瘥。
血止,急以溫水洗腳心。
子母秘錄:治産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
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拗口又方:小兒白秃瘡,凡頭上團團然白色,以蒜揩白處,早朝使之。
後魏李道念,公有重病。
答曰:舊有冷痰,今五年矣。
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時食白瀹雞子過多。
令取蒜一頭煮之,服藥乃吐一物如升,涎唾裹之,開看乃雞雛,翅羽、爪頭具全。
澄曰:未盡。
更服藥,再吐十三頭。
又華佗行道,見車載一人,病咽塞食不下,呻吟。
佗曰:餅店家蒜齑,大酢三升飲之,當自痊。
果吐大蛇一枚而愈。
衍義曰:葫,大蒜也,其氣極葷,然置臭肉中,掩臭氣。
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以溫水送之下咽,即知。
仍禁飲冷水。
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
又鼻衄,爛研一顆,塗兩足心下,才止便拭去。
又将紫皮者,橫切作片子,濃一分,初患瘡發于背脅間未辨癰疽者,若陽滞于陰,即為癰;陰滞于陽,即為疽。
癰即皮光赤,疽即皮肉紋起不澤。
并以葫片複之,用艾灸。
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覺,即便灸,無不效者。
仍審度正,于中心貼葫灸之。
世人往往不悟此瘡,初見其瘡小,不肯灸,惜哉! 蒜 蒜 小蒜也味辛,溫,有小毒。
歸脾、腎。
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溫中,除邪痹毒瓦斯。
五月五日采之。
陶隐居雲: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
至五月葉枯,取根名(音亂)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
味辛,性熱,主中冷,霍亂,煮飲之。
亦主溪毒。
食之損人,不可長服。
唐本注雲: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
山人、俚、獠時用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小蒜野生,小者一名莴,一名。
苗、葉、根、子似葫而細數倍也。
爾雅雲:,山蒜。
釋曰《說文》雲:葷菜也。
一雲菜之美者,雲夢之葷菜。
生山中者名。
孟诜雲:良。
不可常食。
日華子雲:小蒜,熱,有毒。
下氣,止霍亂吐瀉,消宿食,治蠱毒,敷蛇蟲,沙虱瘡。
三月不可食。
圖經曰:蒜,小蒜也,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極細小者是也。
五月五日采。
謹按《爾雅》(力的切),山蒜。
釋曰:《說文》雲:蒜,葷菜也。
一中者名。
今《本經》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
而《爾雅》、《大蒜也。
乃今小蒜也。
書傳載物之别名不同,如此用藥不可不審也。
古方:多用小蒜治霍亂,煮汁飲之。
南齊褚澄用蒜治李道念雞瘕,便瘥。
江南又有一種山蒜,似大蒜臭。
山人以治積塊及婦人血瘕,以苦醋摩服多效。
又有一種似大蒜而多瓣,主腳氣。
宜煮與蓐婦飲之,易産。
江北則無。
食療:主霍亂,消谷,治胃溫中,除邪氣。
五月五日采者上。
又,去諸蟲毒、疔腫、毒瘡,甚良。
不可常食。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滿氣,未得吐下。
小蒜一升咀,以水三升,煮螫人。
杵小蒜飲汁,以滓敷瘡上。
葛氏方:水毒中人,一名中溪射工而無物。
以小蒜三升咀,于湯中莫令大熱,熱即無力,捩去滓,适鏡: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氣,溫中,除邪痹,毒瓦斯,歸脾、腎,煎湯服之。
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随手效。
以不用着鹽。
绛外家人患心痛十餘年,諸藥不差,服此更不發。
又方:蛐蜒入耳。
小蒜汁理一切蟲入耳,皆同。
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黃丹少許,以聚為度,丸如雞頭大,候幹。
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至妙。
廣韻:張骞使大宛,食之損人心力。
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
衍義曰:蒜,小蒜也。
又謂之,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之。
又謂之宅蒜,華佗用蒜齑,是此物。
胡蔥 味辛,溫中消谷,下氣,殺蟲。
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尤發痼疾。
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轉甚。
其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稍長而銳。
生蜀郡山谷。
五月、六月采。
(今附) 圖經文具蔥實條下。
雷公雲:凡使,采得根據文碎擘,用綠梅子相對拌蒸一伏時,去綠梅子,于砂盆中研如膏,新瓦器中攤,曬幹用。
食療:胡蔥,平。
主消谷,能食。
久食之令人多忘。
根發痼疾。
又,食着悴者。
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
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齒人不可食,轉極甚。
謹按利五髒不足氣,亦傷絕血脈氣。
多食損神,此是熏物耳。
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