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苦瓠
味苦,寒,有毒。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生晉地川澤。
陶隐居雲: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爾。
今瓠自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别生一種也。
又有瓠(音婁),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
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
唐本注雲:瓠與冬瓜、瓠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苦瓠爾。
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
瓠中苦者,不入藥用。
冬瓜自根據食前說,瓠與瓠,又須辨之。
此三物苗葉相似,而實形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
其瓠,形狀大小非一。
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
瓠與甜瓠體性相類,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啖,無所主療,不入方:用。
而甜瓠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
此等元種各别,非甘者變而為苦也。
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
主水腫,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痰飲。
或服之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穣灰汁解之。
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膽。
又取一枚,開口,以水煮中攪取汁,滴鼻中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陶雲瓠小者名瓢,按《切韻》瓢,注雲:瓠也。
又語曰:吾豈匏瓜也哉,是則此為瓜匏之瓠也。
今據瓜匏少見有苦者。
謹按瓠,固匏也。
但匏字合作,蓋音同字異爾,且似瓠,可為飲器。
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
則陶雲:小者名瓢是也,今人以苦人吐。
此又與上說正同爾。
《藥性論》雲:苦瓠瓤,使。
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孟诜雲:瓠,冷。
主消渴,惡瘡。
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之,尤甚。
又壓熱,服丹石人方:可食,餘人不可辄食。
日華子雲:瓠,無毒,又雲微毒。
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聖惠方:治齲齒疼痛。
用葫蘆半升,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含漱吐之。
莖、葉亦可用,不過二劑瘥。
又方:治鼠。
用瓠花曝幹為末,敷之。
外台秘要:治卒患腫滿。
曾有人忽腳跌,腫漸上至膝,足不可踐地,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
苦瓠白瓤實,撚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
至午當出水一鬥。
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
三年内慎口味也。
苦瓠須好者,無靥翳,細理,研淨者,不爾,有毒不用。
千金方:治眼暗。
取七月七日苦瓠瓤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錢七文,和漬,微火煎之減半。
以沫納眼中,神驗。
肘後方:皆如爛肝者。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神驗。
孫真人甜瓠,患腳腫氣及虛腫者,食之永不瘥。
傷寒類要:治浸之三、兩食頃。
取兩酸棗許,分納兩鼻中子白瓤子熬令黃,搗為末,每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愈。
用瓠有吐者,當先詳之。
丹房鏡源:苦瓠煮汞。
葫 葫 蒜也味辛,溫,有毒。
主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瓦斯。
獨子者亦佳。
歸五髒。
久食傷人,損目明。
五月五日采。
陶隐居雲: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
性最熏臭,不可食。
俗入作齑以啖脍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
此物唯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魚食,令人發黃。
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複其本也。
唐本注雲:此物煮為羹,極俊美,熏氣亦微。
下氣,消谷,除風,破冷,足為馔中之俊。
而注雲不中煮,自當是未經試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癖,伏邪惡,宣通溫補。
無以加之。
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發白,療瘡癬,生食去蛇、蟲、溪、蠱等毒。
昔患癖者,嘗夢人教每日食三顆大蒜,初時根據夢,遂至瞑眩,口中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令取數片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為内灸,根據此大效。
又魚骨鲠不出,以蒜納鼻中即出。
獨顆者殺鬼,去痛,入用最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大蒜,今出梁州者最美而少辛,大者徑二寸;泾陽者皮赤甚辣;其餘并相似也。
孟诜雲蛇咬瘡,取蒜去皮一升,搗,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漬損處,從夕至暮。
初被咬未腫,速嚼蒜封之,六、七易。
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爛。
空腹頓服之,随後飯壓之。
明日根據前進服,下一切冷毒風氣。
又,獨頭者一枚,和雄黃、杏仁研為丸,空腹飲下三丸,靜坐少時,患鬼氣者當汗出,即瘥。
日華子雲:蒜,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去蠱毒,療勞瘧,冷風,癖,溫疫氣,傅風拍冷痛,蛇蟲傷,惡瘡疥,溪毒,沙虱,并搗貼之。
熟醋浸之,經年者良。
圖經曰:葫,大蒜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莳也。
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複其本矣。
然其花中有實,亦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
五雲:主散癰腫。
李绛《兵部手集方》:療毒瘡腫,号叫卧不得,人不别者。
取獨頭蒜兩顆,細搗,以油麻和,濃敷瘡上,幹即易之。
頃年,盧坦侍郎任東畿尉用此便瘥。
後李仆射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便愈。
绛得此方,傳救數人,無不神效。
葛洪《肘後方》灸背腫令消法雲:取獨顆蒜,橫截濃一分,安腫上,炷艾如梧桐子,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擎起蒜,皮肉,如有體幹不須灸。
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灸之亦瘥。
每用灸人,無不立效。
又今江甯府紫極宮刻石記其法雲: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等,皆灸之。
其法與此略同,其小别者,乃雲初覺皮肉間有異,知是必作瘡者。
切大蒜如銅錢濃片,安腫處灸之,不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生晉地川澤。
陶隐居雲: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而有上下之殊,當是為其苦爾。
今瓠自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别生一種也。
又有瓠(音婁),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
凡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理自不及冬瓜也。
唐本注雲:瓠與冬瓜、瓠全非類例,今此論性,都是苦瓠爾。
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
瓠中苦者,不入藥用。
冬瓜自根據食前說,瓠與瓠,又須辨之。
此三物苗葉相似,而實形有異,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
其瓠,形狀大小非一。
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霜乃堪。
瓠與甜瓠體性相類,但味甘冷,通利水道,止渴消熱,無毒,一如《經》說,然瓠苦者不堪啖,無所主療,不入方:用。
而甜瓠與瓠子,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
此等元種各别,非甘者變而為苦也。
其苦瓠瓤,味苦,冷,有毒。
主水腫,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痰飲。
或服之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穣灰汁解之。
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膽。
又取一枚,開口,以水煮中攪取汁,滴鼻中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陶雲瓠小者名瓢,按《切韻》瓢,注雲:瓠也。
又語曰:吾豈匏瓜也哉,是則此為瓜匏之瓠也。
今據瓜匏少見有苦者。
謹按瓠,固匏也。
但匏字合作,蓋音同字異爾,且似瓠,可為飲器。
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
則陶雲:小者名瓢是也,今人以苦人吐。
此又與上說正同爾。
《藥性論》雲:苦瓠瓤,使。
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孟诜雲:瓠,冷。
主消渴,惡瘡。
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之,尤甚。
又壓熱,服丹石人方:可食,餘人不可辄食。
日華子雲:瓠,無毒,又雲微毒。
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聖惠方:治齲齒疼痛。
用葫蘆半升,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含漱吐之。
莖、葉亦可用,不過二劑瘥。
又方:治鼠。
用瓠花曝幹為末,敷之。
外台秘要:治卒患腫滿。
曾有人忽腳跌,腫漸上至膝,足不可踐地,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脹滿。
苦瓠白瓤實,撚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
至午當出水一鬥。
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
三年内慎口味也。
苦瓠須好者,無靥翳,細理,研淨者,不爾,有毒不用。
千金方:治眼暗。
取七月七日苦瓠瓤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錢七文,和漬,微火煎之減半。
以沫納眼中,神驗。
肘後方:皆如爛肝者。
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神驗。
孫真人甜瓠,患腳腫氣及虛腫者,食之永不瘥。
傷寒類要:治浸之三、兩食頃。
取兩酸棗許,分納兩鼻中子白瓤子熬令黃,搗為末,每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愈。
用瓠有吐者,當先詳之。
丹房鏡源:苦瓠煮汞。
葫 葫 蒜也味辛,溫,有毒。
主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瓦斯。
獨子者亦佳。
歸五髒。
久食傷人,損目明。
五月五日采。
陶隐居雲: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
性最熏臭,不可食。
俗入作齑以啖脍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
此物唯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魚食,令人發黃。
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複其本也。
唐本注雲:此物煮為羹,極俊美,熏氣亦微。
下氣,消谷,除風,破冷,足為馔中之俊。
而注雲不中煮,自當是未經試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癖,伏邪惡,宣通溫補。
無以加之。
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發白,療瘡癬,生食去蛇、蟲、溪、蠱等毒。
昔患癖者,嘗夢人教每日食三顆大蒜,初時根據夢,遂至瞑眩,口中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令取數片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為内灸,根據此大效。
又魚骨鲠不出,以蒜納鼻中即出。
獨顆者殺鬼,去痛,入用最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大蒜,今出梁州者最美而少辛,大者徑二寸;泾陽者皮赤甚辣;其餘并相似也。
孟诜雲蛇咬瘡,取蒜去皮一升,搗,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漬損處,從夕至暮。
初被咬未腫,速嚼蒜封之,六、七易。
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爛。
空腹頓服之,随後飯壓之。
明日根據前進服,下一切冷毒風氣。
又,獨頭者一枚,和雄黃、杏仁研為丸,空腹飲下三丸,靜坐少時,患鬼氣者當汗出,即瘥。
日華子雲:蒜,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去蠱毒,療勞瘧,冷風,癖,溫疫氣,傅風拍冷痛,蛇蟲傷,惡瘡疥,溪毒,沙虱,并搗貼之。
熟醋浸之,經年者良。
圖經曰:葫,大蒜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莳也。
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複其本矣。
然其花中有實,亦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
五雲:主散癰腫。
李绛《兵部手集方》:療毒瘡腫,号叫卧不得,人不别者。
取獨頭蒜兩顆,細搗,以油麻和,濃敷瘡上,幹即易之。
頃年,盧坦侍郎任東畿尉用此便瘥。
後李仆射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便愈。
绛得此方,傳救數人,無不神效。
葛洪《肘後方》灸背腫令消法雲:取獨顆蒜,橫截濃一分,安腫上,炷艾如梧桐子,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擎起蒜,皮肉,如有體幹不須灸。
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灸之亦瘥。
每用灸人,無不立效。
又今江甯府紫極宮刻石記其法雲: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等,皆灸之。
其法與此略同,其小别者,乃雲初覺皮肉間有異,知是必作瘡者。
切大蒜如銅錢濃片,安腫處灸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