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便一酒盞,調熱服,立效。

    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皆效。

    近世名醫用之,無不如神雲。

    醫官陳巽處,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

    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

    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

    蘇恭以《本經》一名姜芥,姜、荊聲近,便為荊芥,非也。

    又以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

    石荊芥,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陳藏器:一名姜芥,即今之荊芥是也,姜、荊語訛耳。

    按張鼎《食療》雲:荊芥一名析。

     《本經》既有荊芥,又有析,如此二種,定非一物。

    析是大荠,大荠是葶苈子,陶、蘇大亦誤爾。

    荊芥本功外,去邪,除勞渴,主疔腫,出汗,除風冷,煮汁服之。

    杵和酢敷疔腫。

    新注雲:産後中風,身強直,取末,酒和服,瘥。

    食療性溫。

    辟邪氣,除勞,傳送五髒不足氣,助脾胃。

    多食熏五髒神。

    通利血脈,發汗,動渴疾。

    又,杵為末,醋和,封風毒腫上。

    患疔腫,荊芥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

    經驗方:産後中風,眼反折,四肢搐搦,下藥可立待應效。

    如聖散:荊芥穗子為末,酒服二錢,必效。

     《治一切風,口眼偏斜。

    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内研,生絹絞汁于瓷器内,看濃薄煎成膏,餘滓三分去一分,漉滓不用,将二分滓,曬幹為末,以膏大。

    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

    忌動風物。

    孫真人:荊芥,動渴疾。

     衍義曰:假蘇,荊芥也,隻用穗。

    治産後血暈及中風,目帶上,四膚強直。

    為末二、三錢,童子小便一小盞,調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驗。

    又治頭目風,荊芥穗、細辛、川芎等為末,濃煎湯淋渫或坐湯中。

     白荷 白荷 微溫。

    主中蠱及瘧。

     陶隐居雲:今人乃呼赤者為荷,白者為覆菹,葉同一種爾。

    于人食之,赤者為勝。

    藥用白者。

    中蠱者服其汁,并卧其葉,即呼蠱主姓名。

    亦主諸溪毒、沙虱輩,多食損藥勢,又不利腳。

    人家種白荷,亦雲辟蛇。

    唐本注雲:根主諸惡瘡,殺蠱毒。

    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目中,即出。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初生甘蕉,根似姜牙,其葉冬枯。

    藥性論雲:白荷,亦可單用。

    味辛,有小毒。

     圖經曰:白荷,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荊、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

    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莖堪為菹。

    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

    潘嶽《閑居賦》雲:荷根據陰,時歲時記》曰:仲冬以鹽藏荷,以備冬儲,又以防蠱。

    史遊《急就篇》雲:荷冬日藏,其來遠矣。

    幹寶《搜神記》雲:其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家人密以荷置其席下。

    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也。

    乃收小小走。

    自此解蠱藥多用之。

    《周記·庶氏》以嘉草除蠱毒。

    宗懔以謂嘉草即荷是也。

    陳藏器雲:荷、茜根,為主蠱之最。

    然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昔人呼為覆菹;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

    古方:亦幹雷公雲: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澀。

    凡使白荷,以銅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隻收取自然汁,煉作煎,卻,于新盆器中攤令冷,如幹膠煎,刮冷失聲,咽喉不利。

    以荷根二兩,研,絞取汁,酒一大盞,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半錢。

    《肘後方》同。

    外台秘要:喉中及口舌生瘡爛。

    酒漬荷根治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

    可取生荷根、葉合搗,絞治卒吐血,亦治蠱毒及痔血,婦人患腰痛。

    向東者荷根一把,搗取二升,空心酒調服。

    梅師方:治卒令病患知覺,令病姓名。

    又方:治喉中似物吞吐不出,腹脹羸瘦。

    取白荷根絞汁服,蟲立出。

    荊楚歲時記蔣士先得疾下血,言蠱,密以根布席下。

    忽自笑曰:蠱食我者張小也。

    乃收小小走。

     衍義曰:白荷,八、九月間淹貯之,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療隻用白者。

     蘇 蘇 味辛,溫。

    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陶隐居雲:葉下紫色而氣甚香。

    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

    其子主下氣,與桔皮相宜同療。

    今注今俗呼為紫蘇。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蘇,桂荏。

    釋曰:蘇,荏類之草也。

    以其味辛類荏,故一名桂荏也。

    藥性論雲:紫蘇子,無毒,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

    将子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肥白身香。

     和高良姜、桔皮等分,蜜丸,空心下十丸。

    下一切宿冷氣及腳濕風。

    葉可生食,與一切魚肉作羹,良。

    孟诜雲:紫蘇,除寒熱,治冷氣,日華子雲:紫蘇,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并一切冷氣,止腳氣,通大小腸。

    子主調中,益五髒,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結,消五膈,止嗽,潤心肺,消痰氣。

     圖經曰:蘇,紫蘇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采莖葉,秋采實。

    其莖并葉,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桔皮相宜,氣方:中多用之。

    實主上氣咳逆,令人肥健。

    若欲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大良。

    謹按《爾雅》謂蘇為桂荏。

    蓋以其味辛而形類荏,乃名之。

    然而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皆白蘇方:莖,圓葉不紫,亦甚香,實亦入藥。

    魚蘇似茵陳,大葉而香,吳人以煮魚者,一名魚。

    生山石間者名山魚蘇,主休息痢,大小溲頻數,幹末,米飲調《本經》不着,南齊褚澄善醫,為吳都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汝有重病。

    答曰:舊有冷病,至今五年,衆醫不瘥。

    澄為診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緻,令取蘇一升,煮服,仍吐一物如升,涎裹之,能動,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

    澄曰:此未盡,更服所餘藥,又吐得如向者雞十三頭,而病是用蒜煮服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薄荷根莖,真似紫蘇莖,但葉不同。

    薄荷莖性燥,紫蘇莖和。

    凡使,刀刮上青薄皮,锉用也。

    聖惠方:治風,順氣,利腸。

    以紫蘇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絹袋盛,納于三鬥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飲之。

    又方:治腳氣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

    用紫蘇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豉、椒、姜食之。

    外台秘要:治夢失精。

    以子一升,熬杵為末,酒服方方:治失血。

    紫蘇不限多少,于大鍋納水煎,令幹後去滓,熬膏,以赤五十丸,常服,瘥。

    金匮方:治食蟹中毒。

    紫蘇煮汁飲之三升,以子汁飲之亦治。

    凡蟹未經霜者多毒。

    丹房鏡源紫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