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糞土為韭黃,最不益人,食之滞氣。
蓋含噎郁未之氣,故如是。
孔子曰:不時不食,正為此輩。
花,食之動風。
薤 味辛、苦,溫,無毒。
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歸于骨。
菜芝也。
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患。
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生魯山平澤。
陶隐居雲:蔥、薤異物,而今共條。
《本經》既無韭,以其同類故也,今亦取為副品種數。
方:家多用蔥白及葉中涕,名蔥苒(音冉),無複用實者。
蔥亦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不得令有青也。
能消桂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
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偏辛為忌。
唐本注雲:薤乃是韭類,葉不似蔥,今雲同類,不識所以然。
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苦而無味,今别顯條于此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薤,調中,主久痢不瘥,腹内常惡者,但多煮食之。
赤痢取薤緻黃柏煮服之,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形似韭而無實。
山薤一名,莖葉相似,體性亦同。
葉皆冬枯,春秋分莳。
爾雅雲:,山。
釋曰:《說文》雲:,菜也。
生山中者名。
又雲,鴻釋曰:一名鴻荟。
孟诜雲:薤,療諸瘡中風水腫,生搗,熱塗上,或煮之。
白色者最好。
雖有辛不葷五髒。
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日華子雲: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
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生食引涕唾。
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
四月不可食也。
圖經曰:薤,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
似韭而葉闊,多白無實。
人家種者,有赤、白二種,赤者療瘡生肌,白者冷補。
皆春分莳之,至冬而葉枯。
《爾雅》雲:(與薤同),鴻荟(烏山。
山莖葉亦與家薤相類,而根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然今少用。
薤雖辛而不葷五髒,故道家長餌之,兼補虛,最宜人。
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雲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
唐·韋宙《獨行方》主霍亂,幹嘔不息。
取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而複發者,取薤根五斤,搗絞汁,飲之,立止。
食療:輕身耐老。
療金瘡,生肌肉。
生搗薤白,以火封之。
更以火就灸,令熱氣徹瘡中,幹則易之。
白色者最好。
雖有辛氣,不葷人五髒。
又,發熱病,不宜多食。
三月勿食生者。
又,散結氣。
可作羹。
又,治女人赤白帶下。
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骨鲠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
肘後方:救死,或先病,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絕,皆是中惡。
以薤汁鼻中灌。
又方:手指赤,随月生死。
以生薤一把,苦酒中煮沸,熟出以敷之,即愈。
葛氏方:治疥瘡。
煮薤葉之亦得。
又方:諸魚骨鲠。
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吞薤到鲠處引之,鲠即随出。
又方:誤吞钗。
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钗即随出。
又方:痛。
杵薤以敷上,炙熱拓瘡上,便愈。
又方:虎、犬咬人。
杵汁敷,又飲又方:食郁肉脯,此并有毒。
杵汁服二、三升。
梅師方:有傷手足而犯火使薤白極熱,去帛,以薤敷瘡,以帛急裹之,灸瘡腫痛。
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以苦酒浸經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
食醫心鏡:主赤白痢下。
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
又方:治不饑,耐老。
宜心歸骨,菜芝也。
除寒熱,去氣,溫中散結氣,利病患。
生杵敷之。
鲠骨在咽,煮食佳,作羹粥食之,炸作齑菹,炒食并得。
黃帝雲:薤不可共牛肉食之,成瘕疾。
冬月勿食生薤,多涕唾。
範汪治目中風腫痛。
取薤白截,仍以膚上令遍膜,皆瘥。
頭卒痛者,止之。
又方:産後諸痢。
宜煮薤白食之,唯多益好。
用肥羊肉去脂,作灸食之;或以羊腎脂炒薤白食,尤佳。
楊氏産乳:療疳痢。
薤白二握,生搗如相和,捏作餅,炙取熟與吃,不過三、兩服。
衍義曰:薤,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
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伫之義。
《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洩也。
與蜜同搗,塗湯火傷,其效甚速。
(音甜)菜 味甘、苦,大寒。
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陶隐居雲:即今以作蒸者。
,作甜音,亦作時忝。
時行熱病初得,便搗汁皆飲得除瘥。
唐本注雲:此菜似升麻苗,南人蒸(音缶)食之,大香美。
今按别本注雲: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
搗敷灸瘡,止痛,易瘥。
又按陳藏器本草雲:菜,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
人及禽獸有傷折,敷之立愈。
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潤澤有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高三、四尺,莖若蒴,有細棱,夏盛冬枯。
孟诜雲:菜,又,搗汁與時疾人服,瘥。
子,煮半生,搗取汁,含,治小兒熱。
陳士良雲:菜,葉似紫菊而大,花白,食之宜婦人。
日華子雲:紅菜頭,冷,無毒。
炙作熟水飲,開胃,通心膈。
假蘇 假蘇 味辛,溫,無毒。
主寒熱鼠,瘰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一名鼠,一名姜芥。
生漢中川澤。
陶隐居雲:方:藥亦不複用。
唐本注雲: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姜、荊聲訛耳。
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錄在菜部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荊芥,去邪,除勞渴,出汗,除冷風,煮汁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引吳氏本草雲: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可單用。
治惡風賊風,口面邪,遍身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瓦斯,除勞。
久食動渴疾,治疔腫。
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
主通利血脈,傳送五髒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
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孟诜雲:荊芥,多食熏人五髒神。
陳士良雲: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别。
按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
日華子雲:荊芥,利五髒,消食下氣,醒酒。
作菜生、熟食。
并煎茶,治頭風并出汗。
豉汁煎,治暴傷寒。
圖經曰:假蘇,荊芥也。
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
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
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
并取花實成穗者,曝幹入藥,亦多單用,效甚速。
又以一物治産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
取幹荊芥穗,子
蓋含噎郁未之氣,故如是。
孔子曰:不時不食,正為此輩。
花,食之動風。
薤 味辛、苦,溫,無毒。
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歸于骨。
菜芝也。
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患。
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生魯山平澤。
陶隐居雲:蔥、薤異物,而今共條。
《本經》既無韭,以其同類故也,今亦取為副品種數。
方:家多用蔥白及葉中涕,名蔥苒(音冉),無複用實者。
蔥亦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不得令有青也。
能消桂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
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偏辛為忌。
唐本注雲:薤乃是韭類,葉不似蔥,今雲同類,不識所以然。
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苦而無味,今别顯條于此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薤,調中,主久痢不瘥,腹内常惡者,但多煮食之。
赤痢取薤緻黃柏煮服之,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形似韭而無實。
山薤一名,莖葉相似,體性亦同。
葉皆冬枯,春秋分莳。
爾雅雲:,山。
釋曰:《說文》雲:,菜也。
生山中者名。
又雲,鴻釋曰:一名鴻荟。
孟诜雲:薤,療諸瘡中風水腫,生搗,熱塗上,或煮之。
白色者最好。
雖有辛不葷五髒。
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日華子雲: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
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生食引涕唾。
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
四月不可食也。
圖經曰:薤,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
似韭而葉闊,多白無實。
人家種者,有赤、白二種,赤者療瘡生肌,白者冷補。
皆春分莳之,至冬而葉枯。
《爾雅》雲:(與薤同),鴻荟(烏山。
山莖葉亦與家薤相類,而根長,葉差大,僅若鹿蔥,體性亦與家薤同,然今少用。
薤雖辛而不葷五髒,故道家長餌之,兼補虛,最宜人。
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雲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
唐·韋宙《獨行方》主霍亂,幹嘔不息。
取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而複發者,取薤根五斤,搗絞汁,飲之,立止。
食療:輕身耐老。
療金瘡,生肌肉。
生搗薤白,以火封之。
更以火就灸,令熱氣徹瘡中,幹則易之。
白色者最好。
雖有辛氣,不葷人五髒。
又,發熱病,不宜多食。
三月勿食生者。
又,散結氣。
可作羹。
又,治女人赤白帶下。
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力。
骨鲠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
肘後方:救死,或先病,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絕,皆是中惡。
以薤汁鼻中灌。
又方:手指赤,随月生死。
以生薤一把,苦酒中煮沸,熟出以敷之,即愈。
葛氏方:治疥瘡。
煮薤葉之亦得。
又方:諸魚骨鲠。
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吞薤到鲠處引之,鲠即随出。
又方:誤吞钗。
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钗即随出。
又方:痛。
杵薤以敷上,炙熱拓瘡上,便愈。
又方:虎、犬咬人。
杵汁敷,又飲又方:食郁肉脯,此并有毒。
杵汁服二、三升。
梅師方:有傷手足而犯火使薤白極熱,去帛,以薤敷瘡,以帛急裹之,灸瘡腫痛。
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以苦酒浸經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
食醫心鏡:主赤白痢下。
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
又方:治不饑,耐老。
宜心歸骨,菜芝也。
除寒熱,去氣,溫中散結氣,利病患。
生杵敷之。
鲠骨在咽,煮食佳,作羹粥食之,炸作齑菹,炒食并得。
黃帝雲:薤不可共牛肉食之,成瘕疾。
冬月勿食生薤,多涕唾。
範汪治目中風腫痛。
取薤白截,仍以膚上令遍膜,皆瘥。
頭卒痛者,止之。
又方:産後諸痢。
宜煮薤白食之,唯多益好。
用肥羊肉去脂,作灸食之;或以羊腎脂炒薤白食,尤佳。
楊氏産乳:療疳痢。
薤白二握,生搗如相和,捏作餅,炙取熟與吃,不過三、兩服。
衍義曰:薤,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
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伫之義。
《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洩也。
與蜜同搗,塗湯火傷,其效甚速。
(音甜)菜 味甘、苦,大寒。
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陶隐居雲:即今以作蒸者。
,作甜音,亦作時忝。
時行熱病初得,便搗汁皆飲得除瘥。
唐本注雲:此菜似升麻苗,南人蒸(音缶)食之,大香美。
今按别本注雲: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
搗敷灸瘡,止痛,易瘥。
又按陳藏器本草雲:菜,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
人及禽獸有傷折,敷之立愈。
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潤澤有光。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高三、四尺,莖若蒴,有細棱,夏盛冬枯。
孟诜雲:菜,又,搗汁與時疾人服,瘥。
子,煮半生,搗取汁,含,治小兒熱。
陳士良雲:菜,葉似紫菊而大,花白,食之宜婦人。
日華子雲:紅菜頭,冷,無毒。
炙作熟水飲,開胃,通心膈。
假蘇 假蘇 味辛,溫,無毒。
主寒熱鼠,瘰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一名鼠,一名姜芥。
生漢中川澤。
陶隐居雲:方:藥亦不複用。
唐本注雲: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姜、荊聲訛耳。
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錄在菜部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荊芥,去邪,除勞渴,出汗,除冷風,煮汁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引吳氏本草雲: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可單用。
治惡風賊風,口面邪,遍身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瓦斯,除勞。
久食動渴疾,治疔腫。
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
主通利血脈,傳送五髒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
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孟诜雲:荊芥,多食熏人五髒神。
陳士良雲: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本草呼為假蘇,假蘇又别。
按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呼為蘇。
日華子雲:荊芥,利五髒,消食下氣,醒酒。
作菜生、熟食。
并煎茶,治頭風并出汗。
豉汁煎,治暴傷寒。
圖經曰:假蘇,荊芥也。
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
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
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
并取花實成穗者,曝幹入藥,亦多單用,效甚速。
又以一物治産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
取幹荊芥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