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平。

    主傷寒壯熱,出汗,中風,面目浮腫,骨節頭疼,損發鬓。

    蔥白及須,平。

    通氣,主傷寒頭痛。

    又,治瘡中有風水,腫疼。

    取青葉、幹姜、黃柏相和,煮作湯,不宜多,隻可和五味用之,上沖人,五髒閉絕。

    虛人患氣者,多食發氣。

    為通和關節,出汗之故也。

    少食則得,可作湯飲。

    不得多食,恐拔氣上沖人,五髒悶絕。

    切不得與蜜相和,食之促人氣,殺人。

    又,止血衄,利小便。

    外台秘要:治腸痔,大便常血。

    取蔥白三、五斤,煮作湯,盆中坐,立瘥。

    又方:治大小腸不通。

    搗蔥白以酢和,封小腎腫。

    泥蔥半斤煨過,爛搗貼臍上。

    千金方:治中惡,蔥心黃刺腦骨破及骨折。

    蔥白細研和蜜,濃封損處,立瘥。

    經驗方:治小便淋以艾灸七壯。

    梅師方:治胎動不安,以銀器煮上,即血止。

    又方:後煩躁,卧不安穩。

    蔥白二十莖,大棗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

    孫真人食忌正月遊風。

    若燒蔥和蜜食,殺人。

    食醫心鏡:主赤白痢。

    以蔥一握細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又方:理眼暗,補不足。

    蔥實大半升為末,每度取一匙頭,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濾取滓,葺米煮粥食,良久食之。

    又搗蔥實,丸蜜和,如梧子大,食後飲汁服一、亦甚明目。

    又方:主傷寒寒熱,骨節碎痛,出汗。

    治中風,面目浮腫,喉咽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髒邪氣,安中,利五髒,益目睛,殺百藥。

    葉作羹粥,炸作齑食之,良。

    勝金方:治鼻衄血。

    以蔥白一握,搗裂汁,投酒少許,抄三、兩滴入鼻内,瘥。

    兵部手集:治蜘蛛齧,遍身成瘡。

    青蔥葉一莖,去小條入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但搖動,即化為水,點咬處,即差蔥須陰幹為末,蒲州膽礬一錢,蔥末二錢,研勻一字,入竹管中,吹病處。

    傷寒類要: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

    以蔥一把,水三升,令盡。

    楊氏産乳:主胎動,五、六個月,困笃難較者。

    蔥白一大握,滓頓服。

    又方:主胎動,腰痛搶心,或下血。

    取蔥白不限多少,濃煮汁伯,雖臭而有用,消金、玉、錫、石也。

    又以冬銀、青石,各三分矣。

    曝令幹如饴,可休糧,久服神仙,亦曰金漿也。

     衍義曰:蔥實,蔥初生名蔥針,至夏則有花。

    于秋月植,作高溝,旋壅起,以備冬用,曰冬蔥,其實一也。

    又有龍角蔥,每莖上出歧如角。

    皮赤者名樓蔥,可煎湯渫下部。

    子皆辛,色物大抵以發散為功,多食昏人神。

     韭 韭 味辛、微酸,溫,無毒。

    歸心,安五髒,除胃中熱,利病患,可久食。

     子 主夢洩精,溺白。

     根 主養發。

     陶隐居雲:韭子入棘刺諸丸,主漏精;用根,入生發膏;用葉,以煮鲫魚,斷卒下痢多驗。

    但此菜殊辛臭,雖煮食之,便出猶奇熏灼,不如蔥、薤熟即無氣,最是養性所忌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韭,溫中下氣,補虛,調和髒腑,令人能食,益陽,止洩白膿,腹冷痛,并煮服,解藥毒。

    療狂狗咬人欲發者,亦殺諸蛇、虺、蠍、惡蟲毒。

    取根搗和醬汁,灌馬鼻蟲颡。

    又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

    俗雲韭葉是草鐘乳,言其宜人,信然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KT,山韭。

    釋曰:《說文》雲: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

    山中生者名KT。

    《韓詩》雲:六月食郁及KT是也。

    孟诜雲:熱病後十日,不可食又,胸痹,心中急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

    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

    蕭炳雲:韭子合龍骨服,甚補中。

    小兒初生,與韭根汁灌之,即吐出惡水,令無病、日華子雲:韭,熱,下氣,補虛,和腑髒,益陽,止洩精,尿血,暖腰膝,除心主腹痼冷,胸中痹冷,癖氣及腹痛等食之。

    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

    心脾骨痛甚,生研服。

    蛇、犬咬并惡瘡,搗敷。

    多食昏神暗目,酒後尤忌,不可與蜜同食。

    又雲子暖腰膝,治鬼交甚效,入藥炒用。

     圖經曰:韭,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謹按許慎《說文解字》雲: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

    故圃人種莳,一歲而三、四割之,其根不傷,至冬壅培之,先春而複生,信乎一種而久者也。

    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

    《易稽覽圖》雲: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

    鄭康成注雲:若蔥變為韭是也。

    然則蔥冷而韭溫,可驗矣。

    又有一種山韭,形性亦相類,但根白,葉如燈心苗。

    《爾雅》所謂KT(羊六切),山韭。

    《韓詩》雲:六月食郁及藿,皆謂此也。

    山中往往有之,而人多不識耳。

     韭子得桑螵蛸、龍骨,主漏精。

    葛洪、孫思邈皆有方。

    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腳,韭子一升,揀擇,蒸兩炊以來,曝幹,簸去黑皮,炒令黃,搗成粉。

    安息香二大兩,水煮一、二百沸二物相和,搗為丸,如幹,入蜜亦得。

    每日空腹以酒下二十丸以來訖,以飯三、五匙壓之,大佳。

    根亦入藥用。

     陳藏器注雲:取子生吞三十粒,空心鹽湯下,止夢洩精及溺白,大效。

    食療:亦可作菹,空心食之,甚驗。

    此物炸熟,以鹽、醋空心吃一盤,可十頓以上。

    甚治胸膈咽氣,利胸膈,甚驗之,即吐出胸中惡血,永無諸病。

    五月勿食韭。

    若值時馑之年,可與米同功,種之一畝,可供十口食。

    聖惠方:治虛勞腎損,夢中洩精。

    用韭子二兩,微炒為散。

    食前酒下二錢匕。

    外台秘要:治虛勞尿精。

    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後采,好酒八合漬一宿。

     搗一萬杵。

    平旦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瘥,佳。

    千金方:治百即瘥。

    又方:治喉腫不下食。

     以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之。

    肘後方:而唾其面,則活。

    取韭搗汁吹鼻孔,冬月用韭根又方:男女夢與人交,精便洩出,此内虛邪氣感發。

    熬韭子搗末酒漬,稍稍服。

    經驗方:治五般瘡癬。

    以韭根炒存油調敷之,三度瘥。

    食醫心鏡:止水谷痢,作羹、粥、炸、炒,任食之。

    又又雲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厲氣。

    蒜、蔥、韭、薤、姜。

    又方:卒中惡,搗之。

    《食醫心鏡》同。

    子母秘錄:治小兒患黃。

     煎服一合。

    又方:卒刺腫。

    搗韭及藍置上,以火灸,熱徹即瘥。

    黃帝雲:霜韭凍,不可生食,動宿飲,令人必吐水出。

     令人乏氣力。

    秦運副雲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黃,其渴遂止。

     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極效。

     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入醬無妨。

     衍義曰:韭,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多食則昏神。

    子,止精滑甚良。

    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