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舊說瓜有青、白二種,入藥當用青瓜蒂,七月采,陰幹。
方:書所用,多入吹鼻及吐膈散中。
莖亦主鼻中息肉,鼻等。
葉主無發,搗汁塗之即生。
花主心痛,咳逆。
肉主煩渴,除熱,多食則動痼疾。
又有越瓜黃色,亦謂之黃瓜,别無功用,食之亦不益人,故可略之。
雷公凡使,勿用白瓜蒂,要采取青綠色瓜,待瓜氣足,其瓜蒂自然落在蔓莖上。
采得未用時,使榔榔葉裹,于東牆有風處,挂令吹幹用。
瓜子,凡使,勿用瓜子實,恐誤。
采得後,便于日中暴令内外幹,便杵,用馬尾篩篩過,成粉末了用。
其藥不出油,其效力短。
若要出油,生杵作膏,用三重紙裹,用重物覆壓之,取無油用。
食療瓜蒂,主身面、四肢浮腫,殺蠱,去鼻中息肉,陰黃黃膽及暴急黃。
取瓜蒂、丁香各七枚,小豆七粒,為末,吹黑豆許于鼻中,少時黃水出,瘥。
其子,熱。
補中,宜人。
瓜有毒。
止渴,益氣,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氣。
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
動宿冷病。
症癖人不可食之。
若食之飽脹,入水自消。
多食令人虛弱,腳手無力。
葉生搗汁生發。
又,補中,打損折,碾末酒服去瘀血,治小兒疳。
《龍魚河圖》雲:瓜有兩鼻者殺人;沉水者殺人;食多腹脹,可食鹽,花成水。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處忽覺心滿堅硬,腳手心熱,變黃,不治殺人。
以瓜蒂七枚杵末,如大豆許吹兩鼻中,令黃水出,殘末水調服之,得吐黃水一、二升,瘥。
又方:治鼻中息肉。
少許,敷息肉上,日三。
經驗方:治遍身如金色。
瓜蒂四十九個,須四十九個,用甘鍋子燒煙盡為度,細研為末。
小兒用半字,吹鼻内及揩牙治大人、小兒久患風痫,纏喉風,嗽,遍身風疹,急中涎潮等。
此藥不大吐逆,隻出涎水。
小兒服一字,瓜蒂不限多少,細碾為末,壯年半字,早晨井花水下。
一食頃,含沙糖一塊。
良久涎如水出,年深涎盡,有一塊如涎布,水上如鑒矣。
涎盡食粥一、兩日。
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湯一盞,即止矣。
麝細研,溫水調下。
昔天平尚書覺昏眩,即服之取涎,有效。
傷寒類要:治急黃,心上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
但有一候相當,則以瓜蒂二小合,熬赤小豆二合,為末一炊久當吐,不吐再服五分匕,亦減之。
若吹鼻中,兩、三黑豆許,黃水出歇。
又方:治黃膽,目黃不除。
瓜丁散:瓜丁細末,如大豆許納鼻中。
令病患衍義曰:瓜蒂,此即甜瓜蒂也。
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曝極幹,不限多少,為細末。
量疾,每用一、二錢匕,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協議調勻,灌之,治風涎暴作,氣塞倒卧。
服之,用諸藥行化不下,但如此服,涎即出。
或服藥良久涎未出,含沙糖一塊,下咽即涎出。
此物甚不損人,全勝石碌、砂輩。
白冬瓜 味甘,微寒。
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陶隐居雲:被霜後合取,置經年,破取核,水洗,燥,乃擂取仁用之。
冬瓜性冷利,解毒,消渴,止煩悶,直搗、絞汁服之。
今注此物經霜後,皮上白如粉塗,故雲白冬瓜也。
前條即之效爾。
陶注為子仁,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冬瓜練,亦可單用,味甘,平。
汁,止煩躁熱。
練,壓丹石毒,止熱渴,利小腸,能除消渴,差五淋。
孟诜雲:冬瓜,益氣耐老,除胸心滿,去頭面熱。
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日華子雲:冬瓜,冷,無毒。
除煩,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切摩痱子甚良。
葉,殺蜂,可修事蜂兒,并腫毒及蜂疔。
藤燒灰,可出繡點黯,洗黑,并洗瘡疥。
濕穣,亦可漱練白缣。
食療:益氣耐老,除心胸滿。
取瓜子七升,下同白瓜條。
壓丹石。
又,取瓜一顆,和桐葉與豬肉食之。
一冬更不要與諸物食,自然不饑,長三、四倍矣。
又,煮食之,練五髒,為下氣故可長食之。
若要肥,則勿食。
孟诜說:肺熱消渴,取濮瓜去皮,每食後嚼吃三、二兩,五、七度良。
千金方:治小兒渴利,單搗冬瓜汁飲之。
肘後方:發背欲死方:取冬瓜,截去頭,合瘡上。
瓜當爛,截去更合之。
瓜末盡,瘡已斂小矣。
即用膏養之。
短劇方:食魚中毒,冬瓜汁最驗。
孫真人:九月勿食被霜瓜,食之令人成反胃病。
古今錄驗治傷寒後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幹。
冬瓜一枚,黃土泥濃裹五寸,煨令爛熟,去土絞汁服病初得危急。
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無比。
子母秘錄:小兒生一月至五個月,乍寒乍熱。
炮冬瓜,絞汁服。
楊氏産乳療渴不止。
燒冬瓜,絞取汁。
細細飲之盡,更作。
丹房鏡源:冬瓜蔓灰煮汞及丹砂,淬銅、錫。
衍義曰:白冬瓜,一、二鬥許大,冬月收為菜,壓去汁,蜜煎,代果。
患發背及一切癰疸, 白瓜子 白瓜子 味甘,平、寒,無毒。
主令人悅澤,好顔色,益氣不饑。
久服輕身耐老。
主除煩滿不樂,久服寒中。
可用面脂,令面悅澤。
一名水芝,一名白爪(側絞切)子。
生嵩高平澤。
冬唐本注雲:《經》雲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以下為冬瓜仁說,非謂冬瓜别名。
據《經》及下條瓜蒂,并生嵩高平澤,此即一物,但以甘字似白字,後人誤以為白也。
若其不是甘瓜,何因一名白瓜?此即甘瓜不惑。
且朱書論白瓜之效,墨書說冬瓜之功,功異條同,陶為深誤。
按《廣雅》:冬瓜一名地芝,與甘瓜全别,墨書宜附冬瓜科下。
瓜蒂與甘瓜共條。
《别錄》雲:甘瓜子,主腹内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内壅要藥。
本草以為冬瓜,但用蒂,不雲俗人或用冬瓜子也。
又按本草雲:瓜子或雲甘瓜子,今此本誤作白字,當改從甘也。
今按:此即冬瓜子也。
唐注稱是甘瓜子。
謂甘字似白字,後人誤以為白。
且《本經》雲:主令人悅澤。
《别錄》雲:可作面脂,令人悅澤。
仁,不見用甘瓜子,按此即是冬瓜子明矣。
故陶于後條注中雲:取核水洗,燥乃檑取仁用之。
且此物與甘瓜全别。
其甘瓜有青、白二種,子色皆黃,主療與白瓜經霜亦有白衣,其中子白,白瓜子之号,因斯而得。
況陶居以《别錄》白冬瓜附于白瓜子之下,白瓜子更不加注,足明一物而不能顯辨爾。
《别錄》瓜字,側絞切,今以讀作瓜字。
唐注謬誤,都不可憑。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蘇雲是甘瓜子也。
《圖經》雲:别有胡瓜,黃赤,無味。
今據此兩說,俱不可憑矣。
《本經》雲:冬瓜仁也。
蘇注者。
且甘瓜自有青、白二種,隻合雲白甘瓜也。
今據《本經》雲:白瓜子即冬瓜仁無疑也。
按:冬瓜雖色青,而其中子甚白,謂如白瓜子者,猶如蟲部有白龍骨焉,人但看骨之白而不知龍之色也。
若以甘瓜子為之,則甘瓜青、白二種,其子并黃色,冬瓜仁,信蘇注為妄,《圖經》難憑矣!孟诜雲:取冬瓜仁七升,以絹袋盛之,投三沸湯中,須臾出曝幹,如此三度止。
又,與清苦酒漬,經一宿,曝幹為末悅,明目,延年不老。
又,取子三、五升,退去皮,搗為丸。
空腹服三十丸,令人白淨如玉。
日華子雲:冬瓜仁,去皮膚風剝,黑,潤肌膚。
圖經曰:白瓜子,即冬瓜仁也。
生嵩高平澤,今處處有之,皆園圃所莳。
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鬥而更長,皮濃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如塗粉。
其中肉及子亦白,故謂之白瓜仁入藥須霜後合取,置之經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
亦堪單作服餌。
又有末作湯飲,又作面藥,并令人顔色光澤。
宗懔《荊楚歲時記》雲:七月采瓜犀,以為面脂。
犀,瓣也。
瓤亦堪作澡豆。
其肉主三消渴疾,解積熱,利大小腸,壓丹石毒。
《廣雅》一名地芝是也。
皮可作丸服,亦入面脂中,功用與上等。
外台秘要:補肝散: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絞沸湯中,三遍訖,以酢五升,漬一宿,曝幹,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瘥。
孫真人:治多年損傷不瘥。
衍義曰:白瓜子實,冬瓜仁也,服食中亦稀用。
甜瓜 寒,有毒。
止渴,除煩熱,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發虛熱,破腹。
又令人弱,腳手無力。
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間擁塞氣,兼主口鼻瘡。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無毒。
葉 治人無發,搗汁塗之,即生。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陳藏器序雲:甘瓜子,止月經太過,為末去油,水調服。
千金方:治口臭。
杵幹甜瓜子作末,蜜和丸,每旦洗淨漱,含一丸如棗核大。
亦用敷齒。
孫真人食忌:患腳氣人勿食甜瓜,其患永沉水者殺人。
又,多食發黃膽病,動冷疾,令人虛羸,解藥力。
兩蒂者殺熱,去煩渴。
甜瓜去皮,食後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衍義曰: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多食未有不下利者。
貧下多食,至深秋作痢為難治,為其消損陽氣故也。
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漬收。
胡瓜葉 味苦,平,小毒。
主小兒閃癖,一歲服一葉以上,斟酌與之。
生挪絞汁服,得吐下。
根搗敷胡刺毒腫。
其實味甘,寒,有毒。
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發百病及瘡疥,損陰血脈氣,發腳氣。
天行後不可食,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
不與醋同餐。
北人亦呼為黃瓜,為石勒諱,因而不改。
以上二種(新補)見《千金方》及孟诜、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千金:髓水病肚脹至四肢腫。
胡瓜一個破作兩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 越瓜 味甘,寒。
利腸胃,止煩渴。
不可多食,動氣,發諸瘡,令人虛弱不能行
方:書所用,多入吹鼻及吐膈散中。
莖亦主鼻中息肉,鼻等。
葉主無發,搗汁塗之即生。
花主心痛,咳逆。
肉主煩渴,除熱,多食則動痼疾。
又有越瓜黃色,亦謂之黃瓜,别無功用,食之亦不益人,故可略之。
雷公凡使,勿用白瓜蒂,要采取青綠色瓜,待瓜氣足,其瓜蒂自然落在蔓莖上。
采得未用時,使榔榔葉裹,于東牆有風處,挂令吹幹用。
瓜子,凡使,勿用瓜子實,恐誤。
采得後,便于日中暴令内外幹,便杵,用馬尾篩篩過,成粉末了用。
其藥不出油,其效力短。
若要出油,生杵作膏,用三重紙裹,用重物覆壓之,取無油用。
食療瓜蒂,主身面、四肢浮腫,殺蠱,去鼻中息肉,陰黃黃膽及暴急黃。
取瓜蒂、丁香各七枚,小豆七粒,為末,吹黑豆許于鼻中,少時黃水出,瘥。
其子,熱。
補中,宜人。
瓜有毒。
止渴,益氣,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氣。
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
動宿冷病。
症癖人不可食之。
若食之飽脹,入水自消。
多食令人虛弱,腳手無力。
葉生搗汁生發。
又,補中,打損折,碾末酒服去瘀血,治小兒疳。
《龍魚河圖》雲:瓜有兩鼻者殺人;沉水者殺人;食多腹脹,可食鹽,花成水。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處忽覺心滿堅硬,腳手心熱,變黃,不治殺人。
以瓜蒂七枚杵末,如大豆許吹兩鼻中,令黃水出,殘末水調服之,得吐黃水一、二升,瘥。
又方:治鼻中息肉。
少許,敷息肉上,日三。
經驗方:治遍身如金色。
瓜蒂四十九個,須四十九個,用甘鍋子燒煙盡為度,細研為末。
小兒用半字,吹鼻内及揩牙治大人、小兒久患風痫,纏喉風,嗽,遍身風疹,急中涎潮等。
此藥不大吐逆,隻出涎水。
小兒服一字,瓜蒂不限多少,細碾為末,壯年半字,早晨井花水下。
一食頃,含沙糖一塊。
良久涎如水出,年深涎盡,有一塊如涎布,水上如鑒矣。
涎盡食粥一、兩日。
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湯一盞,即止矣。
麝細研,溫水調下。
昔天平尚書覺昏眩,即服之取涎,有效。
傷寒類要:治急黃,心上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
但有一候相當,則以瓜蒂二小合,熬赤小豆二合,為末一炊久當吐,不吐再服五分匕,亦減之。
若吹鼻中,兩、三黑豆許,黃水出歇。
又方:治黃膽,目黃不除。
瓜丁散:瓜丁細末,如大豆許納鼻中。
令病患衍義曰:瓜蒂,此即甜瓜蒂也。
去瓜皮,用蒂,約半寸許,曝極幹,不限多少,為細末。
量疾,每用一、二錢匕,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協議調勻,灌之,治風涎暴作,氣塞倒卧。
服之,用諸藥行化不下,但如此服,涎即出。
或服藥良久涎未出,含沙糖一塊,下咽即涎出。
此物甚不損人,全勝石碌、砂輩。
白冬瓜 味甘,微寒。
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陶隐居雲:被霜後合取,置經年,破取核,水洗,燥,乃擂取仁用之。
冬瓜性冷利,解毒,消渴,止煩悶,直搗、絞汁服之。
今注此物經霜後,皮上白如粉塗,故雲白冬瓜也。
前條即之效爾。
陶注為子仁,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冬瓜練,亦可單用,味甘,平。
汁,止煩躁熱。
練,壓丹石毒,止熱渴,利小腸,能除消渴,差五淋。
孟诜雲:冬瓜,益氣耐老,除胸心滿,去頭面熱。
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日華子雲:冬瓜,冷,無毒。
除煩,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切摩痱子甚良。
葉,殺蜂,可修事蜂兒,并腫毒及蜂疔。
藤燒灰,可出繡點黯,洗黑,并洗瘡疥。
濕穣,亦可漱練白缣。
食療:益氣耐老,除心胸滿。
取瓜子七升,下同白瓜條。
壓丹石。
又,取瓜一顆,和桐葉與豬肉食之。
一冬更不要與諸物食,自然不饑,長三、四倍矣。
又,煮食之,練五髒,為下氣故可長食之。
若要肥,則勿食。
孟诜說:肺熱消渴,取濮瓜去皮,每食後嚼吃三、二兩,五、七度良。
千金方:治小兒渴利,單搗冬瓜汁飲之。
肘後方:發背欲死方:取冬瓜,截去頭,合瘡上。
瓜當爛,截去更合之。
瓜末盡,瘡已斂小矣。
即用膏養之。
短劇方:食魚中毒,冬瓜汁最驗。
孫真人:九月勿食被霜瓜,食之令人成反胃病。
古今錄驗治傷寒後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幹。
冬瓜一枚,黃土泥濃裹五寸,煨令爛熟,去土絞汁服病初得危急。
冬瓜不限多少,任吃,神效無比。
子母秘錄:小兒生一月至五個月,乍寒乍熱。
炮冬瓜,絞汁服。
楊氏産乳療渴不止。
燒冬瓜,絞取汁。
細細飲之盡,更作。
丹房鏡源:冬瓜蔓灰煮汞及丹砂,淬銅、錫。
衍義曰:白冬瓜,一、二鬥許大,冬月收為菜,壓去汁,蜜煎,代果。
患發背及一切癰疸, 白瓜子 白瓜子 味甘,平、寒,無毒。
主令人悅澤,好顔色,益氣不饑。
久服輕身耐老。
主除煩滿不樂,久服寒中。
可用面脂,令面悅澤。
一名水芝,一名白爪(側絞切)子。
生嵩高平澤。
冬唐本注雲:《經》雲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以下為冬瓜仁說,非謂冬瓜别名。
據《經》及下條瓜蒂,并生嵩高平澤,此即一物,但以甘字似白字,後人誤以為白也。
若其不是甘瓜,何因一名白瓜?此即甘瓜不惑。
且朱書論白瓜之效,墨書說冬瓜之功,功異條同,陶為深誤。
按《廣雅》:冬瓜一名地芝,與甘瓜全别,墨書宜附冬瓜科下。
瓜蒂與甘瓜共條。
《别錄》雲:甘瓜子,主腹内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内壅要藥。
本草以為冬瓜,但用蒂,不雲俗人或用冬瓜子也。
又按本草雲:瓜子或雲甘瓜子,今此本誤作白字,當改從甘也。
今按:此即冬瓜子也。
唐注稱是甘瓜子。
謂甘字似白字,後人誤以為白。
且《本經》雲:主令人悅澤。
《别錄》雲:可作面脂,令人悅澤。
仁,不見用甘瓜子,按此即是冬瓜子明矣。
故陶于後條注中雲:取核水洗,燥乃檑取仁用之。
且此物與甘瓜全别。
其甘瓜有青、白二種,子色皆黃,主療與白瓜經霜亦有白衣,其中子白,白瓜子之号,因斯而得。
況陶居以《别錄》白冬瓜附于白瓜子之下,白瓜子更不加注,足明一物而不能顯辨爾。
《别錄》瓜字,側絞切,今以讀作瓜字。
唐注謬誤,都不可憑。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蘇雲是甘瓜子也。
《圖經》雲:别有胡瓜,黃赤,無味。
今據此兩說,俱不可憑矣。
《本經》雲:冬瓜仁也。
蘇注者。
且甘瓜自有青、白二種,隻合雲白甘瓜也。
今據《本經》雲:白瓜子即冬瓜仁無疑也。
按:冬瓜雖色青,而其中子甚白,謂如白瓜子者,猶如蟲部有白龍骨焉,人但看骨之白而不知龍之色也。
若以甘瓜子為之,則甘瓜青、白二種,其子并黃色,冬瓜仁,信蘇注為妄,《圖經》難憑矣!孟诜雲:取冬瓜仁七升,以絹袋盛之,投三沸湯中,須臾出曝幹,如此三度止。
又,與清苦酒漬,經一宿,曝幹為末悅,明目,延年不老。
又,取子三、五升,退去皮,搗為丸。
空腹服三十丸,令人白淨如玉。
日華子雲:冬瓜仁,去皮膚風剝,黑,潤肌膚。
圖經曰:白瓜子,即冬瓜仁也。
生嵩高平澤,今處處有之,皆園圃所莳。
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鬥而更長,皮濃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如塗粉。
其中肉及子亦白,故謂之白瓜仁入藥須霜後合取,置之經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
亦堪單作服餌。
又有末作湯飲,又作面藥,并令人顔色光澤。
宗懔《荊楚歲時記》雲:七月采瓜犀,以為面脂。
犀,瓣也。
瓤亦堪作澡豆。
其肉主三消渴疾,解積熱,利大小腸,壓丹石毒。
《廣雅》一名地芝是也。
皮可作丸服,亦入面脂中,功用與上等。
外台秘要:補肝散: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絞沸湯中,三遍訖,以酢五升,漬一宿,曝幹,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瘥。
孫真人:治多年損傷不瘥。
衍義曰:白瓜子實,冬瓜仁也,服食中亦稀用。
甜瓜 寒,有毒。
止渴,除煩熱,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發虛熱,破腹。
又令人弱,腳手無力。
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間擁塞氣,兼主口鼻瘡。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無毒。
葉 治人無發,搗汁塗之,即生。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陳藏器序雲:甘瓜子,止月經太過,為末去油,水調服。
千金方:治口臭。
杵幹甜瓜子作末,蜜和丸,每旦洗淨漱,含一丸如棗核大。
亦用敷齒。
孫真人食忌:患腳氣人勿食甜瓜,其患永沉水者殺人。
又,多食發黃膽病,動冷疾,令人虛羸,解藥力。
兩蒂者殺熱,去煩渴。
甜瓜去皮,食後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衍義曰: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氣,多食未有不下利者。
貧下多食,至深秋作痢為難治,為其消損陽氣故也。
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漬收。
胡瓜葉 味苦,平,小毒。
主小兒閃癖,一歲服一葉以上,斟酌與之。
生挪絞汁服,得吐下。
根搗敷胡刺毒腫。
其實味甘,寒,有毒。
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發百病及瘡疥,損陰血脈氣,發腳氣。
天行後不可食,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
不與醋同餐。
北人亦呼為黃瓜,為石勒諱,因而不改。
以上二種(新補)見《千金方》及孟诜、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瓜蒂條下。
千金:髓水病肚脹至四肢腫。
胡瓜一個破作兩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 越瓜 味甘,寒。
利腸胃,止煩渴。
不可多食,動氣,發諸瘡,令人虛弱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