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以煮令熟,和醬、醋食之。
同蒿 平。
主安心氣,養脾胃,消水飲。
又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
羅勒 味辛,溫,微毒。
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
又療齒根爛瘡,為灰用甚良。
不可過多食,壅關節,澀營衛,令血脈不行。
又動風,發腳氣,患,取汁服半合定。
冬月用幹者煮之。
子,主目翳及物入目,三、五顆緻目中,少頃當濕脹,與物俱出。
又療風赤眵淚。
根,主小兒黃爛瘡,燒灰敷之,佳。
北人呼為蘭香,為石勒諱也。
此有三種:一種堪作生菜;一種葉大;二十步内聞香;一種似紫蘇葉。
陶隐居:術家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撒于濕地,遍踏之,即生羅勒。
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外台秘要:治面上滅瘢方:木蘭香一斤,以三歲米醋浸令沒,百日出曝幹,為末,以曬幹,末服方寸匕。
石胡荽 寒,無毒。
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
不任食,亦去翳,熟挪納鼻中,翳自落。
俗名鵝不食草。
以上五種(新補)見孟诜、陳藏器、蕭炳、陳士良、日華子。
蕪菁及蘆菔 蕪菁及蘆菔 味苦,溫,無毒。
主利五髒,輕身益氣,可長食之。
蕪菁子,主明目。
陶隐居雲:蘆菔是今溫菘,其根可食,葉不中啖。
蕪菁根乃細于溫菘,而葉似菘,好食。
西川唯種此,而其子與溫菘甚相似,小細爾。
俗方:無用,服食家亦煉餌之,而不雲蘆菔子,恐不用也。
俗人蒸其根及作菹,皆好,但小熏臭爾。
又有KT根,細而過辛,不宜服之。
唐本注雲:蕪菁,北人名蔓荊,根、葉及子,乃是菘類,與蘆菔全别,至于體用亦殊。
今言蕪菁子似蘆菔,或謂蘆菔葉不堪食,兼言小薰體,是江表不産二物,斟酌注銘,理喪其真爾。
其蔓荊子,療黃膽,利小便。
水煮三升,取濃汁服,主症瘕積聚;少飲汁,主霍亂,心腹脹;末服,主目暗。
其蘆菔别顯後條。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蕪菁,主急黃,黃膽及内黃,腹結不通。
搗為末,水絞汁服,當得嚏,鼻中出黃水及下痢。
《仙經》雲:長服可斷谷,長生亦搗為末酒服。
蔓荊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
為油入面膏,令人去黑。
今并、汾、河朔間,燒食其根,呼為蕪根,猶是蕪菁之号,蕪菁,南北之通稱也。
塞北種者,名九英蔓荊,根大,并将為軍糧。
菘菜,南土所種多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須,蕪。
釋曰:《詩·谷風》雲:采葑采菲。
毛雲:葑,須也。
先儒即以須葑苁當之。
孫炎雲:須,一名葑苁。
郭注雲: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禮·坊記》注雲:,蔓荊也。
陳、宋之間謂之。
陸機雲:葑、蕪菁,幽州人謂之芥。
《方:言》雲:荛,蕪菁也。
陳、楚謂之,齊、魯謂之荛,關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部謂之大芥。
、葑音蕪菁也,蔓荊也,蕪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孟诜雲:蔓荊,消食下氣。
其子,九蒸九曝,搗為粉,服之長生。
壓油塗頭,能變蒜發。
又,研子入面脂,極去皺。
又,搗子,水和服,治熱黃,結實不通。
少頃當瀉,一切惡物、沙石、草、發并出。
又利小便。
又,女子妒乳腫,取其根生搗後,和鹽、醋、漿水煮,取汁洗之,五、六度瘥。
又搗和雞子白封之,亦妙。
蕭炳雲:蔓荊子,别入丸藥用,令人肥健,尤宜婦人。
劉禹錫嘉話錄雲: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荊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則随以滋長,三也;棄不令惜,四也;回則易而采,五也;冬有根可斫而食,六也。
比諸蔬屬,其利不亦敷矣。
三蜀之人,今呼蔓荊為諸葛菜,江陵亦然。
日華子雲:蔓荊,梗短葉大,連地上生,闊葉紅色者,是蔓荊。
圖經曰:蕪菁及蘆菔,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通有之。
蕪菁即蔓荊也,蘆菔即下萊菔(音蔔),今俗呼蘿是也。
此二菜,北土種之尤多。
蕪菁,四時仍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謂之苔子,秋食莖,冬食根,河朔尤多種,亦可以備饑歲。
菜中之最有益者唯此耳。
常食之,通中益氣,令人肥健。
《嘉話錄》雲: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荊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則随以滋長,三也;棄不令惜,四也;回即易尋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斫食,六也。
比諸蔬屬,其利不亦敷乎。
劉禹錫曰:信矣。
三蜀、江陵之人,今呼蔓荊為諸葛菜是也。
其實夏秋熟時采之。
仙方:亦單服。
用水煮三過,令苦味盡,曝幹,搗篩,水服二錢匕,日三。
久增服,可以辟谷。
又治發黃,下小腸藥用之。
又主青盲。
崔元亮《海上方》雲:但瞳子不壞者,療十得九愈。
蔓荊子六升,一物蒸之,看氣遍,合甑下,以釜中熱湯淋之,乃曝令幹,還淋,如是三遍,即取杵篩為末。
食上清酒服二寸匕,日再。
塗面膏亦有用者。
又療乳癰痛寒熱者,取蔓荊根并葉,淨擇去土,不用水洗,以鹽搗敷乳上,熱即換,不過三、五易之,即瘥。
冬月無葉,但空用根,亦可,切須避風耳。
南人取北種種之,初年相類,至二、三歲則變為菘矣。
萊菔功用亦同,然力猛更出其右。
斷下方:亦用其根燒熟入藥,尤能制面毒。
昔有婆羅門僧東來,見食麥面者雲:此大熱,何以食之。
又以解其性,自此相傳,食面必啖蘆菔。
凡人飲食過度飽,宜生嚼之,佳。
子,研水服,吐風涎甚效。
此有大、小二種,大者肉堅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爾雅》所謂,蘆肥。
郭璞雲:紫花菘也。
俗呼溫菘,似蕪菁,大根。
一名,俗呼雹突。
然則紫花菘、溫菘,皆南人所呼也。
吳人呼楚菘,廣南人呼秦菘。
河朔蘆菔極有大者,其說舊矣,而江南有國時有,得安州、洪州、信陽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時種莳之力也。
又今醫以治消渴,其方:出了子蘿蔔三枚,淨洗,簿切,曝幹,一味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煎豬肉湯澄清調下,食後臨卧,日三服,漸增至三錢,瘥。
食療:溫。
下氣,治黃膽,利小便。
根主消渴,治熱毒風腫。
食令人氣脹滿。
聖惠方:治風疹入腹,身體強,舌幹躁硬。
用蔓荊子三兩為末,每服溫酒下一錢匕。
外台秘要:治心腹脹。
蔓熟,研水一升,更和研,濾取汁,可得一盞,頓服之。
少頃自得轉利,或或得汗,愈。
又方:陰黃,汗染衣,涕唾黃。
取蔓菁子搗末,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知為度。
每夜小便重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服五升以來。
又方:輕身益氣,明目。
蕪菁子一升,水九升,煮令汁盡,曬幹。
如此三度,搗末。
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帛裹敷之,爛止。
千金方:治頭秃。
蕪菁子末,酢和敷之,日三。
又爛研,入常用面脂中良。
又方:常服明目,洞視,肥腸。
蕪菁子三升,以服方寸匕,加至三匕,日三,無所忌。
肘後方:重發。
治之,服蔓荊葛氏方:卒腫毒起,急痛。
蕪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搗,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攪之敷腫,帛裹上,日再三易。
經驗後方:治虛勞眼暗。
采三月蔓荊花,陰幹為末。
以井花水每空心調下二錢匕。
久服長生,可夜讀書。
孫真人食忌治黃膽,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
生寸匕,日三。
又方:主一切熱腫毒。
取生蔓荊根一握,鹽花入少訖和搗,敷腫上,日三易。
集療:男子陰腫如鬥大,核痛,人所不能治者,蕪菁根搗敷之。
兵部手寒熱,敷救十餘人方:蔓荊根、葉,淨擇去土,不用洗,以鹽搗敷乳上。
熱即換,不過三、五度。
冬無葉即用根,切須避風。
傷寒類要:神仙教子法: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可理時疾。
又方:急黃。
服蔓荊子油一盞,頓服之。
臨時無油,則蔓荊子杵汁,水和之服亦用之有效。
子母秘錄:治妊娠小便不利。
蕪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抱樸子:大醋煮蕪菁子令熟,曬幹為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盡《詩》雲:我有旨蓄,可以禦冬。
衍義曰:蕪菁、蘆菔,二菜也。
蘆菔,即蘿蔔也。
蕪菁,今世俗謂之蔓荊。
夏則枯,當此之時,蔬圃中複種之,謂之雞毛菜。
食心,正在春時。
諸菜之中,有益無損,于世有功。
采撷之氣。
河東、太原所出極大,他處不及也,又出吐谷渾。
後于萊菔條中,《爾雅》釋:但名蘆菔,今謂之蘿蔔是也。
則蕪菁條中,不合更言及蘆菔二字,顯見重複。
從《爾雅》為正。
瓜蒂 瓜蒂 味苦,寒,有毒。
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去鼻中息肉,療黃膽。
花 主心痛,咳逆。
生嵩高平澤。
七月七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瓜蒂,多用早青蒂,此雲七月采,便是甜瓜蒂也。
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乃無異,此隻于論其蒂所主爾。
今瓜例皆冷利,早青者尤甚。
熟瓜乃有數種,除瓤食之不害人,若覺多,即入水自漬便即消。
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取藏經年食之。
亦有再熟瓜,又有越瓜,人作菹食之,亦冷,并非藥用爾。
今注甜瓜有青、白二種,入藥當用青瓜蒂。
前條白瓜子,唐注雲甘瓜子,入腹内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内壅要藥,正是此甜瓜子之功。
前條便以白瓜子為甘瓜子,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瓜蒂,使。
莖主鼻中息肉,鼻。
和小豆、丁香吹鼻,治黃。
日華子雲:無毒。
治腦塞,熱,眼昏,吐痰。
圖經曰:瓜蒂,即甜瓜蒂也。
生嵩高平澤,今處處有之,亦園圃所莳。
同蒿 平。
主安心氣,養脾胃,消水飲。
又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
羅勒 味辛,溫,微毒。
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
又療齒根爛瘡,為灰用甚良。
不可過多食,壅關節,澀營衛,令血脈不行。
又動風,發腳氣,患,取汁服半合定。
冬月用幹者煮之。
子,主目翳及物入目,三、五顆緻目中,少頃當濕脹,與物俱出。
又療風赤眵淚。
根,主小兒黃爛瘡,燒灰敷之,佳。
北人呼為蘭香,為石勒諱也。
此有三種:一種堪作生菜;一種葉大;二十步内聞香;一種似紫蘇葉。
陶隐居:術家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撒于濕地,遍踏之,即生羅勒。
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外台秘要:治面上滅瘢方:木蘭香一斤,以三歲米醋浸令沒,百日出曝幹,為末,以曬幹,末服方寸匕。
石胡荽 寒,無毒。
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
不任食,亦去翳,熟挪納鼻中,翳自落。
俗名鵝不食草。
以上五種(新補)見孟诜、陳藏器、蕭炳、陳士良、日華子。
蕪菁及蘆菔 蕪菁及蘆菔 味苦,溫,無毒。
主利五髒,輕身益氣,可長食之。
蕪菁子,主明目。
陶隐居雲:蘆菔是今溫菘,其根可食,葉不中啖。
蕪菁根乃細于溫菘,而葉似菘,好食。
西川唯種此,而其子與溫菘甚相似,小細爾。
俗方:無用,服食家亦煉餌之,而不雲蘆菔子,恐不用也。
俗人蒸其根及作菹,皆好,但小熏臭爾。
又有KT根,細而過辛,不宜服之。
唐本注雲:蕪菁,北人名蔓荊,根、葉及子,乃是菘類,與蘆菔全别,至于體用亦殊。
今言蕪菁子似蘆菔,或謂蘆菔葉不堪食,兼言小薰體,是江表不産二物,斟酌注銘,理喪其真爾。
其蔓荊子,療黃膽,利小便。
水煮三升,取濃汁服,主症瘕積聚;少飲汁,主霍亂,心腹脹;末服,主目暗。
其蘆菔别顯後條。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蕪菁,主急黃,黃膽及内黃,腹結不通。
搗為末,水絞汁服,當得嚏,鼻中出黃水及下痢。
《仙經》雲:長服可斷谷,長生亦搗為末酒服。
蔓荊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
為油入面膏,令人去黑。
今并、汾、河朔間,燒食其根,呼為蕪根,猶是蕪菁之号,蕪菁,南北之通稱也。
塞北種者,名九英蔓荊,根大,并将為軍糧。
菘菜,南土所種多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須,蕪。
釋曰:《詩·谷風》雲:采葑采菲。
毛雲:葑,須也。
先儒即以須葑苁當之。
孫炎雲:須,一名葑苁。
郭注雲: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禮·坊記》注雲:,蔓荊也。
陳、宋之間謂之。
陸機雲:葑、蕪菁,幽州人謂之芥。
《方:言》雲:荛,蕪菁也。
陳、楚謂之,齊、魯謂之荛,關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部謂之大芥。
、葑音蕪菁也,蔓荊也,蕪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孟诜雲:蔓荊,消食下氣。
其子,九蒸九曝,搗為粉,服之長生。
壓油塗頭,能變蒜發。
又,研子入面脂,極去皺。
又,搗子,水和服,治熱黃,結實不通。
少頃當瀉,一切惡物、沙石、草、發并出。
又利小便。
又,女子妒乳腫,取其根生搗後,和鹽、醋、漿水煮,取汁洗之,五、六度瘥。
又搗和雞子白封之,亦妙。
蕭炳雲:蔓荊子,别入丸藥用,令人肥健,尤宜婦人。
劉禹錫嘉話錄雲: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荊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則随以滋長,三也;棄不令惜,四也;回則易而采,五也;冬有根可斫而食,六也。
比諸蔬屬,其利不亦敷矣。
三蜀之人,今呼蔓荊為諸葛菜,江陵亦然。
日華子雲:蔓荊,梗短葉大,連地上生,闊葉紅色者,是蔓荊。
圖經曰:蕪菁及蘆菔,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通有之。
蕪菁即蔓荊也,蘆菔即下萊菔(音蔔),今俗呼蘿是也。
此二菜,北土種之尤多。
蕪菁,四時仍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謂之苔子,秋食莖,冬食根,河朔尤多種,亦可以備饑歲。
菜中之最有益者唯此耳。
常食之,通中益氣,令人肥健。
《嘉話錄》雲:諸葛亮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荊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則随以滋長,三也;棄不令惜,四也;回即易尋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斫食,六也。
比諸蔬屬,其利不亦敷乎。
劉禹錫曰:信矣。
三蜀、江陵之人,今呼蔓荊為諸葛菜是也。
其實夏秋熟時采之。
仙方:亦單服。
用水煮三過,令苦味盡,曝幹,搗篩,水服二錢匕,日三。
久增服,可以辟谷。
又治發黃,下小腸藥用之。
又主青盲。
崔元亮《海上方》雲:但瞳子不壞者,療十得九愈。
蔓荊子六升,一物蒸之,看氣遍,合甑下,以釜中熱湯淋之,乃曝令幹,還淋,如是三遍,即取杵篩為末。
食上清酒服二寸匕,日再。
塗面膏亦有用者。
又療乳癰痛寒熱者,取蔓荊根并葉,淨擇去土,不用水洗,以鹽搗敷乳上,熱即換,不過三、五易之,即瘥。
冬月無葉,但空用根,亦可,切須避風耳。
南人取北種種之,初年相類,至二、三歲則變為菘矣。
萊菔功用亦同,然力猛更出其右。
斷下方:亦用其根燒熟入藥,尤能制面毒。
昔有婆羅門僧東來,見食麥面者雲:此大熱,何以食之。
又以解其性,自此相傳,食面必啖蘆菔。
凡人飲食過度飽,宜生嚼之,佳。
子,研水服,吐風涎甚效。
此有大、小二種,大者肉堅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爾雅》所謂,蘆肥。
郭璞雲:紫花菘也。
俗呼溫菘,似蕪菁,大根。
一名,俗呼雹突。
然則紫花菘、溫菘,皆南人所呼也。
吳人呼楚菘,廣南人呼秦菘。
河朔蘆菔極有大者,其說舊矣,而江南有國時有,得安州、洪州、信陽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時種莳之力也。
又今醫以治消渴,其方:出了子蘿蔔三枚,淨洗,簿切,曝幹,一味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煎豬肉湯澄清調下,食後臨卧,日三服,漸增至三錢,瘥。
食療:溫。
下氣,治黃膽,利小便。
根主消渴,治熱毒風腫。
食令人氣脹滿。
聖惠方:治風疹入腹,身體強,舌幹躁硬。
用蔓荊子三兩為末,每服溫酒下一錢匕。
外台秘要:治心腹脹。
蔓熟,研水一升,更和研,濾取汁,可得一盞,頓服之。
少頃自得轉利,或或得汗,愈。
又方:陰黃,汗染衣,涕唾黃。
取蔓菁子搗末,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知為度。
每夜小便重浸少許帛子,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服五升以來。
又方:輕身益氣,明目。
蕪菁子一升,水九升,煮令汁盡,曬幹。
如此三度,搗末。
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帛裹敷之,爛止。
千金方:治頭秃。
蕪菁子末,酢和敷之,日三。
又爛研,入常用面脂中良。
又方:常服明目,洞視,肥腸。
蕪菁子三升,以服方寸匕,加至三匕,日三,無所忌。
肘後方:重發。
治之,服蔓荊葛氏方:卒腫毒起,急痛。
蕪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搗,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攪之敷腫,帛裹上,日再三易。
經驗後方:治虛勞眼暗。
采三月蔓荊花,陰幹為末。
以井花水每空心調下二錢匕。
久服長生,可夜讀書。
孫真人食忌治黃膽,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
生寸匕,日三。
又方:主一切熱腫毒。
取生蔓荊根一握,鹽花入少訖和搗,敷腫上,日三易。
集療:男子陰腫如鬥大,核痛,人所不能治者,蕪菁根搗敷之。
兵部手寒熱,敷救十餘人方:蔓荊根、葉,淨擇去土,不用洗,以鹽搗敷乳上。
熱即換,不過三、五度。
冬無葉即用根,切須避風。
傷寒類要:神仙教子法: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可理時疾。
又方:急黃。
服蔓荊子油一盞,頓服之。
臨時無油,則蔓荊子杵汁,水和之服亦用之有效。
子母秘錄:治妊娠小便不利。
蕪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抱樸子:大醋煮蕪菁子令熟,曬幹為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盡《詩》雲:我有旨蓄,可以禦冬。
衍義曰:蕪菁、蘆菔,二菜也。
蘆菔,即蘿蔔也。
蕪菁,今世俗謂之蔓荊。
夏則枯,當此之時,蔬圃中複種之,謂之雞毛菜。
食心,正在春時。
諸菜之中,有益無損,于世有功。
采撷之氣。
河東、太原所出極大,他處不及也,又出吐谷渾。
後于萊菔條中,《爾雅》釋:但名蘆菔,今謂之蘿蔔是也。
則蕪菁條中,不合更言及蘆菔二字,顯見重複。
從《爾雅》為正。
瓜蒂 瓜蒂 味苦,寒,有毒。
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去鼻中息肉,療黃膽。
花 主心痛,咳逆。
生嵩高平澤。
七月七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瓜蒂,多用早青蒂,此雲七月采,便是甜瓜蒂也。
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乃無異,此隻于論其蒂所主爾。
今瓜例皆冷利,早青者尤甚。
熟瓜乃有數種,除瓤食之不害人,若覺多,即入水自漬便即消。
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取藏經年食之。
亦有再熟瓜,又有越瓜,人作菹食之,亦冷,并非藥用爾。
今注甜瓜有青、白二種,入藥當用青瓜蒂。
前條白瓜子,唐注雲甘瓜子,入腹内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内壅要藥,正是此甜瓜子之功。
前條便以白瓜子為甘瓜子,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瓜蒂,使。
莖主鼻中息肉,鼻。
和小豆、丁香吹鼻,治黃。
日華子雲:無毒。
治腦塞,熱,眼昏,吐痰。
圖經曰:瓜蒂,即甜瓜蒂也。
生嵩高平澤,今處處有之,亦園圃所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