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冬葵子
冬葵子 味甘,寒,無毒。
主五髒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人乳難内閉。
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
生少室山。
十二月采之。
(黃芩為之使。
) 葵根 味甘,寒,無毒。
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
葉 為百菜主,其心傷人。
陶隐居雲:以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謂之冬葵,多入藥用,至滑利,能下石。
春葵子亦滑,不堪餘藥用。
根,故是常葵爾。
葉尤冷利,不可多食。
術家取此葵子,微炒令KT(音畢)(音),散着濕地,遍踏之。
朝種暮生,遠不過宿。
又雲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散着于濕地,遍踏之,即生羅勒,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生菜中,又有胡荽、芸苔、白苣、邪蒿,并不可多食,大都服藥通忌生菜爾。
佛家齋,忌食薰渠,不的知是何菜?多言今芸苔,憎其臭矣。
唐本注雲:羅勒,北人謂之蘭香,避石勒諱故也。
又薰渠者,婆羅門芷,取根汁暴之如膠,或截根曬幹,并極臭。
西國持咒人禁食之。
戎人重此,猶俗中貴胡椒、巴人重負(音樊)等,非芸苔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冬葵子,臣,滑,平。
能治五淋,主奶腫,能下乳汁。
根,治惡瘡,小兒吞錢不出,煮飲之,即出,神妙。
若患天行病後食之,頓喪明。
又,葉燒灰及搗幹葉末,單煮汁,主治時行黃病。
孟诜雲:葵,冷。
主疳瘡生身面上,汁黃者。
可取根作灰,和豬脂塗之。
其性冷,若熱食之,令人熱悶。
甚動風氣。
久服丹石人,時吃一頓佳也。
冬月葵菹汁。
服丹石人發動,舌幹,咳嗽,每食後飲一盞,便卧少時。
其子,患瘡者吞一粒,便作頭。
女人産時,可煮頓服之,佳。
若生時困悶,以子一合,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之,少時便産。
日華子雲:冬葵,久服堅筋骨。
秋葵即是種早者,俗呼為葵菜。
圖經曰:冬葵子,生少室山,今處處有之。
其子是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子,古方:入藥用最多。
苗葉作菜茹,更甘美。
大抵性滑利,能宣導積壅,服丹石人尤相宜。
孕婦臨産煮葉食之,則胎滑易産。
曝幹葉及燒灰同作末,主金瘡。
汁飲之立出。
凡葵有數種,有蜀葵,《爾雅》所謂(古田切),戎葵者是也。
郭璞雲:如葵,華如槿華,戎、蜀蓋其所自出,因以名之,花有五色。
白者主瘧及邪熱,陰幹末服之,午日取花,挪手亦去瘧。
黃者主瘡癰,幹末水調塗之立愈。
小花者名錦葵,功用更強。
黃葵子主淋澀,又令婦人易産。
又有終葵,大莖小葉,紫黃色,吳人呼為繁露,即下品落葵。
《爾雅》所謂終葵,繁露者是也。
一名承露,俗呼曰胡燕脂,子可作婦人塗面及作口脂。
又有菟葵,似葵而葉小,狀若藜,有毛,而啖之甚滑。
《爾雅》所謂,菟葵是也。
亦名天葵,葉主淋瀝熱結,皆有功效,故并載之。
唐本注:此即常食者葵根也。
《左傳》能衛其足者是也。
據此有數種,多不入藥用。
食療:主患腫未得頭破者,三日後,取葵子一百粒,吞之,當日瘡頭開。
又,凡有難産,若生未得者,煮取一升以下,隻可半升,去滓頓服之,則小便與兒便出。
切須在意,勿上廁。
昔有人如此,立撲兒入廁中。
又細锉,以水煎服一盞食之,能滑小腸。
女人産時,煮一頓食,令兒易生。
天行病後,食一頓,便失目。
吞錢不出,煮汁,冷凍飲料之,即出。
無蒜勿食。
四季月食生葵,令飲食不消化,發宿疾。
又,霜葵生食,動五種留飲。
黃葵尤忌。
聖惠方:小兒發斑,散惡毒瓦斯。
用生葵菜葉絞取汁,少少與服之。
外台秘要: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
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于海内。
但煮葵菜葉,以蒜齑啖之渴利。
葵根五大斤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方:治口吻瘡。
掘經年葵根,燒灰敷之。
千金方:小兒死腹中。
葵子末,酒服方寸匕。
若口下即活。
《肘後方》同。
又方:治妊娠卒下血。
葵子一升,水五升又方:妊娠患淋。
葵子一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無葵子,用三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服。
不瘥更作升,頓服。
納豬脂如丸則彌佳。
經驗後方:治一切癰腫無頭。
以葵菜子一粒,新汲水吞下,須臾即破。
如要破,服兩粒。
要破處逐粒加之,驗。
孫真人食忌:葵,能充脾氣。
又,霜葵多食吐水。
葵治諸。
先以泔清溫洗,以綿拭水,取葵菜微火暖,貼之瘡引膿,不過二、三百葉,膿盡即肉生。
忌諸雜魚、蒜、房室等。
子母秘錄:小兒蓐瘡,燒葵根末敷之。
産寶:治妒乳及癰。
葵莖及子為末,酒服方寸匕,愈。
産書:治倒生,手足冷,口噤。
以葵子炒令黃搗末,酒服二錢匕,則順。
衍義曰:冬葵子,葵菜子也,四方:皆有。
苗性滑利,不益人。
患癰疖,毒熱内攻,未出膿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竅,膿出。
苋實 苋實 味甘,寒、大寒,無毒。
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
久服益氣力,不饑輕身。
一名馬苋,一名莫實,細苋亦同。
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采。
陶隐居雲:李雲即苋菜也。
今馬苋别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為馬齒苋,亦可食,小酸,恐非今苋實。
其苋實當是白苋,所以雲細苋亦同,葉如藍也。
細苋即是糠苋,食之乃勝故雲十一月采。
又有赤苋,莖純紫,能療赤下,而不堪食。
藥方:用苋實甚稀,斷谷方:中時用之。
唐本注雲:赤苋,一名KT(音匮)。
今苋實一名莫實,疑莫字無毒。
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此是赤葉苋也。
馬苋,一名馬齒草諸腫、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症癖,小兒尤良。
用汁洗緊唇,面、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忌與鼈同食。
今以鼈細锉,和苋于近水濕處置之,則變為生鼈。
紫苋殺蟲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人苋、馬苋、紫苋、五色苋,凡六種。
唯人、白二苋實入藥用如馬齒,赤苋味辛,俱别有功,紫及五色二苋不入藥。
孟诜雲:苋,補氣,除熱。
其子明目。
九月霜後采之。
葉亦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
日華子雲:圖經曰:苋實,生淮陽川澤及田中,今處處有之。
即人苋也。
《經》雲細苋亦同,葉如藍是也。
謹按苋有六種:有人苋、赤苋、白苋、紫苋、馬苋、五色苋。
馬苋即馬齒苋也,自見後條。
入藥者,人、白二苋,俱大寒,亦謂之糠苋,亦謂之胡苋,亦謂之細苋,其實一也。
但霜後方:熟,實細而黑,主翳目黑花,肝風客熱等。
紫苋,莖、葉通紫,吳人用染菜、瓜者,諸苋中此無毒,不寒,兼主氣痢。
赤苋亦謂之花苋,莖、葉深赤。
也。
根莖亦可糟藏,食之甚美。
然性微寒,故主血痢。
五色苋,今亦稀有。
細苋,俗謂之野苋,豬好食之,又名豬苋。
《集驗方》:治衆蛇螫人。
取紫苋搗絞汁,飲一升,滓以水和塗瘡上。
又射工毒中人,令寒熱發瘡,偏在一處,有異于常者,取赤苋升,日再,瘥。
陳藏器雲:陶以馬齒與苋同類,蘇亦于苋條出馬齒功用。
按此二物,厥類既殊,合從别品。
食療葉,食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
不可與鼈肉同食,生鼈症。
又取鼈甲如豆片大者,以上以土蓋之,一宿盡變成鼈兒也。
又,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馬齒苋為末,等分調,與妊娠服之,易産。
衍義曰:苋實,入藥亦稀,苗又謂之人苋,人多食之。
莖高而葉紅、黃二色者,謂之紅人苋,可淹菜用。
胡荽 味辛,溫一雲微寒,微毒。
消谷,治五髒,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療沙疹,豌豆瘡不出,作酒噴之,立出,通心竅。
久食人多忘,發腋臭,腳氣,根發痼疾。
子 主小兒秃瘡,油煎敷之。
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冷取汁服。
并州人呼為香荽,入藥炒用。
陳藏器:胡荽,防風注蘇雲:防風子似胡荽,味辛,溫。
消谷,久食令人多忘,發腋臭,根發痼疾。
子主小兒秃瘡,油煎敷之。
亦主蠱毒,五野雞病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令子拆,服汁。
香荽也。
食療平。
利五髒,補筋脈。
主消谷能食。
若食多則令人多忘。
又,食着諸毒肉,吐、下血不止,頓痞黃者,取淨胡荽子一升,煮食腹破,取汁停冷,服半升,一日一夜二服即止。
又,狐臭,齒病患不可食。
疾更加。
久冷人食之,腳弱。
患氣,彌不得食。
又,不得與斜蒿同食。
食之令人汗臭,難瘥。
不得久食,此是薰菜,損人精神。
秋冬搗子,醋煮熨腸頭出,甚效。
可和生菜食,治腸風。
熱餅裹食甚良。
外台秘要:主齒疼。
胡子五升,應是胡荽子也。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之。
經驗後方:治小兒胗豆,兩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洩氣。
候冷去滓身令遍,除面不噴。
孫真人:食之令人多忘,發痼疾,胡臭,齒,口氣臭,金瘡。
兵部手集:治孩子赤丹不止,以汁敷之瘥。
譚氏方:同。
必效方:治蠱毒神之,立下。
又治熱氣結,經年數發。
以半斤,五月五日采,陰幹,水七去滓分服。
未瘥更服,春夏葉、秋冬莖、根并用,亦可預備之。
子母秘錄:治肛帶出。
切一升燒,以煙熏肛,即入。
邪蒿 味辛,溫、平,無毒。
似青蒿細軟。
主胸膈中臭爛惡邪氣,利腸胃,通血脈,續不足氣。
生食微動風氣,作羹食良,不與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氣。
食醫心鏡:治五髒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大渴熱中,暴疾惡瘡。
主五髒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人乳難内閉。
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
生少室山。
十二月采之。
(黃芩為之使。
) 葵根 味甘,寒,無毒。
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
葉 為百菜主,其心傷人。
陶隐居雲:以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謂之冬葵,多入藥用,至滑利,能下石。
春葵子亦滑,不堪餘藥用。
根,故是常葵爾。
葉尤冷利,不可多食。
術家取此葵子,微炒令KT(音畢)(音),散着濕地,遍踏之。
朝種暮生,遠不過宿。
又雲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散着于濕地,遍踏之,即生羅勒,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生菜中,又有胡荽、芸苔、白苣、邪蒿,并不可多食,大都服藥通忌生菜爾。
佛家齋,忌食薰渠,不的知是何菜?多言今芸苔,憎其臭矣。
唐本注雲:羅勒,北人謂之蘭香,避石勒諱故也。
又薰渠者,婆羅門芷,取根汁暴之如膠,或截根曬幹,并極臭。
西國持咒人禁食之。
戎人重此,猶俗中貴胡椒、巴人重負(音樊)等,非芸苔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冬葵子,臣,滑,平。
能治五淋,主奶腫,能下乳汁。
根,治惡瘡,小兒吞錢不出,煮飲之,即出,神妙。
若患天行病後食之,頓喪明。
又,葉燒灰及搗幹葉末,單煮汁,主治時行黃病。
孟诜雲:葵,冷。
主疳瘡生身面上,汁黃者。
可取根作灰,和豬脂塗之。
其性冷,若熱食之,令人熱悶。
甚動風氣。
久服丹石人,時吃一頓佳也。
冬月葵菹汁。
服丹石人發動,舌幹,咳嗽,每食後飲一盞,便卧少時。
其子,患瘡者吞一粒,便作頭。
女人産時,可煮頓服之,佳。
若生時困悶,以子一合,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頓服之,少時便産。
日華子雲:冬葵,久服堅筋骨。
秋葵即是種早者,俗呼為葵菜。
圖經曰:冬葵子,生少室山,今處處有之。
其子是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子,古方:入藥用最多。
苗葉作菜茹,更甘美。
大抵性滑利,能宣導積壅,服丹石人尤相宜。
孕婦臨産煮葉食之,則胎滑易産。
曝幹葉及燒灰同作末,主金瘡。
汁飲之立出。
凡葵有數種,有蜀葵,《爾雅》所謂(古田切),戎葵者是也。
郭璞雲:如葵,華如槿華,戎、蜀蓋其所自出,因以名之,花有五色。
白者主瘧及邪熱,陰幹末服之,午日取花,挪手亦去瘧。
黃者主瘡癰,幹末水調塗之立愈。
小花者名錦葵,功用更強。
黃葵子主淋澀,又令婦人易産。
又有終葵,大莖小葉,紫黃色,吳人呼為繁露,即下品落葵。
《爾雅》所謂終葵,繁露者是也。
一名承露,俗呼曰胡燕脂,子可作婦人塗面及作口脂。
又有菟葵,似葵而葉小,狀若藜,有毛,而啖之甚滑。
《爾雅》所謂,菟葵是也。
亦名天葵,葉主淋瀝熱結,皆有功效,故并載之。
唐本注:此即常食者葵根也。
《左傳》能衛其足者是也。
據此有數種,多不入藥用。
食療:主患腫未得頭破者,三日後,取葵子一百粒,吞之,當日瘡頭開。
又,凡有難産,若生未得者,煮取一升以下,隻可半升,去滓頓服之,則小便與兒便出。
切須在意,勿上廁。
昔有人如此,立撲兒入廁中。
又細锉,以水煎服一盞食之,能滑小腸。
女人産時,煮一頓食,令兒易生。
天行病後,食一頓,便失目。
吞錢不出,煮汁,冷凍飲料之,即出。
無蒜勿食。
四季月食生葵,令飲食不消化,發宿疾。
又,霜葵生食,動五種留飲。
黃葵尤忌。
聖惠方:小兒發斑,散惡毒瓦斯。
用生葵菜葉絞取汁,少少與服之。
外台秘要: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
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于海内。
但煮葵菜葉,以蒜齑啖之渴利。
葵根五大斤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方:治口吻瘡。
掘經年葵根,燒灰敷之。
千金方:小兒死腹中。
葵子末,酒服方寸匕。
若口下即活。
《肘後方》同。
又方:治妊娠卒下血。
葵子一升,水五升又方:妊娠患淋。
葵子一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無葵子,用三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服。
不瘥更作升,頓服。
納豬脂如丸則彌佳。
經驗後方:治一切癰腫無頭。
以葵菜子一粒,新汲水吞下,須臾即破。
如要破,服兩粒。
要破處逐粒加之,驗。
孫真人食忌:葵,能充脾氣。
又,霜葵多食吐水。
葵治諸。
先以泔清溫洗,以綿拭水,取葵菜微火暖,貼之瘡引膿,不過二、三百葉,膿盡即肉生。
忌諸雜魚、蒜、房室等。
子母秘錄:小兒蓐瘡,燒葵根末敷之。
産寶:治妒乳及癰。
葵莖及子為末,酒服方寸匕,愈。
産書:治倒生,手足冷,口噤。
以葵子炒令黃搗末,酒服二錢匕,則順。
衍義曰:冬葵子,葵菜子也,四方:皆有。
苗性滑利,不益人。
患癰疖,毒熱内攻,未出膿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竅,膿出。
苋實 苋實 味甘,寒、大寒,無毒。
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
久服益氣力,不饑輕身。
一名馬苋,一名莫實,細苋亦同。
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采。
陶隐居雲:李雲即苋菜也。
今馬苋别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為馬齒苋,亦可食,小酸,恐非今苋實。
其苋實當是白苋,所以雲細苋亦同,葉如藍也。
細苋即是糠苋,食之乃勝故雲十一月采。
又有赤苋,莖純紫,能療赤下,而不堪食。
藥方:用苋實甚稀,斷谷方:中時用之。
唐本注雲:赤苋,一名KT(音匮)。
今苋實一名莫實,疑莫字無毒。
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此是赤葉苋也。
馬苋,一名馬齒草諸腫、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症癖,小兒尤良。
用汁洗緊唇,面、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忌與鼈同食。
今以鼈細锉,和苋于近水濕處置之,則變為生鼈。
紫苋殺蟲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人苋、馬苋、紫苋、五色苋,凡六種。
唯人、白二苋實入藥用如馬齒,赤苋味辛,俱别有功,紫及五色二苋不入藥。
孟诜雲:苋,補氣,除熱。
其子明目。
九月霜後采之。
葉亦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
日華子雲:圖經曰:苋實,生淮陽川澤及田中,今處處有之。
即人苋也。
《經》雲細苋亦同,葉如藍是也。
謹按苋有六種:有人苋、赤苋、白苋、紫苋、馬苋、五色苋。
馬苋即馬齒苋也,自見後條。
入藥者,人、白二苋,俱大寒,亦謂之糠苋,亦謂之胡苋,亦謂之細苋,其實一也。
但霜後方:熟,實細而黑,主翳目黑花,肝風客熱等。
紫苋,莖、葉通紫,吳人用染菜、瓜者,諸苋中此無毒,不寒,兼主氣痢。
赤苋亦謂之花苋,莖、葉深赤。
也。
根莖亦可糟藏,食之甚美。
然性微寒,故主血痢。
五色苋,今亦稀有。
細苋,俗謂之野苋,豬好食之,又名豬苋。
《集驗方》:治衆蛇螫人。
取紫苋搗絞汁,飲一升,滓以水和塗瘡上。
又射工毒中人,令寒熱發瘡,偏在一處,有異于常者,取赤苋升,日再,瘥。
陳藏器雲:陶以馬齒與苋同類,蘇亦于苋條出馬齒功用。
按此二物,厥類既殊,合從别品。
食療葉,食動氣,令人煩悶,冷中損腹。
不可與鼈肉同食,生鼈症。
又取鼈甲如豆片大者,以上以土蓋之,一宿盡變成鼈兒也。
又,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馬齒苋為末,等分調,與妊娠服之,易産。
衍義曰:苋實,入藥亦稀,苗又謂之人苋,人多食之。
莖高而葉紅、黃二色者,謂之紅人苋,可淹菜用。
胡荽 味辛,溫一雲微寒,微毒。
消谷,治五髒,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療沙疹,豌豆瘡不出,作酒噴之,立出,通心竅。
久食人多忘,發腋臭,腳氣,根發痼疾。
子 主小兒秃瘡,油煎敷之。
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冷取汁服。
并州人呼為香荽,入藥炒用。
陳藏器:胡荽,防風注蘇雲:防風子似胡荽,味辛,溫。
消谷,久食令人多忘,發腋臭,根發痼疾。
子主小兒秃瘡,油煎敷之。
亦主蠱毒,五野雞病及食肉中毒下血。
煮令子拆,服汁。
香荽也。
食療平。
利五髒,補筋脈。
主消谷能食。
若食多則令人多忘。
又,食着諸毒肉,吐、下血不止,頓痞黃者,取淨胡荽子一升,煮食腹破,取汁停冷,服半升,一日一夜二服即止。
又,狐臭,齒病患不可食。
疾更加。
久冷人食之,腳弱。
患氣,彌不得食。
又,不得與斜蒿同食。
食之令人汗臭,難瘥。
不得久食,此是薰菜,損人精神。
秋冬搗子,醋煮熨腸頭出,甚效。
可和生菜食,治腸風。
熱餅裹食甚良。
外台秘要:主齒疼。
胡子五升,應是胡荽子也。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之。
經驗後方:治小兒胗豆,兩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洩氣。
候冷去滓身令遍,除面不噴。
孫真人:食之令人多忘,發痼疾,胡臭,齒,口氣臭,金瘡。
兵部手集:治孩子赤丹不止,以汁敷之瘥。
譚氏方:同。
必效方:治蠱毒神之,立下。
又治熱氣結,經年數發。
以半斤,五月五日采,陰幹,水七去滓分服。
未瘥更服,春夏葉、秋冬莖、根并用,亦可預備之。
子母秘錄:治肛帶出。
切一升燒,以煙熏肛,即入。
邪蒿 味辛,溫、平,無毒。
似青蒿細軟。
主胸膈中臭爛惡邪氣,利腸胃,通血脈,續不足氣。
生食微動風氣,作羹食良,不與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氣。
食醫心鏡:治五髒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大渴熱中,暴疾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