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生大豆 生大豆 味甘,平。

    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髒結積、内寒,殺烏頭毒。

    久服令人身重。

    炒為屑,味甘。

    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谷,止腹脹。

    生太山平澤。

    九月采。

    (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蛎良。

    )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大豆,炒令黑,煙未斷,及熱投酒中,主風痹,癱緩,口噤,産後諸風,食罷,生服半兩,去心胸煩熱,熱風恍惚,明目,鎮心,溫補。

    久服好顔色,變白,去風氣腫,壓丹石煩熱。

    汁解諸藥毒,消腫。

    大豆炒食極熱,煮食之及作豉極冷。

    黃卷及醬,平。

    牛食溫,馬食冷,一體之中,用之數變。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煮食之,主溫毒水腫。

    陳藏器雲:(音呂)豆,味甘,溫,無毒。

    炒令黑,及熱投酒中,婦人産後冷血。

    堪作醬。

    生田野,小黑。

    《爾雅》雲:戎菽一名驢豆,一名KT豆。

    孟诜雲:大豆,寒。

    和飯搗塗一切毒腫。

    療男女陰腫,以綿裹納之。

    殺諸藥毒。

    謹按煮飲服之,去一切毒瓦斯,除胃中熱痹,腸中淋露,下淋血,散五髒結積内寒。

     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脹。

    其豆黃,主濕痹膝痛,五髒不足氣,胃氣結積,益氣,潤肌膚服之能肥健人。

    又,卒失音,生大豆一升,青竹算子四十九枚,長四寸,闊一分,和水煮熟,日夜二服,瘥。

    又,每食後,淨磨拭,吞雞子大,令人長生。

     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以後,便覺身輕。

    又益陽道。

    日華子雲:黑豆,調中下氣,通關脈,制金石藥毒,治牛、馬溫毒。

     圖經曰:大豆黃卷及生大豆,生泰山平澤,今處處有之。

    黃卷是以生豆為,待其芽出便曝幹取用,方:書名黃卷皮,今蓐婦藥中用之。

    大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

    其緊小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

    煮其汁甚涼,可以壓丹石毒及解諸炒食則熱;投酒主風;作豉極冷;黃卷及醬皆平。

    牛食之溫,馬食之涼,一體而用别,大抵宜作藥使耳。

    殺烏頭毒尤勝。

    仙方:修制黃末,可以辟谷度饑歲。

     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矣。

    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産後兩日,尤宜服之。

     酒一鬥半,炒豆令煙向絕,投于酒中,看酒赤紫色乃去豆,量性服之口噤,即加雞屎白二升和熬,投酒中,神驗。

    江南人作豆豉,自有一種刀豆,甚佳。

    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

    葛洪《肘後方》雲: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别,今取一藥兼療。

    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

    蔥白一虎口,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

    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即瘥。

    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

    諸名醫方:皆用此。

    更有加減法甚多。

    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

     唐本雲:煮食之,主溫毒,水腫。

    複有白大豆,不入藥用也。

    食療雲微寒。

    主中風腳弱,産後諸疾。

    若和甘草煮湯飲之,去一切熱毒瓦斯。

    善治風毒腳氣,煮食之,主心痛,筋攣,膝痛,大豆黃屑忌豬肉。

    小兒不得與炒豆食之。

    若食了,忽食豬肉,從必壅氣緻死,十有八、九。

    十歲以上,不畏。

    千金方:治頭項強不得顧視。

    蒸大豆一升,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又方:治喉痹卒不語,煮大豆汁含之。

    又方:從高墜下,頭破腦出血,勿使太熱,杵末,蒸之氣遍,令甑下盆中,以酒一升淋之。

    溫服一升,又方:中惡。

    大豆二七枚,雞子黃,酒半升,和,頓服。

    又方:治烏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滓,納酒五升,更取三升,分溫三服。

    不瘥再合,服之。

    又方:治頭風頭痛。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先以盛一鬥二升瓶一隻,盛九升清酒,乘豆熱即投于酒中,密泥封之七日,溫服之。

    又方:治口。

    大豆面三升,炒令焦,酒三升淋取汁令發鬓烏黑。

    醋煮大豆,黑者去豆煎令稠,敷發。

    又方:被打頭青治卒風不得語。

    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濃煮飲之佳。

    又方:治脅痛如又方:從早夜連時不得眠。

     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如前。

    又方:治消渴得效取烏豆置牛膽中,陰幹百日,吞之即瘥。

    又方:治腰脅卒痛,背痛。

    大豆二升,酒三升,煮石中毒,豆汁解之良。

    又方:陰癢汗出,嚼生大豆黃,敷之佳。

     牙齒不生。

    用黑豆三十粒,牛糞火内燒令煙盡,細研,入麝香少許,一處研揩。

    不得見風,忌酸、堿物。

     又方:治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方: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以來,頓服痛。

    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之,宜良。

    又方:治破傷風十文,同研為末。

    以酒半盞,以上調一字下。

    食醫心鏡:治風毒攻心,煩去滓,食後服。

    又方:大豆末,理胃中熱,腰中痛。

    大豆一升升,煮取七合,去滓,空心服之。

    又方:治産後風虛,五緩六急,手足頑痹,頭旋眼氣不調。

    大豆一升,炒令熟,熱投三升酒中,密封,随性飲之。

    廣利方:治腳氣沖心,升,濃煮取汁,頓服半升。

     如未定,可更服半升,即定。

    又方:要:辟溫病。

    以新布盛大豆一鬥,納或身頭皆重嘔逆,直視,此皆虛熱中風。

    大豆三升,熬令極熟,候無聲,器盛,以酒五升沃得二升,盡服之,溫覆令少汗出,身潤即愈。

    産後得根據常稍服之,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又方:治小兒斑瘡,豌豆瘡。

    熟煮大豆,取汁服之佳。

    又方:治小兒湯火瘡。

     水煮大豆汁塗上,易瘥,無斑。

    又方:治小兒尿灰瘡,黑豆皮熟嚼敷之。

    楊氏産乳:療有孕月數未足,子母欲悶絕。

    取大豆三升,以醋煮濃汁三升。

    頓服,立出。

    産書治産後猶覺有餘血水氣服豆淋酒。

    黑豆五升熬之,令煙絕出,于瓷器中,以酒一升淬之。

    又方:治胞衣不下。

    以大豆大半升,醇酒三升,煮取折半,分三服。

    博物志:雲左元亮荒年法:擇大豆粗細調勻暖氣徹豆則納先下食一日,以冷水頓服訖。

    其魚肉菜果,不得複經口。

     飲。

    初小困,十數月後,體力壯健,不複思食。

    抱樸内篇雲:相國張公文蔚,莊在東都柏坡,莊内有鼠野狼穴,養四子為蛇所吞。

    鼠野狼雄雌情切,乃于穴外土,恰容處出頭,度其回轉不及,當腰咬斷而劈蛇腹,銜出四子,尚有氣。

     置于穴外,銜豆葉嚼而敷之,皆活。

     衍義曰:生大豆,有綠、褐、黑三種,亦有大、小兩等。

    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生他處。

    今用小者,力更佳。

    炒熟,以棗肉同搗之,為,代糧。

    又治産後百病、血熱,并口噤,但煩熱、螈、若渴、身背腫、劇嘔逆,大豆五升,急水淘淨,無灰酒一鬥,熬豆令微煙出,傾入酒瓶中沃之。

    經一日以上,服酒一升,取瘥為度。

     如素不飲酒,即量多少服。

    若口噤,即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仍增酒至壹鬥貳升。

    暑月旋作,恐酸壞,又可為腐食之。

     赤小豆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

    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吐逆,卒疝,下脹滿。

     陶隐居雲:大、小豆共條,猶如蔥、薤義也。

    以大豆為芽,生便幹之,名為黃卷。

    用之亦熬,服食所須。

    煮大豆,主溫毒水腫殊效。

    複有白大豆,不入藥。

    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

    唐本注雲:《别錄》雲,葉名藿,止小便數,去煩熱。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濕氣痹腫。

    小豆和通草煮食之,當下氣無限,名脫氣丸。

    驢食腳輕,蜀本注雲:病酒熱飲汁即愈。

    藥性論雲:赤小豆,使,味甘。

    能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

    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

    取汁令人美食。

    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瘥。

    通氣,健脾胃。

    陳士良雲:赤小豆,微寒。

    縮氣行風,抽肌肉。

    久食瘦人,堅筋骨,療水氣。

    解小麥熱毒。

    日華子雲: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解油衣粘綴甚妙。

    葉食之明目。

     圖經曰:赤小豆,舊與大豆同條,蘇恭分之。

    今江淮間尤多種莳。

    主水氣,腳氣方:最急用。

    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頭,生姜一分,并碎破,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适寒溫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

    韋宙《獨行方》療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

    亦用赤小豆一鬥,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

    若已入腹,但李绛《兵部手集方》亦着此法,雲曾得效。

    昔有人患腳氣,用此豆作袋置足下,朝夕展轉踐踏之,其疾遂愈。

    亦主丹毒。

    《短劇方》以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消也。

    其遍體者,亦遍塗如上法。

    又諸腫毒欲作癰疽者,以水和往用之有效。

     食療雲: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

    别有諸治,具在魚條中。

    散氣,去關節煩熱。

    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