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葡萄 味甘,平,無毒。
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逐水,利小便。
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陶隐居雲:魏國使人多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雲用其藤汁殊美好。
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桔之變于河北矣。
人說即此間(于庚切)(于六切),恐如彼之枳類桔耶。
唐本注雲:與葡萄相似,然是千歲。
葡萄作酒法,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
、山葡萄,并堪為酒。
陶雲:用藤汁為酒,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蔓生,苗葉似而大。
子有紫、白二色,又有似馬乳者,又有圓者,皆以其形為名。
又有無核者。
七月、八月熟。
子釀為酒及漿,别有法。
謹按,是山葡萄,亦堪為酒。
孟诜雲:葡萄,不問土地,但收之釀酒,皆得美好。
或雲子不堪多食,令人猝煩悶,眼暗。
根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哕及霍亂後惡心。
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胎安。
藥性論雲:葡萄,君,味甘、酸。
除腸間水氣,調中,治淋,通小便。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葡萄,有黃、白、黑三種,成熟之時,子實通側也。
圖經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
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
花極細而黃白色。
其實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圓銳亦二種。
又有無核者。
皆七月、八月熟。
取其汁,可以釀酒。
謹按《史記》雲:大宛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
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
蓋北果之最珍者。
魏文帝诏群臣說葡萄雲: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他方:之果甯有匹之者?今大原尚作此酒,或寄至都下,猶作葡萄香。
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貨之,欲得濃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
故俗呼其苗為木通,逐水利小腸尤佳。
今醫家多暴收其實,以洽時氣。
發瘡疹不出者,研酒飲之甚效。
江東出一種,實細而味酸,謂之子。
衍義曰:葡萄,先朝,西夏持師子來獻,使人兼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
最難幹,不幹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
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
瘡不出,食之盡出。
多食皆昏人眼。
波斯國所出,大者如雞卵。
栗 栗 味鹹,溫,無毒。
主益氣,濃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
生山陰,九月采。
陶隐居雲:今會嵇最豐,諸暨(音既)栗形大,皮濃不美。
剡(時冉切)及始豐,皮薄而甜。
相傳有人患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之。
若餌服,故宜蒸曝之。
唐本注雲:栗作粉,勝于菱芡(音儉)。
嚼生者塗瘡上,療筋骨斷(音段)碎,疼痛腫瘀血,有效。
其皮名扶,搗為散,蜜和塗肉,令急縮。
毛殼,療火丹,療毒腫。
實飼孩兒,令齒不生。
樹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二、三丈,葉似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大者如拳,小如桃李。
又有闆栗、佳栗,二樹皆大。
又有茅栗,似闆栗而細。
其樹雖小,然葉與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實、冬枯。
今所在有之。
孟诜雲:栗子,生食治腰腳。
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又,樹皮,主瘅瘡毒。
謹按宜日中曝幹,食即下氣補益。
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
就中吳栗大,無味,不如北栗也。
其上薄皮,研,和蜜塗面,展皺。
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今所食生栗,可于熱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
不得通熱,熱則擁氣。
生即發氣。
故火煨殺其木氣耳。
陳士良雲:栗有數種,其性一類,三顆一球。
其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風痛。
日華子雲:栗榍,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個。
又生嚼,可出箭頭,亦惡刺,并敷瘰、腫毒痛。
樹皮煎汁,治沙虱,溪毒。
殼煮治瀉血。
圖經曰:栗,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山陰,今處處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勝。
木極類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有房,彙若拳,中子三五拆子出。
凡栗之種類亦多。
《詩》雲:樹之莘(音榛)栗。
陸機疏雲: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吳、揚特饒,吳越被城表裡皆栗,惟濮陽及範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
倭、韓國諸島上,栗大如雞子,亦短味不美。
桂陽有莘而叢生,實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也,但差小耳。
又有奧栗,皆與栗同,子圓而細,或雲即莘也。
今此色惟江湖有之。
又有茅栗、佳栗,其實更小,而木與栗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實、冬枯為異耳。
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治血尤效。
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曝幹,去其木氣。
惟患風水氣不宜食,以其味鹹故也。
殼煮汁飲,止反胃及消渴。
木皮主瘡毒,醫家多用。
外台秘要:治小兒疳瘡,栗子嚼敷之。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又方:治熊、虎爪甲所傷,嚼栗敷之。
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
生栗袋盛,懸幹。
每日平明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
孫真人雲:栗,味鹹,腎病宜食。
勝金方:治馬汗入肉血瘡,用栗肉嚼敷之。
衍義曰:栗,欲幹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
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滞氣,隔食,生蟲,往往緻小兒病,人亦不知。
所謂補腎氣者,以其味鹹,又滞其氣爾。
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
《圖經》引《詩》言莘(音榛)栗者,謂其象形也。
蓬(力軌切) 蓬(九軌切) 味酸,鹹,平,無毒。
主安五髒,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又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覆盆,一名陵,一名陰。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陶隐居雲:李雲即是人所食莓(音茂)爾。
今注是覆盆苗莖也。
陶言蓬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
蓋根、苗相近爾。
李雲莓也。
按《切韻》莓是覆盆草也。
又者,藤也。
今據:蓬之名,明其藤蔓也。
《唐本》注雲:蓬、覆盆,一物異名,本謂實,而非根。
此亦誤矣。
亦如蜀漆與常山異條,芎與蘼蕪各用。
今此附入果部者,蓋其子是覆盆也。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諸家本草皆說是覆盆子根,今觀采取之家,按草木類所說,自有蓬,似蠶莓子,紅色。
其葉似野薔薇,有刺,食之酸、甘。
恐諸家不識,誤說是覆盆也。
圖經曰:蓬,覆盆苗莖也。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覆盆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并處處有之,而秦、吳地尤多。
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
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莖承如柿蒂狀。
小兒多食其實。
五月采其苗,葉采無時。
江南人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而實成。
功用則同,古方:多用。
亦榨其子取汁,合膏塗發不白。
挪葉絞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便效。
昌容服之以易顔。
其法:四、五月候甘實成采之,曝幹,搗篩,水服三錢匕。
安五髒,益精,強志,倍力,輕體不老,久久益佳。
崔元亮《海上方》着此三名,一名西國草,一名畢KT伽,一名覆盆子。
治眼暗不見物,冷淚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等。
取西國草,曬曝幹,搗令極爛,薄綿裹之,以飲男乳汁中浸,如人行八、九裡久,用點目中,即仰卧。
不過三、四日,視物如少年。
禁酒、油、面。
陳藏器雲:變白,不老,佛說雲蘇蜜那花點燈,正言此花也。
榨取汁,合成膏,塗發不白。
食其子,令人好顔色,葉挪絞取汁,汁滴目中,三種,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餘不堪入藥,今人取好顔色。
衍義曰:蓬,非覆盆也,自别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
今人不見用,此即賈山策中所言者,是此也。
覆盆子 味甘,平,無毒。
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
五月采。
陶隐居雲:蓬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也。
覆盆是實名,李雲是莓子,乃似覆盆之形。
而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
藥中用覆盆子小異。
此未詳孰是?唐本注雲:覆盆,蓬,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
李雲莓子,近之矣。
其根不入藥用。
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
此乃子有甘、酸,根無酸味。
陶景以根酸、子甘,将根入果,重出子條,殊為孟浪。
今注蓬,乃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之子也。
陶注、唐注皆非。
今用覆盆子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髒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李雲是蓬子也。
陶雲蓬子津味,與覆盆子小異,而雲未審,乃慎之至也。
蘇雲覆盆、蓬一物也,而雲剩出此條者,亦非也。
今據蓬即莓也。
按:《切韻》莓,音茂,其子覆盆也。
又按:者,藤也。
今此雲覆盆子,則不言其蔓藤也,前雲蓬,則不言其子實也。
猶如芎與蘼蕪異條,附子與烏頭殊用。
藥性論雲:覆盆子,臣,微熱,味甘、辛。
能主男子腎精虛竭,女子食之有子。
主陰痿,能令堅長。
孟诜雲: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麥田中得之良。
采得及烈日曬幹,免爛不堪。
江東亦有,名懸鈎子。
大小形異,氣味、功力同。
北土即無懸鈎,南地無覆盆,是土地有前後生,非兩種物耳。
陳藏器雲:榨取汁,合成膏,塗發不白。
食其子,令人好顔色。
葉挪絞取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
陳士良雲:蓬似蠶莓大,覆盆小,其苗各别。
日華子雲:莓子,安五髒,益顔色,養精氣,長發,強志,療中風身熱及驚。
又有樹莓,即是覆盆子。
圖經文具蓬條下。
雷公雲:凡使,用東流水淘去黃葉并皮、蒂盡了,用酒蒸一宿,以東流水淘兩遍,又曬幹方用,為妙也。
衍義曰: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秦州甚多,永興華州亦有。
及時,山中人采來賣。
其味酸甘,外如荔枝。
櫻桃許大,軟紅可愛,失采則就枝生蛆。
益腎髒,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如此取名。
食之多熱,收時五、六分熱便可采。
烈日曝,仍須薄綿蒙之。
今人取汁作煎為果,仍少加蜜,或熬為稀湯,點服,治肺虛寒。
采時着水則不堪煎。
芰(單伎)實 芰(單伎)實 味甘,平,無毒。
主安中,補五髒,不饑輕身,一名菱(音陵)。
陶隐居雲: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
今多蒸曝,蜜和餌之,斷谷長生。
水族中又有菰(音孤)首,性冷,恐非上品。
被霜後食之,令陰不強。
又不可雜白蜜食,令生蟲也。
唐本注雲:芰作粉,極白潤,宜人。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水中,葉浮水上,其花黃白色,實有二種:一,四角;一,兩角。
孟诜雲:菱實,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
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
又雲:令人藏冷,損陽氣,痿莖。
可少食。
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姜飲一、兩盞,即消矣。
圖經曰:芰,菱實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
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
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
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仁,以為米,可以當糧。
道家蒸作粉,蜜漬食之,以斷谷。
水果中引物最治病,解丹石毒。
然性冷,不可多食。
食療:神仙家用,發冷氣。
人含吳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脹矣。
周禮疏屈到嗜芰,即菱角也。
衍義曰:芰,今世俗謂之菱角,所在有。
煮熟取仁食之,代糧,不益脾。
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
和合治療,未聞其用。
有人食生芰多則利及難化,是亦性冷。
橙子皮 味苦、辛,溫。
作醬醋香美。
散腸胃惡氣,消食,去胃中浮風氣。
其瓤,味酸,去惡心,不可多食,傷肝氣。
又,以瓤洗去酸汁,細切,和鹽、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風。
其樹亦似桔樹而葉大,其形圓,大于桔而香,皮濃而皺。
八月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橙子,暖,無毒。
行風氣,發虛熱,療瘿氣,發瘰,殺魚蟲毒。
不與肉同食,發頭旋、惡心。
圖經文具桔柚條下。
食療溫。
去惡心,胃風。
取其皮和鹽貯之。
又,瓤,去惡氣。
和鹽、蜜細細食之。
衍義曰:橙子皮,今人隻為果,或取皮合湯待賓,未見入藥。
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櫻桃 櫻桃 味甘。
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顔色,美志。
陶隐居雲:此即今朱櫻,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與前櫻桃相似。
恐醫家濫載之,未必是今者爾。
又,胡頹子淩冬不凋,子亦應益人。
或雲寒熱病不可食。
唐本注雲:葉搗敷蛇毒。
絞葉汁服,防蛇毒内攻。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櫻桃,熱。
益氣,多食無損。
又雲:此名櫻,非桃也。
不可多食,令人發暗風。
東行根,療寸白、蛔蟲。
陳士良雲:櫻桃,平,無毒。
日華子雲:櫻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圖經曰:櫻桃,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而洛中南都者取勝。
其實熟時深紅色者,謂之朱櫻;正黃明者,謂之蠟櫻。
極大者,有若彈丸,核細而肉濃,尤難得也。
食之,調中益氣,美顔色。
雖多無損,但發虛熱耳。
惟有暗風人不可啖,啖之立發。
共葉可搗敷蛇毒,亦絞汁服。
東行根亦殺寸白、蛔蟲。
其木多陰,最先百果而熟,故古多貴之。
謹按書傳引《吳普本草》曰:櫻桃,一名朱茱,一名麥甘酣。
今本草無此名,乃知有脫漏多矣。
又《爾雅》雲:楔(吉點切),荊桃。
郭璞雲:今之櫻桃。
而孟诜以為櫻非桃類,未知何據?食療雲:溫。
多食有所損。
令人好顔色,美志。
此名櫻桃,俗名李桃,亦名奈桃者是也。
甚補中益氣,主水谷痢,止洩精。
東引根,治蛔蟲。
司馬相如賦山朱櫻,即櫻桃也。
禮記謂之含桃。
爾雅謂之荊桃。
衍義曰:櫻桃,孟诜以為櫻非桃類。
然非桃類,蓋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謂如此。
唐在三月末、四月初間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性故熱。
今西洛一種紫櫻,至熟時正紫色,皮裡 卷第二十三 上品 雞頭實 雞頭實 味甘,平,無毒。
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
一名雁喙實,一名芡(音儉)。
生雷澤池澤。
八月采。
陶隐居雲:此即今(音葦)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
仙方:取此并蓮實合餌,能令小兒勝菱。
臣禹頭,實若小兒食,不陳士良雲助氣。
根圖經曰:雞頭實,生雷澤,今處處有之,生水澤中。
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頭盤。
采實。
服餌之水陸丹經驗後方:治益精氣,強志意,聰利耳目。
以雞頭實三合,煮令熟,去殼,研如膏,入粳《疏》衍義曰:雞頭實,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溏泺居人采得,舂去皮,搗仁為粉,蒸渫作餅,可 梅實 梅實 味酸,平,無毒。
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幹。
生漢中川谷。
五月采,火幹。
陶隐居雲:此亦是今烏梅也,用當去核,微熬之。
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也。
服黃精人,雲禁食梅實。
唐本注雲:《别錄》雲,梅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
梅實,利筋脈,去痹。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梅核仁亦可單用,味酸,無毒。
能除煩熱。
蕭炳雲:今人多用煙熏為烏梅。
孟诜雲:烏梅,多食損齒。
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又,大便不通,氣奔欲死。
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挪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
謹按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
治瘧方:多用之。
陳藏器雲:梅實本功外,止渴。
令人膈上熱。
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梅葉搗碎湯洗,衣易脫也。
嵩陽子雲: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
餘試之驗。
日華子雲:梅子,暖。
止渴。
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
根、葉煎濃湯,治休息痢并霍亂。
又雲白梅,暖,無毒。
治刀箭,止血,研敷之。
又雲烏梅,暖,無毒。
除勞,治骨蒸,去煩悶。
澀腸止痢,消酒毒。
治偏枯、皮膚麻痹。
去黑點。
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幹姜為丸,止休息痢,大驗也。
圖經曰:梅實,生漢中川谷,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其生實酢而損齒,傷骨,發虛熱,不宜多食之,服黃精人尤不相宜。
其葉煮濃汁服之,已休息痢。
根,主風痹。
出土者不可用。
五月采其黃實,火熏幹作烏梅。
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
虛勞瘦羸,産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南方:療勞瘧劣弱者,用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長,生姜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溫服。
其餘藥使用之尤多。
又以鹽殺為白梅,亦入除痰藥中用。
又,下有楊梅條,亦生江南、嶺南。
其木若荔枝,而葉細陰濃,其實生青熟紅,肉在核上,無皮殼。
南人淹藏以為果,寄至北方:甚多,今醫方:鮮用,故附于此。
聖惠方:主傷寒,下部生瘡。
用烏梅肉三兩,炒令燥,杵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以至七煎取作極熱,納小水五升,寒。
以三十為伐指。
以烏打碎,水二升,煮漸自消。
經驗方:但出紫血,有紅血出,胸中煩痛。
烏梅十四以烏梅肉二兩,微炒為去滓,臨卧時服。
鬼氏本草:梅核明目,與軍士失道,大渴而無水衍義曰:梅實,食梅則津液洩,水生木也。
津液洩,故傷齒。
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王叔和曰:膀胱、腎合為津府,此語雖鄙,然理存焉。
熏之為烏梅,曝幹藏密器中,為白梅。
木瓜實 木瓜實 味酸,溫,無毒。
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其枝亦可煮用。
陶隐居雲: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最療轉筋。
如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亦不可解。
俗人柱木瓜杖,雲利筋胫。
又有(音冥)楂(音),大而黃,可進酒去痰。
又,楂子,澀,斷痢。
《禮》雲:楂梨曰之。
鄭公不識楂,乃雲是梨之不臧者。
然古亦以楂為果,今則不入例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其樹枝狀如奈,花作房生,子形似栝蒌,火幹甚香。
《爾雅》雲:,木瓜。
注雲:實如小瓜,酢可食,然多食亦不益人。
又《爾雅》注:楂似梨而酢澀。
陳藏器雲:木瓜本功外,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後渴不止,作飲服之。
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
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又雲按楂,一名蠻楂。
本功外,食之去惡心。
其氣辛香,緻衣箱中殺蟲魚。
食之止心中酸水,水痢。
楂子本功外,食之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小于而相似。
北土無之,中都有。
鄭注《禮》雲:楂梨之不臧者。
為無功也。
孟诜雲:木瓜,謹按枝葉煮之飲,亦治霍亂。
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又,臍下絞痛。
木瓜一、兩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之,瘥。
又雲楂子,平。
損齒及筋,不可食。
亦主霍亂轉筋,煮汁食之,與木瓜功稍等,餘無有益人處。
江外常為果食。
日華子雲:木瓜,止吐瀉、贲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嘔逆,痰唾等。
根治腳氣。
又雲楂,平,無毒。
消痰,解酒毒及治咽酸。
煨食止痢。
浸油梳頭,治發赤并白。
圖經曰:木瓜,舊不着所出州土。
陶隐居雲:山陰蘭亭尤多,今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
其木狀若奈,花生于春末而深紅色。
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
《爾雅》謂之。
郭璞雲:實如小瓜,酢,可食,不可多,亦不益人。
宣州人種莳尤謹,遍滿山谷。
始實成,則镞紙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漸而變紅,花紋如生。
本州以充上貢焉。
又有一種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
陶雲大而黃,可進酒去痰者是也。
欲辨之,看蒂間,别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者為楂也。
木瓜大枝可作杖策之,雲利筋脈。
根、葉者湯淋足胫,可以已蹶。
又,截其木,幹之作桶以濯足,尤益。
道家以楂生壓汁,
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逐水,利小便。
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陶隐居雲:魏國使人多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雲用其藤汁殊美好。
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桔之變于河北矣。
人說即此間(于庚切)(于六切),恐如彼之枳類桔耶。
唐本注雲:與葡萄相似,然是千歲。
葡萄作酒法,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
、山葡萄,并堪為酒。
陶雲:用藤汁為酒,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蔓生,苗葉似而大。
子有紫、白二色,又有似馬乳者,又有圓者,皆以其形為名。
又有無核者。
七月、八月熟。
子釀為酒及漿,别有法。
謹按,是山葡萄,亦堪為酒。
孟诜雲:葡萄,不問土地,但收之釀酒,皆得美好。
或雲子不堪多食,令人猝煩悶,眼暗。
根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哕及霍亂後惡心。
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胎安。
藥性論雲:葡萄,君,味甘、酸。
除腸間水氣,調中,治淋,通小便。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葡萄,有黃、白、黑三種,成熟之時,子實通側也。
圖經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
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
花極細而黃白色。
其實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圓銳亦二種。
又有無核者。
皆七月、八月熟。
取其汁,可以釀酒。
謹按《史記》雲:大宛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
張骞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
蓋北果之最珍者。
魏文帝诏群臣說葡萄雲: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他方:之果甯有匹之者?今大原尚作此酒,或寄至都下,猶作葡萄香。
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貨之,欲得濃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
故俗呼其苗為木通,逐水利小腸尤佳。
今醫家多暴收其實,以洽時氣。
發瘡疹不出者,研酒飲之甚效。
江東出一種,實細而味酸,謂之子。
衍義曰:葡萄,先朝,西夏持師子來獻,使人兼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
最難幹,不幹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
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
瘡不出,食之盡出。
多食皆昏人眼。
波斯國所出,大者如雞卵。
栗 栗 味鹹,溫,無毒。
主益氣,濃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
生山陰,九月采。
陶隐居雲:今會嵇最豐,諸暨(音既)栗形大,皮濃不美。
剡(時冉切)及始豐,皮薄而甜。
相傳有人患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之。
若餌服,故宜蒸曝之。
唐本注雲:栗作粉,勝于菱芡(音儉)。
嚼生者塗瘡上,療筋骨斷(音段)碎,疼痛腫瘀血,有效。
其皮名扶,搗為散,蜜和塗肉,令急縮。
毛殼,療火丹,療毒腫。
實飼孩兒,令齒不生。
樹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二、三丈,葉似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大者如拳,小如桃李。
又有闆栗、佳栗,二樹皆大。
又有茅栗,似闆栗而細。
其樹雖小,然葉與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實、冬枯。
今所在有之。
孟诜雲:栗子,生食治腰腳。
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又,樹皮,主瘅瘡毒。
謹按宜日中曝幹,食即下氣補益。
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
就中吳栗大,無味,不如北栗也。
其上薄皮,研,和蜜塗面,展皺。
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今所食生栗,可于熱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
不得通熱,熱則擁氣。
生即發氣。
故火煨殺其木氣耳。
陳士良雲:栗有數種,其性一類,三顆一球。
其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風痛。
日華子雲:栗榍,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個。
又生嚼,可出箭頭,亦惡刺,并敷瘰、腫毒痛。
樹皮煎汁,治沙虱,溪毒。
殼煮治瀉血。
圖經曰:栗,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山陰,今處處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勝。
木極類栎,花青黃色,似胡桃花。
實有房,彙若拳,中子三五拆子出。
凡栗之種類亦多。
《詩》雲:樹之莘(音榛)栗。
陸機疏雲: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吳、揚特饒,吳越被城表裡皆栗,惟濮陽及範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
倭、韓國諸島上,栗大如雞子,亦短味不美。
桂陽有莘而叢生,實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也,但差小耳。
又有奧栗,皆與栗同,子圓而細,或雲即莘也。
今此色惟江湖有之。
又有茅栗、佳栗,其實更小,而木與栗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實、冬枯為異耳。
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治血尤效。
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曝幹,去其木氣。
惟患風水氣不宜食,以其味鹹故也。
殼煮汁飲,止反胃及消渴。
木皮主瘡毒,醫家多用。
外台秘要:治小兒疳瘡,栗子嚼敷之。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又方:治熊、虎爪甲所傷,嚼栗敷之。
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
生栗袋盛,懸幹。
每日平明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
孫真人雲:栗,味鹹,腎病宜食。
勝金方:治馬汗入肉血瘡,用栗肉嚼敷之。
衍義曰:栗,欲幹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
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滞氣,隔食,生蟲,往往緻小兒病,人亦不知。
所謂補腎氣者,以其味鹹,又滞其氣爾。
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
《圖經》引《詩》言莘(音榛)栗者,謂其象形也。
蓬(力軌切) 蓬(九軌切) 味酸,鹹,平,無毒。
主安五髒,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又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覆盆,一名陵,一名陰。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陶隐居雲:李雲即是人所食莓(音茂)爾。
今注是覆盆苗莖也。
陶言蓬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
蓋根、苗相近爾。
李雲莓也。
按《切韻》莓是覆盆草也。
又者,藤也。
今據:蓬之名,明其藤蔓也。
《唐本》注雲:蓬、覆盆,一物異名,本謂實,而非根。
此亦誤矣。
亦如蜀漆與常山異條,芎與蘼蕪各用。
今此附入果部者,蓋其子是覆盆也。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諸家本草皆說是覆盆子根,今觀采取之家,按草木類所說,自有蓬,似蠶莓子,紅色。
其葉似野薔薇,有刺,食之酸、甘。
恐諸家不識,誤說是覆盆也。
圖經曰:蓬,覆盆苗莖也。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覆盆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并處處有之,而秦、吳地尤多。
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
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莖承如柿蒂狀。
小兒多食其實。
五月采其苗,葉采無時。
江南人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而實成。
功用則同,古方:多用。
亦榨其子取汁,合膏塗發不白。
挪葉絞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便效。
昌容服之以易顔。
其法:四、五月候甘實成采之,曝幹,搗篩,水服三錢匕。
安五髒,益精,強志,倍力,輕體不老,久久益佳。
崔元亮《海上方》着此三名,一名西國草,一名畢KT伽,一名覆盆子。
治眼暗不見物,冷淚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等。
取西國草,曬曝幹,搗令極爛,薄綿裹之,以飲男乳汁中浸,如人行八、九裡久,用點目中,即仰卧。
不過三、四日,視物如少年。
禁酒、油、面。
陳藏器雲:變白,不老,佛說雲蘇蜜那花點燈,正言此花也。
榨取汁,合成膏,塗發不白。
食其子,令人好顔色,葉挪絞取汁,汁滴目中,三種,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餘不堪入藥,今人取好顔色。
衍義曰:蓬,非覆盆也,自别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
今人不見用,此即賈山策中所言者,是此也。
覆盆子 味甘,平,無毒。
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
五月采。
陶隐居雲:蓬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顔者也。
覆盆是實名,李雲是莓子,乃似覆盆之形。
而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
藥中用覆盆子小異。
此未詳孰是?唐本注雲:覆盆,蓬,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
李雲莓子,近之矣。
其根不入藥用。
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
此乃子有甘、酸,根無酸味。
陶景以根酸、子甘,将根入果,重出子條,殊為孟浪。
今注蓬,乃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之子也。
陶注、唐注皆非。
今用覆盆子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髒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李雲是蓬子也。
陶雲蓬子津味,與覆盆子小異,而雲未審,乃慎之至也。
蘇雲覆盆、蓬一物也,而雲剩出此條者,亦非也。
今據蓬即莓也。
按:《切韻》莓,音茂,其子覆盆也。
又按:者,藤也。
今此雲覆盆子,則不言其蔓藤也,前雲蓬,則不言其子實也。
猶如芎與蘼蕪異條,附子與烏頭殊用。
藥性論雲:覆盆子,臣,微熱,味甘、辛。
能主男子腎精虛竭,女子食之有子。
主陰痿,能令堅長。
孟诜雲: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麥田中得之良。
采得及烈日曬幹,免爛不堪。
江東亦有,名懸鈎子。
大小形異,氣味、功力同。
北土即無懸鈎,南地無覆盆,是土地有前後生,非兩種物耳。
陳藏器雲:榨取汁,合成膏,塗發不白。
食其子,令人好顔色。
葉挪絞取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
陳士良雲:蓬似蠶莓大,覆盆小,其苗各别。
日華子雲:莓子,安五髒,益顔色,養精氣,長發,強志,療中風身熱及驚。
又有樹莓,即是覆盆子。
圖經文具蓬條下。
雷公雲:凡使,用東流水淘去黃葉并皮、蒂盡了,用酒蒸一宿,以東流水淘兩遍,又曬幹方用,為妙也。
衍義曰: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秦州甚多,永興華州亦有。
及時,山中人采來賣。
其味酸甘,外如荔枝。
櫻桃許大,軟紅可愛,失采則就枝生蛆。
益腎髒,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如此取名。
食之多熱,收時五、六分熱便可采。
烈日曝,仍須薄綿蒙之。
今人取汁作煎為果,仍少加蜜,或熬為稀湯,點服,治肺虛寒。
采時着水則不堪煎。
芰(單伎)實 芰(單伎)實 味甘,平,無毒。
主安中,補五髒,不饑輕身,一名菱(音陵)。
陶隐居雲: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
今多蒸曝,蜜和餌之,斷谷長生。
水族中又有菰(音孤)首,性冷,恐非上品。
被霜後食之,令陰不強。
又不可雜白蜜食,令生蟲也。
唐本注雲:芰作粉,極白潤,宜人。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水中,葉浮水上,其花黃白色,實有二種:一,四角;一,兩角。
孟诜雲:菱實,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
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
又雲:令人藏冷,損陽氣,痿莖。
可少食。
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姜飲一、兩盞,即消矣。
圖經曰:芰,菱實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
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
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
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仁,以為米,可以當糧。
道家蒸作粉,蜜漬食之,以斷谷。
水果中引物最治病,解丹石毒。
然性冷,不可多食。
食療:神仙家用,發冷氣。
人含吳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脹矣。
周禮疏屈到嗜芰,即菱角也。
衍義曰:芰,今世俗謂之菱角,所在有。
煮熟取仁食之,代糧,不益脾。
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
和合治療,未聞其用。
有人食生芰多則利及難化,是亦性冷。
橙子皮 味苦、辛,溫。
作醬醋香美。
散腸胃惡氣,消食,去胃中浮風氣。
其瓤,味酸,去惡心,不可多食,傷肝氣。
又,以瓤洗去酸汁,細切,和鹽、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風。
其樹亦似桔樹而葉大,其形圓,大于桔而香,皮濃而皺。
八月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橙子,暖,無毒。
行風氣,發虛熱,療瘿氣,發瘰,殺魚蟲毒。
不與肉同食,發頭旋、惡心。
圖經文具桔柚條下。
食療溫。
去惡心,胃風。
取其皮和鹽貯之。
又,瓤,去惡氣。
和鹽、蜜細細食之。
衍義曰:橙子皮,今人隻為果,或取皮合湯待賓,未見入藥。
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櫻桃 櫻桃 味甘。
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顔色,美志。
陶隐居雲:此即今朱櫻,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與前櫻桃相似。
恐醫家濫載之,未必是今者爾。
又,胡頹子淩冬不凋,子亦應益人。
或雲寒熱病不可食。
唐本注雲:葉搗敷蛇毒。
絞葉汁服,防蛇毒内攻。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櫻桃,熱。
益氣,多食無損。
又雲:此名櫻,非桃也。
不可多食,令人發暗風。
東行根,療寸白、蛔蟲。
陳士良雲:櫻桃,平,無毒。
日華子雲:櫻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圖經曰:櫻桃,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而洛中南都者取勝。
其實熟時深紅色者,謂之朱櫻;正黃明者,謂之蠟櫻。
極大者,有若彈丸,核細而肉濃,尤難得也。
食之,調中益氣,美顔色。
雖多無損,但發虛熱耳。
惟有暗風人不可啖,啖之立發。
共葉可搗敷蛇毒,亦絞汁服。
東行根亦殺寸白、蛔蟲。
其木多陰,最先百果而熟,故古多貴之。
謹按書傳引《吳普本草》曰:櫻桃,一名朱茱,一名麥甘酣。
今本草無此名,乃知有脫漏多矣。
又《爾雅》雲:楔(吉點切),荊桃。
郭璞雲:今之櫻桃。
而孟诜以為櫻非桃類,未知何據?食療雲:溫。
多食有所損。
令人好顔色,美志。
此名櫻桃,俗名李桃,亦名奈桃者是也。
甚補中益氣,主水谷痢,止洩精。
東引根,治蛔蟲。
司馬相如賦山朱櫻,即櫻桃也。
禮記謂之含桃。
爾雅謂之荊桃。
衍義曰:櫻桃,孟诜以為櫻非桃類。
然非桃類,蓋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謂如此。
唐在三月末、四月初間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性故熱。
今西洛一種紫櫻,至熟時正紫色,皮裡 卷第二十三 上品 雞頭實 雞頭實 味甘,平,無毒。
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
一名雁喙實,一名芡(音儉)。
生雷澤池澤。
八月采。
陶隐居雲:此即今(音葦)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
仙方:取此并蓮實合餌,能令小兒勝菱。
臣禹頭,實若小兒食,不陳士良雲助氣。
根圖經曰:雞頭實,生雷澤,今處處有之,生水澤中。
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頭盤。
采實。
服餌之水陸丹經驗後方:治益精氣,強志意,聰利耳目。
以雞頭實三合,煮令熟,去殼,研如膏,入粳《疏》衍義曰:雞頭實,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溏泺居人采得,舂去皮,搗仁為粉,蒸渫作餅,可 梅實 梅實 味酸,平,無毒。
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幹。
生漢中川谷。
五月采,火幹。
陶隐居雲:此亦是今烏梅也,用當去核,微熬之。
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痣,蝕惡肉也。
服黃精人,雲禁食梅實。
唐本注雲:《别錄》雲,梅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
梅實,利筋脈,去痹。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梅核仁亦可單用,味酸,無毒。
能除煩熱。
蕭炳雲:今人多用煙熏為烏梅。
孟诜雲:烏梅,多食損齒。
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又,大便不通,氣奔欲死。
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挪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
謹按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
治瘧方:多用之。
陳藏器雲:梅實本功外,止渴。
令人膈上熱。
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梅葉搗碎湯洗,衣易脫也。
嵩陽子雲: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
餘試之驗。
日華子雲:梅子,暖。
止渴。
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
根、葉煎濃湯,治休息痢并霍亂。
又雲白梅,暖,無毒。
治刀箭,止血,研敷之。
又雲烏梅,暖,無毒。
除勞,治骨蒸,去煩悶。
澀腸止痢,消酒毒。
治偏枯、皮膚麻痹。
去黑點。
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幹姜為丸,止休息痢,大驗也。
圖經曰:梅實,生漢中川谷,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其生實酢而損齒,傷骨,發虛熱,不宜多食之,服黃精人尤不相宜。
其葉煮濃汁服之,已休息痢。
根,主風痹。
出土者不可用。
五月采其黃實,火熏幹作烏梅。
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
虛勞瘦羸,産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南方:療勞瘧劣弱者,用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長,生姜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溫服。
其餘藥使用之尤多。
又以鹽殺為白梅,亦入除痰藥中用。
又,下有楊梅條,亦生江南、嶺南。
其木若荔枝,而葉細陰濃,其實生青熟紅,肉在核上,無皮殼。
南人淹藏以為果,寄至北方:甚多,今醫方:鮮用,故附于此。
聖惠方:主傷寒,下部生瘡。
用烏梅肉三兩,炒令燥,杵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以至七煎取作極熱,納小水五升,寒。
以三十為伐指。
以烏打碎,水二升,煮漸自消。
經驗方:但出紫血,有紅血出,胸中煩痛。
烏梅十四以烏梅肉二兩,微炒為去滓,臨卧時服。
鬼氏本草:梅核明目,與軍士失道,大渴而無水衍義曰:梅實,食梅則津液洩,水生木也。
津液洩,故傷齒。
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王叔和曰:膀胱、腎合為津府,此語雖鄙,然理存焉。
熏之為烏梅,曝幹藏密器中,為白梅。
木瓜實 木瓜實 味酸,溫,無毒。
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其枝亦可煮用。
陶隐居雲: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最療轉筋。
如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亦不可解。
俗人柱木瓜杖,雲利筋胫。
又有(音冥)楂(音),大而黃,可進酒去痰。
又,楂子,澀,斷痢。
《禮》雲:楂梨曰之。
鄭公不識楂,乃雲是梨之不臧者。
然古亦以楂為果,今則不入例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其樹枝狀如奈,花作房生,子形似栝蒌,火幹甚香。
《爾雅》雲:,木瓜。
注雲:實如小瓜,酢可食,然多食亦不益人。
又《爾雅》注:楂似梨而酢澀。
陳藏器雲:木瓜本功外,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後渴不止,作飲服之。
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
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又雲按楂,一名蠻楂。
本功外,食之去惡心。
其氣辛香,緻衣箱中殺蟲魚。
食之止心中酸水,水痢。
楂子本功外,食之去惡心、酸咽,止酒痰黃水。
小于而相似。
北土無之,中都有。
鄭注《禮》雲:楂梨之不臧者。
為無功也。
孟诜雲:木瓜,謹按枝葉煮之飲,亦治霍亂。
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又,臍下絞痛。
木瓜一、兩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之,瘥。
又雲楂子,平。
損齒及筋,不可食。
亦主霍亂轉筋,煮汁食之,與木瓜功稍等,餘無有益人處。
江外常為果食。
日華子雲:木瓜,止吐瀉、贲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嘔逆,痰唾等。
根治腳氣。
又雲楂,平,無毒。
消痰,解酒毒及治咽酸。
煨食止痢。
浸油梳頭,治發赤并白。
圖經曰:木瓜,舊不着所出州土。
陶隐居雲:山陰蘭亭尤多,今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
其木狀若奈,花生于春末而深紅色。
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
《爾雅》謂之。
郭璞雲:實如小瓜,酢,可食,不可多,亦不益人。
宣州人種莳尤謹,遍滿山谷。
始實成,則镞紙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漸而變紅,花紋如生。
本州以充上貢焉。
又有一種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
陶雲大而黃,可進酒去痰者是也。
欲辨之,看蒂間,别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者為楂也。
木瓜大枝可作杖策之,雲利筋脈。
根、葉者湯淋足胫,可以已蹶。
又,截其木,幹之作桶以濯足,尤益。
道家以楂生壓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