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合和甘松、玄參末,作濕香,雲甚爽神。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和圓子、蔓子、土伏子,其色樣外形真似木瓜,隻氣味效并向裡子各不同。

    若木瓜,皮薄,微赤黃,香,甘、酸,不澀。

    調營衛,助谷氣。

    向裡子頭尖一面,方:是真木瓜。

    若和圓子,色微黃,蒂、核粗,子小圓,味澀、微鹹,傷人氣。

    蔓子顆小,亦似木瓜,味絕澀,不堪用。

    土伏子似木瓜,味絕澀,子如大樣油麻,又苦澀,不堪用。

    若餌之,令人目澀、目赤,多赤筋痛。

    凡使木瓜,勿令犯鐵。

    用銅刀削去硬皮并子,薄切,于日中曬。

    卻用黃牛乳汁拌蒸,從巳至未,其木瓜如膏煎,卻于日中薄攤,曬幹用也。

    食療雲:主嘔風氣。

    又吐後轉筋,煮汁飲之甚良。

    腳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漿粥樣,用裹痛處。

     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瘥。

    煮木瓜時,入一半酒同煮之。

    毛詩: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注雲:木瓜,木也,可食之木。

     衍義曰: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

    以鉛霜塗之,則失醋味,受金之制,故如是。

    今人多取西京大木瓜為佳,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藥,絕有功。

    勝、宣州者味淡。

    此物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此物不可阙也。

     柿 柿 味甘,寒,無毒。

    主通鼻耳氣,腸不足。

     陶隐居雲:柿有數種,雲今烏柿,火熏者,性熱,斷下,又療狗齧瘡。

    火(皮逼切) 者亦好,曬幹者性冷。

    粗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

    生柿彌冷。

    又有(音卑),色青,唯堪生啖,性冷複甚于柿,散石熱家啖之,亦無嫌。

    不入藥用。

    唐本注雲:《别錄》雲,火柿主殺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軟熟柿解酒熱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幹,壓胃間熱。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柿寒。

    主補虛勞不足。

    謹按幹柿濃腸胃,澀血。

     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痢。

    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并奶母吃亦良。

    又,幹柿二斤,酥一斤,蜜半斤,先和酥蜜,铛中消之。

    下柿煎十數沸,不津器貯之。

    每日空腹服三、五枚,療男子、女人脾虛、腹肚薄,食不消化。

    面上黑點,久服甚良。

    陳藏器雲:柿本功外,曬幹者溫補,多食去面,除腹中宿血。

    剡縣火幹者,名烏柿。

    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蒂煮服之,止哕氣。

    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之,止下痢。

    飲酒食紅柿,令人心痛直至死。

    亦令易醉。

    陶雲解酒毒,失矣。

    日華子雲:柿,冷。

    潤心肺,止渴,澀腸。

    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

    亦治吐血。

    又雲幹柿,平。

    潤聲喉,殺蟲。

    火柿,性暖,功用同前。

     圖經曰:柿,舊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

    柿之種亦多,黃柿生近京州郡;紅柿南北通有;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皮薄,更甘珍;(音卑)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但可生啖,不堪幹。

    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柿更壓丹石毒耳。

    其幹柿火幹者,謂之烏柿,出宣州、越州。

    性甚溫,人服藥口苦欲逆,食少許當止,兼可斷下。

    曬幹者為白柿,入藥微冷。

     又,黃柿可和米粉作糗,小兒食之止痢。

    又,以酥蜜煎幹柿食之,主脾虛、薄食。

    柿蒂煮飲,亦止哕。

    木皮主下血不止,曝幹更焙,篩末,米飲和二錢匕服之,不以上沖下脫,兩服可止。

    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

    俚俗曝幹貨之,謂之牛奶柿。

    至冷,不可多食。

    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

    其枯葉至滑澤,古人取以臨書。

    俗傳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火。

     聖惠方:治耳聾鼻塞。

    以幹柿三枚細切,粳米三合,豉少許煮粥,空心食之。

    産寶:治産後或患妊逆氣亂心煩。

    幹柿一個,碎之,以水十分,煮熱呷。

     衍義曰:柿,有着蓋柿,于蒂下别生一重。

    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餅柿,如今之市買蒸餅。

     華州有一等朱柿,比諸品中最小,深紅色。

    又一種塔柿,亦大于諸柿,性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極甘,故如是。

    去皮,挂大木株上,使風日中自幹,食之多動風火。

    幹者味不佳,生則澀,以溫水養之,需澀去可食,逮至自然紅爛,澀亦自去,幹則性平。

     芋 芋 味辛,平,有毒。

    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一名土芝。

     陶隐居雲:錢塘最多。

    生則有毒,(音)不可食。

    性滑,下石,服餌家所忌。

    種芋三年不采,成(音呂)芋。

    又别有野芋,名老芋,形葉相似如一根,并殺人。

    人不識而食之垂死者,他人以土漿及糞汁與飲之,得活矣。

    唐本注雲: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禅芋、野芋。

    其青芋細長,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

    白芋、真芋、連禅芋、紫芋毒少并正爾。

    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療熱止渴。

    其真、白、連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

    蹲鸱之饒,蓋謂此也。

    野芋大毒,不堪啖也。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芋白色者,無味;紫色者,破氣。

    煮汁飲之止渴,十月後曬幹收之。

    冬月食,不發病,他時月不可食。

     又,和鲫魚、鯉魚作良。

    久食令人虛勞無力。

    又,煮汁洗膩衣,白如玉。

    亦可浴去身上浮風。

    慎風半日。

    陳藏器雲:芋本功外,食之令人肥白。

    小者極滑,吞之開胃及腸閉。

    産後煮食之,破血。

    飲其汁,止血渴。

    芋有八、九種,功用相似。

    野芋,生溪澗,非人所種者,根葉相類爾。

    取根醋摩,敷蟲瘡疥癬,入口毒人。

    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也。

    日華子雲:芋,冷,破宿血,去死肌。

    其中有數種,有芽芋、紫芋。

    園圃中種者可食,餘者有大毒,不可容易食。

    姜芋辛辣,以生姜煮,又換水煮,方:可食。

    和魚煮,甚下氣,調中補虛。

    葉,裹開了癰瘡毒,止痛。

    又雲芋葉,冷,無毒。

    除煩止瀉,療妊孕心煩迷悶、胎動不安。

    又鹽研敷蛇蟲咬并癰腫毒,及敷毒箭。

     圖經曰:芋,《本經》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注雲:錢塘最多,今處處有之。

    閩、蜀、淮、甸尤殖此。

    種類亦多,大抵性效相近。

    蜀川出者,形圓而大,狀若蹲鸱,謂之芋魁。

    彼人莳之最盛,可以當糧食而度饑年。

    左思《三都賦》所謂徇蹲鸱之沃,則以為濟世陽丸是也。

    江西、閩中出者,形長而大,葉皆相類。

    其細者如卵,生于大魁旁,食之尤美,不可過多,乃有損也。

    凡食芋,并須圓圃莳者。

    其野芋有大毒,不可辄食,食則殺人。

    唯土漿及糞汁解之。

     《說文解字》雲:齊人謂芋為。

    陶雲:種芋三年,不采成莒。

    二音相近,蓋南北之呼不同耳。

    古人亦單用作藥,唐·韋宙《獨行方》療癖氣,取生芋子一斤,壓破,酒五升漬二七日,空腹一杯,神良。

     唐本雲:多食動宿冷。

    其葉如荷葉而長,根類于薯蓣而圓。

    《圖經》雲:其類雖多,葉蓋相似,葉大如扇,廣尺餘。

    白芋毒微;青芋多子;真芋、連禅芋、紫芋并毒少,而根俱不堪。

     生啖,蒸、煮冷啖,大治煩熱,止渴。

    今畿縣遍有,諸山南、江左唯有青、白、紫三芋而已。

     食療煮汁俗之,去身上浮氣。

    浴了,慎風半日許。

    史記蜀卓氏雲: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鸱,至死不饑。

    注:蹲鸱,大芋也。

    沈存中筆談處士劉湯,隐居王屋山。

    嘗于齋中,見一大蜂,于蛛網,蛛縛之,為蜂所螫,墜地。

    俄頃,蛛鼓腹欲裂,徐徐行入草,齧芋梗微破,以瘡就齧處磨之。

    良久,腹漸消,輕躁如故,自後人有為蜂螫者,挪芋梗敷之則愈。

     衍義曰:芋,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

    京、洛者,差圓小,而唯東、西京者佳,他處味不及也。

    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芋頭而生者,為芋子。

    八、九月以後,可食;至時掘出,置十數日,卻以好土勻埋,至春猶好。

    生則辛而涎,多食,滞氣困脾。

    唐·杜甫詩曰:園收芋栗不全貧者是此。

    以梗擦蜂螫處,愈。

     烏芋 烏芋 味苦,甘,微寒,無毒。

    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

    一名藉姑,一名水萍。

    二月生葉如芋,三月三日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今藉姑生水田中,葉有丫(烏牙切),狀如澤瀉,不正似芋。

    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煮之亦可啖。

    疑其有烏者,根極相似,細而美,葉乖異,狀如苋草,呼為茨,恐此也。

    唐本注雲: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茹(音孤)。

    主百毒。

    産後血悶攻心欲死,産難,衣不出,搗汁服一升。

    生水中,葉似(普兮切)箭镞,澤瀉之類也。

    《千金方》雲:下石淋。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茨茹不可多食。

    吳人常食之,令人患腳。

    又,發腳氣,癱緩風。

    損齒,令人失可作粉食。

    明耳目,止渴,消疸黃。

    若先有冷氣,不可食。

    令人腹脹氣滿。

    小兒秋食,臍下當痛。

    日華子雲:茨,無毒。

    消風毒,除胸胃熱,治黃膽,開胃下食。

    服金石藥人食之,良。

    又雲:茨茹,冷,有毒。

    葉研敷蛇蟲咬。

    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崩中帶下,瘡疖。

    煮以生姜禦之佳。

    懷孕人不可食。

    又名燕尾草及烏芋矣。

     圖經曰:烏芋,今凫茨也。

    舊不着所出州土。

    苗似龍須而細,正青色,根黑,如指大,皮濃有毛。

    又有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

    田中人并食之,亦以作粉,食之濃人腸胃,不饑。

    服丹石人尤宜,蓋其能解毒耳。

    《爾雅》謂之芍。

     衍義曰:烏芋,今人謂之臍。

    皮濃,色黑,肉硬白者,謂之豬臍;皮薄澤,色淡紫,肉軟者,謂之羊臍。

    正、二月人采食之。

    此二等,藥罕用。

    荒歲,人多采以充糧。

     枇杷葉 枇杷葉 味苦,平,無毒。

    主卒不止,下氣。

     陶隐居雲:其葉不暇煮,但嚼食亦瘥。

    人以作飲,則小冷。

    唐本注雲:用葉須火炙,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

    又主咳逆,不下食。

    今注實,味甘,寒,無毒。

    多食發痰熱。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丈餘,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

    子生如小李,黃色,味甘、酸。

    核大如小栗,皮肉薄。

    冬花春實,四月、五月熟,淩冬不凋。

    生江南、山南,今處處有。

    孟诜雲:枇杷,溫。

    利五髒,久食亦發熱黃。

    子,食之潤肺,熱上焦。

    若和熱炙肉及熱面食之,令人患熱毒黃病。

    藥性論雲:枇杷葉,使,味甘。

    能主胃氣冷,嘔哕不止。

    日華子雲:枇杷子,平,無毒。

    治肺氣,潤五髒,下氣,止吐逆并渴疾。

    又雲:葉療婦人産後口幹。

     圖經曰:枇杷葉,舊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漢、吳、蜀、閩嶺皆有之。

    木高丈餘,葉作驢耳形,皆有毛。

    其木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

    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實。

    故謝瞻《枇杷賦》雲:禀金秋之青條,抱東陽之和氣,肇寒葩之結霜,成炎果乎纖露,是也。

    其實作如黃梅,皮肉甚薄,味甘,中核如小栗。

    四月采葉曝幹,治肺氣,主渴疾。

    用時須火炙,布拭去上黃毛。

    去之難盡,當用粟杆作刷刷之乃盡。

    人以作飲,則小冷。

    其木白皮,止吐逆,不下食。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秤,濕者一葉重一兩,幹者三葉重一兩者是,氣足堪用。

    使粗布拭上毛令盡,用甘草湯洗一遍,卻用綿再拭,令幹。

    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食療卒嘔不止,不欲食。

    又,煮汁飲之,止渴。

    偏理肺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孫真人咳嗽,以葉去毛煎湯服之。

     衍義曰:枇杷葉,江東、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

    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

    治肺熱嗽有功。

    花白,最先春也。

    子大如彈丸,四、五月熟,色若黃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與葉不同。

    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

    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

    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

    食後、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終一劑而愈。

     荔枝子 荔枝子 味甘,平,無毒。

    止渴,益人顔色。

    生嶺南及巴中。

    其樹高一、二丈,葉青陰,淩冬不凋。

    形如松子,殼朱若紅羅紋,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

    四、五月熟,百鳥食之,皆肥矣。

    (今附) 圖經曰:荔枝子,生嶺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

    其品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

    《扶南記》雲:此木以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音利)取其枝,故以為名耳。

    其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于合抱,頗類桂木、冬青之屬。

    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

    其木性至堅勁,工人取其根作阮鹹槽及彈棋局。

    木之大者,子至百斛。

    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纓。

    實如松花之初生者。

    殼若羅紋,初青漸紅,肉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

    五、六月盛熟時,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賓主極量取啖,雖多亦不傷人。

    小過度,則飲蜜漿一杯便解。

    荔枝始傳于漢世,初唯出嶺南,後出蜀中。

    《蜀都賦》所雲:旁梃龍目,側生荔枝是也。

    蜀中之品,在唐尤盛。

    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

    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而種類僅至三十餘品,肌肉甚濃,甘香瑩白,非廣、蜀之比也。

    福唐歲貢白曝荔枝并蜜煎荔枝肉,俱為上方:之珍果。

    白曝須佳實乃堪,其市貨者,多用雜色荔枝入鹽、梅曝之成,而皮深紅,味亦少酸,殊失本真。

    凡經曝皆可經歲,好者寄至都下及關、峽,河外諸處,味猶不歇。

    百果流布之盛,皆不及此。

    又有焦核荔枝,味更甜美。

    或雲是木生背陽,結實不完就者,白曝之尤佳。

    又有綠色、蠟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難得。

    其蜀嶺荔枝,初生亦小酢,肉薄不堪曝。

    花及根亦入藥。

    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腫痛,以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細細咽之,瘥止。

     陳藏器味酸,子如卵。

    《廣州記》雲:荔枝精者,子如雞卵大,殼朱肉白,核如雞舌香。

     《廣志》曰:荔枝冬青,實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肪脂,甘而多汁,美極,益人也。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嶺南及波斯國。

    樹似青木香。

    味甘、酸。

    主煩渴,頭重,心蟲不敢近。

    人才采之,烏鳥、蝙蝠之類,無不殘傷。

    故采荔枝者,日中而衆采之。

    荔枝子,一日色變,二日味變,三日色味俱變。

    古詩雲:色味不逾三日變。

    員安宇荔枝詩雲:香味三日變。

    今泸、渝人食之,多則發熱瘡。

    食療微溫。

    食之通神益智,健氣及顔色,多食則發熱。

     衍義曰:荔枝,藥品中今未見用,唯崔元亮方:中收之。

    果實中為上品,多食,亦令人發虛此物喜雙實,尤可愛。

    本朝有蔡君谟《荔枝譜》,其說甚詳。

    唐·杜牧詩雲:二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此是川蜀荔枝,亦可生置之長安也。

    以核熳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腸氣。

     乳柑子 味甘,大寒。

    主利腸胃中熱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

    多食令人脾冷,發痼癖、大腸洩。

    又有沙柑、青柑、山柑,體性相類,唯山柑皮療咽喉痛,效;餘者皮不堪用。

    其樹若桔樹,其形似桔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赤。

    未經霜時尤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

    生嶺南及江南。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蕭炳雲:出西戎者佳。

    日華子雲:冷,無毒。

    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多食發陰汗。

     圖經文具桔柚條下。

     陳藏器:産後肌浮,柑皮為末,酒下。

    聖惠方:治酒毒,或醉昏悶、煩渴,要易醒方:取柑皮二。

    堪食之。

    其皮不任藥用,食多令人肺燥、冷中、發癖。

    經驗後方:獨醒湯: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幹為末,入鹽點半錢。

     衍義曰:乳柑子,今人多作桔皮,售于人,不可不擇也。

    柑皮不甚苦,桔皮極苦,至熟亦苦。

    若以皮緊慢,分别桔與柑,又緣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緊慢者。

    脾腎冷人食其肉,多緻髒寒或洩利。

     石蜜 乳糖也。

    味甘,寒,無毒。

    主心腹熱脹,口幹渴,性冷利。

    出益州及西戎。

    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唐本注雲: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塊。

    西戎來者佳。

    江左亦有,殆勝蜀者。

    雲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餅,堅重。

    今注此石蜜,其實乳糖也。

    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條為乳糖。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石蜜,治目中熱膜,明目。

    蜀中、波斯者良。

    東吳亦有,并不如兩處者。

    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則易細白耳。

    和棗肉及巨勝末丸,每食後含圖經文具甘蔗條下。

     衍義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濃,其他次之。

    煎煉成,以象物,達京都。

    至夏月及久糖,其 甘蔗(音柘) 甘蔗(意柘) 味甘,平,無毒。

    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

     陶隐居雲:今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

    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取汁以為沙糖,甚益人。

    又有荻蔗,節疏而細,亦可啖也。

    今按别本注雲:蔗有兩種,赤色名昆侖蔗,白色名荻蔗。

    出蜀及嶺南為勝,并煎為沙糖。

    今江東甚多,而劣于蜀者,亦甚甘美,時用煎為稀沙糖也。

    今會稽作乳糖,殆勝于蜀。

    去煩,止渴,解酒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似荻,高丈許,有竹、荻二蔗,竹蔗莖粗,出江南;荻蔗莖細,出江北。

    霜下後收莖,笮其汁為沙糖。

    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并好。

    日華子雲:冷。

    利大小腸,下氣痢,補脾,消痰,止渴,除心煩熱。

    作沙糖,潤心肺,殺蟲,解酒毒。

    臘月窖糞坑中,患天行熱狂人,絞汁服,甚良也。

     圖經曰:甘蔗,舊不着所出州土。

    陶隐居雲:今江東者為勝,廬陵亦有好者。

    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

    今江、浙、閩、廣、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許。

    葉有二種,一種似荻,節疏而細短,謂之荻蔗;一種似竹,粗長,榨其汁以為沙糖,皆用竹蔗。

    泉、福、吉、廣州多榨之。

    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即乳糖也),唯蜀川作之。

    荻蔗但堪啖,或雲亦可煎稀糖,商人販貨至都下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食療:主補氣,兼下氣。

    不可共酒食,發痰。

    外台秘要:主發熱口幹,小便澀。

    取甘蔗去皮盡,令吃之咽汁。

    若口痛,搗取汁服之。

    肘後方:主卒幹嘔不息。

    甘蔗汁溫令熱,服半升,日三。

    又以生姜汁一升服,并瘥。

    梅師方: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

    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為三服。

     食醫心鏡:理正氣,止煩渴,和中補脾,利大腸,解酒毒。

    削甘蔗去皮,食後吃之。

    張協都蔗賦雲:挫斯蔗而療渴,若漱醴而含蜜。

     衍義曰:甘蔗,今川、廣、湖南、北、二浙、江東、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壞。

    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唯川、浙者為勝。

     沙糖 味甘,寒,無毒。

    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

    笮(音詐)甘蔗汁,煎作。

    蜀地、西戎、江東并有之。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沙糖,多食令人心痛。

    不與鲫魚同食,成疳蟲。

    又,不與葵同食,生流。

    又,不與筍同食,使筍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耳。

     圖經文具甘蔗條下。

     食療雲:主心熱,口幹。

    多食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

    不可長食之。

    子母秘錄:治腹緊。

    白糖以酒二升煮服,不過再瘥。

     衍義曰:沙糖,又次石蜜,蔗汁清,故費煎煉,緻紫黑色,治心肺大腸熱,兼啖駝馬。

     今醫甘遂生 (音卑)柿 味甘,寒,無毒。

    主壓石藥發熱,利水,解酒熱。

    久食令人寒中,去胃中熱。

     生江淮南。

    似柿本而青黑。

    《閑居賦》雲:梁候烏之柿是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柿,止渴,潤心肺,除腹髒冷熱,作漆甚妙。

    不宜與蟹同食,令人腹疼并大瀉矣。

     圖經文具柿條下。

     桃核仁 桃核仁 味苦、甘,平,無毒。

    主瘀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症瘕,通月水,止痛。

    七月采取仁,陰幹。

     桃花 殺疰惡鬼,令人好顔色。

    味苦,平,無毒。

    主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 桃枭 味苦,微溫。

    主殺百鬼精物,療中惡腹痛,殺精魅,五毒不祥。

    一名桃奴,一名枭景 桃毛 主下血瘕,寒熱,積聚,無子,帶下諸疾,破堅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