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居所說近之矣。
人取此房,研細,醋調,塗蜂虿。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
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堕胎。
七月取,曝幹。
陶隐居雲: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喻如人着玄衣赤帻,故名亭長。
此一蟲五變,為療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斑蝥;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
此是僞地膽爾,為療猶同其類。
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唐本注雲: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起。
今地膽出豳(音)州,芫青出甯州,亭長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蟲出四處,其蟲可一處周遊四州乎?且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長、地膽貌狀大殊。
豳州地膽,三月至十月,草萊上采,非地中取。
陶之所言,恐浪證之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五月、六月葛葉上采取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
凡用斑蝥、芫青、亭長之類,當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黃黑,即出,去頭、足及圖經文附芫青條下。
蜈蚣 蜈蚣 味辛,溫,有毒。
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療心腹寒熱結聚,堕胎,去惡血。
生大吳川谷、江南。
赤頭、足者良。
陶隐居雲: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曝幹之。
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當之,非真也。
一名蛆。
莊周雲:蛆,甘帶。
《淮南子》雲:騰蛇遊霧,而殆于□蛆。
其性能制蛇,勿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蜈蚣亦齧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
唐本注雲:山東人呼蜘蛛,一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條無制蛇語。
莊周雲蛆,甘帶。
淮南雲騰蛇殆于蛆,并言蜈蚣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山南谷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
形似馬陸,扁身長黑,頭、足赤者良。
今出安、襄、鄧、随、唐等州,七月、八月采。
日華子雲:蜈蚣,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藥炙用。
圖經曰蜈蚣,生吳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鄧間皆有之。
多在土石及人家屋壁間,以頭、足赤者為勝。
七、八月取之,黃足者最多。
人以火炙令赤以當之,不堪用也。
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陶隐居及蘇恭皆以為《莊子》稱蛆,甘帶。
《淮南子》雲:騰蛇殆于蛆,并言蛆是此蜈蚣也。
而郭注《爾雅》:蒺藜,蛆。
雲:似蝗而大腹,長角,乃又似别種。
下有馬陸條,亦與蜈蚣相類,長三、四寸,斑色,其死側卧,狀如刀環,故一名刀環蟲。
書傳雲;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此蟲足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是也。
胡洽治屍疰,惡氣諸方,皆用蜈蚣。
今醫治初生兒口噤不開,不收乳者,用赤足蜈蚣去足,炙,末,以豬乳二合調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千足蟲,真似,隻是頭上有白肉,面并嘴尖。
若誤用,并把着,腥臭氣入頂,緻死。
夫使蜈蚣,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後,去水末了,用竹刀刮去足、甲了用。
千金方大治射工水弩毒。
以蜈蚣大者一枚,炙為末,和苦酒敷之,亦治口噤。
子母秘錄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
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敷兩頭肉,瘥。
如無生者,幹者亦得。
抱樸子雲:末蜈蚣以治蛇瘡。
衍義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
有中其毒者,以鳥雞屎水稠調,塗咬處,效。
大蒜塗之,亦效。
複能治丹毒瘤。
蜈蚣一條幹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
又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則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
桑汁、白鹽亦效。
蛤蚧 蛤蚧 味鹹,平,有小毒。
主久肺痨傳屍,殺鬼物邪氣,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
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
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
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齧斷其尾,人即不取之。
凡采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
《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謂蛤蚧。
蓋相似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嶺表錄異雲:蛤蚧,首如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
多巢于榕樹中,端州子牆内,有巢于廳署城樓間者,旦暮則鳴,自呼蛤蚧。
或雲鳴一聲是一年者。
俚人采之,鬻于市為藥,能治肺疾。
醫人雲藥力在尾,尾不具者無功。
日華子雲:無毒。
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又名蛤蟹,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内不淨,以酥炙用,良。
圖經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木間,今嶺外亦有之。
首若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色黃如土,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蓋守宮、蜓之類也。
故揚雄《方言》雲: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言其鳴自呼其名也。
藥力全在尾,人捕之,則自齧斷其尾,因得釋去。
巢穴多根據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樓間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長柄兩股鐵叉,如粘黍竿狀,伺于榕木間,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腦,一股着尾,故不能齧也。
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藥亦須兩用之。
或雲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廣南水中,有雌雄,狀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樹上,投一獲二。
《嶺外錄》雲:首如蝦蟆,背有細鱗,身短尾長。
旦暮自鳴蛤蚧。
俚人采之,割腹以竹開張,曝幹,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無效。
彼人用療折傷。
近日西路亦出,其狀雖小,滋力一般。
無毒。
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
凡用,炙令黃熟,熟搗,口舍少許,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
雷公雲凡使,須認雄雌。
若雄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為蚧,口尖,身大尾小。
男服雌,女服雄。
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
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幹,用紙兩重,于火上緩隔焙紙炙,待兩重紙幹,焦透後,去紙,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東舍角畔懸一宿,取用,力可十倍。
勿傷尾,效在尾也。
衍義曰蛤蚧,補肺虛痨嗽,有功,治久嗽不愈。
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止。
喉中氣塞,胸鬲噎痛,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
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銀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濾去滓,臨卧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
若病患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
張刑部子臯病極,田樞密況送此方,遂愈。
水蛭(音質) 水蛭(音質) 味鹹,苦,平,微寒,有毒。
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堕胎。
一名,一名至掌。
生雷澤池澤。
五月、六月采,曝幹。
陶隐居雲(音蜞),今複有數種,此用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仍幹為佳。
山及諸小者皆不用。
楚王食寒菹,所得而吞之,果能去結積,雖曰陰,亦是物性兼然。
唐本注雲:此物有草蛭、水蛭。
大者長尺,名馬蛭,一名馬蜞。
并能咂牛、馬、人血。
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須食人血滿腹者。
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敷着胫股,不覺,遂于肉中産育,亦大為害,山人自有療法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采得之,當用竹筒盛,待幹,又米泔浸一宿後,曝幹。
以冬豬脂煎令焦黃,然後用之。
勿誤采石蛭、泥蛭用。
石、泥二蛭,頭尖,腰粗,色赤,不入藥,誤食之,則令人眼中如生煙,漸緻枯損。
今用水中小者耳。
陳藏器雲:水蛭,本功外,人患赤白遊疹及癰腫毒腫,取十餘枚,令啖(一作KT) 病處,取皮皺肉白,無不瘥也。
冬月無蛭蟲,地中掘取,暖水中養之,令動,先洗去人皮鹹,以竹筒盛蛭綴之,須臾便咬血滿自脫,更用饑者。
崔知悌令兩京無處預養之,以防緩急,收幹蛭,當展其身,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
此物難死,雖加火炙,亦如魚子,煙熏三年,得水猶活,以為楚王之病也。
藥性論雲:水蛭,使。
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痨症塊。
能治血積聚。
日華子雲:畏鍛石。
破症結。
然極難修制,須細锉後,用微火炒,令色黃乃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圖經曰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
一名蜞。
此有數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螞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
并皆着人及牛、馬股胫間,齧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産育為害亦大。
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為佳。
六月采,曝幹。
一雲采得當以竹筒盛之,待幹,又用米泔浸經宿,然後出之,曝已。
又用冬月豬脂煎令黃,乃堪用。
幹蛭,當展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
古法有用水蛭啖瘡者,緩急所須,亦不可得。
崔知悌令預收養之,以備用。
此物極難死,加火炙,經年,得水猶可活也。
石蛭等并頭尖腹粗,不堪入藥,誤用之,則令人目中生煙不已。
漸緻枯損,不可不辨也。
經驗方治折傷。
用水蛭,新瓦上焙幹,為細末,熱酒調下一錢。
食頃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将折骨藥封,以物夾定,直候至效。
初虞世治從高墜下及打擊内傷,神效。
麝香、水蛭各一兩,锉碎,炒令煙出,二件研為末。
酒調一錢,當下畜血。
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衍義曰水蛭,陳藏器、日華子所說備矣。
大者京師又謂之馬鼈,腹黃者謂之螞蟥;畏鹽,然治傷折有功。
《經》與《注》皆不言修制,宜仔細不可忽也。
今人用者皆炒。
斑蝥 斑蝥 味辛,寒,有毒。
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血積,傷人肌,堕胎。
一名龍尾。
生河東川谷。
八月取,陰幹。
(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 陶隐居雲:豆花時取之,甲上黃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七月、八月,大豆葉上甲蟲,長五、六分,黃斑紋烏腹者,今所在有之。
吳氏雲:斑蝥,一名斑蚝(音刺),一名龍蚝,一名斑菌,一名發,一名盤蛩,一名晏青。
神農:辛。
歧伯:鹹。
桐君:有毒。
扁鵲:甘,有大毒。
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
藥性論雲:斑蝥,使,一名龍苗,有大毒。
能治瘰,通利水道。
日華子雲:惡豆花。
療淋疾,敷惡瘡,爛。
入藥除翼、足,熟炒用。
生即吐瀉人。
圖經曰斑蝥,生河東川谷,今處處有之。
七月、八月大豆盛時,此蟲多在葉上,長五、六分,甲上黃黑斑紋,烏腹尖喙,如巴豆大,就葉上采之,陰幹。
古方:書多有用此,其字或作斑蠡,亦作斑蚝,入藥不可令生,生即吐瀉人。
外台秘要救急治疔腫方:斑蝥一枚撚破,以針劃瘡上,作米字封之,即根乃出。
又方治幹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
用斑蝥半兩,微炒為末,蜜調敷之。
經驗方大治大人、小兒瘰内消方:斑蝥一兩,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蝥炒,令米焦黃,去米不用,細研,入幹薄荷末四兩同研,令勻,以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
空心臘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卻每日減一也,減至一丸後,每日服五丸。
肘後方治沙虱毒。
斑蝥二枚:一枚末服之;一枚燒令煙絕,研末,以敷瘡中。
立瘥。
廣利方治瘰經久不瘥。
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以漿水一盞,空腹吞之,用蜜水下,重者不過七枚瘥。
又方妊娠或已不活,欲下胎。
燒斑蝥末,服一枚,即下。
衍義曰斑蝥,須糯米中炒米黃為度,妊身人不可服。
為能潰人肉,治淋藥多用,極苦,人尤宜斟酌。
下條芫青,其用與此不相遠,故附于此。
田中螺汁 大寒。
主目熱赤痛,止渴。
陶隐居雲:生水田中及湖渎岸側,形圓大如梨、桔者,人亦煮食之。
煮汁,亦療熱,醒酒,止渴。
患眼痛,取珍珠并黃連納其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多瘥。
唐本注雲:《别錄》雲,殼,療屍疰,心腹痛;又主失精。
水漬飲汁,止渴。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田中螺,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沖上,小腹急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
生浸取汁飲之,止消渴,碎其肉,敷熱瘡。
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水田中,大如桃、李,狀類蝸牛而尖長,青黃色,夏秋采之。
藥性論雲:田螺汁,亦可單用。
主治肝熱,目赤腫痛。
取大者七枚,洗淨,新汲水養去穢泥,重換水一升浸洗,仍旋取于幹淨器中,着少鹽花于口上,承取自出者,用點目。
逐個如此用了,卻放之。
日華子雲:田螺,冷,無毒。
治手足腫及熱瘡,生研汁敷之。
陳藏器雲在水田中,圓大者是。
小小泥有棱名KT螺,亦止渴,不能下水。
食之當先米泔浸去泥,此物至難死,有誤泥在壁中,三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唯生,穿散而出即死。
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食療雲大寒。
汁飲療熱、醒酒、壓丹石。
不可常食。
聖惠方治連月飲酒咽喉爛,舌上生瘡。
水中螺、蚌肉、蔥、豉、椒、姜煮,飲汁三、兩盞,瘥。
食醫心鏡主消渴,飲水日夜不止,口幹,小便數。
田中螺五升,水一鬥,浸經宿,渴即飲之。
每日一度易水換生螺為妙。
又方雲:以水三升煮,取汁,渴即飲之,螺即任吃。
貝子 貝子 味鹹,平,有毒。
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
燒用之良。
一名貝齒。
生東海池澤。
陶隐居雲:此是今小小貝子,人以飾軍容服物者,乃出南海。
燒作細屑末,以吹眼中,療翳良。
又真馬珂搗末,亦療盲翳。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蝸類也,形若魚,齒潔者良。
藥性論雲:貝子,使。
能破五淋,利小便,治傷寒狂熱。
日華子雲:貝齒,涼。
治翳障并鬼毒,鬼氣,下血。
又名白貝。
圖經曰:貝子,生東海池澤,今南海亦有之。
貝類之最小者,又若蝸狀。
而《交州記》曰:大貝出日南,如酒杯;小貝,貝齒也。
善治毒,俱有紫色是也。
潔白如魚齒,故一名貝齒。
古人用以飾軍容服物,今稀用,但穿之與小兒戲頭家以飾鑒帶,畫家亦或使砑物。
采無時。
珂亦似此而大,黃黑色,其骨白,可以飾馬。
海藥雲:雲南極多,用為錢貨易。
主水氣浮腫及孩子疳蝕,吐乳。
并燒過入藥中用。
雷公雲凡使,勿用花蟲殼,其二味相似,隻是用之無效。
凡使,先用苦酒與蜜相對秤,二味相和了,将貝齒于酒、蜜中蒸,取出,卻于清酒中淘令淨,研用。
聖惠方治射罔在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
用貝子末,水調半錢服,效。
或食面毒,亦同用。
千金方點小兒黑花眼翳,澀痛。
用貝齒一兩燒作灰,研如面,入少龍腦,點之妙。
又方:去目翳。
貝子十枚,燒灰細篩,取一胡豆大,着翳上,卧如炊一石米久乃滅。
息肉者加珍珠與貝子等分。
孫真人治食物中毒。
取貝子一枚,含,自吐。
衍義曰貝子,今謂之貝齒,亦如紫貝,但長寸餘,故曰貝子。
色微白,有深紫黑者,治目中翳,燒用。
北人用之氈帽上為飾及綴衣,或作蹀躞下垂。
石蠶 石蠶 味鹹,寒,有毒。
主五癃,破石淋,堕胎。
肉 解結氣,利水道,除熱。
一名沙虱。
生江漢池澤。
陶隐居雲:李雲江左無識此者,謂為草根,其實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
伧(助庚切) 人得而食之,味鹹而微辛。
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漢非伧地爾,大都應是生氣物,猶如海中蛎蛤輩,附石生不動,亦皆活物也。
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亦似蠶,恐未是實。
方家不用沙虱,自是東間水中細蟲。
人入水浴,着人略不可見,痛如針刺,挑亦得之。
今此名或同爾,非其所稱也。
唐本注雲: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
生江漢側石穴中,岐隴間亦有,北人不多用,采者遂絕爾。
今隴州采送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李雲江左無識此者,謂是草根,生附石間,其實如老蠶。
如此則合在草部矣!今既在蟲部,又一名沙虱,則是沙石間所生者一種蟲也。
陶雲猶如蛎蛤輩,附石而生,近之矣。
蘇亦未識,而雲似蠶,有節,青黑,生江漢石穴中。
此則半似說蟲半似草,更雲不采遂絕,妄亦甚也。
按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取以為鈎餌者是也。
今馬湖石間出此最多。
彼人好啖之,雲鹹、微辛。
李、蘇二說,殆不足憑也。
圖經曰石蠶,生江漢池澤,舊注或以為草根,生石上,似蠶者。
或以為生氣物,猶如海中蛎蛤輩。
又《本經》雲:一名沙虱。
沙虱自是水中細蟲,都無定論。
《蜀本草》注雲: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人取以為鈎餌。
馬湖石間出此最多。
彼人亦好啖之,雲味鹹、小辛。
今此類川、廣中多有之。
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采根。
焙幹。
主走注風,散血,止痛。
其節亦堪單用,搗篩取末,酒溫服之。
衍義曰石蠶,謂之為草則缪矣。
《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辯不定此物在處。
有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钗股,長寸許,以蔽其身,色如泥,蠶在其中,此所以謂之石蠶也。
今方 雀甕 雀甕 味甘,平,無毒。
主小兒驚痫,寒熱,結氣,蠱毒,鬼疰。
一名躁舍。
生漢中,采蒸之,生樹枝間,(音髯)(音斯)房也。
八月取。
陶隐居雲:,蚝(七吏切)蟲也。
此蟲多在石榴樹上,俗為蚝蟲,其背毛亦螫人。
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
蚝,一作(七吏切)爾。
唐本注雲:此物紫白間斑,狀似砗磲紋可愛,大者如雀卵,在樹間似螵蛸蟲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雀好食之,俗謂之雀兒飯甕。
陳藏器雲:雀癰,本功外,主小兒撮口病,先小兒口旁,令見血,以癰碎取汁塗之,亦生搗鼠婦并雀癰汁塗。
小兒多患此病,漸漸以撮不得飲乳者是。
凡産育時,開諸物口不令閉,相厭之也。
打破絞取汁,與平常小兒飲之,令無疾。
《本經》雲:房。
蘇雲蚝蟲卵也。
且蚝蟲身扁,背上有刺,大小如蠶,安有卵如雀卵哉,蘇為深誤耳。
雀癰一名雀甕,為其形似甕而名之。
癰、甕聲近耳,其蟲好在果樹上,背有五色裥毛,刺人有毒。
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硬,正如雀卵,子在其中作蛹,以甕為繭,羽化而出
人取此房,研細,醋調,塗蜂虿。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
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堕胎。
七月取,曝幹。
陶隐居雲: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喻如人着玄衣赤帻,故名亭長。
此一蟲五變,為療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斑蝥;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
此是僞地膽爾,為療猶同其類。
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唐本注雲: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起。
今地膽出豳(音)州,芫青出甯州,亭長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蟲出四處,其蟲可一處周遊四州乎?且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長、地膽貌狀大殊。
豳州地膽,三月至十月,草萊上采,非地中取。
陶之所言,恐浪證之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五月、六月葛葉上采取之,形似芫青而蒼黑色。
凡用斑蝥、芫青、亭長之類,當以糯米同炒,看米色黃黑,即出,去頭、足及圖經文附芫青條下。
蜈蚣 蜈蚣 味辛,溫,有毒。
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療心腹寒熱結聚,堕胎,去惡血。
生大吳川谷、江南。
赤頭、足者良。
陶隐居雲: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曝幹之。
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多火炙令赤以當之,非真也。
一名蛆。
莊周雲:蛆,甘帶。
《淮南子》雲:騰蛇遊霧,而殆于□蛆。
其性能制蛇,勿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蜈蚣亦齧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
唐本注雲:山東人呼蜘蛛,一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條無制蛇語。
莊周雲蛆,甘帶。
淮南雲騰蛇殆于蛆,并言蜈蚣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山南谷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
形似馬陸,扁身長黑,頭、足赤者良。
今出安、襄、鄧、随、唐等州,七月、八月采。
日華子雲:蜈蚣,治症癖,邪魅,蛇毒,入藥炙用。
圖經曰蜈蚣,生吳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鄧間皆有之。
多在土石及人家屋壁間,以頭、足赤者為勝。
七、八月取之,黃足者最多。
人以火炙令赤以當之,不堪用也。
其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陶隐居及蘇恭皆以為《莊子》稱蛆,甘帶。
《淮南子》雲:騰蛇殆于蛆,并言蛆是此蜈蚣也。
而郭注《爾雅》:蒺藜,蛆。
雲:似蝗而大腹,長角,乃又似别種。
下有馬陸條,亦與蜈蚣相類,長三、四寸,斑色,其死側卧,狀如刀環,故一名刀環蟲。
書傳雲;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此蟲足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是也。
胡洽治屍疰,惡氣諸方,皆用蜈蚣。
今醫治初生兒口噤不開,不收乳者,用赤足蜈蚣去足,炙,末,以豬乳二合調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千足蟲,真似,隻是頭上有白肉,面并嘴尖。
若誤用,并把着,腥臭氣入頂,緻死。
夫使蜈蚣,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後,去水末了,用竹刀刮去足、甲了用。
千金方大治射工水弩毒。
以蜈蚣大者一枚,炙為末,和苦酒敷之,亦治口噤。
子母秘錄治小兒撮口病,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大是也。
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敷兩頭肉,瘥。
如無生者,幹者亦得。
抱樸子雲:末蜈蚣以治蛇瘡。
衍義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
有中其毒者,以鳥雞屎水稠調,塗咬處,效。
大蒜塗之,亦效。
複能治丹毒瘤。
蜈蚣一條幹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
又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則蜈蚣死,人故取以治蜈蚣毒。
桑汁、白鹽亦效。
蛤蚧 蛤蚧 味鹹,平,有小毒。
主久肺痨傳屍,殺鬼物邪氣,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
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
形如大守宮,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
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齧斷其尾,人即不取之。
凡采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
《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謂蛤蚧。
蓋相似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嶺表錄異雲:蛤蚧,首如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
多巢于榕樹中,端州子牆内,有巢于廳署城樓間者,旦暮則鳴,自呼蛤蚧。
或雲鳴一聲是一年者。
俚人采之,鬻于市為藥,能治肺疾。
醫人雲藥力在尾,尾不具者無功。
日華子雲:無毒。
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又名蛤蟹,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内不淨,以酥炙用,良。
圖經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木間,今嶺外亦有之。
首若蝦蟆,背有細鱗如蠶子,色黃如土,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蓋守宮、蜓之類也。
故揚雄《方言》雲:桂林之中,守宮能鳴者,俗謂之蛤蚧,言其鳴自呼其名也。
藥力全在尾,人捕之,則自齧斷其尾,因得釋去。
巢穴多根據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樓間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長柄兩股鐵叉,如粘黍竿狀,伺于榕木間,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腦,一股着尾,故不能齧也。
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藥亦須兩用之。
或雲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廣南水中,有雌雄,狀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樹上,投一獲二。
《嶺外錄》雲:首如蝦蟆,背有細鱗,身短尾長。
旦暮自鳴蛤蚧。
俚人采之,割腹以竹開張,曝幹,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無效。
彼人用療折傷。
近日西路亦出,其狀雖小,滋力一般。
無毒。
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
凡用,炙令黃熟,熟搗,口舍少許,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
雷公雲凡使,須認雄雌。
若雄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為蚧,口尖,身大尾小。
男服雌,女服雄。
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
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幹,用紙兩重,于火上緩隔焙紙炙,待兩重紙幹,焦透後,去紙,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東舍角畔懸一宿,取用,力可十倍。
勿傷尾,效在尾也。
衍義曰蛤蚧,補肺虛痨嗽,有功,治久嗽不愈。
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止。
喉中氣塞,胸鬲噎痛,蛤蚧、阿膠、生犀角、鹿角膠、羚羊角一兩;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
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銀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濾去滓,臨卧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
若病患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
張刑部子臯病極,田樞密況送此方,遂愈。
水蛭(音質) 水蛭(音質) 味鹹,苦,平,微寒,有毒。
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又堕胎。
一名,一名至掌。
生雷澤池澤。
五月、六月采,曝幹。
陶隐居雲(音蜞),今複有數種,此用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仍幹為佳。
山及諸小者皆不用。
楚王食寒菹,所得而吞之,果能去結積,雖曰陰,亦是物性兼然。
唐本注雲:此物有草蛭、水蛭。
大者長尺,名馬蛭,一名馬蜞。
并能咂牛、馬、人血。
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要須食人血滿腹者。
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敷着胫股,不覺,遂于肉中産育,亦大為害,山人自有療法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采得之,當用竹筒盛,待幹,又米泔浸一宿後,曝幹。
以冬豬脂煎令焦黃,然後用之。
勿誤采石蛭、泥蛭用。
石、泥二蛭,頭尖,腰粗,色赤,不入藥,誤食之,則令人眼中如生煙,漸緻枯損。
今用水中小者耳。
陳藏器雲:水蛭,本功外,人患赤白遊疹及癰腫毒腫,取十餘枚,令啖(一作KT) 病處,取皮皺肉白,無不瘥也。
冬月無蛭蟲,地中掘取,暖水中養之,令動,先洗去人皮鹹,以竹筒盛蛭綴之,須臾便咬血滿自脫,更用饑者。
崔知悌令兩京無處預養之,以防緩急,收幹蛭,當展其身,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
此物難死,雖加火炙,亦如魚子,煙熏三年,得水猶活,以為楚王之病也。
藥性論雲:水蛭,使。
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痨症塊。
能治血積聚。
日華子雲:畏鍛石。
破症結。
然極難修制,須細锉後,用微火炒,令色黃乃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圖經曰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處河池中多有之。
一名蜞。
此有數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螞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
并皆着人及牛、馬股胫間,齧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産育為害亦大。
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為佳。
六月采,曝幹。
一雲采得當以竹筒盛之,待幹,又用米泔浸經宿,然後出之,曝已。
又用冬月豬脂煎令黃,乃堪用。
幹蛭,當展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
古法有用水蛭啖瘡者,緩急所須,亦不可得。
崔知悌令預收養之,以備用。
此物極難死,加火炙,經年,得水猶可活也。
石蛭等并頭尖腹粗,不堪入藥,誤用之,則令人目中生煙不已。
漸緻枯損,不可不辨也。
經驗方治折傷。
用水蛭,新瓦上焙幹,為細末,熱酒調下一錢。
食頃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将折骨藥封,以物夾定,直候至效。
初虞世治從高墜下及打擊内傷,神效。
麝香、水蛭各一兩,锉碎,炒令煙出,二件研為末。
酒調一錢,當下畜血。
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衍義曰水蛭,陳藏器、日華子所說備矣。
大者京師又謂之馬鼈,腹黃者謂之螞蟥;畏鹽,然治傷折有功。
《經》與《注》皆不言修制,宜仔細不可忽也。
今人用者皆炒。
斑蝥 斑蝥 味辛,寒,有毒。
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血積,傷人肌,堕胎。
一名龍尾。
生河東川谷。
八月取,陰幹。
(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 陶隐居雲:豆花時取之,甲上黃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七月、八月,大豆葉上甲蟲,長五、六分,黃斑紋烏腹者,今所在有之。
吳氏雲:斑蝥,一名斑蚝(音刺),一名龍蚝,一名斑菌,一名發,一名盤蛩,一名晏青。
神農:辛。
歧伯:鹹。
桐君:有毒。
扁鵲:甘,有大毒。
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
藥性論雲:斑蝥,使,一名龍苗,有大毒。
能治瘰,通利水道。
日華子雲:惡豆花。
療淋疾,敷惡瘡,爛。
入藥除翼、足,熟炒用。
生即吐瀉人。
圖經曰斑蝥,生河東川谷,今處處有之。
七月、八月大豆盛時,此蟲多在葉上,長五、六分,甲上黃黑斑紋,烏腹尖喙,如巴豆大,就葉上采之,陰幹。
古方:書多有用此,其字或作斑蠡,亦作斑蚝,入藥不可令生,生即吐瀉人。
外台秘要救急治疔腫方:斑蝥一枚撚破,以針劃瘡上,作米字封之,即根乃出。
又方治幹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
用斑蝥半兩,微炒為末,蜜調敷之。
經驗方大治大人、小兒瘰内消方:斑蝥一兩,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蝥炒,令米焦黃,去米不用,細研,入幹薄荷末四兩同研,令勻,以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
空心臘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卻每日減一也,減至一丸後,每日服五丸。
肘後方治沙虱毒。
斑蝥二枚:一枚末服之;一枚燒令煙絕,研末,以敷瘡中。
立瘥。
廣利方治瘰經久不瘥。
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以漿水一盞,空腹吞之,用蜜水下,重者不過七枚瘥。
又方妊娠或已不活,欲下胎。
燒斑蝥末,服一枚,即下。
衍義曰斑蝥,須糯米中炒米黃為度,妊身人不可服。
為能潰人肉,治淋藥多用,極苦,人尤宜斟酌。
下條芫青,其用與此不相遠,故附于此。
田中螺汁 大寒。
主目熱赤痛,止渴。
陶隐居雲:生水田中及湖渎岸側,形圓大如梨、桔者,人亦煮食之。
煮汁,亦療熱,醒酒,止渴。
患眼痛,取珍珠并黃連納其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多瘥。
唐本注雲:《别錄》雲,殼,療屍疰,心腹痛;又主失精。
水漬飲汁,止渴。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田中螺,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沖上,小腹急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
生浸取汁飲之,止消渴,碎其肉,敷熱瘡。
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水田中,大如桃、李,狀類蝸牛而尖長,青黃色,夏秋采之。
藥性論雲:田螺汁,亦可單用。
主治肝熱,目赤腫痛。
取大者七枚,洗淨,新汲水養去穢泥,重換水一升浸洗,仍旋取于幹淨器中,着少鹽花于口上,承取自出者,用點目。
逐個如此用了,卻放之。
日華子雲:田螺,冷,無毒。
治手足腫及熱瘡,生研汁敷之。
陳藏器雲在水田中,圓大者是。
小小泥有棱名KT螺,亦止渴,不能下水。
食之當先米泔浸去泥,此物至難死,有誤泥在壁中,三十年猶活,能伏氣飲露唯生,穿散而出即死。
爛殼燒為灰末服,主反胃,胃冷,去卒心痛。
食療雲大寒。
汁飲療熱、醒酒、壓丹石。
不可常食。
聖惠方治連月飲酒咽喉爛,舌上生瘡。
水中螺、蚌肉、蔥、豉、椒、姜煮,飲汁三、兩盞,瘥。
食醫心鏡主消渴,飲水日夜不止,口幹,小便數。
田中螺五升,水一鬥,浸經宿,渴即飲之。
每日一度易水換生螺為妙。
又方雲:以水三升煮,取汁,渴即飲之,螺即任吃。
貝子 貝子 味鹹,平,有毒。
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
燒用之良。
一名貝齒。
生東海池澤。
陶隐居雲:此是今小小貝子,人以飾軍容服物者,乃出南海。
燒作細屑末,以吹眼中,療翳良。
又真馬珂搗末,亦療盲翳。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蝸類也,形若魚,齒潔者良。
藥性論雲:貝子,使。
能破五淋,利小便,治傷寒狂熱。
日華子雲:貝齒,涼。
治翳障并鬼毒,鬼氣,下血。
又名白貝。
圖經曰:貝子,生東海池澤,今南海亦有之。
貝類之最小者,又若蝸狀。
而《交州記》曰:大貝出日南,如酒杯;小貝,貝齒也。
善治毒,俱有紫色是也。
潔白如魚齒,故一名貝齒。
古人用以飾軍容服物,今稀用,但穿之與小兒戲頭家以飾鑒帶,畫家亦或使砑物。
采無時。
珂亦似此而大,黃黑色,其骨白,可以飾馬。
海藥雲:雲南極多,用為錢貨易。
主水氣浮腫及孩子疳蝕,吐乳。
并燒過入藥中用。
雷公雲凡使,勿用花蟲殼,其二味相似,隻是用之無效。
凡使,先用苦酒與蜜相對秤,二味相和了,将貝齒于酒、蜜中蒸,取出,卻于清酒中淘令淨,研用。
聖惠方治射罔在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
用貝子末,水調半錢服,效。
或食面毒,亦同用。
千金方點小兒黑花眼翳,澀痛。
用貝齒一兩燒作灰,研如面,入少龍腦,點之妙。
又方:去目翳。
貝子十枚,燒灰細篩,取一胡豆大,着翳上,卧如炊一石米久乃滅。
息肉者加珍珠與貝子等分。
孫真人治食物中毒。
取貝子一枚,含,自吐。
衍義曰貝子,今謂之貝齒,亦如紫貝,但長寸餘,故曰貝子。
色微白,有深紫黑者,治目中翳,燒用。
北人用之氈帽上為飾及綴衣,或作蹀躞下垂。
石蠶 石蠶 味鹹,寒,有毒。
主五癃,破石淋,堕胎。
肉 解結氣,利水道,除熱。
一名沙虱。
生江漢池澤。
陶隐居雲:李雲江左無識此者,謂為草根,其實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
伧(助庚切) 人得而食之,味鹹而微辛。
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漢非伧地爾,大都應是生氣物,猶如海中蛎蛤輩,附石生不動,亦皆活物也。
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亦似蠶,恐未是實。
方家不用沙虱,自是東間水中細蟲。
人入水浴,着人略不可見,痛如針刺,挑亦得之。
今此名或同爾,非其所稱也。
唐本注雲: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
生江漢側石穴中,岐隴間亦有,北人不多用,采者遂絕爾。
今隴州采送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李雲江左無識此者,謂是草根,生附石間,其實如老蠶。
如此則合在草部矣!今既在蟲部,又一名沙虱,則是沙石間所生者一種蟲也。
陶雲猶如蛎蛤輩,附石而生,近之矣。
蘇亦未識,而雲似蠶,有節,青黑,生江漢石穴中。
此則半似說蟲半似草,更雲不采遂絕,妄亦甚也。
按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取以為鈎餌者是也。
今馬湖石間出此最多。
彼人好啖之,雲鹹、微辛。
李、蘇二說,殆不足憑也。
圖經曰石蠶,生江漢池澤,舊注或以為草根,生石上,似蠶者。
或以為生氣物,猶如海中蛎蛤輩。
又《本經》雲:一名沙虱。
沙虱自是水中細蟲,都無定論。
《蜀本草》注雲: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人取以為鈎餌。
馬湖石間出此最多。
彼人亦好啖之,雲味鹹、小辛。
今此類川、廣中多有之。
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采根。
焙幹。
主走注風,散血,止痛。
其節亦堪單用,搗篩取末,酒溫服之。
衍義曰石蠶,謂之為草則缪矣。
《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辯不定此物在處。
有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钗股,長寸許,以蔽其身,色如泥,蠶在其中,此所以謂之石蠶也。
今方 雀甕 雀甕 味甘,平,無毒。
主小兒驚痫,寒熱,結氣,蠱毒,鬼疰。
一名躁舍。
生漢中,采蒸之,生樹枝間,(音髯)(音斯)房也。
八月取。
陶隐居雲:,蚝(七吏切)蟲也。
此蟲多在石榴樹上,俗為蚝蟲,其背毛亦螫人。
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
蚝,一作(七吏切)爾。
唐本注雲:此物紫白間斑,狀似砗磲紋可愛,大者如雀卵,在樹間似螵蛸蟲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雀好食之,俗謂之雀兒飯甕。
陳藏器雲:雀癰,本功外,主小兒撮口病,先小兒口旁,令見血,以癰碎取汁塗之,亦生搗鼠婦并雀癰汁塗。
小兒多患此病,漸漸以撮不得飲乳者是。
凡産育時,開諸物口不令閉,相厭之也。
打破絞取汁,與平常小兒飲之,令無疾。
《本經》雲:房。
蘇雲蚝蟲卵也。
且蚝蟲身扁,背上有刺,大小如蠶,安有卵如雀卵哉,蘇為深誤耳。
雀癰一名雀甕,為其形似甕而名之。
癰、甕聲近耳,其蟲好在果樹上,背有五色裥毛,刺人有毒。
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硬,正如雀卵,子在其中作蛹,以甕為繭,羽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