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作蛾放子如蠶子,于葉間,豈有蚝蟲卵如雀卵大也。

    日華子雲:,毛蟲窠,有毒。

     圖經曰:雀甕,房也。

    生漢中木枝上,今處處有之。

    ,蚝(七吏切)蟲也,亦曰(與蚝同)。

    毛蟲好在石榴木上,似蠶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漸堅硬,正如雀卵,故名之。

    一名雀癰,癰、甕聲近耳,其子在甕中作蛹,如蠶之在繭也。

    久而作蛾出,枝間葉上放子如蠶子,複為蟲。

    舊注以甕為蟲卵,非也。

    一曰雀好食其甕中子,故俗間呼為雀兒飯甕,又名棘剛子,又名天漿子。

    八月采,蒸之。

    今醫家治小兒慢驚方,以天漿子有蟲者、白僵蠶、幹蠍三物微炒,各三枚,搗篩為末,煎麻黃湯調服一字,日三,随兒大小加減之,大有效。

     衍義曰:雀甕,多在棘枝上,故又名棘剛子。

    研其間蟲出,灌小兒,治驚痫。

     白花蛇 白花蛇 味甘,鹹,溫,有毒。

    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癞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

    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

    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

    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幹。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花蛇,君。

    主治肺風鼻塞,身生白癜風,瘍斑點及浮風瘾疹圖經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今黔中及蕲州、鄧州皆有之。

    其紋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斷之。

    補養既愈,或作木腳續之,亦不妨行。

    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幹。

    治風速于諸蛇。

    然有大毒,頭、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隻用中斷。

    幹者以酒浸,去皮骨,炙過收之,不複蛀壞。

    其骨須遠棄之,不然刺傷人,與生者殆同。

    此蛇入人室屋中,忽作爛瓜氣者,便不可向,須速辟除之。

    黔人有治疥癞遍體,諸藥不能及者,生取此蛇中劑,火燒一大磚,令通紅,沃醋,令熱氣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過,去骨取肉,以五味,令過熟,與病者頓啖之,瞑眩一晝夕乃醒,瘡随皮便退,其人便愈。

    用幹蛇,亦以眼不陷為真。

     雷公雲:凡使,即雲治風。

    元何治風?緣蛇性竄,即令引藥至于有風疾處,因定号之為使。

     凡一切蛇,須認取雄雌及州土。

    有蕲州烏蛇,隻重三分至一兩者,妙也。

    頭尾全、眼不合、如活者,頭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以來,頭尾相對,使之入藥。

    彼處若得此樣蛇,多留供近,重二兩三分者,不居别處也。

    《幹甯記》雲:此蛇不食生命,隻吸蘆花氣并南風,并居蘆枝上,最難采,又不傷害人也。

    又有重十兩至一镒者,其蛇身烏光,頭圓尾尖,邏眼目赤光,用之中也。

    蛇腹下有白腸帶子一條,可長一寸以來,即是雄也。

    采得,去之頭兼皮、鱗、帶子了,二寸許锉之。

    以苦酒浸之一宿,至明漉出,向柳木炭火焙之令幹,卻以酥炙之,酥盡為度。

    炙幹後,于屋下巳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以來,安蛇于中一宿,至明再炙令幹,任用。

    凡修事一切蛇,并去膽并上皮了,幹濕須酒煮過用之。

    孫真人雲:四月勿食蛇肉,害人。

    太平廣記趙延禧雲:遭惡蛇所螫處,貼蛇皮,便于其上炙之,引去毒瓦斯,即止。

     衍義曰:白花蛇,諸蛇鼻向下,獨此蛇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

    用之去頭、尾,換酒浸三日,棄酒不用,火炙,仍盡去皮、骨。

    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烏蛇 烏蛇 無毒。

    主諸風瘙瘾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痹諸風。

    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

     背有三棱,色黑如漆。

    性善,不噬物。

    江東有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如其類。

    生商洛山。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烏蛇,君,味甘,平,有小毒。

    能治熱毒風,皮肌生瘡,眉髭脫落,癢疥等。

     圖經曰:烏蛇,生商洛山,今蕲州、黃州山中有之。

    背有三棱,色黑如漆。

    性至善,不噬物稱之頭爾聖惠方:治面上瘡及。

    易容方:用烏蛇二兩,燒灰末,以臘月豬脂調敷之。

    千金方:治耳聾。

     以綿裹蛇膏塞耳中,神效。

    朝野佥載:商州有人患大風,家人惡之,山中為起茅屋。

    有烏蛇墜酒罂中,病患不知,飲酒漸瘥。

    罂底尚有蛇骨,方:知其由也。

     衍義曰:烏蛇,尾細長,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

    有身長一丈餘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

     嘗于須安軍塘泺堤上,見一烏蛇,長一丈餘,有鼠野狼齧蛇頭,曳之而去,是亦相畏伏爾。

     市者多僞以他蛇熏黑色貨之,不可不察也。

    烏蛇脊高,世謂之劍脊烏稍。

     金蛇 金蛇 無毒。

    解生金毒。

    人中金藥毒者,取蛇四寸,炙令黃,煮汁飲,頻服之,以瘥為度。

     大如中指,長尺許,常登木飲露,身作金色,照日有光。

    亦有銀蛇,解銀藥毒。

    人中金毒,候之法,合瞑取銀口中含,至曉銀變為金色者,是也。

    令人肉作雞腳裂。

    生賓、澄州。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金蛇,味鹹,平。

     圖經曰:金蛇,出賓、澄州。

    大如中指,長尺許,常登木飲露,體作金色,照日有光。

     及能彼人呼為金星地鳝,冬月收捕之,亦能解衆毒,止瀉洩及邪熱。

     衍義曰:金蛇,今方:書往往不見用。

     蜣螂 蜣螂 味鹹,寒,有毒。

    主小兒驚痫,螈,腹脹,寒熱,大人癫疾狂易(音羊)。

    手足端寒,肢滿贲豚。

    一名(音诘)蜣(音羌)。

    火熬之良。

    生長沙池澤。

    五月五日取,蒸,藏之,臨用陶隐居雲:《莊子》雲,蜣之智,在于轉丸。

    其喜入人糞中,取屎丸而卻推之,俗名為推丸。

    當取大者,其類有三、四種,以鼻頭扁者為真。

    唐本注雲:《别錄》雲,搗為丸,塞下部,引痔蟲出盡,永瘥。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此類多種,取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今所在皆有之。

    藥性論雲:蜣螂,使,主治小兒疳蟲蝕。

    日華子雲:能堕胎,治疰忤,和幹姜敷惡瘡,出箭頭,其糞窒痔出蟲。

    入藥去足炒用。

     圖經曰:蜣螂,生長沙池澤,今處處有之。

    其類極多,取其大者。

    又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用之最佳。

    五月五日取,蒸而藏之,臨用當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小兒疳蟲方:多用之。

     蜣螂心,主疔瘡。

    而《本經》不着。

    唐·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雲:元和十一年得疔瘡,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藥敷之皆莫能知,長樂賈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

    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驗。

    其法:一味貼瘡,半日許可再易,血盡根出遂愈。

    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

    所以雲食羊肉又大作者,蓋蜣螂畏羊肉故耳。

    用時須禁食羊肉。

    其法蓋出葛洪《肘後方》。

    又主箭镞入骨不可拔者,微熬巴豆與蜣螂并研勻,塗所斯須痛定必微癢,且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動箭镞拔之立出。

    此方:傳于夏候郓。

    郓初為阆州錄事參軍,有人額上有箭痕,問之。

    雲:随馬侍中征田悅中射,馬侍中與此藥,立可拔镞出,後以生肌膏藥敷之,遂無苦,因并方:獲之。

    雲:諸瘡亦可療。

    郓得方:後,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瘡,呻吟方:極,以此藥試之,立愈。

    又主沙塵入眼不可出者,取生蜣螂一枚陳藏器:治蜂。

    燒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聖惠方:治一切惡瘡及沙虱水弩,惡疽,并皆治之。

     用蜣螂十枚,端午日收幹者佳。

    杵末油調敷之。

    外台秘要:治瘍風。

    取塗中死蜣螂杵爛之,周回得惡瘡,未識别者。

    取蜣螂杵,絞取汁,敷其上。

    劉涓子:治鼠。

    死蜣螂作末,苦酒和敷之,數過衍義曰:蜣螂,大小二種:一種大者為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行,盡飛。

     五靈脂 五靈脂 味甘,溫,無毒。

    主療心腹冷氣,小兒五疳,辟疫,治腸風,通利氣脈,女子月閉。

    出北地,此是寒号蟲糞也。

    (今附) 臣禹錫等今據:寒号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遠飛,所以不入禽部。

     圖經曰:五靈脂,出北地,今惟河東州郡有之。

    雲是寒号蟲糞,色黑如鐵,采無時。

    然多是夾沙石,絕難修治。

    若用之,先以酒研飛煉,令去沙石,乃佳。

    治傷冷積聚及小兒、女子方:中多用之。

    今醫治産婦血暈昏迷,上沖悶絕,不知人事者。

    五靈脂二兩,一半炒熟,一半生用,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溫熱水調下,如口噤者,以物斡開口灌之,入喉即愈,謂之獨勝散。

    又:治血崩不止。

    五靈脂十兩,搗羅為末,以水五大盞,煎至三盞,去滓澄清,再煎為膏,入神曲末二兩,合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服便止。

    諸方:用之極多。

     經驗方:治丈夫、婦人味逆,連日不止,粥食湯藥不能下者,可以應用此得效。

    摩丸,五靈脂煎熱生姜、酒,摩令極細,更以少生姜、酒化以湯,湯藥令極熱,須是先做下粥,溫熱得所,左手與患人藥吃,不得嗽口,右手急将粥與患人吃,不令太多。

    經效方:治婦人心痛,血氣刺不可忍。

    失笑散:五靈脂淨好者,蒲黃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用好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盞同煎至七分,熱服,立效。

    又方:治婦人經血不止。

    五靈脂末,炒令過熟,出盡煙氣。

    每服五兩錢,用當歸兩片,酒一中盞,與藥末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

    連三、五服效。

     衍義曰:五靈脂,行經血有功,不能生血。

    嘗有人病眼中翳,往來不定,如此乃是血所病也。

    蓋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則能視,目病不治血為背理。

    此物入肝最速。

    一法,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同為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生姜溫酒磨服,治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

    又有人被毒蛇所傷,良久之間已昏困;有老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遂蘇。

    及以藥滓塗咬處,良久,複灌二錢,其苦皆去。

    問之,乃五靈脂一兩,雄黃半兩,同為末,隻此耳。

    後有中毒者用之,無不驗。

    此藥雖不甚貴,然亦多有僞者。

     蠍 蠍 味甘、辛,有毒。

    療諸風瘾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語澀,手足抽掣。

    形緊小者良。

    〔出青州者良。

    (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蠍,緊小者名。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鼠負蟲巨者,多化為蠍。

     蠍死。

    江南舊無蠍,開元初嘗有主簿,竹筒盛過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呼為主簿蟲。

    蠍常為蝸所食,先以迹規之不複去。

    蠍前謂之螫,後謂之虿。

    日華子雲:蠍,平。

     圖經曰:蠍,舊不着所出州土,注雲出青州者良,今京東西及河、陝州郡皆有之。

    采無時。

     用之欲緊小者。

    今人捕得,皆火逼幹死收之。

    方:書謂之。

    陶隐居《集驗方》雲:蠍有雌雄用瓦屋溝下泥敷之,或不值天雨泥,可汲新水從屋上淋下,取泥用。

    又可畫地作十字,取上土,水服五分匕。

    又雲:曾經螫毒痛苦不可忍,諸法療不效,有人令以冷水漬指,亦漬手,即不痛,水微暖複痛即易冷水。

    餘處不可用冷水浸,則以故布榻之,小暖則易之,皆驗。

    又有咒禁法,今人亦能用之有應。

    古今治中風抽掣手足及小兒驚搐方:多用蠍。

    《箧中方》治小兒風痫裹,以微火炙幹,漸加火燒令通赤,良久去火,待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細研。

    乳汁調半錢匕,灌之便定。

    兒稍大,則以防風湯調末服之。

     經驗方:治小兒驚風。

    用蠍一個,不去頭尾,薄荷四葉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碾為末,作至小者四十九枚,生姜如蠍大四十九片,二物銅器内,炒至生姜幹為度,為末。

    都作一服,初夜溫酒酒至醉,不妨。

    次日耳中如笙簧,即效。

     衍義曰:蠍,大人、小兒通用,治小驚風,不可缺也。

    有用全者,有隻用稍者,稍力尤功。

     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慢火逼,或烈日中曬,蠍渴熱時,乃與青泥食之,既滿腹,以火逼殺之,故其色多赤,欲其體重而售之故也。

    醫家用之,皆悉去土,如虿人,還能禁止之。

    自嘗被其毒,兄長禁而止,及令,故蜇終不痛,翰林禁科具矣。

     蝼(音婁)蛄(音姑) 蝼(音婁)蛄(音姑) 味鹹,寒,無毒。

    主産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

    一名蟪蛄,一名天蝼,一名(音斛)。

    生東城平澤,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幹。

     陶隐居雲:以自出者,其自腰以前甚澀,主止大小便。

    從腰以後甚利,主下大小便。

    若出拔刺,多用其腦。

    此物頗協神鬼,昔人獄中得其蟪力者。

    今人夜忽見出,多打殺之,言為鬼所使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爾雅》曰:,天蝼是也。

    《圖經》雲:夏至取,今所在有之。

    爾雅疏雲:一名碩鼠。

    《夏小正》三月雲:則鳴是也。

    日華子雲:冷,有毒。

    治惡瘡水腫,頭面腫,入藥炒用。

     圖經曰:蝼蛄,生東城平澤,今處處有之。

    穴地糞壤中而生,夜則出求食,人夜行忽見出,多打殺之,言其為鬼所使也。

    夏至後取,曝幹,以夜出者良。

    其自腰以前甚澀,主止大小便,或雲止小便。

    自腰以後甚利,主下大小便。

    若出拔刺,多用其腦,此一名。

    《爾雅》雲:,天蝼。

    《夏小正》篇雲:三月則鳴是也。

    《廣雅》雲:一名碩鼠,《易》晉如碩鼠。

     孔穎達《正義》雲:有五能而不能成技之蟲也。

    又引蔡邕《勸學篇》雲:碩鼠五能不成一技術。

    注雲: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免人。

     《荀子》雲:梧鼠五技而窮。

    并為此蝼蛄也。

    而《魏詩》碩鼠刺重斂。

    《傳》注:皆謂大鼠。

    則《爾雅》所謂碩鼠,關西呼為(音瞿)鼠者。

    陸機雲:今河東有大鼠,能人立,交見兩腳于頸上,跳舞善鳴,食人禾苗,人逐則走木空中,亦有五技,或謂之雀鼠,其形大,然則蝼蛄與此鼠二物而同名碩鼠者也。

    蝼蛄有技而窮,此鼠技不窮,故不同耳。

    蝼蛄又名梧鼠,《本經》未見也。

    今方:家治石淋導水,用蝼蛄七枚,鹽二兩,同于新瓦上鋪蓋焙幹,研末。

    溫酒調一錢匕,服之即愈。

     聖惠方:治十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卧。

    以蝼蛄五枚,幹為末。

    食前湯調半錢匕至一錢,小便通,效。

    外台秘要:治鲠。

    蝼蛄腦一物吞,亦治刺不出,敷之刺即出。

    孫真人:治箭镞在咽喉,胸膈及針刺不出。

    以蝼蛄搗取汁滴上,三、五度箭頭自出。

     衍義曰:蝼蛄,此蟲當立夏後,至夜則鳴,《月令》謂之蝼蝈鳴者是矣。

    其聲如蚯蚓,此乃 馬陸 味辛,溫,有毒。

    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秃,療寒熱痞結,脅下滿。

    一名百足,一名馬軸。

    生玄菟川谷。

     陶隐居雲:李雲此蟲形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蟄,今人呼為飛(音玄) 蟲也,恐不必是馬陸爾。

    今有一細黃蟲,狀如蜈蚣而甚長,俗名土蟲,雞食之醉悶亦至死。

     書雲:百足之蟲,至死不僵(居良切)。

    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便寸行,或欲相似,方:家既不複用,市人亦無取者,未詳何者的是。

    唐本注雲:此蟲大如細筆管,長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蜒,襄陽人名為馬,亦呼馬軸,亦名刀環蟲,以其死側卧,狀如刀環也。

    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雷公雲:凡使,收得後,糠頭炒,令糠頭焦黑,取馬陸出,用竹刮足去頭了,研成末用之。

     衍義曰:馬陸,即今百節蟲也,身如槎節,節有細蹙紋,起紫黑色,光潤,百足。

    死則側卧如環,長二、三寸,尤者粗如小指。

    西京上陽宮及内城磚牆中甚多,入藥至鮮。

     蛙 蛙 味甘,寒,無毒。

    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

    一名長股。

    生水中,取無時。

     陶隐居雲:凡蜂、蟻、蛙、蟬,其類最多。

    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

    又一種黑色,南人名為蛤子,食之至美。

    又一種小形善鳴喚,名蛙子,此則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背有黃路者,名金線。

    殺屍疰病蟲,去勞劣,解熱毒,身青綠者是。

     圖經曰:蛙,《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雲生水中,今處處有之。

    似蝦蟆而背青綠色,俗謂之青蛙。

    亦有背作黃紋者,人謂之金線蛙。

    陶隐居雲:蜂、蟻、蛙、蟬,其類最多,大腹而脊青即《爾雅》所謂在水曰黾者是也。

    黑色者,南人呼為蛤子,食之至美,即今所謂之蛤,亦名水雞是也。

    閩、蜀、浙東人以為珍馔。

    彼人雲:食之補虛損,尤宜産婦,即此也。

    小形善鳴喚者,名蛙子,即藥中所用蛙是也。

    其餘蝼蝈、長肱、蠼子之類非藥中所須,不複悉載也。

     衍義曰:蛙,其色青,腹細嘴尖,後腳長,故善躍。

    大其聲則曰蛙,小其聲則曰蛤,《月令》所謂雀入大水化為蛤者也。

    唐·韓退之詩:一夜青蛙啼到曉者是。

    此食之性平,解勞熱。

     鲮鯉甲 鲮鯉甲 微寒。

    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

     陶隐居雲:其形似鼍而短小,又似鯉魚,有四足,能陸能水。

    出岸開鱗甲,伏如死,令蟻入中,忽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于是食之。

    故主蟻,方:用亦稀,惟療瘡癞及諸疰疾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深大山谷中,金、房、均等州皆有之。

    藥性論雲:鲮鯉甲,使,有大毒。

    治山瘴瘧,惡瘡,燒敷之。

    日華子雲:涼,有毒。

    治小兒驚邪,婦人鬼魅悲泣及痔漏,惡瘡,疥癬。

     圖經曰:鲮鯉甲,舊不着所出州郡,今湖嶺及金、商、均、房間,深山大谷中皆有之。

     似鼍而短小,色黑,又似鯉魚而有四足,能陸能水。

    日中出岸,開鱗甲如死,令蟻入中,蟻滿便秘而入水,蟻皆浮出,因接而食之,故主蟻為最。

    亦主惡瘡疥癞,燒其甲,末,敷之。

    楊炎《南行方》:主山瘴瘧,有鲮鯉甲湯。

    今人謂之穿山甲,近醫亦用燒灰,與少肉豆蔻末,米飲調服,療腸痔疾。

    又治吹奶,疼痛不可忍,用穿山甲炙黃,木通各一兩,自然銅半兩,生用三味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計時候。

     外台秘要:《肘後》治蟻入耳。

    燒鲮鯉甲末,以水調灌之,即出。

    千金翼:治蟻漏。

    取鲮鯉甲二七枚,末,豬膏和敷之。

    簡要濟衆:治産後血氣上沖心成血暈。

    穿山甲一兩,童子小便浸一宿,取出慢火炙令黃,為散。

    每服一錢,狗膽少許,熱酒調下,非時服之。

     衍義曰:鲮鯉甲,穴山而居,亦能水。

    燒一兩存性,肉豆蔻仁三個,同為末,米飲調二錢,服,治氣痔,膿血;甚者加皮一兩,燒入,中病即已,不必盡劑。

     芫青 蕪青 味辛,微溫,有毒。

    主蠱毒,風疰,鬼疰,堕胎。

    三月取,曝幹。

     陶隐居雲:芫花時取之,青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