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知的否耳?此物極多僞,欲試之,剔取如粟米許,着淨水上,浮遊水上,回旋行走者為真。

    其徑沉者,諸膽血也。

    試之不可多,多亦沉矣。

    膏之真者,累累如梨豆子,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此為别也。

    下條又有蝮蛇膽,其蛇黃黑色,黃颔尖口,毒最烈,取其膽以為藥,主瘡。

    肉釀作酒,以治大風及諸惡風瘡,瘡,瘰,皮膚頑痹等。

    然今人不複用此法。

    此蛇多在人家屋間,吞鼠子及雀雛,見其腹大破取鼠幹之,療鼠。

    陳藏器說:蛇中此蛇獨胎産,形短鼻反,錦紋。

    其毒最猛,着手斷手,着足斷足,不爾稱身糜潰矣。

    蝮蛇至七、八月毒盛,時常自齧木,以洩其毒,其木即死。

    又吐口中沫于草木上,着人身成瘡,名曰蛇漠,卒難療治,所主與衆蛇同方。

    又下蛇蛻條雲:生荊州川谷及田野。

    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今南中于木石上及人家屋間多有之。

    古今方:書用之最多。

    或雲:蛇蛻無時,但着不淨物則脫矣。

    古今治蛇毒方:甚多。

    葛洪、張文仲并言其形狀。

    文仲雲:蝮蛇形乃不長,頭扁口尖,頭斑身赤紋斑,亦有青黑色者,人犯之,頭足貼着是也。

    東間諸山甚多,草行不可不慎之。

    又有一種,狀如蝮而短,有四腳,能跳來齧人,東人名為千歲蝮,人或中之必死。

    然其齧人已,即跳上木作聲,其聲雲斫木斫木者,不可救也。

    若雲博叔博叔者,猶可急療之。

    其療之方:細辛、雄黃等分,末,以納瘡中,日三、四易之。

    諸蛇及虎傷亦主之。

    又以桂、栝蒌末,着管中,密塞之帶行,中毒急敷之,緩乃不救。

    葛氏雲:青蛇,緣色,喜緣木及竹上,大者不過四、五尺,色與竹木一種,其尾三、四寸。

    色異者名尾蛇,最毒。

    中之急灸瘡中三、五壯,毒則不行;又用雄黃、幹姜末,以射罔和之,敷瘡。

    又辟衆蛇方:雲:辟蛇之藥雖多,唯以武都雄黃為上,帶一塊古稱五兩者于肘間,則莫敢犯。

    他人中者,便磨以療之。

    又帶五黃丸,以其丸有蜈蚣故也。

    其方:至今傳之。

    亦可單燒蜈蚣,末,敷着瘡上,皆驗。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嶺南。

    《正經》雲:出晉安及高、賀州,彼人畜養而膽,大寒,毒。

    主小兒八痫,男子下部。

    欲認辨真假,但割膽看,内細如粟米,水中浮走者是真也,沉而散者非也。

    食療膽,主瘡,目腫痛,疳。

    肉,主溫疫氣。

    可作脍食之。

    如無此疾及四月勿食之。

    膏,主皮膚間毒瓦斯。

    小兒疳痢,以膽灌鼻中及下部。

    聖惠方治小兒急疳瘡。

    用蚺蛇膽細研,水調敷之。

    楊氏産乳療溫痢久不斷,體瘦,昏多睡,坐則閉目,療齒疳求不得。

    有一童子以一合授含。

    含開,乃蚺蛇膽也。

    童子出門,化為青鳥而去。

    嫂目遂瘥。

    朝野佥載:泉州盧元欽患大風,唯鼻未倒。

    五月五日取蚺蛇膽,欲進。

    或雲肉可治風。

    遂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覺漸可,百日平複。

     蛇蛻(音稅) 味鹹,甘,平,無毒。

    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痫,螈(尺曳切)(子用切),癫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痫,弄舌搖頭,大人五邪,言語僻越,惡瘡,嘔咳,明目。

    火熬之良。

    一名龍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龍子皮,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

    生荊州川谷及田野。

    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畏磁石及酒。

    ) 陶隐居雲:草中不甚見虺、蝮蛇,惟有長者,多是赤練(力建切)、黃颔輩,其皮不可複識,今往往得爾,皆須完全。

    石上者彌佳,燒之甚療諸惡瘡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蛇蛻,主瘧,取正發日,以蛻皮塞病患兩耳,臨發又以手持少許,并服一合鹽、醋汁,令吐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蛇蛻皮,臣,有毒。

    能主百鬼魅,兼治喉痹。

    日華子雲:治蠱毒,辟惡,止嘔逆,治小兒驚悸,客忤,催生。

    瘍,白癜風,煎汁敷。

    入藥并炙用。

     圖經文具蚺蛇膽條下。

     雷公凡使,勿用青、黃、蒼色者,要用白如銀色者。

    凡欲使,先于屋下以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二寸,安蛇皮于中,一宿,至卯時出,用醋浸一時,于火上炙幹用之。

    食療:蛇蛻皮,主去邪,明目。

    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痫,寒熱,腸痔,蠱毒,諸惡瘡,安胎。

    熬用之。

    聖惠方治白駁。

    用燒末,醋調敷上,佳。

    又方治小兒重,重斷腫痛。

    燒末敷之,效。

    外台秘要治身體白駁。

    以皮熟摩之,數百遍訖,棄皮于草中。

    千金方治諸腫失治,有膿。

    燒蛇蛻皮,水和,封腫上,即蟲出。

    又方治緊唇。

    以燒灰先拭之,敷上。

    又方日月未足而欲産。

    以全蛇蛻一條,欲痛時,絹袋盛,繞腰。

    又方:治惡瘡十年不瘥似癞者。

    燒全者一條為末,豬脂和敷上。

    肘後方小兒初生月蝕瘡及惡瘡。

    燒末和豬脂,敷上。

    食醫心鏡小兒喉痹腫痛。

    燒末,以乳汁服一錢匕。

    十全博救治橫生難産方蛇皮一條,瓶子納鹽泥固濟,存性燒為黑灰。

    每服二錢,用榆白皮湯調服,立下。

    必效方五痔肛脫。

    以死蛇一枚指大者濕用。

    掘地作坑燒蛇,取有孔闆覆坑坐上,蟲盡出也。

    孫真人主蛇露瘡。

    用蛇蛻燒末,和水調,敷上。

    杜壬方治纏喉風,咽中如束,氣不通。

    蛇蛻炙黃,以當歸等分,為末,溫酒調一錢匕,得吐愈。

    姚和衆雲小兒重舌。

    焦炙研末,日三敷舌下,一度着一豆許。

    子母秘錄治小兒吐血。

    燒蛇蛻末,以乳汁調服。

    又方治小兒頭面身上生諸瘡。

    燒末,和豬脂敷上。

    産書:治産不順,手足先見者。

    蛇蛻皮,燒作灰,研。

    面東酒服一錢匕,更以藥末敷手足,即順也。

    楊氏産乳療兒吹着奶,疼腫欲作急療方:蛇蛻一尺七寸,燒令黑,細研,以好酒一盞,微溫頓服,未甚效更服。

    初虞世治陷甲生入肉,常有血疼痛。

    蛇皮一條燒存性,雄黃一彈子,同研。

    以溫漿水洗瘡,針破貼藥。

     衍義曰蛇蛻,從口翻退出,眼睛亦退,今合眼藥多用,取此義也。

    入藥洗淨。

     蜘蛛 蜘蛛 微寒。

    主大人、小兒。

    七月七日取其網,療喜(音戲)忘。

     陶隐居雲:蜘蛛類數十種,《爾雅》隻載七、八種爾,今此用懸網狀如魚者,亦名(章悅切)(音謀)。

    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則能吸毒。

    又以斷瘧及幹嘔霍亂。

    術家取其網着衣領中辟忘。

    有赤斑者,俗名絡新婦,亦入方:術用之。

    其餘雜種,并不入藥。

    《詩》雲:(音蕭)蛸(音鞘)在戶,正謂此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療小兒大腹疔奚,三年不能行者,又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

    劍南、山東為此蟲齧,瘡中出絲,屢有死者。

    其網纏贅(之銳切)疣,七日消爛,有驗矣。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斑蜘蛛,冷,無毒。

    治瘧疾,疔腫。

    網七夕朝取食,令人巧,去健忘。

    又雲壁錢蟲,平,微毒。

    治小兒吐逆,止鼻洪并瘡。

    滴汁,敷鼻中及瘡上,并敷瘡。

    是壁上作繭蜘蛛也。

     圖經曰:蜘蛛,舊不着生出州郡,今處處有之。

    其類極多。

    《爾雅》雲:次蠹(音秋),蜘蛛(音與知朱字同)。

    蜘蛛,蛛蝥。

    郭璞雲:江東呼(音)蝥者。

    又雲:土蜘蛛,在地布網者;草蜘蛛,絡幕草上者;(音蕭)蛸(音鞘)、長,小蜘蛛長腳者,俗呼為喜子。

    陶隐居雲:當用懸網狀如魚罾者,亦名。

    則《爾雅》所為蛛蝥,郭璞所謂蝥者是也。

    古方:主蛇、蜂、蜈蚣毒及小兒大腹疔奚、贅疣。

    今人蛇齧者,塗其汁。

    小兒腹疳者,燒熟啖之。

    贅疣者,取其網絲纏之。

    蜂及蜈蚣毒者生置痛處,令吸其毒,皆有驗。

    然此蟲中人尤慘,惟飲羊乳汁可制其毒。

    出劉禹錫《傳信方》雲。

    張仲景治雜病方:療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蜘蛛散主之。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半兩,二物為散,每服八分一匕,日再。

    蜜丸,亦通。

     雷公凡使,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并薄小者,以上并不堪用。

    凡欲用,要在屋西面有網、身小尻大、腹内有蒼黃膿者,真也。

    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入藥中用。

     聖惠方治瘰。

    無問有頭、無頭。

    用大蜘蛛五枚,曬幹,細研,酥調如面脂,日兩度貼之。

     外台秘要崔氏治疣目。

    以蜘蛛網絲繞纏之,自落。

    千金方中風,口僻。

    取蜘蛛子摩其偏急頰車上,候視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

    又方治背瘡彌驗方:取戶邊蜘蛛,杵,以醋和。

    先挑四畔,令血出,根稍露,用藥敷,幹即易,旦至夜拔根出,大有神效。

    又方治鼠腫核痛,若已有瘡口出膿水者。

    燒蜘蛛二七枚敷,良。

    又方治人心孔昏塞,多忘喜誤。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着領中,勿令人知,則永不忘也。

    又方卒脫肛,燒蜘蛛肚敷肛上。

    經驗方孫真人《備急》治齒牙有孔。

    蜘蛛殼一枚,綿裹按其内。

    廣利方治蠍螫人。

    研蜘蛛汁敷之,瘥。

    乘閑方治瀉多時,脫肛疼痛。

    黑聖散大蜘蛛一個,瓠葉重裹線系定,合子内燒令黑色存性,取出細研,入黃丹少許,同研。

    凡有上件疾,先用白礬、蔥、椒煎湯洗浴,拭幹後,将藥末糁在軟處,帛上将手掌按托入收之,妙。

    譚氏方系指并贅瘤方以花蜘蛛網上大網絲,于黃丹中養之,系指與瘤,夜至旦自下。

    孫真人:蜈蚣咬。

    取蜘蛛一枚,咬處安,當自飲毒,蜘蛛死,痛未止,更着生者。

    産寶方治産後咳逆,經三、五日不止。

    欲死方:煎壁錢窠三、五個呷,瘥。

     衍義曰蜘蛛,品亦多,皆有毒,《經》不言用是何種。

    今人多用人家檐角、籬頭、陋巷之間,空中作圓網。

    大腹、深灰色者,遺尿着人作瘡癬。

     蝮蛇膽 味苦,微寒,有毒。

    主瘡。

     肉 釀作酒,療癞疾,諸,心腹痛,下結氣,除蠱毒。

    其腹中吞鼠,有小毒,療鼠。

     陶隐居雲:蝮蛇,黃黑色,黃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不異于,中人不即療,多死。

    蛇類甚衆,惟此二種及青為猛,療之并别有方。

    蛇皆有足,五月五日取,燒地令熱,以酒沃之,居中,足出。

    術家所用赤連、黃颔,多在人家屋間,吞鼠子、雀雛,見腹中大者,破取,幹之。

    唐本注雲:蛇屎,療痔,器中養取之。

    皮灰,療疔腫,惡瘡,骨疽。

    蛻皮,主身癢、、疥、癬等。

    蝮蛇作地色,鼻反,口又長,身短,頭尾相似,大毒,一名蛇,無二種也。

    山南漢、沔間足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形粗短,黃黑如土色,白斑,鼻反者,山南金州、房州、均州皆有之。

    陳藏器雲:蝮蛇,按蛇既衆多,入用非一。

    《本經》雖載,未能分析,其蝮蛇形短,鼻反,錦文,亦有與地同色者。

    着足斷足,着手斷手,不爾稱身糜潰。

    其蝮蛇七、八月毒盛時,齧樹以洩其氣,樹便死,又吐口中涎沫于草木上,着人身腫成瘡,卒難主療,名曰蛇漠瘡。

    蝮所主略與虺同。

    衆蛇之中,此獨胎産,本功外,宣城間山人,取一枚,活着器中,以醇酒一鬥投之,埋于馬溺處,周年以後開取,酒味猶存,蛇已消化,有患大風及諸惡風,惡瘡瘰,皮膚頑痹,半身枯死,皮膚手足髒腑間重疾,并主之。

    不過服一升以來,當覺舉身習習,服訖,服他藥不複得力。

    亦有小毒,不可頓服。

    腹中死鼠,主鼠。

    脂磨着物皆透。

    又主癞。

    取一枚及他蛇亦得,燒坐上,當有赤蟲如馬尾出,仍取蛇肉塞鼻中。

    亦主赤痢。

    取骨燒為黑末,飲下三錢匕,雜蛇亦得。

    藥性論雲:蝮蛇膽,君。

    治下部蟲,殺蟲良。

    蛇,主治五痔,腸風瀉血。

     圖經文具蚺蛇膽條下。

     食療:主諸。

    肉,療癞,諸;下結氣,除蠱毒。

    如無此疾者,即不假食也。

    肘後方治白癞。

    大腹蛇一條,勿令傷,以酒漬之,大者一鬥,小者五升,以糠火溫令稍稍熱。

    取蛇一寸許,以臘月豬脂和敷上。

    梅師方治臂腕痛。

    取死蛇一條,以水煮取濃汁浸腫痛,冷易之。

     白頸蚯蚓 白頸蚯蚓 味鹹,寒,大寒,無毒。

    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疰,蠱毒,殺長蟲,仍自化作水。

    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膽。

    一名土龍。

    生平土,三月取。

    陰幹。

     陶隐居雲:白頸是其老者爾,取破去土,鹽之,日曝,須臾成水,道術多用之。

    溫病大熱狂言,飲其汁皆瘥,與黃龍湯療同也。

    其屎,呼為蚓蝼(音婁),食細土無沙石,入合丹泥釜用。

    若服此幹蚓,應熬作屑,去蛔蟲甚有驗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鹽沾為汁,療耳聾。

     鹽消蛔,功同蚯蚓。

    其屎,封狂犬傷毒。

    出犬毛,神效。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又雲:解射罔毒。

    藥性論雲:蚯蚓,亦可單用,有小毒。

    幹者熬末用之,主蛇傷毒。

    一名地龍子。

    日華子雲:蚯蚓,治中風并痫疾,去三蟲,治傳屍,天行熱疾,喉痹,蛇蟲傷。

    又名千人踏,即是路行人踏殺者。

    入藥燒用。

    其屎,治蛇、犬咬并熱瘡,并鹽研敷。

    小兒陰囊忽虛熱腫痛,以生甘草汁調,輕輕塗之。

     圖經曰白頸蚯蚓,生平土,今處處平澤臯壤地中皆有之。

    白頸是老者耳。

    三月采,陰幹,一雲須破去土鹽之,曬幹。

    方:家謂之地龍。

    治腳風藥,必須此物為使,然亦有毒。

    曾有人因腳病藥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既愈,服之不辍,至二十餘日,而覺躁愦亂,但欲飲水不已,遂至委頓。

    凡攻病用毒藥已愈,當便罷服也。

    其矢呼為蚓蝼,并鹽敷瘡,可去熱毒。

     陳藏器蚯蚓糞土,療赤白久熱痢,取無沙者,末一升,炒令煙盡,水沃,取半大升,濾去粗滓,空肚服之。

    雷公凡使,收得後,用糯米水浸一宿,至明漉出,以無灰酒浸一日,至夜漉出,焙令幹後,細切。

    取蜀椒并糯米及切了蚯蚓,三件同熬之,待糯米熟,去水、椒了,揀淨用之。

    凡修事二兩,使米一分、椒一分為準。

    聖惠方治風赤眼。

    以地龍十條,炙幹為末,夜卧以冷茶調下二錢匕。

    又方洽蚰蜒入耳。

    地龍一條,納蔥葉中,化水滴耳中,其蚰蜒亦化為水。

    又方治一切丹毒流腫,用地龍屎水和敷之。

    又方治代指。

    用蚯蚓杵為泥,敷之。

    又方治小兒吐乳。

    用田中地龍糞一兩,研末。

    空心以粥飲調下半錢匕,不過二、三服效。

    外台秘要治火丹。

    取曲糞,水和泥敷之。

    千金方治齒龈宣露。

    蚯蚓屎水和為泥,火燒令極赤,研之如粉。

    臘月豬脂和敷上,日三,永瘥。

    千金翼治裂齒痛。

    取死曲末敷之,止。

    鬥門方治小便不通。

    用蚯蚓杵,以冷水濾過,濃服半碗,立通。

    兼大解熱疾不知人事,欲死者,服之立效。

    勝金方治耳聾立效。

    以幹地龍入鹽,貯在蔥尾内,為水點之。

    子母秘錄小兒耳後月蝕瘡。

    燒蚯蚓屎,合豬脂敷之。

    譚氏小兒治蜘蛛咬,遍身瘡子。

    以蔥一枝,去尖頭作孔,将蚯蚓入蔥葉中,緊捏兩頭,勿洩氣,頻搖動,即化為水,點咬處,瘥。

    孫真人小兒患潰耳,出膿水成瘡污方以蚯蚓糞碾末敷之,兼吹耳中,立效。

    百一方治交接勞複,陰卵腫或縮入腹,腹絞痛,或便絕。

    蚯蚓數條,絞取汁服之,良。

    又方治中蠱毒或吐下血若爛肝。

    取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漬之,蚓死,但服其汁。

    已死者皆可活。

     衍義曰白頸蚯蚓,自死者良,然亦應候而鳴。

    此物有毒。

    昔有病腹大,夜聞蚯蚓鳴于身,有人教用鹽水浸之而愈。

    崇甯末年,隴州兵士暑月中在廳前,跣立廳下,為蚯蚓所中,遂不救。

    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敷識者教以先飲鹽湯一杯,次以鹽湯浸足,乃愈,今入藥,當去土了微炙。

    若治腎髒風下疰病,不可阙也,仍須鹽湯送。

    王荊公所謂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者也。

     (音噎)(烏紅切) (音噎)(烏紅切) 味辛,平,無毒。

    主久聾,咳逆,毒瓦斯出刺,出汗,療鼻窒(陟栗切) 。

    其土房主癰腫,風頭。

    一名土蜂。

    生熊耳川谷及,或人屋間。

     陶隐居雲:此類甚多,雖名土蜂,不就土中為窟,謂(力展切)土作房爾。

    今一種黑色,腰甚細,銜泥于人室及器物邊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

    其生子如粟米大居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拟其子大為糧也。

    其一種入蘆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一名蜾蠃。

    詩人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言細腰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音咒)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

    造詩者乃可不詳,未審夫子何為因其僻邪。

    聖人有阙,多皆類此。

    唐本注雲:土蜂,土中為窠,大如烏蜂,不傷人,非,不入土中為窠。

    雖一名土蜂,非也。

    今按:李含光《音義》雲:咒變成子,近亦數有見者,非虛言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按:《爾雅》果蠃,蒲盧。

    注雲:即細腰蜂也,俗呼為。

    《詩》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注曰:螟蛉,桑蟲也。

    蜾蠃,蒲盧也。

    言蒲盧負持桑蟲,以成其子,乃知即蒲盧也。

    蒲盧即細腰蜂也。

    據此,不獨負持桑蟲,以他蟲入穴,泥封之,數日則成蜂飛去。

    陶雲是先生子如粟在穴,然捕它蟲以為之食。

    今人有候其封穴了,壞而看之,果見有卵如粟在死蟲之上,則如陶說矣。

    而詩人以為喻者,蓋如其大而不知其細也。

    陶又說此蜂黑色,腰甚細,能泥在屋壁間作房,如并竹管者是也。

    亦有入竹管中、器物間作穴者,但以泥封其穴口而已。

     《圖經》雲:泥作窠,或雙或隻,得處便作,不拘土石竹木間,今所在皆有之。

    日華子雲:,有毒。

    治嘔逆,生研,竹木刺。

    入藥炒用。

     圖經曰,生熊耳川谷及,或人家屋間,今處處有之。

    黑色而腰細,雖一名土蜂,而不在土中作穴,但土于人家壁間或器物旁作房,如比竹管者是。

    謹按郭璞注《爾雅》果蠃,蒲盧。

    雲:即細腰蜂也。

    俗呼為。

    又《詩·小雅》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注:螟蛉,桑蟲也。

    蜾蠃,蒲盧也。

    言蒲盧取桑蟲之子,負持而去,妪養之,以成其子。

    又楊雄《法言》雲:螟蛉之子殪,而逢果蠃祝之曰:類我類我。

    注雲:蜾蠃遇螟蛉而受化,久乃變成蜂爾。

    據諸經傳,皆言此蜂取他蟲而化為己子。

    陶隐居乃謂生子如粟米大,在其房中,乃捕取草又段成式雲:書齋中多,好作窠于書卷,或在筆管中,祝聲可聽,有時開卷視之,悉是小蜘蛛,大如蠅虎,旋以泥隔之,乃知不獨負桑蟲也。

    數說不同,人或疑之。

    然物類變化,固不可度。

    蚱蟬生于轉丸,衣魚生于瓜子,龜生于蛇,蛤生于雀,白之相視,負螽之相應,其類非一。

    若桑蟲、蜘蛛之變為蜂,不為異矣。

    如陶所說卵如粟者,未必非祝蟲而成之也。

    宋齊丘所謂之蟲,孕螟蛉之子,傳其情,交其精,混其氣,和其神,随物大小,俱得其真,蠢動無定情,萬物無定形,斯言得之矣。

     陳藏器雲:土蜂,注蘇雲:土蜂,土中為窠,大如烏蜂。

    按土蜂赤黑色,燒末油和敷蜘蛛咬瘡,此物能食蜘蛛,亦取其相伏也。

    聖惠方:治小兒霍亂吐瀉方:用窠,微炙為末,以乳汁調下一字,止。

     衍義曰,諸家所論備矣,然終不敢舍詩之意。

    嘗析窠而視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其應是諸蟲皆可也。

    陶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