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下品 蝦(音遐)蟆(音麻) 蝦(音遐)蟆(音麻) 味辛,寒,有毒。

    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疠(音賴)惡瘡,犬傷瘡,能合玉石。

    一名蟾(十占切)蜍(常餘切),一名(音秋),一名去甫,一名苦KT(音龍又音籠)。

    生江湖池澤。

    五月五日取,陰幹,東行者良。

     陶隐居雲:此是腹大、皮上多痱(蒲罪切)磊(來罪切)者,其皮汁甚有毒。

    犬齧之,口皆腫。

     人得溫病斑出困者,生食一、兩枚,無不瘥者。

    五月五日取東行者五枚,反縛着密室中閉之,明旦視自解者,取為術用,能使人縛亦自解。

    燒灰敷瘡立驗。

    其肪塗玉則刻之如蠟,故雲能合玉石,但肪不可多得。

    取肥者,锉,煎膏,以塗玉,亦軟滑易截。

    古玉器有奇特,非雕琢人功者,多是昆吾刀及蝦蟆肪所刻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腦,主明目,療青盲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今所在池澤皆有。

    取曬幹及火幹之。

    一法:刳去皮、爪,酒浸真蟾蜍也。

    藥性論雲:蝦蟆,亦可單用。

    主辟百邪鬼魅,塗癰腫及治熱結腫。

    又雲:蟾蜍,臣。

    能殺疳蟲,治鼠漏惡瘡。

    端午日取眉脂,以朱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小孩子疳瘦者,空心一丸。

    如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

    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

    陳藏器雲:蝦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将蟾蜍功狀注蝦蟆條中,遂使混然。

    采取無别。

    今藥家所賣,亦以蟾蜍當蝦蟆,且蝦蟆背有黑點,身小,能跳接百蟲,解作呷呷聲,在陂澤間,舉動極急。

    《本經》書功,即是此也。

    蟾蜍身大,背黑無點,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聲,行動遲緩,在人家濕處。

    本功外,主溫病身斑者,取一枚生搗,絞取汁服之。

    亦燒末服,主狂犬咬發狂欲死。

     作脍食之,頻食數頓。

    矢主惡瘡,謂之土槟榔,出下濕地處,往往有之。

    術家以肪軟壓及五月五日收取,即是此也。

    又有青蛙、蛙蛤、蝼蝈、長肱、石榜、蠼子之類,或在水田中,或在溝渠側,未見别功,故不具載。

    《周禮·掌蝈氏》:去蛙黾焚牡菊,灰灑之則死。

    牡菊,無花菊也。

    《本經》雲:蝦蟆一名蟾蜍,誤矣。

    日華子雲:蝦蟆,冷,無毒。

    治犬咬及熱狂,貼惡瘡,解煩熱,色斑者是。

    又雲:蟾,涼,微毒。

    破症結,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

     燒灰油調敷惡瘡,入藥并炙用。

    又名蟾蜍。

    眉酥治牙,和牛酥摩,敷腰眼并陰囊,治腰腎冷并助陽氣。

    以吳茱萸苗汁調妙。

    糞敷惡瘡、疔腫,雜蟲咬。

    油調敷瘰、痔瘡。

     圖經曰蝦蟆,生江湖,今處處有之。

    腹大形小,皮上多黑斑點,能跳接百蟲食之,時作呷呷聲,在陂澤間,舉動極急,五月五日取,陰幹,東行者良。

    《本經》雲一名蟾蜍,以為一物,似非的也。

    謹按《爾雅》(起據切),蟾蜍。

    郭璞注雲:似蝦蟆,居陸地。

    又科鬥注雲:蝦蟆子也。

    是非一物明矣。

    且蟾蜍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極遲緩,不能跳躍,亦不解鳴,多在人家下濕處。

    其腹下有丹書八字者,真蟾蜍也。

    陶隐居所謂能解犬毒及溫病斑生,生食之,并用蟾蜍也。

    《本經》雲:主邪氣,破堅血之類,皆用蝦蟆。

    二物雖一類,而功用小别,亦當分别而用之。

    《洽聞記》雲:蝦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

    蛇行,田父逐之,蛇不得去,田父銜其尾,久之,蛇死,尾後數寸皮不損,肉已盡也。

    世傳蛇啖蛙,今乃雲田父食蛇,其說頗怪,當是别有一種如此耳。

    韋宙《獨行方》,治蠶咬。

    取田父脊背上白汁和蟻子灰塗之,瘥。

    蟾蜍矢,謂之土槟榔,下濕處往往有之。

    亦主惡瘡。

    眉酥,主牙及小兒疳瘦藥所須。

    又有一種,大而黃色,多在山石中藏蟄,能吞氣飲風露,不食雜蟲,謂之山蛤。

    山中人亦餐之,此主小兒勞瘦及疳疾等,最良。

     雷公雲有多般,勿誤用。

    有黑虎,有黃,有黃KT,有蝼蝈,有蟾。

    其形各别。

    其蝦蟆,皮上腹下有斑點,腳短,即不鳴叫。

    黑虎,身小黑,觜腳小斑。

    黃,斑色,前腳大,後腿小,有尾子一條。

    黃KT,遍身黃色,腹下有臍帶,長五、七分以來,所住立處,帶下有自然汁出。

    蝼蝈,即夜鳴,腰細口大,皮蒼黑色。

    蟾,即黃斑,頭有肉角。

    凡使蝦蟆,先去皮并腸及爪了,陰幹,然後塗酥炙令幹。

    每修事一個,用牛酥一分,炙盡為度。

    若使黑虎,即和頭、尾、皮、爪,并陰幹,酒浸三日,漉出,焙幹用。

    聖惠方治風邪。

    蝦蟆燒灰、朱砂等分。

     每服一錢,水調下,日三、四服,甚有神驗。

    又方治腹蛇螯方:用生蝦蟆一枚,爛杵碎,敷之。

    外台秘要治卒狂言鬼語。

    燒蝦蟆杵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小兒初得月蝕瘡。

    五月蝦蟆燒杵末,豬膏和敷之。

    又方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久不瘥者。

    燒蝦蟆杵末,敷之,日三、四度,瘥。

    又方蟲已食下部,肛盡腸穿者。

    取長股蝦暮青背者一枚,雞骨一分,燒為灰,合吹下部,令深入。

    又雲數用大驗。

    又方治癬瘡方取蟾蜍燒灰末,以豬脂和敷之。

    孫真人腸頭挺出。

    以皮一片,瓶内燒熏挺處。

    梅師方治疳無問去處,皆治之。

    以蝦蟆燒灰,好醋和敷,日三、五度,敷之,瘥。

    子母秘錄小兒洞洩下痢。

    燒蝦蟆末,飲調方寸匕服。

     又方治小兒口瘡。

    五月五日蝦蟆炙杵末,敷瘡上即瘥。

    兼治小兒蓐瘡。

    南北史張暢弟收,嘗為犬所傷,醫雲:宜食蝦蟆脍。

    收甚難之,暢含笑先嘗,收因此乃食。

     衍義曰:蝦蟆,多在人家渠塹下,大腹品類中最大者是,遇陰雨或昏夜即出食。

    取眉間有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裹眉裂之,酥出單上,入藥用。

    有人病齒縫中血出,以紙子,蘸幹蟾酥少許,于血出處按之,立止。

    世有人收三足枯蟾以罔衆,但以水沃半日,盡見其僞,盡本無三足者。

     牡鼠 微溫,無毒。

    療折,續筋骨,搗敷之,三日一易。

    四足及尾,主婦人墜胎,易出。

     臣禹錫等謹按藥訣雲:牡鼠,味甘。

     肉 熱,無毒。

    主小兒哺露大腹,炙食之。

     糞 微寒,無毒。

    主小兒痫疾,大腹,時行勞複。

     陶隐居雲:牡鼠,父鼠也。

    其屎兩頭尖,專療勞複。

    鼠目,主明目,夜見書,術家用之。

     臘月鼠,燒之辟惡氣。

    膏,煎之,亦療諸瘡。

    膽,主目暗,但才死膽便消,故不可得之。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牡鼠,主小兒痫疾。

    腹大貪食者,可以黃泥裹燒之,細揀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與食之。

    勿令食着骨,甚瘦人。

    又,取臘月新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爛,絞去滓,重煎成膏。

    塗凍瘡及折破瘡。

    日華子雲:鼠,涼,無毒。

    治小兒驚痫疾,以油煎令消,入蠟敷湯火瘡。

    生搗折傷筋骨。

    雄鼠糞,頭尖硬者是。

    治痫疾,明目。

    蔥、豉煎服,治勞複。

    足,燒食,催生。

     圖經文已附鼹鼠條下。

     陳藏器序雄鼠脊骨,未長齒多年不生者效。

    外台秘要治勞複方用鼠屎頭尖者二十枚,豉五合,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治鼻中外查瘤,膿血出者。

    正月取鼠頭燒作灰,以臘月豬膏敷瘡上。

    千金方治鼠。

    以新鼠屎一百粒以來,收置密器中五、六十日,杵碎,即敷瘡孔。

    又方治癰瘡中冷,瘡口不合。

    用鼠皮一枚,燒為灰,細研,封瘡口上。

    又方治室女月水不塗之。

    肘後方耳卒聾。

    取鼠膽納耳中,不過三,愈。

    有人雲側卧瀝一膽盡,須臾膽汁從下邊出。

    初出益聾,半日須臾乃瘥,治三十年老聾。

    又方治人目澀喜睡。

    取鼠目一枚,燒作屑,魚膏和,注目,則不眠,兼取兩目,縫囊盛帶之。

    又方箭镝及針、刀刃在咽喉、胸膈諸隐處不出方杵鼠肝及腦敷之。

    又方蛇骨刺人毒痛方:燒死鼠敷之。

    又方治項強身中急者。

    取活鼠破其腹去五髒,就熱敷之,即差。

    經驗方靈鼠膏:以大雄鼠一枚渾用,清油一斤,慢火煎鼠焦,于水上拭油不散,即以綿濾去滓澄清,重拭铫子令淨,再以慢火煎上件油。

    次下黃丹五兩,炒令色變,用柳木篦子,不住手攪令勻,再于水上試滴,候凝,即下黃蠟一兩,又熬帶黑色,方成膏。

    然後貯于瓷合器中,候硬,合地上出火毒三、兩日,敷貼瘡腫,去痛而涼。

     損,筋骨疼痛,叫喚不得,瘀血着在肉。

    以鼠屎燒末,以豬脂和,敷痛上,急裹,不過半日,痛乃止。

    又方臘月鼠向正旦朝所居處埋之,辟溫疫。

    又方治湯火燒瘡,痛不可忍。

    取鼠一頭,油中浸煎之,候鼠焦爛盡,成膏研之,仍以綿裹,絞去滓,待冷敷之。

    日三度,止痛。

    又方治因瘡中風,腰脊反張,牙關口噤,四肢強直。

    鼠一頭和尾燒作灰,細研,以臘月豬脂敷之。

    又方治狂犬咬人。

    取鼠屎二升燒末,研敷瘡上。

    又方馬咬人踏破作瘡,腫毒熱痛方鼠屎二七枚、馬鞘五寸故者,相和燒為末,以豬脂和敷之。

    食醫心鏡:主水鼓石水,腹脹身腫肥。

    鼠一枚,剝皮細切煮粥,空心吃之,頻食三、兩度,瘥。

    鬥門方:治打傷瘡。

    用老鼠一個自死臘月者,和腸肚劈锉,油半斤,煎令焦黑,用罐收之,使時以雞翎惹油敷于瘡上即幹,立瘥。

     姚和衆治小兒症瘕,煮老鼠肉汁煮粥與食。

    子母秘錄令子易産。

    取鼠燒末,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治乳無汁。

    死鼠一頭燒作末,以酒服方寸匕,勿令婦人知。

    又方治妊娠子死腹中。

    雄鼠屎一七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取汁,以作粥食之,胎即下。

    楊氏産乳療小兒齒不生。

    取雌鼠糞三七枚,一日一枚拭齒,令生。

    雌糞用兩頭圓者。

    又方治眼目晚不見物,取鼠膽點之。

    産書下乳汁。

    以鼠作,勿令知與食。

    深師方治鐵棘竹木諸刺在肉中,刺不出。

    以鼠腦搗如膏,濃塗即出。

     馬刀 馬刀 味辛,微寒,有毒。

    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除五髒間熱,肌中鼠(蒲剝切),止煩滿,補中,去阙痹,利機關。

    用之當煉,得水爛人腸。

    又雲得水良。

    一名馬蛤。

    生江湖池澤及東海。

    取無時。

     陶隐居雲:李雲生江漢中,長六、七寸,江漢間人名為單(音善)姥(音母),亦食其肉,肉似蚌。

    今人多不識之,大都似今(音亭)KT(蒲辛切)而非。

    方:用至少。

    凡此類皆不可多食,而不正入藥,唯蛤蜊煮之醒酒。

    蚬殼陳久者止痢。

    車螯(音敖)、蚶(火甘切)蛎、(乎鹹切) (音進)之屬,亦可為食,無損益,不見所主。

    雉入大水變為,(音腎)雲是大蛤,乃是蚌爾,煮食諸蜊蝸與菜,皆不利人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江湖中,細長,小蚌也。

    長三、四寸,闊五、六分。

     圖經曰:馬刀,生江湖池澤及東海,今處處有之。

    KT(亦謂之蚌,蚌與蚌同)之類也。

    長三、四寸,闊五、六分以來,頭小銳,多在沙泥中,江漢間人名為單姥,亦食其肉,大類蚌,方:書稀用。

    蚌蛤之類最多,蚌肉壓丹石毒,殼為粉,以敷癰腫,又可制石庭脂,爛殼研飲,主翻胃及胃中痰。

    蛤蜊,主老癖,能為寒熱者。

    蚬殼,陳久者止痢。

    蚶,補中益陽,所謂瓦屋是也。

    似蛤而長扁,殼,主痔。

    蛏,主胸中邪熱,與丹石人相宜。

    淡菜,補五髒,益陽,浙江謂之殼菜,此皆有益于人者。

    餘類實繁,藥品所不取,不可悉數也。

     衍義曰馬刀,京師謂之岸,春夏人多食,然發風痰,性微冷。

    又順安軍界河中亦出,大抵與馬刀相類,肉頗澹。

    人作以寄鄰左,又不能緻遠。

    亦發風。

    此等皆不可多食。

    今蛤粉皆此等衆蛤灰也。

     蛤蜊(音梨) 冷,無毒。

    潤五髒,止消渴,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

    此物性雖冷,乃與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結痛。

    〔(新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初虞世療湯火傷神妙。

    蛤蜊殼灰火燒研為末,油調塗之。

    《集驗》同。

     蚬(音顯) 冷,無毒。

    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

    生浸取汁,洗疔瘡。

    多食發嗽并冷氣,消腎。

    陳殼,治陰瘡,止痢。

    蚬肉,寒,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

    浸取汁服,主消渴,爛殼,溫,燒為白灰飲下,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殼陳久,療胃反及失精。

    (新見《唐本·注》、陳藏器、日華子。

    ) 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陳藏器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也。

    聖惠方治卒咳嗽不止。

    用白蚬殼不計多少,搗研極細,每服米飲調下一錢匕,日三、四服,妙。

     卷第二十二 下品 殼燒作末服之,主痔病。

    〔(新見)陳藏器〕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陳藏器:(呼鹹切)(音進),一名生進。

    有毛似蛤,長扁,殼燒作末服之,主野雞病。

     人食其肉,無功用也。

     蚌 蚌 冷,無毒。

    明目,止消渴,除煩,解熱毒,補婦人虛勞,下血并痔,血崩帶下,壓丹石藥毒。

    以黃連末納之,取汁,點赤眼并暗,良。

    爛殼粉,飲下,治反胃,痰飲。

    此即是寶裝大者。

    又雲:蚌粉,冷,無毒。

    治疳,止痢并嘔逆。

    癰腫,醋調敷,兼能制石亭脂。

    〔(新見)日華子〕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陳藏器據陶雲:大蛤乃蚌。

    按蚌,寒,煮之,主婦人勞損,下血,明目,除濕,止消渴。

     老蚌含珠,殼堪為粉,爛殼為粉,飲下,主反胃,心胸間痰飲。

    生江溪渠渎間。

    陶雲大蛤,誤耳。

    食療雲蚌,大寒。

    主大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動冷熱氣。

    丹房鏡源蚌粉制硫黃。

     車螯 冷,無毒。

    治酒毒,消渴,酒渴并壅腫。

    殼,治瘡疖腫毒。

    燒二度,各以醋,搗為末。

    又,甘草等分,酒服,以醋調敷腫上,妙。

    車螯是大蛤,一名。

    能吐氣為樓台,海中春夏間根據約島溆,常有此氣。

    〔(新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馬刀條下食療車螯,蝤蝥類,并不可多食之。

     蚶 溫,主心腹冷氣,膝脊冷風,利五髒,健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飯壓之,不爾令人口幹。

    又雲:溫中,消食,起陽,時最重,出海中。

    殼如瓦屋。

    又雲無毒,益血色。

    殼,燒以米醋三度淬後,埋令壞,醋膏丸,治一切血氣,冷氣,症癖。

    〔(新見)陳藏器、蕭炳、孟诜、日華子。

    〕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蛏 味甘,溫,無毒。

    補虛,主冷利。

    煮食之,主婦人産後虛損。

    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大如指,兩頭開。

    主胸中邪熱,煩悶氣。

    與服丹石人相宜。

    天行病後不可食,切忌之〔(新見)陳藏器、蕭炳、孟诜。

    〕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淡菜 溫。

    補五髒,理腰腳氣,益陽事,能消食,除腹中冷氣,消癖氣。

    亦可燒,令汁沸出食之。

    多食令頭悶目暗,可微利即止。

    北人多不識,雖形狀不典,而甚益人。

    又雲:溫,無毒。

    補虛勞損,産後血結,腹内冷痛,治症瘕,腰痛,潤毛發,崩中帶下。

    燒一頓令飽,大效。

    又名殼菜,常時頻燒食即苦,不宜人。

    與少米先煮熟後,除肉内兩邊鎖及毛了,再入蘿蔔,或紫蘇、或冬瓜皮同煮,即更妙。

    〔(新見)孟诜、日華子。

    〕圖經文具馬刀條下。

     陳藏器:東海夫人,味甘,溫,無毒。

    主虛羸勞損,因産瘦瘠,血氣結積,腹冷,腸鳴,下痢,腰疼,帶下,疝瘕。

    久服令人發脫。

    取肉作宜人,發石令腸結。

    生南海,似珠母,一頭尖,中銜少毛,海人亦名淡菜。

    新注雲:此名殼菜,大甘美,南人好食,治虛勞傷憊,精血少者及吐血,婦人帶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任意。

    出江湖。

     蝦 無須及煮色白者,不可食。

    謹按小者生水田及溝渠中,有小毒。

    小兒患赤白遊腫,搗碎敷之。

    内者甚有毒爾。

    〔(新見)孟诜〕陳藏器:食主五野雞病,小兒患赤白遊疹,搗碎敷之。

    煮熟色正赤,小兒及雞、狗食之,腳屈不行。

    江湖中者稍大,煮之色白。

    陶雲白者殺人,非也。

    海中有大者。

    已出《拾遺》條中。

     以熱飯盛密器中,作食之,毒人至死。

     食療雲平。

    動風,發瘡疥。

     蚺(音髯)蛇膽 蚺(音髯)蛇膽 味甘、苦,寒,有小毒。

    主心腹痛,下部瘡,目腫痛。

     膏 平,有小毒。

    主皮膚風毒,婦人産後腹痛餘疾。

     陶隐居雲:此蛇出晉安,大者三、二圍。

    在地行住不舉頭者,是真;舉頭者,非真。

    形多相似,彼土以此别之。

    膏、膽又相亂也。

     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着,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

    真膽狹長通黑,皮膜極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其僞者并不爾。

    此物最難得真,真膏多所入藥用,亦雲能療伯牛疾。

    唐本注雲:此膽剔取如米粟,着淨水中,浮遊水上,回旋行走者為真,多着亦即沉散。

    其少着迳沉者,諸膽血并爾。

    陶所說真僞正反。

    今出桂、廣以南,高、賀等州大有。

    将肉為脍,以為珍味。

    難死似鼍,稍截食之。

    其形似鳢魚,頭若鼍頭,尾圓無鱗,或言鳢魚變為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出交、廣二州,嶺南諸州。

    大者徑尺,長丈許,若蛇而粗短。

    藥性論雲:蚺蛇膽,臣。

    渡嶺南,食此脍,瘴毒不侵,世人皆知之。

    膽,主下部蟲,殺小兒五疳。

    孟诜雲:蚺蛇膏,主皮肉間毒瓦斯。

    肉作脍食之,除疳瘡,小兒腦熱,水漬注鼻中。

    齒根宣露,和麝香末敷之。

    其膽難識,多将諸膽代之。

    可細切于水中,走者真也。

    又,豬及大蟲膽亦走,遲于此膽。

    陳藏器雲:蚺蛇,本功外,膽主破血,止血痢,蠱毒下血,小兒熱丹,口瘡疳痢。

    肉主飛屍,遊蠱。

    喉中有物,吞吐不得出者,作脍食之,其脍着醋,能卷人箸,以芒草為箸,不然終不可脫,至難死。

    開肋邊取膽放之,猶能生三、五年平複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蚺蛇長十丈,嘗吞鹿,鹿消盡,乃繞樹出骨。

    養瘡時肪腴甚美,或以婦人衣投之,則蟠而不起。

    其膽上旬近頭,中旬在心,下旬近尾。

     圖經曰:蚺蛇膽,《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陶隐居雲出晉安,蘇恭雲出桂、廣以南,高、賀等州,今嶺南州郡皆有之。

    此蛇極大,彼土人多食其肉,取其膽及膏為藥。

    《嶺表錄異》雲:雷州有養蛇戶,每歲五月五日即擔舁蚺蛇入官以取膽,每一蛇皆兩人擔舁,緻大籃籠中,藉以軟草屈盤其中,将取之,則出置地上,用杈拐十數,翻轉蛇腹,旋複按之,使不得轉側,約分寸,于腹間剖出肝膽,膽狀若鴨子大,切取之,複納肝腹中,以線縫合創口,蛇亦複活。

    舁歸放于川澤。

    其膽曝幹,以充土貢。

    或雲:蛇被取膽,它日見捕者,則遠遠側身露腹瘡,明已無膽,以此自脫。

    或雲:此蛇至難死,剖膽複能活三年,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