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罄竭所患,竟不能療,漸羸憊,候絕朝夕。
忽有一衛士雲:服驢小便極驗。
日服二合,後食唯吐一半。
晡時又服二合,人定。
時食粥吐,即便定。
迄至今日午時奏知之,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瘥。
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
盛取尿及熱服二合。
病深,七日以來服之,良。
後來療人并瘥。
又方:斷酒。
用驢駒衣燒灰,酒服之。
千金方:治眼中息肉。
驢注兩頭,日夜三,一月瘥。
又方:治身體手足腫,以脂和鹽敷之。
經驗方:治飲酒過度,欲至穿腸。
驢蹄硬處削下者,以水濃煮汁,冷凍飲料之。
襄州散将樂小蠻,得此方:效。
頭眩,心肺浮熱,手足無力,筋骨煩疼,言語似澀,一身動搖。
烏驢頭一枚,洗如法,蒸令極熟,細切,更于豉汁内煮,着五味調,點少酥食。
又,主中風,手足不随,骨節煩疼,心躁,口面斜。
取烏驢皮一領,洗如法,蒸令極熟,切,于豉汁中煮,五味和再煮。
空心食之。
又,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
驢肉一斤,切,于豉汁内煮,五味和,腌臘食之。
作粥及煮并得。
簡要濟衆治小兒解顱不合。
驢蹄不計多少,燒灰研,以生油和敷于頭骨縫上,以瘥為度。
廣利方:治心熱風痫。
黑驢乳食上暖服三大合,日再服。
傷寒類要治黃,百藥不瘥。
煮驢頭熟,以姜齑啖之,并随多少飲汁。
衍義曰:驢肉,食之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
日華子以謂止風狂,治一切風,未可憑也。
煎膠用皮者,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仍須烏者;用烏之意,如用烏雞子、烏蛇、烏鴉之類。
其物雖治風,然更取其水色,蓋以制其熱則生風之義。
狐陰莖 狐陰莖 味甘,有毒。
主女子絕産,陰癢,小兒陰頹卵腫。
五髒及腸 味苦,微寒,有毒。
主蠱毒寒熱,小兒驚痫。
雄狐屎 燒之辟惡。
在木、石上者是。
陶隐居雲:江東無狐,皆出北方:及益州間。
形似狸而黃,亦善能為魅。
唐本注雲:狐肉及腸,作食之,主疥瘡久不瘥者。
腸主牛疫。
燒灰和水灌之乃勝獺。
鼻尖似小狗,唯大尾,全不似狸。
臣禹錫等謹按陰通用藥雲:狐陰莖,微寒。
孟诜雲:狐補虛,煮炙食之。
又主暖,無毒。
補虛勞,治惡瘡疥,随髒而補。
頭、尾灰治牛疫,以水飲。
心、肝生服治狐魅。
雄狐尾燒辟惡。
圖經曰:狐,舊不着所出州郡。
陶隐居注雲:江東無狐,皆出北方:及益州。
今江南亦時有,京、洛尤多。
形似黃狗,鼻尖尾大,北土作脍生食之,甚暖。
去風,補虛勞,陰莖及五髒皆入藥。
肝燒灰以治風,今人作狐肝散用之。
膽主暴亡。
《續傳信方》雲:臘月收雄狐膽,若常須預備,救人移時,即治無及矣。
雄狐屎燒之辟惡。
在木、石上者是也。
崔元亮《海上方》治五種心痛雲:肝心痛,則顔色蒼蒼如死用野狐糞二升燒灰,姜黃三兩,搗研為末。
空腹酒下方寸匕,日再服,甚效狐之類KT(音湍),似犬而矮,尖喙,黑足,褐色,與獾、貉三種,而大抵相類。
頭、足小别。
郭璞注《爾雅》雲:KT一名獾,乃是一物,然方:書說其形差别也。
KT肉主虛勞,行風氣,利髒腑,殺蟲。
膏主上氣咳逆。
脂主屍疰。
胞主吐蠱毒。
獾肉主小兒疳瘦,啖之殺蛔蟲。
貉肉主元髒虛劣及女子虛憊,方:書亦稀用之。
唐本餘雄狐糞燒之去瘟疫病。
狐鼻尖似狗而黃長,唯尾大,善為魅。
雄狐糞在竹木間石上尖頭堅者是也。
食療肉,溫,有小毒。
主瘡疥,補虛損及女子陰癢絕産,小兒潰卵腫,煮炙任食之,良。
五髒邪氣,服之便瘥。
空心服之佳。
腸肚,微寒。
患瘡疥久不瘥,作羹食之。
小兒驚痫及大人見鬼,亦作羹食之,良。
其狐魅狀候,或叉手有禮見人,或于靜處獨語,或裸形見人,或祗揖無度,或多語,成緊合口,叉手坐,禮度過,常尿屎亂放,此之謂也。
如馬疫亦同,灌鼻中便瘥。
頭,燒,辟邪。
聖惠方:治惡刺。
用狐唇杵,和鹽封之。
千金方:惡刺。
取狐屎灰,臘月膏和封孔上。
又方:治一切惡痿中冷息肉。
用正月狐糞,不限多少,幹末,食前新汲水下一錢匕。
食醫心鏡治驚痫,神情恍惚,語言錯謬,歌笑無度,兼五髒積冷,蠱毒寒熱。
狐肉一片及五髒,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并得。
京中以羊骨汁、鲫魚替豉汁。
衍義曰:狐,今用肝治風,皮兼毛用為裘者,是也。
此獸多疑,極審聽,人智出之,以多疑審聽而捕取,捕者多用KT。
獺肝 獺肝 味甘,有毒。
主鬼疰蠱毒,卻魚鲠,止久嗽,燒服之。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獺肝,君,味鹹,微熱,無毒。
能治上氣咳嗽,勞損疾,屍疰,瘦病。
其骨治嘔哕不止。
藥對雲:獺肝,平。
孟诜雲:獺肝,主疰病。
相染一門悉患者,以肝一具火炙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日再服。
謹按:服之下水脹,但熱毒風虛脹,服之即瘥。
若是冷氣虛脹,食益虛腫甚也。
隻治熱不治冷,不可一概爾。
日華子雲:獺肝,治虛勞并傳屍勞疾。
肉 療疫氣溫病及牛、馬時行病。
煮屎灌之亦良。
陶隐居雲:獺有兩種:有(音賓)獺,形大,頭如馬,身似蝙蝠,不入藥用;此當取以魚祭天者。
其骨亦療食魚骨鲠,有牛、馬家,可取屎收之。
多出溪岸邊,其肉不可與兔肉雜食。
唐本注雲:《别錄》雲,獺四足,主手足皲裂。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獺主魚骨鲠不可出者,取足于項下爬之,亦煮汁食。
皮毛,主水病者,作褥及履着之并煮汁服。
屎主魚臍瘡。
研敷之,亦主驢馬蟲颡,細研灌鼻中。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獺肉,平,無毒。
治水氣圖經曰:獺,舊不着所出土,今江湖間多有之。
北土人亦馴養以為玩。
《廣雅》一名水狗。
然有兩種:有(音賓),(或作KT)(音頻)獺,形大,頭如馬,身似蝙蝠。
《淮南子》雲:養池魚者,不畜獺。
許慎注雲:KT,獺類是也。
入藥當以取魚祭天者,其肉性寒。
主骨蒸熱勞,血脈不行,營衛虛滿,及女子經絡不通,血熱,大小腸秘澀。
然消陽氣,不益男子,宜少食。
五髒及肉皆寒,唯肝溫。
主傳屍勞極,四肢寒瘧,虛汗客熱,亦主産勞。
諸畜肝皆葉數定。
唯此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十二葉,其間又有退葉,用之須見形乃可驗,不爾多僞也。
張仲景有治冷勞獺肝丸方。
又主鬼疰,一門皆染者,取肝一具火炙之,水服方寸匕,日再。
崔氏治九十種蠱疰及傳屍、骨蒸、伏連、諸鬼毒疠疫等獺肝丸。
二方:俱妙。
腎,主益男子。
足,主魚骨鲠,項下爬,亦煮汁飲之。
皮毛、主水病。
屎,主魚臍瘡。
膽,主眼翳黑花,飛蠅上下,視物不明。
亦入點藥中。
食療患咳嗽者,燒為灰,酒服之。
肉,性寒,無毒。
煮汁治時疫及牛、馬疫,皆煮汁停冷灌之。
又,若患寒熱毒,風水虛脹,即取水獺一頭,剝去皮,和五髒、骨、頭、尾等,炙令幹。
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二服,十日瘥。
外台秘要治魚骨鲠,含水獺骨即下。
千金翼治鬼魅。
水服獺肝末,日三服,瘥。
經驗後方:治折傷。
水獺一個,用罐子納鹽泥固濟,放幹,燒灰細末。
以黃米煮粥,于傷處攤,以水獺一錢末粥上糁,便用帛子裹系。
立止疼痛。
肘後方:屍疰鬼疰病者,葛洪雲是五屍之一疰,又挾諸鬼邪為害。
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
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然,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
累年積月,漸就頓滞,以至于死。
死後傳以旁人,乃至滅門。
覺如此候者,便宜急治,獺肝一具,陰幹杵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未瘥再作。
姚雲神效。
又方:治腸痔,大便常有血。
燒獺肝,服一錢匕。
又方:療牛疫疾。
獺屎二升,湯淋取汁灌之。
古今錄驗療重下下赤者。
取獺赤糞下白者,取白糞燒末。
清旦空腹以飲服一小杯,三旦飲之愈。
子母秘錄:易産,令母帶獺皮。
酉陽雜俎雲:吳·孫和寵鄧夫人,嘗醉舞,如意誤傷鄧頰,血流啼叫彌苦。
命吳太醫合藥。
曰:得白獺髓,雜玉
忽有一衛士雲:服驢小便極驗。
日服二合,後食唯吐一半。
晡時又服二合,人定。
時食粥吐,即便定。
迄至今日午時奏知之,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瘥。
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
盛取尿及熱服二合。
病深,七日以來服之,良。
後來療人并瘥。
又方:斷酒。
用驢駒衣燒灰,酒服之。
千金方:治眼中息肉。
驢注兩頭,日夜三,一月瘥。
又方:治身體手足腫,以脂和鹽敷之。
經驗方:治飲酒過度,欲至穿腸。
驢蹄硬處削下者,以水濃煮汁,冷凍飲料之。
襄州散将樂小蠻,得此方:效。
頭眩,心肺浮熱,手足無力,筋骨煩疼,言語似澀,一身動搖。
烏驢頭一枚,洗如法,蒸令極熟,細切,更于豉汁内煮,着五味調,點少酥食。
又,主中風,手足不随,骨節煩疼,心躁,口面斜。
取烏驢皮一領,洗如法,蒸令極熟,切,于豉汁中煮,五味和再煮。
空心食之。
又,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
驢肉一斤,切,于豉汁内煮,五味和,腌臘食之。
作粥及煮并得。
簡要濟衆治小兒解顱不合。
驢蹄不計多少,燒灰研,以生油和敷于頭骨縫上,以瘥為度。
廣利方:治心熱風痫。
黑驢乳食上暖服三大合,日再服。
傷寒類要治黃,百藥不瘥。
煮驢頭熟,以姜齑啖之,并随多少飲汁。
衍義曰:驢肉,食之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
日華子以謂止風狂,治一切風,未可憑也。
煎膠用皮者,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仍須烏者;用烏之意,如用烏雞子、烏蛇、烏鴉之類。
其物雖治風,然更取其水色,蓋以制其熱則生風之義。
狐陰莖 狐陰莖 味甘,有毒。
主女子絕産,陰癢,小兒陰頹卵腫。
五髒及腸 味苦,微寒,有毒。
主蠱毒寒熱,小兒驚痫。
雄狐屎 燒之辟惡。
在木、石上者是。
陶隐居雲:江東無狐,皆出北方:及益州間。
形似狸而黃,亦善能為魅。
唐本注雲:狐肉及腸,作食之,主疥瘡久不瘥者。
腸主牛疫。
燒灰和水灌之乃勝獺。
鼻尖似小狗,唯大尾,全不似狸。
臣禹錫等謹按陰通用藥雲:狐陰莖,微寒。
孟诜雲:狐補虛,煮炙食之。
又主暖,無毒。
補虛勞,治惡瘡疥,随髒而補。
頭、尾灰治牛疫,以水飲。
心、肝生服治狐魅。
雄狐尾燒辟惡。
圖經曰:狐,舊不着所出州郡。
陶隐居注雲:江東無狐,皆出北方:及益州。
今江南亦時有,京、洛尤多。
形似黃狗,鼻尖尾大,北土作脍生食之,甚暖。
去風,補虛勞,陰莖及五髒皆入藥。
肝燒灰以治風,今人作狐肝散用之。
膽主暴亡。
《續傳信方》雲:臘月收雄狐膽,若常須預備,救人移時,即治無及矣。
雄狐屎燒之辟惡。
在木、石上者是也。
崔元亮《海上方》治五種心痛雲:肝心痛,則顔色蒼蒼如死用野狐糞二升燒灰,姜黃三兩,搗研為末。
空腹酒下方寸匕,日再服,甚效狐之類KT(音湍),似犬而矮,尖喙,黑足,褐色,與獾、貉三種,而大抵相類。
頭、足小别。
郭璞注《爾雅》雲:KT一名獾,乃是一物,然方:書說其形差别也。
KT肉主虛勞,行風氣,利髒腑,殺蟲。
膏主上氣咳逆。
脂主屍疰。
胞主吐蠱毒。
獾肉主小兒疳瘦,啖之殺蛔蟲。
貉肉主元髒虛劣及女子虛憊,方:書亦稀用之。
唐本餘雄狐糞燒之去瘟疫病。
狐鼻尖似狗而黃長,唯尾大,善為魅。
雄狐糞在竹木間石上尖頭堅者是也。
食療肉,溫,有小毒。
主瘡疥,補虛損及女子陰癢絕産,小兒潰卵腫,煮炙任食之,良。
五髒邪氣,服之便瘥。
空心服之佳。
腸肚,微寒。
患瘡疥久不瘥,作羹食之。
小兒驚痫及大人見鬼,亦作羹食之,良。
其狐魅狀候,或叉手有禮見人,或于靜處獨語,或裸形見人,或祗揖無度,或多語,成緊合口,叉手坐,禮度過,常尿屎亂放,此之謂也。
如馬疫亦同,灌鼻中便瘥。
頭,燒,辟邪。
聖惠方:治惡刺。
用狐唇杵,和鹽封之。
千金方:惡刺。
取狐屎灰,臘月膏和封孔上。
又方:治一切惡痿中冷息肉。
用正月狐糞,不限多少,幹末,食前新汲水下一錢匕。
食醫心鏡治驚痫,神情恍惚,語言錯謬,歌笑無度,兼五髒積冷,蠱毒寒熱。
狐肉一片及五髒,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并得。
京中以羊骨汁、鲫魚替豉汁。
衍義曰:狐,今用肝治風,皮兼毛用為裘者,是也。
此獸多疑,極審聽,人智出之,以多疑審聽而捕取,捕者多用KT。
獺肝 獺肝 味甘,有毒。
主鬼疰蠱毒,卻魚鲠,止久嗽,燒服之。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獺肝,君,味鹹,微熱,無毒。
能治上氣咳嗽,勞損疾,屍疰,瘦病。
其骨治嘔哕不止。
藥對雲:獺肝,平。
孟诜雲:獺肝,主疰病。
相染一門悉患者,以肝一具火炙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日再服。
謹按:服之下水脹,但熱毒風虛脹,服之即瘥。
若是冷氣虛脹,食益虛腫甚也。
隻治熱不治冷,不可一概爾。
日華子雲:獺肝,治虛勞并傳屍勞疾。
肉 療疫氣溫病及牛、馬時行病。
煮屎灌之亦良。
陶隐居雲:獺有兩種:有(音賓)獺,形大,頭如馬,身似蝙蝠,不入藥用;此當取以魚祭天者。
其骨亦療食魚骨鲠,有牛、馬家,可取屎收之。
多出溪岸邊,其肉不可與兔肉雜食。
唐本注雲:《别錄》雲,獺四足,主手足皲裂。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獺主魚骨鲠不可出者,取足于項下爬之,亦煮汁食。
皮毛,主水病者,作褥及履着之并煮汁服。
屎主魚臍瘡。
研敷之,亦主驢馬蟲颡,細研灌鼻中。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獺肉,平,無毒。
治水氣圖經曰:獺,舊不着所出土,今江湖間多有之。
北土人亦馴養以為玩。
《廣雅》一名水狗。
然有兩種:有(音賓),(或作KT)(音頻)獺,形大,頭如馬,身似蝙蝠。
《淮南子》雲:養池魚者,不畜獺。
許慎注雲:KT,獺類是也。
入藥當以取魚祭天者,其肉性寒。
主骨蒸熱勞,血脈不行,營衛虛滿,及女子經絡不通,血熱,大小腸秘澀。
然消陽氣,不益男子,宜少食。
五髒及肉皆寒,唯肝溫。
主傳屍勞極,四肢寒瘧,虛汗客熱,亦主産勞。
諸畜肝皆葉數定。
唯此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十二葉,其間又有退葉,用之須見形乃可驗,不爾多僞也。
張仲景有治冷勞獺肝丸方。
又主鬼疰,一門皆染者,取肝一具火炙之,水服方寸匕,日再。
崔氏治九十種蠱疰及傳屍、骨蒸、伏連、諸鬼毒疠疫等獺肝丸。
二方:俱妙。
腎,主益男子。
足,主魚骨鲠,項下爬,亦煮汁飲之。
皮毛、主水病。
屎,主魚臍瘡。
膽,主眼翳黑花,飛蠅上下,視物不明。
亦入點藥中。
食療患咳嗽者,燒為灰,酒服之。
肉,性寒,無毒。
煮汁治時疫及牛、馬疫,皆煮汁停冷灌之。
又,若患寒熱毒,風水虛脹,即取水獺一頭,剝去皮,和五髒、骨、頭、尾等,炙令幹。
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二服,十日瘥。
外台秘要治魚骨鲠,含水獺骨即下。
千金翼治鬼魅。
水服獺肝末,日三服,瘥。
經驗後方:治折傷。
水獺一個,用罐子納鹽泥固濟,放幹,燒灰細末。
以黃米煮粥,于傷處攤,以水獺一錢末粥上糁,便用帛子裹系。
立止疼痛。
肘後方:屍疰鬼疰病者,葛洪雲是五屍之一疰,又挾諸鬼邪為害。
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
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然,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
累年積月,漸就頓滞,以至于死。
死後傳以旁人,乃至滅門。
覺如此候者,便宜急治,獺肝一具,陰幹杵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未瘥再作。
姚雲神效。
又方:治腸痔,大便常有血。
燒獺肝,服一錢匕。
又方:療牛疫疾。
獺屎二升,湯淋取汁灌之。
古今錄驗療重下下赤者。
取獺赤糞下白者,取白糞燒末。
清旦空腹以飲服一小杯,三旦飲之愈。
子母秘錄:易産,令母帶獺皮。
酉陽雜俎雲:吳·孫和寵鄧夫人,嘗醉舞,如意誤傷鄧頰,血流啼叫彌苦。
命吳太醫合藥。
曰:得白獺髓,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