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蹙紋細者。

     南山、商、浙間大有,今出梁州、直州、洋州亦貢之。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羚羊角,主溪毒及驚悸,煩悶,卧不安,心胸間惡氣毒,瘰。

    肉,主蛇咬,惡瘡。

    山羊、山驢、羚羊,三種相似,醫工所用,但信市人,遂令湯丸或緻乖舛。

    且羚羊角有神,夜宿取角挂樹不着地。

     但取角彎中深銳緊小,猶有挂痕者即是真,慢無痕者非,作此分别,餘無它異。

    真角,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

    陶雲一角者,謬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羚羊角,臣,味甘。

    能治一切熱毒風攻注,中惡毒風,卒死昏亂不識人,散産後血沖心煩悶,燒末酒服之。

    主小兒驚痫,治山瘴,能散惡血。

    燒灰治噎塞不通。

    孟诜雲:羚羊,北人多食,南人食之,免為蛇蟲所傷。

    和五味子炒之,投酒中經宿,飲之治筋骨急強,中風。

    又角,主中風筋攣,附骨疼痛,生摩和水塗腫上及惡瘡,良。

    又卒熱悶,屑作末,研和少蜜服。

    亦治熱毒痢及血痢。

     圖經曰:羚羊角,出石城山谷及華陰山,今秦、隴、龍、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

    戎人多捕得來貨,其形似羊也,青而大,其角長一、二尺,有節如人手指握痕,又至堅勁。

    今入藥者皆用此角。

    謹按《爾雅》雲:羚,大羊。

    (音元),如羊。

    郭璞注雲:羚,似羊而大,角圓銳,好在山崖間;似吳羊而大角,角橢,出西方。

    許慎注《說文解字》雲:羚,大羊而細角。

    陶隐居以角多節,蹙蹙圓繞者為羚羊;而角極長,唯一邊有節,節亦疏大者為山羊。

     山羊,即《爾雅》所謂羊也。

    唐注以一邊有蹙文又疏慢者為山驢角,雲時人亦用之。

    又以細如人指,長四、五寸,蹙紋細者為堪用。

    陳藏器雲:羚羊夜宿以角桂木不着地,但取角彎中深銳緊小,猶有挂痕者是。

    觀今市貨者,與《爾雅》所謂羊,陶注所謂山羊,唐注所謂山驢,大都相似。

    今人相承用之,以為羊其細角長四、五寸,如人指多節蹙蹙園繞者,其間往往彎中有磨角成痕處,京師極多,詳本草及諸家所出,此乃是真羊,而世多不用,不知其所以然者何也?又陳藏器謂:真角,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

    今牛羊諸角,但殺之者聽之皆有聲,不必專羚角也,自死角則無聲矣。

     雷公凡所用亦有神羊角。

    其神羊角長有二十四節,内有天生木胎。

    此角有神力,可抵千牛之力也。

    凡修事之時,勿令單用,不複有驗,須要不拆原對,以繩縛之,将鐵錯子錯之,旋旋取用,勿令犯風,錯未盡處,須三重紙裹,恐力散也。

    錯得了即單搗,搗盡,背風頭,重篩過,然入藥中用之,若更研萬匝了,用之更妙,免刮人腸也。

    食療傷寒熱毒,下血,末服之即瘥。

    又療疝氣。

    外台秘要治噎。

    羚羊角屑不拘多少自在末之,飲服方寸匕,亦可以角摩噎上,良。

    千金方:療産後心悶不識人,汗出。

    羚羊角燒末,以東流水服方寸匕,未瘥再服。

    肘後方:血氣逆心煩滿。

    燒羚羊角若水羊角末,水服方寸匕。

    子母秘錄:治胸脅痛及腹痛熱滿。

    燒羚羊角末,水服方寸匕。

    又方:治小兒洞下痢。

    羊角中骨燒末,飲服方寸匕。

    産寶令易産。

    羚羊角一枚,刮尖為末,以酒調方寸匕。

     衍義曰:羚羊角,今皆取有挂痕者。

    陳藏器取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

    亦強出此說,未嘗遍試也。

    今将他角附耳,皆集集有聲,不如有挂痕一說盡矣。

    然多僞為之,不可不察也。

     犀角 犀角 味苦、酸、鹹,寒、微寒,無毒。

    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鈎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瓦斯。

    久服輕身,駿健。

    生永昌山谷及益州。

     (松脂為之使,惡菌、雷丸。

    ) 陶隐居雲:今出武陵、交州、甯州諸遠山。

    犀有二角,以額上者為勝。

    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直上至端,此至神驗。

    或雲是水犀角,出水中。

    《漢書》所雲:駭雞犀者,以置米中,雞皆驚駭不敢啄;又置屋中,烏鳥不敢集屋上。

    又雲:通天犀者,夜露不濡,以此知之。

    凡犀見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藥,唯生者為佳。

    雖是犀片亦是已經煮炙,況用屑乎?又有犀,其角甚長,紋理亦似犀,不堪藥用。

    唐本注雲:是雌犀,紋理細膩,斑白分明,俗謂斑犀。

    服用為上,然充藥不如雄犀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犀肉,主諸蠱、蛇、獸咬毒,功用劣于角。

    《本經》有通天犀,且犀無水陸二種,并以精粗言之。

    通天者,腦上角千歲者長且銳白星徹,端能出氣,通天則能通神,可破水、駭雞,故曰通天。

    《抱樸子》曰:通天犀,有白理如線者以盛米,雞即駭矣。

    其真者,刻為魚,銜入水,水開三尺。

    其鼻角,一名奴角,一名食角。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爾雅》雲:兕似牛,一角。

    犀似豕,三角。

    複雲多似象,複如豕三角。

    陶據《爾雅》而言,不知三角之誤也。

    又曰:雌者是兕而形不同,未知的實。

    藥性論雲:牯犀角,君,味甘,有小毒。

    能辟邪精鬼魅,中惡毒瓦斯,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能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主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妄語。

    日華子雲:犀角,味甘、辛。

    治心煩,止驚,安五髒,補虛勞,退熱,消痰,解山瘴溪毒,鎮肝明目,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時氣發狂。

     圖經曰:犀角,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為上,黔、蜀者次之。

    犀似牛,豬首、大腹、痹腳,腳有三蹄。

    色黑。

    好食棘。

    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

    頂一角,或雲兩角,或雲三角。

     謹按郭璞《爾雅》注雲:犀,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

    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音堕)。

    亦有一角者。

    《嶺表錄異》曰:犀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為胡帽犀。

    牯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而今人多傳一角之說。

    此數種俱有粟紋,以紋之粗細為貴賤。

    角之貴者,有通天花紋。

    犀有此角,必自惡其影,常飲濁水,不欲照見也。

    其紋理絕好者,則有百物之形。

    或雲犀之通天者是其病,理不可知也。

    紋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

    其倒插者,一半以下通;正插者,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

    其類極多,足為奇異。

    故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言難識别也。

    犀中最大者堕羅犀,一株有重七、八斤者,雲是牯犀額角,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帶胯;斑散而色淺者,但可作器皿耳。

    或曰:兕是犀之雌者,未知的否?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

    方書多言生犀,相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或謂不然。

    蓋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有得其蛻角者為退犀,亦猶用鹿角法耳。

    唐相段文昌門下醫人吳士臯,因職于南海,見舶主言海人取犀牛之法,先于山路多植木,如豬羊棧。

    其犀以前腳直,常根據木而息,多年植木爛,犀忽倚之,即水折犀倒,久不能起,因格殺而取其角。

    又雲:犀每自退角,必培土埋之,海人知處,即潛作木寓角而易之,再三不離其處,時複有得者,若直取之,則犀去于别山退藏,不可尋也。

    未知今之取犀角,果如此否?海藥:謹按《異物志》雲:山東海水中,其牛樂聞絲竹。

    彼人動樂,牛則出來,以此采之。

     有鼻角、頂角,鼻角為上。

    大寒,無毒。

    主風毒攻心,熱悶,擁毒赤痢,小兒麸豆,風熱驚痫,并宜用之。

    凡犀屑了,以紙裹于懷中良久,合諸色藥物,絕為易搗。

    又按:通天犀,胎時見天上物命過,并形于角上,故雲通天犀也。

    欲驗,于月下以水盆映,則知通天矣。

    《正經》雲:是山犀,少見水犀。

    《五溪記》雲:山犀者,食于竹木,小便即竟日不盡,夷獠家以弓矢而采,故曰黔犀。

    又劉孝标言:犀堕角,裡人以假角易之,未委虛實。

    雷公曰凡使,勿用奴犀、犀、病水犀、孿子犀、下角犀、淺水犀、無潤犀。

    要使烏黑肌粗皺、坼裂光潤者上。

    凡修治之時,錯其屑入臼中,搗令細,再入缽中研萬匝,方入藥中用之。

    婦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氣。

    凡修治一切角,大忌鹽也。

    食療此隻是山犀牛,未曾見人得水犀取其角。

     此兩種者,功亦同也。

    其生角,寒。

    可燒成灰,治赤痢。

    研為末,和水服之。

    又,主卒中惡心痛,諸飲食中毒,及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皆瘥。

    又,以水磨取汁,與小兒服,治驚熱。

    鼻上角尤佳。

    肉,微溫,味甘,無毒。

    主瘴氣百毒,蠱疰邪鬼,食之入山林,不迷失其路。

    除客熱頭痛及五痔,諸血痢。

    若食過多,令人煩,即取麝香少許,和水服之,即散也。

    聖惠方:治雉肉作食之吐下。

    用生犀角末方寸匕,新汲水調下即瘥。

    外台秘要服藥過劑及中毒,煩悶欲死。

    燒犀角末,水服方寸匕。

    千金方:有蠼蟲尿人影着處,便令人體病瘡,其狀如粟粒累累,一聚滲痛,身中忽有處燥痛如芒刺,亦如刺蟲所螫後細瘡,作叢如茱萸子狀也。

    四畔赤,中央有白膿如黍粟,亦令人皮急,舉身惡寒壯熱,極者連起竟腰、脅、胸也。

    治之法:初得磨犀角,塗之止。

    肘後方:卧忽不寤,若火照之則殺人。

    但痛齧其踵,又足拇指甲際,而多唾其面,即活。

    犀角枕佳。

    或以青木香内枕中并帶。

    廣利方:治孩子驚痫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

    犀角末半錢匕,水二大合,服之立效。

    抱樸子鄭君言,但習閉氣至千息,久久則能居水中一日許,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者,刻為魚,銜之入水,水常為開,方:三尺,可得氣息水中。

    又,通天犀赤理如,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着地,群雞不敢啄辄驚,故南人名為駭雞犀。

    是故有蟲毒之鄉,于他家飲食,即以角攪之,白沫竦起,即為有毒,無沫,即無毒也。

    朝野佥載鸩食水處,有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為鸩食蛇之故也。

    晉·溫峤過牛渚矶,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峤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複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着赤衣者。

    峤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自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未旬而卒。

    太平廣記通天犀為之駭雞犀,以角煮毒藥為湯,皆生白沫,無複毒勢。

     李司封宗易嘗言,石驸馬保吉知陳州,其州廨一皆新之,每毀舊屋,則坐于下風,塵自分去,人皆驚怪之,蓋其所服,帶辟塵犀也。

    歸田錄人氣粉犀。

     衍義曰:犀角,凡入藥須烏色,未經湯水浸煮者,故曰生犀。

    川犀及南犀,紋皆細;烏犀尚有顯紋者露;黃犀紋絕少,皆不及西番所出,紋高、兩腳顯也。

    物像黃、外黑者為正透,物像黑、外黃者為倒透。

    蓋以烏為正,以形象肖物者為貴。

    既曰通犀,又須紋頭顯,黃黑分明,透不脫,有兩腳滑潤者為第一。

    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矣。

    犀角尖,磨服為佳,若在湯散,則屑之。

    西蕃者佳。

     虎骨 虎骨 主除邪惡氣,殺鬼疰毒,止驚悸,主惡瘡鼠。

    頭骨尤良。

     臣禹錫等謹按鬼疰屍疰及惡瘡通用藥并藥對雲:虎骨,平。

    藥性論雲:虎骨,臣。

    殺犬咬毒。

    味辛,微熱,無毒。

    治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疰疼痛,主屍疰、腹痛,治溫瘧,療傷寒溫氣。

     膏 主狗齧瘡。

     爪 辟惡魅。

     肉 主惡心欲嘔,益氣力。

     陶隐居雲:俗方:熱食虎肉,壞人齒,信自如此。

    虎頭作枕,辟惡魇;以置戶上,辟鬼。

     鼻懸戶上令生男。

    骨雜朱畫符療邪。

    須療齒痛。

    爪以懸小兒臂辟惡鬼。

    唐本注雲《别錄》雲:屎,主惡瘡。

    其眼睛主癫。

    其屎中骨為屑,主火瘡。

    牙,主丈夫陰瘡及疽。

    鼻,主癫疾,小兒驚痫。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虎威,令人有威,帶之臨官佳,無官為人所憎。

    威,有骨如乙字,長一寸,在脅兩旁,破肉取之。

    尾端亦有,不如脅者。

    膽,主小兒驚痫。

    肉及皮主瘧。

    骨煮汁浴小兒,去瘡疥,鬼疰,驚痫。

    屎主鬼氣。

    眼光主驚邪,辟惡,鎮心。

    凡虎夜視,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

    獵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随堕地,得之者如白石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肉,食之入山,虎見有畏,辟三十六種精魅。

    又,眼睛主瘧病,辟惡,小兒熱,驚悸。

    膽,主小兒疳痢,驚神不安,研水服之。

    骨煮湯浴,去骨節風毒,膏納下部,治五痔下血。

    日華子雲:肉,味酸,平,無毒。

    治瘧。

    又睛鎮心及小兒驚啼,疳氣,客忤。

     圖經曰:虎骨并睛、爪,《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

    骨用頭及胫,色黃者佳。

    睛亦多僞,須自獲者乃真。

    爪并指骨毛存之,以系小兒臂上辟惡鬼,兩脅間及尾端皆有威,如乙字,長一、二寸許,此數物,皆用雄虎者勝。

    凡鹿、虎之類,多是藥箭射殺者,不可入藥。

    蓋藥毒浸漬骨肉間,猶能傷人也。

    李绛《兵部手集方》有虎骨酒法,治臂胫痛,不計深淺皆效。

    用虎胫骨二大兩,粗搗熬黃,羚羊角一大兩屑,新芍藥二大兩切細,三物以無灰酒浸之,春夏七日,秋冬倍日。

    每旦空腹飲一杯。

    冬中速要服,即以銀器物盛,火爐中暖養之,三、兩日,即可服也。

    又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腳不随。

    取虎腰脊骨一具,細锉訖,又以斧于石上更捶碎,又取前兩腳全骨,如前細捶之,兩件并于鐵床上,以文炭火勻炙,翻轉候待脂出甚,則投濃美無灰酒中,密封,春夏一七日,秋冬三七日。

    每日空腹随飲,性多則多飲,性少則少飲。

    未飯前三度溫飲之,大戶以酒六、七鬥止,小戶二鬥止。

    患十年以上者,不過三劑,七年以下者,一劑必瘥。

    忌如藥法。

    又一方:虎胫骨五、六寸以來,淨刮去肉、膜等,塗酥炙令極黃熟,細搗,絹袋子盛,以酒一鬥,置袋子于瓷瓶中,然後以火微煎,至七日後任情吃之,當微利,便瘥。

     雷公雲:虎睛,凡使,須知采人,問其源,有雌有雄,有老有嫩,有殺得者,唯有中毒自死者勿使,卻有傷人之患。

    夫用虎睛,先于生羊血中浸一宿漉出,微微火上焙之,幹,搗成粉,候衆藥出,取合用之。

    食療又,主腰膝急疼,煮作湯浴之;或和醋浸亦良。

    主筋骨風急痛,胫骨尤妙。

    又,小兒初生,取骨煎湯浴,其孩子長大無病。

    又,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

     覆蓋卧少時,汗即出。

    治筋骨節急痛。

    切忌熱食,損齒。

    小兒齒生未足,不可與食,恐齒不生。

    又,正月勿食虎肉。

    聖惠方:治曆節風,百節疼痛不可忍。

    用虎頭骨一具,塗酥炙黃,捶碎,絹袋盛,用清酒二鬥浸五宿,随性多少暖飲之,妙。

    外台秘要療鲠。

    取虎骨為末,水服方寸匕。

    又方:療肛門凸出方:燒虎骨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良。

    千金翼療疽,着手足燒灰粉之。

    經驗後方:白虎風,走注疼痛,兩膝熱腫。

    虎胫骨塗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為末。

    每服溫酒調下二錢匕,日再服。

    又方:治小兒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