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其色淡;不若不經雨水者。
槲亦有殼,但少而不及栎木所實者。
石南 石南 味辛、苦,平,有毒。
主養腎氣,内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療腳弱,五髒邪氣,除熱。
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
實 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痹。
一名鬼目。
生華陰山谷。
二月、四月采葉,八月采實,陰幹。
(五加皮為之使。
) 陶隐居雲:今廬江及東間皆有之。
葉狀如枇杷葉。
方用亦稀。
唐本注雲:葉似草,淩冬不凋。
以葉細者為良,關中者好。
為療風邪丸散之要。
其江山以南者,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
今醫家不複用實。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
今市人多以雲:石南,臣。
主除熱,惡小薊,無毒。
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能逐諸風,雖能養腎内,令人陰痿。
圖經曰:石南,生華陰山谷,今南北皆有之。
生于石上,株極有高碩者。
江湖間出,葉如枇杷葉,有小刺,淩冬不凋。
春生白花成簇。
秋結細紅實。
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并生,長及二、三寸。
根橫細,紫色。
無花實,葉至茂密。
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
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
二月、四月采葉,四月采實,陰幹。
《魏王花木記》曰:南方:石南木,取皮中作魚羹,和之尤美。
今不聞用之。
下有楠材條,其木頗似石南,而更高碩。
葉差小,其材中梁柱,今醫方亦稀用之。
衍義曰:石南,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但背無毛,光而不皺。
正、二月間開花。
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
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
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
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
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
治腎衰腳弱最相宜。
但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以此故少用。
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實今醫家絕可用。
木天蓼 木天蓼 味辛,溫,有小毒。
主症結積聚,風勞虛冷。
生山谷中。
唐本注雲: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姜、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癖,大效。
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木天蓼,今時所用出鳳州。
樹高如冬青,不凋。
出深山。
人雲多服損蓼,豈更藤生?自有藤蓼爾。
(唐本先微熱,無毒。
能治中賊風,口面斜,主冷癖氣塊,女子虛勞。
圖經曰:木天蓼,味辛,溫,有小毒。
主症結積聚,風勞虛冷。
生山谷中。
木高二、三丈。
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
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茼,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
亦治諸冷氣。
蘇恭雲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
又有一種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栀子,冬不凋。
然則,天蓼有三種,雖其狀不同,而體療甚相似也。
聖惠方:治風,立有奇效。
用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锉,以生絹袋盛,好酒二鬥浸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後開。
每空心、日午、初夜各溫飲一盞。
老幼臨時加減。
若長服,日隻每朝一盞。
黃環 味苦,平,有毒。
主蠱毒鬼疰鬼魅,邪氣在髒中,除咳逆寒熱。
一名淩泉,一名大就。
生蜀郡山谷。
三月采根,陰幹。
(鸢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
) 陶隐居雲:似防己,亦作車輻理解。
《蜀都賦》雲:青珠黃環者,或雲是大戟花,定非也。
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
唐本注雲:此物,襄陽、巴西人謂之就葛。
作藤生,根亦葛類,所之。
人取葛根,誤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漿解乃瘥,此真黃環也。
餘處亦稀,唯襄陽大有。
《本經》用根。
今雲大戟花非也。
其子作角生,似皂莢。
花、實與葛同時矣。
今園庭種之,大者莖徑六、七寸,所在有之。
謂其子名野狼跋子。
今太常科劍南來者,乃雞屎葛根,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黃環,使,惡幹姜,大寒,有小毒。
益智子 益智子 味辛,溫,無毒。
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
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
按《山海經》雲:生昆侖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止嘔哕。
《廣志》雲:葉似荷,長丈餘。
其根上有小枝,高八圖經曰:益智子,生昆侖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
葉似荷,長丈餘。
其根旁生小枝,高作穗生其上,如棗許大。
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
含之攝涎唾。
采無時。
盧循為廣州刺史,遺劉裕益智粽,裕答以續命湯,是此也。
齊民要術雲:益智子,鬲涎穢。
顧微《廣州記》雲:益智,葉如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
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
溲(音搜)疏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
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通利水道,除下氣。
可作浴湯。
一名巨骨。
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
四月采。
(漏蘆為之使陶隐居雲:李雲,溲疏一名楊栌,一名牡荊,一名空疏。
皮白中空,時時有節。
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色赤,味甘、苦。
末代乃無識者。
此實真也。
非人籬援之楊栌也。
李當之此說,于論牡荊,乃不為大乖,而濫引溲疏,恐斯誤矣。
又雲:溲疏與空疏亦不同。
掘耳疑應作熊耳。
熊耳,山名,都無掘耳之号。
唐本注雲:溲疏,形似空疏,樹高丈許,白皮。
其子八、九月熟,色赤,似枸杞子,味苦,必兩兩相并,與空疏不同。
空疏一名楊栌子,為莢,不似溲疏。
今注溲疏、枸杞,雖則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别爾。
臣禹錫等謹按圖經文具枸杞條下。
鼠李 鼠李 主寒熱,瘰瘡。
其皮 味苦,微寒,無毒。
主除身皮熱毒。
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音卑)。
生田野,采無時。
唐本注雲:此藥一名趙李,一名皂李,一名烏槎。
樹皮主諸瘡,寒熱毒痹。
子主牛馬六畜瘡中蟲,或生搗敷之,或和脂塗,皆效。
子味苦,采取曬幹,九蒸。
酒漬服三合,日再,能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大良。
皮、子俱有小毒。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苦,涼,微毒。
治水腫,皮主風痹。
圖經曰:鼠李,即烏巢子也。
《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蜀川多有之。
枝、葉KT黑,其汁紫色,味甘、苦,實熟時采,曬幹。
九蒸,酒漬服,能下一名牛李。
劉禹錫《傳信方》主大人口中疳瘡并發背,萬不失一。
用山升,以水五大鬥,煎至半日以來,汁濃,即于銀、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看稍稠,即于瓷瓶子中盛。
少少溫含咽之,必瘥。
忌醬、醋、油膩、熱面,大約不宜食肉。
如患發背,重湯煎令極稠,和如膏,以帛塗之瘡上,神效。
襄州軍事柳岸妻窦氏患口疳十五年,齒盡落,龈亦斷壞,不可近,用此方:遂瘥。
食療雲微寒。
主腹脹滿。
其根有毒,煮濃汁含之治齒。
并疳蟲蝕人脊骨者,可煮濃汁灌之良。
其肉,主脹滿谷脹,和面作餅子,空心食之,少時當瀉。
其煮根汁,亦空心服一盞,治衍義曰:鼠李,即牛李子也。
木高七、八尺,葉如李,但狹而不澤。
子于條上四邊生,熟則紫黑色,生則青。
葉至秋則落,子尚在枝。
是處皆有,故《經》不言所出處。
今關陝及湖南、江南北甚多。
木皮與子兩用。
椰子皮 椰子皮 味苦,平,無毒。
止血,療鼻衄,吐逆霍亂,煮汁服之。
殼中肉,益氣去風。
漿 服之主消渴,塗頭益發令黑。
生安南。
樹如棕榈,子殼可為器。
《交州記》曰:椰子中有漿,飲之得醉。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皮入藥炙用。
圖經曰:椰子,出安南,今嶺南州郡皆有之。
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丈。
葉在木末如束蒲。
實如挂物。
實外有粗皮,如棕包。
次有殼,圓而且堅。
裡有膚至白如豬肪,濃半寸許,味亦似胡桃。
膚裡有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氛醺。
人多取殼為器,甚佳。
不拘時月采,其根皮用。
南人取其肉,糖饴漬之,寄至北中作果,味甚佳也。
陳藏器理水。
《廣志》曰,汁有餘,清如水,美如蜜,可食之。
海藥:雲謹按《交州記》雲名椰子,大如碗許大,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蔻之類。
内有漿似酒,飲之不醉。
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
雲南者亦好。
武侯讨雲南時,并令将士剪除椰樹,不令小邦有此異物。
多食動氣也。
衍義曰:椰子,開之有汁如乳,蒸甘香,自别是一種氣味。
中又有一塊瓤,形如瓜蒌,上有細起,亦白色,但微虛。
紋若婦人裙褶,其味如其汁。
又,着殼一重白肉,剮取之,皆可與瓤、糖煎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
然謂之酒者。
好事者當日強名之。
取其殼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
今人皆漆其裡,則全失用椰子之意。
枳(音止)(音矩) 味甘,平,無毒。
主頭風,小腹拘急。
一名木蜜。
其木皮,溫,無毒。
主五痔,和五髒。
以木為屋,屋中酒則味薄,此亦奇物。
唐本注雲: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
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字或單作枸(音矩)。
雲木名,出蜀,近酒能薄酒味,江南人呼謂之木蜜也。
圖經文具接骨木條下。
食療雲多食發蛔蟲。
昔有南人修舍用此,誤有一片落在酒甕中,其酒化為水味。
荊楚歲時記雲《詩》有羞。
《廣雅》枳實如珊瑚,十一月采,是白石木子,山中多有之。
鹽荷裹一冬儲備,又以辟蟲毒。
小天蓼 味甘,溫,無毒。
主一切風虛赢冷,手足疼痹,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
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
生天目山、四明山。
樹如栀子,冬不凋,野獸食之。
更有木天蓼,出山南。
大樹。
今市人貨之雲:久服促壽,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
《本經》有木天蓼天蓼。
江淮南山間,有木天蓼。
痹,腰腳疼冷。
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
夫如是,則有三天蓼,俱能逐風,其中優劣,小者最為勝。
(今附) 圖經文具木天蓼條下。
小柏 味苦,大寒,無毒。
主口瘡疳,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
一名山石榴。
唐本注雲:其樹枝、葉與石榴無别,但花異,子細黑圓如牛李子爾。
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岘山東者為良。
陶于柏木附見二種,其一是此。
陶雲皮黃,其樹乃皮白。
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名白剌柏,非小柏也。
今注陳藏器本草雲:凡是柏木皆皮黃。
今既不黃,而自然非柏。
小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子,兩頭尖,人锉枝以染黃。
若雲子黑而圓,恐是别物,非小柏也。
(唐本先附) 圖經文具柏木條下。
莢(音迷) 味甘、苦,平,無毒。
主三蟲,下氣消谷。
唐本注雲: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
煮以飼小兒殺蛔蟲。
不入方用。
陸機《草木疏》名擊迷,一名羿先。
蓋檀、榆之類也。
所在山谷有之。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莢,主六畜瘡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
皮堪為索。
生北土山林間。
(唐本先附) 紫荊木 紫荊木 味苦,平,無毒。
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服之。
今人多于庭院間種者,花豔可愛。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紫珠,寒。
主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腫下,蛇虺、并煮汁服。
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
一名紫荊。
樹似黃荊,葉小無桠,非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
生江東,林澤間有之。
日華子雲:紫荊木、通小腸。
皮、梗同用。
花功用亦同。
圖經曰:紫荊,舊不着所生州郡,今處處有之,人多于庭院間種植。
木似黃荊,葉小無桠,花深紫可愛。
或雲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
江東林澤間尤多。
衍義曰:紫荊木,春開紫花,甚細碎,共作朵生,出無常處。
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花罷葉出,光緊,微圓。
園圃間多植之。
紫真檀 味鹹,微寒。
主惡毒,風毒。
陶隐居雲:俗人摩以塗風毒諸腫,亦效。
然不及青木香。
又主金瘡止血,亦療淋用之。
唐本注雲:此物出昆侖盤盤國也。
雖不生中華,人間遍有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紫真陳藏器雲檀樹如檀。
出海南。
本功外,心腹痛,霍亂,中惡,鬼氣,殺蟲。
外台秘要止血止痛至妙。
凡裹縛瘡,用故布帛,不寬不急,如系衣帶即好。
千金方:治一切腫。
以紫檀細碎,大醋和敷腫上,梅師方:治金瘡止血。
急刮真紫檀末,敷之。
烏臼木根皮 味苦,微溫,有毒。
主暴水,症結積聚。
生山南平澤。
唐本注雲:樹高數仞,葉似梨、杏。
花黃白。
子黑色。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烏臼葉好染皂。
子多取壓為油,塗頭令黑變白,為燈極明。
服一合,令人下痢,去陰下水。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烏臼根皮,涼。
治頭風,通大小便。
以慢火炙令脂汁盡,黃幹後用。
鬥門方:治大便不通。
用烏臼木方:停一寸來,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盞,服之立通。
不用多吃。
其功神聖,兼能取水。
衍義曰:烏臼,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
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
取子出油,然燈及染發。
南藤 南藤 味辛,溫,無毒。
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
亦煮汁服,亦浸酒。
冬月用之。
生根據南樹,故号南藤,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
一名丁公藤。
生南山山谷。
《南史》:解叔謙,雁門人。
母有疾,夜于庭中稽颡祈告,聞空中雲:得丁公藤治即瘥。
訪醫及本草皆無。
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雲是丁公藤,療風。
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
受畢,失翁所在。
母疾遂愈。
(今附) 圖經曰:南藤即丁公藤也。
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榮州。
生根據南木,故名南藤。
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
采無時。
此下又有千金藤雲: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
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
又有藤子,生廣南山林間。
木如通草藤,三年方熟,紫黑色。
一名象豆。
今醫家并稀用,故但附于其類。
陳藏器雲氣味辛烈,亦磨服之。
變白不老,出藍田。
八月采,曬幹用。
鹽麸子 味酸,微寒,無毒。
除痰飲瘴瘧,喉中熱結喉痹,止渴,解酒毒黃膽,飛屍蠱毒,寒熱,痰嗽,變白,生毛發。
取子幹搗為末食之,嶺南人将以防瘴。
樹白皮 主破血,止血,蠱毒,血痢,殺蛔蠱。
并煎服之。
根白皮 主酒疸。
搗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溫服一、二升。
葉如椿,生吳、蜀山谷。
子秋熟為穗,粒如小豆。
上有鹽似雪,食之酸鹹止渴。
一名叛奴鹽,(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子主頭風白屑效。
日華子雲:鹽麸葉上球子,治中蠱毒,毒藥,同。
陳藏器雲蜀人為之酸桶。
《博物志》雲:酸桶,七月出穗,蜀人謂之主音,穗上有鹽着,可人謂之為鹽也。
杉材 杉樹 微溫,無毒。
主療漆瘡。
陶隐居雲:削作柿煮,以洗漆瘡。
無不即瘥。
又有鼠查,生去地高尺餘許,煮以洗漆多瘥。
又有漆姑,葉細細,多生石邊。
亦療漆瘡。
其雞子及蟹,并是舊方。
唐本注雲:杉材木,水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辛。
治風毒,贲豚,霍亂,止氣。
并煎湯服并淋洗,須是油杉及臭者良。
圖經曰:杉材,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
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剌針。
《爾雅》雲:(音彼),(與杉同)。
郭璞注雲:似松,生江南。
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用作桶闆,甚耐水。
醫師取其節煮汁,浸捋腳氣,殊效。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雲: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因大寒節一大升,桔葉(切)一大升(北地無葉,可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枚(合子碎子),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兩服。
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後服。
以前三死,真死矣。
會有教者,皆得不死。
恐他人不幸有類餘病,故傳焉。
又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若菌狀。
雲:味苦,性微溫。
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
采無時。
鬥門方:治霍亂。
用黃杉木劈開作片一握,以水濃煎一盞,服之,瘥。
衍義曰:杉,其幹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葉闊成枝。
廬山有萬杉寺,即此杉也。
作屑煮汁,浸洗腳氣腫滿。
今處處有。
接骨木 接骨木 味甘、苦,平,無毒。
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作浴湯。
唐本注雲:葉如陸英,花亦相似。
但作樹高一、二丈許,木輕虛無心。
斫枝插便生,人家亦種之。
一名木蒴。
所在皆有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接骨木,有小毒。
根皮主痰飲,下水腫及痰瘧。
煮服之,當痢下及吐,不可多服。
葉主瘧。
小兒服三葉,大人服吐為度。
《本經》雲:無毒誤也。
圖經曰:接骨木,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近京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許。
花、葉都類陸英、水芹輩,故一名木蒴。
其木輕虛無心。
斫枝插土便生,人家亦種之。
葉主瘧,研絞其汁飲之,得吐乃瘥。
大人七葉,小兒三葉,不可過多也。
又上有枳條雲:其木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多食之。
即《詩·小雅》所謂南山有枸是也。
陸機雲:枸,枝枸也。
木似白楊,所在山中皆有,枝枸不直,啖之甘美如饴。
八、九月熟,謂之木蜜。
本從南方來。
能敗酒。
若以為屋柱,則一屋之酒皆薄。
産書雲治産後心悶,手腳煩熱,氣力欲絕,血暈連心頭硬,及寒熱不禁。
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兩服。
或小便數,惡血不止,服之即瘥。
此木煮之三遍,其力一般。
此是起死人方。
楓(音風)柳皮 味辛,大熱,有毒。
主風,齲齒痛。
出原州。
唐本注雲:葉似槐,莖赤根黃。
子六月熟,綠色而細。
剝取莖皮用之。
(唐本先附) 陳藏器雲性澀。
止水痢。
蘇雲:下水腫,腫非澀藥所治有殊,蘇為誤矣。
又雲有毒。
轉明其謬,水煎止痢為最。
梅師方:治中熱遊及水燒,除外痛。
以柳白皮,燒為末敷之。
兼治炙瘡亦同,妙。
鬥門方:治白虎風,所患不已,積年久治無效,痛不可忍者。
用腦、麝不限多少,細锉焙幹。
浸酒常服,以醉為度,即瘥。
今之寄生楓樹上者方堪用,其葉亦可制砒霜粉,尤 赤爪(側絞切)木 味苦,寒,無毒。
主水痢,風頭身癢。
生平陸,所在有之。
實 味酸,冷,無毒。
汁服,主水痢,沐頭及洗身上瘡癢。
一名羊,一名鼠查。
唐本注雲:小樹生,高五、六尺。
葉似香,子似虎掌爪,大如小林檎,赤色。
出山南申、安、随等州。
(唐本先附) 陳藏器雲陶注于松條中。
鼠查一名羊,即赤爪也。
煮汁洗漆瘡效。
《爾雅》雲:栎,其實。
有草,自裹其子房生為。
又爪木一名羊,一名鼠查,此乃名同耳。
似小查而赤,人食之。
生高原。
桦木皮 味苦,平,無毒。
主諸黃膽,濃煮汁飲之良。
堪為燭者,木似山桃,取脂燒辟鬼。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晉中書令王傷寒身驗方:中作KT字,濃煮汁冷凍飲料。
主傷寒時行,靈苑方:治乳痛,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膿。
令一服瘥。
以北來真桦皮,無灰酒服方寸匕,就之卧,及覺已瘥。
衍義曰:桦木皮,燒為黑灰,合他藥治肺風毒。
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镫。
藤子 味澀、甘,平,無毒。
主蠱毒,五痔,喉痹及小兒脫肛,血痢,并燒灰服。
瀉血宜服一枚,以刀剜内瓤,熬研為散。
空腹熱酒調二錢,不過三服必效。
又宜入澡豆,善除,其殼用貯丹藥,經載不壞。
按《廣州記》雲:生廣南山林間,樹如通草藤也。
三年方始熟,紫黑色。
一名象豆。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飛屍,入藥炙用。
圖經文具南藤條下。
衍義曰:藤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扁。
治五痔有功。
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服。
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腰間。
榧(音匪)實 味甘,無毒。
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
生永昌。
陶隐居雲:今山東陽諸郡,食其子,療寸白蟲。
唐本注雲: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
《爾雅》雲:,杉也。
其樹大連抱,高數仞。
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為器用也。
今注彼子與此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平。
多食一、二升,佳。
不發病,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
食療雲治寸白蟲,日食七顆,七日滿,其蟲皆化為水。
外台秘要治白蟲。
榧子一百枚,去皮,隻然啖之,能食盡佳。
不然,啖五十枚亦得。
經宿蟲消下。
衍義曰:榧實,大如橄榄,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
槲亦有殼,但少而不及栎木所實者。
石南 石南 味辛、苦,平,有毒。
主養腎氣,内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療腳弱,五髒邪氣,除熱。
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
實 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痹。
一名鬼目。
生華陰山谷。
二月、四月采葉,八月采實,陰幹。
(五加皮為之使。
) 陶隐居雲:今廬江及東間皆有之。
葉狀如枇杷葉。
方用亦稀。
唐本注雲:葉似草,淩冬不凋。
以葉細者為良,關中者好。
為療風邪丸散之要。
其江山以南者,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
今醫家不複用實。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
今市人多以雲:石南,臣。
主除熱,惡小薊,無毒。
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能逐諸風,雖能養腎内,令人陰痿。
圖經曰:石南,生華陰山谷,今南北皆有之。
生于石上,株極有高碩者。
江湖間出,葉如枇杷葉,有小刺,淩冬不凋。
春生白花成簇。
秋結細紅實。
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并生,長及二、三寸。
根橫細,紫色。
無花實,葉至茂密。
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
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
二月、四月采葉,四月采實,陰幹。
《魏王花木記》曰:南方:石南木,取皮中作魚羹,和之尤美。
今不聞用之。
下有楠材條,其木頗似石南,而更高碩。
葉差小,其材中梁柱,今醫方亦稀用之。
衍義曰:石南,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但背無毛,光而不皺。
正、二月間開花。
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
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
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
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
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
治腎衰腳弱最相宜。
但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以此故少用。
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實今醫家絕可用。
木天蓼 木天蓼 味辛,溫,有小毒。
主症結積聚,風勞虛冷。
生山谷中。
唐本注雲: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姜、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癖,大效。
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木天蓼,今時所用出鳳州。
樹高如冬青,不凋。
出深山。
人雲多服損蓼,豈更藤生?自有藤蓼爾。
(唐本先微熱,無毒。
能治中賊風,口面斜,主冷癖氣塊,女子虛勞。
圖經曰:木天蓼,味辛,溫,有小毒。
主症結積聚,風勞虛冷。
生山谷中。
木高二、三丈。
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
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茼,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
亦治諸冷氣。
蘇恭雲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
又有一種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栀子,冬不凋。
然則,天蓼有三種,雖其狀不同,而體療甚相似也。
聖惠方:治風,立有奇效。
用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锉,以生絹袋盛,好酒二鬥浸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後開。
每空心、日午、初夜各溫飲一盞。
老幼臨時加減。
若長服,日隻每朝一盞。
黃環 味苦,平,有毒。
主蠱毒鬼疰鬼魅,邪氣在髒中,除咳逆寒熱。
一名淩泉,一名大就。
生蜀郡山谷。
三月采根,陰幹。
(鸢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
) 陶隐居雲:似防己,亦作車輻理解。
《蜀都賦》雲:青珠黃環者,或雲是大戟花,定非也。
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
唐本注雲:此物,襄陽、巴西人謂之就葛。
作藤生,根亦葛類,所之。
人取葛根,誤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漿解乃瘥,此真黃環也。
餘處亦稀,唯襄陽大有。
《本經》用根。
今雲大戟花非也。
其子作角生,似皂莢。
花、實與葛同時矣。
今園庭種之,大者莖徑六、七寸,所在有之。
謂其子名野狼跋子。
今太常科劍南來者,乃雞屎葛根,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黃環,使,惡幹姜,大寒,有小毒。
益智子 益智子 味辛,溫,無毒。
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
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
按《山海經》雲:生昆侖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止嘔哕。
《廣志》雲:葉似荷,長丈餘。
其根上有小枝,高八圖經曰:益智子,生昆侖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
葉似荷,長丈餘。
其根旁生小枝,高作穗生其上,如棗許大。
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
含之攝涎唾。
采無時。
盧循為廣州刺史,遺劉裕益智粽,裕答以續命湯,是此也。
齊民要術雲:益智子,鬲涎穢。
顧微《廣州記》雲:益智,葉如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
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
溲(音搜)疏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
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通利水道,除下氣。
可作浴湯。
一名巨骨。
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
四月采。
(漏蘆為之使陶隐居雲:李雲,溲疏一名楊栌,一名牡荊,一名空疏。
皮白中空,時時有節。
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色赤,味甘、苦。
末代乃無識者。
此實真也。
非人籬援之楊栌也。
李當之此說,于論牡荊,乃不為大乖,而濫引溲疏,恐斯誤矣。
又雲:溲疏與空疏亦不同。
掘耳疑應作熊耳。
熊耳,山名,都無掘耳之号。
唐本注雲:溲疏,形似空疏,樹高丈許,白皮。
其子八、九月熟,色赤,似枸杞子,味苦,必兩兩相并,與空疏不同。
空疏一名楊栌子,為莢,不似溲疏。
今注溲疏、枸杞,雖則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别爾。
臣禹錫等謹按圖經文具枸杞條下。
鼠李 鼠李 主寒熱,瘰瘡。
其皮 味苦,微寒,無毒。
主除身皮熱毒。
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音卑)。
生田野,采無時。
唐本注雲:此藥一名趙李,一名皂李,一名烏槎。
樹皮主諸瘡,寒熱毒痹。
子主牛馬六畜瘡中蟲,或生搗敷之,或和脂塗,皆效。
子味苦,采取曬幹,九蒸。
酒漬服三合,日再,能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大良。
皮、子俱有小毒。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苦,涼,微毒。
治水腫,皮主風痹。
圖經曰:鼠李,即烏巢子也。
《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蜀川多有之。
枝、葉KT黑,其汁紫色,味甘、苦,實熟時采,曬幹。
九蒸,酒漬服,能下一名牛李。
劉禹錫《傳信方》主大人口中疳瘡并發背,萬不失一。
用山升,以水五大鬥,煎至半日以來,汁濃,即于銀、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看稍稠,即于瓷瓶子中盛。
少少溫含咽之,必瘥。
忌醬、醋、油膩、熱面,大約不宜食肉。
如患發背,重湯煎令極稠,和如膏,以帛塗之瘡上,神效。
襄州軍事柳岸妻窦氏患口疳十五年,齒盡落,龈亦斷壞,不可近,用此方:遂瘥。
食療雲微寒。
主腹脹滿。
其根有毒,煮濃汁含之治齒。
并疳蟲蝕人脊骨者,可煮濃汁灌之良。
其肉,主脹滿谷脹,和面作餅子,空心食之,少時當瀉。
其煮根汁,亦空心服一盞,治衍義曰:鼠李,即牛李子也。
木高七、八尺,葉如李,但狹而不澤。
子于條上四邊生,熟則紫黑色,生則青。
葉至秋則落,子尚在枝。
是處皆有,故《經》不言所出處。
今關陝及湖南、江南北甚多。
木皮與子兩用。
椰子皮 椰子皮 味苦,平,無毒。
止血,療鼻衄,吐逆霍亂,煮汁服之。
殼中肉,益氣去風。
漿 服之主消渴,塗頭益發令黑。
生安南。
樹如棕榈,子殼可為器。
《交州記》曰:椰子中有漿,飲之得醉。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皮入藥炙用。
圖經曰:椰子,出安南,今嶺南州郡皆有之。
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丈。
葉在木末如束蒲。
實如挂物。
實外有粗皮,如棕包。
次有殼,圓而且堅。
裡有膚至白如豬肪,濃半寸許,味亦似胡桃。
膚裡有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氛醺。
人多取殼為器,甚佳。
不拘時月采,其根皮用。
南人取其肉,糖饴漬之,寄至北中作果,味甚佳也。
陳藏器理水。
《廣志》曰,汁有餘,清如水,美如蜜,可食之。
海藥:雲謹按《交州記》雲名椰子,大如碗許大,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蔻之類。
内有漿似酒,飲之不醉。
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
雲南者亦好。
武侯讨雲南時,并令将士剪除椰樹,不令小邦有此異物。
多食動氣也。
衍義曰:椰子,開之有汁如乳,蒸甘香,自别是一種氣味。
中又有一塊瓤,形如瓜蒌,上有細起,亦白色,但微虛。
紋若婦人裙褶,其味如其汁。
又,着殼一重白肉,剮取之,皆可與瓤、糖煎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
然謂之酒者。
好事者當日強名之。
取其殼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
今人皆漆其裡,則全失用椰子之意。
枳(音止)(音矩) 味甘,平,無毒。
主頭風,小腹拘急。
一名木蜜。
其木皮,溫,無毒。
主五痔,和五髒。
以木為屋,屋中酒則味薄,此亦奇物。
唐本注雲: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
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字或單作枸(音矩)。
雲木名,出蜀,近酒能薄酒味,江南人呼謂之木蜜也。
圖經文具接骨木條下。
食療雲多食發蛔蟲。
昔有南人修舍用此,誤有一片落在酒甕中,其酒化為水味。
荊楚歲時記雲《詩》有羞。
《廣雅》枳實如珊瑚,十一月采,是白石木子,山中多有之。
鹽荷裹一冬儲備,又以辟蟲毒。
小天蓼 味甘,溫,無毒。
主一切風虛赢冷,手足疼痹,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
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
生天目山、四明山。
樹如栀子,冬不凋,野獸食之。
更有木天蓼,出山南。
大樹。
今市人貨之雲:久服促壽,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
《本經》有木天蓼天蓼。
江淮南山間,有木天蓼。
痹,腰腳疼冷。
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
夫如是,則有三天蓼,俱能逐風,其中優劣,小者最為勝。
(今附) 圖經文具木天蓼條下。
小柏 味苦,大寒,無毒。
主口瘡疳,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
一名山石榴。
唐本注雲:其樹枝、葉與石榴無别,但花異,子細黑圓如牛李子爾。
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岘山東者為良。
陶于柏木附見二種,其一是此。
陶雲皮黃,其樹乃皮白。
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名白剌柏,非小柏也。
今注陳藏器本草雲:凡是柏木皆皮黃。
今既不黃,而自然非柏。
小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子,兩頭尖,人锉枝以染黃。
若雲子黑而圓,恐是别物,非小柏也。
(唐本先附) 圖經文具柏木條下。
莢(音迷) 味甘、苦,平,無毒。
主三蟲,下氣消谷。
唐本注雲: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
煮以飼小兒殺蛔蟲。
不入方用。
陸機《草木疏》名擊迷,一名羿先。
蓋檀、榆之類也。
所在山谷有之。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莢,主六畜瘡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
皮堪為索。
生北土山林間。
(唐本先附) 紫荊木 紫荊木 味苦,平,無毒。
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服之。
今人多于庭院間種者,花豔可愛。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紫珠,寒。
主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腫下,蛇虺、并煮汁服。
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
一名紫荊。
樹似黃荊,葉小無桠,非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
生江東,林澤間有之。
日華子雲:紫荊木、通小腸。
皮、梗同用。
花功用亦同。
圖經曰:紫荊,舊不着所生州郡,今處處有之,人多于庭院間種植。
木似黃荊,葉小無桠,花深紫可愛。
或雲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
江東林澤間尤多。
衍義曰:紫荊木,春開紫花,甚細碎,共作朵生,出無常處。
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花罷葉出,光緊,微圓。
園圃間多植之。
紫真檀 味鹹,微寒。
主惡毒,風毒。
陶隐居雲:俗人摩以塗風毒諸腫,亦效。
然不及青木香。
又主金瘡止血,亦療淋用之。
唐本注雲:此物出昆侖盤盤國也。
雖不生中華,人間遍有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紫真陳藏器雲檀樹如檀。
出海南。
本功外,心腹痛,霍亂,中惡,鬼氣,殺蟲。
外台秘要止血止痛至妙。
凡裹縛瘡,用故布帛,不寬不急,如系衣帶即好。
千金方:治一切腫。
以紫檀細碎,大醋和敷腫上,梅師方:治金瘡止血。
急刮真紫檀末,敷之。
烏臼木根皮 味苦,微溫,有毒。
主暴水,症結積聚。
生山南平澤。
唐本注雲:樹高數仞,葉似梨、杏。
花黃白。
子黑色。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烏臼葉好染皂。
子多取壓為油,塗頭令黑變白,為燈極明。
服一合,令人下痢,去陰下水。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烏臼根皮,涼。
治頭風,通大小便。
以慢火炙令脂汁盡,黃幹後用。
鬥門方:治大便不通。
用烏臼木方:停一寸來,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盞,服之立通。
不用多吃。
其功神聖,兼能取水。
衍義曰:烏臼,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
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
取子出油,然燈及染發。
南藤 南藤 味辛,溫,無毒。
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
亦煮汁服,亦浸酒。
冬月用之。
生根據南樹,故号南藤,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
一名丁公藤。
生南山山谷。
《南史》:解叔謙,雁門人。
母有疾,夜于庭中稽颡祈告,聞空中雲:得丁公藤治即瘥。
訪醫及本草皆無。
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雲是丁公藤,療風。
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
受畢,失翁所在。
母疾遂愈。
(今附) 圖經曰:南藤即丁公藤也。
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榮州。
生根據南木,故名南藤。
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
采無時。
此下又有千金藤雲: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
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
又有藤子,生廣南山林間。
木如通草藤,三年方熟,紫黑色。
一名象豆。
今醫家并稀用,故但附于其類。
陳藏器雲氣味辛烈,亦磨服之。
變白不老,出藍田。
八月采,曬幹用。
鹽麸子 味酸,微寒,無毒。
除痰飲瘴瘧,喉中熱結喉痹,止渴,解酒毒黃膽,飛屍蠱毒,寒熱,痰嗽,變白,生毛發。
取子幹搗為末食之,嶺南人将以防瘴。
樹白皮 主破血,止血,蠱毒,血痢,殺蛔蠱。
并煎服之。
根白皮 主酒疸。
搗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溫服一、二升。
葉如椿,生吳、蜀山谷。
子秋熟為穗,粒如小豆。
上有鹽似雪,食之酸鹹止渴。
一名叛奴鹽,(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子主頭風白屑效。
日華子雲:鹽麸葉上球子,治中蠱毒,毒藥,同。
陳藏器雲蜀人為之酸桶。
《博物志》雲:酸桶,七月出穗,蜀人謂之主音,穗上有鹽着,可人謂之為鹽也。
杉材 杉樹 微溫,無毒。
主療漆瘡。
陶隐居雲:削作柿煮,以洗漆瘡。
無不即瘥。
又有鼠查,生去地高尺餘許,煮以洗漆多瘥。
又有漆姑,葉細細,多生石邊。
亦療漆瘡。
其雞子及蟹,并是舊方。
唐本注雲:杉材木,水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辛。
治風毒,贲豚,霍亂,止氣。
并煎湯服并淋洗,須是油杉及臭者良。
圖經曰:杉材,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
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剌針。
《爾雅》雲:(音彼),(與杉同)。
郭璞注雲:似松,生江南。
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用作桶闆,甚耐水。
醫師取其節煮汁,浸捋腳氣,殊效。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雲: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因大寒節一大升,桔葉(切)一大升(北地無葉,可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枚(合子碎子),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兩服。
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後服。
以前三死,真死矣。
會有教者,皆得不死。
恐他人不幸有類餘病,故傳焉。
又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若菌狀。
雲:味苦,性微溫。
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
采無時。
鬥門方:治霍亂。
用黃杉木劈開作片一握,以水濃煎一盞,服之,瘥。
衍義曰:杉,其幹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葉闊成枝。
廬山有萬杉寺,即此杉也。
作屑煮汁,浸洗腳氣腫滿。
今處處有。
接骨木 接骨木 味甘、苦,平,無毒。
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作浴湯。
唐本注雲:葉如陸英,花亦相似。
但作樹高一、二丈許,木輕虛無心。
斫枝插便生,人家亦種之。
一名木蒴。
所在皆有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接骨木,有小毒。
根皮主痰飲,下水腫及痰瘧。
煮服之,當痢下及吐,不可多服。
葉主瘧。
小兒服三葉,大人服吐為度。
《本經》雲:無毒誤也。
圖經曰:接骨木,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近京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許。
花、葉都類陸英、水芹輩,故一名木蒴。
其木輕虛無心。
斫枝插土便生,人家亦種之。
葉主瘧,研絞其汁飲之,得吐乃瘥。
大人七葉,小兒三葉,不可過多也。
又上有枳條雲:其木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多食之。
即《詩·小雅》所謂南山有枸是也。
陸機雲:枸,枝枸也。
木似白楊,所在山中皆有,枝枸不直,啖之甘美如饴。
八、九月熟,謂之木蜜。
本從南方來。
能敗酒。
若以為屋柱,則一屋之酒皆薄。
産書雲治産後心悶,手腳煩熱,氣力欲絕,血暈連心頭硬,及寒熱不禁。
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兩服。
或小便數,惡血不止,服之即瘥。
此木煮之三遍,其力一般。
此是起死人方。
楓(音風)柳皮 味辛,大熱,有毒。
主風,齲齒痛。
出原州。
唐本注雲:葉似槐,莖赤根黃。
子六月熟,綠色而細。
剝取莖皮用之。
(唐本先附) 陳藏器雲性澀。
止水痢。
蘇雲:下水腫,腫非澀藥所治有殊,蘇為誤矣。
又雲有毒。
轉明其謬,水煎止痢為最。
梅師方:治中熱遊及水燒,除外痛。
以柳白皮,燒為末敷之。
兼治炙瘡亦同,妙。
鬥門方:治白虎風,所患不已,積年久治無效,痛不可忍者。
用腦、麝不限多少,細锉焙幹。
浸酒常服,以醉為度,即瘥。
今之寄生楓樹上者方堪用,其葉亦可制砒霜粉,尤 赤爪(側絞切)木 味苦,寒,無毒。
主水痢,風頭身癢。
生平陸,所在有之。
實 味酸,冷,無毒。
汁服,主水痢,沐頭及洗身上瘡癢。
一名羊,一名鼠查。
唐本注雲:小樹生,高五、六尺。
葉似香,子似虎掌爪,大如小林檎,赤色。
出山南申、安、随等州。
(唐本先附) 陳藏器雲陶注于松條中。
鼠查一名羊,即赤爪也。
煮汁洗漆瘡效。
《爾雅》雲:栎,其實。
有草,自裹其子房生為。
又爪木一名羊,一名鼠查,此乃名同耳。
似小查而赤,人食之。
生高原。
桦木皮 味苦,平,無毒。
主諸黃膽,濃煮汁飲之良。
堪為燭者,木似山桃,取脂燒辟鬼。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晉中書令王傷寒身驗方:中作KT字,濃煮汁冷凍飲料。
主傷寒時行,靈苑方:治乳痛,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膿。
令一服瘥。
以北來真桦皮,無灰酒服方寸匕,就之卧,及覺已瘥。
衍義曰:桦木皮,燒為黑灰,合他藥治肺風毒。
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镫。
藤子 味澀、甘,平,無毒。
主蠱毒,五痔,喉痹及小兒脫肛,血痢,并燒灰服。
瀉血宜服一枚,以刀剜内瓤,熬研為散。
空腹熱酒調二錢,不過三服必效。
又宜入澡豆,善除,其殼用貯丹藥,經載不壞。
按《廣州記》雲:生廣南山林間,樹如通草藤也。
三年方始熟,紫黑色。
一名象豆。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飛屍,入藥炙用。
圖經文具南藤條下。
衍義曰:藤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扁。
治五痔有功。
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服。
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腰間。
榧(音匪)實 味甘,無毒。
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
生永昌。
陶隐居雲:今山東陽諸郡,食其子,療寸白蟲。
唐本注雲: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
《爾雅》雲:,杉也。
其樹大連抱,高數仞。
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為器用也。
今注彼子與此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
臣禹錫等謹按孟诜雲:平。
多食一、二升,佳。
不發病,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
食療雲治寸白蟲,日食七顆,七日滿,其蟲皆化為水。
外台秘要治白蟲。
榧子一百枚,去皮,隻然啖之,能食盡佳。
不然,啖五十枚亦得。
經宿蟲消下。
衍義曰:榧實,大如橄榄,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