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乃下。

     槲(音斛)若 槲(音斛)苦 味甘、苦,平,無毒。

    主痔,止血,療血痢,止渴。

    取脈炙用之。

     皮 味苦。

    水煎濃汁,除蠱及,俗用甚效。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槲皮亦可單用。

    主治惡瘡,煎湯洗之良。

    日華子雲:槲皮,味澀圖經曰:槲若,《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山林多有之。

    木高丈餘,若即葉也,與栎相類,亦有鬥,但小不中用耳。

    不拘時采。

    其葉并皮用。

    葛洪洗諸敗爛瘡、乳瘡,并用此皮切三升,水一鬥,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瘡,洗畢乃敷諸膏,謂之赤龍皮湯。

    又治毒攻下部生瘡者,槲皮合榉,煮汁如饴糖,以導之。

    《千金翼方》療蠱毒,以槲木北陰白皮一聖惠方:治冷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

    用槲葉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又方:治蝼蛄。

    用槲葉燒灰細研,以泔别浸槲葉,取洗瘡拭之,納少備急方:孩子淋疾。

    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小盒飯時下。

    簡要濟衆治吐血。

    槲葉不拘多少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五、七分,和滓服。

     又方:若鼻中外查瘤膿血。

    槲葉灰,先以泔清煮榆葉取汁洗,拭幹,納灰瘡中,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

     新槲皮一斤,去黑皮,細切,以水一鬥,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立愈。

     衍義曰:槲若,亦有鬥,但不及栎木,雖堅而不堪充材。

    葉微炙,炒槐花減槲葉之半,同為末,米飲調服,治初得腸風及血痔,熱多者尤佳。

    亦堪為炭,但不及栎木。

     白楊樹皮 白楊樹皮 味苦,無毒。

    主毒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随,毒瓦斯遊易(音翼)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

     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白楊去風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瘙腫,雜五木為湯,捋浸損處。

    北土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

    或雲葉無風自動,此是(音移)楊,非白楊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酸筋骨。

    非尋常楊、柳并松楊樹,葉如梨者是也。

     圖經曰:白楊,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土尤多,人種于墟墓間。

    株大葉圓如梨,皮白,木似楊,故名白楊。

    采其皮無時。

    此下又有水楊條,《經》雲:葉圓闊而赤,枝條短梗,多生水岸旁,其形如楊柳相似,以生水岸,故名水楊。

    《爾雅》所謂旄,澤柳。

    其雲生水旁,形如楊柳,即今蒲楊是也。

    楊柳之類亦多。

    崔豹《古今注》曰: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亦長細,(時題切)楊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

    一名高飛,一曰獨搖。

    蒲柳生水邊,葉似青楊,亦曰蒲楊;亦日柳;亦曰蒲焉。

    水楊即蒲楊也。

    枝莖勁韌(音刃)作矢用。

    又有赤,材理亦赤也。

    然今人鮮能分别之,餘并見柳華條。

    《必效方》療腹滿癖護風細锉五升,熬令黃,以酒五升淋訖,即以絹袋盛滓,還納酒中,密封再宿。

    每服一合,日三。

     雷公雲:凡使,以銅刀刮粗皮,蒸,從巳至未出。

    用布袋盛,于屋東挂幹用。

    外台秘要治口吻瘡。

    以嫩枝于鐵上燒作灰,脂敷之。

    千金方:治妊娠下痢。

    白楊皮一斤,水一鬥,煮取二升治牙疼,白楊皮醋煎含之。

     孫真人主口瘡。

    以白楊枝,漿水煎,和鹽含之。

     衍義曰:白楊,陝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

    然易生根,斫木時碎劄入土即下根,故易以繁植,非止墟墓間,于人家舍前後及夾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爾。

    風才至,葉如又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

     嘗官永、耀間,熟見之。

    但風微時,當風迳者,其葉孤絕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細長,葉重大,微風雖過故往來卒已時,勢使然也 桄(音光)榔(音郎)子 桄(音光)榔(音郎)子 味苦,平,無毒。

    主宿血。

    其木似榈堅硬。

    斫其内有面,大者至數皮堪作绠。

    生嶺南山谷。

    (今附) 圖經曰:桄榔,生嶺南山谷,今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于庭除間。

    其木似榈而堅硬,斫其間有面,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饑。

    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绠。

    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采之。

    《嶺表錄異》雲:桄榔木、枝葉并茂,與棗、槟榔等小異。

    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人以此縛舶,不用釘線。

    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

    又其木剛,作鋤,利如鐵,中石更利,唯中蕉椰緻敗耳。

     陳藏器雲《華陽國志》雲:郡少谷,取桄榔面,以牛酪食之。

    《臨海志》曰:桄榔木作鋤,利如鐵,中石更利,唯中蕉根破之,物之相伏如此。

    其中有似米粉,中作餅餌食之得飽。

    有權木,皮中亦有白粉如白米,幹搗之,水淋屑者,可作面餅。

    《吳都賦》雲:文根是也。

    又有莎木面,溫補,久服不饑長生。

    嶺南山谷,大者四、五圍,面數槲,土人取次為餅色黃,鸠人部落食之。

    《廣志》曰:樹多枝、葉如鳥翼,其面色白,樹收面不過一槲,搗篩如面,則不磨屑為飯。

    海藥:雲謹按《嶺表錄》雲:生廣南山谷。

    樹身、皮、葉與蕃棗、槟榔等小異力,久服輕身辟谷。

    《錄異》雲:桄榔蓋以此也。

     蘇方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破血。

    産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苦酒煮五兩,取濃汁服之效。

     唐本注雲:此人用染色者。

    出南海、昆侖來,交州、愛州亦有。

    樹似庵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蘇方,寒。

    主霍亂嘔逆,及人常嘔吐,用水煎服之。

    破血當以酒煮為良。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婦人血氣心腹痛,月候不調及蓐勞,排膿止痛,消癰腫,撲損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後分急痛。

     雷公雲:凡使,去上粗皮并節了。

    若有中心紋橫如紫角者,号曰木中尊色,其效倍常百等。

    須細锉了重搗,拌細條梅枝蒸,從巳至申出,陰幹用。

    肘後方:治血運。

    蘇方:三兩細锉,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瘥。

    若無蘇方,取绯衣煮汁服亦得。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海記虛勞血癖氣壅滞,産後惡露不安怯起,沖心腹中攪痛,及經絡不通,男女中風,口噤不語。

    宜此法,細研乳頭香,細末方寸匕,酒煎蘇方,去滓,調服,立吐惡物瘥。

     榉樹皮 大寒。

    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陶隐居雲:山中處處有。

    皮似檀、槐,葉如栎、槲。

    人亦多識。

    用之削取裡皮,去上甲,煎唐本注雲:此樹所在皆有,多生溪澗水側。

    葉似樗而狹長。

    樹大者連抱,高數仞,皮極粗濃。

    殊不似檀。

    俗人取煮汁,以療水及斷痢,取嫩葉挪貼火爛瘡,有效。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榉樹皮,味苦,無毒。

    下水氣,止熱痢,安胎,主妊娠人腹痛。

     又鄉人采葉為甜茶。

     雷公雲:凡使,勿用三、四年者無力,用二十年以來者心空,其樹隻有半邊,向西生者是。

    斧剝下去上粗皮,細锉蒸,從巳至末,出,焙幹用。

    榉牛,凡采得,用銅刀取作兩片,去兩翅,用紙袋盛,于舍東挂,待幹用。

    肘後方:治毒氣攻手足腫疼。

    以樹皮和槲皮合煮汁如饴糖,以桦皮濃煮汁絞,飲之。

     衍義曰:榉木皮,今人呼為榉柳。

    然葉謂柳非柳,謂槐非槐。

    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為器用。

    嫩皮,取以緣栲栳與箕唇。

     桐葉 桐葉 味苦,寒,無毒。

    主惡蝕瘡着陰。

    皮,主五痔,殺三蟲,療贲豚氣病。

     花 ,主敷豬瘡。

    飼豬,肥大三倍。

    生桐柏山谷。

     陶隐居雲: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而無子。

    梧桐,色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桐無異,唯有花、子爾,花二月舒,黃紫色,《禮》雲:桐,始華者瑟者。

    今此雲花,便應是白桐,白桐堪作琴瑟,一名椅桐,人家多植瘡。

    恐誤矣。

    豈有故破傷豬敷桐花者。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雲:榇,一名梧。

    郭雲:今梧桐。

    《詩·大雅》雲: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也。

    又曰:桐木,一名榮。

    郭雲:即梧桐與榇梧一也。

    藥性論雲:白桐皮,能治五淋。

    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

     日華子雲:桐油,冷,微毒。

    敷惡瘡疥及宣水腫,塗鼠咬處,能辟鼠。

     圖經曰:桐,生桐柏山谷,今處處有之。

    其類有四種。

    舊注雲:青桐,枝、葉俱青而無子;梧桐,皮白,葉青而有子,子肥美可食;白桐,有華與子,其華二月舒,黃紫色,一名椅桐,又名黃桐,則藥中所用華、葉者是也;崗桐,似白桐,唯無子,即是作琴瑟者。

    陸機《草水疏》雲:白桐宜為琴瑟。

    雲南人,績以為布,似毛布。

    是作琴瑟宜崗桐、白桐二種也。

     梧桐二種,俱有椅名也。

    或曰:梧桐以知日月正閏。

    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

    有閏十三葉,小餘者。

    視之,則知閏何月也。

    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或雲今南人作油者,乃崗桐也,此桐亦有子,頗大于梧子耳。

     江南有桐,秋開紅花,無實。

    有紫桐,花如百合,實堪糖煮以啖。

    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花側敷如掌,枝幹有刺,花色深紅。

    主金殊效。

    又梧桐白皮,亦主痔。

    《删繁方》療腸中生痔,肛門邊有核者,豬懸蹄青用之,其膏敷瘡,并酒服之。

     子母秘錄:治癰瘡疽痔惡瘡,小兒丹。

    用皮,水煎,敷。

     衍義曰:桐葉,《經》注不指定是何桐,緻難執用。

    今具四種桐,各有治療條,其狀列于後:一種白桐,可斫琴者,葉三杈,開白花,亦不結子。

    《藥性論》雲:皮能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發。

    一種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

    日華子雲:桐油,冷,微毒。

    一種梧桐,四月開淡黃小花,一如棗花。

    枝頭出絲,堕地成油,沾漬衣履。

     一種崗桐,無花,不中作琴,體重。

     胡椒 味辛,大溫,無毒。

    主下氣溫中去痰,除髒腑中風冷。

    生西戎。

    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調五髒,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及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鼈、蕈毒。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生南海諸國。

    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

    和氣,不宜多服,損肺。

    一雲向陰者澄茄,向陽者胡椒也。

    雷公雲:凡使,隻用内無皺殼者,用力大。

     漢椒使殼,胡椒使子。

    每修揀了,于石糟中碾碎,成粉用。

    食療雲治五髒風冷,冷氣心腹痛,吐清水,酒服之佳。

    亦宜湯服。

    若冷氣,吞三、七枚。

    孫真人治霍亂。

    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飲吞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胡椒,出摩伽國,呼為昧履支。

    其苗蔓生,莖極柔弱,長寸半。

    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

    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于葉中。

    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作胡盤肉食,皆用之也。

     衍義曰: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

    過劑則走氣。

    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 釣樟(音草)根皮 主金瘡止血。

     陶隐居雲:出桂陽、邵陵諸處,亦呼作鳥樟,方家少用,而俗人多識此。

    刮根皮屑以療金瘡,斷血易合,甚驗。

     又有一草似野狼牙,氣辛臭,名地菘,人呼為劉(音獲)草。

    五月五日采,幹作屑。

    亦主療金瘡。

    言劉昔采用之爾。

    唐本注雲:釣樟,生郴州山谷。

    樹高丈餘。

    葉似楠(音南)葉而尖長,背有赤毛,若枇杷葉。

     八月、九月采根皮,曬幹也。

     臣禹錫等謹按治霍亂。

    日華子雲:溫,無毒。

     治贲豚腳氣水腫,煎服并将皮煎湯洗瘡痍風瘙疥癬。

    陳藏器雲:樟材,味辛惡氣,中惡心腹痛,鬼注,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

    酒煮服之。

    無藥處用之。

    江東KT船,多是樟木,斫取劄用之。

    彌辛烈者佳。

    亦作浴湯,治腳氣,除疥癬風癢,作履除腳氣,縣名豫章,因木為名也。

     千金藤 主一切血毒諸氣,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痰嗽不利,癰腫,蛇犬毒,藥石發,悉主之。

    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

    (今附) 陳藏器有數種,南北名模不同,大略主痰相似,或者皆近于藤。

    主一切毒瓦斯,其中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瘴瘧,痰嗽不利,腫疸大毒,藥石發,癫、雜、疹,悉主之。

    生北地者,根大如色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

    舒、廬間有一種藤似本蓼,又有烏虎藤,繞樹,冬青,亦名千金藤。

    又,江西山林間有草生葉,頭有瘿子,似鶴膝,葉如柳,亦名千金藤。

    似荷一名古藤。

    主痢及小兒大腹。

     千金者,以貴為名。

    豈俱一今并入木部,草部亦重載也。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嶺南山野。

    陳氏雲:呼為石黃香。

    味苦,平,無毒。

     主 南燭枝葉 南燭枝葉 味苦,平,無毒。

    止洩除睡,強筋益氣力。

    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饑,變白去老。

    取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正黑如珠,袋盛之可适遠方。

    日進一合,不饑,益顔色,堅筋骨,能行。

    取汁炊飯名烏飯,亦名烏草,亦名牛筋。

    言食之健如牛筋也。

    色赤名文燭。

    生高山,經冬不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黑飯草,益腸胃。

    搗汁浸蒸,曬幹服。

    又名南燭也。

     圖經曰:南燭,《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雲生高山,今唯江東州郡有之。

    株高三、五尺。

     葉類苦楝而小,淩冬不凋。

     冬生紅子作穗。

    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

    不拘時采其枝、葉謹按陶隐居《登真隐訣》載太極真人青精幹石飯法:(音迅)。

     之為言飧也。

    謂以酒、蜜、藥草輩,飧搜而曝之也。

    亦作。

    凡内外諸書,并完此字,唯施于今飯之名耳。

    雲其種是木而似草,故号南燭草木。

    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草,一名唯那木,一名草木之王。

     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

    土人名之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仿佛也。

    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栀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

    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号是南燭也。

    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

    葉不相對,似茗而圓濃,味小酢,冬夏常青。

    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作飯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鬥,更舂治,淅取一斛二鬥。

    木葉五斤,燥者用三斤亦可,雜莖皮益嘉,煮取汁,極令清冷,以KT米,米釋炊之。

    KT,即溲字也。

    今課其時月,從四月生新葉,至八月末,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葉,色皆淺,可随時進退其斤兩,甯小。

    多合采軟枝莖皮,于石臼中搗碎。

    假令四、五月中作,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鬥湯漬染得一斛,以九鬥淹斛二鬥米。

    比來正爾用水漬一、二宿,不必随湯煮漬米,令上可走蝦,周時乃漉而炊之。

    初漬米正作綠色,既得蒸便如绀,若一過汁漬,不得好色,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

    灑KT皆用此汁,當令飯作正青色乃止。

    向所餘汁一鬥,以共三過灑飯,預作高格曝令幹,當三過蒸曝,每一燥辄以青汁搜令耳。

    日可服二升,勿複血食。

    亦以填胃補髓,消滅三蟲。

     《上元寶經》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重蒸過食之,甚香甘也。

    孫思邈《千金月令》南燭煎:益髭發及容顔,兼補暖方。

    三月三日采葉并蕊子,入幹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閑處,經一周年,取開。

    每日一、兩次,溫酒服之,每酒一盞,調煎一匙,極有效驗。

     聖惠方:治一切風疾,若能久服,輕身明目,黑髭駐顔。

    用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皮,揀擇細锉)五斤,水五鬥,慢火煎取二鬥,去滓,别于淨鍋中慢火煎如稀饧,以瓷瓶盛。

    溫酒下一匙,日三服。

     又方:治小兒誤吞銅、鐵物,在咽喉内不下。

    用南燭根燒細研,熟水調一 無患子皮 有小毒。

    主浣垢,去面,喉痹,研,納喉中,立開。

    又主飛屍。

    子中仁,燒令香,辟惡氣,其子如漆珠,生山谷大樹。

    一名噤婁,一名桓。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昔有神巫曰,瑤KT,能符,劾百鬼,擒鬼以無患木擊殺之。

    世人競取此木為器,用卻鬼,因曰無患。

    日華子雲:無患子皮,平。

     陳藏器雲有小毒。

    主浣垢,去面,喉閉,飛屍,研,納喉中,立開。

    子中仁,燒令香,辟深山大樹,一名噤婁,一名桓。

    桓、患字聲訛也。

    《博物志》雲:桓葉似柳,子核堅,正黑,可作香纓用,辟惡氣,浣垢。

    《古今注》雲:程稚問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瑤KT,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

    世人相以為器,用鬼,故曰無患也。

     《纂文》雲:無患名噤婁,實好去垢,今僧家貫之為念珠,紅底為也。

    纂文無患,木名也。

     實可以去垢,核黑如。

    問栌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無患,此木能作符,劾百鬼,則以此木為棒殺之。

     世人相傳,以此木為衆鬼所惡,競取為器,用以厭鬼,故号無患。

     衍義曰:無患子,今釋子取以為念珠,出佛經。

    唯取紫紅色小者佳。

    今入藥絕少,西洛亦有之。

     梓白皮 梓白皮 味苦,寒,無毒。

    主熱,去三蟲,療目中疾。

     葉 搗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

    生河内山谷。

     陶隐居雲:此即梓樹之皮。

    梓亦有三種,當用拌素不腐者。

    葉療手腳火爛瘡。

    桐葉及此以肥豬之法末見,應在商丘子《養豬經》中。

    唐本注雲:此二樹花、葉,取以飼豬,并能肥大且易養。

    今見《李氏本草》、《博物志》。

    但雲飼豬使肥,今雲敷豬瘡,并訛矣。

    《别錄》雲: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

    并封敷嫩葉,主爛瘡。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椅,梓。

    釋曰:别二名也。

    郭雲即楸。

    《詩·風》雲:椅、桐、梓、漆。

    陸機雲: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曰椅,則大同而小别也。

    蕭炳雲:樹似桐而葉小,花紫。

     日華子雲: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梓樹皮有數般,唯楸梓佳,餘即不堪。

     圖經曰:梓白皮,生河内山谷,今近道皆有之。

    木似桐而葉小,花紫。

    《爾雅》雲:椅,梓。

    郭璞注雲:即楸也。

    《詩·風》雲:椅、桐、梓、漆。

    陸機雲: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大同而小别也。

    又一種鼠梓,一名,亦楸之屬也。

    江東人謂之虎梓。

    《詩·小雅》雲:北山有。

    陸機雲:其枝、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

    今人謂苦楸是也。

    鼠李,一名鼠梓,或雲即此也。

    然鼠花之實都不相類,恐别一物而名同也。

    梓之入藥,當用有子者為使。

     楸、梓,宮寺及人家園亭多植之。

    崔元亮《集驗方》療毒腫不問即以舊帛裹之,日三易,當重重有毒瓦斯為水流在葉中,如冬月取幹葉,鹽水浸良久用之。

    或取根皮,锉爛搗,敷之,皆效。

    又療上氣咳嗽,腹滿赢頓者。

    楸葉三鬥,以水三鬥,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丸如棗大。

    以竹筒納下部中,立愈。

    《箧中方》楸葉一味為煎,療瘰瘡神方:秋分前後平旦,令人持囊袋,枝上旋摘葉,納袋中。

    秤取十五斤,水一石,淨釜中煎取三鬥,又别換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即成煎,納不津器中。

    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如面脂。

    又取杏仁七粒,生姜錢,同入膏中攪令勻。

    先塗瘡上,經二日來乃拭卻,即以篦子勻塗楸煎滿瘡上,仍用軟帛裹卻。

    二日一度,拭卻,更上新藥。

    不過五、六上,已作頭便生肌平複,未穴者即内消。

    瘥後須将慎半年以來。

    采葉及煎合時,禁孝子、婦女、僧人、雞犬見之。

     橡實 橡實 味苦,微溫,無毒。

    主下痢,濃腸胃,肥健人。

    其殼為散及煮汁服,亦主痢,并堪染用。

    一名杼鬥。

    槲、栎皆有鬥,以栎為勝。

    所在山谷中皆有。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栩,杼。

    釋曰:栩,一名杼。

    郭雲:柞樹。

    《詩·唐風》雲:集于謂為栩。

    其子為皂,或言皂鬥。

     其殼為汁,可以染皂。

    今京洛及河内言杼鬥,謂栎為杼。

    五方通語也。

    日華子雲:栎樹皮,平,無毒。

    治水痢,消瘰,除惡瘡。

    橡鬥子,澀腸止瀉。

    煮食,可止饑,禦歉歲。

    殼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并染須發,入藥并搗炒焦用。

     圖經曰:橡實,栎木子也。

    《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雲所在山谷皆有,今亦然。

    木高二、三九月結實。

    其實為皂鬥,槲、栎皆有鬥,而以栎為勝。

    不枸時采。

    其皮并實用。

    《爾雅》雲:栎,其實。

    釋曰:栎,似樗之木也。

    ,盛實之房也。

    其實橡也,有彙自裹。

    《詩·秦風》雲:山有苞栎。

    陸機雲:秦人謂柞栎為栎。

    又《唐風》雲:集于苞栩。

    陸機雲:今柞栎也。

    徐州人謂栎為杼,或五方通語也。

    然則,柞栎也,杼也,栩也,皆橡栎之雷公雲:凡使,去粗皮一重,取橡實蒸,從巳至末出,锉作五片用之。

    食療雲:主止痢,不記》雲: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斷谷,啖之尤佳。

    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強健不極。

     衍義曰:橡實,栎木子也。

    葉如栗葉,在處有。

    但堅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

    山中以椿人為糧,然澀腸。

    木善為炭,他木皆不及。

    其殼椹染皂。

    若曾經雨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