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能,本草不錄。
樹枝及木中蟲屑。
枝皮味苦,寒,無毒。
主痰熱淋,可為吐湯。
煮洗風腫癢。
酒煮含,主齒痛。
木中蟲屑可為浴湯,主風瘙癢、瘾疹。
大效。
此人間柳樹是也。
陶雲水楊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苦柳華,使。
主止血,治濕痹,四肢攣急,膝痛。
陳藏器雲:柳絮,《本經》以絮為花,花即初發時黃蕊。
子為飛絮,以絮為花,其誤甚矣。
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
楊樹葉短,柳樹枝長。
日華子雲:葉治天行熱病,疔瘡,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服金石藥人發大熱悶,并下水氣。
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
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圖經曰:柳華、葉、實,生琅邪川澤,今處處有之,俗所謂楊柳者也。
《本經》以絮為華。
陳藏器雲:華即初發黃蕊也,子乃飛絮也。
采無時。
其枝皮及根亦入藥。
葛洪治癰疽腫毒,妒乳等多用之。
韋宙《獨行方》主疔瘡及反花瘡,并煎柳枝,葉作膏塗之。
今人作浴湯、膏今人謂柳為楊柳,非也。
《說文》:楊,蒲柳也;柳,小楊也。
其類非一。
蒲柳其枝勁韌,可為箭。
《左傳》所謂董澤之蒲,又謂之符,即上條水楊是也。
今河北沙地多生此,又生水旁,葉粗而白,木理微赤,白杞柳。
《鄭詩》雲:無伐我樹杞。
陸機雲:杞,柳也,其木人以為車毂,共山淇水旁,魚國汶水旁,純生杞也。
又,《孟子》雲:告子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是也。
今人取其細條,火逼令柔韌,屈作箱箧,河朔尤多。
又下有赤柽木,生河西沙地。
皮赤葉細,即是今所謂柽柳者,又名春柳。
《爾雅》曰:柽,河柳。
郭璞雲:今河旁赤莖小楊。
陸機《詩疏》雲: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師。
枝、葉似松是也。
其木中脂,一名柽乳。
醫方:稀用,故附于此。
陳藏器雲:絮主止血,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煎柳枝浴。
外台秘要:治黃膽。
柳枝以水一鬥,煮取濃汁半升,服令盡。
肘後方:治乳癰,二、三日種痛不瘥,但堅紫色者。
用煎柳根皮法雲,熬令溫熨腫,一宿愈。
又方:湯火灼成瘡。
柳皮燒灰,以粉塗之。
又方:取柳白皮細切,以豬脂煎取汁,敷之。
孫真人:治牙齒疼。
柳枝一握,細锉,入少鹽花,漿水煎,含之甚妙。
集驗方:治腫。
柳枝如腳指大,長三尺,二十枚,水煮令極熱,以故布裹腫處,取湯熱洗之,即瘥。
子母秘錄:小兒丹煩。
柳葉一斤,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拓洗赤處,日七、八度。
鬥有膿不出,及癰已結聚。
柳根細切熟槌,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
又方:治耳卒風毒腫起。
用柳蠹樹上蟲糞,以水化,取清水調白礬少許,滴入耳中,甚妙。
又方:治卒風毒腫,氣急痛。
以柳白皮一斤,锉,以酒煮令熱,帛裹熨腫上,冷再煮易之,甚妙也。
古今錄驗:治齒痛。
以楊柳白皮,卷如指許大,含嚼之,以汁漬痛齒根,數過即瘥也。
又方:治牙齒風齲。
以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于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漬之,經三日,含之頻吐。
丹房鏡源:雲:柳膠結砂子。
别說雲:謹按絮貼灸瘡良。
飛入池沼,于陰暗處為浮萍,嘗以器盛水,置絮其中數日,覆之即成,又多積,可以杆作氈,以代羊毛,極柔軟,宜與小兒卧,衍義曰:柳華,《經》曰:味苦。
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
及其華幹,絮方:出,又謂之柳絮。
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
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疔之類,多不因種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
陳藏器之說是。
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風,狀如飛雪。
誤矣。
《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風而起。
楝實 楝實 味苦,寒,有小毒。
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根 微寒。
療蛔蟲,利大腸。
生荊山山谷。
陶隐居雲:處處有。
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雲辟惡。
其根以苦酒摩塗疥,甚良。
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唐本注雲: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
用當取雌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楝實,亦可單用。
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日華子雲:楝皮,苦,微毒。
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癞,小兒壯熱,并煎湯浸洗。
服食須是生子者。
雌樹皮一兩,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殺毒,瀉多以冷粥止,不瀉者以熱蔥粥發。
無子雄樹,能吐瀉殺人,不圖經曰:楝實,即金鈴子也。
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
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
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
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實。
其根采無時。
此種有雌雄。
雄者很赤,無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
當用雌者,俗間謂之苦楝子。
韋宙《獨行方》主蛲蟲攻心如刺,口吐清水。
取根锉,水煮令濃赤黑色。
以汁合雷公雲:凡采得後曬幹,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
勿單用。
其核碎槌,用漿水煮一伏時了用。
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又花落子,謂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方:治長蟲。
楝實,淳苦酒中漬宿,以綿裹,塞谷道中三寸許,日易之。
千金方:治小兒蛔蟲,楝木皮削上蒼皮,以水煮汁飲,量大小進。
又方:蠼瘡。
楝樹枝皮燒灰,和豬膏敷之。
又方:治小兒秃瘡及諸惡瘡。
肘後方:治若着口。
裹東行楝根細锉,水煮濃汁含之數口,吐勿咽。
經驗方:小兒殺蟲,定疼痛。
抵聖散:以苦楝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水一盞,末一錢時服之。
又方:治髒毒小血。
以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
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又方:治丈本髒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
金鈴子一百個,湯溫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槌微破,麸二升,同于銅铛内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
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并得,其麸、巴豆不用也。
鬥門方:治蛔蟲咬心,用苦楝治皮煎一大盞服下。
又方:治五種蟲。
以楝皮去其蒼者,焙幹為末,米飲下二錢匕。
又方:治瘾疹,楝皮濃煎浴。
荊楚歲時記:雲:風俗通,獬豸食楝。
又雲蛟龍裹楝。
椿木葉 椿木葉 味苦,有毒。
主洗瘡疥,風疽。
水煮藥汁用之。
皮主疳。
樗木根、葉,尤良。
唐本注雲: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樗木、味苦,有小毒。
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蟲,去疥,主鬼疰傳屍,蠱毒下血。
根皮去鬼氣,取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絞取汁,煎一沸。
三、五日一度服。
葉似椿,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目。
葉脫處有痕,如白樗,散木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樗白皮,使,味苦,微熱,無毒。
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蕭炳雲: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療之,根皮尤良,俗呼為虎眼樹。
《本經》椿木,殊不相似。
孟诜雲:椿,溫。
動風熏十二經脈,五髒六腑,多食令人神昏,血氣微。
又,女子血崩及産後血不止,月信來多。
可取東引細根一大握,洗之,以水一大升煮,分再服,便斷。
亦止赤帶下。
又椿,俗名豬椿,療小兒疳痢,可多煮汁後灌之。
又取白皮一握,倉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甘草三寸,炙豉兩合,以水一升,煮取半升,頓服之,小兒以意服之。
枝、葉與皮,功用皆同。
日華子雲:樗皮,溫,無毒。
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入藥蜜炙用。
圖經曰:椿木、樗木,舊并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
二木形幹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
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
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
立于途,匠者罔顧是也。
并采無時。
《爾雅》雲:栲,山樗。
郭璞注雲: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類漆也。
俗語雲:、樗、栲、漆,相似如一。
《詩·唐風》雲:山有栲。
陸機疏雲:山樗與田樗無異,葉似差狹耳。
吳人以其葉為茗。
許慎以栲讀為糗。
今人言栲,失其聲耳。
然則樗類之别種也。
樗根煮汁,主下血及小兒疳痢。
亦取白皮和倉粳米,蔥白、甘草、豉同煎飲食服,血痢便斷。
唐·劉禹錫着樗根馄饨法雲: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或者水谷痢兼腰疼等。
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撚作馄饨子,如皂莢子大,清水煮。
每日空腹服十枚。
并無禁忌,神良。
食療:雲:主疳痢,殺蛔蟲。
又名臭椿。
若和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脈也。
雷公雲: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頭者上。
及不用莖、葉,隻用根,采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陰幹用。
偏利溺澀也。
肘後方:治小兒頭生白秃,發不生出。
椿、楸、桃葉心取汁,敷之,大效。
子母秘錄經驗方:治髒毒亦白痢。
香椿淨洗刷,剝取皮,曬幹,為末。
飲下一錢,立效。
治小兒疳。
椿白皮曬幹,二兩為末,淘粟米去泔,研濃汁糊和丸,如梧子大。
十歲三、四丸,量數加減。
一丸納竹筒中,吹入鼻中,三度瘥。
服丸以飲下。
楊氏産乳:療疳痢困重,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
日曬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鹽、醋、酒亦得,頻服,多少量兒大小。
又方:近效療久痢及疳痢。
揀樗根白皮,不限多少,常取土際不用見狗及風,細切,搗如泥,取面撚作馄饨子,如小棗大,勿令破,熟煮吞七枚。
重者不過七服。
皆空肚。
忌油膩、熱面、毒物。
又方:疳痢曉夜無度者。
取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和粟米泔一雞子許,灌下部,再度即瘥。
其驗如神。
小孩減用之,甚妙。
衍義曰:椿木葉,椿、樗皆臭。
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
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幹端直者為椿。
椿用木葉。
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幹多迂矮者為樗。
樗用根、葉、莢。
故曰未見椿上有莢者,唯樗木上有。
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
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根據此推究。
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
後以食啖過常,蓄毒在髒,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
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
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
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
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
服稍涼藥,即洩注氣赢,粥食愈減。
服溫平藥,則病不知。
如此将期歲,醫告術窮,垂命待盡。
或有人教服人參散,病家亦不敢主當,謾與服之,才一服,知。
二服,減。
三服,膿血皆定。
自此不拾服,其疾遂愈。
後問其方,雲: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瘥。
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
每用二錢匕,空心以溫酒調服。
如不飲酒,以溫米飲代。
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蒜等。
郁李仁 郁李李仁 味酸,平,無毒。
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根 主齒龈腫,齲(丘禹切)齒,堅齒,去白蟲。
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
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
五月、六月采根。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
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甚甘香,有少澀味也雲:常棣,一名棣。
郭雲:今山中有棣樹,子如櫻桃,可食。
《詩·小雅》雲:常棣之華。
陸機雲:許慎曰,白棣樹也,如李而小如櫻桃,正白,今官園種之。
又有赤棣樹,亦似白棣,葉如刺榆葉而微圓,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關西、天水、隴西多有之。
藥性論雲:郁李仁,臣,味苦、辛。
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
根治齒痛,宣結氣,破結聚。
日華子雲:郁李仁。
通洩五髒,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又雲根,涼,無毒。
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牙,濃煎含之。
圖經曰:郁李仁,《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處處有之。
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唯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随子熟。
六月采根并實,取核中仁用。
陸機《草木疏》雲:唐棣,即奧李也。
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
所在山中皆有。
其華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實如李子,可食。
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用。
韋宙《獨行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
以郁李仁十二分,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仁(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
空腹餐之,佳。
《必效方》療癖。
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并仁者,與幹面相拌,搗為餅。
如猶幹和淡水,如常搜面作餅,大小一如病患掌。
為二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
空腹食一枚,當快利。
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
若至午後痢不止,即以醋飯止之。
利後當虛。
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
無不效。
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病減之後,服者亦任量力,累試神驗。
雷公雲:凡采得,先湯浸,然削上尖、去皮令淨,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幹,研如膏用。
食療:雲:氣結者,酒服仁四十九粒,更瀉尤良。
又破癖氣,能下四肢水。
外台秘要:張文仲齲齒。
以郁李根白皮切,水煮濃汁含之。
冷即易,吐出蟲。
姚和衆:治小兒多熱不痊後。
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
又方:治卒心痛。
郁李仁三七枚爛嚼,以新汲水下之,飯溫湯尤妙熱呷之。
楊氏産乳:療身體腫滿水氣急,卧不得。
郁李仁一大合搗為末,和麥面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瘥。
衍義曰:郁李仁,其子如禦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
其仁,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 莽草 莽草 味辛,苦,溫,有毒。
主頭風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
殺蟲魚。
療喉痹不通,乳難。
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
一名,一名春草。
生上谷山谷及冤句。
五月采葉,陰幹。
陶隐居雲: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新烈者良。
人用搗以和米,納水中,魚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無妨。
莽草字亦作(音罔)字,今俗呼為草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春草。
釋曰:藥草也,今俗呼為草。
郭雲:一名芒草者,所見本異也。
藥性論雲:草,臣。
能治為末,雞子白調如糊,毒腫,幹即更易上。
日華子雲:治皮膚麻痹,并濃煎湯淋,風牙痛圖經曰:莽草,亦曰草。
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
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五月、七月采葉,陰幹。
一說:藤生,繞木石間。
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草。
今含少頃間吐之,以治牙齒風甚效。
此木也。
而《爾雅·釋草》雲:,春草。
釋曰:藥草,莽草也。
郭璞雲:一名芒草,音近故爾。
然謂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唐本餘治難産。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便取葉細锉,又,生甘草、水蓼二味并細锉之,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于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曬幹用之。
勿用尖有孿生者。
聖惠方:治牙齒孔,疼痛及有蟲。
用草為末,綿裹納孔中,或于痛處咬之,低頭吐津勿咽之,疼痛便定。
又方:治瘰發腫而堅結成核。
用草一兩為末,雞子白和敷于帛上,貼之,日二易之,便瘥。
肘後方:治癰瘡未潰。
草末,雞子白塗紙濃粘貼,燥複易,得痛良。
又風齒疼,頰腫。
用五兩,水一鬥煮取五升,熱含漱吐之,一日盡。
梅師方:治齒腫痛。
草、郁李仁各四兩,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熱含冷吐。
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草熏之則死。
衍義曰:莽草,今人呼為草。
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痹。
《本經》一名春草。
諸家皆謂為草,今居木部,《圖經》亦然。
今世所用者,皆木葉也。
如石南,枝、梗幹則绉,揉之,其嗅如椒。
《爾雅·釋草》雲:,春草。
釋曰:今莽草也。
與《本經》合,今當具言之。
石南條中,陶隐居注雲:似草,淩冬不凋。
誠木無疑。
無食子 味苦,溫,無毒。
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
出西戎。
唐本注雲:生沙碛間。
樹似柽。
今注一名沒石子。
出波斯國。
主小兒疳,能黑髭發,治陰瘡,陰汁,溫中和氣。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無食子,使,治大人、小兒大腹雜俎雲:無石子出波斯國,波斯呼為摩賊樹。
高六、七丈,圍八九尺。
葉似桃而長。
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
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
蟲蝕成孔者入藥用。
其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跋屢,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粟黃,可啖之。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雲:波斯國,大小如藥子,味溫、平,無毒。
主腸虛冷痢,益血生精,烏髭發,和氣安神,治陰毒痿。
燒灰用。
張仲景使治陰汗,取燒灰,先以微溫浴了,即以帛微後敷灰囊上,甚良。
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為沒食子。
今人呼墨食子,轉謬矣。
雷公雲:墨石子,凡用勿令銅、鐵,并被火驚者。
顆小、紋細,上無米者妙。
用漿水于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盡,卻焙幹研了用,勿搗,能為烏犀色。
千金方:治急疳蝕口鼻者。
沒石子為末,吹下部,即瘥。
子母秘錄:治産後痢。
沒石子一個,燒為末。
和酒服方寸匕,冷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馄饨食之。
衍義曰:無石子,今人合他藥染髭。
黃藥根 黃藥根 味苦,平,無毒。
主諸惡腫瘡,喉痹,蛇犬咬毒。
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
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生嶺南。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黃藥,涼。
治馬一切疾。
圖經曰:黃藥根,生嶺南,今夔、峽州郡及明、越、秦、隴州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者為勝。
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十月采根。
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葉似荞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初采濕時紅赤色,曝幹即黃。
開州興元府又産一種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
主五髒邪氣,治肺壓熱,除煩躁,亦入馬藥用。
春采根曝幹。
又下有藥實根條雲:生蜀郡山谷。
蘇恭雲:即藥子也。
用其核仁。
《本經》誤載根字,疑即黃藥之實,然雲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
今亦稀用,故附于此。
孫思邈《千金月令》療忽生瘿疾一、二年者。
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
如輕虛,即是他州者,力慢,須用一倍。
取無灰酒一鬥,投藥其中,固濟瓶口。
以糠火燒一複時,停騰,待酒冷即開。
患者時時飲一盞,不令絕酒氣。
經三、五日後,常須把鏡自照,覺消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
劉禹錫《傳信方》亦着其效,雲得之邕州從事張。
目擊有效,複己試,其驗如神。
其方小異處,惟燒酒候香氣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太猛,酒有灰。
經驗方:治咯血。
黃藥、漢防己各一兩,為末。
每服一錢匕,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後氣。
用黃藥子一斤浸洗淨,酒一鬥浸之。
每日早晚常服一盞。
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
但以線子逐日度瘿,知其效。
簡要濟衆治鼻衄不止。
黃藥子為末。
每服二錢匕,煎薄膠湯下。
良久,以新汲水調面末一匙頭服之,又方:敷瘡藥。
子四兩為末,以冷水調敷瘡上,幹即旋敷之。
兵部手集治鼻衄出血,王郎中得方:以新汲水摩黃藥子一碗,勿令絕稀,頓服立瘥。
衍義曰:黃藥,亦治馬心肺熱,有功。
雷丸 味苦、鹹,寒、微寒,有小毒。
主殺三蟲,逐毒瓦斯,胃中熱。
利丈夫,不利女子。
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
久服令人陰痿。
一名雷矢,一名雷實。
赤者殺人。
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
八月采根,曝幹。
(荔實、濃樸為之使,惡葛根。
) 陶隐居雲:今出建平、宜都間。
累累相連如丸。
《本經》雲:利丈夫。
《别錄》雲:久服陰雷丸,竹之苓也。
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
今出房州、金州。
今注此物性寒。
《本經》雲:利丈夫,不利女子。
《别錄》雲:久服令陰痿者,于事相反。
按此則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髒氣,其義顯矣。
臣禹錫等謹按範子雲:雷矢出漢中,色白者善。
吳氏雲:雷丸,神農:苦。
黃帝、歧伯、桐君:甘,有毒。
扁鵲:甘,無毒。
季氏:大寒。
藥性論雲:雷丸,君,惡蓄根,味苦,有小毒。
能逐風。
芫花為使。
主癫痫狂走,殺蛔蟲。
日華子雲:入藥炮用。
雷公雲: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銅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
又用甘草湯浸一宿後蒸,從巳至未,出,曬幹。
卻以酒拌,如前從巳至未蒸,曬幹用。
經驗前方:下寸白蟲。
雷丸一味,水浸軟去皮切,焙幹為末。
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便以一錢匕藥,稀粥調半錢服之,服時須六衙及上半月日,蟲
樹枝及木中蟲屑。
枝皮味苦,寒,無毒。
主痰熱淋,可為吐湯。
煮洗風腫癢。
酒煮含,主齒痛。
木中蟲屑可為浴湯,主風瘙癢、瘾疹。
大效。
此人間柳樹是也。
陶雲水楊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苦柳華,使。
主止血,治濕痹,四肢攣急,膝痛。
陳藏器雲:柳絮,《本經》以絮為花,花即初發時黃蕊。
子為飛絮,以絮為花,其誤甚矣。
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
楊樹葉短,柳樹枝長。
日華子雲:葉治天行熱病,疔瘡,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服金石藥人發大熱悶,并下水氣。
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
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圖經曰:柳華、葉、實,生琅邪川澤,今處處有之,俗所謂楊柳者也。
《本經》以絮為華。
陳藏器雲:華即初發黃蕊也,子乃飛絮也。
采無時。
其枝皮及根亦入藥。
葛洪治癰疽腫毒,妒乳等多用之。
韋宙《獨行方》主疔瘡及反花瘡,并煎柳枝,葉作膏塗之。
今人作浴湯、膏今人謂柳為楊柳,非也。
《說文》:楊,蒲柳也;柳,小楊也。
其類非一。
蒲柳其枝勁韌,可為箭。
《左傳》所謂董澤之蒲,又謂之符,即上條水楊是也。
今河北沙地多生此,又生水旁,葉粗而白,木理微赤,白杞柳。
《鄭詩》雲:無伐我樹杞。
陸機雲:杞,柳也,其木人以為車毂,共山淇水旁,魚國汶水旁,純生杞也。
又,《孟子》雲:告子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是也。
今人取其細條,火逼令柔韌,屈作箱箧,河朔尤多。
又下有赤柽木,生河西沙地。
皮赤葉細,即是今所謂柽柳者,又名春柳。
《爾雅》曰:柽,河柳。
郭璞雲:今河旁赤莖小楊。
陸機《詩疏》雲: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師。
枝、葉似松是也。
其木中脂,一名柽乳。
醫方:稀用,故附于此。
陳藏器雲:絮主止血,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煎柳枝浴。
外台秘要:治黃膽。
柳枝以水一鬥,煮取濃汁半升,服令盡。
肘後方:治乳癰,二、三日種痛不瘥,但堅紫色者。
用煎柳根皮法雲,熬令溫熨腫,一宿愈。
又方:湯火灼成瘡。
柳皮燒灰,以粉塗之。
又方:取柳白皮細切,以豬脂煎取汁,敷之。
孫真人:治牙齒疼。
柳枝一握,細锉,入少鹽花,漿水煎,含之甚妙。
集驗方:治腫。
柳枝如腳指大,長三尺,二十枚,水煮令極熱,以故布裹腫處,取湯熱洗之,即瘥。
子母秘錄:小兒丹煩。
柳葉一斤,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拓洗赤處,日七、八度。
鬥有膿不出,及癰已結聚。
柳根細切熟槌,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
又方:治耳卒風毒腫起。
用柳蠹樹上蟲糞,以水化,取清水調白礬少許,滴入耳中,甚妙。
又方:治卒風毒腫,氣急痛。
以柳白皮一斤,锉,以酒煮令熱,帛裹熨腫上,冷再煮易之,甚妙也。
古今錄驗:治齒痛。
以楊柳白皮,卷如指許大,含嚼之,以汁漬痛齒根,數過即瘥也。
又方:治牙齒風齲。
以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于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漬之,經三日,含之頻吐。
丹房鏡源:雲:柳膠結砂子。
别說雲:謹按絮貼灸瘡良。
飛入池沼,于陰暗處為浮萍,嘗以器盛水,置絮其中數日,覆之即成,又多積,可以杆作氈,以代羊毛,極柔軟,宜與小兒卧,衍義曰:柳華,《經》曰:味苦。
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
及其華幹,絮方:出,又謂之柳絮。
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
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疔之類,多不因種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
陳藏器之說是。
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風,狀如飛雪。
誤矣。
《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風而起。
楝實 楝實 味苦,寒,有小毒。
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根 微寒。
療蛔蟲,利大腸。
生荊山山谷。
陶隐居雲:處處有。
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雲辟惡。
其根以苦酒摩塗疥,甚良。
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唐本注雲: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
用當取雌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楝實,亦可單用。
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日華子雲:楝皮,苦,微毒。
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癞,小兒壯熱,并煎湯浸洗。
服食須是生子者。
雌樹皮一兩,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殺毒,瀉多以冷粥止,不瀉者以熱蔥粥發。
無子雄樹,能吐瀉殺人,不圖經曰:楝實,即金鈴子也。
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
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
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
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實。
其根采無時。
此種有雌雄。
雄者很赤,無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
當用雌者,俗間謂之苦楝子。
韋宙《獨行方》主蛲蟲攻心如刺,口吐清水。
取根锉,水煮令濃赤黑色。
以汁合雷公雲:凡采得後曬幹,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
勿單用。
其核碎槌,用漿水煮一伏時了用。
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又花落子,謂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方:治長蟲。
楝實,淳苦酒中漬宿,以綿裹,塞谷道中三寸許,日易之。
千金方:治小兒蛔蟲,楝木皮削上蒼皮,以水煮汁飲,量大小進。
又方:蠼瘡。
楝樹枝皮燒灰,和豬膏敷之。
又方:治小兒秃瘡及諸惡瘡。
肘後方:治若着口。
裹東行楝根細锉,水煮濃汁含之數口,吐勿咽。
經驗方:小兒殺蟲,定疼痛。
抵聖散:以苦楝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水一盞,末一錢時服之。
又方:治髒毒小血。
以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
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又方:治丈本髒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
金鈴子一百個,湯溫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槌微破,麸二升,同于銅铛内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
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并得,其麸、巴豆不用也。
鬥門方:治蛔蟲咬心,用苦楝治皮煎一大盞服下。
又方:治五種蟲。
以楝皮去其蒼者,焙幹為末,米飲下二錢匕。
又方:治瘾疹,楝皮濃煎浴。
荊楚歲時記:雲:風俗通,獬豸食楝。
又雲蛟龍裹楝。
椿木葉 椿木葉 味苦,有毒。
主洗瘡疥,風疽。
水煮藥汁用之。
皮主疳。
樗木根、葉,尤良。
唐本注雲: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樗木、味苦,有小毒。
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蟲,去疥,主鬼疰傳屍,蠱毒下血。
根皮去鬼氣,取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絞取汁,煎一沸。
三、五日一度服。
葉似椿,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目。
葉脫處有痕,如白樗,散木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樗白皮,使,味苦,微熱,無毒。
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蕭炳雲: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療之,根皮尤良,俗呼為虎眼樹。
《本經》椿木,殊不相似。
孟诜雲:椿,溫。
動風熏十二經脈,五髒六腑,多食令人神昏,血氣微。
又,女子血崩及産後血不止,月信來多。
可取東引細根一大握,洗之,以水一大升煮,分再服,便斷。
亦止赤帶下。
又椿,俗名豬椿,療小兒疳痢,可多煮汁後灌之。
又取白皮一握,倉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甘草三寸,炙豉兩合,以水一升,煮取半升,頓服之,小兒以意服之。
枝、葉與皮,功用皆同。
日華子雲:樗皮,溫,無毒。
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入藥蜜炙用。
圖經曰:椿木、樗木,舊并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
二木形幹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
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
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
立于途,匠者罔顧是也。
并采無時。
《爾雅》雲:栲,山樗。
郭璞注雲: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類漆也。
俗語雲:、樗、栲、漆,相似如一。
《詩·唐風》雲:山有栲。
陸機疏雲:山樗與田樗無異,葉似差狹耳。
吳人以其葉為茗。
許慎以栲讀為糗。
今人言栲,失其聲耳。
然則樗類之别種也。
樗根煮汁,主下血及小兒疳痢。
亦取白皮和倉粳米,蔥白、甘草、豉同煎飲食服,血痢便斷。
唐·劉禹錫着樗根馄饨法雲: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或者水谷痢兼腰疼等。
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撚作馄饨子,如皂莢子大,清水煮。
每日空腹服十枚。
并無禁忌,神良。
食療:雲:主疳痢,殺蛔蟲。
又名臭椿。
若和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脈也。
雷公雲: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頭者上。
及不用莖、葉,隻用根,采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陰幹用。
偏利溺澀也。
肘後方:治小兒頭生白秃,發不生出。
椿、楸、桃葉心取汁,敷之,大效。
子母秘錄經驗方:治髒毒亦白痢。
香椿淨洗刷,剝取皮,曬幹,為末。
飲下一錢,立效。
治小兒疳。
椿白皮曬幹,二兩為末,淘粟米去泔,研濃汁糊和丸,如梧子大。
十歲三、四丸,量數加減。
一丸納竹筒中,吹入鼻中,三度瘥。
服丸以飲下。
楊氏産乳:療疳痢困重,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
日曬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鹽、醋、酒亦得,頻服,多少量兒大小。
又方:近效療久痢及疳痢。
揀樗根白皮,不限多少,常取土際不用見狗及風,細切,搗如泥,取面撚作馄饨子,如小棗大,勿令破,熟煮吞七枚。
重者不過七服。
皆空肚。
忌油膩、熱面、毒物。
又方:疳痢曉夜無度者。
取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和粟米泔一雞子許,灌下部,再度即瘥。
其驗如神。
小孩減用之,甚妙。
衍義曰:椿木葉,椿、樗皆臭。
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
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幹端直者為椿。
椿用木葉。
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幹多迂矮者為樗。
樗用根、葉、莢。
故曰未見椿上有莢者,唯樗木上有。
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
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根據此推究。
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
後以食啖過常,蓄毒在髒,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
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
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
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
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
服稍涼藥,即洩注氣赢,粥食愈減。
服溫平藥,則病不知。
如此将期歲,醫告術窮,垂命待盡。
或有人教服人參散,病家亦不敢主當,謾與服之,才一服,知。
二服,減。
三服,膿血皆定。
自此不拾服,其疾遂愈。
後問其方,雲: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瘥。
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
每用二錢匕,空心以溫酒調服。
如不飲酒,以溫米飲代。
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蒜等。
郁李仁 郁李李仁 味酸,平,無毒。
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根 主齒龈腫,齲(丘禹切)齒,堅齒,去白蟲。
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
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
五月、六月采根。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
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甚甘香,有少澀味也雲:常棣,一名棣。
郭雲:今山中有棣樹,子如櫻桃,可食。
《詩·小雅》雲:常棣之華。
陸機雲:許慎曰,白棣樹也,如李而小如櫻桃,正白,今官園種之。
又有赤棣樹,亦似白棣,葉如刺榆葉而微圓,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關西、天水、隴西多有之。
藥性論雲:郁李仁,臣,味苦、辛。
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
根治齒痛,宣結氣,破結聚。
日華子雲:郁李仁。
通洩五髒,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又雲根,涼,無毒。
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牙,濃煎含之。
圖經曰:郁李仁,《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雲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處處有之。
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唯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随子熟。
六月采根并實,取核中仁用。
陸機《草木疏》雲:唐棣,即奧李也。
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
所在山中皆有。
其華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實如李子,可食。
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用。
韋宙《獨行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
以郁李仁十二分,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仁(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
空腹餐之,佳。
《必效方》療癖。
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并仁者,與幹面相拌,搗為餅。
如猶幹和淡水,如常搜面作餅,大小一如病患掌。
為二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
空腹食一枚,當快利。
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
若至午後痢不止,即以醋飯止之。
利後當虛。
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
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
無不效。
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病減之後,服者亦任量力,累試神驗。
雷公雲:凡采得,先湯浸,然削上尖、去皮令淨,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幹,研如膏用。
食療:雲:氣結者,酒服仁四十九粒,更瀉尤良。
又破癖氣,能下四肢水。
外台秘要:張文仲齲齒。
以郁李根白皮切,水煮濃汁含之。
冷即易,吐出蟲。
姚和衆:治小兒多熱不痊後。
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
又方:治卒心痛。
郁李仁三七枚爛嚼,以新汲水下之,飯溫湯尤妙熱呷之。
楊氏産乳:療身體腫滿水氣急,卧不得。
郁李仁一大合搗為末,和麥面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瘥。
衍義曰:郁李仁,其子如禦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
其仁,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 莽草 莽草 味辛,苦,溫,有毒。
主頭風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
殺蟲魚。
療喉痹不通,乳難。
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
一名,一名春草。
生上谷山谷及冤句。
五月采葉,陰幹。
陶隐居雲: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新烈者良。
人用搗以和米,納水中,魚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無妨。
莽草字亦作(音罔)字,今俗呼為草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春草。
釋曰:藥草也,今俗呼為草。
郭雲:一名芒草者,所見本異也。
藥性論雲:草,臣。
能治為末,雞子白調如糊,毒腫,幹即更易上。
日華子雲:治皮膚麻痹,并濃煎湯淋,風牙痛圖經曰:莽草,亦曰草。
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
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
五月、七月采葉,陰幹。
一說:藤生,繞木石間。
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草。
今含少頃間吐之,以治牙齒風甚效。
此木也。
而《爾雅·釋草》雲:,春草。
釋曰:藥草,莽草也。
郭璞雲:一名芒草,音近故爾。
然謂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唐本餘治難産。
雷公雲:凡使,采得後便取葉細锉,又,生甘草、水蓼二味并細锉之,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于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曬幹用之。
勿用尖有孿生者。
聖惠方:治牙齒孔,疼痛及有蟲。
用草為末,綿裹納孔中,或于痛處咬之,低頭吐津勿咽之,疼痛便定。
又方:治瘰發腫而堅結成核。
用草一兩為末,雞子白和敷于帛上,貼之,日二易之,便瘥。
肘後方:治癰瘡未潰。
草末,雞子白塗紙濃粘貼,燥複易,得痛良。
又風齒疼,頰腫。
用五兩,水一鬥煮取五升,熱含漱吐之,一日盡。
梅師方:治齒腫痛。
草、郁李仁各四兩,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熱含冷吐。
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草熏之則死。
衍義曰:莽草,今人呼為草。
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痹。
《本經》一名春草。
諸家皆謂為草,今居木部,《圖經》亦然。
今世所用者,皆木葉也。
如石南,枝、梗幹則绉,揉之,其嗅如椒。
《爾雅·釋草》雲:,春草。
釋曰:今莽草也。
與《本經》合,今當具言之。
石南條中,陶隐居注雲:似草,淩冬不凋。
誠木無疑。
無食子 味苦,溫,無毒。
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
出西戎。
唐本注雲:生沙碛間。
樹似柽。
今注一名沒石子。
出波斯國。
主小兒疳,能黑髭發,治陰瘡,陰汁,溫中和氣。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無食子,使,治大人、小兒大腹雜俎雲:無石子出波斯國,波斯呼為摩賊樹。
高六、七丈,圍八九尺。
葉似桃而長。
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
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
蟲蝕成孔者入藥用。
其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跋屢,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粟黃,可啖之。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雲:波斯國,大小如藥子,味溫、平,無毒。
主腸虛冷痢,益血生精,烏髭發,和氣安神,治陰毒痿。
燒灰用。
張仲景使治陰汗,取燒灰,先以微溫浴了,即以帛微後敷灰囊上,甚良。
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為沒食子。
今人呼墨食子,轉謬矣。
雷公雲:墨石子,凡用勿令銅、鐵,并被火驚者。
顆小、紋細,上無米者妙。
用漿水于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盡,卻焙幹研了用,勿搗,能為烏犀色。
千金方:治急疳蝕口鼻者。
沒石子為末,吹下部,即瘥。
子母秘錄:治産後痢。
沒石子一個,燒為末。
和酒服方寸匕,冷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馄饨食之。
衍義曰:無石子,今人合他藥染髭。
黃藥根 黃藥根 味苦,平,無毒。
主諸惡腫瘡,喉痹,蛇犬咬毒。
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
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生嶺南。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黃藥,涼。
治馬一切疾。
圖經曰:黃藥根,生嶺南,今夔、峽州郡及明、越、秦、隴州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者為勝。
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十月采根。
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葉似荞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初采濕時紅赤色,曝幹即黃。
開州興元府又産一種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
主五髒邪氣,治肺壓熱,除煩躁,亦入馬藥用。
春采根曝幹。
又下有藥實根條雲:生蜀郡山谷。
蘇恭雲:即藥子也。
用其核仁。
《本經》誤載根字,疑即黃藥之實,然雲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
今亦稀用,故附于此。
孫思邈《千金月令》療忽生瘿疾一、二年者。
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
如輕虛,即是他州者,力慢,須用一倍。
取無灰酒一鬥,投藥其中,固濟瓶口。
以糠火燒一複時,停騰,待酒冷即開。
患者時時飲一盞,不令絕酒氣。
經三、五日後,常須把鏡自照,覺消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
劉禹錫《傳信方》亦着其效,雲得之邕州從事張。
目擊有效,複己試,其驗如神。
其方小異處,惟燒酒候香氣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太猛,酒有灰。
經驗方:治咯血。
黃藥、漢防己各一兩,為末。
每服一錢匕,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後氣。
用黃藥子一斤浸洗淨,酒一鬥浸之。
每日早晚常服一盞。
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
但以線子逐日度瘿,知其效。
簡要濟衆治鼻衄不止。
黃藥子為末。
每服二錢匕,煎薄膠湯下。
良久,以新汲水調面末一匙頭服之,又方:敷瘡藥。
子四兩為末,以冷水調敷瘡上,幹即旋敷之。
兵部手集治鼻衄出血,王郎中得方:以新汲水摩黃藥子一碗,勿令絕稀,頓服立瘥。
衍義曰:黃藥,亦治馬心肺熱,有功。
雷丸 味苦、鹹,寒、微寒,有小毒。
主殺三蟲,逐毒瓦斯,胃中熱。
利丈夫,不利女子。
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
久服令人陰痿。
一名雷矢,一名雷實。
赤者殺人。
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
八月采根,曝幹。
(荔實、濃樸為之使,惡葛根。
) 陶隐居雲:今出建平、宜都間。
累累相連如丸。
《本經》雲:利丈夫。
《别錄》雲:久服陰雷丸,竹之苓也。
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
今出房州、金州。
今注此物性寒。
《本經》雲:利丈夫,不利女子。
《别錄》雲:久服令陰痿者,于事相反。
按此則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髒氣,其義顯矣。
臣禹錫等謹按範子雲:雷矢出漢中,色白者善。
吳氏雲:雷丸,神農:苦。
黃帝、歧伯、桐君:甘,有毒。
扁鵲:甘,無毒。
季氏:大寒。
藥性論雲:雷丸,君,惡蓄根,味苦,有小毒。
能逐風。
芫花為使。
主癫痫狂走,殺蛔蟲。
日華子雲:入藥炮用。
雷公雲: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銅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
又用甘草湯浸一宿後蒸,從巳至未,出,曬幹。
卻以酒拌,如前從巳至未蒸,曬幹用。
經驗前方:下寸白蟲。
雷丸一味,水浸軟去皮切,焙幹為末。
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便以一錢匕藥,稀粥調半錢服之,服時須六衙及上半月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