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嚼久漸甘美。
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
過多則滑腸。
栾荊 栾荊 味辛、苦,溫,有小毒。
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癫痫狂痙,濕痹寒冷疼痛。
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載,亦無别名。
但有栾花,功用又别,非此花也。
唐本注雲:按其莖、葉都似石南,幹亦反卷,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
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栾荊子,君,惡石膏,味甘、辛,微熱,無毒。
能治四肢不遂,主通血脈,明目,益精光。
決明為使。
圖經曰:栾荊,舊不着所出州郡,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
性溫,味苦,有小毒。
苗葉主大狂痙痹冷病。
蘇恭雲:莖、葉都似石南,幹亦自反,經冬不凋,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
今諸郡所上者,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枯。
六八月采子。
與地瀝青同熬,塗駝畜瘡疥或淋炸藥中用之,亦名頑荊。
衍義曰:栾荊,即前所謂牡荊也,不合更立此條。
況《本經》元無栾荊,已具蔓荊實條中。
扶木皮 味苦,平,有小毒。
去風血,腳氣疼痹,損瘀血,痛不可忍。
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作湯,捋腳氣疼腫,殺瘃(陟玉切)蟲風瘙。
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時不敗。
生江南山谷。
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
《詩》雲:棠棣之華偏其反。
而鄭注雲:棠棣,也,亦名楊。
崔豹雲:楊,圓葉弱蒂,微風大搖。
(新補見陳藏器。
) 木鼈子 木鼈子 味甘,溫,無毒。
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婦人乳癰,肛門腫痛。
藤生。
葉有五花,狀如薯蓣,葉青色面光。
花黃。
其子似栝蒌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
其核似鼈,故以為名。
出郎州及南中。
七、八月采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醋摩消腫毒。
圖經雲木鼈子,出郎州及南中,今湖、嶺諸州及杭、越、全、嶽州亦有之。
春生苗,作蔓,葉有五花,狀如山芋,青色面光。
四月生黃花,六月結實,似栝蒌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
其核似鼈,故以為名。
每一實,有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采。
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
孫用和治痔方:以木鼈子三枚,去皮杵碎,砂盆内研如泥,以百沸湯一大碗,以上入盆器内,坐上熏之至通,手即洗,一日不過三、二次。
衍義曰:木鼈子,蔓生,歲一枯。
葉如蒲桃,實如大栝蒌,熟則紅黃色,微有刺,不能刺人。
九月、十月熟,實中之子曰木鼈子。
但根不死,春旋生苗,其子一頭尖者為雄。
凡植時,須雌雄相合,麻縷纏定;及其生也,則去其雄者,方結實。
藥實根 味辛,溫,無毒。
主邪氣,諸痹疼酸,續絕傷,補骨髓。
一名連木。
生蜀郡山谷。
采無時。
唐本注雲:此藥子也,當今盛用,胡名那綻,出通州、渝州。
《本經》用根。
恐誤載根字。
子、味辛,平,無毒。
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
樹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甘,用其核仁。
圖經文具黃藥條下。
釣藤 釣藤 微寒,無毒。
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痫。
陶隐居雲:出建平。
亦作吊藤字。
唯療小兒,不入餘方。
唐本注雲:出梁州。
葉細長,莖間有刺,若釣鈎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味苦。
藥性論雲:釣藤,臣,味甘,平。
能主小兒驚啼,螈熱擁。
日華子雲:治客忤胎風。
圖經曰:釣藤,《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雲:出梁州,今亦興元府有之。
葉細莖長,節間有刺若釣鈎。
三月采。
字或作吊。
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
其赤湯治卒得痫,用吊藤、甘草二合。
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
大良。
又《廣濟》及《崔氏方》吊藤皮。
衍義曰:釣藤,中空,二《經》不言之。
長八、九尺,或一、二丈者。
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
小人有以穴隙間緻酒甕中盜取酒,以氣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斷。
專治小兒驚熱 栾華 栾華 味苦,寒,無毒。
主目痛淚出,傷,消目腫。
生漢中川谷。
五月采。
(決明為之使。
) 唐本注雲: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小長大。
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硬,堪為數珠者,是也。
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取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大效。
花以染黃色,甚鮮好。
圖經曰:栾華,生漢中川谷,今南方:及都下園圃中或有之。
葉似木槿而薄細。
花黃似槐而稍長大。
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堪為數珠者。
五月采。
其花亦可染黃,南人取以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甚效。
衍義曰:栾華,今長安山中亦有,其子即謂之木栾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其入藥。
蔓椒 味苦,溫,無毒。
主風寒濕痹,曆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
一名豕椒,一名豬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
生雲中川谷及丘冢間。
采莖、根,煮釀酒。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俗呼為,似椒、(音黨),小不香爾。
一名椒。
可以蒸病出汗也。
圖經文具蜀椒條下。
食療主賊風攣急。
感藤 味甘,平,無毒。
調中益氣,主五髒,通血氣,解諸熱,止渴,除煩悶,治腎釣氣。
如木防己。
生江南山谷。
如雞卵大,斫藤斷,吹氣出一頭,其汁甘美如蜜。
葉生研,敷蛇蟲咬瘡。
一名甘藤。
甘、感聲近,又名甜藤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赤柽木 無毒。
主剝驢馬血入肉毒。
取火炙用熨之。
亦可煮汁浸之。
其木中脂,一名柽乳,入合質汗用之。
生河西沙地。
皮赤色,葉細。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雲:柽,一名河柳。
郭雲:今河旁赤莖小楊。
陸機雲:生水旁,皮正圖經文具柳華條下衍義曰:赤柽木,又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
花肉紅色,成細穗,河西者,戎人取滑枝為鞭,京師亦甚多。
突厥白 味苦。
主金瘡,生肉止血,補腰續筋。
出突厥國,色白如灰,乃雲鍛石共諸藥合成之。
夷人以合金瘡,中國用之。
今醫家見用經效者,潞州出焉。
其根黃白色,狀似茯苓而虛軟。
苗高三、四尺,春夏葉如薄荷。
花似牽牛而紫,上有白棱。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今附) 賣子木 賣子木 味甘、微鹹,平,無毒。
主折傷血内溜,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生山谷中。
唐本注雲:其葉似柿。
出劍南、邛州。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今渠州歲貢作買子木。
圖經曰:賣子木,《本經》不載所出州土,注雲出劍南、邛州,今唯渠州有之。
每歲土貢,謂之買子木。
株高五、七尺,木徑寸許。
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
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簇作大朵,焦紅色。
随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每株花裁三、五大朵耳。
五月采其枝、葉用。
雷公雲:凡采得後粗搗,用酥炒令酥盡為度,然入用。
每一兩用酥二分為度。
婆羅得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塊,溫中,補腰骨,破癖,可染髭發令黑。
樹如柳,子如萆(音卑)麻。
生西國。
(今附) 海藥:雲謹按徐氏雲:生西海波斯國。
似中華柳樹也,方家多用。
甘露藤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氣諸病。
久服調中溫補,令人肥健,好顔色,止消渴,潤五髒,除腹内諸冷。
生嶺南。
藤蔓如箸,一名肥藤,人服之得肥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大空 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三蟲,殺虮虱。
生山谷中。
取根皮作末,油和塗,虮虱皆死。
唐本注雲:根皮赤。
葉似楮,小圓濃。
作小樹,抽條高六、七尺。
出襄州山谷,所在亦有,秦隴人名為獨空。
(唐本先附) 椿莢 主大便下血。
今近道處處有之。
夏中生莢,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常生臭樗上,未見椿上有莢者。
然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俗中名此為椿莢,其實樗莢耳。
(新定) 衍義文具椿木條下。
水楊葉 水楊葉 嫩枝,味苦,平,無毒。
主久痢赤白,搗和水絞取汁,服一升,日二,大效。
今注水楊葉,圓闊而赤,枝條短硬,多生水岸旁。
樹與楊柳相似,既生水岸,故名水楊也。
(唐本先附) 圖經文具白楊條下。
楊栌木 味苦,寒,有毒。
主疽惡瘡,水煮葉汁洗瘡,立瘥。
生籬垣間。
一名空疏。
所在皆有。
(唐本先附) 子 味辛辣如椒。
主遊蠱,飛屍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當下涎沫。
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殺腥物。
木高碩,莖有刺。
(新補見陳藏器。
)圖經文具蜀椒條下。
楠材 微溫。
主霍亂吐下不止。
陶隐居雲:削作柿煮服之,窮無他藥用此。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辛,熱,微毒。
治轉筋。
衍義曰:楠材,今江南等路造船場,皆此木也。
緣木性堅而善居水。
久則多中空,為白蟻所穴。
柘木 味甘,溫,無毒。
主補虛損。
取白皮及東行根白皮,煮汁釀酒,主風虛耳聾,勞損虛羸瘦,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洩精者。
取汁服之,無刺者良。
木主婦人崩中血結,及主瘧疾,兼堪染黃。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衍義曰:柘木,裡有紋,亦可旋為器。
葉飼蠶曰柘蠶,葉梗,然不及桑葉。
東行根及皮,煮汁釀酒,治風虛耳聾有驗。
餘如《經》。
柞木皮 味苦,平,無毒。
治黃膽病,皮燒末,服方寸匕。
生南方,葉細,今之作梳者是。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黃栌 味苦,寒,無毒。
除煩熱,解酒疸目黃,煮服之。
亦洗湯火、漆瘡及赤眼。
堪染黃。
生商洛山谷,葉圓木黃,川界甚有之。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楊氏産乳治漆瘡,煎黃栌水汁洗之,最良。
棕榈子 棕榈子 平,無毒。
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及養血。
皮 平,無毒。
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帶下,腸風赤白痢,入藥燒灰用,不可絕過。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圖經曰:棕榈,亦曰榈。
出嶺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
木高一、二丈,旁無枝條。
葉大而圓,歧生枝端。
有皮相重,被于四旁,每皮一匝為一節。
二旬一采,轉複生上。
六、七月生黃白花。
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
九月、十月采其皮木用。
《山海經》曰:石脆(一作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衍義曰:棕榈木,今人旋為器。
皮燒為黑灰,治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
每歲剮取棕皮,不爾束死。
花如魚子,渫熟,淹為果。
木槿 平,無毒。
止腸風瀉血,又主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入藥炒用。
取汁度絲使得易絡。
花 涼,無毒。
治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
作湯代茶吃,治風。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衍義曰:木槿,如小葵,花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
花與枝兩用。
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
餘如《經》。
芫花 蕪花 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
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胸中痰水,喜(音戲)唾,水腫,五水在五髒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久服令人虛。
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杜芫。
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
可用毒魚。
生淮源川谷。
三月日采花,陰幹。
(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及柳葉,根皮黃似桑根。
正月、二月花發,紫碧色,葉未生時收,曬幹。
三月即葉生花落,不堪用也。
藥性論雲:芫花,使,有大毒。
能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髒,寒痰涕唾如膠者,主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如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日華子雲:療嗽,瘴瘧。
所在有,小樹子在陂澗旁,三月中盛花,淺紫色。
圖經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今在處有之。
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尺。
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
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
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
三月三日采,陰幹。
其花須未成蕊,蒂細小,未生葉時收之。
葉生花落,即不堪用。
《吳普本草》雲:芫花一名敗華,一名兒草,一名黃大戟。
二月生葉,加濃則黑。
華有紫、赤、白者。
三月實落盡,葉乃生是也。
而今绛州出者花黃,謂之黃芫花。
漢·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蛲(音饒)瘕。
蛲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數升,病遂愈。
張仲景治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者,可攻,十棗湯主之。
芫花(熬) 、甘遂、大戟三物等分,停各篩末。
取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渣,納諸藥。
強人一錢匕,赢人半匕,溫服之。
不下,明旦更加半匕,下後藤粥自養,病懸飲者亦主之。
胡洽治水腫及支飲、飲。
加大黃、甘草并煎,五物各一兩,棗十枚同煮,如法。
一方:又加芒硝一兩,湯成下之。
又《千金方》死。
起人死方:取芫花一斤,以水吳普又雲:芫花根,一名赤芫根。
神農:辛。
雷公;苦,有毒。
生邯鄲。
八月、九月采,陰幹。
久服令人洩,右方:亦入藥用。
《古今錄驗》療暴中冷,傷寒,鼻塞喘嗽,喉中塞,失音聲者。
裹。
舂芫花根令飛楊,入其七孔中。
當眼淚出,口鼻皆羅刺畢畢耳。
勿住,令芫根盡則止。
病必于此瘥。
經驗方:治痔有頭方: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以淨水洗卻,入木臼搗,用少許水絞取汁,于銀、銅器内慢火煎成膏,将絲線于膏内度過系痔,系時微痛,候心躁落時,以紙拈子入膏藥于竅内,永除根本,未落,不得使水。
三國志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如五、六十,人或親識之,謂其已百餘歲矣。
二十六種陳藏器餘 榈木皮 味苦、澀,平,無毒。
燒作灰,主破血止血。
初生子黃白色,作房如魚子。
有小毒。
破血,但戟人喉,未可輕服。
皮作繩,入土千歲不爛。
昔有人開冢得之,索已生根。
此木類,嶺南有虎散、桄榔、冬葉、蒲葵、椰子、槟榔、多羅等,皆相似。
各有所用。
榈一名棕榈,即今川中棕榈。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嶺南山谷。
平、溫。
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并宜燒灰使用。
其實黃白色,有大毒。
不堪服食也。
楸木皮 味苦,小寒,無毒。
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
煎膏,粘敷惡瘡,疽癰腫疳,野雞病。
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
葉,搗敷瘡腫。
亦煮湯,洗膿血。
冬取幹葉湯揉用之。
《範汪方》諸腫癰潰,及内有刺不出者。
取楸葉十重貼之。
生山谷間。
亦植園林,以為材用,與梓樹本同末異,若柏葉之有松身,蘇敬以二木為一誤也。
其分析在解紛條中矣。
圖經文具梓白皮條下。
海藥雲:微溫。
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并宜入面藥。
聖惠方:治頭極癢,不痛,出瘡。
用楸葉不限多少,少搗絞汁塗之。
又方:治炙瘡多時不瘥,癢痛,出黃水。
用楸葉或根皮,搗羅為末,敷瘡上,即瘥。
外台秘要療癰腫煩困。
生楸葉十重貼之,布帛裹,緩急得所,日三易。
止痛消腫,食膿血,良無比,勝于衆藥。
冬以先收幹者,臨時鹽湯沃潤用之。
又主患癰破,下膿訖,着甕藥塞瘡孔,瘡痛煩悶困極方:楸葉十重去甕藥下之,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
痛悶即止。
此法大良無比,勝于衆法。
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剌不出,甚良。
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擇日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
又方:療口吻瘡。
楸枝皮白,濕粘貼,數易。
千金翼治小兒頭發不生。
取楸葉中心,搗絞塗之。
肘後淨洗瘡子孔中,大效。
子母秘錄:治小兒頭上瘡,發不生。
楸葉搗汁,塗瘡上,發即生,兼白秃。
沒離梨 味辛,平,無毒。
主上氣,下食。
生西南諸國,以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海藥雲:微溫。
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并宜入面藥。
柯樹皮 味辛,平,有小毒。
主大腹水病。
取白皮作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
平旦三丸,須臾又一丸。
一名木奴。
南人用作大舡者也。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廣南山谷。
《臨海志》雲:是木奴樹,主浮氣,采皮以水煮,去滓複煉,候凝結丸得為度。
每朝空心飲下三丸,浮氣、水腫并從小便出。
故波斯家用為舡舫 敗扇 主蚊子。
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燒為末和粉粉身上,主汗,彌敗者佳。
KT(去王切)根 一作KT。
味辛,平,小毒。
主水。
取根白皮煮汁服之,一盞,當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搗碎,坐其取氣,水自下。
又能爛人牙齒,齒有蟲者,取片子許大納孔中,當自爛落。
生以南山谷。
高丈許,直上無枝,莖上有刺。
山人折取頭茹食之,亦治冷氣。
一名吻頭。
(良刃切)木灰 味甘,溫,小毒。
主卒心腹症瘕堅滿癖。
燒為白灰淋取汁,以釀酒,酒熟,漸漸從半合溫服增至一、二盞,即愈。
此灰入染家用。
生江南深山大樹。
樹有數種,取葉濃大白花者入藥,自餘用染灰。
一名(音潭)灰。
《本經》汗于病者床下灰之,勿令病患知也。
KT桐皮(而郢切) 味甘,溫,無毒。
主爛絲,葉搗封蛇蟲,蜘蛛咬。
皮為末服之,亦主蠶咬毒入肉者。
雞、犬食欲死。
煮汁灌之,絲爛即瘥。
樹似青桐,葉有桠。
生山谷。
人取皮以漚絲也。
竹肉 味鹹,溫,有大毒。
主殺三蟲,毒邪氣,破老血。
灰汁煮三度煉訖,然後根據常菜茹食之,煉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脔,應别有功,人未盡識之。
一名竹實也。
桃竹筍 味苦,有小毒。
主六畜瘡中蛆,搗碎納之,蛆盡出,亦如皂李。
葉能殺蛆蟲,南人謂之黃筍,灰汁煮可食,不爾戟人喉,其竹叢生,醜類非一。
張鼎《食療》雲:慈竹,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色白,取洗之和姜、醬食之,主一切赤白痢,極驗。
罂子桐子 有大毒。
壓為油,毒鼠主死,摩疥癬蟲瘡毒腫。
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
馬瘍木根皮 有小毒。
主惡瘡疥癬有蟲者,為末,和油塗之。
出江南山谷,樹如枥也。
木細辛 味苦,溫,有毒。
主腹内結積症瘕,大便不利,推陳去惡,破冷氣,未可輕服。
令人利下至困,生終南山,冬月不凋,苗如大戟,根似細辛。
百家箸 主狂狗咬。
乞取煎汁飲之,又燒箸頭為灰,敷吻上燕口瘡。
木皮 葉 煮洗蛇咬,亦可作屑敷之。
,大木也。
出江南也。
刀鞘 無毒。
主鬼打卒得,取二、三寸,燒末服。
水下之,此是長刀鞘也,腰刀彌佳。
(音夭)樹 有大毒。
主風痹偏枯,筋骨攣縮,癱KT,皮膚不仁,疼冷等。
取枝、葉搗碎,大甑中蒸令熱,鋪着床上,展卧其中,冷更易,骨節間風盡出,當得大汗,補藥及羹粥食之,慎風冷勞複。
生江南深山,葉長濃,冬月不凋,山人總識之。
丹桎木皮 主瘍風。
取一握去上黑,打碎煎如糖,塗風上,桎木似杉木。
生江南深山。
結殺 味香。
主頭風,去白屑,生發,入膏藥用之。
生西國,樹花,胡人将香油敷頭也。
杓 打人身上結筋二下,筋散矣。
車家雞栖木 無毒。
主失音不語。
雜方雲:作灰服一升,立效也。
檀 秦皮注蘇雲:檀似秦皮。
按檀樹,取其皮和榆皮食之,可斷谷。
《爾雅》雲:檀,苦荼。
其葉堪為飲,樹體細,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葉開,當有大水,農人候之,以則水旱,号為水檀。
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
生高原,花四月開,色正紫,亦名檀,根如葛,極主瘡疥,殺蟲,有小毒也。
《爾雅》無檀,苦荼。
唯言,苦荼,郭注:樹小似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
今早采者為荼,晚采者為茗。
一名菽。
蜀人呼名之苦荼,前面已有茗、苦荼。
又引《爾雅》,疑此誤矣。
石荊 栾荊注蘇雲:用當栾荊,非也。
按石荊似荊而小。
生水旁,作灰汁沐頭生發。
《廣濟方》雲:一名水荊。
主長發是也。
木黎蘆 漏蘆注陶雲:漏蘆一名鹿骊。
生山南人用苗,北人用根。
功在本經,木梨蘆有毒。
非漏蘆,樹生如茱萸,樹高三尺,有毒。
殺蟲,山人以瘡疥用之。
爪蘆 苦菜注陶雲:又有爪蘆木似茗,取葉煎飲,通夜不寐,按此木一名臯蘆。
而葉大似茗,味苦澀。
南人煮為飲,止渴,明目,除煩,不睡,消痰,和水當茗用之。
《廣州記》曰:新平縣出臯蘆,葉大而澀,《南越志》雲:龍川縣有臯蘆,葉似茗,土人謂之過羅。
諸木有毒 合口椒有毒。
椒白色有毒。
木耳,惡蛇蟲從下過有毒,生楓木上者,令人笑不止,采歸色變者有毒,夜中視光有毒,欲爛不生蟲者有毒,并生搗冬瓜蔓主之也。
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
過多則滑腸。
栾荊 栾荊 味辛、苦,溫,有小毒。
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癫痫狂痙,濕痹寒冷疼痛。
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載,亦無别名。
但有栾花,功用又别,非此花也。
唐本注雲:按其莖、葉都似石南,幹亦反卷,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
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栾荊子,君,惡石膏,味甘、辛,微熱,無毒。
能治四肢不遂,主通血脈,明目,益精光。
決明為使。
圖經曰:栾荊,舊不着所出州郡,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
性溫,味苦,有小毒。
苗葉主大狂痙痹冷病。
蘇恭雲:莖、葉都似石南,幹亦自反,經冬不凋,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
今諸郡所上者,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枯。
六八月采子。
與地瀝青同熬,塗駝畜瘡疥或淋炸藥中用之,亦名頑荊。
衍義曰:栾荊,即前所謂牡荊也,不合更立此條。
況《本經》元無栾荊,已具蔓荊實條中。
扶木皮 味苦,平,有小毒。
去風血,腳氣疼痹,損瘀血,痛不可忍。
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作湯,捋腳氣疼腫,殺瘃(陟玉切)蟲風瘙。
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時不敗。
生江南山谷。
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
《詩》雲:棠棣之華偏其反。
而鄭注雲:棠棣,也,亦名楊。
崔豹雲:楊,圓葉弱蒂,微風大搖。
(新補見陳藏器。
) 木鼈子 木鼈子 味甘,溫,無毒。
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婦人乳癰,肛門腫痛。
藤生。
葉有五花,狀如薯蓣,葉青色面光。
花黃。
其子似栝蒌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
其核似鼈,故以為名。
出郎州及南中。
七、八月采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醋摩消腫毒。
圖經雲木鼈子,出郎州及南中,今湖、嶺諸州及杭、越、全、嶽州亦有之。
春生苗,作蔓,葉有五花,狀如山芋,青色面光。
四月生黃花,六月結實,似栝蒌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
其核似鼈,故以為名。
每一實,有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采。
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
孫用和治痔方:以木鼈子三枚,去皮杵碎,砂盆内研如泥,以百沸湯一大碗,以上入盆器内,坐上熏之至通,手即洗,一日不過三、二次。
衍義曰:木鼈子,蔓生,歲一枯。
葉如蒲桃,實如大栝蒌,熟則紅黃色,微有刺,不能刺人。
九月、十月熟,實中之子曰木鼈子。
但根不死,春旋生苗,其子一頭尖者為雄。
凡植時,須雌雄相合,麻縷纏定;及其生也,則去其雄者,方結實。
藥實根 味辛,溫,無毒。
主邪氣,諸痹疼酸,續絕傷,補骨髓。
一名連木。
生蜀郡山谷。
采無時。
唐本注雲:此藥子也,當今盛用,胡名那綻,出通州、渝州。
《本經》用根。
恐誤載根字。
子、味辛,平,無毒。
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
樹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甘,用其核仁。
圖經文具黃藥條下。
釣藤 釣藤 微寒,無毒。
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痫。
陶隐居雲:出建平。
亦作吊藤字。
唯療小兒,不入餘方。
唐本注雲:出梁州。
葉細長,莖間有刺,若釣鈎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味苦。
藥性論雲:釣藤,臣,味甘,平。
能主小兒驚啼,螈熱擁。
日華子雲:治客忤胎風。
圖經曰:釣藤,《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雲:出梁州,今亦興元府有之。
葉細莖長,節間有刺若釣鈎。
三月采。
字或作吊。
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
其赤湯治卒得痫,用吊藤、甘草二合。
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
大良。
又《廣濟》及《崔氏方》吊藤皮。
衍義曰:釣藤,中空,二《經》不言之。
長八、九尺,或一、二丈者。
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
小人有以穴隙間緻酒甕中盜取酒,以氣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斷。
專治小兒驚熱 栾華 栾華 味苦,寒,無毒。
主目痛淚出,傷,消目腫。
生漢中川谷。
五月采。
(決明為之使。
) 唐本注雲: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小長大。
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硬,堪為數珠者,是也。
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取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大效。
花以染黃色,甚鮮好。
圖經曰:栾華,生漢中川谷,今南方:及都下園圃中或有之。
葉似木槿而薄細。
花黃似槐而稍長大。
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堪為數珠者。
五月采。
其花亦可染黃,南人取以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甚效。
衍義曰:栾華,今長安山中亦有,其子即謂之木栾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其入藥。
蔓椒 味苦,溫,無毒。
主風寒濕痹,曆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
一名豕椒,一名豬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
生雲中川谷及丘冢間。
采莖、根,煮釀酒。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俗呼為,似椒、(音黨),小不香爾。
一名椒。
可以蒸病出汗也。
圖經文具蜀椒條下。
食療主賊風攣急。
感藤 味甘,平,無毒。
調中益氣,主五髒,通血氣,解諸熱,止渴,除煩悶,治腎釣氣。
如木防己。
生江南山谷。
如雞卵大,斫藤斷,吹氣出一頭,其汁甘美如蜜。
葉生研,敷蛇蟲咬瘡。
一名甘藤。
甘、感聲近,又名甜藤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赤柽木 無毒。
主剝驢馬血入肉毒。
取火炙用熨之。
亦可煮汁浸之。
其木中脂,一名柽乳,入合質汗用之。
生河西沙地。
皮赤色,葉細。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雲:柽,一名河柳。
郭雲:今河旁赤莖小楊。
陸機雲:生水旁,皮正圖經文具柳華條下衍義曰:赤柽木,又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
花肉紅色,成細穗,河西者,戎人取滑枝為鞭,京師亦甚多。
突厥白 味苦。
主金瘡,生肉止血,補腰續筋。
出突厥國,色白如灰,乃雲鍛石共諸藥合成之。
夷人以合金瘡,中國用之。
今醫家見用經效者,潞州出焉。
其根黃白色,狀似茯苓而虛軟。
苗高三、四尺,春夏葉如薄荷。
花似牽牛而紫,上有白棱。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今附) 賣子木 賣子木 味甘、微鹹,平,無毒。
主折傷血内溜,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生山谷中。
唐本注雲:其葉似柿。
出劍南、邛州。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今渠州歲貢作買子木。
圖經曰:賣子木,《本經》不載所出州土,注雲出劍南、邛州,今唯渠州有之。
每歲土貢,謂之買子木。
株高五、七尺,木徑寸許。
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
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簇作大朵,焦紅色。
随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每株花裁三、五大朵耳。
五月采其枝、葉用。
雷公雲:凡采得後粗搗,用酥炒令酥盡為度,然入用。
每一兩用酥二分為度。
婆羅得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塊,溫中,補腰骨,破癖,可染髭發令黑。
樹如柳,子如萆(音卑)麻。
生西國。
(今附) 海藥:雲謹按徐氏雲:生西海波斯國。
似中華柳樹也,方家多用。
甘露藤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氣諸病。
久服調中溫補,令人肥健,好顔色,止消渴,潤五髒,除腹内諸冷。
生嶺南。
藤蔓如箸,一名肥藤,人服之得肥也。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大空 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三蟲,殺虮虱。
生山谷中。
取根皮作末,油和塗,虮虱皆死。
唐本注雲:根皮赤。
葉似楮,小圓濃。
作小樹,抽條高六、七尺。
出襄州山谷,所在亦有,秦隴人名為獨空。
(唐本先附) 椿莢 主大便下血。
今近道處處有之。
夏中生莢,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常生臭樗上,未見椿上有莢者。
然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俗中名此為椿莢,其實樗莢耳。
(新定) 衍義文具椿木條下。
水楊葉 水楊葉 嫩枝,味苦,平,無毒。
主久痢赤白,搗和水絞取汁,服一升,日二,大效。
今注水楊葉,圓闊而赤,枝條短硬,多生水岸旁。
樹與楊柳相似,既生水岸,故名水楊也。
(唐本先附) 圖經文具白楊條下。
楊栌木 味苦,寒,有毒。
主疽惡瘡,水煮葉汁洗瘡,立瘥。
生籬垣間。
一名空疏。
所在皆有。
(唐本先附) 子 味辛辣如椒。
主遊蠱,飛屍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當下涎沫。
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殺腥物。
木高碩,莖有刺。
(新補見陳藏器。
)圖經文具蜀椒條下。
楠材 微溫。
主霍亂吐下不止。
陶隐居雲:削作柿煮服之,窮無他藥用此。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辛,熱,微毒。
治轉筋。
衍義曰:楠材,今江南等路造船場,皆此木也。
緣木性堅而善居水。
久則多中空,為白蟻所穴。
柘木 味甘,溫,無毒。
主補虛損。
取白皮及東行根白皮,煮汁釀酒,主風虛耳聾,勞損虛羸瘦,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洩精者。
取汁服之,無刺者良。
木主婦人崩中血結,及主瘧疾,兼堪染黃。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衍義曰:柘木,裡有紋,亦可旋為器。
葉飼蠶曰柘蠶,葉梗,然不及桑葉。
東行根及皮,煮汁釀酒,治風虛耳聾有驗。
餘如《經》。
柞木皮 味苦,平,無毒。
治黃膽病,皮燒末,服方寸匕。
生南方,葉細,今之作梳者是。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黃栌 味苦,寒,無毒。
除煩熱,解酒疸目黃,煮服之。
亦洗湯火、漆瘡及赤眼。
堪染黃。
生商洛山谷,葉圓木黃,川界甚有之。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楊氏産乳治漆瘡,煎黃栌水汁洗之,最良。
棕榈子 棕榈子 平,無毒。
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及養血。
皮 平,無毒。
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帶下,腸風赤白痢,入藥燒灰用,不可絕過。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 圖經曰:棕榈,亦曰榈。
出嶺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
木高一、二丈,旁無枝條。
葉大而圓,歧生枝端。
有皮相重,被于四旁,每皮一匝為一節。
二旬一采,轉複生上。
六、七月生黃白花。
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
九月、十月采其皮木用。
《山海經》曰:石脆(一作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衍義曰:棕榈木,今人旋為器。
皮燒為黑灰,治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
每歲剮取棕皮,不爾束死。
花如魚子,渫熟,淹為果。
木槿 平,無毒。
止腸風瀉血,又主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入藥炒用。
取汁度絲使得易絡。
花 涼,無毒。
治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
作湯代茶吃,治風。
(新補見陳藏器、日華衍義曰:木槿,如小葵,花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
花與枝兩用。
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
餘如《經》。
芫花 蕪花 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
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胸中痰水,喜(音戲)唾,水腫,五水在五髒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久服令人虛。
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杜芫。
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
可用毒魚。
生淮源川谷。
三月日采花,陰幹。
(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及柳葉,根皮黃似桑根。
正月、二月花發,紫碧色,葉未生時收,曬幹。
三月即葉生花落,不堪用也。
藥性論雲:芫花,使,有大毒。
能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髒,寒痰涕唾如膠者,主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如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日華子雲:療嗽,瘴瘧。
所在有,小樹子在陂澗旁,三月中盛花,淺紫色。
圖經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今在處有之。
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尺。
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
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
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
三月三日采,陰幹。
其花須未成蕊,蒂細小,未生葉時收之。
葉生花落,即不堪用。
《吳普本草》雲:芫花一名敗華,一名兒草,一名黃大戟。
二月生葉,加濃則黑。
華有紫、赤、白者。
三月實落盡,葉乃生是也。
而今绛州出者花黃,謂之黃芫花。
漢·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蛲(音饒)瘕。
蛲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蛲可數升,病遂愈。
張仲景治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者,可攻,十棗湯主之。
芫花(熬) 、甘遂、大戟三物等分,停各篩末。
取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渣,納諸藥。
強人一錢匕,赢人半匕,溫服之。
不下,明旦更加半匕,下後藤粥自養,病懸飲者亦主之。
胡洽治水腫及支飲、飲。
加大黃、甘草并煎,五物各一兩,棗十枚同煮,如法。
一方:又加芒硝一兩,湯成下之。
又《千金方》死。
起人死方:取芫花一斤,以水吳普又雲:芫花根,一名赤芫根。
神農:辛。
雷公;苦,有毒。
生邯鄲。
八月、九月采,陰幹。
久服令人洩,右方:亦入藥用。
《古今錄驗》療暴中冷,傷寒,鼻塞喘嗽,喉中塞,失音聲者。
裹。
舂芫花根令飛楊,入其七孔中。
當眼淚出,口鼻皆羅刺畢畢耳。
勿住,令芫根盡則止。
病必于此瘥。
經驗方:治痔有頭方: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以淨水洗卻,入木臼搗,用少許水絞取汁,于銀、銅器内慢火煎成膏,将絲線于膏内度過系痔,系時微痛,候心躁落時,以紙拈子入膏藥于竅内,永除根本,未落,不得使水。
三國志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如五、六十,人或親識之,謂其已百餘歲矣。
二十六種陳藏器餘 榈木皮 味苦、澀,平,無毒。
燒作灰,主破血止血。
初生子黃白色,作房如魚子。
有小毒。
破血,但戟人喉,未可輕服。
皮作繩,入土千歲不爛。
昔有人開冢得之,索已生根。
此木類,嶺南有虎散、桄榔、冬葉、蒲葵、椰子、槟榔、多羅等,皆相似。
各有所用。
榈一名棕榈,即今川中棕榈。
海藥雲: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嶺南山谷。
平、溫。
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并宜燒灰使用。
其實黃白色,有大毒。
不堪服食也。
楸木皮 味苦,小寒,無毒。
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
煎膏,粘敷惡瘡,疽癰腫疳,野雞病。
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
葉,搗敷瘡腫。
亦煮湯,洗膿血。
冬取幹葉湯揉用之。
《範汪方》諸腫癰潰,及内有刺不出者。
取楸葉十重貼之。
生山谷間。
亦植園林,以為材用,與梓樹本同末異,若柏葉之有松身,蘇敬以二木為一誤也。
其分析在解紛條中矣。
圖經文具梓白皮條下。
海藥雲:微溫。
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并宜入面藥。
聖惠方:治頭極癢,不痛,出瘡。
用楸葉不限多少,少搗絞汁塗之。
又方:治炙瘡多時不瘥,癢痛,出黃水。
用楸葉或根皮,搗羅為末,敷瘡上,即瘥。
外台秘要療癰腫煩困。
生楸葉十重貼之,布帛裹,緩急得所,日三易。
止痛消腫,食膿血,良無比,勝于衆藥。
冬以先收幹者,臨時鹽湯沃潤用之。
又主患癰破,下膿訖,着甕藥塞瘡孔,瘡痛煩悶困極方:楸葉十重去甕藥下之,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
痛悶即止。
此法大良無比,勝于衆法。
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剌不出,甚良。
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擇日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
又方:療口吻瘡。
楸枝皮白,濕粘貼,數易。
千金翼治小兒頭發不生。
取楸葉中心,搗絞塗之。
肘後淨洗瘡子孔中,大效。
子母秘錄:治小兒頭上瘡,發不生。
楸葉搗汁,塗瘡上,發即生,兼白秃。
沒離梨 味辛,平,無毒。
主上氣,下食。
生西南諸國,以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海藥雲:微溫。
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并宜入面藥。
柯樹皮 味辛,平,有小毒。
主大腹水病。
取白皮作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
平旦三丸,須臾又一丸。
一名木奴。
南人用作大舡者也。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廣南山谷。
《臨海志》雲:是木奴樹,主浮氣,采皮以水煮,去滓複煉,候凝結丸得為度。
每朝空心飲下三丸,浮氣、水腫并從小便出。
故波斯家用為舡舫 敗扇 主蚊子。
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燒為末和粉粉身上,主汗,彌敗者佳。
KT(去王切)根 一作KT。
味辛,平,小毒。
主水。
取根白皮煮汁服之,一盞,當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搗碎,坐其取氣,水自下。
又能爛人牙齒,齒有蟲者,取片子許大納孔中,當自爛落。
生以南山谷。
高丈許,直上無枝,莖上有刺。
山人折取頭茹食之,亦治冷氣。
一名吻頭。
(良刃切)木灰 味甘,溫,小毒。
主卒心腹症瘕堅滿癖。
燒為白灰淋取汁,以釀酒,酒熟,漸漸從半合溫服增至一、二盞,即愈。
此灰入染家用。
生江南深山大樹。
樹有數種,取葉濃大白花者入藥,自餘用染灰。
一名(音潭)灰。
《本經》汗于病者床下灰之,勿令病患知也。
KT桐皮(而郢切) 味甘,溫,無毒。
主爛絲,葉搗封蛇蟲,蜘蛛咬。
皮為末服之,亦主蠶咬毒入肉者。
雞、犬食欲死。
煮汁灌之,絲爛即瘥。
樹似青桐,葉有桠。
生山谷。
人取皮以漚絲也。
竹肉 味鹹,溫,有大毒。
主殺三蟲,毒邪氣,破老血。
灰汁煮三度煉訖,然後根據常菜茹食之,煉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脔,應别有功,人未盡識之。
一名竹實也。
桃竹筍 味苦,有小毒。
主六畜瘡中蛆,搗碎納之,蛆盡出,亦如皂李。
葉能殺蛆蟲,南人謂之黃筍,灰汁煮可食,不爾戟人喉,其竹叢生,醜類非一。
張鼎《食療》雲:慈竹,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色白,取洗之和姜、醬食之,主一切赤白痢,極驗。
罂子桐子 有大毒。
壓為油,毒鼠主死,摩疥癬蟲瘡毒腫。
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
馬瘍木根皮 有小毒。
主惡瘡疥癬有蟲者,為末,和油塗之。
出江南山谷,樹如枥也。
木細辛 味苦,溫,有毒。
主腹内結積症瘕,大便不利,推陳去惡,破冷氣,未可輕服。
令人利下至困,生終南山,冬月不凋,苗如大戟,根似細辛。
百家箸 主狂狗咬。
乞取煎汁飲之,又燒箸頭為灰,敷吻上燕口瘡。
木皮 葉 煮洗蛇咬,亦可作屑敷之。
,大木也。
出江南也。
刀鞘 無毒。
主鬼打卒得,取二、三寸,燒末服。
水下之,此是長刀鞘也,腰刀彌佳。
(音夭)樹 有大毒。
主風痹偏枯,筋骨攣縮,癱KT,皮膚不仁,疼冷等。
取枝、葉搗碎,大甑中蒸令熱,鋪着床上,展卧其中,冷更易,骨節間風盡出,當得大汗,補藥及羹粥食之,慎風冷勞複。
生江南深山,葉長濃,冬月不凋,山人總識之。
丹桎木皮 主瘍風。
取一握去上黑,打碎煎如糖,塗風上,桎木似杉木。
生江南深山。
結殺 味香。
主頭風,去白屑,生發,入膏藥用之。
生西國,樹花,胡人将香油敷頭也。
杓 打人身上結筋二下,筋散矣。
車家雞栖木 無毒。
主失音不語。
雜方雲:作灰服一升,立效也。
檀 秦皮注蘇雲:檀似秦皮。
按檀樹,取其皮和榆皮食之,可斷谷。
《爾雅》雲:檀,苦荼。
其葉堪為飲,樹體細,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葉開,當有大水,農人候之,以則水旱,号為水檀。
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
生高原,花四月開,色正紫,亦名檀,根如葛,極主瘡疥,殺蟲,有小毒也。
《爾雅》無檀,苦荼。
唯言,苦荼,郭注:樹小似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
今早采者為荼,晚采者為茗。
一名菽。
蜀人呼名之苦荼,前面已有茗、苦荼。
又引《爾雅》,疑此誤矣。
石荊 栾荊注蘇雲:用當栾荊,非也。
按石荊似荊而小。
生水旁,作灰汁沐頭生發。
《廣濟方》雲:一名水荊。
主長發是也。
木黎蘆 漏蘆注陶雲:漏蘆一名鹿骊。
生山南人用苗,北人用根。
功在本經,木梨蘆有毒。
非漏蘆,樹生如茱萸,樹高三尺,有毒。
殺蟲,山人以瘡疥用之。
爪蘆 苦菜注陶雲:又有爪蘆木似茗,取葉煎飲,通夜不寐,按此木一名臯蘆。
而葉大似茗,味苦澀。
南人煮為飲,止渴,明目,除煩,不睡,消痰,和水當茗用之。
《廣州記》曰:新平縣出臯蘆,葉大而澀,《南越志》雲:龍川縣有臯蘆,葉似茗,土人謂之過羅。
諸木有毒 合口椒有毒。
椒白色有毒。
木耳,惡蛇蟲從下過有毒,生楓木上者,令人笑不止,采歸色變者有毒,夜中視光有毒,欲爛不生蟲者有毒,并生搗冬瓜蔓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