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巴豆 巴豆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大毒。

    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

    可練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

    一名巴椒。

    生巴郡川谷。

    八月采,陰幹。

    用之去心、皮。

    (芫花為之使,惡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 陶隐居雲:出巴郡。

    似大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皆去心皮,乃秤。

    又熬令黃黑,别搗如膏,乃和丸散爾。

    道方:亦有練餌法服之乃言神仙。

    人吞一枚便欲死。

    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爾。

    唐本注雲:樹高丈餘。

    葉似櫻桃葉,頭微赤,十二月葉漸凋,至四月落盡,五月葉漸生,七月花,八月結實,九月成,十月采。

    其子三枚共蒂,各有殼裹。

    出眉州、嘉州者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巴豆,主症癖氣,痞滿,腹内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并四邊不得有缺損)吞之,以飲壓令下。

    少間腹内熱如火,痢出惡物。

    雖痢不虛,若久服亦不痢。

    白膜破者棄之。

    生南方。

    樹大如圍,極高,不啻一丈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巴豆,使。

    中其毒,用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忌蘆筍、醬、豉、冷水,得火良。

    殺斑蝥、蛇虺毒。

    能主破心腹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能落胎。

    日華子雲:通宣一切病,洩壅滞,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髒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癞疔腫。

     凡合丸散,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

     圖經曰:巴豆,出巴郡川谷。

    今嘉、眉、戎州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

    葉如櫻桃而濃大,初生青,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複漸生,至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成穗,微黃色。

    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類白豆蔻,漸漸自落,即收之。

    一房共有三瓣,一瓣有實一粒,一房共實三粒也。

    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隐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

    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它處亦稀有。

     雷公雲:凡使巴之與豆及剛子,須在仔細認,勿誤用,殺人。

    巴顆小緊實,色黃;豆即顆有三棱,色黑;若剛子,顆小似棗核,兩頭尖。

    巴與豆即用,剛子勿使。

    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後用。

    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

    盡為度。

    聖惠方:治中風口。

    巴豆七枚,去皮爛研。

    左塗右手心,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并頻抽掣中指。

    又方:治牙疼。

    用巴豆一粒,煨至黃熟,去殼,用蒜一瓣,切一頭,作蓋,剜去中心,可安巴豆在内,以蓋子合之。

    用綿裹,随患處左右塞耳中。

    外台秘要:文仲方,主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

    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令黃),二味搗丸如小豆大。

    水下一丸,以利為度。

    勿飲酒。

    千金方:主大人、小兒風瘙瘾疹,心迷悶方:巴豆二兩,槌破,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帛染拭之。

    又方: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

    每服一丸,水下。

    欲吐者,服二丸。

    又方:治喉痹,已死有餘氣者。

    巴豆去皮,針線穿,咽入喉中,牽出。

    千金翼:治小兒身腫,并手足腫兼瘾疹。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以水二升,煎取一升,用綿于湯中随手拭之。

    經驗方:鄭獬侍禦傳治氣痢。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熟豬肝和丸。

    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

    牛肝尤佳。

    如食素人,以蒸餅丸服。

    又方:治耳卒聾。

    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

    又方:治箭镞入骨不可拔。

    取巴豆微熬,與蜣螂同研,塗所傷處,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動箭镞,即拔之,立出。

    夏候鄲雲:初在潤州得方,箭镞出後,速以生肌膏敷之。

    說者雲兼治瘡。

    鄲得方,後至洪州,旅舍主人妻患背瘡呻吟,鄲遽用此方:試之,愈。

    勝金治喉閉,纏喉風。

    巴豆兩粒,紙緊角可通得入鼻,用刀子切斷兩頭,殼子将針穿作孔子,納鼻中,久即瘥。

    十全方:治疥瘡。

     巴豆十粒,火炮過黃色,去皮膜,右順手研如面,入酥少許,膩粉少許,同研勻,爪破,以竹篦子點藥,不得落眼裡及外腎上。

    如熏KT着外腎,以黃丹塗,甚妙。

    初虞方:治藥毒秘效。

    巴豆(去皮,不出油)、馬牙硝等分,合研成膏。

     冷水化一彈子許,服瘥。

    賈相公:進過牛經,牛有卒疫,動頭打肋者。

    以巴豆兩個,去皮搗末,生油二兩,淡漿水灌之瘥。

     蜀椒 蜀椒 味辛,溫、大熱,有毒。

    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下痢,洩精,女子字乳餘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膽,鬼疰蠱毒,殺蟲、魚毒。

    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

    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

    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一名巴椒,一名(音唐)(音毅)。

    生武都川谷及巴郡。

    八月采實,陰幹。

    (杏仁為之使,畏款冬。

    ) 陶隐居雲:出蜀都北部,人家種之。

    皮肉濃,腹裡白,氣味濃。

    江陽、晉原及建平間亦有而細赤,辛而不香,力勢不如巴郡。

    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為一名,恐不爾。

    又有秦椒,黑色,在中品中,凡用椒,皆炙微熬之令汗出,謂為汗椒。

    令有勢力。

    椒目,冷。

    别入藥用。

    不腹脹滿,利小便。

    今椒出金州西城者陽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雲:者,大椒之别名。

    郭雲:今椒樹叢生實大者,名為。

    《詩·唐風》雲:椒聊且。

    陸機雲:椒樹似茱萸,有針刺。

    葉堅而滑,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山間有椒,謂之竹葉椒。

    其樹亦如蜀椒,少毒,熱,不中合藥也。

    可豚最佳香。

    東海諸島上亦有椒樹,枝、葉皆相似,子長不圓,甚香,其味似桔皮,島上獐、鹿食此椒葉,其肉自然作椒、桔香。

    藥性論雲:蜀椒,使,畏雄黃。

     又名陸撥,有小毒。

    能治冷風頑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齒痛。

    又雲椒目,使,治十二種水氣。

    味苦、辛,有小毒。

    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蠟溶為筒子,納耳中,抽腎氣虛,耳中如風水鳴,或如打鐘磬之聲,卒暴聾,一日一易,若神驗。

    日華子雲:漢椒,破症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産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

    椒目主膀胱急。

    又雲椒葉,熱,無毒。

    治贲豚,伏梁氣及内外腎釣,并霍亂轉筋。

    和共及蔥研,以醋湯拌并得。

     圖經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歸、峽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園圃種之。

    高四、五刺。

    葉堅而滑,可煮飲食,甚辛香。

    四月結子,無花,但生于葉間,如色,八月采實,焙幹。

    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莖、實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皮肉濃、腹裡白、氣味濃烈耳。

    服食方:單服椒紅補下,宜用蜀椒也。

    韋宙《獨行方》治諸瘡,中風者。

    生蜀椒一升,取少面合搜裹椒,勿令漏氣,分作兩裹,于灰火中燒熟,及熱出之,刺頭作孔,當瘡上着,使椒氣射入瘡中,冷則易之。

    須臾瘡中出水,及遍體出汗,即瘥。

    施州又有一種崖椒,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藥,雲味辛,性熱,無毒。

    主肺氣上喘兼咳嗽,并野姜篩末,酒服錢匕,甚效。

    忌鹽下。

    又有蔓椒條雲:生雲中川谷及丘冢間。

    采莖根煮釀酒。

    陶隐居雲:俗呼為,似椒(音黨)小,不香耳。

    今亦無複分别,或雲即金椒是也。

    子出閩中、江東,其木似樗,莖間有刺,子辛辣如椒。

    主遊蠱,飛屍及腹冷。

     南人淹藏以作果品,或以寄遠。

    《吳越春秋》雲:越以甘蜜丸(與黨同)報吳,增封之禮,然則之相贈尚矣。

     雷公雲:一名南椒。

    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除向下火四畔,無氣後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傷風用也。

    食療:雲:溫。

    粒大者,主上氣咳嗽,久風濕痹。

    又,患齒痛,醋煎含之。

     又,傷損成瘡中風,以面裹作馄饨,灰中炮度易之。

    亦治傷損成弓風。

     又,去久患口瘡,去閉口者,以水洗之,以面拌煮作粥,空心吞之三、五匙,飯壓之。

    再服,瘥。

    又椒,溫,辛,有毒。

     主風邪腹痛,痹寒,溫中,去齒痛,堅齒發,明目,止嘔逆,滅瘢,生毛發,出汗,下氣,通神,去老,益血,利五髒。

     治生産後諸疾,下乳汁。

    久服令人氣喘促。

    十月色也。

    聖惠方:治因熱取涼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腫。

    生椒末、面、釜下之,以大醋和敷之。

    千金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

    取生椒擇之令淨,以布帛裹着丸囊,令濃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之,取消瘥。

    肘後方:治金瘡中風。

    蜀椒量瘡口大小,用面作馄饨,火中炮令熟,開一孔,當瘡上掩之引風出,可作數枚,以差替換之,妙。

    又方:蛇毒。

    以閉口椒并葉搗,敷之止。

    孫真人雲:十月勿食椒,食之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又方:治心腹俱痛。

    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鬥門方:治腹内虛冷,久服駐顔。

    用生椒擇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漿水浸經一宿,盡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

    去積年冷,暖髒腑,久服則能駐顔,黑發,明目,令人思飲食,妙。

    勝金方:治好食生茶。

    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

    深師方:治手足皴裂。

    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複浸,幹,塗羊、豬髓腦,極妙。

    姚和衆:治小兒水瀉、奶疳。

    椒一分,去目為末,酥調之,少少敷腦上,日可三度。

    譚氏:治小兒水瀉椒紅散,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

    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幹為末,瓷器貯之。

    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之。

    又方:治漆瘡。

    漢椒湯洗之,即愈。

    援神契椒、姜禦瘟,補益聰明。

     衍義曰:蜀椒,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

    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更揀,更舂,以盡為度。

    凡用椒須如此。

    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功。

    将目微炒,搗為極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

    蓋椒目 皂莢 皂夾 味辛、鹹,溫,有小毒。

    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谷,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可為沐藥,不入湯。

    生雍州川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

    九月、十月采莢,陰幹。

    (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長尺二者良。

    俗人見其皆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病,殊不爾。

    其蟲狀如草菜上青蟲,莢微欲黑便出,所以難見爾。

    但取青莢生者看,自知之。

    唐本注雲: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濃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皂莢,使。

    主破堅症,腹中痛,能堕胎。

    又曰:将皂莢于酒中,取盡其精,于火内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陳藏器雲: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挪葉去衣垢,沐頭長發。

    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

    日華子雲:皂莢,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

    入藥去皮、子,以酥炙用。

     圖經曰:皂莢,出雍州川谷及魯鄒縣,今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

    木極有高碩者。

     此有三種:《本經》雲:形如豬牙者良。

    陶注雲長尺二者良。

    唐注雲長六寸,圓濃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所用雖殊,大抵性味不相遠。

    九月、十月采莢,陰幹用。

    張仲景治雜病方,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卧,皂角丸主之。

    皂莢杵末,一物以蜜丸大如梧子,以棗膏和湯服一丸,日三、夜一服。

    崔元亮《海上方》療腹脹滿欲瘦病者。

    豬牙皂角相續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子。

    欲服藥先吃煮羊肉兩脔,呷汁三兩口,後以肉汁下藥十丸,以快利為度。

    覺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停。

    瘥後一月以來,不得食肉及諸油膩。

    又治熱勞。

    以皂莢長一尺續成者亦可,須無孔成實者,以土酥一大兩微微塗,于火上緩炙之,不得令酥下,待酥盡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

    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

    重者不過兩劑瘥。

    其初生嫩葉芽,以為蔬茹更益人。

    核中白肉亦入治肺藥。

    又,炮複選中黃心嚼餌之,治膈痰,吞酸。

    又,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有奇效。

     雷公雲:凡使,須要赤膩肥并不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複炙,酥盡為度。

    然出捶之,去子搗篩。

    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

    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裡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

    将白兩片用銅刀細切,于日中幹用。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

    用皂角燒作灰為末,非時新汲水一中盞,生姜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

    先用暖水淋浴後服藥,須臾汗出愈。

    外台秘要治卒中風口。

    以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以三年大醋和。

    右塗左,左塗右,幹更敷之,瘥。

    又方:齲齒方:搗皂角去皮,炙為末,塗齒上,吐之。

    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紙裹,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鼻。

    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鬼魇不悟。

    皂莢末刀圭起死人。

    又方:難産。

    吞皂角子二枚,立瘥。

    肘後方:卒腫滿身面洪。

    用皂角剝炙令黃,锉三升,酒一鬥漬,合器煮令沸,服一升,日三服,頻作。

    又方:小兒身上惡瘡。

    先以皂角水洗,拭幹。

    以少油麻搗爛,敷,焦即瘥。

     經驗方:治食氣遍身黃腫,氣喘,食不得,心胸滿悶。

    不蛀皂角(去皮及子,塗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

    如常服,消酒食。

    梅師方:治霍亂轉筋。

    皂莢末,吹一小豆鼻中,得嚏便瘥。

    又方:治卒外腎偏疼。

    皂莢和皮為末,水調敷之良。

    孫真燒皂莢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又方:傷寒無問陰陽神驗方:以皂角一挺(肥者),燒令赤為末,以水五合陰陽傷寒以酒和服。

    又方:治腰腳不覆地。

    取子一千二百個,淨洗令幹,少酥熬令香子、酸棗子湯下三十丸。

    又方:治卒死,以末吹入鼻中。

    又方:治魇,以末吹鼻中。

    鬥門方:治卒頭痛。

    以皂角末,吹入鼻中,令嚏則止。

    簡要濟衆: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吐方:用皂角一挺去皮,塗色,為末。

    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

    如氣實脈盛,調二錢匕。

    如牙關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以吐出風涎瘥。

     博濟方:治皂莢水并惡水入口内,熱痛不止。

    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先殺研皂子令細,續入沙糖勻和如膏,含之。

    十全方:治牙疼。

    用不救方:以皂莢去皮、子,下,須臾便破,少血出,即愈。

    孫尚藥: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斯須不治,便為大病,故傷人也。

    此證風涎潮于上,膈痹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挺,須是肥實不,削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通瑩者,二味同搗羅為細末。

    再研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

    不大嘔吐,隻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

    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

    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

    累經效不能盡述。

    感應神仙傳: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梁崩倒,肌膚有瘡如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

    因為洋州駱谷子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灰,蒸久曬研為末。

    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

    一旬鬓發再生,肌膚悅潤,愈,眼目倍常明。

    得此方:後卻入山,不知所之,又鐵砧以金銀,雖百衍義曰:皂莢,其子炒,舂去赤皮、仁。

    将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

    甚疏導五髒風熱壅。

    其莢不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

    風涎潮塞氣不通,水調則須吐涎。

    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

    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術燒,辟溫疫邪濕氣。

     诃梨勒 诃梨勒 味苦,溫,無毒。

    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

    生交、愛州。

     唐本注雲:樹似木(音患),花白。

    子形似栀子,青黃色,皮肉相着。

    水摩或散服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雲:诃梨勒,苦、酸。

    下宿物,止腸久洩,赤白痢。

    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濃者良。

    藥性論雲:诃梨勒,使,亦可單用,味苦、甘。

    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結氣,止水道,黑髭發。

    日華子雲: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贲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懷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

    并患痢人後分急痛,并産後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通手後洗。

     圖經曰:诃梨勒,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

    株似木,花白。

    子似栀子,青黃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

    每歲州貢,隻以此寺者。

    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鹹。

    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

    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

    今其寺謂之幹明,舊木猶有六、七株。

    古井亦在。

    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

    诃梨勒主痢,《本經》不載。

    張仲景治氣痢。

     以诃梨勒十枚,面裹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

    又,長服方:诃梨勒、陳桔皮、濃樸各三大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唐·劉禹錫《傳信方》雲: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

    令狐将軍傳此法:用诃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

    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

    又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風赤澀痛,神良。

    其子未熟時,風飄堕者,謂之随風子,曝幹收之。

    彼人尤珍貴,益小者益佳。

    治痰嗽,咽喉不利。

    含三數枚,殊勝。

     海藥:雲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南海諸國。

    味酸、澀,溫,無毒。

    主五鬲氣結,心腹虛痛,赤白諸痢,及嘔吐,咳嗽。

    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澀痛。

    方家使陸路诃梨勒,即六棱是也。

    按波斯将诃梨勒、大腹等,舶上,用防不虞。

    或遇大魚放涎滑水中數裡,不通舡也,遂水,可量治氣功力者乎。

    大腹、诃子性焦者是近铛下。

    故中國種不生,故梵雲诃梨恒雞,謂唐言天堂未并隻此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毗梨勒、庵梨勒、榔精勒、雜路勒,若诃梨勒紋隻有六路。

    或多或少,并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露,紋或八露至十三路,号曰榔痙。

    或多或少,并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露,紋或八露至十三路,号曰榔精勒,多澀,不入用。

    凡修事,先于酒内浸,然後蒸一伏時。

    其诃梨勒,以刀削路,細锉焙幹用之。

    外台秘要:治一切風痰,風霍亂,食不消,大便澀。

    诃梨三枚,搗取皮。

    和酒頓服,三、五度良。

    又方:治風熱沖項熱悶。

    诃梨一枚以大者,芒硝,同于醋中,攪令消,摩敷熱處。

    經驗方: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

    生诃梨一枚,含之咽汁。

    瘥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槟榔湯一碗服之,立便有味。

    此知連州銀坑官成密方。

    廣濟方:治嘔逆不能人:治常患氣。

    以诃梨三枚,濕紙裹煨,紙幹即剝去核,細嚼。

    以生乳一升,下之,日三服。

    又方:治一切氣,宿食不消。

    诃梨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

    集驗方:蜀沙門傳水痢。

    以诃梨勒三顆,面裹炮赤去面,取诃梨勒皮搗為末,飯和為丸。

    米飲空腹下三七丸,已百人見效。

    子母秘錄:治小兒霍亂。

    诃梨一枚,末。

    沸湯研一半,頓服,未瘥再服。

    食醫心鏡下氣消食。

    并茶曲塵色,着少鹽服。

    廣異記雲:高仙芝,大食得诃梨勒,長五寸,初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餘行,初為诃梨為祟。

    待欲棄之。

    後問大食長老。

    雲: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出惡物耳。

    仙芝甚保,天寶末被誅,遂失所在。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除病品雲:熱病下藥,服诃梨勒。

     衍義曰:诃梨勒,氣虛人亦宜。

    緩緩煨熟,少服。

    此物雖澀腸,而又洩氣,蓋其味苦澀。

     柳華 柳華 味苦,寒,無毒。

    主風水黃膽,面熱黑,痂疥惡瘡,金瘡。

    一名柳絮。

     葉 主馬疥痂瘡。

    取煎煮以洗馬疥,立愈。

    又療心腹内血,止痛。

     實 主潰癰,逐膿血。

     子汁 療渴。

    生琅邪川澤。

     陶隐居雲:柳,即今水楊柳也。

    花熟,随風狀如飛雪。

    陳元方:以為譬,當用其未舒時。

     子亦随花飛,正應水漬汁爾。

    柳花亦宜貼灸瘡。

    皮、葉療漆瘡。

    唐本注雲:柳與水楊,全不相似。

    水楊葉圓闊而赤,枝條短硬;柳葉狹長,青綠,枝條長軟。

    此論用柳,不載水楊。

    水楊亦有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