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桑根白皮
桑根白皮 味甘,寒,無毒。
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胪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采無時。
出土上者殺人。
(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 葉 主除寒熱,出汗。
汁解蜈蚣毒。
桑耳 味甘,有毒。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
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不饑。
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一名桑菌,一名木麥蜀本麥作(诠荀切) 五木耳 名(音軟),益氣不饑,輕身強志。
生犍為山谷。
六月多雨時采,即曝幹。
陶隐居雲: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
桑耳斷谷方雲:木,又呼為桑上寄生,此雲五木耳。
而不顯四者是何木。
按老桑樹,生燥耳。
有黃者、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
人采以作菹,皆無複藥用。
唐本注雲: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此為五耳。
軟者并堪啖。
桑椹,味甘,寒,無毒。
單食主消渴。
葉,味苦、甘,寒,有少毒。
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灰,味辛,寒,有小毒。
蒸淋取汁為煎,與冬灰等同滅志疵黑子,蝕惡肉,煮小豆大下水脹,敷金瘡止血生肌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桑葉汁,主霍亂腹痛吐下。
冬月用幹者濃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瘡,又主小兒吻瘡。
細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葉桠者名雞桑,最堪入用。
椹,利五髒、關節,通血氣。
久服不饑。
多收曝幹。
搗末蜜和為丸。
每日服六十丸,變白不老。
取黑椹一升,和科鬥子一升,瓶盛封閉懸屋東頭,一百日盡化為黑泥,染白鬓如漆。
又取二七枚和胡桃脂研如泥,拔去白發,點孔中即生黑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桑白皮,使,平。
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内補不足。
桑耳,使。
一名桑臣,又名桑黃。
味甘、辛,無毒。
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産後血凝,男子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又雲木耳,亦可單用,平。
孟诜雲:寒,無毒。
利五髒,宣腸胃氣擁,毒氣。
不可多食,唯益服丹石人熱發,和蔥、豉作羹。
蕭炳雲:桑葉炙煮飲,止霍亂。
孟诜雲:桑根白皮煮汁飲,利五髒。
又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又雲桑葉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又雲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柴燒灰淋汁入煉,五金家用。
日華子雲:桑白皮,溫。
調中下氣,益五髒,消痰止渴,利大小腸,開胃下食,殺腹髒蟲,止霍亂吐瀉,此即出桑根皮。
又雲家桑東行根,暖,無毒。
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痫,客忤,及敷鵝口瘡,大驗。
又雲家桑葉,暖,無毒。
利五髒,通關節,下氣。
煎服,除風痛出汗,并撲損瘀血,并蒸後蛇蟲蜈蚣咬,鹽挪敷上。
春葉未開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風。
又雲桑耳,溫,微毒。
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藥性論雲:蕈耳亦可單用,平。
古槐、桑樹上者良。
能治破血益力,其餘樹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
又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次柘木者良。
孟诜雲:菌子,寒。
發五髒風,擁經脈,動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又菌子有數般,槐樹上生者良。
野田中者,恐有毒,殺人。
又多發冷氣,令腹中微微痛。
圖經曰:桑根白皮,《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采無時。
不可用出土上者,用東行根益佳。
或雲木白皮亦可用。
初采得,以銅刀剝去上粗皮,取其裡白切焙幹。
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藥力都在其上。
惡鐵及鉛,不可近之。
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後采之。
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
桑耳,一名桑黃。
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帶下。
其實椹,有白、黑二種,曝幹。
皆主變白發。
皮上白藓,花亦名桑花,狀似地錢。
刀削取炒幹,以止衄、吐血等。
其柴燒灰淋汁,醫家亦多用之。
桑上蠹蟲,主暴心痛,金瘡肉生不足。
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敷之便愈。
又以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良。
冬月用根皮皆驗。
白皮作線,以縫金創腸出者,更以熱雞血塗之。
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桑條作煎見《近效方》。
雲:桑煎療水氣,肺氣,腳氣,癰腫兼風氣。
桑條二兩,用大秤七兩,一物細切如豆,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大合,如欲得多造,準此增加,先熬令香,然後煎。
每服肚空時吃,或茶湯、或羹粥,每服半大升,亦無禁忌也。
本方雲:桑枝,平。
不冷不熱,可以常服。
療遍體風癢幹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
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幹。
《仙經》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出《抱樸子》。
本方:桑枝一小升,細切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
一日服盡,無問食前後,此服隻根據前方也。
桑葉可常服。
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時采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即采取。
與前葉同陰幹。
搗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飲。
又采椹,曝幹。
和蜜食之,并令人聰明,安魂鎮神。
又炙葉,令微幹。
和桑衣煎服。
治痢,亦主金創及諸損傷,止血。
方書稱桑之功最神,在人資用尤多。
《爾雅》雲:桑辨有葚(與椹同),栀。
郭璞雲:辨,半也。
一半有葚,半無名曰栀。
又雲:女桑,桑。
俗間呼桑木之小而條長者為女桑。
又山桑木堪弓弩,桑絲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鮮及焉。
雷公雲:凡使,十年以上向東畔嫩根,采得後,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隻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銅刀锉了,焙令幹。
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
此藥惡鐵并鉛也。
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髭發脫落。
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以大豆水研取漿,解澤灰味,彌佳)。
次用熟水,入綠豆面濯之,取淨。
不遇十度良。
三日一沐頭,一日一洗面。
外台秘要:治偏風及一切風。
桑枝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鬥,煎取二大升。
夏用井中沉,恐酢壞。
每日服一盞,空心服盡。
又煎服終身,不患偏風,若預防風,能服一大升佳。
又方:脈極寒,發鬓堕落,令發潤生。
桑白皮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鬓發自不落。
又方:五痔。
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飯飽食之,日三食之。
待孔卒痛如烏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瘡白漫漫。
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次以汁敷之。
又方八月、九月中刺,手足犯惡露腫,多殺人。
以桑枝三條,納灰中炮令極熱,破斷,以頭柱瘡口上,令熱盡即易之。
盡二條,則瘡自爛,仍取韭白敷瘡上,以布帛急裹之。
若有腫者更作,用薤白佳。
肘後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辄出。
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末。
每衄發,辄以杏仁大塞鼻,數度即可斷。
《深師方》同。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
入地三尺取桑根,剝取白皮,炙令黃黑,锉,以水煮之令濃,随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入鹽。
又方:産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
又方:血露不絕。
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
日三。
又方:因瘡而腫者,皆因中水浸中風寒所作,其腫入腹則殺人。
多以桑灰淋汁漬,冷複易,取愈。
《梅師方》同。
又方:飲食中蠱毒,令人腹内堅痛,面黃青,淋露骨立,病變無常。
取桑木心,锉得一槲,着釜中以水淹之,令上有三鬥水,煮取二鬥,澄取清,微火煎,得五升。
宿勿食,旦服五合,則吐蠱毒出。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
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飲。
又方:治金瘡止痛。
取桑柴灰研敷瘡上,佳。
經驗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锉細,入糯米四兩,焙幹。
一處搗為末。
每服米飲調下一、兩錢。
又方:治青盲,此一法當根據而用之,視物如鷹鹘,有此效。
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六、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五、九月十二、十月十二、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晦,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以煎湯沃之,于瓷器中澄令極清,以藥汁稍熱洗之。
如覺冷,即重湯煮令得所,不住手洗,遇上件日不得不洗,緣此神日本法也。
經驗後方治肺毒瘡如大風疾。
綠雲散:以桑葉好者,淨洗過,熟蒸一宿,候曬幹曝為末。
水調二錢匕服。
又方:墜馬拗損。
以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損處,便止。
以後亦無宿血,終不發動。
廣利方治瀉血不止。
桑耳一大兩,熬令黑,以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
空心分溫三服。
又方:治蛇咬瘡,桑樹白皮汁敷之瘥。
又方:治金瘡。
取新桑白皮燒灰和馬糞塗瘡上,數易之。
勝金方:治小兒渴。
用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将線系葉蒂上繃,陰幹細切,用水煎汁。
服之瘥。
錢相公箧中方:治蜈蚣及蜘蛛毒。
取桑白皮汁敷之,效。
子母秘錄:治落胎下血不止。
以桑木中蠍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又方:小兒重舌。
桑白皮煮汁,塗乳飲之。
又方小兒鵝口,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
楊氏産乳:凡子不得與桑椹子食,令兒心寒。
宮氣方:治小兒舌上生瘡如粥皮。
桑白皮汁敷之,三、兩度瘥。
仙方桑椹熟時,收之曬幹。
為末,蜜和丸桐子大。
空心酒服四十丸,長服之良。
史記:桑樹根旁行出地者,各為伏蛇。
治心痛一絕。
《本經》雲:桑根出土者殺人。
此用治心痛,宜更研訪。
毛詩泮水篇雲:食我桑椹,懷我好音。
氓詩無食桑葚,注:葚,桑實也。
食過則醉,傷其性。
丹房鏡源桑灰結汞。
衍義曰:桑根白皮條中言:桑之用稍備;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于此。
采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
每抄一、二錢,食後、夜 竹葉 竹葉一 竹葉二 (音謹)竹葉。
味苦,平、大寒,無毒。
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
根 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
汁主風。
實 通神明,輕身益氣。
生益州。
淡竹葉 味辛,平,大寒。
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瀝 大寒。
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皮茹 微寒。
主嘔,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苦竹葉及瀝 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竹筍 (蜀本作諸筍。
)味甘,無毒。
主消渴,利水道,益氣。
可久食。
陶隐居雲:竹類甚多,此前一條雲:是竹,次用淡、苦爾。
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
又有實中竹、篁竹,并以筍為佳,于藥無用。
凡取竹瀝,唯用淡、苦、竹爾。
竹實出藍田?舀而無實,而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堪可為飯。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苦竹筍,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健人。
諸筍皆發冷血及氣。
淡竹根煮取汁,主丹石發熱渴,除煩熱。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淡竹葉,味甘,無毒。
主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止消渴。
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苦者治眼赤。
又雲青竹茹,使,味甘。
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日華子雲:淡竹并根,味甘,冷,無毒。
消小兒驚痫天吊。
莖葉同用。
又雲苦竹,味苦,冷,無毒。
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孟诜雲:筍,寒。
主逆氣,除煩熱,動氣發冷症,不可多食。
越有蘆及箭筍,新者稍可食,陳者不可食。
其淡竹及中母筍雖美,然發背悶腳氣。
又雲慈竹瀝療熱風。
和食飲服之,良,蜀本圖經雲:竹節間黃白者,味甘。
名竹黃。
尤制石藥毒發熱。
圖經曰:竹、淡竹、苦竹,《本經》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唯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别。
謹按《竹譜》字音斤,其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
苦竹有白有紫。
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
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
作笛者有一種,亦不名竹。
苦竹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濃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
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隻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而小異也。
竹實今不複用,亦稀有之。
陳藏器序:久渴心煩服竹瀝。
食療淡竹上,甘竹次。
主咳逆,消渴,痰飲,喉痹,鬼疰,惡氣,殺小蟲,除煩熱。
苦竹葉,主口瘡,目熱,喑啞。
苦竹茹,主下熱壅。
苦竹根,細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
分三服,大下心肺五髒熱毒瓦斯。
苦筍不發痰,淡竹瀝大寒。
主中風,大熱,煩悶,勞複。
淡竹茹主噎膈,鼻衄。
竹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淡、苦、甘外,餘皆不堪,不宜人。
外台秘要:療凡脫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及多自扇,若中風則發口噤,殺人。
若已中風,覺頸項強,身中急速者,急服此方,竹瀝飲二、三升。
若已口噤,以物強發納之。
忌冷凍飲料食及酒。
竹瀝卒煩難得,可合十許束并燒中央承取,投之可活。
千金方:凡飲酒頭痛。
以竹茹三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令冷。
納破雞子三枚攪調更煮三沸,飲之。
又方:治齒龈間津液血出不止。
苦竹茹四兩,以酢漬一宿,含之。
又方:治齒間血出。
以竹葉濃煮,與鹽少許,寒溫得所含之。
又方:齒血不止。
刮生竹皮酢漬之,令其人解衣,乃别令一人,含其背上三過,并取茗草濃煮汁,适寒溫,含嗽之瘥。
又方治時氣五、六日,心神煩躁不解。
用竹瀝半盞,新水半盞,相和令勻。
非時服。
肘後方:治霍亂轉筋,心腹脹痛。
濃煮竹葉湯五、六升,令灼已轉筋處。
又方傷寒五、六日以上者。
作青竹瀝小煎,令減數數飲之,濃覆取汗。
又方:卒失聲,聲噎不出。
濃煮苦竹葉服之。
又方:小兒身中惡瘡。
煮取竹汁,日澡洗。
葛氏方:卒消渴,小便多。
作竹瀝恣飲,數日愈。
孫真人食忌: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
梅師方治産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
飲竹瀝一、二升醒。
又方:主妊娠恒若煩悶,此名子煩。
竹瀝湯: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
分三服,不瘥重作,亦時時服竹瀝。
又方治目赤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緻,或生障翳。
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内浸一宿,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
食醫心鏡:理心煩悶,益氣方,止渴。
苦筍熟煮,任性食之。
又苦竹筍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熱,腳氣。
取蒸煮食之。
又竹筍,主消渴,風熱,益氣力,發氣脹,蒸煮炒任食。
簡要濟衆:頭瘡。
大筍,竹葉燒為灰,量瘡大小,用灰調生油敷,入少膩粉佳。
兵部手集:治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熱腫痛。
以青竹筒角之,及掘地作坑貯水,卧以腫處,就坑子上角之,如綠豆大,戢戢然出,不止,遍匝腰肋。
又方:治瘡。
慈竹筍箨灰油和塗之妙。
又方:治中風口噤,服淡竹瀝一升。
又方:治湯火灼爛,竹中蟲末敷之良。
又方:小兒口噤體熱者。
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
兒新生慎不可逆加針灸,忍痛動其五脈,因之成痫。
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疾,可審之。
又方: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
淡竹瀝一合服,日三、五服,大人一升。
廣利方: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
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
姚氏方:卒齒痛。
取苦竹燒一頭,一頭得汁,多揩齒上,瘥。
傷寒類要:治交接勞複,卵腫,腹中絞痛,便欲死。
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絞去滓。
頓服。
《梅師方》同。
子母秘錄:治胎動,取甘竹根煮汁服。
又方安胎,取竹瀝服之。
又方:治妊娠八月、九月,若堕樹或牛馬驚傷,得心痛。
青竹茹五兩切,以酒一升,煎取五合頓服。
不瘥,再服之。
又方:小兒痫。
刮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
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
又方:小兒頭瘡,耳上生瘡。
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
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
産書:治妊娠誤有失墜,忽推築着疼痛。
新青竹茹二合,以好酒一升,煮茹三、五沸,分作三度服。
産寶:治妊娠因夫所動,困絕。
以竹瀝飲一升,立愈。
又方:治産後血氣,暴虛汗出。
淡竹瀝三合,微暖服之,須臾再服。
楊氏産乳:療瘡疥。
燒竹葉為末,以雞子白和之塗上,不過三、四次,立瘥。
又方:妊娠苦煩,此子煩故也。
竹瀝不限多少,細細服之。
又方:療胎動。
安胎方:甜竹根煮取濃汁飲之。
姚和衆小孩夜後狂語。
竹瀝每一歲兒連夜二合,服令盡之。
李畋該聞集雲:爆竹辟妖氣,鄰人有仲叟家為山魈所祟,擲瓦石,開戶牖,不自安。
叟求禱之以佛經報謝,而妖祟彌盛。
畋謂其叟曰:翁旦夜于庭落中,若除夕爆竹數十竿。
叟然其言,爆竹至曉,寂然安帖,遂止。
别說雲:謹按舊稱竹實,鸾鳳所食。
今近道竹間,時見開花,小白如棗花,亦結實如小麥子,無氣味而澀。
江浙人号為竹米,以為荒年之兆,及其竹即死,信非鸾鳳之所食也。
近有江南餘千人來言:彼有竹實,大如雞子,竹葉層層包裹,味甘勝蜜,食之令人心膈清涼。
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
頃因得之,但日以汁枯幹而味尚存爾。
因知鸾鳳之食必非常食物也。
衍義曰:竹葉,凡諸竹與筍,性皆微寒,故知葉其用一緻。
《本經》不言筍及苦竹性,若取瀝作油,亦不必強擇也。
張仲景竹葉湯,用淡竹,筍難化,不益脾。
鄰家一小兒,方二歲,偶失照管壯熱、喘粗、不食、多睡、仰頭、呻吟、微嘔逆、瞑目、多驚,凡三、五日,醫作慢驚治之;治不對病,不愈。
忽然其母誤将有巴豆食藥作驚藥,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
良久,大吐。
有物噎于喉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約長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幹箭筍。
是夜諸證皆定,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遂安。
其難化也如此《經》曰:問而知之者謂之工。
小兒不能問,故為難治,醫者當審慎也。
吳茱萸 吳茱萸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
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内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髒。
根 殺三蟲。
根白皮殺蛲蟲,治喉痹,咳逆,止洩注,食不消,女子經産餘血,療白癬。
一名KT。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
九月九日采,陰幹。
(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 陶隐居雲:《禮記》名,而俗中呼為KT(音殺)子。
當是不識,字似KT字,仍以相傳。
其根南行、東行者為勝。
道家去三屍方亦用之。
唐本注雲:《爾雅·釋木》雲:椒KT醜,。
陸氏《草木疏》雲:椒KT屬亦有KT名,陶誤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吳茱萸,味苦、辛,大熱,有毒。
能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療遍身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削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
博雅雲:KT越椒,茱萸也。
(音考)孟诜雲:茱萸,主心痛,下氣,除嘔逆,髒冷。
又皮止齒痛。
又患風瘙癢痛者。
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
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
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
冷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
謹按殺鬼疰氣。
又開目者不堪食。
又魚骨在人腹中刺痛。
煮一盞汁服之止。
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當爛出。
腳氣沖心,可和生姜汁飲之,甚良。
日華子雲:健脾,通關節,治霍亂,瀉痢,消痰,破症癖,逐風,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産後餘血。
又雲茱萸葉,熱,無毒。
治霍亂,下氣,止心腹痛,冷氣。
内外腎釣痛,鹽研,神驗。
幹即又浸複,霍亂腳筋,和艾以醋湯拌,妙也。
陳藏器雲:子根濃煮浸痔,有驗。
燒末服亦主痔病。
又《爾雅》雲:栎實,也。
其子房生為。
又赤爪草一名羊,一名鼠查球。
此乃名同耳。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生高原。
圖經曰: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
木高丈餘,皮青綠色。
葉似椿而闊濃,紫色。
三月開花紅紫色。
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成熟則深紫。
九月九日采,陰幹。
《風土記》曰: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禦冬。
又《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随費長房學。
長房謂曰
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胪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采無時。
出土上者殺人。
(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 葉 主除寒熱,出汗。
汁解蜈蚣毒。
桑耳 味甘,有毒。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
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不饑。
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一名桑菌,一名木麥蜀本麥作(诠荀切) 五木耳 名(音軟),益氣不饑,輕身強志。
生犍為山谷。
六月多雨時采,即曝幹。
陶隐居雲: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
桑耳斷谷方雲:木,又呼為桑上寄生,此雲五木耳。
而不顯四者是何木。
按老桑樹,生燥耳。
有黃者、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
人采以作菹,皆無複藥用。
唐本注雲: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此為五耳。
軟者并堪啖。
桑椹,味甘,寒,無毒。
單食主消渴。
葉,味苦、甘,寒,有少毒。
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灰,味辛,寒,有小毒。
蒸淋取汁為煎,與冬灰等同滅志疵黑子,蝕惡肉,煮小豆大下水脹,敷金瘡止血生肌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桑葉汁,主霍亂腹痛吐下。
冬月用幹者濃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瘡,又主小兒吻瘡。
細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葉桠者名雞桑,最堪入用。
椹,利五髒、關節,通血氣。
久服不饑。
多收曝幹。
搗末蜜和為丸。
每日服六十丸,變白不老。
取黑椹一升,和科鬥子一升,瓶盛封閉懸屋東頭,一百日盡化為黑泥,染白鬓如漆。
又取二七枚和胡桃脂研如泥,拔去白發,點孔中即生黑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桑白皮,使,平。
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内補不足。
桑耳,使。
一名桑臣,又名桑黃。
味甘、辛,無毒。
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産後血凝,男子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又雲木耳,亦可單用,平。
孟诜雲:寒,無毒。
利五髒,宣腸胃氣擁,毒氣。
不可多食,唯益服丹石人熱發,和蔥、豉作羹。
蕭炳雲:桑葉炙煮飲,止霍亂。
孟诜雲:桑根白皮煮汁飲,利五髒。
又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又雲桑葉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又雲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柴燒灰淋汁入煉,五金家用。
日華子雲:桑白皮,溫。
調中下氣,益五髒,消痰止渴,利大小腸,開胃下食,殺腹髒蟲,止霍亂吐瀉,此即出桑根皮。
又雲家桑東行根,暖,無毒。
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痫,客忤,及敷鵝口瘡,大驗。
又雲家桑葉,暖,無毒。
利五髒,通關節,下氣。
煎服,除風痛出汗,并撲損瘀血,并蒸後蛇蟲蜈蚣咬,鹽挪敷上。
春葉未開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風。
又雲桑耳,溫,微毒。
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藥性論雲:蕈耳亦可單用,平。
古槐、桑樹上者良。
能治破血益力,其餘樹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
又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次柘木者良。
孟诜雲:菌子,寒。
發五髒風,擁經脈,動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又菌子有數般,槐樹上生者良。
野田中者,恐有毒,殺人。
又多發冷氣,令腹中微微痛。
圖經曰:桑根白皮,《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采無時。
不可用出土上者,用東行根益佳。
或雲木白皮亦可用。
初采得,以銅刀剝去上粗皮,取其裡白切焙幹。
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藥力都在其上。
惡鐵及鉛,不可近之。
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後采之。
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
桑耳,一名桑黃。
有黃熟陳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帶下。
其實椹,有白、黑二種,曝幹。
皆主變白發。
皮上白藓,花亦名桑花,狀似地錢。
刀削取炒幹,以止衄、吐血等。
其柴燒灰淋汁,醫家亦多用之。
桑上蠹蟲,主暴心痛,金瘡肉生不足。
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敷之便愈。
又以塗金刃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瘡中,良。
冬月用根皮皆驗。
白皮作線,以縫金創腸出者,更以熱雞血塗之。
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桑條作煎見《近效方》。
雲:桑煎療水氣,肺氣,腳氣,癰腫兼風氣。
桑條二兩,用大秤七兩,一物細切如豆,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大合,如欲得多造,準此增加,先熬令香,然後煎。
每服肚空時吃,或茶湯、或羹粥,每服半大升,亦無禁忌也。
本方雲:桑枝,平。
不冷不熱,可以常服。
療遍體風癢幹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
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幹。
《仙經》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出《抱樸子》。
本方:桑枝一小升,細切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
一日服盡,無問食前後,此服隻根據前方也。
桑葉可常服。
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時采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即采取。
與前葉同陰幹。
搗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飲。
又采椹,曝幹。
和蜜食之,并令人聰明,安魂鎮神。
又炙葉,令微幹。
和桑衣煎服。
治痢,亦主金創及諸損傷,止血。
方書稱桑之功最神,在人資用尤多。
《爾雅》雲:桑辨有葚(與椹同),栀。
郭璞雲:辨,半也。
一半有葚,半無名曰栀。
又雲:女桑,桑。
俗間呼桑木之小而條長者為女桑。
又山桑木堪弓弩,桑絲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鮮及焉。
雷公雲:凡使,十年以上向東畔嫩根,采得後,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隻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銅刀锉了,焙令幹。
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
此藥惡鐵并鉛也。
聖惠方:治大風,頭面髭發脫落。
以桑柴灰熱湯淋取汁洗頭面(以大豆水研取漿,解澤灰味,彌佳)。
次用熟水,入綠豆面濯之,取淨。
不遇十度良。
三日一沐頭,一日一洗面。
外台秘要:治偏風及一切風。
桑枝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鬥,煎取二大升。
夏用井中沉,恐酢壞。
每日服一盞,空心服盡。
又煎服終身,不患偏風,若預防風,能服一大升佳。
又方:脈極寒,發鬓堕落,令發潤生。
桑白皮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鬓發自不落。
又方:五痔。
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飯飽食之,日三食之。
待孔卒痛如烏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瘡白漫漫。
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次以汁敷之。
又方八月、九月中刺,手足犯惡露腫,多殺人。
以桑枝三條,納灰中炮令極熱,破斷,以頭柱瘡口上,令熱盡即易之。
盡二條,則瘡自爛,仍取韭白敷瘡上,以布帛急裹之。
若有腫者更作,用薤白佳。
肘後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勞辄出。
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末。
每衄發,辄以杏仁大塞鼻,數度即可斷。
《深師方》同。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
入地三尺取桑根,剝取白皮,炙令黃黑,锉,以水煮之令濃,随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入鹽。
又方:産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
又方:血露不絕。
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
日三。
又方:因瘡而腫者,皆因中水浸中風寒所作,其腫入腹則殺人。
多以桑灰淋汁漬,冷複易,取愈。
《梅師方》同。
又方:飲食中蠱毒,令人腹内堅痛,面黃青,淋露骨立,病變無常。
取桑木心,锉得一槲,着釜中以水淹之,令上有三鬥水,煮取二鬥,澄取清,微火煎,得五升。
宿勿食,旦服五合,則吐蠱毒出。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東引花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
空心食令飽,饑即食盡,不得吃飲。
又方:治金瘡止痛。
取桑柴灰研敷瘡上,佳。
經驗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锉細,入糯米四兩,焙幹。
一處搗為末。
每服米飲調下一、兩錢。
又方:治青盲,此一法當根據而用之,視物如鷹鹘,有此效。
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六、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五、九月十二、十月十二、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晦,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以煎湯沃之,于瓷器中澄令極清,以藥汁稍熱洗之。
如覺冷,即重湯煮令得所,不住手洗,遇上件日不得不洗,緣此神日本法也。
經驗後方治肺毒瘡如大風疾。
綠雲散:以桑葉好者,淨洗過,熟蒸一宿,候曬幹曝為末。
水調二錢匕服。
又方:墜馬拗損。
以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損處,便止。
以後亦無宿血,終不發動。
廣利方治瀉血不止。
桑耳一大兩,熬令黑,以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
空心分溫三服。
又方:治蛇咬瘡,桑樹白皮汁敷之瘥。
又方:治金瘡。
取新桑白皮燒灰和馬糞塗瘡上,數易之。
勝金方:治小兒渴。
用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将線系葉蒂上繃,陰幹細切,用水煎汁。
服之瘥。
錢相公箧中方:治蜈蚣及蜘蛛毒。
取桑白皮汁敷之,效。
子母秘錄:治落胎下血不止。
以桑木中蠍蟲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又方:小兒重舌。
桑白皮煮汁,塗乳飲之。
又方小兒鵝口,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
楊氏産乳:凡子不得與桑椹子食,令兒心寒。
宮氣方:治小兒舌上生瘡如粥皮。
桑白皮汁敷之,三、兩度瘥。
仙方桑椹熟時,收之曬幹。
為末,蜜和丸桐子大。
空心酒服四十丸,長服之良。
史記:桑樹根旁行出地者,各為伏蛇。
治心痛一絕。
《本經》雲:桑根出土者殺人。
此用治心痛,宜更研訪。
毛詩泮水篇雲:食我桑椹,懷我好音。
氓詩無食桑葚,注:葚,桑實也。
食過則醉,傷其性。
丹房鏡源桑灰結汞。
衍義曰:桑根白皮條中言:桑之用稍備;然獨遺烏椹,桑之精英盡在于此。
采摘,微研,以布濾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貯瓷器中。
每抄一、二錢,食後、夜 竹葉 竹葉一 竹葉二 (音謹)竹葉。
味苦,平、大寒,無毒。
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
根 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
汁主風。
實 通神明,輕身益氣。
生益州。
淡竹葉 味辛,平,大寒。
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瀝 大寒。
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皮茹 微寒。
主嘔,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苦竹葉及瀝 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竹筍 (蜀本作諸筍。
)味甘,無毒。
主消渴,利水道,益氣。
可久食。
陶隐居雲:竹類甚多,此前一條雲:是竹,次用淡、苦爾。
又一種薄殼者,名甘竹葉,最勝。
又有實中竹、篁竹,并以筍為佳,于藥無用。
凡取竹瀝,唯用淡、苦、竹爾。
竹實出藍田?舀而無實,而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堪可為飯。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苦竹筍,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健人。
諸筍皆發冷血及氣。
淡竹根煮取汁,主丹石發熱渴,除煩熱。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淡竹葉,味甘,無毒。
主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止消渴。
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苦者治眼赤。
又雲青竹茹,使,味甘。
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日華子雲:淡竹并根,味甘,冷,無毒。
消小兒驚痫天吊。
莖葉同用。
又雲苦竹,味苦,冷,無毒。
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孟诜雲:筍,寒。
主逆氣,除煩熱,動氣發冷症,不可多食。
越有蘆及箭筍,新者稍可食,陳者不可食。
其淡竹及中母筍雖美,然發背悶腳氣。
又雲慈竹瀝療熱風。
和食飲服之,良,蜀本圖經雲:竹節間黃白者,味甘。
名竹黃。
尤制石藥毒發熱。
圖經曰:竹、淡竹、苦竹,《本經》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唯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别。
謹按《竹譜》字音斤,其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勁,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細者可為笛。
苦竹有白有紫。
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
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
作笛者有一種,亦不名竹。
苦竹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濃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
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隻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而小異也。
竹實今不複用,亦稀有之。
陳藏器序:久渴心煩服竹瀝。
食療淡竹上,甘竹次。
主咳逆,消渴,痰飲,喉痹,鬼疰,惡氣,殺小蟲,除煩熱。
苦竹葉,主口瘡,目熱,喑啞。
苦竹茹,主下熱壅。
苦竹根,細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
分三服,大下心肺五髒熱毒瓦斯。
苦筍不發痰,淡竹瀝大寒。
主中風,大熱,煩悶,勞複。
淡竹茹主噎膈,鼻衄。
竹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淡、苦、甘外,餘皆不堪,不宜人。
外台秘要:療凡脫折折骨諸瘡腫者,慎不可當風及多自扇,若中風則發口噤,殺人。
若已中風,覺頸項強,身中急速者,急服此方,竹瀝飲二、三升。
若已口噤,以物強發納之。
忌冷凍飲料食及酒。
竹瀝卒煩難得,可合十許束并燒中央承取,投之可活。
千金方:凡飲酒頭痛。
以竹茹三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令冷。
納破雞子三枚攪調更煮三沸,飲之。
又方:治齒龈間津液血出不止。
苦竹茹四兩,以酢漬一宿,含之。
又方:治齒間血出。
以竹葉濃煮,與鹽少許,寒溫得所含之。
又方:齒血不止。
刮生竹皮酢漬之,令其人解衣,乃别令一人,含其背上三過,并取茗草濃煮汁,适寒溫,含嗽之瘥。
又方治時氣五、六日,心神煩躁不解。
用竹瀝半盞,新水半盞,相和令勻。
非時服。
肘後方:治霍亂轉筋,心腹脹痛。
濃煮竹葉湯五、六升,令灼已轉筋處。
又方傷寒五、六日以上者。
作青竹瀝小煎,令減數數飲之,濃覆取汗。
又方:卒失聲,聲噎不出。
濃煮苦竹葉服之。
又方:小兒身中惡瘡。
煮取竹汁,日澡洗。
葛氏方:卒消渴,小便多。
作竹瀝恣飲,數日愈。
孫真人食忌: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
梅師方治産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
飲竹瀝一、二升醒。
又方:主妊娠恒若煩悶,此名子煩。
竹瀝湯: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
分三服,不瘥重作,亦時時服竹瀝。
又方治目赤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緻,或生障翳。
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内浸一宿,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
食醫心鏡:理心煩悶,益氣方,止渴。
苦筍熟煮,任性食之。
又苦竹筍主消渴,利水道,下氣,理風熱,腳氣。
取蒸煮食之。
又竹筍,主消渴,風熱,益氣力,發氣脹,蒸煮炒任食。
簡要濟衆:頭瘡。
大筍,竹葉燒為灰,量瘡大小,用灰調生油敷,入少膩粉佳。
兵部手集:治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熱腫痛。
以青竹筒角之,及掘地作坑貯水,卧以腫處,就坑子上角之,如綠豆大,戢戢然出,不止,遍匝腰肋。
又方:治瘡。
慈竹筍箨灰油和塗之妙。
又方:治中風口噤,服淡竹瀝一升。
又方:治湯火灼爛,竹中蟲末敷之良。
又方:小兒口噤體熱者。
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
兒新生慎不可逆加針灸,忍痛動其五脈,因之成痫。
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疾,可審之。
又方: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
淡竹瀝一合服,日三、五服,大人一升。
廣利方: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
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
姚氏方:卒齒痛。
取苦竹燒一頭,一頭得汁,多揩齒上,瘥。
傷寒類要:治交接勞複,卵腫,腹中絞痛,便欲死。
刮竹皮一升,以水三升,煮五沸,絞去滓。
頓服。
《梅師方》同。
子母秘錄:治胎動,取甘竹根煮汁服。
又方安胎,取竹瀝服之。
又方:治妊娠八月、九月,若堕樹或牛馬驚傷,得心痛。
青竹茹五兩切,以酒一升,煎取五合頓服。
不瘥,再服之。
又方:小兒痫。
刮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
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
又方:小兒頭瘡,耳上生瘡。
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
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
産書:治妊娠誤有失墜,忽推築着疼痛。
新青竹茹二合,以好酒一升,煮茹三、五沸,分作三度服。
産寶:治妊娠因夫所動,困絕。
以竹瀝飲一升,立愈。
又方:治産後血氣,暴虛汗出。
淡竹瀝三合,微暖服之,須臾再服。
楊氏産乳:療瘡疥。
燒竹葉為末,以雞子白和之塗上,不過三、四次,立瘥。
又方:妊娠苦煩,此子煩故也。
竹瀝不限多少,細細服之。
又方:療胎動。
安胎方:甜竹根煮取濃汁飲之。
姚和衆小孩夜後狂語。
竹瀝每一歲兒連夜二合,服令盡之。
李畋該聞集雲:爆竹辟妖氣,鄰人有仲叟家為山魈所祟,擲瓦石,開戶牖,不自安。
叟求禱之以佛經報謝,而妖祟彌盛。
畋謂其叟曰:翁旦夜于庭落中,若除夕爆竹數十竿。
叟然其言,爆竹至曉,寂然安帖,遂止。
别說雲:謹按舊稱竹實,鸾鳳所食。
今近道竹間,時見開花,小白如棗花,亦結實如小麥子,無氣味而澀。
江浙人号為竹米,以為荒年之兆,及其竹即死,信非鸾鳳之所食也。
近有江南餘千人來言:彼有竹實,大如雞子,竹葉層層包裹,味甘勝蜜,食之令人心膈清涼。
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
頃因得之,但日以汁枯幹而味尚存爾。
因知鸾鳳之食必非常食物也。
衍義曰:竹葉,凡諸竹與筍,性皆微寒,故知葉其用一緻。
《本經》不言筍及苦竹性,若取瀝作油,亦不必強擇也。
張仲景竹葉湯,用淡竹,筍難化,不益脾。
鄰家一小兒,方二歲,偶失照管壯熱、喘粗、不食、多睡、仰頭、呻吟、微嘔逆、瞑目、多驚,凡三、五日,醫作慢驚治之;治不對病,不愈。
忽然其母誤将有巴豆食藥作驚藥,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
良久,大吐。
有物噎于喉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約長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幹箭筍。
是夜諸證皆定,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遂安。
其難化也如此《經》曰:問而知之者謂之工。
小兒不能問,故為難治,醫者當審慎也。
吳茱萸 吳茱萸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
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内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髒。
根 殺三蟲。
根白皮殺蛲蟲,治喉痹,咳逆,止洩注,食不消,女子經産餘血,療白癬。
一名KT。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
九月九日采,陰幹。
(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 陶隐居雲:《禮記》名,而俗中呼為KT(音殺)子。
當是不識,字似KT字,仍以相傳。
其根南行、東行者為勝。
道家去三屍方亦用之。
唐本注雲:《爾雅·釋木》雲:椒KT醜,。
陸氏《草木疏》雲:椒KT屬亦有KT名,陶誤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吳茱萸,味苦、辛,大熱,有毒。
能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療遍身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削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
博雅雲:KT越椒,茱萸也。
(音考)孟诜雲:茱萸,主心痛,下氣,除嘔逆,髒冷。
又皮止齒痛。
又患風瘙癢痛者。
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
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
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
冷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
謹按殺鬼疰氣。
又開目者不堪食。
又魚骨在人腹中刺痛。
煮一盞汁服之止。
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當爛出。
腳氣沖心,可和生姜汁飲之,甚良。
日華子雲:健脾,通關節,治霍亂,瀉痢,消痰,破症癖,逐風,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産後餘血。
又雲茱萸葉,熱,無毒。
治霍亂,下氣,止心腹痛,冷氣。
内外腎釣痛,鹽研,神驗。
幹即又浸複,霍亂腳筋,和艾以醋湯拌,妙也。
陳藏器雲:子根濃煮浸痔,有驗。
燒末服亦主痔病。
又《爾雅》雲:栎實,也。
其子房生為。
又赤爪草一名羊,一名鼠查球。
此乃名同耳。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生高原。
圖經曰: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
木高丈餘,皮青綠色。
葉似椿而闊濃,紫色。
三月開花紅紫色。
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成熟則深紫。
九月九日采,陰幹。
《風土記》曰: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禦冬。
又《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随費長房學。
長房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