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景如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
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世傳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之藥也。
以水五升,煎取三升。
每服七合,日三,幹嘔吐涎沫而頭痛者亦主之。
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
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
出姚僧垣方。
根亦入藥用。
《删繁方》療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
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桔皮二兩,凡三物咀,以酒一鬥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絞去滓。
平旦空腹服一升,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
凡作藥法,禁聲,勿語道作藥,蟲便下驗。
雷公雲:凡使,先去葉、核并雜物了,用大盆一口,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曬幹,任入丸散中用。
修事十兩用鹽二兩,研作末,投東流水四鬥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
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餘沸,後入茱萸,特醋盡,曬幹。
每用十兩,使醋一溢為度。
食療:微溫。
主痢,止瀉,濃腸胃。
肥健人不宜多食。
聖惠方: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宜熨。
茱萸一升,酒和勻濕,絹袋二隻盛,蒸令極熱,熨腳心,候氣通暢,勻暖即停熨,累用驗。
外台秘要:集驗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
冷更炒,更番用之。
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
又方:治癰疽發背及發乳房。
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
又方:陰下濕癢。
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癢瘥。
千金方治寸白蟲。
茱萸根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
平旦分再服。
凡茱萸皆用細根,東北陰者良。
若稍大如指以上者,皆不任用。
又方:治心腹内外痛。
茱萸一升,酒三升,煎取半升。
空心頓服之。
千金翼:産後虛羸盜汗時啬啬惡寒。
茱萸一雞子大,以酒三升,漬半日,煮服。
又方:主大人、小兒風疹。
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帛染拭之。
又方:主頭風。
沐頭:茱萸二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染拭發根,良。
肘後方治中風不能語。
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又方:治腸痔、大便常血,下部癢痛如蟲咬者。
掘地作坑燒令赤,酒沃中搗茱萸二升納中,乘熱闆開小孔,以下部榻上,冷乃下,不過三、四度即瘥。
孫真人備急方赤痢,臍下痛。
茱萸一合,黑豆湯吞之效。
經驗方治脾元氣發歇痛不可忍者。
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以酒浸,溫分三服。
經驗後方補水氣藥。
赤茱萸二兩,米醋煮爛,細研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湯下七丸,空心服。
兵部手集: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酽醋。
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
縱濃亦須強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方後,二十年不發。
又方:治中風腹痛,或子腸脫出。
茱萸三升,酒五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又方:小兒火灼瘡。
一名瘭漿瘡,一名火爛瘡。
用酒煎茱萸拭上。
楊氏産乳:療中惡心痛。
吳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義曰: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
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亦漏落也。
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槟榔 槟榔 味辛,溫,無毒。
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
生南海。
陶隐居雲:此有三、四種。
出交州,形小而味甘。
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
核亦有大者,名豬槟榔。
作藥皆用之。
又小者,南人名子,俗人呼為槟榔孫,亦可食。
唐本注雲:槟榔生者極大,停數日便爛。
今人北來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幹,始堪停久。
其中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
敷瘡,生肌肉止痛。
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生交州、愛州及昆侖。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槟榔,君,味甘,大寒。
能主宣利五髒六腑擁滞,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廣志雲:木實白槟榔樹,無枝略如柱,其颠生而秀,生棘針,重疊其下,彼方珍之,以為口實。
陳藏器雲:子,小槟榔也。
生收火幹,中無人者,功劣于槟榔。
顧征《廣州記》雲:山槟榔,形小而KT細。
子,土人呼為槟榔孫。
日華子雲:槟榔,味澀。
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圖經曰:槟榔,生南海。
今嶺外州郡皆有之。
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如桂竹。
葉生木巅,大如頭,又似甘蕉葉。
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
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
肉滿殼中,正白。
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而甘美。
嶺南人啖之以當果實。
其俗雲: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祛瘴疠。
其實春生,至夏乃熟。
然其肉極易爛。
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幹,始堪停久。
此有三、四種,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
有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槟榔。
最小者名子。
其功用不說有别。
又雲: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槟,圓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
今醫家不複細分,但取作雞心狀、有坐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
其大腹所出,與槟榔相似,但莖、葉、根、幹小異,并皮收之,謂之大腹槟榔。
或雲:槟榔難得真者,今賈人貨者,多大腹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東海諸國。
樹、莖、葉、根、幹與大腹小異耳。
又雲:如棕榈也。
葉茜似芭蕉狀。
隐弘景雲:向陽曰槟榔,向陰曰大腹。
味澀,溫,無毒。
主贲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
《腳氣論》雲: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
秦醫雲:槟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
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
食療:多食發熱,南人生食。
閩中名橄榄子。
所來北者,煮熟、熏幹将來。
雷公雲:凡使,取好存坐穩、心堅紋如流水,碎破内紋如錦紋者妙。
半白半黑并心虛者,不入藥用。
凡使須别槟與榔,頭圓身形矮者是榔,身形尖紫紋粗者是槟。
槟力小,榔力大。
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
勿經火,恐無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聖惠方:治口吻生白瘡。
用二枚燒灰細研,敷之妙。
又方:治胎動腰痛搶心,或有血下。
用一兩為末,非時水煮蔥白濃汁,調下一錢匕。
外台秘要:若腳氣,非冷非熱,老人、弱人脹滿者。
槟榔仁為末,以槟榔殼汁或茶飲、或豉汁中調服方寸匕,甚利。
經驗方治金瘡。
白槟榔、黃連少許為末,敷之即瘥。
梅師方:治醋心。
槟榔四兩,桔皮二兩,細搗為散。
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孫真人食忌:治嘔吐。
以白槟一顆,煨,桔皮一分,炙為末。
水一盞,煎半盞服。
鬥門方治腰重痛。
用槟榔為末,酒下一錢。
又方:治本藏氣。
以雞心槟榔,小便濃磨半個服。
或用熱酒調一錢匕,效。
簡要濟衆治諸蟲在髒腑久不瘥。
槟榔半兩炮,搗為末。
每服一錢至二錢,蔥、蜜煎湯調下,空心服。
又方:治腳氣沖心。
白槟榔一個,雞心大者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溫酒共半盞調,隻作一服,無時服。
廣利方治腳氣沖心,緻悶亂不識人。
白槟榔十二分,為末。
分三服,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調服,日再服。
禦藥院治痰涎。
槟榔為末,白湯點一錢。
齊民要術槟榔下氣及宿食,白蟲,消谷,痰飲。
衍義曰:槟榔,二書所說甚詳。
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言其快銳速效。
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栀子 栀子一 栀子二 味苦,寒、大寒,無毒。
主五内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渣鼻白癞,赤癞瘡瘍,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一名木丹,一名越桃。
生南陽川谷。
九月采實,曝幹。
陶隐居雲:解玉支毒。
處處有。
亦兩、三種小異,以七棱者為良。
經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于藥甚稀。
玉支,即羊踯躅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山栀子,殺蟲毒。
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幹,目赤腫病。
圖經曰:栀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木高七、八尺。
葉似李而濃硬,又似樗蒲子。
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詹匐也。
夏秋結實如诃子狀。
生青熟黃,中仁深紅。
九月采實,曝幹。
南方人競種以售利。
《貨殖傳》雲: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獲利之博也。
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栀子,方書所謂越桃也。
皮薄而圓小,刻房七棱至九棱為佳。
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
又謂之伏屍栀子,不堪入藥用。
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栀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湯飲。
又治大病起勞複,皆用栀子、鼠矢等湯,并小利而愈。
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栀子亦療血痢挾毒熱下者。
葛末服立愈。
時行重病後勞發,水煮十枚飲汁,溫卧徹汗乃愈。
挾食加大黃别煮汁臨熟納之合飲,微利遂瘥。
雷公雲:凡使,勿用顆大者,号曰伏屍栀子,無力。
須要如雀腦,并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
凡使,先去皮、須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幹,搗篩如赤金末用。
食療:主喑啞,紫癜風,黃膽,積熱心躁。
又方:治下鮮血。
栀子仁燒灰,水和一錢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千金方:治火瘡未起。
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濃乃佳。
已成瘡,燒白糖灰粉之燥,即瘥。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若轉筋。
燒栀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調服。
梅師方:治火丹毒,搗和水調敷之。
又方: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物發動,以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又方:治熱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後發。
以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
溫服。
卧令微汗,若食不消,加大黃三兩。
又方:治傷寒瘥後交接發動,因欲死,眼不開,不能語。
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
又方:治犬咬。
栀子皮燒末,石硫黃等分,同研為末,敷瘡上,日三、二敷之,瘥。
博濟方治冷熱氣不和,不思飲食,或腹痛剌。
山栀子、川烏頭等分,生搗為末,以酒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湯下。
如小腹氣痛。
炒茴香、蔥、酒任下二十丸。
兵部手集:治頭痛不可忍,是多風痰所緻。
栀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吐即止。
勝金方:治婦人臨産痢。
不限多少燒灰,細末。
空心熟水調一匙頭,甚者不過五服。
孫尚藥:治傷寒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KT者,虛煩也。
栀子十四枚,擘,豉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煎取一升,去滓,分再服,得吐餘勿服,嘔有癰膿者膿者不可服,嘔膿盡乃愈。
古今錄驗:秦王散胃疸食多喜飲,栀子實主之。
丹房鏡源栀子柔金。
衍義曰:栀子,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湯治之。
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
栀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髒無潤養,内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着。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紫礦骐竭 紫礦骐竭 味甘、鹹,平,有小毒。
主五髒邪氣,帶下,止痛,破積血,金瘡生肉,與骐竭二物大同小異。
唐本注雲:紫色如膠。
作赤(音京)皮及寶钿,用為假色,亦以膠寶物。
雲蟻于海畔樹藤皮中為之。
紫礦樹名渴廪,骐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
斫取用之。
吳錄謂之赤膠者。
今按别本注雲:紫礦、骐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别。
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
桃,三角,成竭從木中出,如松脂。
(唐本先附)玉石部今移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紫礦,無毒。
治驢馬蹄漏,可熔補。
又雲骐竭,暖,無毒。
得密陀僧良。
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圖經曰:骐竭,舊不載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
木高數丈,婆娑可愛。
葉似櫻桃而有三角。
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謂之血竭。
采無時。
其味鹹而氣腥者是。
海母血不可用。
真竭微鹹而甘,作栀子氣味,舊說與紫礦大都相類,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
今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紫礦出真臘國,國人呼為勒。
亦出波斯國。
木高丈許,枝幹繁郁,葉似桔柚,冬不凋落。
三月花開,不結子。
每有霧露微雨沾濡,其枝條則為紫礦。
波斯國使人呼及沙利,兩人說如此。
而真臘國使人言:是蟻運土上于木端作窠,蟻壤為霧露所沾,即化為紫礦。
又《交州地志》亦雲:本州歲貢紫礦,出于蟻壤。
乃知與血竭雖俱出于木,而非一物,明矣。
今醫方亦罕用,唯染家所須耳。
海藥:紫礦,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
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
治濕癢瘡疥,宜入膏用。
又可造胡燕脂,餘滓則主作家使也。
又骐竭,謹按《南越志》雲:是紫礦樹之脂也。
其味甘、溫,無毒。
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内傷血聚,并宜酒服。
欲驗真僞,但嚼之,不爛如蠟者上也。
雷公雲:骐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竭,隻是味鹹并腥氣。
其骐竭,味微鹹、甘,似栀子氣是也。
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臨使,安于丸散或膏中,任使用,勿與衆藥同搗,化作飛塵也。
聖惠方:産後血暈不知人及狂語。
麟竭一兩,細研為末,非時溫酒調二錢匕。
廣利方:治金瘡血不止兼痛,麟竭末敷之立止。
賈相牛經:牛馬有漏蹄。
以紫礦少許和豬脂,内入漏處,燒鐵篦烙之。
酉陽雜俎:紫礦樹出真臘,國使沖都尉沙門陀沙尼拔言:蟻運土于樹下作窠,蟻壤得雨露,結而成紫礦,昆侖者善,波斯次。
太清伏煉靈砂法:骐麟竭,出于西胡。
禀于熒惑之氣,生于湯石之陰,結而成質,紫衍義曰:紫礦,如糖霜結于細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則紅。
今人用造綿煙脂,迩來亦難得。
餘如《經》。
龍腦香及膏香 龍腦香及膏香 味辛、苦,微寒(一雲溫)、平,無毒。
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日赤膚翳。
出婆律國。
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
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
雲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
膏主耳聾。
唐本注雲:樹形似杉木。
言婆律膏,是樹根下清脂。
龍腦,是根中幹脂。
子似豆蔻,皮有錯甲,香似龍腦。
味辛。
尤下惡氣,消食散脹滿,香人口。
舊雲出婆律國。
藥以國為名,即杉脂也。
江南有杉木,未經試。
或方土無脂,猶甘蕉無實。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呼為個不婆律,亦出波斯國。
樹高八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
其樹有肥有瘦,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
香在木心中。
波斯斷其樹剪取之,其膏于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
入藥用有别法。
南海藥譜雲:龍腦油,性溫,味苦。
本出佛誓國。
此油從樹所取,摩一切風。
陳藏器雲:相思子,平,有小毒。
通九竅,治心腹氣,令人香,止熱悶,頭痛,風痰,殺腹髒及皮膚内一切蟲。
又主蠱毒,取二七枚末服,當吐出。
生嶺南。
樹高丈餘,子赤黑間者佳。
圖經曰:龍腦香,出婆律國,今唯南海番舶賈客貨之。
相傳雲: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
似白松脂,作杉木氣。
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謂之婆律膏。
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此木有肥瘦,瘦者出龍腦香,其香在木心。
波斯斷其木剪取之。
肥者出婆律膏,其膏于木端流出,斫木作坎而承之。
兩說大同而小異。
亦雲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
彼人雲:老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
時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衿,香聞十餘步外,是後不聞有此。
今海南龍腦,多用火成片,其中亦容雜僞。
入藥唯貴生者,狀若梅花瓣,甚佳也。
海藥:謹按陶弘景雲:生西海律國,是波津樹中脂也。
如白膠香狀。
味苦、辛,微溫,無毒。
主内外障眼,三蟲,治五痔,明目,鎮心,秘精。
又有蒼龍腦,主風瘡,入膏煎良。
用點眼則有傷。
《名醫别錄》雲:婦人難産,取龍腦研末少許,以新汲水調服,立瘥。
又唐太宗時,西海律國貢龍腦香,是知彼處出耳。
經驗方: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無門下藥者。
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
始得下藥,龍腦、天南星等分為末,乳缽内研,自五月五日午時合出者,隻用一字至半錢,名開關散。
經驗後方:治時疾,發豌豆瘡及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龍腦一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肉大。
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複發透,根據常将息取安。
衍義曰:龍腦條中,與《圖經》所說各未盡。
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其清香為百藥之先,大人、小兒風涎閉壅及暴得驚熱,甚濟用。
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于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西主抹羅短吒國,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羅香。
幹蓋西方亦有。
食茱萸 食茱萸 味辛、苦,大熱,無毒。
功用與吳茱萸同。
少為劣爾。
療水氣用之乃佳。
唐本注雲:皮薄開口者是。
雖名為食茱萸,而不堪多啖之也。
今按顆粒大,經久色黃黑,乃是食茱萸。
顆粒緊小,久色青綠,即是吳茱萸。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食茱萸,殺鬼魅及惡蟲毒,起陽,殺牙齒蟲痛。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食茱萸,畏紫石英。
治冷痹,腰腳軟弱,通身刺痛,腸風,痔疾,殺腸中三蟲,去虛冷。
陳藏器雲:樹皮殺牙齒蟲,止痛。
《本經》已有吳茱萸,雲是口折者。
且茱萸南北總有,以吳地為好,所以有吳之名。
兩處俱堪入食,若充藥用,要取吳者,隻可言漢之與吳,豈得雲食與不食,其口拆者是曬幹,不拆者是陰幹。
《本經》雲:吳茱萸,又雲生宛朐。
宛朐既非吳地,以此為食者耳。
蘇重出一條。
圖經曰:食茱萸,舊不載所出州土,雲功用與吳茱萸同,或雲即茱萸中顆粒大,經久色黃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
其木亦甚高碩,有長及百尺者。
枝莖青黃,上有小白點。
葉正類油麻,花黃。
蜀人呼其子為艾子,蓋《禮記》所謂者。
、艾聲訛故雲耳。
宜入食羹中,能發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沖眼,兼又脫發,采無時。
食療:溫。
主心腹冷氣痛,中惡,除咳逆,去髒腑冷,能溫中,甚良。
又齒痛,酒煎含之。
又殺鬼毒,中賊風,口偏不語者。
取子一升,美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
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瘥。
又皮肉癢痛。
酒二升,水開升,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立止。
又魚骨在腹中刺痛。
煮汁一盞,服之,其骨軟出。
又腳氣沖心。
和生姜煮汁,飲之。
又魚骨刺入肉不出者。
搗封之,其骨自爛而出。
又閉目者,名子,不堪食。
末,冷水調。
分為三服。
立瘥。
蕪荑 蕪荑 味辛,平,無毒。
主五内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散腸中喘息。
一名無姑,一名(音殿)(音唐)。
生晉山川谷。
三月采實,陰幹。
陶隐居雲:今唯出高麗,狀如榆蘋,氣臭如(音信),彼人皆以作醬食之。
性殺蟲,置物中亦辟蛀,但患其臭。
唐本注雲:《爾雅》雲,蕪荑,一名KT,今名。
字之誤也。
今延州、同州者最好。
今注蕪荑,河東、河西處處有之。
況《經》雲生晉山川谷,而陶以為唯出高麗,蓋是不知其元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木雲:無姑,其實夷。
注:無姑,姑榆也。
生山中,葉圓而濃,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
藥性論雲:蕪荑,使,味苦、辛。
能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
孟诜雲:主五髒、皮膚、肢節邪氣。
又熱瘡,搗和豬脂塗,瘥。
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
陳者良。
可少食之,傷多發熱心痛,為辛故也。
秋天食之尤宜人。
長食治五痔,諸病不生。
日華子雲:治腸風痔,惡瘡疥癬。
圖經曰:蕪荑,生晉川山谷,今近道亦有之。
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亦早成,此榆乃大,氣臭如。
《爾雅·釋木》雲:無姑,其實夷。
郭璞雲:無姑,姑榆也。
生山中,葉圓而濃,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
又釋草雲:荑,KT。
注雲:一名白蒉,而與《本經》一名(音殿)(音唐)相近。
蘇恭雲:KT,,字這誤
景如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
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耳。
世傳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之藥也。
以水五升,煎取三升。
每服七合,日三,幹嘔吐涎沫而頭痛者亦主之。
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
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
出姚僧垣方。
根亦入藥用。
《删繁方》療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
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桔皮二兩,凡三物咀,以酒一鬥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絞去滓。
平旦空腹服一升,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
凡作藥法,禁聲,勿語道作藥,蟲便下驗。
雷公雲:凡使,先去葉、核并雜物了,用大盆一口,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曬幹,任入丸散中用。
修事十兩用鹽二兩,研作末,投東流水四鬥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
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餘沸,後入茱萸,特醋盡,曬幹。
每用十兩,使醋一溢為度。
食療:微溫。
主痢,止瀉,濃腸胃。
肥健人不宜多食。
聖惠方: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宜熨。
茱萸一升,酒和勻濕,絹袋二隻盛,蒸令極熱,熨腳心,候氣通暢,勻暖即停熨,累用驗。
外台秘要:集驗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
冷更炒,更番用之。
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
又方:治癰疽發背及發乳房。
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
又方:陰下濕癢。
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癢瘥。
千金方治寸白蟲。
茱萸根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
平旦分再服。
凡茱萸皆用細根,東北陰者良。
若稍大如指以上者,皆不任用。
又方:治心腹内外痛。
茱萸一升,酒三升,煎取半升。
空心頓服之。
千金翼:産後虛羸盜汗時啬啬惡寒。
茱萸一雞子大,以酒三升,漬半日,煮服。
又方:主大人、小兒風疹。
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帛染拭之。
又方:主頭風。
沐頭:茱萸二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染拭發根,良。
肘後方治中風不能語。
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又方:治腸痔、大便常血,下部癢痛如蟲咬者。
掘地作坑燒令赤,酒沃中搗茱萸二升納中,乘熱闆開小孔,以下部榻上,冷乃下,不過三、四度即瘥。
孫真人備急方赤痢,臍下痛。
茱萸一合,黑豆湯吞之效。
經驗方治脾元氣發歇痛不可忍者。
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以酒浸,溫分三服。
經驗後方補水氣藥。
赤茱萸二兩,米醋煮爛,細研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湯下七丸,空心服。
兵部手集: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酽醋。
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
縱濃亦須強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方後,二十年不發。
又方:治中風腹痛,或子腸脫出。
茱萸三升,酒五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又方:小兒火灼瘡。
一名瘭漿瘡,一名火爛瘡。
用酒煎茱萸拭上。
楊氏産乳:療中惡心痛。
吳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義曰: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過,始可用。
今文與注及注中藥法皆不言,亦漏落也。
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槟榔 槟榔 味辛,溫,無毒。
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
生南海。
陶隐居雲:此有三、四種。
出交州,形小而味甘。
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
核亦有大者,名豬槟榔。
作藥皆用之。
又小者,南人名子,俗人呼為槟榔孫,亦可食。
唐本注雲:槟榔生者極大,停數日便爛。
今人北來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幹,始堪停久。
其中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
敷瘡,生肌肉止痛。
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生交州、愛州及昆侖。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槟榔,君,味甘,大寒。
能主宣利五髒六腑擁滞,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廣志雲:木實白槟榔樹,無枝略如柱,其颠生而秀,生棘針,重疊其下,彼方珍之,以為口實。
陳藏器雲:子,小槟榔也。
生收火幹,中無人者,功劣于槟榔。
顧征《廣州記》雲:山槟榔,形小而KT細。
子,土人呼為槟榔孫。
日華子雲:槟榔,味澀。
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圖經曰:槟榔,生南海。
今嶺外州郡皆有之。
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如桂竹。
葉生木巅,大如頭,又似甘蕉葉。
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
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
肉滿殼中,正白。
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而甘美。
嶺南人啖之以當果實。
其俗雲: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祛瘴疠。
其實春生,至夏乃熟。
然其肉極易爛。
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幹,始堪停久。
此有三、四種,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
有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槟榔。
最小者名子。
其功用不說有别。
又雲: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槟,圓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
今醫家不複細分,但取作雞心狀、有坐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
其大腹所出,與槟榔相似,但莖、葉、根、幹小異,并皮收之,謂之大腹槟榔。
或雲:槟榔難得真者,今賈人貨者,多大腹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東海諸國。
樹、莖、葉、根、幹與大腹小異耳。
又雲:如棕榈也。
葉茜似芭蕉狀。
隐弘景雲:向陽曰槟榔,向陰曰大腹。
味澀,溫,無毒。
主贲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
《腳氣論》雲: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
秦醫雲:槟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
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
食療:多食發熱,南人生食。
閩中名橄榄子。
所來北者,煮熟、熏幹将來。
雷公雲:凡使,取好存坐穩、心堅紋如流水,碎破内紋如錦紋者妙。
半白半黑并心虛者,不入藥用。
凡使須别槟與榔,頭圓身形矮者是榔,身形尖紫紋粗者是槟。
槟力小,榔力大。
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
勿經火,恐無力效。
若熟使,不如不用。
聖惠方:治口吻生白瘡。
用二枚燒灰細研,敷之妙。
又方:治胎動腰痛搶心,或有血下。
用一兩為末,非時水煮蔥白濃汁,調下一錢匕。
外台秘要:若腳氣,非冷非熱,老人、弱人脹滿者。
槟榔仁為末,以槟榔殼汁或茶飲、或豉汁中調服方寸匕,甚利。
經驗方治金瘡。
白槟榔、黃連少許為末,敷之即瘥。
梅師方:治醋心。
槟榔四兩,桔皮二兩,細搗為散。
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孫真人食忌:治嘔吐。
以白槟一顆,煨,桔皮一分,炙為末。
水一盞,煎半盞服。
鬥門方治腰重痛。
用槟榔為末,酒下一錢。
又方:治本藏氣。
以雞心槟榔,小便濃磨半個服。
或用熱酒調一錢匕,效。
簡要濟衆治諸蟲在髒腑久不瘥。
槟榔半兩炮,搗為末。
每服一錢至二錢,蔥、蜜煎湯調下,空心服。
又方:治腳氣沖心。
白槟榔一個,雞心大者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溫酒共半盞調,隻作一服,無時服。
廣利方治腳氣沖心,緻悶亂不識人。
白槟榔十二分,為末。
分三服,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調服,日再服。
禦藥院治痰涎。
槟榔為末,白湯點一錢。
齊民要術槟榔下氣及宿食,白蟲,消谷,痰飲。
衍義曰:槟榔,二書所說甚詳。
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言其快銳速效。
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栀子 栀子一 栀子二 味苦,寒、大寒,無毒。
主五内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渣鼻白癞,赤癞瘡瘍,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一名木丹,一名越桃。
生南陽川谷。
九月采實,曝幹。
陶隐居雲:解玉支毒。
處處有。
亦兩、三種小異,以七棱者為良。
經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于藥甚稀。
玉支,即羊踯躅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山栀子,殺蟲毒。
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幹,目赤腫病。
圖經曰:栀子,生南陽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木高七、八尺。
葉似李而濃硬,又似樗蒲子。
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詹匐也。
夏秋結實如诃子狀。
生青熟黃,中仁深紅。
九月采實,曝幹。
南方人競種以售利。
《貨殖傳》雲: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獲利之博也。
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栀子,方書所謂越桃也。
皮薄而圓小,刻房七棱至九棱為佳。
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
又謂之伏屍栀子,不堪入藥用。
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栀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湯飲。
又治大病起勞複,皆用栀子、鼠矢等湯,并小利而愈。
其方極多,不可悉載。
栀子亦療血痢挾毒熱下者。
葛末服立愈。
時行重病後勞發,水煮十枚飲汁,溫卧徹汗乃愈。
挾食加大黃别煮汁臨熟納之合飲,微利遂瘥。
雷公雲:凡使,勿用顆大者,号曰伏屍栀子,無力。
須要如雀腦,并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
凡使,先去皮、須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幹,搗篩如赤金末用。
食療:主喑啞,紫癜風,黃膽,積熱心躁。
又方:治下鮮血。
栀子仁燒灰,水和一錢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千金方:治火瘡未起。
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濃乃佳。
已成瘡,燒白糖灰粉之燥,即瘥。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若轉筋。
燒栀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調服。
梅師方:治火丹毒,搗和水調敷之。
又方: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物發動,以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又方:治熱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後發。
以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
溫服。
卧令微汗,若食不消,加大黃三兩。
又方:治傷寒瘥後交接發動,因欲死,眼不開,不能語。
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
又方:治犬咬。
栀子皮燒末,石硫黃等分,同研為末,敷瘡上,日三、二敷之,瘥。
博濟方治冷熱氣不和,不思飲食,或腹痛剌。
山栀子、川烏頭等分,生搗為末,以酒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湯下。
如小腹氣痛。
炒茴香、蔥、酒任下二十丸。
兵部手集:治頭痛不可忍,是多風痰所緻。
栀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吐即止。
勝金方:治婦人臨産痢。
不限多少燒灰,細末。
空心熟水調一匙頭,甚者不過五服。
孫尚藥:治傷寒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KT者,虛煩也。
栀子十四枚,擘,豉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煎取一升,去滓,分再服,得吐餘勿服,嘔有癰膿者膿者不可服,嘔膿盡乃愈。
古今錄驗:秦王散胃疸食多喜飲,栀子實主之。
丹房鏡源栀子柔金。
衍義曰:栀子,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湯治之。
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
栀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髒無潤養,内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着。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紫礦骐竭 紫礦骐竭 味甘、鹹,平,有小毒。
主五髒邪氣,帶下,止痛,破積血,金瘡生肉,與骐竭二物大同小異。
唐本注雲:紫色如膠。
作赤(音京)皮及寶钿,用為假色,亦以膠寶物。
雲蟻于海畔樹藤皮中為之。
紫礦樹名渴廪,骐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
斫取用之。
吳錄謂之赤膠者。
今按别本注雲:紫礦、骐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别。
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
桃,三角,成竭從木中出,如松脂。
(唐本先附)玉石部今移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紫礦,無毒。
治驢馬蹄漏,可熔補。
又雲骐竭,暖,無毒。
得密陀僧良。
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圖經曰:骐竭,舊不載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
木高數丈,婆娑可愛。
葉似櫻桃而有三角。
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謂之血竭。
采無時。
其味鹹而氣腥者是。
海母血不可用。
真竭微鹹而甘,作栀子氣味,舊說與紫礦大都相類,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
今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紫礦出真臘國,國人呼為勒。
亦出波斯國。
木高丈許,枝幹繁郁,葉似桔柚,冬不凋落。
三月花開,不結子。
每有霧露微雨沾濡,其枝條則為紫礦。
波斯國使人呼及沙利,兩人說如此。
而真臘國使人言:是蟻運土上于木端作窠,蟻壤為霧露所沾,即化為紫礦。
又《交州地志》亦雲:本州歲貢紫礦,出于蟻壤。
乃知與血竭雖俱出于木,而非一物,明矣。
今醫方亦罕用,唯染家所須耳。
海藥:紫礦,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
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
治濕癢瘡疥,宜入膏用。
又可造胡燕脂,餘滓則主作家使也。
又骐竭,謹按《南越志》雲:是紫礦樹之脂也。
其味甘、溫,無毒。
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内傷血聚,并宜酒服。
欲驗真僞,但嚼之,不爛如蠟者上也。
雷公雲:骐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竭,隻是味鹹并腥氣。
其骐竭,味微鹹、甘,似栀子氣是也。
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臨使,安于丸散或膏中,任使用,勿與衆藥同搗,化作飛塵也。
聖惠方:産後血暈不知人及狂語。
麟竭一兩,細研為末,非時溫酒調二錢匕。
廣利方:治金瘡血不止兼痛,麟竭末敷之立止。
賈相牛經:牛馬有漏蹄。
以紫礦少許和豬脂,内入漏處,燒鐵篦烙之。
酉陽雜俎:紫礦樹出真臘,國使沖都尉沙門陀沙尼拔言:蟻運土于樹下作窠,蟻壤得雨露,結而成紫礦,昆侖者善,波斯次。
太清伏煉靈砂法:骐麟竭,出于西胡。
禀于熒惑之氣,生于湯石之陰,結而成質,紫衍義曰:紫礦,如糖霜結于細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則紅。
今人用造綿煙脂,迩來亦難得。
餘如《經》。
龍腦香及膏香 龍腦香及膏香 味辛、苦,微寒(一雲溫)、平,無毒。
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日赤膚翳。
出婆律國。
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
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
雲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
膏主耳聾。
唐本注雲:樹形似杉木。
言婆律膏,是樹根下清脂。
龍腦,是根中幹脂。
子似豆蔻,皮有錯甲,香似龍腦。
味辛。
尤下惡氣,消食散脹滿,香人口。
舊雲出婆律國。
藥以國為名,即杉脂也。
江南有杉木,未經試。
或方土無脂,猶甘蕉無實。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呼為個不婆律,亦出波斯國。
樹高八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
其樹有肥有瘦,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
香在木心中。
波斯斷其樹剪取之,其膏于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
入藥用有别法。
南海藥譜雲:龍腦油,性溫,味苦。
本出佛誓國。
此油從樹所取,摩一切風。
陳藏器雲:相思子,平,有小毒。
通九竅,治心腹氣,令人香,止熱悶,頭痛,風痰,殺腹髒及皮膚内一切蟲。
又主蠱毒,取二七枚末服,當吐出。
生嶺南。
樹高丈餘,子赤黑間者佳。
圖經曰:龍腦香,出婆律國,今唯南海番舶賈客貨之。
相傳雲: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圍,如積年杉木狀,旁生枝,葉正圓而背白,結實如豆蔻,皮有甲錯,香即木中脂。
似白松脂,作杉木氣。
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謂之婆律膏。
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此木有肥瘦,瘦者出龍腦香,其香在木心。
波斯斷其木剪取之。
肥者出婆律膏,其膏于木端流出,斫木作坎而承之。
兩說大同而小異。
亦雲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
彼人雲:老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
時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衿,香聞十餘步外,是後不聞有此。
今海南龍腦,多用火成片,其中亦容雜僞。
入藥唯貴生者,狀若梅花瓣,甚佳也。
海藥:謹按陶弘景雲:生西海律國,是波津樹中脂也。
如白膠香狀。
味苦、辛,微溫,無毒。
主内外障眼,三蟲,治五痔,明目,鎮心,秘精。
又有蒼龍腦,主風瘡,入膏煎良。
用點眼則有傷。
《名醫别錄》雲:婦人難産,取龍腦研末少許,以新汲水調服,立瘥。
又唐太宗時,西海律國貢龍腦香,是知彼處出耳。
經驗方: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無門下藥者。
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
始得下藥,龍腦、天南星等分為末,乳缽内研,自五月五日午時合出者,隻用一字至半錢,名開關散。
經驗後方:治時疾,發豌豆瘡及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龍腦一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肉大。
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複發透,根據常将息取安。
衍義曰:龍腦條中,與《圖經》所說各未盡。
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其清香為百藥之先,大人、小兒風涎閉壅及暴得驚熱,甚濟用。
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于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西主抹羅短吒國,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羅香。
幹蓋西方亦有。
食茱萸 食茱萸 味辛、苦,大熱,無毒。
功用與吳茱萸同。
少為劣爾。
療水氣用之乃佳。
唐本注雲:皮薄開口者是。
雖名為食茱萸,而不堪多啖之也。
今按顆粒大,經久色黃黑,乃是食茱萸。
顆粒緊小,久色青綠,即是吳茱萸。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食茱萸,殺鬼魅及惡蟲毒,起陽,殺牙齒蟲痛。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食茱萸,畏紫石英。
治冷痹,腰腳軟弱,通身刺痛,腸風,痔疾,殺腸中三蟲,去虛冷。
陳藏器雲:樹皮殺牙齒蟲,止痛。
《本經》已有吳茱萸,雲是口折者。
且茱萸南北總有,以吳地為好,所以有吳之名。
兩處俱堪入食,若充藥用,要取吳者,隻可言漢之與吳,豈得雲食與不食,其口拆者是曬幹,不拆者是陰幹。
《本經》雲:吳茱萸,又雲生宛朐。
宛朐既非吳地,以此為食者耳。
蘇重出一條。
圖經曰:食茱萸,舊不載所出州土,雲功用與吳茱萸同,或雲即茱萸中顆粒大,經久色黃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
其木亦甚高碩,有長及百尺者。
枝莖青黃,上有小白點。
葉正類油麻,花黃。
蜀人呼其子為艾子,蓋《禮記》所謂者。
、艾聲訛故雲耳。
宜入食羹中,能發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沖眼,兼又脫發,采無時。
食療:溫。
主心腹冷氣痛,中惡,除咳逆,去髒腑冷,能溫中,甚良。
又齒痛,酒煎含之。
又殺鬼毒,中賊風,口偏不語者。
取子一升,美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
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瘥。
又皮肉癢痛。
酒二升,水開升,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立止。
又魚骨在腹中刺痛。
煮汁一盞,服之,其骨軟出。
又腳氣沖心。
和生姜煮汁,飲之。
又魚骨刺入肉不出者。
搗封之,其骨自爛而出。
又閉目者,名子,不堪食。
末,冷水調。
分為三服。
立瘥。
蕪荑 蕪荑 味辛,平,無毒。
主五内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散腸中喘息。
一名無姑,一名(音殿)(音唐)。
生晉山川谷。
三月采實,陰幹。
陶隐居雲:今唯出高麗,狀如榆蘋,氣臭如(音信),彼人皆以作醬食之。
性殺蟲,置物中亦辟蛀,但患其臭。
唐本注雲:《爾雅》雲,蕪荑,一名KT,今名。
字之誤也。
今延州、同州者最好。
今注蕪荑,河東、河西處處有之。
況《經》雲生晉山川谷,而陶以為唯出高麗,蓋是不知其元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木雲:無姑,其實夷。
注:無姑,姑榆也。
生山中,葉圓而濃,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
藥性論雲:蕪荑,使,味苦、辛。
能主積冷氣,心腹症痛,除肌膚節中風,淫淫如蟲行。
孟诜雲:主五髒、皮膚、肢節邪氣。
又熱瘡,搗和豬脂塗,瘥。
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
陳者良。
可少食之,傷多發熱心痛,為辛故也。
秋天食之尤宜人。
長食治五痔,諸病不生。
日華子雲:治腸風痔,惡瘡疥癬。
圖經曰:蕪荑,生晉川山谷,今近道亦有之。
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亦早成,此榆乃大,氣臭如。
《爾雅·釋木》雲:無姑,其實夷。
郭璞雲:無姑,姑榆也。
生山中,葉圓而濃,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
又釋草雲:荑,KT。
注雲:一名白蒉,而與《本經》一名(音殿)(音唐)相近。
蘇恭雲:KT,,字這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