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三月以後生莖,苗長四、五尺許。
其幹有三羽,狀如箭翎。
葉亦似山茶,青色。
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條莖,陰幹。
其木亦名狗骨。
《崔氏方》療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
《集驗方》療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石茆,根頭真似鬼箭,隻是上葉不同,味各别。
采得後隻使箭頭用,拭上赤毛,用酥緩炒過用之。
每修事一兩,用酥一分,炒酥盡為度。
外台秘要:治乳無汁。
鬼箭五兩,水六升,煮取四升。
一服八合,日三,亦可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大效。
衍義曰:衛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于平陸地見也,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柏皮,三 海桐皮 海桐皮 味苦,平,無毒。
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
水浸洗目,除膚赤。
堪作繩索,入水不爛。
出南海已南山谷。
似梓一作桐白皮。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溫。
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目赤。
煎洗。
圖經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
葉如手大,作三花尖。
皮若梓白皮而堅轫,可作繩,入水不爛。
不拘時月采之。
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顔撰《續傳信方》着其法雲:頃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
醫以腎髒毒攻刺,諸藥莫療。
因覽《傳信方》備有此驗。
立修制一劑,便減五分。
步履便輕,故錄之耳。
海桐皮二兩,牛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幹細锉,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
空心食後,日午晚卧時時一杯,長令醺醺。
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南海山谷中。
似桐皮,黃白色,故以名之。
味苦,溫,無毒。
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大腹 微溫,無毒。
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所出與槟榔相似,莖、葉、根、幹小異。
生南海諸國。
(今附) 圖經文具槟榔條下。
孫真人雲:槟榔皮,鸩鳥多栖此樹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紫藤 味甘,微溫,有小毒。
作煎如糖下水良。
花挪碎拭酒醋白腐壞。
子作角。
其中仁熬令香着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
四月生紫花可愛,人亦種之。
江東呼為招豆藤,皮着樹,從心重重有皮。
(今附) 陳藏器病。
京都人亦種之,以飾庭池。
合歡 合歡 味甘、平,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
生益州山谷。
陶隐居雲:按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
詩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蔥。
而不入藥用。
至于合歡,俗間少識之者,當以其非療病之功。
稍見輕略,遂緻永謝,猶如長生之法,人罕敦尚,亦為遺棄。
唐本注雲:此樹生葉似皂莢、槐等,極細。
五月花發,紅白色。
所在山澗中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歡,或曰合昏。
秋實作莢,子極薄細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合歡皮殺蟲,搗為末,和铛下墨,生油調塗蜘蛛咬瘡。
及葉并去垢,葉至暮即合,故雲合昏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音義雲:樹似梧桐,枝弱葉繁,互相交結。
每一風來,辄似相解了,不相牽綴。
樹之階庭,使人不忿。
日華子雲:夜合皮,殺蟲,煎膏消癰腫,并續筋骨。
葉可洗衣垢,又名合歡樹。
圖經曰:合歡,夜合也。
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
木似梧桐,枝甚柔弱。
葉似皂莢、槐等,極細而繁密,互相交結。
每一風來,辄似相解了,不相牽綴。
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
五月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至秋而實作莢,子極薄細。
采皮及葉用,不枸時月。
崔豹《古今注》曰:欲蠲人之憂,則贈以丹棘。
丹棘一名忘憂。
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
青裳,合歡也。
故嵇康種之舍前是也。
韋宙《獨行方》:胸心甲錯,是為肺癰,黃昏湯治。
取夜合皮掌大一枚,水三升,煮取半分,再服。
子母秘錄:小兒撮口病。
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并洗。
又方:打損疼痛。
夜合花末酒調,服二錢匕,妙。
衍義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
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
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曰續筋骨。
《經》中不言。
虎杖根 虎杖根 微溫,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
陶隐居雲: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
極主暴瘕,酒漬根服之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虎杖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
葉搗敷蛇咬。
一名苦杖。
莖上有赤點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
二月、八月采根,曬幹。
所在有之。
爾雅雲:,虎杖。
注雲: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
藥性論雲:虎杖,使。
一名大蟲杖也。
味甘,平,無毒。
主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徹如冰,白瓷器及銀器中盛,似茶啜之。
時人呼為冷凍飲料子,又且尊于茗。
能破女子經候不通,搗以酒浸常服。
有孕人勿服,破血。
日華子雲:治産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疖癰毒,婦人血運,撲圖經曰:虎杖,一名苦杖。
舊不載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
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
葉似小杏葉。
七月開花,九月結實。
南中出者,無花。
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
亦有高丈餘者。
《爾雅》雲:,虎杖。
郭璞雲:似荭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
二月、三月采根,曝幹。
河東人燒根灰貼諸惡瘡。
浙中醫工取根洗去皴皮,锉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治腸痔下血,甚佳。
俗間以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瓶盛置井中,令冷徹如冰,極解暑毒。
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藍并斑柚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誤。
采得後細锉,卻用上虎枝葉一夜,出,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晝夜,若不治之,百日内死。
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餘許,洗幹搗作末,米五升,炊飯内攪之,好酒五鬥漬,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魚、鹽。
症當出。
亦可但取其一鬥幹,搗酒漬飲之,從少起,日三,亦佳。
此治症,乃勝諸大藥。
肘後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用虎杖根锉,水煮,适寒溫,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
《傷寒類要》同集驗方:治五淋。
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
衍義曰:虎杖根,微苦,《經》不言味。
此草藥也。
《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
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
仍莖、葉有淡黑斑。
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
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
《藥性論》雲:和甘草煎,嘗之甘美。
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
論其攻治,則甚當矣。
五倍子 五倍子 味苦、酸,平,無毒。
療齒宣疳,肺髒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一名文蛤。
在處有。
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蟲。
一名百蟲倉。
圖經曰:五倍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在處有之,今以蜀中者為勝。
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
其木青黃色。
其實青,至熟而黃。
大者如拳,内多蟲。
九月采子,曝幹。
生津液最佳。
陳藏器序雲:五倍子,治腸虛洩痢,熟湯服。
博濟方: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赤爛,浮翳、瘀肉侵睛。
神效驅風散: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同杵末。
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内煎及一盞澄滓,熱淋洗。
留滓二服,又根據前煎淋洗。
大能明眼目,去澀癢。
經驗後方:治小兒吐不定。
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同搗末。
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瘥。
丹房鏡源:五倍子佐鉛。
衍義曰:五倍子,今染家亦用。
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伏牛花 伏牛花 味苦、甘,平,無毒。
療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肉疼痛。
作湯,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
一名隔虎刺花。
花黃色,生蜀地,所在皆有。
三月采。
圖經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唯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澤中。
葉青細,似黃柏葉而不光。
莖赤有刺。
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
三月采,陰幹。
天竺黃 味甘,寒,無毒。
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髒。
一名竹膏。
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按《臨海志》雲:生天竺國,今諸竹内,往往得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平,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痫痰。
此是南海邊竹衍義曰:天竹黃,自是竹内所生,如黃土着竹成片。
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密蒙花 密蒙花 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麸豆及疳氣攻眼。
生益州川谷。
樹高丈餘。
葉似冬青葉而濃,背色白有細毛。
二月、三月采花。
圖經曰:密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
木高丈餘。
葉似冬青葉而濃,背白色有細毛,又似桔葉。
花微紫色。
二月、三月采花,曝幹用。
此木類而在草部,不知何至于此。
雷公雲:凡使,先揀令淨,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幹,卻拌蜜令潤,蒸從卯至酉出,曬幹。
如此拌蒸三度,又卻曬幹用。
每修事一兩,用酒八兩浸,待色變,用蜜半兩蒸為度。
此元名小錦花。
衍義曰:密蒙花,利州路甚多。
葉,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
蓋柔而不光潔,不深綠,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
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盡。
天竺桂 味辛,溫,無毒。
主腹内諸冷,血氣脹,功用似桂。
皮薄不過烈。
生西胡國。
(今附) 圖經文具桂條下。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
補暖腰腳,破産後惡血,治血痢腸風,功力與桂心同,方家少用。
衍義曰:天竺桂,與牡、菌桂同。
但薄而已。
折傷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産後血悶,止痛。
酒、水煮濃汁飲之。
生資州山谷。
唐本注雲:藤生繞樹上,葉似草葉而光濃。
八月、九月采莖,曬幹。
(唐本先附) 桑花 暖,無毒。
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
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樹上白癬,如地錢花樣,刀削取,入藥微炒使。
(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桑根白皮條下。
椋(音良)子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折傷,破惡血,養好血,安胎止痛生肉。
唐本注雲:葉似柿,兩葉相當。
子細圓如牛李子,生青熟黑。
其木堅重,煮汁赤色。
《爾雅》雲:椋,即來是也。
郭注雲:椋材中車辋。
八月、九月采木,曬幹。
(唐本先附) 每始王木 味苦,平,無毒。
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
酒、水煮濃汁飲之。
生資州山唐本注雲:藤生,繞樹木上生,葉似蘿摩葉。
二月、八月采。
(唐本先附) 四十五種陳藏器餘 必栗香 味辛,溫,無毒。
主鬼氣。
煮服之。
并燒為香,殺蟲魚。
葉搗碎置上流,魚悉暴鰓。
一名化木香,詹香也。
葉如椿。
生高山。
堪為書軸,白魚不損書也。
海藥:主鬼疰心氣,斷一切惡氣。
葉落水中,魚當暴死。
榈木 味辛,溫,無毒。
主破血、血塊,冷嗽,并煮汁及熱服。
出安南及南海。
人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為枕令人頭痛,為熱故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安南及南海山谷。
胡人用為床坐,性堅好。
主産後惡露沖心,症瘕結氣,赤白漏下,并锉煎服之。
研藥 味苦,溫,無毒。
主霍亂,下痢,中惡,腹内不調者。
服之。
出南海諸州。
根如烏藥圓小。
樹生也。
海藥:葉如椒。
主赤白痢,蠱毒,中惡,并锉煎服之。
黃龍眼 味苦,溫,無毒。
主解金藥、銀藥毒。
以水研取半合,空心少少服,經二十許日瘥。
出嶺南,狀如龍眼,黃色也。
海藥:功力勝解毒子也。
箭竿及镞 主婦人産後腹中癢,安所卧席下勿令婦人知。
元慈勒 味甘,無毒。
主心病,流血,合金瘡,去腹内惡血,血痢下血,婦人帶下,明目,翳、風淚、努肉。
生波斯國。
似龍腦香。
海藥:慈勒樹中脂也。
味甘,平。
消翳,破血,止痢,腹中惡血。
今少有。
都鹹子及皮、葉 味甘,平,無毒。
主渴潤肺,去煩除痰,火幹作飲服之。
生南方。
樹如李,徐表《南州記》雲:都鹹樹子大如指,取子及皮,作飲極香美。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廣南山谷。
味甘,平,無毒。
主煩躁,心悶痰膈,傷寒清涕,咳逆上氣,宜煎服。
子食之香,大小如半夏。
鑿孔中木 主難産。
取入鐵裹者,燒末酒服下,産也。
栎木皮 味苦,平,無毒。
根皮主惡瘡,中風犯毒露者。
取煎汁洗瘡,當令膿血盡止,亦治痢。
南北總有作柴,亦雲枥,音同也。
千金方:治諸瘡因風緻腫。
以根皮三十斤,锉,以水三槲,濃煮,内鹽一把,漬瘡當出膿血,日日為之,瘥止。
省藤 味苦,平,無毒。
主蛔蟲。
煮汁服之。
又主齒痛,打碎口中含之。
又取和米煮粥飼狗去。
生南地深山。
皮赤如指,堪縛物,片片自解也。
松楊木皮 味苦,平,無毒。
主水痢,不問冷熱。
取皮濃煎令黑,服一升。
生江南林落間大樹。
葉如梨,江西人呼為涼木,松楊縣以此樹為名也。
楊廬耳 平,無毒。
主老血結塊,破血止血。
煮服之。
楊廬木上耳也。
出南山。
故甑蔽 無毒。
主石淋。
燒灰末,服三指撮,用水下之。
又主盜汗。
書雲:止鹹味。
聖惠方:治膀胱虛熱,下砂石,澀痛,利水道。
燒灰研,食前溫酒調下一錢匕。
木 味苦,平,無毒。
破産後血,煮服之。
葉搗辟封蛇咬,亦洗瘡癬。
樹如石榴,葉細,丈餘。
四月開花,白如雪。
生江東、林間。
象豆 味甘,平,無毒。
主五野雞病,蠱毒,飛屍,喉痹。
取子中仁碎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
亦和大豆藻面去。
生嶺南山林。
作藤着樹,如通草藤,三年一熟,角如弓袋。
子若卵。
皮紫色,剖中仁用之。
一名子,一名合子。
主野雞病為上。
地主 平,無毒。
主鬼氣心痛。
酒煮服一合。
此土中古木腐爛者也。
腐木 主蜈蚣咬。
末和醋敷之。
亦漬取汁敷咬處良。
石刺木根皮 味苦,平,無毒。
主破血,因産血不盡結瘕者。
煮汁服。
此木上寄生,破血神驗,不可得。
生南方:林間,江西人呼為靳刺。
亦種為籬院,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鈎也。
楠木枝葉 味苦,溫,無毒。
主霍亂。
煎汁服之。
木高碩,葉如桑。
出南方:山中。
郭注《爾雅》雲:楠(汝占切),大木,葉如桑也。
息王藤 味苦,溫,無毒。
主産後腹痛,血露不盡。
濃煮汁服之。
生嶺南山谷。
冬月不凋。
角落木皮 味苦,溫,無毒。
主赤白痢。
皮煮汁服之。
生江西山谷。
似茱萸獨莖也。
鸩鳥漿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羸老。
山人浸酒,用解諸毒,故曰鸩鳥漿。
生江南林木下。
高一、二尺,葉陰紫色,冬不凋,有赤子如珠。
紫珠 味苦,寒,無毒。
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毒腫,下,蛇虺蟲螫,狂犬毒。
并煮汁服。
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
一名紫荊樹。
似黃荊,葉小無桠,非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
生江東林澤間。
牛領藤 味甘,溫,無毒。
主腹内冷,腰膝疼弱,小便白數,陽道乏。
煮汁浸酒服之。
生嶺南高山,形褊如牛領,取之陰幹也。
枕材 味辛,小溫,無毒。
主咳嗽,痰飲積聚脹滿,鬼氣注忤。
煮汁服之。
亦可作浴湯,浸腳氣及小兒瘡疥。
生南海山谷。
作KT舡次于樟木,無藥處用之也。
鬼膊藤 味苦,溫,無毒。
主癰腫,搗莖、葉敷之。
藤堪浸酒,去風血。
生江南林澗中。
葉如梨,子如楂子,山人亦名鬼薄者也。
木戟 味辛,溫,無毒。
主癖氣在髒腑。
生山中。
葉如栀子也。
奴柘 味苦,小溫,無毒。
主老血瘕,男子癖閃痞。
取刺和三棱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
空心服,當下惡物。
生江南山野。
似柘,節有刺,冬不凋。
溫藤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積冷,浸酒服之。
生江南山谷,不凋,着樹生也。
鬼齒 無毒。
主中惡注忤,心腹痛。
此腐竹根先入地者,煮服之。
亦名鬼針,為其賊惡,隐其名爾。
鐵槌柄 無毒。
主鬼打及強鬼排突人緻惡者。
和桃奴、鬼箭等,丸服之。
古榇闆 無毒。
主鬼氣注忤中惡,心腹痛,背急,氣喘,惡夢悸,常為鬼神所祟撓者。
水及酒和東引桃枝煎服,當得吐下。
古冢中棺木也。
彌古者佳。
杉材最良。
千歲者通神,作琴底。
《爾雅》注雲:杉生江南,作棺埋之不腐。
慈母 無毒。
取枝、葉炙黃香,作飯,下氣止渴,令人不睡,主小兒痰痞。
生山林間。
葉如櫻桃而小,樹高丈餘,山人并識之。
飯籮燒作灰 無毒。
主時行病後食勞。
取方寸匕服。
南方:人謂筐也。
又籃耳,燒作灰末敷狗咬瘡。
籃,竹器也。
白馬骨 無毒。
主惡瘡。
和黃連、細辛、白調、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為末,淋汁取治瘰,惡瘡,蝕息肉,白癜風,以物揩破塗之。
又單取莖、葉煮汁服之,止水痢。
生江東。
似石榴而短小對節。
紫衣 味苦,無毒。
主黃膽,暴熱目黃,沉重,下水,亦止熱痢。
煮服之。
作灰淋取汁,沐頭長發,此古木錦花也。
石瓦皆有之。
堪染褐,下水。
《廣濟方》雲:長發也。
梳篦 無毒。
主虱病者。
汁服。
虱病是活虱入腹為病如症瘕者。
又梳篦垢,主小兒惡氣,霍亂,水和飲之。
倒挂藤 味苦,無毒。
主一切老血及産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
煮汁服。
生深山。
如懸鈎有逆刺,倒挂于樹葉尖而長也。
故木砧 一名百味。
無毒。
主人病後食勞複。
取發當時來參病患行止腳下土如錢許,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頭一枚,無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
又卒心腹痛。
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幾上屑,燒敷吻上饞瘡。
古廁魍木 主鬼魅,傳屍,溫疫,魍魉,神等。
取木以太歲所在日時,當戶燒熏之。
又熏杖瘡冷風不入,以木于瘡上熏之。
廁籌主難産及霍亂,身冷轉筋,于床下燒取熱氣徹上,亦主中惡鬼氣,此物雖微,其功可錄。
桃掘 無毒。
主卒心腹痛,鬼疰,破血惡氣脹滿,煮服之。
三載者良。
桃性去惡,掘更辟邪,桃符與桃掘同功也。
梭頭 主失音不語,吃病者,刺手心令痛,即語。
男左女右。
救月杖 主月蝕瘡及月割耳。
燒為灰,油和敷之。
杖,即月蝕時,救月擊物木也。
人亦取月桂子,碎,敷耳後月蝕耳瘡。
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晦,多于衢路間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
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
山桂猶堪為藥,況月桂乎?正應不的識其功耳。
今江東處處有。
不知北地何意獨無,為當非月路耶,月感之矣。
餘杭靈隐寺僧雲:種得一株,近代詩人多所論述。
《漢武洞冥記》雲:有遠飛雞,朝往夕久還,常銜桂實,歸于南土,所以北方無,南方:月路,所以有也。
地龍藤 味苦,無毒。
主風血羸老,腹内及腰腳諸冷,食不作肌膚,浸酒服之。
生天目山,蟠屈如龍,故号地龍藤。
繞樹木生,似龍所生,與此頗同,小有異耳,吳中亦有也。
火槽頭 主蠍螫,橫井上立愈。
上立炭,主金瘡。
刮取敷瘡上,止血生肉。
帶之辟邪惡鬼。
三月以後生莖,苗長四、五尺許。
其幹有三羽,狀如箭翎。
葉亦似山茶,青色。
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條莖,陰幹。
其木亦名狗骨。
《崔氏方》療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湯。
《集驗方》療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大黃湯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石茆,根頭真似鬼箭,隻是上葉不同,味各别。
采得後隻使箭頭用,拭上赤毛,用酥緩炒過用之。
每修事一兩,用酥一分,炒酥盡為度。
外台秘要:治乳無汁。
鬼箭五兩,水六升,煮取四升。
一服八合,日三,亦可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大效。
衍義曰:衛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嘗于平陸地見也,葉絕少,其莖黃褐色,若柏皮,三 海桐皮 海桐皮 味苦,平,無毒。
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
水浸洗目,除膚赤。
堪作繩索,入水不爛。
出南海已南山谷。
似梓一作桐白皮。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溫。
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目赤。
煎洗。
圖經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
葉如手大,作三花尖。
皮若梓白皮而堅轫,可作繩,入水不爛。
不拘時月采之。
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顔撰《續傳信方》着其法雲:頃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
醫以腎髒毒攻刺,諸藥莫療。
因覽《傳信方》備有此驗。
立修制一劑,便減五分。
步履便輕,故錄之耳。
海桐皮二兩,牛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幹細锉,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鬥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
空心食後,日午晚卧時時一杯,長令醺醺。
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南海山谷中。
似桐皮,黃白色,故以名之。
味苦,溫,無毒。
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大腹 微溫,無毒。
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
所出與槟榔相似,莖、葉、根、幹小異。
生南海諸國。
(今附) 圖經文具槟榔條下。
孫真人雲:槟榔皮,鸩鳥多栖此樹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紫藤 味甘,微溫,有小毒。
作煎如糖下水良。
花挪碎拭酒醋白腐壞。
子作角。
其中仁熬令香着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
四月生紫花可愛,人亦種之。
江東呼為招豆藤,皮着樹,從心重重有皮。
(今附) 陳藏器病。
京都人亦種之,以飾庭池。
合歡 合歡 味甘、平,無毒。
主安五髒,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
生益州山谷。
陶隐居雲:按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
詩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蔥。
而不入藥用。
至于合歡,俗間少識之者,當以其非療病之功。
稍見輕略,遂緻永謝,猶如長生之法,人罕敦尚,亦為遺棄。
唐本注雲:此樹生葉似皂莢、槐等,極細。
五月花發,紅白色。
所在山澗中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歡,或曰合昏。
秋實作莢,子極薄細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合歡皮殺蟲,搗為末,和铛下墨,生油調塗蜘蛛咬瘡。
及葉并去垢,葉至暮即合,故雲合昏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音義雲:樹似梧桐,枝弱葉繁,互相交結。
每一風來,辄似相解了,不相牽綴。
樹之階庭,使人不忿。
日華子雲:夜合皮,殺蟲,煎膏消癰腫,并續筋骨。
葉可洗衣垢,又名合歡樹。
圖經曰:合歡,夜合也。
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
木似梧桐,枝甚柔弱。
葉似皂莢、槐等,極細而繁密,互相交結。
每一風來,辄似相解了,不相牽綴。
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
五月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至秋而實作莢,子極薄細。
采皮及葉用,不枸時月。
崔豹《古今注》曰:欲蠲人之憂,則贈以丹棘。
丹棘一名忘憂。
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
青裳,合歡也。
故嵇康種之舍前是也。
韋宙《獨行方》:胸心甲錯,是為肺癰,黃昏湯治。
取夜合皮掌大一枚,水三升,煮取半分,再服。
子母秘錄:小兒撮口病。
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并洗。
又方:打損疼痛。
夜合花末酒調,服二錢匕,妙。
衍義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
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
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曰續筋骨。
《經》中不言。
虎杖根 虎杖根 微溫,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
陶隐居雲: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
極主暴瘕,酒漬根服之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虎杖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
葉搗敷蛇咬。
一名苦杖。
莖上有赤點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
二月、八月采根,曬幹。
所在有之。
爾雅雲:,虎杖。
注雲: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
藥性論雲:虎杖,使。
一名大蟲杖也。
味甘,平,無毒。
主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徹如冰,白瓷器及銀器中盛,似茶啜之。
時人呼為冷凍飲料子,又且尊于茗。
能破女子經候不通,搗以酒浸常服。
有孕人勿服,破血。
日華子雲:治産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疖癰毒,婦人血運,撲圖經曰:虎杖,一名苦杖。
舊不載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
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
葉似小杏葉。
七月開花,九月結實。
南中出者,無花。
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
亦有高丈餘者。
《爾雅》雲:,虎杖。
郭璞雲:似荭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
二月、三月采根,曝幹。
河東人燒根灰貼諸惡瘡。
浙中醫工取根洗去皴皮,锉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治腸痔下血,甚佳。
俗間以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瓶盛置井中,令冷徹如冰,極解暑毒。
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雷公雲:凡使,勿用天藍并斑柚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誤。
采得後細锉,卻用上虎枝葉一夜,出,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晝夜,若不治之,百日内死。
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餘許,洗幹搗作末,米五升,炊飯内攪之,好酒五鬥漬,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魚、鹽。
症當出。
亦可但取其一鬥幹,搗酒漬飲之,從少起,日三,亦佳。
此治症,乃勝諸大藥。
肘後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用虎杖根锉,水煮,适寒溫,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
《傷寒類要》同集驗方:治五淋。
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
衍義曰:虎杖根,微苦,《經》不言味。
此草藥也。
《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
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
仍莖、葉有淡黑斑。
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
陝西山麓水次甚多。
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
《藥性論》雲:和甘草煎,嘗之甘美。
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
論其攻治,則甚當矣。
五倍子 五倍子 味苦、酸,平,無毒。
療齒宣疳,肺髒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一名文蛤。
在處有。
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蟲。
一名百蟲倉。
圖經曰:五倍子,舊不着所出州土,雲在處有之,今以蜀中者為勝。
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
其木青黃色。
其實青,至熟而黃。
大者如拳,内多蟲。
九月采子,曝幹。
生津液最佳。
陳藏器序雲:五倍子,治腸虛洩痢,熟湯服。
博濟方: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赤爛,浮翳、瘀肉侵睛。
神效驅風散: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同杵末。
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内煎及一盞澄滓,熱淋洗。
留滓二服,又根據前煎淋洗。
大能明眼目,去澀癢。
經驗後方:治小兒吐不定。
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同搗末。
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瘥。
丹房鏡源:五倍子佐鉛。
衍義曰:五倍子,今染家亦用。
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伏牛花 伏牛花 味苦、甘,平,無毒。
療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肉疼痛。
作湯,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
一名隔虎刺花。
花黃色,生蜀地,所在皆有。
三月采。
圖經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唯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澤中。
葉青細,似黃柏葉而不光。
莖赤有刺。
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
三月采,陰幹。
天竺黃 味甘,寒,無毒。
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髒。
一名竹膏。
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
按《臨海志》雲:生天竺國,今諸竹内,往往得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平,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痫痰。
此是南海邊竹衍義曰:天竹黃,自是竹内所生,如黃土着竹成片。
涼心經,去風熱,作小兒藥尤宜,和緩故也。
密蒙花 密蒙花 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麸豆及疳氣攻眼。
生益州川谷。
樹高丈餘。
葉似冬青葉而濃,背色白有細毛。
二月、三月采花。
圖經曰:密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
木高丈餘。
葉似冬青葉而濃,背白色有細毛,又似桔葉。
花微紫色。
二月、三月采花,曝幹用。
此木類而在草部,不知何至于此。
雷公雲:凡使,先揀令淨,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幹,卻拌蜜令潤,蒸從卯至酉出,曬幹。
如此拌蒸三度,又卻曬幹用。
每修事一兩,用酒八兩浸,待色變,用蜜半兩蒸為度。
此元名小錦花。
衍義曰:密蒙花,利州路甚多。
葉,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
蓋柔而不光潔,不深綠,花細碎,數十房成一朵,冬生春開。
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盡。
天竺桂 味辛,溫,無毒。
主腹内諸冷,血氣脹,功用似桂。
皮薄不過烈。
生西胡國。
(今附) 圖經文具桂條下。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
補暖腰腳,破産後惡血,治血痢腸風,功力與桂心同,方家少用。
衍義曰:天竺桂,與牡、菌桂同。
但薄而已。
折傷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産後血悶,止痛。
酒、水煮濃汁飲之。
生資州山谷。
唐本注雲:藤生繞樹上,葉似草葉而光濃。
八月、九月采莖,曬幹。
(唐本先附) 桑花 暖,無毒。
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
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樹上白癬,如地錢花樣,刀削取,入藥微炒使。
(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桑根白皮條下。
椋(音良)子木 味甘、鹹,平,無毒。
主折傷,破惡血,養好血,安胎止痛生肉。
唐本注雲:葉似柿,兩葉相當。
子細圓如牛李子,生青熟黑。
其木堅重,煮汁赤色。
《爾雅》雲:椋,即來是也。
郭注雲:椋材中車辋。
八月、九月采木,曬幹。
(唐本先附) 每始王木 味苦,平,無毒。
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
酒、水煮濃汁飲之。
生資州山唐本注雲:藤生,繞樹木上生,葉似蘿摩葉。
二月、八月采。
(唐本先附) 四十五種陳藏器餘 必栗香 味辛,溫,無毒。
主鬼氣。
煮服之。
并燒為香,殺蟲魚。
葉搗碎置上流,魚悉暴鰓。
一名化木香,詹香也。
葉如椿。
生高山。
堪為書軸,白魚不損書也。
海藥:主鬼疰心氣,斷一切惡氣。
葉落水中,魚當暴死。
榈木 味辛,溫,無毒。
主破血、血塊,冷嗽,并煮汁及熱服。
出安南及南海。
人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為枕令人頭痛,為熱故也。
海藥:謹按《廣志》雲:生安南及南海山谷。
胡人用為床坐,性堅好。
主産後惡露沖心,症瘕結氣,赤白漏下,并锉煎服之。
研藥 味苦,溫,無毒。
主霍亂,下痢,中惡,腹内不調者。
服之。
出南海諸州。
根如烏藥圓小。
樹生也。
海藥:葉如椒。
主赤白痢,蠱毒,中惡,并锉煎服之。
黃龍眼 味苦,溫,無毒。
主解金藥、銀藥毒。
以水研取半合,空心少少服,經二十許日瘥。
出嶺南,狀如龍眼,黃色也。
海藥:功力勝解毒子也。
箭竿及镞 主婦人産後腹中癢,安所卧席下勿令婦人知。
元慈勒 味甘,無毒。
主心病,流血,合金瘡,去腹内惡血,血痢下血,婦人帶下,明目,翳、風淚、努肉。
生波斯國。
似龍腦香。
海藥:慈勒樹中脂也。
味甘,平。
消翳,破血,止痢,腹中惡血。
今少有。
都鹹子及皮、葉 味甘,平,無毒。
主渴潤肺,去煩除痰,火幹作飲服之。
生南方。
樹如李,徐表《南州記》雲:都鹹樹子大如指,取子及皮,作飲極香美。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雲:生廣南山谷。
味甘,平,無毒。
主煩躁,心悶痰膈,傷寒清涕,咳逆上氣,宜煎服。
子食之香,大小如半夏。
鑿孔中木 主難産。
取入鐵裹者,燒末酒服下,産也。
栎木皮 味苦,平,無毒。
根皮主惡瘡,中風犯毒露者。
取煎汁洗瘡,當令膿血盡止,亦治痢。
南北總有作柴,亦雲枥,音同也。
千金方:治諸瘡因風緻腫。
以根皮三十斤,锉,以水三槲,濃煮,内鹽一把,漬瘡當出膿血,日日為之,瘥止。
省藤 味苦,平,無毒。
主蛔蟲。
煮汁服之。
又主齒痛,打碎口中含之。
又取和米煮粥飼狗去。
生南地深山。
皮赤如指,堪縛物,片片自解也。
松楊木皮 味苦,平,無毒。
主水痢,不問冷熱。
取皮濃煎令黑,服一升。
生江南林落間大樹。
葉如梨,江西人呼為涼木,松楊縣以此樹為名也。
楊廬耳 平,無毒。
主老血結塊,破血止血。
煮服之。
楊廬木上耳也。
出南山。
故甑蔽 無毒。
主石淋。
燒灰末,服三指撮,用水下之。
又主盜汗。
書雲:止鹹味。
聖惠方:治膀胱虛熱,下砂石,澀痛,利水道。
燒灰研,食前溫酒調下一錢匕。
木 味苦,平,無毒。
破産後血,煮服之。
葉搗辟封蛇咬,亦洗瘡癬。
樹如石榴,葉細,丈餘。
四月開花,白如雪。
生江東、林間。
象豆 味甘,平,無毒。
主五野雞病,蠱毒,飛屍,喉痹。
取子中仁碎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
亦和大豆藻面去。
生嶺南山林。
作藤着樹,如通草藤,三年一熟,角如弓袋。
子若卵。
皮紫色,剖中仁用之。
一名子,一名合子。
主野雞病為上。
地主 平,無毒。
主鬼氣心痛。
酒煮服一合。
此土中古木腐爛者也。
腐木 主蜈蚣咬。
末和醋敷之。
亦漬取汁敷咬處良。
石刺木根皮 味苦,平,無毒。
主破血,因産血不盡結瘕者。
煮汁服。
此木上寄生,破血神驗,不可得。
生南方:林間,江西人呼為靳刺。
亦種為籬院,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鈎也。
楠木枝葉 味苦,溫,無毒。
主霍亂。
煎汁服之。
木高碩,葉如桑。
出南方:山中。
郭注《爾雅》雲:楠(汝占切),大木,葉如桑也。
息王藤 味苦,溫,無毒。
主産後腹痛,血露不盡。
濃煮汁服之。
生嶺南山谷。
冬月不凋。
角落木皮 味苦,溫,無毒。
主赤白痢。
皮煮汁服之。
生江西山谷。
似茱萸獨莖也。
鸩鳥漿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羸老。
山人浸酒,用解諸毒,故曰鸩鳥漿。
生江南林木下。
高一、二尺,葉陰紫色,冬不凋,有赤子如珠。
紫珠 味苦,寒,無毒。
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屍,蠱毒,毒腫,下,蛇虺蟲螫,狂犬毒。
并煮汁服。
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
一名紫荊樹。
似黃荊,葉小無桠,非田氏之荊也。
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
生江東林澤間。
牛領藤 味甘,溫,無毒。
主腹内冷,腰膝疼弱,小便白數,陽道乏。
煮汁浸酒服之。
生嶺南高山,形褊如牛領,取之陰幹也。
枕材 味辛,小溫,無毒。
主咳嗽,痰飲積聚脹滿,鬼氣注忤。
煮汁服之。
亦可作浴湯,浸腳氣及小兒瘡疥。
生南海山谷。
作KT舡次于樟木,無藥處用之也。
鬼膊藤 味苦,溫,無毒。
主癰腫,搗莖、葉敷之。
藤堪浸酒,去風血。
生江南林澗中。
葉如梨,子如楂子,山人亦名鬼薄者也。
木戟 味辛,溫,無毒。
主癖氣在髒腑。
生山中。
葉如栀子也。
奴柘 味苦,小溫,無毒。
主老血瘕,男子癖閃痞。
取刺和三棱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後在臍。
空心服,當下惡物。
生江南山野。
似柘,節有刺,冬不凋。
溫藤 味甘,溫,無毒。
主風血積冷,浸酒服之。
生江南山谷,不凋,着樹生也。
鬼齒 無毒。
主中惡注忤,心腹痛。
此腐竹根先入地者,煮服之。
亦名鬼針,為其賊惡,隐其名爾。
鐵槌柄 無毒。
主鬼打及強鬼排突人緻惡者。
和桃奴、鬼箭等,丸服之。
古榇闆 無毒。
主鬼氣注忤中惡,心腹痛,背急,氣喘,惡夢悸,常為鬼神所祟撓者。
水及酒和東引桃枝煎服,當得吐下。
古冢中棺木也。
彌古者佳。
杉材最良。
千歲者通神,作琴底。
《爾雅》注雲:杉生江南,作棺埋之不腐。
慈母 無毒。
取枝、葉炙黃香,作飯,下氣止渴,令人不睡,主小兒痰痞。
生山林間。
葉如櫻桃而小,樹高丈餘,山人并識之。
飯籮燒作灰 無毒。
主時行病後食勞。
取方寸匕服。
南方:人謂筐也。
又籃耳,燒作灰末敷狗咬瘡。
籃,竹器也。
白馬骨 無毒。
主惡瘡。
和黃連、細辛、白調、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為末,淋汁取治瘰,惡瘡,蝕息肉,白癜風,以物揩破塗之。
又單取莖、葉煮汁服之,止水痢。
生江東。
似石榴而短小對節。
紫衣 味苦,無毒。
主黃膽,暴熱目黃,沉重,下水,亦止熱痢。
煮服之。
作灰淋取汁,沐頭長發,此古木錦花也。
石瓦皆有之。
堪染褐,下水。
《廣濟方》雲:長發也。
梳篦 無毒。
主虱病者。
汁服。
虱病是活虱入腹為病如症瘕者。
又梳篦垢,主小兒惡氣,霍亂,水和飲之。
倒挂藤 味苦,無毒。
主一切老血及産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
煮汁服。
生深山。
如懸鈎有逆刺,倒挂于樹葉尖而長也。
故木砧 一名百味。
無毒。
主人病後食勞複。
取發當時來參病患行止腳下土如錢許,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頭一枚,無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
又卒心腹痛。
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幾上屑,燒敷吻上饞瘡。
古廁魍木 主鬼魅,傳屍,溫疫,魍魉,神等。
取木以太歲所在日時,當戶燒熏之。
又熏杖瘡冷風不入,以木于瘡上熏之。
廁籌主難産及霍亂,身冷轉筋,于床下燒取熱氣徹上,亦主中惡鬼氣,此物雖微,其功可錄。
桃掘 無毒。
主卒心腹痛,鬼疰,破血惡氣脹滿,煮服之。
三載者良。
桃性去惡,掘更辟邪,桃符與桃掘同功也。
梭頭 主失音不語,吃病者,刺手心令痛,即語。
男左女右。
救月杖 主月蝕瘡及月割耳。
燒為灰,油和敷之。
杖,即月蝕時,救月擊物木也。
人亦取月桂子,碎,敷耳後月蝕耳瘡。
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晦,多于衢路間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
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
山桂猶堪為藥,況月桂乎?正應不的識其功耳。
今江東處處有。
不知北地何意獨無,為當非月路耶,月感之矣。
餘杭靈隐寺僧雲:種得一株,近代詩人多所論述。
《漢武洞冥記》雲:有遠飛雞,朝往夕久還,常銜桂實,歸于南土,所以北方無,南方:月路,所以有也。
地龍藤 味苦,無毒。
主風血羸老,腹内及腰腳諸冷,食不作肌膚,浸酒服之。
生天目山,蟠屈如龍,故号地龍藤。
繞樹木生,似龍所生,與此頗同,小有異耳,吳中亦有也。
火槽頭 主蠍螫,橫井上立愈。
上立炭,主金瘡。
刮取敷瘡上,止血生肉。
帶之辟邪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