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使山茱萸,須去内核。
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隻秤成四兩以來,緩火熬之方:用。
能壯元氣,秘精。
核能滑精。
衍義曰:山茱萸,與吳茱萸甚不相類。
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
吳茱萸如川椒,初結子時,其大小亦不過椒,色正青。
得名則一,治療又不同,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
然山茱萸補養腎髒,無一不宜。
《經》與《注》所說備矣。
紫薇(音威) 紫薇(意威) 味酸,微寒,無毒。
主婦人産乳餘疾,崩中,症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
莖、葉 味苦,無毒。
主痿蹶,益氣。
一名陵苕,一名華。
生西海川谷及山陽。
陶隐居雲:李雲是瞿麥根,今方:用至少。
《博物志》雲:郝晦行(音杏)華草,于太行山北,得紫薇華。
必當奇異,今瞿麥華乃可愛,而處處有,不應乃在太行山。
且有樹,其莖、葉恐亦非瞿麥根。
《詩》雲:有苕之華。
郭雲淩霄,亦恐非也。
唐本注雲:此即淩霄花也。
及莖、葉俱用。
按《爾雅·釋草》雲:苕,一名陵苕。
黃花(必曜切);白華。
郭雲:一名陵時。
又名淩霄。
《本經》雲:一名陵苕。
華即用花,不用根也。
山中亦有白花者。
按瞿麥花紅,無黃、白者。
且紫薇、瞿麥,皆《本經》所載。
若用瞿麥根為紫薇,何得複用莖、葉?體性既與瞿麥乖異,生處亦不相關。
郭雲淩霄,此為真說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紫臣,一名女薇,畏鹵鹹,味甘。
主熱風風痫,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止産後奔血不定淋瀝,安胎。
日華子雲:根,治熱風身癢,遊風風疹,治瘀血帶下。
花、葉功用同。
又雲淩霄花,治酒渣熱毒風刺風,婦人血膈遊風,崩中帶下。
圖經曰:紫薇,陵霄花也。
生西海川谷及山陽,今處處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園圃亦或種莳。
初作藤蔓生,根據大木,歲久延引至巅而有花。
其花黃赤,夏中乃盛。
陶隐居雲:《詩》有苕之華。
郭雲陵霄。
又蘇恭引《爾雅·釋草》雲:苕,陵苕。
郭雲又名陵霄。
按今《爾雅》注:苕,一名陵時。
本草雲而無陵霄之說,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又據陸機及孔穎達疏義亦雲:苕,一名陵時。
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别名,郭又謂苕為陵時。
本草雲:今紫薇無陵時之名,而鼠尾草有之。
乃知陶、蘇所引,是以陵時作陵霄耳。
又陵霄,非是草類,益可明其誤矣。
今醫家多采其花幹之,入婦人血崩風毒藥,又治少女血熱風毒,四肢、皮膚生瘾疹。
并行經脈方:陵霄花不以多少,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服甚效。
鬥門方:治暴耳聾。
淩霄葉,爛杵自然汁,灌耳内,瘥。
衍義曰:紫薇,今蔓延而生,謂之為草。
又有木身,謂之為木。
又須物而上。
然幹不逐冬斃,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為至當。
唐·白樂天詩,有木名淩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
《本經》又雲:莖、葉味苦,是與瞿麥别一種甚明。
《唐本》注雲:且紫薇、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薇,何得複用莖、葉?此說盡矣。
然其花赭黃色,本條雖不言其花,又卻言莖、葉味苦,則紫薇為花,故可知矣。
胡桐淚 胡桐淚 味鹹、苦,大寒,無毒。
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
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
又為金銀焊藥。
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
形似黃礬而堅實。
有夾爛木者,雲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堿(音減)鹵地作之。
其樹高碩,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
故名胡桐木,堪器用。
又名胡桐律。
律、淚聲訛也。
《西域傳》雲:胡桐似桑而曲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涼州以西有之。
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之間。
津下入地,與土石相染,狀如姜石,極鹹苦,得水便消,若礬石、類石類也。
冬采之。
日華子雲:治風牙齒痛。
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
即中入齒藥用,兼殺火毒并面毒。
圖經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
相傳其木甚高碩,皮似白楊、青桐輩。
其藥初生似柳,漸大則似桑、桐輩。
其津液淪入地中,與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狀如黃礬、姜石,味極鹹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
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
一名胡桐律。
律、淚聲近也。
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不堪用也。
海藥:謹按《嶺表記》雲:出波斯國。
是胡桐樹脂也,名胡桐淚。
又有石淚,在石上采也。
主風疳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多服令人吐也。
作律字非也。
通典:西戎樓國,多出柽柳、胡桐、白草。
白草,牛馬所嗜也。
胡桐亦似蟲食其樹而津下流出者,俗名為胡桐淚,可以焊金銀,俗訛呼淚為律。
墨 物芒入目,摩點瞳子上。
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搗篩和水溫之。
好墨入藥,粗者不堪。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墨,溫。
外台秘要:治天行毒病,衄鼻是熱毒血下數升者。
取好墨末之,雞子白丸如梧子。
用生地黃汁下一、二十丸,如人行五裡再服。
千金方:治物落眼中不出。
好墨清水研,銅箸點之即出。
肘後方: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于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沖心胸,不即治亦殺人。
搗墨水和服一錢匕。
又方:崩中漏下清黃赤白,使人無子。
好墨末一錢匕服。
又方:難産。
墨一寸末,水服之,立産。
又方:治赤白痢。
姜墨丸:幹姜、好墨各五兩篩,以醋漿和丸桐子大。
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米飲下,日夜可六、七服,如無醋漿,以醋入水解之,令其味如醋漿和之。
七十病痢垂死服之愈。
徐雲:但嚼書墨一丸瘥。
又方:治墜胎胞衣不出腹中,腹中疼痛,牽引腰脊痛。
用好墨細研,每服非時溫酒調下二錢匕。
梅師方: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
濃研香墨,點入鼻孔中。
子母秘錄:治産後血暈,心悶氣絕。
以丈夫小便濃研墨,服一升。
又方:妊娠胎死腹中,若胞衣不下,上迫心。
墨三寸末,酒服。
衍義曰:墨,松之煙也。
世有以粟草灰僞為者,不可用。
須松煙墨方:可入藥。
然唯遠煙為佳。
今高麗國每貢墨于中國,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宜入藥:此蓋未達不敢嘗之義。
又治大小血,好墨細末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調,稀稠得所,頓服,熱多者尤相宜。
又、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煙甚濃,其煤可為墨,黑光如漆,松煙不及。
其識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藥,當 棘刺花 味苦,平,無毒。
主金瘡内漏。
冬至後百二十日采之。
實 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
生道旁,四月采。
一名菥,一名馬朐,一名刺原。
又有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
陶隐居雲:此一條又相違越,恐俚言多是,然複道其花一名菥,此恐别是一物,不關棗針也。
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吾亦不許,門冬苗乃是好作飲,益人,正自不可當棘刺爾。
唐本注雲:棘有赤、白二種。
亦猶諸棘色類非一,後條用花,斯不足怪。
以江南無棘,李雲用棘針。
天門冬苗一名颠棘,南人以代棘針,陶不許。
今用棘刺,當用白者為佳。
花即棘花,定南人昧于棗棘之别,所以同用棘條中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棘有赤白二種。
《切韻》曰:棘,小棗也。
田野間多有之,叢高三、二尺,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圖經文具白棘條下。
聖惠方:治小兒一切疳。
用刺針、瓜蒂等分末,吹入鼻中,日二。
豬苓 豬苓 味甘、苦,平,無毒。
主(音皆)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豬屎。
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
二月、八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是楓樹苓,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
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乃秤之。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豬苓,神農:甘;雷公:苦,無毒。
司馬彪注莊子雲:豕橐,一名苓。
根似豬矢,治渴。
藥性論雲:豬苓,臣,微熱。
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生腫脹滿,腹急痛。
圖經曰:豬苓,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
舊說是楓木苓,今則不必楓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以名之。
又名地烏桃。
二月、八月采,陰幹。
削去皮,肉白而實者佳。
《莊子》謂之豕橐。
司馬彪注雲:一名苓,根似豬矢,治渴。
張仲景治傷寒諸病在髒加渴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四物,取二升,内膠。
每服七合,日三。
嘔而思水者亦主之。
又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豬苓散發其汗。
病欲飲水而複吐之為水逆,冬時寒嗽如瘧狀,亦與豬苓散,此即五苓散也。
豬苓、術、茯苓各三分,澤瀉五分,桂二分,細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多飲暖水,汗出即愈。
利水道諸湯劑無若此快,今人皆用之。
又黃膽病及狐惑病,并豬苓散主之。
豬苓、茯苓、術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與水調下。
今施州有一種刺豬苓,蔓生。
春夏采根,削皮焙幹。
彼土人用敷瘡毒,殊效。
雲味甘,性涼,無毒。
唐本餘:去邪氣。
雷公雲:凡采得,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
豬苓五兩,一味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劑不瘥,宜轉用之。
又方:治小兒大便不通。
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屎白一錢,調服,立瘥。
子母秘錄: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
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楊氏産乳:療通體遍身腫,小便不利。
豬苓五兩,搗篩,煎水三合。
調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義曰:豬苓,行水之功多。
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白棘 白棘 味辛,寒,無毒。
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
一名棘針,一名棘刺。
生雍州川谷。
陶隐居雲:李雲:此是酸棗樹針。
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非是真也。
唐本注雲:白棘,莖白圖經曰:白棘,棘針也。
生雍州,棘刺花生道旁,今近京皆有之。
棘,小棗也。
叢高三、四尺,花、葉、莖、實都似棗,而有赤白二種。
蘇恭雲: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赤棘中時複有之,亦為難得耳。
然有鈎、直二種:直者宜入補藥,鈎者入癰腫藥。
針,采無時。
花,冬至後百二十日采。
實,四月采。
又棗針,療喉痹不通,藥中亦用。
陳子昂《觀玉篇》雲:在張掖郡時,有人以仙人杖為白棘,同旅皆信之,二物都不相類,不知何故疑惑若此,其說見枸杞條。
外台秘要:治齒蟲腐。
棘針二百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又方:治尿血。
棘刺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方:治諸惡腫,失治有膿。
燒棘針作灰,水服之,經宿頭出。
又方:蟲食齒根肉黑。
燒腐棘取瀝,敷之十遍,雄黃末敷之,即愈。
子母秘錄:小兒天風口噤,乳不下。
白棘燒末,水服一錢匕。
又方:癰疸痔漏瘡及小兒丹,水煮棘根汁洗之。
出《千金》。
衍義曰:白棘,一名棘針,一名棘刺。
按《經》如此甚明。
諸家之意,強生疑惑,今掠不取,求其《經》而可矣。
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土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曰白棘。
取白之意,不過如此。
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開花也,餘無他義。
今人燒枝取油,塗垢發 烏藥 烏藥 味辛,溫,無毒。
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其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
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
樹生似茶,高丈餘。
一葉三丫,葉青陰白。
根色黑褐,作車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
自餘直根者不堪。
一名旁其,八月采根。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疖疥癞,并解冷圖經曰: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
木似茶KT,高五、七尺。
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
五月開細花,黃白色。
六月結實如山芍藥。
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
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
根以作車毂形如連珠狀者佳。
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鬥門方:治陰毒傷寒。
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立瘥。
别說雲:謹按《本草圖經》及世稱以天台者為勝。
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
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
用者宜廣求而比試之。
衍義曰:烏藥,和來氣少,走洩多,但不甚剛猛。
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沒藥 沒藥 味苦,平,無毒。
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
生波斯國。
似安息香,其塊大小不定,黑色。
(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沒藥單用亦得。
味苦、辛。
能主打損,心腹血瘀,傷折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
皆以酒投飲之。
良。
日華子雲:破症結,宿血,消腫毒。
圖經曰: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
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榄,葉青而密。
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采無時。
今方:多用治婦人内傷痛楚,又治血暈及臍腹刺者。
沒藥一物,研細,溫酒調一錢,便止。
又治曆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者。
沒藥半兩,研,虎胫骨三兩塗酥炙黃色,先搗羅為散,與沒藥同研令細。
溫酒調二錢,日三服,大佳。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生波斯國,是彼處松脂也。
狀如神香,赤黑色。
味苦、辛,溫,無毒。
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
凡服皆須研爛,以熱酒調服,近效。
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産後血氣痛,并宜丸散中服爾。
衍義曰:沒藥,大概通滞血。
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
血滞則氣壅淤,氣壅淤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着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龍眼 龍眼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
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益智。
其大者似槟榔。
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雲:廣州别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為益智爾。
食之并利人。
唐本注雲: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
味甘、辛。
殊不似槟榔。
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别,唯子小爾。
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
其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
子如槟榔,有鱗甲,大如雀卵。
味甘、酸也。
今注按此樹高二丈餘,枝葉淩冬不凋。
花白色。
七月始熟。
一名亞荔枝。
大者形似槟榔而小,有鱗甲,其肉薄于荔枝,而甘美堪食。
《本經》雲一名益智者。
蓋甘味歸脾而能益智,非今益智子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龍眼,除蠱圖經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
木高二丈許,似荔枝而葉微小,淩冬不凋。
春末夏初,生細白花。
七月而實成,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如彈丸,核若無患而不堅,肉白有漿,甚甘美。
其實極繁,每枝常三、二十枚。
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觀漢記》雲:南海舊獻龍眼、荔枝,十裡一置,五裡一候,奔馳險阻,道路為患。
孝和時,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南海,上書言狀。
帝下诏太官,勿複受獻,由是而止。
其為世所貴重久矣。
今人亦甚珍之,曝幹。
寄遠,北中以為佳果,亞于荔枝。
衍義曰:龍眼,《經》曰:一名益智。
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注》不言。
《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複不曾收入。
今除為果之外,别無龍眼。
若謂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複不能也。
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
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
按《今注》雲: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安息香 亦柔韌(音刃)。
(唐本先附) 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
長三丈,皮色黃黑。
葉有四角,經寒不凋。
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
刻其樹皮,其膠如饴,名安息香。
六、七月堅凝乃取之。
燒之通神,辟衆惡。
日華子治邪氣魍魉,鬼胎血邪,辟蠱毒,腎氣,霍亂,風痛,治婦人血噤并産後血暈。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狀若桃膠,以秋月采之。
又方:雲:婦人夜夢鬼交,以臭黃合為丸,燒熏丹穴,永斷。
又主男子遺精,暖腎,辟惡氣。
仙人杖 小兒驚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
又主痔病,燒為末,服方寸匕。
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
苦桂竹多生此。
又别一種仙人杖,味甘,小溫,無毒。
久服長生,堅筋骨,令人不老。
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風冷。
生劍南平澤。
葉似苦苣,叢生。
陳子昂《觀玉篇序》雲:夏四月,次于張掖河州草木無他異者,皆仙人杖。
往往叢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嘗餌之,及此行也。
息意茲味,戎圖經曰:文具枸杞條下。
松羅 為吐湯,利水道。
一名女蘿。
生熊耳山川谷松樹上。
五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
《毛詩》雲:茑(音鳥)與女蘿,施于松上。
茑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同爾。
今詳《經》雲:松蘿當用松上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松蘿,使,味苦、辛,微熱。
能治寒熱,能吐胸中客痰涎,去圖經文具桑寄生條下。
毗梨勒 毗梨勒 味苦,寒,無毒。
功用與庵摩勒同。
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唐本注雲: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
核似诃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毗梨勒,使。
能溫暖腸腹,兼去一切冷氣。
蕃中人以此作漿甚熱。
海藥:謹按《唐志》雲:生南海諸國。
樹不與诃梨子相似,即圓而毗也。
味苦帶澀,微溫,無毒。
主烏髭發,燒灰幹血效。
庵(音谙)摩勒 味苦、甘,寒,無毒。
主風虛熱氣。
一名餘甘。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
唐本注雲:樹葉細似合歡。
花黃,子似李、柰,青黃色,核圓作六、七棱,其中仁亦入藥用。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庵摩勒,主補益,強氣力。
合鐵粉用一斤,變白不老。
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
人食其子,先苦後甘,故曰餘甘。
(唐本先附) 圖經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今二廣諸郡及西川蠻界山谷中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枝條甚軟。
葉青細密。
朝開暮斂如夜合,而葉微小,春生冬凋。
三月有花,着條而生,如粟粒,微黃。
随即結實作莢,每條三、兩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狀,青白色,連核作五、六瓣,幹即并核皆裂,其俗亦作果子啖之。
初覺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
海藥:生西國。
大小如枳桔子狀。
梵雲:庵摩勒果是也。
味苦、酸、甘,微寒,無毒。
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
久服輕身,延年長生。
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
衍義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
佛經中所謂庵摩勒果者是此,蓋西度亦有之。
郁金香 味苦,溫,無毒。
主蠱野諸毒,心氣鬼疰,鴉鹘等臭。
陳氏雲: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
按《魏略》雲:生秦國。
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今附) 十二葉為貫,捋以煮之用為鬯,為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也。
以此言之,則草也,不當附于木部。
陳藏器雲:味苦,平,無毒。
主一切臭,除心腹間惡氣鬼疰。
入諸香藥用之。
生大秦國。
花 衛矛 衛矛 味苦,寒,無毒。
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
一名鬼箭。
生霍山山谷。
八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
其莖有三羽,狀如箭羽,俗皆呼為鬼箭。
而為用甚稀,用之削取皮羽。
今注醫家用鬼箭,療婦人血氣,大效。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鬼箭,使,一名衛矛,有小毒。
能破陳血,能落胎,主中惡腰腹痛及百邪鬼魅。
日華子雲:鬼箭羽,味甘、澀。
通月經,破症結,止血崩帶下,殺腹髒蟲及産後血咬肚痛。
圖經曰:衛矛,鬼箭也。
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
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隻秤成四兩以來,緩火熬之方:用。
能壯元氣,秘精。
核能滑精。
衍義曰:山茱萸,與吳茱萸甚不相類。
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
吳茱萸如川椒,初結子時,其大小亦不過椒,色正青。
得名則一,治療又不同,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
然山茱萸補養腎髒,無一不宜。
《經》與《注》所說備矣。
紫薇(音威) 紫薇(意威) 味酸,微寒,無毒。
主婦人産乳餘疾,崩中,症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
莖、葉 味苦,無毒。
主痿蹶,益氣。
一名陵苕,一名華。
生西海川谷及山陽。
陶隐居雲:李雲是瞿麥根,今方:用至少。
《博物志》雲:郝晦行(音杏)華草,于太行山北,得紫薇華。
必當奇異,今瞿麥華乃可愛,而處處有,不應乃在太行山。
且有樹,其莖、葉恐亦非瞿麥根。
《詩》雲:有苕之華。
郭雲淩霄,亦恐非也。
唐本注雲:此即淩霄花也。
及莖、葉俱用。
按《爾雅·釋草》雲:苕,一名陵苕。
黃花(必曜切);白華。
郭雲:一名陵時。
又名淩霄。
《本經》雲:一名陵苕。
華即用花,不用根也。
山中亦有白花者。
按瞿麥花紅,無黃、白者。
且紫薇、瞿麥,皆《本經》所載。
若用瞿麥根為紫薇,何得複用莖、葉?體性既與瞿麥乖異,生處亦不相關。
郭雲淩霄,此為真說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紫臣,一名女薇,畏鹵鹹,味甘。
主熱風風痫,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止産後奔血不定淋瀝,安胎。
日華子雲:根,治熱風身癢,遊風風疹,治瘀血帶下。
花、葉功用同。
又雲淩霄花,治酒渣熱毒風刺風,婦人血膈遊風,崩中帶下。
圖經曰:紫薇,陵霄花也。
生西海川谷及山陽,今處處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園圃亦或種莳。
初作藤蔓生,根據大木,歲久延引至巅而有花。
其花黃赤,夏中乃盛。
陶隐居雲:《詩》有苕之華。
郭雲陵霄。
又蘇恭引《爾雅·釋草》雲:苕,陵苕。
郭雲又名陵霄。
按今《爾雅》注:苕,一名陵時。
本草雲而無陵霄之說,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又據陸機及孔穎達疏義亦雲:苕,一名陵時。
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别名,郭又謂苕為陵時。
本草雲:今紫薇無陵時之名,而鼠尾草有之。
乃知陶、蘇所引,是以陵時作陵霄耳。
又陵霄,非是草類,益可明其誤矣。
今醫家多采其花幹之,入婦人血崩風毒藥,又治少女血熱風毒,四肢、皮膚生瘾疹。
并行經脈方:陵霄花不以多少,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服甚效。
鬥門方:治暴耳聾。
淩霄葉,爛杵自然汁,灌耳内,瘥。
衍義曰:紫薇,今蔓延而生,謂之為草。
又有木身,謂之為木。
又須物而上。
然幹不逐冬斃,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為至當。
唐·白樂天詩,有木名淩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
《本經》又雲:莖、葉味苦,是與瞿麥别一種甚明。
《唐本》注雲:且紫薇、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薇,何得複用莖、葉?此說盡矣。
然其花赭黃色,本條雖不言其花,又卻言莖、葉味苦,則紫薇為花,故可知矣。
胡桐淚 胡桐淚 味鹹、苦,大寒,無毒。
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
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
又為金銀焊藥。
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
形似黃礬而堅實。
有夾爛木者,雲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堿(音減)鹵地作之。
其樹高碩,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
故名胡桐木,堪器用。
又名胡桐律。
律、淚聲訛也。
《西域傳》雲:胡桐似桑而曲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涼州以西有之。
初生似柳,大則似桑、桐之間。
津下入地,與土石相染,狀如姜石,極鹹苦,得水便消,若礬石、類石類也。
冬采之。
日華子雲:治風牙齒痛。
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藥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黃土色者為上。
即中入齒藥用,兼殺火毒并面毒。
圖經曰:胡桐淚,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
相傳其木甚高碩,皮似白楊、青桐輩。
其藥初生似柳,漸大則似桑、桐輩。
其津液淪入地中,與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狀如黃礬、姜石,味極鹹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
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
一名胡桐律。
律、淚聲近也。
然有一種木律極相類,不堪用也。
海藥:謹按《嶺表記》雲:出波斯國。
是胡桐樹脂也,名胡桐淚。
又有石淚,在石上采也。
主風疳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多服令人吐也。
作律字非也。
通典:西戎樓國,多出柽柳、胡桐、白草。
白草,牛馬所嗜也。
胡桐亦似蟲食其樹而津下流出者,俗名為胡桐淚,可以焊金銀,俗訛呼淚為律。
墨 物芒入目,摩點瞳子上。
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搗篩和水溫之。
好墨入藥,粗者不堪。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墨,溫。
外台秘要:治天行毒病,衄鼻是熱毒血下數升者。
取好墨末之,雞子白丸如梧子。
用生地黃汁下一、二十丸,如人行五裡再服。
千金方:治物落眼中不出。
好墨清水研,銅箸點之即出。
肘後方: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于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沖心胸,不即治亦殺人。
搗墨水和服一錢匕。
又方:崩中漏下清黃赤白,使人無子。
好墨末一錢匕服。
又方:難産。
墨一寸末,水服之,立産。
又方:治赤白痢。
姜墨丸:幹姜、好墨各五兩篩,以醋漿和丸桐子大。
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米飲下,日夜可六、七服,如無醋漿,以醋入水解之,令其味如醋漿和之。
七十病痢垂死服之愈。
徐雲:但嚼書墨一丸瘥。
又方:治墜胎胞衣不出腹中,腹中疼痛,牽引腰脊痛。
用好墨細研,每服非時溫酒調下二錢匕。
梅師方: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
濃研香墨,點入鼻孔中。
子母秘錄:治産後血暈,心悶氣絕。
以丈夫小便濃研墨,服一升。
又方:妊娠胎死腹中,若胞衣不下,上迫心。
墨三寸末,酒服。
衍義曰:墨,松之煙也。
世有以粟草灰僞為者,不可用。
須松煙墨方:可入藥。
然唯遠煙為佳。
今高麗國每貢墨于中國,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宜入藥:此蓋未達不敢嘗之義。
又治大小血,好墨細末二錢,以白湯化阿膠清調,稀稠得所,頓服,熱多者尤相宜。
又、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煙甚濃,其煤可為墨,黑光如漆,松煙不及。
其識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藥,當 棘刺花 味苦,平,無毒。
主金瘡内漏。
冬至後百二十日采之。
實 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
生道旁,四月采。
一名菥,一名馬朐,一名刺原。
又有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
陶隐居雲:此一條又相違越,恐俚言多是,然複道其花一名菥,此恐别是一物,不關棗針也。
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吾亦不許,門冬苗乃是好作飲,益人,正自不可當棘刺爾。
唐本注雲:棘有赤、白二種。
亦猶諸棘色類非一,後條用花,斯不足怪。
以江南無棘,李雲用棘針。
天門冬苗一名颠棘,南人以代棘針,陶不許。
今用棘刺,當用白者為佳。
花即棘花,定南人昧于棗棘之别,所以同用棘條中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棘有赤白二種。
《切韻》曰:棘,小棗也。
田野間多有之,叢高三、二尺,花、葉、莖、實俱似棗也。
圖經文具白棘條下。
聖惠方:治小兒一切疳。
用刺針、瓜蒂等分末,吹入鼻中,日二。
豬苓 豬苓 味甘、苦,平,無毒。
主(音皆)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豬屎。
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
二月、八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是楓樹苓,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
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乃秤之。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豬苓,神農:甘;雷公:苦,無毒。
司馬彪注莊子雲:豕橐,一名苓。
根似豬矢,治渴。
藥性論雲:豬苓,臣,微熱。
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生腫脹滿,腹急痛。
圖經曰:豬苓,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
舊說是楓木苓,今則不必楓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以名之。
又名地烏桃。
二月、八月采,陰幹。
削去皮,肉白而實者佳。
《莊子》謂之豕橐。
司馬彪注雲:一名苓,根似豬矢,治渴。
張仲景治傷寒諸病在髒加渴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四物,取二升,内膠。
每服七合,日三。
嘔而思水者亦主之。
又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豬苓散發其汗。
病欲飲水而複吐之為水逆,冬時寒嗽如瘧狀,亦與豬苓散,此即五苓散也。
豬苓、術、茯苓各三分,澤瀉五分,桂二分,細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多飲暖水,汗出即愈。
利水道諸湯劑無若此快,今人皆用之。
又黃膽病及狐惑病,并豬苓散主之。
豬苓、茯苓、術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與水調下。
今施州有一種刺豬苓,蔓生。
春夏采根,削皮焙幹。
彼土人用敷瘡毒,殊效。
雲味甘,性涼,無毒。
唐本餘:去邪氣。
雷公雲:凡采得,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幹用。
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
豬苓五兩,一味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劑不瘥,宜轉用之。
又方:治小兒大便不通。
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屎白一錢,調服,立瘥。
子母秘錄: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
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楊氏産乳:療通體遍身腫,小便不利。
豬苓五兩,搗篩,煎水三合。
調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義曰:豬苓,行水之功多。
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果欲久服者,更宜詳審 白棘 白棘 味辛,寒,無毒。
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
一名棘針,一名棘刺。
生雍州川谷。
陶隐居雲:李雲:此是酸棗樹針。
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非是真也。
唐本注雲:白棘,莖白圖經曰:白棘,棘針也。
生雍州,棘刺花生道旁,今近京皆有之。
棘,小棗也。
叢高三、四尺,花、葉、莖、實都似棗,而有赤白二種。
蘇恭雲:白棘,莖白如粉,子、葉與赤棘同,赤棘中時複有之,亦為難得耳。
然有鈎、直二種:直者宜入補藥,鈎者入癰腫藥。
針,采無時。
花,冬至後百二十日采。
實,四月采。
又棗針,療喉痹不通,藥中亦用。
陳子昂《觀玉篇》雲:在張掖郡時,有人以仙人杖為白棘,同旅皆信之,二物都不相類,不知何故疑惑若此,其說見枸杞條。
外台秘要:治齒蟲腐。
棘針二百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又方:治尿血。
棘刺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方:治諸惡腫,失治有膿。
燒棘針作灰,水服之,經宿頭出。
又方:蟲食齒根肉黑。
燒腐棘取瀝,敷之十遍,雄黃末敷之,即愈。
子母秘錄:小兒天風口噤,乳不下。
白棘燒末,水服一錢匕。
又方:癰疸痔漏瘡及小兒丹,水煮棘根汁洗之。
出《千金》。
衍義曰:白棘,一名棘針,一名棘刺。
按《經》如此甚明。
諸家之意,強生疑惑,今掠不取,求其《經》而可矣。
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土有皺薄白膜先剝起者,故曰白棘。
取白之意,不過如此。
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開花也,餘無他義。
今人燒枝取油,塗垢發 烏藥 烏藥 味辛,溫,無毒。
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其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
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
樹生似茶,高丈餘。
一葉三丫,葉青陰白。
根色黑褐,作車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
自餘直根者不堪。
一名旁其,八月采根。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疖疥癞,并解冷圖經曰: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
木似茶KT,高五、七尺。
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
五月開細花,黃白色。
六月結實如山芍藥。
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
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
根以作車毂形如連珠狀者佳。
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鬥門方:治陰毒傷寒。
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立瘥。
别說雲:謹按《本草圖經》及世稱以天台者為勝。
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
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
用者宜廣求而比試之。
衍義曰:烏藥,和來氣少,走洩多,但不甚剛猛。
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沒藥 沒藥 味苦,平,無毒。
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
生波斯國。
似安息香,其塊大小不定,黑色。
(今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沒藥單用亦得。
味苦、辛。
能主打損,心腹血瘀,傷折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損,痛不可忍。
皆以酒投飲之。
良。
日華子雲:破症結,宿血,消腫毒。
圖經曰: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
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榄,葉青而密。
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采無時。
今方:多用治婦人内傷痛楚,又治血暈及臍腹刺者。
沒藥一物,研細,溫酒調一錢,便止。
又治曆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者。
沒藥半兩,研,虎胫骨三兩塗酥炙黃色,先搗羅為散,與沒藥同研令細。
溫酒調二錢,日三服,大佳。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生波斯國,是彼處松脂也。
狀如神香,赤黑色。
味苦、辛,溫,無毒。
主折傷馬墜,推陳置新,能生好血。
凡服皆須研爛,以熱酒調服,近效。
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雞漏痔,産後血氣痛,并宜丸散中服爾。
衍義曰:沒藥,大概通滞血。
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
血滞則氣壅淤,氣壅淤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着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龍眼 龍眼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
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益智。
其大者似槟榔。
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雲:廣州别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為益智爾。
食之并利人。
唐本注雲: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
味甘、辛。
殊不似槟榔。
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别,唯子小爾。
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
其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
子如槟榔,有鱗甲,大如雀卵。
味甘、酸也。
今注按此樹高二丈餘,枝葉淩冬不凋。
花白色。
七月始熟。
一名亞荔枝。
大者形似槟榔而小,有鱗甲,其肉薄于荔枝,而甘美堪食。
《本經》雲一名益智者。
蓋甘味歸脾而能益智,非今益智子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龍眼,除蠱圖經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
木高二丈許,似荔枝而葉微小,淩冬不凋。
春末夏初,生細白花。
七月而實成,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如彈丸,核若無患而不堅,肉白有漿,甚甘美。
其實極繁,每枝常三、二十枚。
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觀漢記》雲:南海舊獻龍眼、荔枝,十裡一置,五裡一候,奔馳險阻,道路為患。
孝和時,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南海,上書言狀。
帝下诏太官,勿複受獻,由是而止。
其為世所貴重久矣。
今人亦甚珍之,曝幹。
寄遠,北中以為佳果,亞于荔枝。
衍義曰:龍眼,《經》曰:一名益智。
今專為果,未見入藥,《補注》不言。
《神農本草》編入木部中品,果部中複不曾收入。
今除為果之外,别無龍眼。
若謂為益智子,則專調諸氣,今為果者,複不能也。
矧自有益智條,遠不相當。
故知木部龍眼,即便是今為果者。
按《今注》雲:甘味歸脾,而能益智,此說甚當。
安息香 亦柔韌(音刃)。
(唐本先附) 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
長三丈,皮色黃黑。
葉有四角,經寒不凋。
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
刻其樹皮,其膠如饴,名安息香。
六、七月堅凝乃取之。
燒之通神,辟衆惡。
日華子治邪氣魍魉,鬼胎血邪,辟蠱毒,腎氣,霍亂,風痛,治婦人血噤并産後血暈。
海藥:謹按《廣州記》雲:生南海波斯國,樹中脂也,狀若桃膠,以秋月采之。
又方:雲:婦人夜夢鬼交,以臭黃合為丸,燒熏丹穴,永斷。
又主男子遺精,暖腎,辟惡氣。
仙人杖 小兒驚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
又主痔病,燒為末,服方寸匕。
此是筍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
苦桂竹多生此。
又别一種仙人杖,味甘,小溫,無毒。
久服長生,堅筋骨,令人不老。
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風冷。
生劍南平澤。
葉似苦苣,叢生。
陳子昂《觀玉篇序》雲:夏四月,次于張掖河州草木無他異者,皆仙人杖。
往往叢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嘗餌之,及此行也。
息意茲味,戎圖經曰:文具枸杞條下。
松羅 為吐湯,利水道。
一名女蘿。
生熊耳山川谷松樹上。
五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
《毛詩》雲:茑(音鳥)與女蘿,施于松上。
茑是寄生,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同爾。
今詳《經》雲:松蘿當用松上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松蘿,使,味苦、辛,微熱。
能治寒熱,能吐胸中客痰涎,去圖經文具桑寄生條下。
毗梨勒 毗梨勒 味苦,寒,無毒。
功用與庵摩勒同。
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唐本注雲: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
核似诃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毗梨勒,使。
能溫暖腸腹,兼去一切冷氣。
蕃中人以此作漿甚熱。
海藥:謹按《唐志》雲:生南海諸國。
樹不與诃梨子相似,即圓而毗也。
味苦帶澀,微溫,無毒。
主烏髭發,燒灰幹血效。
庵(音谙)摩勒 味苦、甘,寒,無毒。
主風虛熱氣。
一名餘甘。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
唐本注雲:樹葉細似合歡。
花黃,子似李、柰,青黃色,核圓作六、七棱,其中仁亦入藥用。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庵摩勒,主補益,強氣力。
合鐵粉用一斤,變白不老。
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
人食其子,先苦後甘,故曰餘甘。
(唐本先附) 圖經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生嶺南交、廣、愛等州,今二廣諸郡及西川蠻界山谷中皆有之。
木高一、二丈,枝條甚軟。
葉青細密。
朝開暮斂如夜合,而葉微小,春生冬凋。
三月有花,着條而生,如粟粒,微黃。
随即結實作莢,每條三、兩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狀,青白色,連核作五、六瓣,幹即并核皆裂,其俗亦作果子啖之。
初覺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
海藥:生西國。
大小如枳桔子狀。
梵雲:庵摩勒果是也。
味苦、酸、甘,微寒,無毒。
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
久服輕身,延年長生。
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
衍義曰:庵摩勒,餘甘子也。
解金石毒,為末,作湯點服。
佛經中所謂庵摩勒果者是此,蓋西度亦有之。
郁金香 味苦,溫,無毒。
主蠱野諸毒,心氣鬼疰,鴉鹘等臭。
陳氏雲: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
按《魏略》雲:生秦國。
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今附) 十二葉為貫,捋以煮之用為鬯,為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也。
以此言之,則草也,不當附于木部。
陳藏器雲:味苦,平,無毒。
主一切臭,除心腹間惡氣鬼疰。
入諸香藥用之。
生大秦國。
花 衛矛 衛矛 味苦,寒,無毒。
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
一名鬼箭。
生霍山山谷。
八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山野處處有。
其莖有三羽,狀如箭羽,俗皆呼為鬼箭。
而為用甚稀,用之削取皮羽。
今注醫家用鬼箭,療婦人血氣,大效。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鬼箭,使,一名衛矛,有小毒。
能破陳血,能落胎,主中惡腰腹痛及百邪鬼魅。
日華子雲:鬼箭羽,味甘、澀。
通月經,破症結,止血崩帶下,殺腹髒蟲及産後血咬肚痛。
圖經曰:衛矛,鬼箭也。
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