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何首烏
何首烏 味苦、澀,微溫,無毒。
主瘰,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鬓,悅顔色。
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亦治婦人産後及帶下諸疾。
本出順州南河縣,今嶺外,江南諸州皆有。
蔓紫,花黃白,葉如薯蓣而不光。
生必相對,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一名野苗,一名交藤,一名夜合,一名地精,一名陳知白。
春夏采。
臨用之以苦竹刀切,米泔浸經宿,曝幹。
木杵臼搗之。
忌鐵。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甘。
久服令人有子。
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氣及腸風。
此藥有雌雄。
雄者苗葉黃白,雌者赤黃色。
凡修合藥須雌雄相合吃,有驗。
其藥本草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為名耳。
又名桃柳藤。
圖經曰:何首烏,本出順州南河縣,嶺外、江南諸州亦有,今在處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縣者為勝。
春生苗,葉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其莖蔓延竹木牆壁間。
夏秋開黃白花,似葛勒花。
結子有棱,似荞麥而細小,才如粟大。
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此有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采時乘濕以布帛拭去土後,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曝幹。
忌鐵。
以木臼杵搗之。
一雲: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曝,乃可服。
此藥本名交藤,因何首烏服而得名。
何首烏者,順州河南縣人。
祖能嗣,本名田兒,生而閹弱,年五十八,無妻子。
一日醉卧野中,見田中藤,兩本異生,苗蔓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
田兒心異之,掘根持問鄉人,無能名者。
遂曝幹搗末酒服。
七日而思人道,百日而舊疾皆愈。
十年而生數男,後改名能嗣。
又與子庭服,皆壽百六十歲。
首烏服藥,亦年百三十歲。
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傳其事。
李翺因着方錄雲:又叙其苗如木,光澤,形如桃柳葉,其背偏,獨單皆生,不相對。
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黃白,雄者黃赤。
其生相遠,夜則苗蔓交,或隐化不見。
春末、夏中、初秋三時,候晴明日兼雌雄采之。
烈日曝幹。
散服酒下,良。
采時盡其根,乘潤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損皮,密器貯之,每月再曝。
凡服偶日,二、四、六、八日是。
服訖,以衣覆汗出,導引。
尤忌豬、羊血,其叙頗詳,故載之。
經驗方:何首烏,新采者,去皮土後,用銅、竹刀薄切片,上甑如炊飯,蒸下用瓷石鍋。
忌鐵。
旁更别燒一鍋,常滿添水,候藥甑氣上,逐旋以熱水從上淋下,勿令滿溢,直候首烏絕無氣味,然後取下一匙頭汁,白湯亦可,此是藥之精英,與常不同。
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
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锉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幹。
于木臼内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又方:治諸處皮裡面痛。
首烏末、姜汁調成膏,痛處以帛子裹之,用火炙鞋底熨之,妙。
鬥門方治瘰,或破不破,以至下胸前者,皆治之。
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雞卵大,洗,生嚼,常服。
又取葉搗覆瘡上,數服即止。
其藥久服黑發延年。
或取其頭獲之九數者,服之乃仙矣。
其葉如杏,其根亦類子,用之如神。
又堪為利術,伏沙子,自有法。
一名何首烏,又名赤葛。
王氏博濟治疥癬,滿身作瘡,不可治者。
何首烏、艾等分,以水煎令濃,于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
何首烏傳昔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父名延秀。
能嗣常慕道術,随師在山。
因醉夜卧山野,忽見有藤二株,相去三尺餘,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
驚訝其異,至旦遂掘其根歸。
問諸人,無識者。
後有山老忽來。
示之。
答曰: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遂杵為末,空心酒服一錢。
服數月似強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錢。
服之經年舊疾皆愈,發烏容少。
數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秀生首烏,首烏之名,因此而得。
生數子,年百餘歲,發黑。
有李安期者,與首烏鄉裡親善,竊得方服,其壽至長,遂叙其事。
何首烏,味甘,生溫,無毒。
茯苓為使。
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瘦痰癖,風虛敗劣,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顔,黑發延年,婦人惡血痿黃,産後諸疾,赤白帶下,毒瓦斯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
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首烏。
本出虔州,江南諸道皆有之。
苗葉有光澤,又如桃李葉,雄苗赤。
根遠不過三尺。
春秋可采,日幹。
去皮為末,酒下最良。
有疾即用茯苓湯下為使。
常杵末,新瓷器盛,服之忌豬肉血、無鱗魚,觸藥無力。
此藥形大如拳連珠,其中有形鳥獸山嶽之狀,珍也。
掘得去皮,生吃,得味甘甜,休糧。
贊曰:神效助道,着在仙書。
雌雄相交,夜合晝疏。
服之去谷,日居月諸。
返老還少,變安病軀。
有緣者遇,傳之勿洩,最爾自如。
明州刺史李遠傳錄經驗:何首烏所出順州南河縣、韶州、潮州、恩州、賀州、廣州四會縣、潘州,以上出處為上。
邕州晉興縣、桂州、康州、春州、勒州、高州、循州,以上所出次之。
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顔色紅悅;一百五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齒落重生;二百年如鬥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顔如童子,行及奔馬;三百年如三鬥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齡,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
衍義曰:何首烏,兼黑髭鬓,與羅蔔相惡,令人髭鬓早白,治腸風熱多用。
商陸 商陸 味辛、酸,平,有毒。
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髒,散水氣。
如人形者有神。
一名根,一名夜呼。
生鹹陽川谷。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
方家不甚幹用,療水腫,切生根雜生鯉魚煮作湯。
道家乃散用及煎釀,皆能去屍蟲,見鬼神。
其實亦入神藥。
花名花,尤良。
唐本注雲:此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用,赤者見鬼神,甚有毒,但貼腫處用。
若服之傷人,乃至痢血不已而死也。
今注商陸,一名白昌,一名當陸。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大如牛舌而濃脆,有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
今所在有之。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爾雅雲:,馬尾。
注《廣雅》曰:馬尾,商陸。
本草雲:别名。
今關西亦呼為,江東呼為當陸。
《釋文》雲:如人形者有神。
藥性論:雲當陸,使,忌犬肉,味甘,有大毒。
能瀉十種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腫處處敷之瘥。
日華子雲:白章陸,味苦,冷,得大蒜良。
通大小腸,瀉蠱毒,堕胎,腫毒,敷惡瘡。
赤者有毒。
圖經曰:商陸俗名章柳根,生鹹陽山谷,今處處有之,多生于人家園圃中。
春生苗,高三、四尺,葉青如牛舌而長。
莖青赤,至柔脆。
夏秋開紅紫花,作朵。
根如蘆菔而長,八月、九月内采根,曝幹。
其用歸表。
古方術家多用之,亦可單服。
五月五日采根,竹盛,挂屋東北角陰幹百日,搗篩,井華水調服,雲神仙所秘法。
喉中卒被毒瓦斯攻痛者。
切根炙令熱,隔布熨之,冷辄易,立愈。
其花,主人心昏塞,多忘喜誤。
取花陰幹百日,搗末。
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覺。
《爾雅》謂之,《廣雅》謂之馬尾,《易》謂之苋陸,皆謂此商陸也。
然有赤、白二種,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
赤者不入藥,服食用白者。
又一種名赤菖,苗、葉絕相類。
不可用,服之傷筋消腎,須細辨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赤菖。
緣相似,其赤菖花、莖有消筋腎之毒,故勿餌。
章陸花白,年多後仙人采之用作脯,可下酒也。
每修事,先以銅刀刮去上皮了,薄切,以東流水浸兩宿,然後漉出,架甑蒸,以豆葉一重了,與章陸一重,如斯蒸從午至亥,出,仍去豆葉曝幹了,細锉用。
若無豆葉,隻用豆代之。
外台秘要:治水氣。
商陸根白者去皮,切如小豆許,一大盞,以水三升,煮取一以上。
爛即取粟米一大盞煮成粥。
仍空心服,若一日兩度服即恐利多,每日服一頓即微利,不得雜食。
又方:治瘰、喉痹卒攻痛。
搗生章陸根,撚作餅子,置瘰上,以艾炷于藥上灸三、四壯。
千金髓:治水氣浮腫。
白菖六兩,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大小相度與服,當利下水瘥。
又方:卒暴症,腫中有物如石,痛刺啼呼,若不治,百日死。
多取商陸根搗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藥勿覆,冷複易,晝夜勿息。
經驗方:治水疾。
樟柳去粗皮,薄切曝幹為末,用黃颡魚三頭,大蒜三瓣,綠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煮,豆爛為度,先将豆任意吃了,卻以汁調藥末一錢匕,其水化為清氣消。
梅師方:治水腫不能服藥。
商陸一升,羊肉六兩,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和肉、蔥、豉作,如常法食之,商陸白者妙。
孫真人食忌主一切熱毒腫。
章陸根和鹽少許敷之,日再易。
又方:主瘡中毒。
切章陸根汁,熱布裹熨之,冷即易。
鬥門方治腳軟。
用章柳根細切如小豆大,煮令熟,更入綠豆同爛煮為飯。
每日如此修事服餌,以瘥為度。
其功最效。
張文仲: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
生章陸根搗擦之,燥即易,取軟為度。
威靈仙 威靈仙 味苦,溫,無毒。
主諸風,宣通五髒,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積症瘕,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漆冷疼,及療折傷。
一名能消。
久服之無溫疫瘧。
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并平澤,不聞水聲者良。
生先于衆草,莖方,數葉相對。
花淺紫。
根生稠密,歲久益繁,冬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陰幹。
餘月并不堪采。
圖經曰:威靈仙,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并平澤,今陝西州軍等及河東、河北、京東、江湖州郡或有之。
初生比衆草最先,莖梗如钗股,四棱。
葉似柳葉,作層,每層六、七葉,如車輪,有六層至七層者。
七月内生花,淺紫或碧白色。
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頭者。
實青,根稠密多須似谷,每年亦朽敗,九月采根,陰幹。
仍以丙丁戊己日采,以不聞水聲者佳。
唐正元中,嵩陽子周君巢作《威靈仙傳》雲:先時,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數十年,良醫殚技莫能療,所親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羅僧見之,告曰:此疾一藥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靈仙也。
使服之,數日能步履。
其後山人鄧思齊知之,遂傳其事。
崔元亮《海上方》着其法雲:采得,陰幹月餘,搗篩。
溫清酒和二錢匕,空腹服之。
如人本性殺藥,可加及六錢匕。
利過兩行則減之,病除乃停服。
其性甚善,不觸諸藥,但惡茶及面湯,以甘草、栀子代飲可也。
唐本雲:腰腎腳膝積聚,腸内諸冷病,積年不瘥者,服之無不立效。
出商州洛陽縣,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陰幹。
餘月并不堪采。
每年旁引,年深轉茂,根苗漸多,經數年亦折敗。
千金方:治腰腳痛。
威靈仙為末,空心溫酒調下錢匕,逐日以微利為度。
經驗方:治大腸久冷。
威靈仙蜜丸桐子大,于一更内,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
又方:治腰腳。
威靈仙一斤洗幹,好灑浸七日,為末,面糊丸桐子大,以浸藥酒下二十丸。
集驗方:治腎髒風壅積,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和丸桐子大。
初服溫酒下八十丸。
平明微利惡物,如青濃膠,即是風毒積滞也。
如未利,夜再服一百丸。
取下後,吃粥藥補之。
一月仍常服溫補藥。
孫兆放杖丸同。
崔氏海上集:威靈仙去衆風,通十二經脈,此藥朝服暮效,疏宣五髒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瀉人。
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并得清涼。
時商州有人患重足不履地,經十年不瘥。
忽遇新羅僧見雲:此疾有藥可理。
遂入山求之,遣服數日,平複,後留此藥名而去。
此藥治丈夫、婦人中風不語,手足不随,口眼斜,筋骨節風,胎風頭風,暗風心風,風狂人,傷寒頭痛,鼻清涕,服經二度,傷寒即止,頭旋目眩,白瘕風,極治大風,皮膚風癢,大毒又熱毒風瘡,深治勞疾,連腰骨節風,繞腕風,言語澀滞,痰積,宣通五髒,腹内宿滞,心頭痰水,膀胱宿膿,口中涎水,好吃茶滓,手足頑痹,冷熱氣壅,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氣瘴氣,憎寒壯熱,頭痛尤甚,攻耳成膿而聾。
又沖眼赤,大小腸秘,服此立通。
飲食即住,黃膽,黑疸,面無顔色,瘰遍項,産後秘澀概腰痛,曾經損墜,心痛,注氣隔氣,冷氣攻沖,腎髒風壅,腹肚脹滿,頭面浮腫,注毒脾、肺氣,痰熱咳嗽氣急,坐卧不安,疥癬等瘡,婦人月水不來,動經多日,血氣沖心,陰汗盜汗,鴉臭穢甚,氣息不堪,勤服威靈仙,更用熱湯,盡日頻洗,朝以苦唾調藥塗身上内外,每日一次,塗之當得平愈。
孩子無辜,令母含藥灌之,痔疾秘澀,氣痢絞結,并皆治之。
威靈仙一味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在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
如幹,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湯酒下。
衍義曰:威靈仙,治腸風。
根性快,多服疏人五髒真氣。
牽牛子 牽牛子 味苦,寒,有毒。
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陶隐居雲:作藤生,花狀如豆,黃色。
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球子核。
比來服之,以療腳滿氣急,得小便利,無不瘥。
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易藥,故以名之。
又有一種草,葉上有三白點,俗因以名三白草。
其根以療腳下氣,亦甚有驗。
唐本注雲:此花似旋花,作碧色,又不黃,不似扁豆。
其三白草,有三黑點,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為白爾。
陶不見,但聞而傳之,謂實白點。
(今注)此藥蔓生,花如鼓子花而稍大,作碧色,子有黃殼作小房,實黑,稍類荞麥。
比來服之,以療腳腫滿,氣急,利水道,無不瘥者。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苗蔓生,花碧色,子若荞麥,三棱黑色。
九月以後收子。
所在有之。
藥性論雲:牽牛子,使,味甘,有小毒。
能治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日華子雲:味苦、,得青木香、幹姜良。
取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并一切氣壅滞。
圖經曰:牽牛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三、二丈。
其葉青,有三尖角。
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
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裡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
又名金鈴。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盆甑草即牽牛子也。
秋節後斷之,狀如盆甑,其中子似龜,蔓如山芋,即此也。
雷公雲:草金零,牽牛子是也。
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
凡用曬幹,卻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曬幹,拌酒蒸,從巳至未,曬幹,臨用舂去黑皮用。
食療雲: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
聖惠方:治水氣遍身浮腫,氣促坐卧不得。
用牽牛子二兩,微炒搗細末,烏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餘沸去滓。
空心分為二服,水從小便中下。
肘後方治風毒腳氣,若胫已滿,撚之沒指者。
取牽牛子搗,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五丸,生姜湯下,取令小便利亦可止。
鬥門方:治風氣所攻,髒腑積滞。
用牽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後,長流水上洗半日,卻用生絹袋盛,挂于當風處令好幹。
每日鹽湯下三十粒。
極能搜風,亦善消虛腫。
久服令人體清爽。
王氏博濟:治三焦氣不順,胸膈壅寒,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熟,不皂莢塗酥炙二兩,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
又方:治産前滑胎。
牽牛子一兩,赤土少許,研令細。
每覺轉痛頻,煎白榆皮湯調下一錢匕。
又方:治男子、婦人五般積氣成聚。
黑牽牛一斤,生搗末八兩餘滓于新瓦上炒令香熟,放冷再搗取四兩熟末十二兩拌令勻,煉蜜和丸如桐子大。
患積氣至重者三、五十丸,煎陳橘皮、生姜湯下,臨卧空心服之。
如二更至三更已來藥行時效應未動,再與三十丸投之,轉下積聚之物。
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氣,甚妙。
小兒十五以下至七歲以上,服五丸至七丸,年及五十以上不請服。
簡要濟衆:治大便澀不通。
牽牛子半生半熟,搗為散。
每服二錢,煎姜湯調下。
如未通再服,改以熱茶調下,量虛實,無時候,加減服。
衍義曰:牽牛子,諸家之說紛紛不一,陶隐居尤甚。
言花狀如豆,殊不相當。
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合。
今注:又謂其中子類喬麥,亦非也。
蓋有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别以麸,炒去皮尖者。
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
不可久服,亦行脾腎氣故也。
蓖(音卑)麻子 蓖(音卑)麻子 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水症。
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
三日一服,瘥則止。
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笮取油塗之。
葉主腳氣,風腫不仁,搗蒸敷之。
唐本注雲: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音卑),又名萆麻。
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餘,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
油塗葉炙熱熨囟(音信)上,止衄尤驗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樹生,葉似大麻大數倍,子殼有刺,實大于巴豆,青黃色斑,夏用莖、葉,秋收子,冬采根,日幹。
胡中來者,莖、子更倍大。
所在有之。
又雲:葉似草而濃大。
莖赤,有節如甘蔗。
日華子雲:治水脹腹滿。
細研水服,壯人可五粒。
催生,敷産人手足心,産後速拭去。
瘡痍疥癞亦可研敷。
圖經曰:蓖麻子,舊不着所出州郡,今在處有之。
夏生苗,葉似草而濃大。
莖赤有節如甘蔗,高丈許。
秋生細花,随便結實,殼上育刺,實類巴豆,青黃斑褐,形如牛蜱,故名。
夏采莖、葉,秋采實,冬采根,日幹。
胡中來者,莖子更大。
崔元亮《海上方》:治難産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塗腳心底,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不爾腸出,即用此膏塗頂,腸當自入。
雷公雲: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緣在地蒌上生,是顆兩頭尖有毒。
藥中不用。
其蓖麻子,形似巴豆,節節有黃黑斑點。
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
外台秘要: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鬥,銅缽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酒、油熟,服之。
又方:治水氣。
取蓖麻子去皮研,令熟水解得三合。
清旦一頓服之盡,日中當下青黃水。
千金方: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胫腫滿,連骨疼者。
蓖麻子葉切蒸薄裹,二、三易即消。
肘後方:治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搗蓖麻子敷之瘥。
又方:産難。
取蓖麻子二枚,兩手各把一枚,須臾立下。
經驗後方:治風疾鼻榻。
蓖麻不拘多少,去皮拍為二斤,用黃連等分捶碎,二件用水一處浸七宿後,空心、日午、卧時隻用浸者水吞下一片,水盡旋添勿令幹。
服兩月後,吃大蒜豬肉試驗。
如不發動,便是效也。
若發動時,根據前法再服,直候不發。
如隻腿脹,用針出毒物,累有神效。
修直秘旨治小兒丹瘤。
蓖麻子五個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塗之,甚效。
杜壬治疠風,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漸落。
方: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
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擘破,面東以浸藥水準旦時一服。
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
瓶中水少更添。
忌動風食,累用得效。
又方:治咽中瘡腫。
蓖麻子一枚去皮,樸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
初虞世治湯火傷神妙。
萆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
湯損用油調塗,火瘡用水調塗。
衍義曰:蓖麻子,作朵生,從下旋旋開花而上,從下結子,宛如牛身之蜱。
取子妙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
治瘰,必效。
蒴 味酸,溫,有毒。
主風瘙瘾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
一名堇草,一名芨。
生田野,春夏采葉,秋冬采莖、根。
陶隐居雲:田野墟村中甚多。
絕療風痹癢痛,多用薄洗,不堪入服,亦有酒漬根,稍飲之者。
唐本注雲:此陸英也,剩出此條。
《爾雅》雲:芨,堇草。
郭注雲:烏頭苗也。
檢三堇别名。
又無此者,蜀人謂烏頭苗為堇草。
陶引此條,不知所出處。
《藥對》:及古方無蒴,唯言陸英也。
今注蒴條,唐本編在野狼跋子之後,而與陸英條注解并雲剩出一條。
今詳陸英,味苦,寒,無毒。
蒴,味酸,溫,有毒。
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爾。
今但移附陸英之下。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苦,涼,有毒。
治癞風痹,并煎湯浸,并葉用。
圖經文具陸英條下。
雷公雲:凡使之,春用隔年花蕊,夏用根,秋冬并總用作煎,隻取根,用銅刀細切,于柳木臼中搗取自然汁,緩緩于鍋子中煎如稀饧。
任用也。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欲死。
取蒴根一小束,洗瀝去水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暖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于熱灰中溫令藥味出服之。
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神驗。
藥盡複作服之。
又方:治腰痛方:蒴葉,火燎,濃鋪床上,趁熱卧眠于上,冷複易之。
冬月取根,舂碎熬及熱準前用。
并治風溫濕冷痹及産婦患傷冷,腰痛不得動亦用。
又方:治下部閉不通。
取蒴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
強人服一升。
數用之,并治腳氣。
千金方: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胫腫,骨疼者。
蒴根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腫上。
二、三日即消。
亦治不仁。
又方:治頭風。
取蒴根二升,酒二升,煮服之。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蒴根刮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當微吐利。
又方:治一切疹。
用煮蒴湯,和少酒塗,無不瘥。
姚氏方同。
孫真人食忌主卒腳腫漸上。
以蒴莖、葉,埋熱灰中令熱,敷腫上,瘥即易。
鬥門方治瘧疾。
用蒴一大握炙令黃色,以水濃煎一盞,欲發前服。
張文仲治手足忽生疣目。
蒴赤子,挪使壞疣目上令赤,塗之瘥。
又方:治熊傷人瘡。
蒴一大把锉碎,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餘滓以封裹瘡。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于身上,下至心即死。
蒴煎汁洗之。
衍義曰:蒴,與陸英既性味及出産處不同,治療又别,自是二物,斷無疑焉。
況蒴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忌得言剩?出此條,孟浪之甚也。
天南星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
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墜胎。
生平澤,處處有之。
葉似葉,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天南星,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碎敷傷處。
生安東山谷。
葉如荷,獨莖,用根最良。
日華子雲:味辛烈,平,畏附子、幹姜、生姜。
撲損瘀血,主蛇蟲咬,疥癬惡瘡。
入藥炮用,又名鬼。
圖經曰:天南星,《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雲生平澤,今處處有之。
二月生苗
主瘰,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鬓,悅顔色。
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亦治婦人産後及帶下諸疾。
本出順州南河縣,今嶺外,江南諸州皆有。
蔓紫,花黃白,葉如薯蓣而不光。
生必相對,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一名野苗,一名交藤,一名夜合,一名地精,一名陳知白。
春夏采。
臨用之以苦竹刀切,米泔浸經宿,曝幹。
木杵臼搗之。
忌鐵。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甘。
久服令人有子。
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氣及腸風。
此藥有雌雄。
雄者苗葉黃白,雌者赤黃色。
凡修合藥須雌雄相合吃,有驗。
其藥本草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為名耳。
又名桃柳藤。
圖經曰:何首烏,本出順州南河縣,嶺外、江南諸州亦有,今在處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縣者為勝。
春生苗,葉葉相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其莖蔓延竹木牆壁間。
夏秋開黃白花,似葛勒花。
結子有棱,似荞麥而細小,才如粟大。
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此有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采時乘濕以布帛拭去土後,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曝幹。
忌鐵。
以木臼杵搗之。
一雲: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曝,乃可服。
此藥本名交藤,因何首烏服而得名。
何首烏者,順州河南縣人。
祖能嗣,本名田兒,生而閹弱,年五十八,無妻子。
一日醉卧野中,見田中藤,兩本異生,苗蔓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
田兒心異之,掘根持問鄉人,無能名者。
遂曝幹搗末酒服。
七日而思人道,百日而舊疾皆愈。
十年而生數男,後改名能嗣。
又與子庭服,皆壽百六十歲。
首烏服藥,亦年百三十歲。
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傳其事。
李翺因着方錄雲:又叙其苗如木,光澤,形如桃柳葉,其背偏,獨單皆生,不相對。
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黃白,雄者黃赤。
其生相遠,夜則苗蔓交,或隐化不見。
春末、夏中、初秋三時,候晴明日兼雌雄采之。
烈日曝幹。
散服酒下,良。
采時盡其根,乘潤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損皮,密器貯之,每月再曝。
凡服偶日,二、四、六、八日是。
服訖,以衣覆汗出,導引。
尤忌豬、羊血,其叙頗詳,故載之。
經驗方:何首烏,新采者,去皮土後,用銅、竹刀薄切片,上甑如炊飯,蒸下用瓷石鍋。
忌鐵。
旁更别燒一鍋,常滿添水,候藥甑氣上,逐旋以熱水從上淋下,勿令滿溢,直候首烏絕無氣味,然後取下一匙頭汁,白湯亦可,此是藥之精英,與常不同。
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
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锉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幹。
于木臼内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又方:治諸處皮裡面痛。
首烏末、姜汁調成膏,痛處以帛子裹之,用火炙鞋底熨之,妙。
鬥門方治瘰,或破不破,以至下胸前者,皆治之。
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雞卵大,洗,生嚼,常服。
又取葉搗覆瘡上,數服即止。
其藥久服黑發延年。
或取其頭獲之九數者,服之乃仙矣。
其葉如杏,其根亦類子,用之如神。
又堪為利術,伏沙子,自有法。
一名何首烏,又名赤葛。
王氏博濟治疥癬,滿身作瘡,不可治者。
何首烏、艾等分,以水煎令濃,于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
何首烏傳昔何首烏者,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父名延秀。
能嗣常慕道術,随師在山。
因醉夜卧山野,忽見有藤二株,相去三尺餘,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
驚訝其異,至旦遂掘其根歸。
問諸人,無識者。
後有山老忽來。
示之。
答曰: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遂杵為末,空心酒服一錢。
服數月似強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錢。
服之經年舊疾皆愈,發烏容少。
數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秀生首烏,首烏之名,因此而得。
生數子,年百餘歲,發黑。
有李安期者,與首烏鄉裡親善,竊得方服,其壽至長,遂叙其事。
何首烏,味甘,生溫,無毒。
茯苓為使。
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瘦痰癖,風虛敗劣,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顔,黑發延年,婦人惡血痿黃,産後諸疾,赤白帶下,毒瓦斯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
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首烏。
本出虔州,江南諸道皆有之。
苗葉有光澤,又如桃李葉,雄苗赤。
根遠不過三尺。
春秋可采,日幹。
去皮為末,酒下最良。
有疾即用茯苓湯下為使。
常杵末,新瓷器盛,服之忌豬肉血、無鱗魚,觸藥無力。
此藥形大如拳連珠,其中有形鳥獸山嶽之狀,珍也。
掘得去皮,生吃,得味甘甜,休糧。
贊曰:神效助道,着在仙書。
雌雄相交,夜合晝疏。
服之去谷,日居月諸。
返老還少,變安病軀。
有緣者遇,傳之勿洩,最爾自如。
明州刺史李遠傳錄經驗:何首烏所出順州南河縣、韶州、潮州、恩州、賀州、廣州四會縣、潘州,以上出處為上。
邕州晉興縣、桂州、康州、春州、勒州、高州、循州,以上所出次之。
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顔色紅悅;一百五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齒落重生;二百年如鬥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顔如童子,行及奔馬;三百年如三鬥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齡,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
衍義曰:何首烏,兼黑髭鬓,與羅蔔相惡,令人髭鬓早白,治腸風熱多用。
商陸 商陸 味辛、酸,平,有毒。
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髒,散水氣。
如人形者有神。
一名根,一名夜呼。
生鹹陽川谷。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
方家不甚幹用,療水腫,切生根雜生鯉魚煮作湯。
道家乃散用及煎釀,皆能去屍蟲,見鬼神。
其實亦入神藥。
花名花,尤良。
唐本注雲:此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用,赤者見鬼神,甚有毒,但貼腫處用。
若服之傷人,乃至痢血不已而死也。
今注商陸,一名白昌,一名當陸。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大如牛舌而濃脆,有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
今所在有之。
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爾雅雲:,馬尾。
注《廣雅》曰:馬尾,商陸。
本草雲:别名。
今關西亦呼為,江東呼為當陸。
《釋文》雲:如人形者有神。
藥性論:雲當陸,使,忌犬肉,味甘,有大毒。
能瀉十種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腫處處敷之瘥。
日華子雲:白章陸,味苦,冷,得大蒜良。
通大小腸,瀉蠱毒,堕胎,腫毒,敷惡瘡。
赤者有毒。
圖經曰:商陸俗名章柳根,生鹹陽山谷,今處處有之,多生于人家園圃中。
春生苗,高三、四尺,葉青如牛舌而長。
莖青赤,至柔脆。
夏秋開紅紫花,作朵。
根如蘆菔而長,八月、九月内采根,曝幹。
其用歸表。
古方術家多用之,亦可單服。
五月五日采根,竹盛,挂屋東北角陰幹百日,搗篩,井華水調服,雲神仙所秘法。
喉中卒被毒瓦斯攻痛者。
切根炙令熱,隔布熨之,冷辄易,立愈。
其花,主人心昏塞,多忘喜誤。
取花陰幹百日,搗末。
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覺。
《爾雅》謂之,《廣雅》謂之馬尾,《易》謂之苋陸,皆謂此商陸也。
然有赤、白二種,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
赤者不入藥,服食用白者。
又一種名赤菖,苗、葉絕相類。
不可用,服之傷筋消腎,須細辨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赤菖。
緣相似,其赤菖花、莖有消筋腎之毒,故勿餌。
章陸花白,年多後仙人采之用作脯,可下酒也。
每修事,先以銅刀刮去上皮了,薄切,以東流水浸兩宿,然後漉出,架甑蒸,以豆葉一重了,與章陸一重,如斯蒸從午至亥,出,仍去豆葉曝幹了,細锉用。
若無豆葉,隻用豆代之。
外台秘要:治水氣。
商陸根白者去皮,切如小豆許,一大盞,以水三升,煮取一以上。
爛即取粟米一大盞煮成粥。
仍空心服,若一日兩度服即恐利多,每日服一頓即微利,不得雜食。
又方:治瘰、喉痹卒攻痛。
搗生章陸根,撚作餅子,置瘰上,以艾炷于藥上灸三、四壯。
千金髓:治水氣浮腫。
白菖六兩,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大小相度與服,當利下水瘥。
又方:卒暴症,腫中有物如石,痛刺啼呼,若不治,百日死。
多取商陸根搗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藥勿覆,冷複易,晝夜勿息。
經驗方:治水疾。
樟柳去粗皮,薄切曝幹為末,用黃颡魚三頭,大蒜三瓣,綠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煮,豆爛為度,先将豆任意吃了,卻以汁調藥末一錢匕,其水化為清氣消。
梅師方:治水腫不能服藥。
商陸一升,羊肉六兩,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和肉、蔥、豉作,如常法食之,商陸白者妙。
孫真人食忌主一切熱毒腫。
章陸根和鹽少許敷之,日再易。
又方:主瘡中毒。
切章陸根汁,熱布裹熨之,冷即易。
鬥門方治腳軟。
用章柳根細切如小豆大,煮令熟,更入綠豆同爛煮為飯。
每日如此修事服餌,以瘥為度。
其功最效。
張文仲: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
生章陸根搗擦之,燥即易,取軟為度。
威靈仙 威靈仙 味苦,溫,無毒。
主諸風,宣通五髒,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積症瘕,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漆冷疼,及療折傷。
一名能消。
久服之無溫疫瘧。
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并平澤,不聞水聲者良。
生先于衆草,莖方,數葉相對。
花淺紫。
根生稠密,歲久益繁,冬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陰幹。
餘月并不堪采。
圖經曰:威靈仙,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并平澤,今陝西州軍等及河東、河北、京東、江湖州郡或有之。
初生比衆草最先,莖梗如钗股,四棱。
葉似柳葉,作層,每層六、七葉,如車輪,有六層至七層者。
七月内生花,淺紫或碧白色。
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頭者。
實青,根稠密多須似谷,每年亦朽敗,九月采根,陰幹。
仍以丙丁戊己日采,以不聞水聲者佳。
唐正元中,嵩陽子周君巢作《威靈仙傳》雲:先時,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數十年,良醫殚技莫能療,所親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羅僧見之,告曰:此疾一藥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靈仙也。
使服之,數日能步履。
其後山人鄧思齊知之,遂傳其事。
崔元亮《海上方》着其法雲:采得,陰幹月餘,搗篩。
溫清酒和二錢匕,空腹服之。
如人本性殺藥,可加及六錢匕。
利過兩行則減之,病除乃停服。
其性甚善,不觸諸藥,但惡茶及面湯,以甘草、栀子代飲可也。
唐本雲:腰腎腳膝積聚,腸内諸冷病,積年不瘥者,服之無不立效。
出商州洛陽縣,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陰幹。
餘月并不堪采。
每年旁引,年深轉茂,根苗漸多,經數年亦折敗。
千金方:治腰腳痛。
威靈仙為末,空心溫酒調下錢匕,逐日以微利為度。
經驗方:治大腸久冷。
威靈仙蜜丸桐子大,于一更内,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
又方:治腰腳。
威靈仙一斤洗幹,好灑浸七日,為末,面糊丸桐子大,以浸藥酒下二十丸。
集驗方:治腎髒風壅積,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和丸桐子大。
初服溫酒下八十丸。
平明微利惡物,如青濃膠,即是風毒積滞也。
如未利,夜再服一百丸。
取下後,吃粥藥補之。
一月仍常服溫補藥。
孫兆放杖丸同。
崔氏海上集:威靈仙去衆風,通十二經脈,此藥朝服暮效,疏宣五髒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瀉人。
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并得清涼。
時商州有人患重足不履地,經十年不瘥。
忽遇新羅僧見雲:此疾有藥可理。
遂入山求之,遣服數日,平複,後留此藥名而去。
此藥治丈夫、婦人中風不語,手足不随,口眼斜,筋骨節風,胎風頭風,暗風心風,風狂人,傷寒頭痛,鼻清涕,服經二度,傷寒即止,頭旋目眩,白瘕風,極治大風,皮膚風癢,大毒又熱毒風瘡,深治勞疾,連腰骨節風,繞腕風,言語澀滞,痰積,宣通五髒,腹内宿滞,心頭痰水,膀胱宿膿,口中涎水,好吃茶滓,手足頑痹,冷熱氣壅,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氣瘴氣,憎寒壯熱,頭痛尤甚,攻耳成膿而聾。
又沖眼赤,大小腸秘,服此立通。
飲食即住,黃膽,黑疸,面無顔色,瘰遍項,産後秘澀概腰痛,曾經損墜,心痛,注氣隔氣,冷氣攻沖,腎髒風壅,腹肚脹滿,頭面浮腫,注毒脾、肺氣,痰熱咳嗽氣急,坐卧不安,疥癬等瘡,婦人月水不來,動經多日,血氣沖心,陰汗盜汗,鴉臭穢甚,氣息不堪,勤服威靈仙,更用熱湯,盡日頻洗,朝以苦唾調藥塗身上内外,每日一次,塗之當得平愈。
孩子無辜,令母含藥灌之,痔疾秘澀,氣痢絞結,并皆治之。
威靈仙一味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在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
如幹,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湯酒下。
衍義曰:威靈仙,治腸風。
根性快,多服疏人五髒真氣。
牽牛子 牽牛子 味苦,寒,有毒。
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陶隐居雲:作藤生,花狀如豆,黃色。
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球子核。
比來服之,以療腳滿氣急,得小便利,無不瘥。
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易藥,故以名之。
又有一種草,葉上有三白點,俗因以名三白草。
其根以療腳下氣,亦甚有驗。
唐本注雲:此花似旋花,作碧色,又不黃,不似扁豆。
其三白草,有三黑點,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為白爾。
陶不見,但聞而傳之,謂實白點。
(今注)此藥蔓生,花如鼓子花而稍大,作碧色,子有黃殼作小房,實黑,稍類荞麥。
比來服之,以療腳腫滿,氣急,利水道,無不瘥者。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苗蔓生,花碧色,子若荞麥,三棱黑色。
九月以後收子。
所在有之。
藥性論雲:牽牛子,使,味甘,有小毒。
能治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日華子雲:味苦、,得青木香、幹姜良。
取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并一切氣壅滞。
圖經曰:牽牛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三、二丈。
其葉青,有三尖角。
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
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裡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
又名金鈴。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盆甑草即牽牛子也。
秋節後斷之,狀如盆甑,其中子似龜,蔓如山芋,即此也。
雷公雲:草金零,牽牛子是也。
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
凡用曬幹,卻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曬幹,拌酒蒸,從巳至未,曬幹,臨用舂去黑皮用。
食療雲: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
聖惠方:治水氣遍身浮腫,氣促坐卧不得。
用牽牛子二兩,微炒搗細末,烏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餘沸去滓。
空心分為二服,水從小便中下。
肘後方治風毒腳氣,若胫已滿,撚之沒指者。
取牽牛子搗,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五丸,生姜湯下,取令小便利亦可止。
鬥門方:治風氣所攻,髒腑積滞。
用牽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後,長流水上洗半日,卻用生絹袋盛,挂于當風處令好幹。
每日鹽湯下三十粒。
極能搜風,亦善消虛腫。
久服令人體清爽。
王氏博濟:治三焦氣不順,胸膈壅寒,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熟,不皂莢塗酥炙二兩,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
又方:治産前滑胎。
牽牛子一兩,赤土少許,研令細。
每覺轉痛頻,煎白榆皮湯調下一錢匕。
又方:治男子、婦人五般積氣成聚。
黑牽牛一斤,生搗末八兩餘滓于新瓦上炒令香熟,放冷再搗取四兩熟末十二兩拌令勻,煉蜜和丸如桐子大。
患積氣至重者三、五十丸,煎陳橘皮、生姜湯下,臨卧空心服之。
如二更至三更已來藥行時效應未動,再與三十丸投之,轉下積聚之物。
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氣,甚妙。
小兒十五以下至七歲以上,服五丸至七丸,年及五十以上不請服。
簡要濟衆:治大便澀不通。
牽牛子半生半熟,搗為散。
每服二錢,煎姜湯調下。
如未通再服,改以熱茶調下,量虛實,無時候,加減服。
衍義曰:牽牛子,諸家之說紛紛不一,陶隐居尤甚。
言花狀如豆,殊不相當。
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合。
今注:又謂其中子類喬麥,亦非也。
蓋有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别以麸,炒去皮尖者。
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
不可久服,亦行脾腎氣故也。
蓖(音卑)麻子 蓖(音卑)麻子 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水症。
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
三日一服,瘥則止。
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笮取油塗之。
葉主腳氣,風腫不仁,搗蒸敷之。
唐本注雲: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音卑),又名萆麻。
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餘,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
油塗葉炙熱熨囟(音信)上,止衄尤驗也。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樹生,葉似大麻大數倍,子殼有刺,實大于巴豆,青黃色斑,夏用莖、葉,秋收子,冬采根,日幹。
胡中來者,莖、子更倍大。
所在有之。
又雲:葉似草而濃大。
莖赤,有節如甘蔗。
日華子雲:治水脹腹滿。
細研水服,壯人可五粒。
催生,敷産人手足心,産後速拭去。
瘡痍疥癞亦可研敷。
圖經曰:蓖麻子,舊不着所出州郡,今在處有之。
夏生苗,葉似草而濃大。
莖赤有節如甘蔗,高丈許。
秋生細花,随便結實,殼上育刺,實類巴豆,青黃斑褐,形如牛蜱,故名。
夏采莖、葉,秋采實,冬采根,日幹。
胡中來者,莖子更大。
崔元亮《海上方》:治難産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塗腳心底,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不爾腸出,即用此膏塗頂,腸當自入。
雷公雲: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緣在地蒌上生,是顆兩頭尖有毒。
藥中不用。
其蓖麻子,形似巴豆,節節有黃黑斑點。
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
外台秘要: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鬥,銅缽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酒、油熟,服之。
又方:治水氣。
取蓖麻子去皮研,令熟水解得三合。
清旦一頓服之盡,日中當下青黃水。
千金方: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胫腫滿,連骨疼者。
蓖麻子葉切蒸薄裹,二、三易即消。
肘後方:治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搗蓖麻子敷之瘥。
又方:産難。
取蓖麻子二枚,兩手各把一枚,須臾立下。
經驗後方:治風疾鼻榻。
蓖麻不拘多少,去皮拍為二斤,用黃連等分捶碎,二件用水一處浸七宿後,空心、日午、卧時隻用浸者水吞下一片,水盡旋添勿令幹。
服兩月後,吃大蒜豬肉試驗。
如不發動,便是效也。
若發動時,根據前法再服,直候不發。
如隻腿脹,用針出毒物,累有神效。
修直秘旨治小兒丹瘤。
蓖麻子五個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塗之,甚效。
杜壬治疠風,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漸落。
方: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
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擘破,面東以浸藥水準旦時一服。
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
瓶中水少更添。
忌動風食,累用得效。
又方:治咽中瘡腫。
蓖麻子一枚去皮,樸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
初虞世治湯火傷神妙。
萆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
湯損用油調塗,火瘡用水調塗。
衍義曰:蓖麻子,作朵生,從下旋旋開花而上,從下結子,宛如牛身之蜱。
取子妙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
治瘰,必效。
蒴 味酸,溫,有毒。
主風瘙瘾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
一名堇草,一名芨。
生田野,春夏采葉,秋冬采莖、根。
陶隐居雲:田野墟村中甚多。
絕療風痹癢痛,多用薄洗,不堪入服,亦有酒漬根,稍飲之者。
唐本注雲:此陸英也,剩出此條。
《爾雅》雲:芨,堇草。
郭注雲:烏頭苗也。
檢三堇别名。
又無此者,蜀人謂烏頭苗為堇草。
陶引此條,不知所出處。
《藥對》:及古方無蒴,唯言陸英也。
今注蒴條,唐本編在野狼跋子之後,而與陸英條注解并雲剩出一條。
今詳陸英,味苦,寒,無毒。
蒴,味酸,溫,有毒。
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爾。
今但移附陸英之下。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味苦,涼,有毒。
治癞風痹,并煎湯浸,并葉用。
圖經文具陸英條下。
雷公雲:凡使之,春用隔年花蕊,夏用根,秋冬并總用作煎,隻取根,用銅刀細切,于柳木臼中搗取自然汁,緩緩于鍋子中煎如稀饧。
任用也。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欲死。
取蒴根一小束,洗瀝去水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暖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于熱灰中溫令藥味出服之。
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神驗。
藥盡複作服之。
又方:治腰痛方:蒴葉,火燎,濃鋪床上,趁熱卧眠于上,冷複易之。
冬月取根,舂碎熬及熱準前用。
并治風溫濕冷痹及産婦患傷冷,腰痛不得動亦用。
又方:治下部閉不通。
取蒴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
強人服一升。
數用之,并治腳氣。
千金方: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胫腫,骨疼者。
蒴根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腫上。
二、三日即消。
亦治不仁。
又方:治頭風。
取蒴根二升,酒二升,煮服之。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蒴根刮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當微吐利。
又方:治一切疹。
用煮蒴湯,和少酒塗,無不瘥。
姚氏方同。
孫真人食忌主卒腳腫漸上。
以蒴莖、葉,埋熱灰中令熱,敷腫上,瘥即易。
鬥門方治瘧疾。
用蒴一大握炙令黃色,以水濃煎一盞,欲發前服。
張文仲治手足忽生疣目。
蒴赤子,挪使壞疣目上令赤,塗之瘥。
又方:治熊傷人瘡。
蒴一大把锉碎,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餘滓以封裹瘡。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于身上,下至心即死。
蒴煎汁洗之。
衍義曰:蒴,與陸英既性味及出産處不同,治療又别,自是二物,斷無疑焉。
況蒴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忌得言剩?出此條,孟浪之甚也。
天南星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
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墜胎。
生平澤,處處有之。
葉似葉,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天南星,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碎敷傷處。
生安東山谷。
葉如荷,獨莖,用根最良。
日華子雲:味辛烈,平,畏附子、幹姜、生姜。
撲損瘀血,主蛇蟲咬,疥癬惡瘡。
入藥炮用,又名鬼。
圖經曰:天南星,《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雲生平澤,今處處有之。
二月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