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似荷梗,莖高一尺以來。
葉如,兩枝相抱。
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
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
根似芋而圓,二月、八月采根,亦與根相類,人多誤采。
莖斑花紫是。
一說天南星如本草所說,即虎掌也。
小者名由跋,後人采用,乃别立一名爾。
今天南星大者四邊皆有子,采時盡削去之。
又陳藏器雲: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誤相反言也。
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莖似而無斑,根如雞卵。
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圓也。
江南吳中又有白,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澤極多。
皆雜采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
市中所收,往往是也。
但天南星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差可辨爾。
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
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風痰毒方中多用之。
《續傳信方》治風痛,用天南星、踯躅花,并生時同搗,羅作餅子,甑上蒸四、五過,以葛囊盛之。
候要,即取焙搗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溫酒下三丸。
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後服,大良。
經驗方:治急中風,目暝牙噤,無門下藥者。
有此末子,以中指點末,揩齒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始得下藥,名開開散:天南星搗為末,白龍腦,二件各等分研,自五月五日午時合。
患者隻一字至半錢。
又方:治小兒走馬疳,蝕透損骨及小攻蝕必效方:天南星一個,當心作坑子,安雄黃一塊在内,用曲裹燒,候雄黃作汁,以盞子合定出火毒去曲,研為末,入麝香少許,敷瘡,驗。
又方:治婦人一切風攻頭目痛。
天南星一個,掘地坑子,火燒令赤,安于坑中,以醋一盞,以盞蓋之,不令透氣,候冷取出為末。
每服一字,以酒調下,重者半錢匕。
又方:治驚風墜涎。
天南星一個重一兩,換酒浸七伏時取出,于新瓦上周回炭火炙令幹裂,置于濕地去火毒,用瓷器合盛之冷,搗末,用朱砂一分研同拌。
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午時進一、二服。
勝金方:治吐血。
天南星一兩,锉如豆大,以爐灰汁浸一宿,取出洗淨,焙幹搗末,用酒磨自然銅下一錢,愈。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
天南星一個大者,炮令裂為末。
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溫服,空心、日午、臨卧時各一服。
集效方治吐瀉不止,或取轉多,四肢發厥,虛風不省人事。
服此四肢漸暖,神識便省,回陽散:天南星為末。
每服三錢,入京棗三枚,同煎八分溫服,未省再服。
初虞世治破傷風入瘡強直。
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以醋調作靥粘貼。
譚氏方治小兒牙關不開。
天南星一個,煨熱紙裹,斜角未要透氣。
于細處剪雞頭大一竅子,透氣于鼻孔中,牙關立開。
羊蹄 羊蹄 味苦,寒,無毒。
主頭秃疥瘙,除熱,女子陰蝕,浸淫疽痔,殺蟲。
一名東方宿,一名連蟲陸,一名鬼目,一名蓄。
生陳留川澤。
陶隐居雲:今人呼名秃菜,即是蓄音之訛。
《詩》雲言采其蓄。
又一種極相似而味酸。
呼為酸摸根,亦療疥也。
唐本注雲:實味苦、澀,平,無毒。
主赤白雜痢。
根味辛、苦,有小毒。
《萬畢方》雲:療蟲毒。
今山野平澤,處處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高者三、四尺。
葉狹長,莖節間紫赤。
花青白色,子三棱,夏中即枯。
又有一種,莖、葉俱細,節間生子若茺蔚子,療痢乃佳。
今所在有之。
日華子雲:羊蹄根,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醋摩貼。
葉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魚、檀胡魚毒,亦可作菜食。
陳藏器雲:酸摸,葉酸美。
小兒折食其英。
根主暴熱,腹脹。
生搗絞汁服,當下痢,殺皮膚小蟲。
葉似羊蹄,是山大黃。
一名當藥。
《爾雅》雲:須,蕪。
注雲:似羊蹄而細,味酸可食。
日華子雲:酸摸,味酸,涼,無毒。
治小兒壯熱。
生山崗。
狀似羊蹄,葉而小黃。
圖經曰:羊蹄,秃菜也。
生陳留川澤,今所在有之。
生下濕地。
春生苗,高三、四尺。
葉狹長,頗似莴苣而色深。
莖節間紫赤。
花青白成穗,子三棱,有若茺蔚,夏中即枯。
根似牛蒡而堅實。
今人生采根,醋摩塗癬速效。
亦煎作丸服之。
其方以新采羊蹄根,不限多少,搗研絞取汁一大升,白蜜半斤,同熬如稠饧煎,更用防風末六兩,搜和令可丸,大如梧子。
用栝蒌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次,佳。
謹按《詩·小雅》:言蒙其蘧。
陸機雲:蘧,今謂之羊蹄,似蘆菔而莖赤,可為茹,滑而美也。
多啖令人下氣。
幽州人謂之蘧,字或作蓄(并恥六切)。
又有一種極相類,而葉黃味酢,名酸摸。
《爾雅》所謂須,(音孫)蕪。
郭璞食療主癢。
不宜多食。
聖惠方:治瘍風。
用羊蹄菜根,于生鐵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于患上,未瘥,更入硫黃少許,同磨塗之。
又方:治大便卒澀結不通。
用羊蹄根一兩锉,水一大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溫頓服。
外台秘要:治疥方:搗羊蹄根和豬脂塗上,或着鹽少許,佳。
千金方:喉痹卒不語。
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喉,令赤敷之。
千金翼治漏瘤瘡,濕癬癢。
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搔之黃水出,瘥。
後複發。
取羊蹄,淨去土,細切搗,以大酢和,淨洗敷上,一時間以冷水洗之,日一敷,瘥。
若為末敷之,妙。
鬥門方治腸風痔瀉血。
羊蹄根、葉爛蒸一碗來,食之立瘥。
簡要濟衆治癬瘡久不瘥。
羊蹄根搗絞取汁,用調膩粉少許如膏,塗敷癬上,三、五遍即瘥。
如幹,即豬脂調和敷之。
衍義曰:羊蹄,《經》不言根,《圖經》加根字。
處處有。
葉如菜中菠,但無歧,而色差青以制鉛汞。
又锉根,研,絞汁取三、二匙,水半盞,煎一、二沸,溫溫空肚服。
治産後風秘,殊 菰根 菰根 大寒。
主腸胃痼熱,消渴,止小便利。
陶隐居雲:菰根,亦如蘆根,冷利複甚也。
今按别本注雲:菰蔣草也。
江南人呼為茭草,秣馬甚肥。
味甘,無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水中,葉似蔗、荻,久根盤濃,夏月生菌細,堪啖,名菰菜。
三年以上,心中生台如藕,白軟中有黑脈,堪啖,名菰首也。
爾雅雲:出隧,蘧蔬。
釋曰:菌類也。
一名出隧,一名蘧蔬。
《廣雅》雲:朝生,形如鬼蓋。
郭雲:似土菌,生菰草中。
今江東啖之甜滑者,氈氍毹者。
《說文》雲:菰,蔣也。
張揖雲:氍毹,毛席,取其音同。
孟诜雲:菰菜,利五髒,邪氣,酒渣,面赤,白癞,瘍,目赤等,效。
然滑中,不可多食。
熱毒風氣,卒心痛。
可鹽醋煮食之。
又雲茭首,寒。
主心胸中浮熱風。
食之發冷氣,滋人齒,傷陽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
陳藏器雲:菰菜,味甘,無毒。
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雜鲫魚為羹,開胃口,解酒毒。
生江東池澤,菰葑上如菌,葑是菰根,歲久浮在水上者。
主火燒瘡,燒為灰和雞子白塗之。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越路之菌是也。
晉·張翰見秋風起思之。
又雲菰首,生菰蔣草心,至秋如小兒臂,故雲菰首。
煮食之止渴。
甘、冷,雜蜜食之發痼疾,無别功。
更有一種小者,擘肉如墨,名烏郁。
人亦食之,止小兒水痢。
日華子雲:茭首,微毒。
多食發氣并弱陽,葉利五髒,食巴豆人不可食。
圖經曰:菰根,舊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
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
生水中,葉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
春亦生筍,甜美堪啖,即菰菜也。
又謂之茭白。
其歲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兒臂,謂之菰手。
今人作菰首,非是。
《爾雅》所謂蘧蔬,注雲: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謂此也。
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也。
其台中有墨者,謂之茭郁。
其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
二浙下澤處,菰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并土浮于水上,彼人謂之菰葑。
刈去其葉,便可耕莳。
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
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
古人以為美馔,今饑歲人猶采以當糧。
《西京雜記》雲: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箨、緣節、蒲叢之類。
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胡。
葭蘆之米,解葉者紫箨。
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是也。
然則雕胡諸米,今皆不貴。
大抵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
唯服金石人相宜耳。
陳藏器雲:茭首,主心胸中浮熱,動氣不中,食之發冷,滋牙齒,傷陽道,令下焦冷,不食為妙。
食療雲若丹石熱發,和鲫魚煮作羹食之。
三、兩頓即便瘥耳。
外台秘要:治湯火所灼,未成瘡。
取菰蔣根燒取灰,用雞子黃和封之。
廣濟方治毒蛇齧方:菰蔣草根灰,取以封之,其草似燕尾是。
子母秘錄:小兒風瘡久不瘥,燒菰蔣節末以敷上。
衍義曰:菰根,蒲類。
四時取根搗,絞汁用。
河朔邊人,隻以此苗飼馬,曰菰蔣,及作薦。
如葦,結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幾寸。
彼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饑,此杜甫所謂願作冷秋菰者是也。
為其皆生水中及岸際,多食令人利。
(音褊)蓄 (音褊)蓄 味苦,平,無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療女子陰蝕。
生東萊山谷。
五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處處有,布地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亦呼為竹。
煮汁與小兒飲,療蛔蟲有驗。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如竹,莖有節,細如钗股。
生下濕地,今所在有。
二月、八月采苗,日幹。
爾雅雲:竹,蓄。
釋雲:李巡雲:一物二名也。
孫炎引《詩·衛風》雲:綠竹猗猗。
郭雲: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陶注本草謂之竹是也。
藥性論雲:竹,使,味甘。
煮汁與小兒服,主蛔蟲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
取十斤細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服,蟲自下,皆盡止。
主患痔疾者,常取葉搗汁服,效。
治熱黃,取汁頓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搗汁服之一升,惡丹石毒發,沖目腫痛,又敷熱腫,效。
圖經曰:蓄,亦名竹。
出東萊山谷,今在處有之。
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钗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陰幹。
謹按《爾雅》雲:竹,蓄。
郭璞注雲: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
《衛詩》綠竹猗猗。
說者曰:綠王刍也。
竹,竹也,即謂此蓄。
方書亦單用治蟲。
葛洪小兒蛔方,煮汁令濃,飲之即瘥。
食療雲:蛔蟲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
取葉十斤,細切。
以水三石三鬥,煮如饧,去滓。
通寒溫,空心服一升,蟲即下。
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來日平明服之。
患痔,常取竹葉煮汁澄清,常用以作。
又,患熱黃、五痔。
搗汁頓服一升,重者再服。
丹石發,沖眼目腫痛。
取根一握,洗。
搗以少水,絞取汁服之。
若熱腫處,搗根、莖敷之。
外台秘要:治痔發疼痛。
搗竹汁服一升,一、兩服立瘥。
若未瘥,再服效。
千金翼治外痔。
搗竹絞取汁,搜面作,空心吃。
日三度,常吃。
肘後方:惡瘡連痂癢痛,搗竹封痂落即瘥。
食醫心鏡:治小兒蛲蟲攻下部癢。
取竹葉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
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又方:治霍亂,吐痢不止。
竹,豉汁中以五味調和,煮羹食之,佳。
楊氏産乳治蠱,狀如蝸牛,食下部癢。
取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野狼毒 野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
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惡瘡鼠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
一名續毒。
生秦亭山谷及奉高。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陳而沉水者良。
(大豆為之使,惡麥名姜。
) 陶隐居雲:秦亭在隴西,亦出宕昌。
乃言隻有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
亦用泰山者,今用出漢中及建平。
雲與防葵同根類,但置水中沉者便是野狼毒,浮者則是防葵。
俗用稀亦難得,是療腹内要藥爾。
唐本注雲:此物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又别。
野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泰山、漢中亦不聞有。
且秦隴寒地,原無複蛇。
複雲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謬矣。
今按别本注雲:與麻黃、橘皮、吳茱萸、半夏、枳實為六陳也。
又按野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
以實重者為良,輕者力劣。
秦亭在隴西,奉高乃泰山下縣。
亦出宕昌及漢中,建平。
舊經陶雲:與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野狼毒,此不足為信。
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堅實,得水皆沉。
野狼毒春夏采者輕虛,得水乃浮爾。
按此與防葵全别,生處不同,故不可将為比類。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根似玄參,浮虛者為劣也。
藥性論雲:野狼毒,使,味苦、辛,有毒。
治痰飲症瘕,亦殺鼠。
圖經曰:野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陝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
苗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四月開花,八月結實,根皮黃,肉白。
二月、八月采,陰幹。
以陳而沉水者良。
葛洪治心腹相連常脹痛者。
用野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如桐子大。
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
《千金》療惡疾。
以野狼毒、秦艽分兩等,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瘥。
聖惠方:治幹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
用野狼毒末塗之。
集效方:治髒腑内一切蟲病。
川野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同化,臨卧空腹服之。
服時先吃微緊,食藥一服,來日早取下蟲,效。
(音喜)(音) (音喜)(音) 味苦,寒,有小毒。
主熱,煩滿不能食。
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唐本注雲: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
一名火。
田野皆識之。
今按别本注雲:三月、四月采苗葉,曝幹。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高二尺許,子青黃,夏采葉用,所在下濕地有之。
圖經曰:,俗呼火草。
《本經》不着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
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紋粗。
莖高二、三尺。
秋初有花如菊。
秋末結實,頗似鶴虱。
夏采葉,曝幹用。
近世多有單服者,雲甚益元氣。
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葉。
去根、莖、花、實,淨洗,曝幹。
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已。
氣味極香美,熬搗篩蜜丸,服之。
雲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
諸州氣說,皆雲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
唯文州、高郵軍雲性熱,無毒。
服之補虛,安五髒,生毛發,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
兩說不同,豈單用葉乃寒而有毒。
并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系土地所産而然邪?成讷雲:江陵府節度使,進丸方: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風,床枕五年,百醫不瘥。
有道人鐘針者,因睹此患曰:可餌丸必愈。
其藥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其葉當夏五月以來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泥土,摘其葉及枝頭。
凡九蒸九曝,不必大燥,但取蒸為度。
仍熬搗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
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
服至四千丸,必得複故。
五千丸,當夏丁壯。
臣根據法修合,與欣服,果如其言。
鐘針又言: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蓋出處盛在江東,彼土人呼豬為,呼臭為氣,緣此藥如豬氣,故以為名。
但經蒸曝,氣自泯,每當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
五月五日采者佳。
奉宣付醫院詳錄。
張詠雲知益州進丸表: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内說修養氣術,并藥方二件。
根據方差人訪問采覓,其草頗有異,金棱銀線,素根紫,對節而生。
蜀号火,莖、葉頗同蒼耳。
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
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輕明。
即至千服,髭鬓烏黑,筋力校健,效驗多端。
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
臣與十服,其病立痊。
又和尚智嚴,年七十。
忽患偏風,口眼邪,時時吐涎。
臣與十服,亦便得瘥。
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馬鞭草 馬鞭草 主下部瘡。
陶隐居雲:村墟陌甚多。
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唐本注雲:苗似野狼牙及茺蔚,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瘧,破血。
作煎如糖,酒服。
若雲似馬鞭鞘,亦未近之。
其節生紫花,如馬鞭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味苦,微寒,無毒。
又《圖經》雲:生濕地。
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采苗,日幹。
所在皆有之。
藥性論雲:馬鞭草亦可單用。
味苦,有毒。
生搗水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酒服一匕。
主破腹中惡血皆下,殺蟲良。
日華子雲:味辛,涼,無毒。
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似益母草,莖圓,并葉用。
圖經曰:馬鞭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
春生苗似野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三、二尺。
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葉,日幹用。
葉甘、苦,微寒,有小毒。
或雲: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
葛氏治卒大腹水病。
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鬥,去滓,再煎令稠濃,以粉和丸。
一服二、三大豆許,加四、五豆,神良。
聖惠方:治白癞,用馬鞭草,不限多少為末。
每服食前,用荊芥、薄荷湯調下一錢匕。
又方婦人月水滞澀不快,通結成瘕塊,肋脹大欲死。
用馬鞭草根、苗五斤,锉細,水五鬥,煎至一鬥,去滓,别于淨器中熬成膏。
每食前溫酒調下半匙。
外台秘要:治蠼尿。
馬鞭草爛搗以封之,幹複更易瘥。
千金方:食魚脍及生肉,住胸膈不化,必成症瘕。
搗馬鞭草汁飲之一升,生姜水亦得,即消。
又方:治喉痹,躁腫連頰,吐氣數者,名馬喉痹。
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取汁服之。
集驗方:治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
搗馬鞭草塗之。
苎根 苎根 寒。
主小兒赤丹。
其漬苎汁,療渴。
陶隐居雲:即今績苎爾。
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根,安胎,貼熱丹毒腫有效。
漚苎汁,主消渴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苎,破血,漬貯與産婦溫服之。
将苎麻與産婦枕之,止血暈。
産後腹痛,以苎安腹上則止。
蠶咬人毒入肉,取苎汁飲之。
今以苎近蠶種,則蠶不生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苗高丈以來,南人剝其皮為布。
二月、八月采。
江左山南皆有之。
藥性論雲:苎麻根,使,味甘,平。
主懷妊安胎。
日華子雲:味甘,滑冷,無毒。
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産前後心煩悶,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毒箭蛇蟲咬。
圖經曰:苎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
其皮可以績布。
苗高七、八尺。
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
夏秋間着細穗青花。
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采。
又有一種山苎亦相似。
謹按陸機《草木疏》雲:苎,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
荊、楊間歲三刈,官令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濃處自脫,得裡如筋者煮之,用緝。
今江浙、閩中尚複如此。
孕婦胎損方所須。
又主白丹。
濃煮水俗之,日三、四瘥。
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
以苎根、葉熟搗敷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瘥矣。
聖惠方:治妊娠胎動欲墜,腹痛不可忍者。
用苎根二兩锉,銀五兩,酒一盞,水一大盞同煎,去滓。
不計時候分溫作二服。
外台秘要:備急治白丹。
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三鬥,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苎根三升,水三半煮浴。
每日塗之。
又方:治動不安。
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鬥門方:治五種淋。
用苎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
頻服即通。
大妙。
梅師方:治諸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
速消方:搗苎根敷之,數易。
又方:治妊娠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
苎根切二升,去黑皮。
以銀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
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藥,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義曰:苎根,如麻。
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白頭翁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有毒。
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症瘕積聚,瘿氣,逐血止痛,療金瘡。
鼻衄。
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一名奈何草。
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雲:處處有,近根處有白茸,狀似人白頭,故以為名。
方用亦療毒痢。
唐本注雲: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汁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識。
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萎。
其白頭翁根,甚療毒痢,似續斷而遍。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
與赤箭、獨活同也。
又雲驗此草叢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
近根者有白茸,舊經陶注則未述其莖、葉,唐注又雲:葉似芍藥,實大如雞子,白毛寸餘,此皆誤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
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實,八月采根,皆日幹。
藥性論雲:白頭翁,使,味甘、苦,有小毒。
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
又雲:胡王使者,味苦,有毒。
主百骨節痛,豚實為使。
日華子雲:得酒良。
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
功用同上,莖、葉同用。
圖經曰:白頭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
正月生苗作叢,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端,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
近根有白茸,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根紫色,深如蔓菁。
二月、三月開紫花,黃蕊,五月、六月結實。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
與赤箭、獨活同。
七月、八月采根,陰幹用。
今俗醫用合補下藥,服之大驗,亦沖人。
外台秘要:治陰。
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
随偏腫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
肘後方:小兒秃。
取白頭翁根,搗敷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
衍義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
性溫。
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
陶隐居失于不審,宜其排叱也。
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
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甘蕉根 大寒。
主癰腫結熱。
陶隐居雲:本出廣州,今都下、東間并有。
根、葉無異,唯子不堪食爾,根搗敷熱腫甚良。
葉即烏蔹草也。
其甘蕉根,味甘,寒,無毒。
搗汁服,主産後血脹悶,敷腫,去熱毒亦效。
嶺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
北間但有花汁無實。
今注此藥本出廣州。
葉如,兩枝相抱。
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
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
根似芋而圓,二月、八月采根,亦與根相類,人多誤采。
莖斑花紫是。
一說天南星如本草所說,即虎掌也。
小者名由跋,後人采用,乃别立一名爾。
今天南星大者四邊皆有子,采時盡削去之。
又陳藏器雲: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誤相反言也。
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莖似而無斑,根如雞卵。
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圓也。
江南吳中又有白,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澤極多。
皆雜采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
市中所收,往往是也。
但天南星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差可辨爾。
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
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風痰毒方中多用之。
《續傳信方》治風痛,用天南星、踯躅花,并生時同搗,羅作餅子,甑上蒸四、五過,以葛囊盛之。
候要,即取焙搗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溫酒下三丸。
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後服,大良。
經驗方:治急中風,目暝牙噤,無門下藥者。
有此末子,以中指點末,揩齒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始得下藥,名開開散:天南星搗為末,白龍腦,二件各等分研,自五月五日午時合。
患者隻一字至半錢。
又方:治小兒走馬疳,蝕透損骨及小攻蝕必效方:天南星一個,當心作坑子,安雄黃一塊在内,用曲裹燒,候雄黃作汁,以盞子合定出火毒去曲,研為末,入麝香少許,敷瘡,驗。
又方:治婦人一切風攻頭目痛。
天南星一個,掘地坑子,火燒令赤,安于坑中,以醋一盞,以盞蓋之,不令透氣,候冷取出為末。
每服一字,以酒調下,重者半錢匕。
又方:治驚風墜涎。
天南星一個重一兩,換酒浸七伏時取出,于新瓦上周回炭火炙令幹裂,置于濕地去火毒,用瓷器合盛之冷,搗末,用朱砂一分研同拌。
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午時進一、二服。
勝金方:治吐血。
天南星一兩,锉如豆大,以爐灰汁浸一宿,取出洗淨,焙幹搗末,用酒磨自然銅下一錢,愈。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
天南星一個大者,炮令裂為末。
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溫服,空心、日午、臨卧時各一服。
集效方治吐瀉不止,或取轉多,四肢發厥,虛風不省人事。
服此四肢漸暖,神識便省,回陽散:天南星為末。
每服三錢,入京棗三枚,同煎八分溫服,未省再服。
初虞世治破傷風入瘡強直。
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以醋調作靥粘貼。
譚氏方治小兒牙關不開。
天南星一個,煨熱紙裹,斜角未要透氣。
于細處剪雞頭大一竅子,透氣于鼻孔中,牙關立開。
羊蹄 羊蹄 味苦,寒,無毒。
主頭秃疥瘙,除熱,女子陰蝕,浸淫疽痔,殺蟲。
一名東方宿,一名連蟲陸,一名鬼目,一名蓄。
生陳留川澤。
陶隐居雲:今人呼名秃菜,即是蓄音之訛。
《詩》雲言采其蓄。
又一種極相似而味酸。
呼為酸摸根,亦療疥也。
唐本注雲:實味苦、澀,平,無毒。
主赤白雜痢。
根味辛、苦,有小毒。
《萬畢方》雲:療蟲毒。
今山野平澤,處處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高者三、四尺。
葉狹長,莖節間紫赤。
花青白色,子三棱,夏中即枯。
又有一種,莖、葉俱細,節間生子若茺蔚子,療痢乃佳。
今所在有之。
日華子雲:羊蹄根,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醋摩貼。
葉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魚、檀胡魚毒,亦可作菜食。
陳藏器雲:酸摸,葉酸美。
小兒折食其英。
根主暴熱,腹脹。
生搗絞汁服,當下痢,殺皮膚小蟲。
葉似羊蹄,是山大黃。
一名當藥。
《爾雅》雲:須,蕪。
注雲:似羊蹄而細,味酸可食。
日華子雲:酸摸,味酸,涼,無毒。
治小兒壯熱。
生山崗。
狀似羊蹄,葉而小黃。
圖經曰:羊蹄,秃菜也。
生陳留川澤,今所在有之。
生下濕地。
春生苗,高三、四尺。
葉狹長,頗似莴苣而色深。
莖節間紫赤。
花青白成穗,子三棱,有若茺蔚,夏中即枯。
根似牛蒡而堅實。
今人生采根,醋摩塗癬速效。
亦煎作丸服之。
其方以新采羊蹄根,不限多少,搗研絞取汁一大升,白蜜半斤,同熬如稠饧煎,更用防風末六兩,搜和令可丸,大如梧子。
用栝蒌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次,佳。
謹按《詩·小雅》:言蒙其蘧。
陸機雲:蘧,今謂之羊蹄,似蘆菔而莖赤,可為茹,滑而美也。
多啖令人下氣。
幽州人謂之蘧,字或作蓄(并恥六切)。
又有一種極相類,而葉黃味酢,名酸摸。
《爾雅》所謂須,(音孫)蕪。
郭璞食療主癢。
不宜多食。
聖惠方:治瘍風。
用羊蹄菜根,于生鐵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于患上,未瘥,更入硫黃少許,同磨塗之。
又方:治大便卒澀結不通。
用羊蹄根一兩锉,水一大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溫頓服。
外台秘要:治疥方:搗羊蹄根和豬脂塗上,或着鹽少許,佳。
千金方:喉痹卒不語。
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喉,令赤敷之。
千金翼治漏瘤瘡,濕癬癢。
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搔之黃水出,瘥。
後複發。
取羊蹄,淨去土,細切搗,以大酢和,淨洗敷上,一時間以冷水洗之,日一敷,瘥。
若為末敷之,妙。
鬥門方治腸風痔瀉血。
羊蹄根、葉爛蒸一碗來,食之立瘥。
簡要濟衆治癬瘡久不瘥。
羊蹄根搗絞取汁,用調膩粉少許如膏,塗敷癬上,三、五遍即瘥。
如幹,即豬脂調和敷之。
衍義曰:羊蹄,《經》不言根,《圖經》加根字。
處處有。
葉如菜中菠,但無歧,而色差青以制鉛汞。
又锉根,研,絞汁取三、二匙,水半盞,煎一、二沸,溫溫空肚服。
治産後風秘,殊 菰根 菰根 大寒。
主腸胃痼熱,消渴,止小便利。
陶隐居雲:菰根,亦如蘆根,冷利複甚也。
今按别本注雲:菰蔣草也。
江南人呼為茭草,秣馬甚肥。
味甘,無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生水中,葉似蔗、荻,久根盤濃,夏月生菌細,堪啖,名菰菜。
三年以上,心中生台如藕,白軟中有黑脈,堪啖,名菰首也。
爾雅雲:出隧,蘧蔬。
釋曰:菌類也。
一名出隧,一名蘧蔬。
《廣雅》雲:朝生,形如鬼蓋。
郭雲:似土菌,生菰草中。
今江東啖之甜滑者,氈氍毹者。
《說文》雲:菰,蔣也。
張揖雲:氍毹,毛席,取其音同。
孟诜雲:菰菜,利五髒,邪氣,酒渣,面赤,白癞,瘍,目赤等,效。
然滑中,不可多食。
熱毒風氣,卒心痛。
可鹽醋煮食之。
又雲茭首,寒。
主心胸中浮熱風。
食之發冷氣,滋人齒,傷陽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
陳藏器雲:菰菜,味甘,無毒。
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雜鲫魚為羹,開胃口,解酒毒。
生江東池澤,菰葑上如菌,葑是菰根,歲久浮在水上者。
主火燒瘡,燒為灰和雞子白塗之。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越路之菌是也。
晉·張翰見秋風起思之。
又雲菰首,生菰蔣草心,至秋如小兒臂,故雲菰首。
煮食之止渴。
甘、冷,雜蜜食之發痼疾,無别功。
更有一種小者,擘肉如墨,名烏郁。
人亦食之,止小兒水痢。
日華子雲:茭首,微毒。
多食發氣并弱陽,葉利五髒,食巴豆人不可食。
圖經曰:菰根,舊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
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
生水中,葉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
春亦生筍,甜美堪啖,即菰菜也。
又謂之茭白。
其歲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兒臂,謂之菰手。
今人作菰首,非是。
《爾雅》所謂蘧蔬,注雲: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謂此也。
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也。
其台中有墨者,謂之茭郁。
其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
二浙下澤處,菰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并土浮于水上,彼人謂之菰葑。
刈去其葉,便可耕莳。
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
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
古人以為美馔,今饑歲人猶采以當糧。
《西京雜記》雲: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箨、緣節、蒲叢之類。
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胡。
葭蘆之米,解葉者紫箨。
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是也。
然則雕胡諸米,今皆不貴。
大抵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
唯服金石人相宜耳。
陳藏器雲:茭首,主心胸中浮熱,動氣不中,食之發冷,滋牙齒,傷陽道,令下焦冷,不食為妙。
食療雲若丹石熱發,和鲫魚煮作羹食之。
三、兩頓即便瘥耳。
外台秘要:治湯火所灼,未成瘡。
取菰蔣根燒取灰,用雞子黃和封之。
廣濟方治毒蛇齧方:菰蔣草根灰,取以封之,其草似燕尾是。
子母秘錄:小兒風瘡久不瘥,燒菰蔣節末以敷上。
衍義曰:菰根,蒲類。
四時取根搗,絞汁用。
河朔邊人,隻以此苗飼馬,曰菰蔣,及作薦。
如葦,結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幾寸。
彼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饑,此杜甫所謂願作冷秋菰者是也。
為其皆生水中及岸際,多食令人利。
(音褊)蓄 (音褊)蓄 味苦,平,無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療女子陰蝕。
生東萊山谷。
五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處處有,布地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亦呼為竹。
煮汁與小兒飲,療蛔蟲有驗。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葉如竹,莖有節,細如钗股。
生下濕地,今所在有。
二月、八月采苗,日幹。
爾雅雲:竹,蓄。
釋雲:李巡雲:一物二名也。
孫炎引《詩·衛風》雲:綠竹猗猗。
郭雲: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陶注本草謂之竹是也。
藥性論雲:竹,使,味甘。
煮汁與小兒服,主蛔蟲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
取十斤細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服,蟲自下,皆盡止。
主患痔疾者,常取葉搗汁服,效。
治熱黃,取汁頓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搗汁服之一升,惡丹石毒發,沖目腫痛,又敷熱腫,效。
圖經曰:蓄,亦名竹。
出東萊山谷,今在處有之。
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钗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陰幹。
謹按《爾雅》雲:竹,蓄。
郭璞注雲: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
《衛詩》綠竹猗猗。
說者曰:綠王刍也。
竹,竹也,即謂此蓄。
方書亦單用治蟲。
葛洪小兒蛔方,煮汁令濃,飲之即瘥。
食療雲:蛔蟲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
取葉十斤,細切。
以水三石三鬥,煮如饧,去滓。
通寒溫,空心服一升,蟲即下。
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來日平明服之。
患痔,常取竹葉煮汁澄清,常用以作。
又,患熱黃、五痔。
搗汁頓服一升,重者再服。
丹石發,沖眼目腫痛。
取根一握,洗。
搗以少水,絞取汁服之。
若熱腫處,搗根、莖敷之。
外台秘要:治痔發疼痛。
搗竹汁服一升,一、兩服立瘥。
若未瘥,再服效。
千金翼治外痔。
搗竹絞取汁,搜面作,空心吃。
日三度,常吃。
肘後方:惡瘡連痂癢痛,搗竹封痂落即瘥。
食醫心鏡:治小兒蛲蟲攻下部癢。
取竹葉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
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又方:治霍亂,吐痢不止。
竹,豉汁中以五味調和,煮羹食之,佳。
楊氏産乳治蠱,狀如蝸牛,食下部癢。
取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野狼毒 野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
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惡瘡鼠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
一名續毒。
生秦亭山谷及奉高。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陳而沉水者良。
(大豆為之使,惡麥名姜。
) 陶隐居雲:秦亭在隴西,亦出宕昌。
乃言隻有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
亦用泰山者,今用出漢中及建平。
雲與防葵同根類,但置水中沉者便是野狼毒,浮者則是防葵。
俗用稀亦難得,是療腹内要藥爾。
唐本注雲:此物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又别。
野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泰山、漢中亦不聞有。
且秦隴寒地,原無複蛇。
複雲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謬矣。
今按别本注雲:與麻黃、橘皮、吳茱萸、半夏、枳實為六陳也。
又按野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
以實重者為良,輕者力劣。
秦亭在隴西,奉高乃泰山下縣。
亦出宕昌及漢中,建平。
舊經陶雲:與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野狼毒,此不足為信。
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堅實,得水皆沉。
野狼毒春夏采者輕虛,得水乃浮爾。
按此與防葵全别,生處不同,故不可将為比類。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根似玄參,浮虛者為劣也。
藥性論雲:野狼毒,使,味苦、辛,有毒。
治痰飲症瘕,亦殺鼠。
圖經曰:野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陝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
苗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四月開花,八月結實,根皮黃,肉白。
二月、八月采,陰幹。
以陳而沉水者良。
葛洪治心腹相連常脹痛者。
用野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如桐子大。
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
《千金》療惡疾。
以野狼毒、秦艽分兩等,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瘥。
聖惠方:治幹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
用野狼毒末塗之。
集效方:治髒腑内一切蟲病。
川野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同化,臨卧空腹服之。
服時先吃微緊,食藥一服,來日早取下蟲,效。
(音喜)(音) (音喜)(音) 味苦,寒,有小毒。
主熱,煩滿不能食。
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唐本注雲: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
一名火。
田野皆識之。
今按别本注雲:三月、四月采苗葉,曝幹。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高二尺許,子青黃,夏采葉用,所在下濕地有之。
圖經曰:,俗呼火草。
《本經》不着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
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紋粗。
莖高二、三尺。
秋初有花如菊。
秋末結實,頗似鶴虱。
夏采葉,曝幹用。
近世多有單服者,雲甚益元氣。
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葉。
去根、莖、花、實,淨洗,曝幹。
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已。
氣味極香美,熬搗篩蜜丸,服之。
雲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
諸州氣說,皆雲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
唯文州、高郵軍雲性熱,無毒。
服之補虛,安五髒,生毛發,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
兩說不同,豈單用葉乃寒而有毒。
并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系土地所産而然邪?成讷雲:江陵府節度使,進丸方: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風,床枕五年,百醫不瘥。
有道人鐘針者,因睹此患曰:可餌丸必愈。
其藥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其葉當夏五月以來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泥土,摘其葉及枝頭。
凡九蒸九曝,不必大燥,但取蒸為度。
仍熬搗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
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
服至四千丸,必得複故。
五千丸,當夏丁壯。
臣根據法修合,與欣服,果如其言。
鐘針又言: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蓋出處盛在江東,彼土人呼豬為,呼臭為氣,緣此藥如豬氣,故以為名。
但經蒸曝,氣自泯,每當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
五月五日采者佳。
奉宣付醫院詳錄。
張詠雲知益州進丸表: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内說修養氣術,并藥方二件。
根據方差人訪問采覓,其草頗有異,金棱銀線,素根紫,對節而生。
蜀号火,莖、葉頗同蒼耳。
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
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輕明。
即至千服,髭鬓烏黑,筋力校健,效驗多端。
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
臣與十服,其病立痊。
又和尚智嚴,年七十。
忽患偏風,口眼邪,時時吐涎。
臣與十服,亦便得瘥。
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馬鞭草 馬鞭草 主下部瘡。
陶隐居雲:村墟陌甚多。
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唐本注雲:苗似野狼牙及茺蔚,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瘧,破血。
作煎如糖,酒服。
若雲似馬鞭鞘,亦未近之。
其節生紫花,如馬鞭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味苦,微寒,無毒。
又《圖經》雲:生濕地。
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采苗,日幹。
所在皆有之。
藥性論雲:馬鞭草亦可單用。
味苦,有毒。
生搗水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酒服一匕。
主破腹中惡血皆下,殺蟲良。
日華子雲:味辛,涼,無毒。
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似益母草,莖圓,并葉用。
圖經曰:馬鞭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
春生苗似野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三、二尺。
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葉,日幹用。
葉甘、苦,微寒,有小毒。
或雲: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
葛氏治卒大腹水病。
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鬥,去滓,再煎令稠濃,以粉和丸。
一服二、三大豆許,加四、五豆,神良。
聖惠方:治白癞,用馬鞭草,不限多少為末。
每服食前,用荊芥、薄荷湯調下一錢匕。
又方婦人月水滞澀不快,通結成瘕塊,肋脹大欲死。
用馬鞭草根、苗五斤,锉細,水五鬥,煎至一鬥,去滓,别于淨器中熬成膏。
每食前溫酒調下半匙。
外台秘要:治蠼尿。
馬鞭草爛搗以封之,幹複更易瘥。
千金方:食魚脍及生肉,住胸膈不化,必成症瘕。
搗馬鞭草汁飲之一升,生姜水亦得,即消。
又方:治喉痹,躁腫連頰,吐氣數者,名馬喉痹。
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取汁服之。
集驗方:治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
搗馬鞭草塗之。
苎根 苎根 寒。
主小兒赤丹。
其漬苎汁,療渴。
陶隐居雲:即今績苎爾。
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
唐本注雲:《别錄》雲,根,安胎,貼熱丹毒腫有效。
漚苎汁,主消渴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苎,破血,漬貯與産婦溫服之。
将苎麻與産婦枕之,止血暈。
産後腹痛,以苎安腹上則止。
蠶咬人毒入肉,取苎汁飲之。
今以苎近蠶種,則蠶不生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苗高丈以來,南人剝其皮為布。
二月、八月采。
江左山南皆有之。
藥性論雲:苎麻根,使,味甘,平。
主懷妊安胎。
日華子雲:味甘,滑冷,無毒。
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産前後心煩悶,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毒箭蛇蟲咬。
圖經曰:苎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
其皮可以績布。
苗高七、八尺。
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
夏秋間着細穗青花。
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采。
又有一種山苎亦相似。
謹按陸機《草木疏》雲:苎,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
荊、楊間歲三刈,官令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濃處自脫,得裡如筋者煮之,用緝。
今江浙、閩中尚複如此。
孕婦胎損方所須。
又主白丹。
濃煮水俗之,日三、四瘥。
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
以苎根、葉熟搗敷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瘥矣。
聖惠方:治妊娠胎動欲墜,腹痛不可忍者。
用苎根二兩锉,銀五兩,酒一盞,水一大盞同煎,去滓。
不計時候分溫作二服。
外台秘要:備急治白丹。
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三鬥,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
苎根三升,水三半煮浴。
每日塗之。
又方:治動不安。
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鬥門方:治五種淋。
用苎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
頻服即通。
大妙。
梅師方:治諸癰疽發背,或發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
速消方:搗苎根敷之,數易。
又方:治妊娠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
苎根切二升,去黑皮。
以銀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
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藥,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義曰:苎根,如麻。
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白頭翁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有毒。
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症瘕積聚,瘿氣,逐血止痛,療金瘡。
鼻衄。
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一名奈何草。
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雲:處處有,近根處有白茸,狀似人白頭,故以為名。
方用亦療毒痢。
唐本注雲: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汁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識。
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萎。
其白頭翁根,甚療毒痢,似續斷而遍。
今按别本注雲:今處處有。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
與赤箭、獨活同也。
又雲驗此草叢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
近根者有白茸,舊經陶注則未述其莖、葉,唐注又雲:葉似芍藥,實大如雞子,白毛寸餘,此皆誤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雲: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
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實,八月采根,皆日幹。
藥性論雲:白頭翁,使,味甘、苦,有小毒。
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
又雲:胡王使者,味苦,有毒。
主百骨節痛,豚實為使。
日華子雲:得酒良。
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
功用同上,莖、葉同用。
圖經曰:白頭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
正月生苗作叢,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
葉生莖端,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
近根有白茸,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根紫色,深如蔓菁。
二月、三月開紫花,黃蕊,五月、六月結實。
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
與赤箭、獨活同。
七月、八月采根,陰幹用。
今俗醫用合補下藥,服之大驗,亦沖人。
外台秘要:治陰。
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
随偏腫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
肘後方:小兒秃。
取白頭翁根,搗敷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
衍義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
性溫。
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
陶隐居失于不審,宜其排叱也。
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
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甘蕉根 大寒。
主癰腫結熱。
陶隐居雲:本出廣州,今都下、東間并有。
根、葉無異,唯子不堪食爾,根搗敷熱腫甚良。
葉即烏蔹草也。
其甘蕉根,味甘,寒,無毒。
搗汁服,主産後血脹悶,敷腫,去熱毒亦效。
嶺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
北間但有花汁無實。
今注此藥本出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