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附子 附子 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

    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烏卧切),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

    又堕胎,為百藥長。

    生犍為山谷及廣漢。

    冬月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

    (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人參、烏韭。

    ) 陶隐居雲:附子,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

    凡用,三建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唯姜附湯生用之。

    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附子醋浸,削如小指,納耳中,去聾。

    去皮炮令拆,以蜜塗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圖經文具側子條下。

     陳藏器雲:附子,無八角,陶強名之。

    古方多用八角附子,市人所貨,亦八角為名。

    雷公雲:凡使,先須細認,勿誤用。

    有烏頭、烏喙、天雄、側子,木鼈子。

    烏頭少有莖苗,長身烏黑,少有旁尖。

    烏喙皮上蒼,有大豆許者,孕八、九個,周遭底陷,黑如烏鐵。

    宜于武火中,炮令皴坼,即劈破用。

    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個,皮蒼色即是天雄。

    宜炮皴拆後,去皮尖底用。

    不然,陰制用并得。

    側子隻是附子旁,有小顆附子,如棗核者是,宜生用。

    治風疹神妙。

    木鼈子,隻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者,号曰木鼈子,不入藥中用。

    若服,令人喪目。

    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個個重一兩,即是氣全,堪用。

    夫修事十兩,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細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

    至明取出,焙幹用。

    夫欲炮者,灰火勿用雜木火,隻用柳木最妙。

    若陰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東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後漉出,于日中曬令幹用。

    凡使,須陰制去皮尖了,每十兩,用生烏豆五兩,東流水六升。

    聖惠方:治疔瘡腫甚者。

    用附子末,醋和塗之,幹即再塗。

    《千金翼方》同。

    外台秘要: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

    附子一兩生用,無灰酒一升,上咀納于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瘥。

     千金翼:治大風,冷痰癖,脹滿諸痹等病。

    用大附子一枚重半兩者,二枚亦得,炮之酒漬,春冬五日,夏秋三日。

    服一合,以瘥為度。

    日再服,無所不治。

    又方:治口噤卒不開。

    搗附子末納管中,開口吹喉中,瘥。

    百一方:治卒忤,停屍不能言,口噤不開。

    生附子末置管中,吹納舌下,即瘥。

    經驗方:嘔逆翻胃。

    用大附子一個,生姜一斤,細锉煮研如面糊,米飲下之。

     經驗後方:治大人久患口瘡。

    生附子為末,醋、面調,男左女右貼腳心,日再換。

    又方:治熱病,吐下水及下利,身冷脈微,發躁不止。

    附子一枚去皮臍,分作八片。

    入鹽一錢,水一升,煎半升,溫服,立效。

    鬥門方治翻胃。

    用附子一個最大者,坐于磚上,四面着火漸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根據前火逼幹,複淬之,約生姜汁可盡半碗許,搗羅為末。

    用粟米飲下一錢,不過三服瘥。

    又方:治元髒傷冷及開胃。

    附子炮過,去皮尖,搗羅為未,以水兩盞,入藥二錢,鹽、蔥、棗、姜同煎,取一盞,空心服。

    大去積冷,暖下元,肥腸益氣,酒食無礙。

    簡要濟衆:治腳氣連腿腫滿,久不瘥方:黑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搗為散,生姜汁調如膏,塗敷腫上。

    藥幹再調塗之,腫消為度。

    孫用和治大瀉霍亂不止。

    附子一枚重七錢,炮去皮臍,為末。

     每服四錢,水兩盞,鹽半錢,煎取一盞,溫服立止。

    張文仲療眼暴赤腫,碜痛不得開,又淚出不止。

    削附子赤皮末,如蠶屎,着中,以定為度。

    崔氏方療耳聾風,牙關急不得開方:取八角附子一枚,酢漬之三宿令潤,微削一頭納耳中,灸上十四壯,令氣通耳中,即瘥。

    孫兆口訣雲治陰盛隔陽傷寒,其人必躁熱,而不欲飲水者是也。

    宜服霹靂散: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下為一服而愈。

    此逼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

    又方:治頭痛。

    附子炮,石膏,等分為末。

    入腦、麝少許。

    茶、酒下半錢。

    修真秘旨:治頭風至驗。

     以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用綠豆一合,同入铫子内,煮豆熟為度。

    去附子服豆,即立瘥。

    每個附子,可煮五服,後為末服之。

     烏頭 烏頭 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

    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

    又堕胎。

    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射罔味苦,有大毒。

    療屍疰症堅,及頭中風痹痛。

    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

     臣禹錫等謹按中蠱通用藥雲:射罔,溫,大熱。

     烏喙(音諱)味辛,微溫,有大毒。

    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曆節,制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

    又堕胎。

    生朗陵山谷,正月、二月采,陰幹。

    長三寸以上為天雄。

    (莽草為之使,反半夏、栝蒌、貝母、白蔹、白芨、惡藜蘆。

    ) 陶隐居雲:今采用四月烏頭與附子同根,春時莖初生。

    有腦形似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

     有兩歧,共蒂狀如牛角,名烏喙。

    喙即烏之口也。

    亦以八月采,搗笮莖取汁,日煎為射罔。

    獵人以敷箭,射禽獸,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唐本注雲:烏喙,即烏頭異名也。

    此物同苗,或有三歧者,然兩歧者少。

    縱夫雄、附子有兩歧者,仍根據本名。

    如烏頭兩歧,即名烏喙,天雄、附子若有兩歧者,複雲何名之?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烏頭一名莨,一名千秋,一名毒公,一名果負,一名耿子。

    神農、雷公、桐君、黃帝:甘,有毒。

    正月始生,葉濃,莖方中空,葉四四相當,與蒿相似。

    又雲烏喙,神農、雷公、桐君、黃帝:有毒。

    十月采。

    形如烏頭,有兩歧,相合如烏之喙,名曰馬喙也。

    所畏、惡、使,盡與烏頭同。

    爾雅雲:芨,董草。

    注:即烏頭也,江東呼為堇(音靳)。

    崔實四民月令雲:三月可采烏頭。

    藥性論雲:烏頭,使,遠志為之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熱,有大毒。

    能治惡風憎寒,濕痹逆氣,冷痰包心,腸腹痛,癖氣塊,益陽事,中風洗洗惡寒,除寒熱,主胸中痰滿,冷氣,不下食,治咳逆上氣,治齒痛,破積聚寒,主強志。

    又雲烏喙,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熱。

    能治男子腎氣衰弱,陰汗,主療風溫濕邪痛,治寒熱癰腫歲月不消者。

    陳藏器雲:射罔本功外。

    主瘡,瘡根結核,瘰,毒腫及蛇咬。

    先取藥塗肉四畔,漸漸近瘡,習習逐病至骨。

    瘡有熟膿及黃水出,塗之。

    若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肉破,即不可塗,立殺人。

    亦如殺走獸,敷箭镞射之,十步倒也。

    日華子雲:土附子,味、辛,熱,有毒。

    生去皮,搗濾汁澄清,旋添,曬幹取膏,名為射罔。

    獵人将作毒箭使用,或中者,以甘草、藍青、小豆葉、浮萍,冷水、荠,皆可禦也。

     圖經文具側子條下。

     聖惠方:治風,腰腳冷痹疼痛。

    用川烏頭三分去皮臍。

    生搗羅,酽醋調塗于故帛上敷之,須臾痛止。

    又方:治久疥癬方:用川烏頭七枚,生用搗碎,以水三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溫洗之。

    外台秘要:治頭風頭痛。

    臘月烏頭一升,炒令黃,末之,絹袋盛,酒三升浸,溫服。

    千金方:治耳鳴如流水聲,耳癢及風聲,不治久成聾。

    全烏頭一味,掘得承濕削如棗核大,塞耳。

    旦易夜易,不過三日愈。

    又方:治沙虱毒,以射罔敷之佳。

    經驗方:治一切冷氣,去風痰,定遍身疼痛。

    益元氣,強精力,固精益髓,令人少病。

    川烏頭一斤,用五升許大瓷缽子盛,以童子小便浸,逐日添注任令溢出,浸二七日,其烏頭通軟,揀去爛壞者不用,餘以竹刀切破,每個作四片,卻用新汲井水淘七遍後浸之,每日換。

    七日通前浸二十一日,取出焙幹,其藥潔白,搗羅為末,酒煮面糊丸綠豆大。

    每服十丸,空心鹽湯,酒下,少粥飯壓之。

    如冷氣稍盛,加丸數服之。

    經驗後方:治痢獨聖丸:川烏頭一個好者,柴灰火燒煙欲盡取出,地上盞子合,良久,細研,用酒,蠟丸如大麻子,每服三丸。

    赤痢用黃連、甘草、黑豆煎湯放冷吞下;如白,用甘草、黑豆煎湯放冷吞下;如瀉及肚疼,水吞下。

    每于空心服之,忌熱物。

    梅師方:治蛇虺螫人,以射罔塗螫處,頻易。

    又方:治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勻,或即腳手心煩熱,或頭面浮腫頑麻。

    川烏頭一斤,清油四兩,鹽四兩,一處铛内熬令裂。

    如桑椹色為度,去皮臍,五靈脂四兩,合一處為末,入臼中搗令勻後,蒸餅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溫酒、鹽湯下二十丸,亦治丈夫風疾。

    又方:補益元藏,取飲食,壯筋骨。

    二虎丸:烏頭、附子各四兩,酽醋浸三宿,取出切作片子,穿一小坑,以炭火燒令通赤,用好醋三升,同藥傾入熱坑子内,盆合之,經一宿取出,去砂土,用好青鹽四兩,研與前藥同炒,令赤黃色,杵為末,醋、面糊丸如梧子大。

    空心冷酒下十五丸,鹽湯亦得,婦人亦宜。

    又方:療癱緩風,手足曳,口眼斜,語言蹇澀,履步不正,神驗。

    烏龍丹:川烏頭去臍了,五靈脂各五兩,右為末,入龍腦、麝香研令細勻,滴水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調服之,一日兩服,空心、晚食前服。

    治一人隻三十丸,服得五、七丸,便覺擡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頭。

    勝金方:治蠍蜇。

    烏頭末少許,頭醋調敷之。

    靈苑方:治馬汗入瘡,腫痛漸甚,宜急療之,遲則毒深難理。

    以生烏頭末敷瘡口,良久有黃水出,立愈。

    初虞世治陷甲,割甲成瘡,連年不瘥。

    川烏頭尖、黃柏等分,為末,洗了貼藥。

    修真秘訣治瀉痢。

    三神丸:草烏頭三兩,一兩生;一兩熟炒;一兩燒存性。

    研為末,以醋、面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五丸,空心服。

    瀉用井花水;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幹姜湯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湯下。

    孫兆口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疼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疾。

    川烏頭、幹姜等分,上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散。

    每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

    古今錄驗:治癰攻腫,若有息肉突出者。

    烏頭五枚,以苦酒三升,漬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

    楊氏産乳療耳鳴無晝夜。

    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綿裹塞耳中,日再用,效也。

    唐·李寶臣為人置堇于液,寶臣飲之即喑,三日死。

    唐·武後置堇于食,賀蘭氏食之,暴死。

     衍義曰: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凡五等,皆一物也。

    隻以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

    後世補虛寒,則須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不僭。

    風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

    以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

    此用烏頭、附子之大略如此。

    餘三等,則量其材而用之。

    其炮制之法,經方已着。

     天雄 天雄 味辛、甘,溫,大溫,有大毒。

    主大風,寒濕痹,曆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瘡,強筋骨,輕身健行,療頭面風去來疼痛,心腹結積,關節重,不能行步,除骨間痛,長陰氣,強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

    又堕胎。

    一名白幕。

    生少室山谷。

    二月采根,陰幹。

    (遠志為之使,惡腐婢。

    ) 陶隐居雲:今采用八月中旬。

    天雄似附子,細而長便是。

    長者乃至三、四寸許。

    此與烏頭、附子三種,本并出建平,故謂之三建。

    今宜都山最好,謂為西建。

    錢塘間者謂之東建,氣力劣弱不相似。

    故曰西冰猶勝東白也。

    其用灰殺之,時有冰強(巨兩切)者,不佳。

    唐本注雲:天雄、附子、烏頭等,并以蜀道綿州、龍州出者佳。

    餘處縱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

     江南來者,全不堪用。

    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也。

    按國語置堇于肉,注雲:烏頭也。

     為建,遂以建平釋之。

    又石龍芮葉似堇,故名水堇。

    今複為水莨,赤作建音。

    此豈複生建平耶,檢字書,又無莨字,甄立言《本草音義》亦論之。

    天雄、附子、側子并同用。

    八月采造,其烏頭四月上旬,今雲二月采,恐非時也。

    臣禹錫等謹按淮南子雲:天雄,雄雞志氣益注雲,取天雄三枚,納雄雞腸中,搗生食之,令人勇。

    藥性論雲:天雄,君,忌豉汁,大熱,有大毒。

    幹姜制,用之能治風痰,冷痹,軟腳,毒風,能止氣喘促急,殺禽蟲毒。

    日華子雲:治一切風,一切氣,助陽道,暖水髒,補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竅,利皮膚,調血脈,四肢不遂,破癖症結,排膿止痛,續骨消瘀血,補冷氣虛損,霍亂轉筋,背脊偻伛,消風痰,下胸膈水,發汗,止陰汗,炮含喉痹。

    凡丸散,炮去皮臍用,飲藥即和皮生使,甚佳。

    可以便驗。

    又雲:天雄,大長少角刺而虛,烏喙似天雄,而附子大短有角,平穩而實。

    烏頭次于附子,側子小于烏頭,連聚生者,名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類,力氣乃有殊等,即宿根與嫩者耳。

    以上并忌豉汁。

     圖經文具側子條下。

     陳藏器:天雄,身全短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個,皮蒼色即是。

    天雄宜炮皴坼後,去皮尖底用之。

    不然,陰制用,并得。

    别說雲:謹按此數條,說前項悉備。

    但天雄者始種烏頭,而不生諸附子、側子之類。

    經年獨生長大者是也。

    蜀人種之忌生。

    此以為不利。

    如養蠶而為白姜之類也。

     側子 側子 味辛,大熱,有大毒。

    主癰腫,風痹曆節,腰腳疼冷,寒熱,鼠。

    又堕胎。

     陶隐居雲:此即附子邊角之大者脫取之。

    昔時不用,比來醫家以療腳氣多驗。

    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經》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故也。

    方雲:少室天雄,朗陵烏頭,皆稱本土。

    今則無别矣。

    少室山連嵩高,朗陵縣屬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國。

    唐本注雲:側子,隻是烏頭下共附子、天雄同生。

    小者側子,與附子皆非正生,謂從烏頭旁出也。

    以小者為側子,大者為附子。

    今稱附子角為側子,理必不然。

    若當陽以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齊、魯間,附子時複有角,如大豆許。

    夔州以上劍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為用,誠亦難充。

    比來京下,皆用細附子有效,未嘗取角。

    若然,方須八角附子,應言八角側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昔多不用,今以療腳氣甚效。

    按:陶雲側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削取之。

    蘇雲隻是烏頭不共附子同生。

    小者為側子,大者為附子。

    殊無證據。

    但雲附子角小如黍粟,難充于用,故有此說。

    今據附子邊,果有角大如棗核及槟榔已來者,形狀亦自是一顆,仍不小。

    則烏頭旁出附子,附子旁出側子,明矣。

    似烏鳥頭為烏頭,兩歧者為烏喙,細長乃至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名附子,旁連生者名側子,五物同出而異名。

    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實紫黑。

    今以龍州、綿州者為佳。

    作之法: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

    以白灰之,數易使幹。

    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并不及前法。

    吳氏雲:側子一名莨。

    神農、歧伯:有大毒。

    八月采,陰幹。

    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惡與附子同。

    藥性論雲:側子,使。

    能治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

     圖經曰: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側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今并出蜀土。

    然四品都是一種所産,其種出于龍州。

    種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陸田耕五、七遍,以豬糞糞之,然後布種,逐月耕耔。

    至次年八月後方:成。

    其苗高三、四尺以來,莖作四棱,葉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實小紫黑色,如桑椹。

    本隻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後有此四物,收時仍一處造釀方成。

    釀之法:先于六月内,踏造大、小麥曲,至收采前半月,預先用大麥煮成粥,後将上件曲造醋,候熱淋去糟。

    其醋不用太酸,酸則以水解之。

    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須,于新潔甕内淹浸七日,每日攪一遍,日足撈出,以彌疏篩攤之,令生白衣。

    後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幹為度。

    若猛日曬,則皺而皮不附肉。

    其長三、二寸者,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芽角為側子,附子之絕小者亦名為側子。

    元種者,母為烏頭,其餘大、小者皆為附子,以八角者為上。

    如方藥要用,須炮令裂,去皮臍使之。

    綿州彰明縣多種之,唯赤水一鄉者最佳。

    然收采時月與《本經》所說不同。

    蓋今時所種如此。

    其内地所出者,與此殊别,今亦稀用。

    謹按《本經》冬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

    而《廣雅》雲:奚毒,附子也。

    一歲為(與側同)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

    今一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莳之法,用力倍至,故爾繁盛也。

    雖然藥力當緩,于歲久者耳。

    崔氏治寒疝心腹脅引痛,諸藥不可近者,蜜煎烏頭主之。

    以烏頭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潤,取出焙幹,搗篩,又以熟蜜丸,冷鹽湯吞二十丸如梧子,永除。

    又法:用煎烏頭蜜汁,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飲三合不知,加五合。

    其知者如醉,以為中病。

    《續傳信方》:治陰毒傷寒,煩躁,迷悶不主悟人,急者用大附子一個,可半兩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塊,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長,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

    如人體溫,頓服,濃衣覆之。

    或汁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即别服水解散,太白通關散之類。

    不得與冷水,如渴,更将滓煎與吃。

    今人多用有效,故詳着之。

     陳藏器雲:側子,冷酒調服,治遍身風疹。

    雷公雲:側子,隻是附子旁有小顆。

    附子,如棗核者是,宜生用。

    治風疹神妙也。

    木鼈子,隻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者,号曰木鼈子,不入藥用。

    若服之,令人喪目。

     半夏 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腹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有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堕胎,療痿黃,悅澤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用之湯洗令滑盡。

    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

    生槐裡川谷。

    五月、八月采根,曝幹。

    (射幹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幹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 陶隐居雲:槐裡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

    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

    戟人咽喉。

    方中有半夏,必須生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