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艾葉
艾葉 味苦,微溫,無毒。
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一名冰台,一名醫草。
生田野。
三月三日采,曝幹。
作煎勿令見風。
陶隐居雲: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甚良。
唐本注雲:《别錄》雲,艾,生寒熟熱。
主下血,衄血,膿血痢。
水煮及丸散任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艾葉,使。
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醋煎作煎,治癬,止赤白痢及五髒痔瀉血。
煎葉,主吐血。
實,主明目,療一切鬼氣。
初生取作幹菜食之。
又除鬼氣。
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飯壓之良。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又搗末和幹姜末為丸,一服三十丸,飯壓,日再服。
治一切冷氣,鬼邪毒瓦斯,最去惡氣。
孟诜雲:艾實與幹姜為末,蜜丸。
消一切冷氣。
田野人尤與相當。
日華子雲: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及患痢人後分寒熱急痛。
和蠟并诃子燒熏,神驗。
艾實,暖,無毒。
壯陽助水髒,腰膝及暖子宮。
圖經曰:艾葉,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複道者為佳。
雲此種灸百病尤勝。
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
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曝幹。
經陳久方可用。
俗間亦生搗葉取汁飲,止心腹惡氣。
古方亦用熟艾拓金瘡。
又中風掣痛,不仁不随。
并以幹艾斛許,揉團之,納瓦甑中,并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着甑目下,燒艾一時久知矣。
又治癞,取幹艾随多少以浸面,釀酒如常法,飲之,覺痹即瘥。
近世亦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
然亦有毒,其毒發則熱氣沖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食療雲幹者并煎者,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春初采,為可幹餅子。
入生姜煎服,止瀉痢。
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
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彈許。
又治百惡氣。
取其子,和幹姜搗作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三十丸服,以飯三、五匙壓之,日再服。
其鬼神速走出,頗消一切冷血。
田野之人與此方相宜也。
又,産後瀉血不止。
取幹艾葉半兩炙熟,老生姜半兩,濃煎湯,一服便止。
妙。
外台秘要:治霍亂吐下不止。
艾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治諸骨鲠。
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鬥,煮取四升,稍稍飲之良。
肘後方: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着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内刺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
一名鬼排。
以熟艾如雞子三枚,水五升,煎取二升,頓服之。
又方:治卒心痛。
白熟艾成熟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蟲物。
又方:治去滓,頓服,取汗。
又方:治病患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
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髒,便死。
燒艾于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更入少雄黃良。
葛氏方治蛔蟲,或心如刺,口吐清水。
搗生艾取汁,宿勿食,但取肥香脯一方寸片先吃,令蟲聞香,然後即飲一升,當下蛔。
又方:妊娠卒胎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
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良。
經驗方:治喉痹。
青艾和莖葉一握,用醋搗敷痹上,若冬月,取幹艾亦得。
李亞傳。
又方:王峽州傳野雞痔病方,用槐柳湯洗,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王及郎中充西川安撫判官,乘騾入洛谷,數日而痔,病因是大作,如胡貫于腸頭,其熱如煨火,至一驿,僵仆,無計。
有主郵者雲:須灸即瘥。
及命所使為槐柳湯熱洗上。
因用艾灸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盛入腸中,因大轉瀉,鮮血穢物一時出,至楚痛,瀉後遂失胡所在。
孫真人糞後有血。
濃煎艾葉、生姜汁,三門方治火眼。
用艾燒令煙起,以碗蓋之,候煙上碗成煤取下,用溫水調化洗火眼,即瘥。
更入黃連甚妙。
又方:治癫痫。
用艾于陰囊下谷道正門當中間,随年歲灸之。
勝金方不透風,一頭以艾灸之七壯。
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耳痛亦灸得。
初虞世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熟艾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幹姜一錢锉,右以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消揚,溫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
兵部手集:治發背頭末成瘡及諸熱腫。
以濕紙拓上,先幹處是熱氣沖上,欲作瘡子,便治誤吞錢。
取艾蒿一把細锉,用水五升,煎取一升,頓服便下。
傷寒類要: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作罂,以竹筒如指大,一頭坐罂缸中,一頭納下部孔中,以雞子大艾一團燒之,以泥作罂口吹之,常令艾煙熏下部,強人可益久,良。
子母秘錄胎動上迫心痛。
取艾葉如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又方:治倒産子死腹中。
艾葉半斤,酒四升,煮取一升服。
又方:小兒黃爛瘡。
燒艾葉灰敷上。
荊楚歲時記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穣毒瓦斯。
又宗士炳之孫,常以端午日,雞未鳴時采似人者,縛用灸有驗。
衍義曰:艾葉,幹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入硫黃别有法。
惡實 惡實 味辛,平。
主明目,補中,除風傷。
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
久服輕身耐老。
生魯山平澤。
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
唐本注雲:魯山在鄧州東北。
其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根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積血,主諸風症瘕,冷氣。
吞一枚,出癰疽頭。
《别錄》名牛蒡。
一名鼠粘草。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惡實根,蒸,曝幹,不爾,令人欲吐。
浸酒去風,又主惡瘡。
子名鼠粘,上有芒,能綴鼠。
味苦,主風毒腫,諸。
根可作茹食之,葉亦搗敷杖瘡,不膿,避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牛蒡亦可單用,味甘,無毒。
能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髒惡氣。
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
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盞,任性飲多少。
除諸風,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腳。
又食前吞三枚,熟挪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又根細切如豆,面拌作飯食之,消脹壅。
又莖、葉煮汁釀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
又能拓一切腫毒。
用根、葉入少許鹽花搗。
圖經曰:惡實即牛蒡子也,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
葉如芋而長。
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球,小而多刺。
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
秋後采子入藥用。
根、葉亦可生搗,入少鹽花,以拓腫毒。
又冬月采根蒸曝之入藥。
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須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了。
搗絞取汁一大升,和灼然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裡。
初服得汗,汗出便瘥。
此方得之嶽鄂鄭中丞。
鄭頃年至陽,因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陽尉,有此方,當時便服得汗,随瘥,神效。
又《箧中方》:風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
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散自止。
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極力令作熱,乃速效。
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
雷公雲:凡使,采之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
待上有薄白霜重出,卻用布拭上,然後焙幹。
别搗如粉用。
食療雲根,作脯食之良。
熱毒腫,搗根及葉封之。
杖瘡、金瘡,取葉貼之,永不畏風。
又,癱緩及丹石風毒,石熱發毒。
明耳目,利腰膝,則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經三日,每日欲三、兩盞,随性多少。
欲散支節筋骨煩熱毒,則食前取子三、七粒,熟挪吞之,十服後甚良。
細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飯煮食,尤良。
又,皮毛間習習如蟲行,煮根汁浴之。
夏浴慎風。
卻入其子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
用根搗絞取汁,不計時候,服一小盞,效。
外台秘要:治喉痹。
牛蒡子六分,馬蔺子八分,搗為散。
每空心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服。
經驗方: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
以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立瘥。
孫真人食忌主天行。
以生牛蒡根搗取汁五大合,空腹分為兩服。
服訖,取桑葉一大把炙令黃,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暖覆取汗,無葉用枝。
食醫心鏡: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熱毒風内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着痛。
用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淨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處。
仍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
王氏博濟:治瘡将出。
以牛蒡子炒令熟,杵為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服。
如瘡疹已出,更服亦妙。
初虞世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瘾疹。
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衍義曰:惡實,是子也,今謂之牛蒡。
未去萼時,又謂之鼠粘子,根謂之牛菜。
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同為末。
食後、夜卧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
子在萼中,萼上有細鈎,多至百十,謂之芒則誤矣。
根長一、二尺,粗如拇指,煮爛為菜。
水萍 水萍 味辛、酸,寒,無毒。
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止消渴,下氣。
以沐浴,生毛發。
久服輕身。
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蘇。
生雷澤池澤。
三月采,曝幹。
陶隐居雲:此是水中大萍爾,非今浮萍子。
《藥錄》雲:五月有花,白花。
即非今溝渠所生者。
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實也。
唐本注雲:水萍者,有三種,大者名蘋。
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葉圓。
水上小浮萍,主火瘡。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水萍有三種,大者曰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菜。
曝幹。
與栝蒌等分,以人乳為丸,主消渴。
搗絞取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熱瘡。
小萍子是溝渠間者。
末敷面,搗汁服之,主水腫,利小便。
又人中毒,取萍子曝幹,末,酒服方寸匕。
又為膏,長發。
《本經》雲水萍,應是小者。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蘋,。
其大者蘋。
注:水中浮,江東謂之,陸機《毛詩義疏》雲:其粗大者謂之蘋,小者曰。
季春始生,可糁蒸為茹,又可苦酒淹以就酒。
日華子雲:治熱毒風,熱疾,熱狂,腫毒,湯火瘡,風疹。
圖經曰:水萍,生雷澤地澤,今處處溪澗水中皆有之。
此是水中大萍,葉圓闊寸許,葉下有菜。
《爾雅》謂之蘋。
其大者曰蘋是也。
《周南詩》雲:于以采蘋。
陸謂之萍。
季春始生,可糁蒸,以為茹。
又可用苦酒淹,以按酒。
三月采,曝幹。
蘇恭雲:此有三種:大者曰蘋;中者荇菜,即下凫葵是也。
小者水上浮蘋,即溝渠間生者是也。
大蘋,今醫方鮮用。
浮萍,俗醫用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其有功。
其方用浮萍草一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去節、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汗出乃瘥。
又:治惡疾遍身瘡者,取水中浮萍濃煮汁,漬浴半日,多效。
此方甚奇古也。
聖惠方:治少年面上起細,挪浮萍庵之,亦可飲少許汁,良也。
又方:發背初得,毒腫熱,赤爛。
搗和雞子清貼之,良。
千金方:治中水毒,手足指冷即是,或至膝肘。
以浮萍日幹,服方寸匕,瘥。
千金翼:治小便不利,膀胱水氣流滞。
以浮萍日幹末,服陰幹,燒煙去蚊子。
又,主消渴,以浮萍汁服之。
子母秘錄:熱毒,浮萍搗汁敷之令遍。
高供奉采萍時曰歌: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緩風,此小微風都不算。
豆淋酒内下三丸,鐵頭上也出汗。
王瓜 王瓜 味苦,寒,無毒。
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療諸邪氣,熱結,鼠,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療馬骨刺人瘡。
一名土瓜。
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
三月采根,陰幹。
陶隐居雲:今土瓜生籬院間亦有,子熟時赤,如彈丸大。
根今多不預幹,臨用時乃掘取。
不堪入大方,正單行小小爾。
《禮記·月令》雲:王瓜生,此之謂也。
鄭玄雲:菝,殊為缪矣。
唐本注雲:此物蔓生,葉似栝蒌,圓無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無棱爾。
根似葛,細而多糁。
北間者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
試療黃膽,破血。
南者大勝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王瓜,主蠱毒,小兒閃癖,痞滿并瘧。
取根及葉,搗絞汁服,當吐下。
宜少進之,有小毒故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鈎,姑。
釋曰:鈎,一名姑。
郭雲:鈎,薮也。
一名王瓜。
實如瓜,正赤味苦。
藥性論雲:土瓜根,使,平,一名王瓜子,主蠱毒。
治小便數,遺不禁。
日華子雲:王瓜子,潤心肺,治黃病,生用。
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
又雲:土瓜根,通血脈,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吐痰痰瘧,排膿,熱勞,治撲損,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圖經曰:王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今處處有之。
《月令》四月王瓜生。
即此也。
葉似栝蒌,圓無叉缺,有刺如毛。
五月開黃花。
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
根似葛,細而多糁,謂之土瓜根。
北間者,其實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
苗葉都相似,但根狀不同耳。
三月采根,陰幹。
均、房間人呼為老鴉瓜,亦白菟瓜。
謹按《爾雅》曰:(羊善切) ,菟瓜。
郭璞注雲:似土瓜。
而土瓜自謂之(與睽同)菇(與姑同),又名鈎菇,蓋菟瓜别是一種也。
又雲:芴(音物),菲,亦謂之土瓜,自别是一物。
《詩》所謂采葑采菲者,非此土瓜也。
大凡物有異類,同名甚多,不可不辨也。
葛氏療面上痱瘰子用之,仍得光潤皮急。
以土瓜根搗篩,漿水勻和,入夜先漿水洗面敷藥,旦複洗之。
百日光華射人。
小兒四歲發黃。
生搗絞汁三合與飲,不過三飲已。
聖惠方:治黑疸多死,宜急治。
用瓜根一斤,搗絞汁六合,頓服。
當有黃水随小便出。
如未出,更服之。
外台秘要:治蠱。
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
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
肘後方:治黃膽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
土瓜根汁,頓服一小升。
平旦服食後須病汗,當小便出,愈。
不爾,再服。
又方:治小便不通及關格方: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
産書下乳汁。
土瓜根為末,酒服一錢,一日三次。
衍義曰:王瓜,體如栝蒌,其殼徑寸。
一種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間熟,紅赤色。
殼中子如螳螂頭者。
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
于細根上又生淡黃根,三、五相連,如大指許。
根與子兩用。
紅子同白土子治頭風。
地榆 地榆 味苦、甘、酸,微寒,無毒。
主婦人乳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止膿血,諸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産後内塞,可作金瘡膏。
生桐柏及冤句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得發良,惡麥門冬。
) 陶隐居雲:今近道處處有,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
一莖長直上,根亦入釀酒。
道方燒作灰,能爛石也。
乏茗時用葉作飲亦好。
今按别本注雲:今人止冷熱痢及疳痢,熱極,效。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地榆,味苦,平。
能治産後餘瘀,疹痛,七傷,治金瘡,止血痢,蝕膿。
蕭炳雲:今方用共樗皮同療赤白痢。
日華子雲: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産前後諸血疾,赤白痢并水瀉,濃煎止腸風。
但是平原川澤皆有,獨莖,花紫,七、八月采。
圖經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
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莖直,高三、四尺,對分出葉。
葉似榆少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
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
根外黑裡紅,似柳根。
二月、八月采,曝幹。
葉不用,山人乏茗時,采此葉作飲亦好。
古斷下方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
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
不過重作,乃愈。
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饴糖與服,便已。
又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
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
唐本注雲:主帶下十二病。
《孔氏音義》雲: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髒堅,六曰子門僻,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髒不定。
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
聖惠方: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虛竭。
以地榆三兩細锉,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
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吐血。
千金翼:伐指逆腫。
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愈。
肘後方:部虎、犬咬人。
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敷瘡尤佳。
葛氏毒蛇螫人。
搗地榆根,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梅師方:治犬咬人。
煮地榆飲之,兼末敷瘡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
若治瘡已瘥者。
搗生韭汁,飲之一、二升。
齊民要術:地榆汁釀酒。
治風痹,補腦。
三洞要錄地榆草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銅器中煮米熟,絞取汁。
玉屑化為水,名曰玉液。
以藥醴中,所謂神玉漿也。
衍義曰:地榆,性沉寒。
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
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大小薊根 大小薊根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
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五月采。
陶隐居雲: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并多刺相似。
田野甚多,方藥不複用,是賤之故。
貓薊也。
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
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
止崩中血下。
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
日華子雲:小薊根,涼,無毒。
治熱毒風,并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
小薊力微,隻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
又雲大薊葉,涼。
治腸癰,腹髒瘀血,血暈,撲損,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
惡瘡疥癬,鹽研敷。
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曰:小薊根,《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俗名青刺薊。
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
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并根作茹,食之甚美。
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陰幹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
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
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
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
小薊專主血疾。
陳藏器雲: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
食療雲小薊根,主養氣。
取生根、葉,搗取自然汁,服一盞立佳。
又,取葉煮食之,除風熱。
根主崩中。
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
金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立瘥。
聖惠方:治心熱吐血,口幹。
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
每服一小盞,頓服。
又方: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
以下通。
小薊一把,水二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悶不得眠。
煮大薊根汁服,立瘥。
梅師方:治卒吐血及瀉鮮血。
取小薊葉搗絞取汁,溫服。
簡要濟衆治九竅出血。
以刺薊一握絞取汁,以酒半盞調和,頓服之。
如汁,隻搗幹者為末,冷水調三錢匕。
又方: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
刺薊末,新水調敷瘡上,幹即易之。
衍義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
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
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适用。
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海藻 海藻 味苦、鹹,寒,無毒。
主瘿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
一名落首,一名。
生東海池澤。
七月七日采,曝幹。
(反甘草。
) 陶隐居雲:生海島上,黑色如亂發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
又有石帆,狀如柏,療石淋。
又有水松,狀如松,療溪毒。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此物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
《本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
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
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
《本經》雲:主結氣瘿瘤是也。
爾雅雲:綸(音)似綸,組似組,正為二藻也。
海人取大葉藻,正在深海底,以繩系腰沒水下刈得,旋系繩上。
五月以後,當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海藻。
注:藥草也。
一名海蘿。
如亂發,生海中。
藥性論雲:海藻
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一名冰台,一名醫草。
生田野。
三月三日采,曝幹。
作煎勿令見風。
陶隐居雲: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甚良。
唐本注雲:《别錄》雲,艾,生寒熟熱。
主下血,衄血,膿血痢。
水煮及丸散任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艾葉,使。
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醋煎作煎,治癬,止赤白痢及五髒痔瀉血。
煎葉,主吐血。
實,主明目,療一切鬼氣。
初生取作幹菜食之。
又除鬼氣。
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飯壓之良。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又搗末和幹姜末為丸,一服三十丸,飯壓,日再服。
治一切冷氣,鬼邪毒瓦斯,最去惡氣。
孟诜雲:艾實與幹姜為末,蜜丸。
消一切冷氣。
田野人尤與相當。
日華子雲: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及患痢人後分寒熱急痛。
和蠟并诃子燒熏,神驗。
艾實,暖,無毒。
壯陽助水髒,腰膝及暖子宮。
圖經曰:艾葉,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複道者為佳。
雲此種灸百病尤勝。
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
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曝幹。
經陳久方可用。
俗間亦生搗葉取汁飲,止心腹惡氣。
古方亦用熟艾拓金瘡。
又中風掣痛,不仁不随。
并以幹艾斛許,揉團之,納瓦甑中,并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着甑目下,燒艾一時久知矣。
又治癞,取幹艾随多少以浸面,釀酒如常法,飲之,覺痹即瘥。
近世亦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
然亦有毒,其毒發則熱氣沖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食療雲幹者并煎者,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春初采,為可幹餅子。
入生姜煎服,止瀉痢。
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
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彈許。
又治百惡氣。
取其子,和幹姜搗作末,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三十丸服,以飯三、五匙壓之,日再服。
其鬼神速走出,頗消一切冷血。
田野之人與此方相宜也。
又,産後瀉血不止。
取幹艾葉半兩炙熟,老生姜半兩,濃煎湯,一服便止。
妙。
外台秘要:治霍亂吐下不止。
艾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治諸骨鲠。
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鬥,煮取四升,稍稍飲之良。
肘後方:鬼擊之病,得之無漸,卒着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内刺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
一名鬼排。
以熟艾如雞子三枚,水五升,煎取二升,頓服之。
又方:治卒心痛。
白熟艾成熟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蟲物。
又方:治去滓,頓服,取汗。
又方:治病患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
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髒,便死。
燒艾于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更入少雄黃良。
葛氏方治蛔蟲,或心如刺,口吐清水。
搗生艾取汁,宿勿食,但取肥香脯一方寸片先吃,令蟲聞香,然後即飲一升,當下蛔。
又方:妊娠卒胎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
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良。
經驗方:治喉痹。
青艾和莖葉一握,用醋搗敷痹上,若冬月,取幹艾亦得。
李亞傳。
又方:王峽州傳野雞痔病方,用槐柳湯洗,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王及郎中充西川安撫判官,乘騾入洛谷,數日而痔,病因是大作,如胡貫于腸頭,其熱如煨火,至一驿,僵仆,無計。
有主郵者雲:須灸即瘥。
及命所使為槐柳湯熱洗上。
因用艾灸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盛入腸中,因大轉瀉,鮮血穢物一時出,至楚痛,瀉後遂失胡所在。
孫真人糞後有血。
濃煎艾葉、生姜汁,三門方治火眼。
用艾燒令煙起,以碗蓋之,候煙上碗成煤取下,用溫水調化洗火眼,即瘥。
更入黃連甚妙。
又方:治癫痫。
用艾于陰囊下谷道正門當中間,随年歲灸之。
勝金方不透風,一頭以艾灸之七壯。
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耳痛亦灸得。
初虞世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熟艾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幹姜一錢锉,右以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消揚,溫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
兵部手集:治發背頭末成瘡及諸熱腫。
以濕紙拓上,先幹處是熱氣沖上,欲作瘡子,便治誤吞錢。
取艾蒿一把細锉,用水五升,煎取一升,頓服便下。
傷寒類要:治婦人妊娠七月,若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作罂,以竹筒如指大,一頭坐罂缸中,一頭納下部孔中,以雞子大艾一團燒之,以泥作罂口吹之,常令艾煙熏下部,強人可益久,良。
子母秘錄胎動上迫心痛。
取艾葉如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取二升,分溫服。
又方:治倒産子死腹中。
艾葉半斤,酒四升,煮取一升服。
又方:小兒黃爛瘡。
燒艾葉灰敷上。
荊楚歲時記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穣毒瓦斯。
又宗士炳之孫,常以端午日,雞未鳴時采似人者,縛用灸有驗。
衍義曰:艾葉,幹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入硫黃别有法。
惡實 惡實 味辛,平。
主明目,補中,除風傷。
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
久服輕身耐老。
生魯山平澤。
陶隐居雲:方藥不複用。
唐本注雲:魯山在鄧州東北。
其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根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積血,主諸風症瘕,冷氣。
吞一枚,出癰疽頭。
《别錄》名牛蒡。
一名鼠粘草。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惡實根,蒸,曝幹,不爾,令人欲吐。
浸酒去風,又主惡瘡。
子名鼠粘,上有芒,能綴鼠。
味苦,主風毒腫,諸。
根可作茹食之,葉亦搗敷杖瘡,不膿,避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牛蒡亦可單用,味甘,無毒。
能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髒惡氣。
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
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盞,任性飲多少。
除諸風,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腳。
又食前吞三枚,熟挪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又根細切如豆,面拌作飯食之,消脹壅。
又莖、葉煮汁釀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
又能拓一切腫毒。
用根、葉入少許鹽花搗。
圖經曰:惡實即牛蒡子也,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
葉如芋而長。
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球,小而多刺。
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
秋後采子入藥用。
根、葉亦可生搗,入少鹽花,以拓腫毒。
又冬月采根蒸曝之入藥。
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須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了。
搗絞取汁一大升,和灼然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裡。
初服得汗,汗出便瘥。
此方得之嶽鄂鄭中丞。
鄭頃年至陽,因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陽尉,有此方,當時便服得汗,随瘥,神效。
又《箧中方》:風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
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散自止。
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極力令作熱,乃速效。
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
雷公雲:凡使,采之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
待上有薄白霜重出,卻用布拭上,然後焙幹。
别搗如粉用。
食療雲根,作脯食之良。
熱毒腫,搗根及葉封之。
杖瘡、金瘡,取葉貼之,永不畏風。
又,癱緩及丹石風毒,石熱發毒。
明耳目,利腰膝,則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經三日,每日欲三、兩盞,随性多少。
欲散支節筋骨煩熱毒,則食前取子三、七粒,熟挪吞之,十服後甚良。
細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飯煮食,尤良。
又,皮毛間習習如蟲行,煮根汁浴之。
夏浴慎風。
卻入其子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聖惠方: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
用根搗絞取汁,不計時候,服一小盞,效。
外台秘要:治喉痹。
牛蒡子六分,馬蔺子八分,搗為散。
每空心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服。
經驗方: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
以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立瘥。
孫真人食忌主天行。
以生牛蒡根搗取汁五大合,空腹分為兩服。
服訖,取桑葉一大把炙令黃,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暖覆取汗,無葉用枝。
食醫心鏡: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熱毒風内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着痛。
用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淨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處。
仍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
王氏博濟:治瘡将出。
以牛蒡子炒令熟,杵為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服。
如瘡疹已出,更服亦妙。
初虞世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瘾疹。
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衍義曰:惡實,是子也,今謂之牛蒡。
未去萼時,又謂之鼠粘子,根謂之牛菜。
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同為末。
食後、夜卧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
子在萼中,萼上有細鈎,多至百十,謂之芒則誤矣。
根長一、二尺,粗如拇指,煮爛為菜。
水萍 水萍 味辛、酸,寒,無毒。
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止消渴,下氣。
以沐浴,生毛發。
久服輕身。
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蘇。
生雷澤池澤。
三月采,曝幹。
陶隐居雲:此是水中大萍爾,非今浮萍子。
《藥錄》雲:五月有花,白花。
即非今溝渠所生者。
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實也。
唐本注雲:水萍者,有三種,大者名蘋。
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葉圓。
水上小浮萍,主火瘡。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水萍有三種,大者曰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菜。
曝幹。
與栝蒌等分,以人乳為丸,主消渴。
搗絞取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熱瘡。
小萍子是溝渠間者。
末敷面,搗汁服之,主水腫,利小便。
又人中毒,取萍子曝幹,末,酒服方寸匕。
又為膏,長發。
《本經》雲水萍,應是小者。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蘋,。
其大者蘋。
注:水中浮,江東謂之,陸機《毛詩義疏》雲:其粗大者謂之蘋,小者曰。
季春始生,可糁蒸為茹,又可苦酒淹以就酒。
日華子雲:治熱毒風,熱疾,熱狂,腫毒,湯火瘡,風疹。
圖經曰:水萍,生雷澤地澤,今處處溪澗水中皆有之。
此是水中大萍,葉圓闊寸許,葉下有菜。
《爾雅》謂之蘋。
其大者曰蘋是也。
《周南詩》雲:于以采蘋。
陸謂之萍。
季春始生,可糁蒸,以為茹。
又可用苦酒淹,以按酒。
三月采,曝幹。
蘇恭雲:此有三種:大者曰蘋;中者荇菜,即下凫葵是也。
小者水上浮蘋,即溝渠間生者是也。
大蘋,今醫方鮮用。
浮萍,俗醫用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其有功。
其方用浮萍草一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去節、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汗出乃瘥。
又:治惡疾遍身瘡者,取水中浮萍濃煮汁,漬浴半日,多效。
此方甚奇古也。
聖惠方:治少年面上起細,挪浮萍庵之,亦可飲少許汁,良也。
又方:發背初得,毒腫熱,赤爛。
搗和雞子清貼之,良。
千金方:治中水毒,手足指冷即是,或至膝肘。
以浮萍日幹,服方寸匕,瘥。
千金翼:治小便不利,膀胱水氣流滞。
以浮萍日幹末,服陰幹,燒煙去蚊子。
又,主消渴,以浮萍汁服之。
子母秘錄:熱毒,浮萍搗汁敷之令遍。
高供奉采萍時曰歌: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時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緩風,此小微風都不算。
豆淋酒内下三丸,鐵頭上也出汗。
王瓜 王瓜 味苦,寒,無毒。
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療諸邪氣,熱結,鼠,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療馬骨刺人瘡。
一名土瓜。
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
三月采根,陰幹。
陶隐居雲:今土瓜生籬院間亦有,子熟時赤,如彈丸大。
根今多不預幹,臨用時乃掘取。
不堪入大方,正單行小小爾。
《禮記·月令》雲:王瓜生,此之謂也。
鄭玄雲:菝,殊為缪矣。
唐本注雲:此物蔓生,葉似栝蒌,圓無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無棱爾。
根似葛,細而多糁。
北間者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
試療黃膽,破血。
南者大勝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王瓜,主蠱毒,小兒閃癖,痞滿并瘧。
取根及葉,搗絞汁服,當吐下。
宜少進之,有小毒故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鈎,姑。
釋曰:鈎,一名姑。
郭雲:鈎,薮也。
一名王瓜。
實如瓜,正赤味苦。
藥性論雲:土瓜根,使,平,一名王瓜子,主蠱毒。
治小便數,遺不禁。
日華子雲:王瓜子,潤心肺,治黃病,生用。
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
又雲:土瓜根,通血脈,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吐痰痰瘧,排膿,熱勞,治撲損,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圖經曰:王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今處處有之。
《月令》四月王瓜生。
即此也。
葉似栝蒌,圓無叉缺,有刺如毛。
五月開黃花。
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
根似葛,細而多糁,謂之土瓜根。
北間者,其實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
苗葉都相似,但根狀不同耳。
三月采根,陰幹。
均、房間人呼為老鴉瓜,亦白菟瓜。
謹按《爾雅》曰:(羊善切) ,菟瓜。
郭璞注雲:似土瓜。
而土瓜自謂之(與睽同)菇(與姑同),又名鈎菇,蓋菟瓜别是一種也。
又雲:芴(音物),菲,亦謂之土瓜,自别是一物。
《詩》所謂采葑采菲者,非此土瓜也。
大凡物有異類,同名甚多,不可不辨也。
葛氏療面上痱瘰子用之,仍得光潤皮急。
以土瓜根搗篩,漿水勻和,入夜先漿水洗面敷藥,旦複洗之。
百日光華射人。
小兒四歲發黃。
生搗絞汁三合與飲,不過三飲已。
聖惠方:治黑疸多死,宜急治。
用瓜根一斤,搗絞汁六合,頓服。
當有黃水随小便出。
如未出,更服之。
外台秘要:治蠱。
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
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
肘後方:治黃膽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
土瓜根汁,頓服一小升。
平旦服食後須病汗,當小便出,愈。
不爾,再服。
又方:治小便不通及關格方: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
産書下乳汁。
土瓜根為末,酒服一錢,一日三次。
衍義曰:王瓜,體如栝蒌,其殼徑寸。
一種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間熟,紅赤色。
殼中子如螳螂頭者。
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
于細根上又生淡黃根,三、五相連,如大指許。
根與子兩用。
紅子同白土子治頭風。
地榆 地榆 味苦、甘、酸,微寒,無毒。
主婦人乳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止膿血,諸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産後内塞,可作金瘡膏。
生桐柏及冤句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得發良,惡麥門冬。
) 陶隐居雲:今近道處處有,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
一莖長直上,根亦入釀酒。
道方燒作灰,能爛石也。
乏茗時用葉作飲亦好。
今按别本注雲:今人止冷熱痢及疳痢,熱極,效。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地榆,味苦,平。
能治産後餘瘀,疹痛,七傷,治金瘡,止血痢,蝕膿。
蕭炳雲:今方用共樗皮同療赤白痢。
日華子雲: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産前後諸血疾,赤白痢并水瀉,濃煎止腸風。
但是平原川澤皆有,獨莖,花紫,七、八月采。
圖經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
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莖直,高三、四尺,對分出葉。
葉似榆少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
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
根外黑裡紅,似柳根。
二月、八月采,曝幹。
葉不用,山人乏茗時,采此葉作飲亦好。
古斷下方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
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
不過重作,乃愈。
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饴糖與服,便已。
又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
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
唐本注雲:主帶下十二病。
《孔氏音義》雲: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髒堅,六曰子門僻,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髒不定。
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
聖惠方: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虛竭。
以地榆三兩細锉,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
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吐血。
千金翼:伐指逆腫。
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愈。
肘後方:部虎、犬咬人。
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敷瘡尤佳。
葛氏毒蛇螫人。
搗地榆根,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梅師方:治犬咬人。
煮地榆飲之,兼末敷瘡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
若治瘡已瘥者。
搗生韭汁,飲之一、二升。
齊民要術:地榆汁釀酒。
治風痹,補腦。
三洞要錄地榆草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銅器中煮米熟,絞取汁。
玉屑化為水,名曰玉液。
以藥醴中,所謂神玉漿也。
衍義曰:地榆,性沉寒。
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
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大小薊根 大小薊根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
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五月采。
陶隐居雲: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并多刺相似。
田野甚多,方藥不複用,是賤之故。
貓薊也。
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
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
止崩中血下。
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
日華子雲:小薊根,涼,無毒。
治熱毒風,并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
小薊力微,隻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
又雲大薊葉,涼。
治腸癰,腹髒瘀血,血暈,撲損,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
惡瘡疥癬,鹽研敷。
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曰:小薊根,《本經》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俗名青刺薊。
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
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并根作茹,食之甚美。
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陰幹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
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
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
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
小薊專主血疾。
陳藏器雲: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
食療雲小薊根,主養氣。
取生根、葉,搗取自然汁,服一盞立佳。
又,取葉煮食之,除風熱。
根主崩中。
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
金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立瘥。
聖惠方:治心熱吐血,口幹。
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
每服一小盞,頓服。
又方: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
以下通。
小薊一把,水二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悶不得眠。
煮大薊根汁服,立瘥。
梅師方:治卒吐血及瀉鮮血。
取小薊葉搗絞取汁,溫服。
簡要濟衆治九竅出血。
以刺薊一握絞取汁,以酒半盞調和,頓服之。
如汁,隻搗幹者為末,冷水調三錢匕。
又方: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
刺薊末,新水調敷瘡上,幹即易之。
衍義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
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
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适用。
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海藻 海藻 味苦、鹹,寒,無毒。
主瘿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
一名落首,一名。
生東海池澤。
七月七日采,曝幹。
(反甘草。
) 陶隐居雲:生海島上,黑色如亂發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
又有石帆,狀如柏,療石淋。
又有水松,狀如松,療溪毒。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此物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
《本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
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
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
《本經》雲:主結氣瘿瘤是也。
爾雅雲:綸(音)似綸,組似組,正為二藻也。
海人取大葉藻,正在深海底,以繩系腰沒水下刈得,旋系繩上。
五月以後,當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海藻。
注:藥草也。
一名海蘿。
如亂發,生海中。
藥性論雲:海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