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心煩下氣。

     圖經曰:車前子,生真定平澤丘陵道路中,今江湖、淮甸、近京、北地處處有之。

    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餘如鼠尾。

    花甚細,青色微赤。

    結實如葶苈,赤黑色。

    五月五日采,陰幹。

    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實。

    人家園圃中或種之,蜀中尤尚。

    北人取根日幹,作紫菀賣之,甚誤所用。

    謹按《周南詩》雲:采采。

    《爾雅》雲:,馬舄。

     馬舄,車前。

    郭璞雲:今車前草,大葉當道,長穗,好生道邊,江東人呼為蝦蟆衣。

    陸機雲: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

    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

    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與煮同)作茹,大滑。

    其子治婦人難産是也。

    然今人不複有啖者,其子入藥最多。

    駐景丸用車前、菟絲二物,蜜丸,食下服,古今為奇方。

    其葉,今醫家生研水解飲之,治衄血甚善。

     雷公曰:凡使,須一窠有九葉,内有蕊,莖可長一尺二寸者,和蕊、葉、根去土了,稱有一镒者,力全堪用。

    使葉勿使蕊、莖,使葉锉,于新瓦上攤幹用之。

    聖惠方:治熱痢不止者。

     搗車前葉絞取汁一盞,入蜜一合,煎,溫分二服。

    又方:治久患内障眼。

    車前子、幹地黃、麥門冬等分,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屢試有效。

    外台秘要:治陰癢痛。

    車前子,以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癢痛處。

    又方:治尿血。

    車前草搗絞取汁五合,空心服之。

    百一方:小便不通。

    車前子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治石淋。

    車前子二升。

    以絹囊盛,水八升,煮取三升。

    不食盡服之,須臾石下。

    梅師方:治妊娠患淋,小便澀,水道熱不通。

    車前子五兩,葵根切一升,二件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

    子母秘錄治橫生不可出,車前子末,酒服二錢匕。

    治瀉: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

    夫人雲:市人有此藥,三文一貼甚效。

    公曰:吾輩髒腑,與市人不同,不可服。

    夫人買之,以國醫藥雜進之,一服而瘥。

    後公知之,召賣藥者,濃遺之,問其方,久之乃肯傳。

    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

    雲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谷髒自止矣。

     衍義曰:車前,陶隐居雲:其葉搗取汁服,療洩精。

    大誤矣。

    此藥甘滑,利小便,走洩精氣。

    《經》雲主小便赤,下氣。

    有人作菜食,小便不禁,幾為所誤。

     木香 木香 味辛,溫,無毒。

    主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

    久服不夢寤魇寐,輕身緻神仙。

    一名蜜香。

    生永昌山谷。

     陶隐居雲:此即青木香也。

    永昌不複貢,今皆從外國舶(音白)上來,乃雲大秦國。

    以療毒腫,消惡氣,有驗。

    今皆用合香,不入藥用。

    唯制蛀蟲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爾。

    唐本注雲:此有二種,當以昆侖來者為佳,出西胡來者不善。

    葉似羊蹄而長大。

    花如菊花,其實黃黑,所在亦有之。

    今按别本注雲:葉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極多,為藥之要用。

    陶雲:不入藥用,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今苑中種之,花黃,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

    藥性論雲:木香,君。

    治女人血氣,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癖症塊脹痛,逐諸壅氣上沖,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刺。

    隋書雲:樊子蓋為武威太守。

    車駕西巡,将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以禦霧露。

    南州異物志雲: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

    蕭炳雲:青木香功用與此同。

    又雲:昆侖船上來,形如枯骨者良。

    日華子雲: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療羸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圖經曰:木香,生永昌山谷,今唯廣州舶上有來者,他無所出。

    陶隐居雲:即青木香也。

     根窠大類茄子,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實黃黑,亦有葉如山芋而開紫花者,不拘時月采根芽為藥。

    以其形如枯骨者良。

    江淮間亦有此種,名土青木香,不堪入藥用。

    僞蜀王昶苑中亦嘗種之,雲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開黃花,恐亦是土木香種也。

    《續傳信方》着張仲景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昆侖青木香,六路诃子皮二十兩,篩末,沙糖和之。

    驸馬都尉鄭某(忘其名),去沙糖,加羚羊角十二兩,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甚速。

    然用藥不類古方,而雲仲景者,不知何從而得之邪。

    按《修養書》雲: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湯以浴,令人至老須發黑。

    徐锴注雲:道家謂青木香為五香,亦雲五木。

    道家多以此浴,當是其義也。

    又:古方主癰疽五香湯中,亦使青木香,青木香名為五香,信然矣。

     海藥謹按《山海經》雲:生東海昆侖山。

    雷公雲:凡使,其香是蘆蔓根條,左盤旋。

    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硬碎。

    其有蘆頭丁蓋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外台秘要:治狐臭,若股内陰下恒濕臭,或作瘡。

    青木香,好醋浸,緻腋下夾之,即愈。

    傷寒類要:天行熱病,若發赤黑斑如KT。

    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孫尚藥:治丈夫、婦人、小兒痢。

     木香一塊,方圓一寸,黃連半兩,上件二味用水半升同煎幹,去黃連,隻薄切木香焙幹為末。

    三服:第一橘皮湯,第二陳米飲,第三甘草湯調下。

    此方李景純傳。

    有一婦人久患痢将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遂愈。

    别說雲:謹按木香,今皆從外國來,即青木香也,陶說為得,本在草部。

    而《圖經》所載廣州一種,乃是木類。

    又載滁州、海州者,乃馬兜鈴根,此山鄉俗名爾。

    治療冷熱,殊不相似。

    此三種,自當入一外類别名爾。

     衍義曰:木香,專洩決胸腹間滞塞冷氣,他則次之。

    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絕佳,效尤速。

    又一種,嘗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歸西洛。

    葉如牛蒡,但狹長,莖高三、四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則青木香也。

    生嚼之,極辛香,尤行氣。

     薯蓣 薯蓣 味甘,溫,平,無毒。

    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

    補虛勞羸瘦,充五髒,除煩熱,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薯(音除。

    )生嵩高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陶隐居雲:今近道處處有,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

    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唐本注雲:薯蓣,日幹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

    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

    一者青黑,味亦不美。

    蜀道者尤良。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薯蓣,一名諸署,齊、越名山羊,一名修脆,一名兒草。

    神農:甘,小溫。

    桐君、雷公:甘,無毒。

    或生臨朐鐘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華白,七月實青黃,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黃,類芋。

    藥性論雲:薯蓣,臣。

    能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疼,鎮心神,安魂魄,開達心孔,多記事,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異苑雲:薯蓣,野人謂之土薯。

    若欲掘取,嘿然則獲,唱名便不可得。

    人有植之者,随所種之物而像之也。

    日華子雲:助五髒,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洩精,健忘。

    幹者功用同前。

     圖經曰:薯蓣,生嵩高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

    春生苗,蔓延籬援。

     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濃而光澤。

    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

    秋生實于葉間,狀如鈴。

    二月、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曝幹用之。

    法取粗根,刮去黃皮,以水浸,末白礬少許摻水中,經宿取,淨洗去涎,焙幹。

    近都人種之極有息。

    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

    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過一、二尺,夏月頻溉之。

    當年可食,極肥美。

    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雲食之尤益人,過于家園種者。

    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

    極有大者,一枚可重斤餘,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

    彼土人為單呼為薯(音若殊),亦曰山薯。

    而《山海經》雲: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薯(音與薯蓣同)。

    郭璞注雲:根似芋可食。

    今江南人單呼薯(音儲),語或用輕重耳。

    據此注,則薯蓣與薯乃一種。

    南北之産或有不同,故其形類差别。

    然字音殊、儲不同,蓋相傳之訛也。

    一名山芋。

     食療:治頭疼,利丈夫,助陰力。

    和面作,則微動氣,為不能制面毒也。

    熟者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并佳。

    幹之入藥更妙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紀内者,要經十紀者,山中生,皮赤,四面有髭生者妙。

    若采得,用銅刀削去上赤皮,洗去涎,蒸用。

    聖惠方:補虛損,益顔色。

    用薯蓣于砂盆中細研,然後下于铫中,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次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

    食醫心鏡主下焦虛冷,小便數,瘦損無力。

    生薯蓣半斤。

    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細爛,于铛中着酒,酒沸下薯蓣,不得攪,待熟着少鹽、蔥白,理添酒,空腹飲三、二杯,妙。

     衍義曰:山藥,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廟諱,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預,故改下一字為藥,今人遂呼為山藥。

    如此則盡失當曰本名,慮歲久,以山藥為别物,故書之。

    此物貴生幹,方入藥,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于檐下風迳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

    一夕幹五分,俟全幹收之,唯風緊則幹速。

    所以用幹之意,蓋生濕則滑,不可入藥。

    熟則隻堪啖,亦滞氣。

    餘如《經》。

     薏(音薏)苡(音以)仁 薏(音薏)苡(音以)仁 味甘,微寒,無毒。

    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種,令人能食。

    久服輕身益氣。

    其根,下三蟲。

    一名解蠡,一名屋(音毯),一名起實,一名(音感)。

    生真定平澤及田野。

    八月采實,采根無時。

     陶隐居雲:真定縣屬常山郡,近道處處有,多生人家。

    交者子最大,彼土呼為稈(音幹)珠。

    馬援大取将還,人讒以為真珠也。

    實重累者為良。

    用之取中仁。

    今小兒病蛔蟲,取根煮汁糜食之。

    甚香,而去蛔蟲大效。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薏苡收子,蒸令氣餾,曝幹,磨取仁,炊作飯及作面。

    主不饑,溫氣,輕身。

    煮汁飲之,主消渴。

    又按别本注雲:今多用梁漢者,氣力劣于真定,取青水色者良。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能治熱風,筋脈攣急,能令人食。

    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昔馬援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種于彼取仁甑中蒸,使氣餾,曝于日中,使幹,挪之得仁矣。

    孟诜雲:性平,去幹濕腳氣,大驗。

     圖經曰:薏苡仁,生真定平澤及田野,今所在有之。

    春生苗,莖高三、四尺。

    葉如黍。

     開紅白花作穗子。

    五月、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呼意珠子。

    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

    八月采實,采根無時。

    今人通以九月、十月采,用其實中仁。

    古方大抵心肺藥多用之。

    韋丹治肺癰,心胸甲錯者,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

    肺有血當吐愈。

    《廣濟方》:治冷氣,薏苡仁飯粥法:細舂其仁,飲為飯,氣味欲習如麥飯乃佳。

    或煮粥亦好,自任無忌。

    根之入藥者,葛洪治卒心腹煩滿,又胸脅痛者,锉根濃煮汁,服三升乃定。

    今人多取葉為飲,香益中空膈,甚勝其雜他藥用者。

    張仲景治風濕身煩疼日晡劇者,與麻黃杏仁薏苡仁湯:麻黃三兩,杏仁三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四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又治胸痹偏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二物杵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陳藏器餘主消渴,煞蛔蟲。

    根煮服,堕胎。

    雷公雲:凡使,勿用米,顆大無味,其米,時人呼為粳是也。

    若薏苡仁,顆小色青,味甘,咬着黏人齒。

    夫用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過,别是一般修制亦得。

    外台秘要:治牙齒風痛。

    薏苡根四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含冷易之,龈便生。

    又方:咽喉卒癰腫,吞薏苡仁二枚。

    又方:蛔蟲攻心腹痛。

    薏苡根二斤切,水七升,煮取三升。

    先食盡服之,蟲死盡出。

    梅師方:肺疾唾膿血取薏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服之。

    食醫心鏡:治筋脈拘攣,久風濕痹下氣,除骨中邪氣,利腸胃,消水腫,久服輕身,益氣力。

    薏苡仁一升,搗為散。

    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空腹食之。

    後漢《馬援傳》:馬援在交,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

    南方薏苡實,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

     衍義曰:薏苡,此李商隐《太倉銘》中所謂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

    取仁用。

    《本經》雲:微寒,主筋急拘攣。

    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

     此是因熱而拘攣也。

    故可用薏苡仁。

    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凡用之,須倍于他藥,此物力勢和緩,須倍加用即見效。

    蓋受寒,即能使人筋急。

    受熱,故使人筋攣。

    若但熱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緩。

    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澤瀉 澤瀉 味甘、鹹,寒,無毒。

    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髒,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髒痞滿,起陰氣,止洩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扁鵲雲:多服病患眼。

    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鹄瀉。

    生汝南池澤。

    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陰幹。

    (畏海蛤、文蛤。

    ) 葉 味鹹,無毒。

    主大風,乳汁不出,産難,強陰氣。

    久服輕身。

    五月采。

     實 味甘,無毒。

    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

    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陶隐居雲:汝南郡屬豫州。

    今近道亦有,不堪用,唯用漢中、南鄭、青弋,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

    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

    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

    《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

    亦雲身輕,能步行水上。

    唐本注雲:今汝南不複采用,唯以泾州、華州者為善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

    疏雲:,一名,即藥草澤瀉也。

    藥性論雲:澤瀉,君,味。

    能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日華子雲:治五勞七傷,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遺瀝,尿血,催生,難産,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

    葉壯水髒,下乳,通血脈。

     圖經曰:澤瀉,生汝南池澤,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

    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草,獨莖而長。

    秋時開白花,作叢似谷精草。

    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陰幹。

    今人秋末采,曝幹用。

    此物極易朽蠹,常須密藏之。

    漢中出者,形大而長,尾間有兩歧最佳。

    《爾雅》謂之(羊朱切),一名(與舄同,私夕切)。

    《素問》身熱解堕,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

    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二指撮,為後飯。

    後飯者,飯後藥先,謂之後飯。

    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澤瀉湯主之。

    澤瀉五兩,術二兩,水二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

    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

    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

    深師治支飲,亦同用澤瀉、術,但煮法小别。

    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合此二汁,為再服。

    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

    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搗篩,取末,水調,日分服六兩,百日體輕,久而健行。

     雷公曰:不計多少,細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幹,任用也。

    經驗方:常服澤瀉,皂莢水煮爛,焙幹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空盡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甚妙。

    治腎髒風,生瘡尤良。

     衍義曰:澤瀉,其功尤長于行水。

    張仲景曰:水搐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

    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于行水。

    《本經》又引扁鵲雲,多服病患眼,誠為行去其水。

    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别無他意。

    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複實?今人止洩精,多不敢用。

     遠志(為君) 遠志(為君) 味苦,溫,無毒。

    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能,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久服輕身不老,好顔色,延年。

    葉名小草,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洩。

    一名棘菀,一名繞,一名細草。

    生泰山及冤句川谷。

    四月采根、葉陰幹。

    (得伏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藜蘆、蜚蠊、齊蛤。

    ) 陶隐居雲:按藥名無齊蛤,恐是百合。

    冤句縣屬兖州濟陰郡,今猶從彭城北蘭陵來。

    用之打去心取皮,今用一斤正得三兩皮爾,市者加量之。

    小草狀似麻黃而青。

    遠志亦入仙方藥用。

     唐本注雲:《藥錄》下卷有齊蛤,即齊蛤元有,不得言無。

    今陶雲恐是百合,非也。

    今注:遠志莖葉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黃,陶不識爾。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繞,棘菀。

    注: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

     藥性論雲:遠志畏蛴螬。

    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主夢邪。

    日華子雲:主膈氣,驚魇,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

    服無忌。

     圖經曰:遠志,生泰山及冤句川谷,今河、陝、京西州郡亦有之。

    根黃色形如蒿根。

    苗名小草,似麻黃而青,又如荜豆。

    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

    三月開花白色,根長及一尺。

    四月采根、葉,陰幹,今雲曬幹用。

    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于它處。

    商州者根又黑色。

    俗傳夷門遠志最佳。

    古方通用遠志、小草。

    今醫但用遠志,稀用小草。

    《古今錄驗》及《範汪方》治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小草丸。

    小草、桂心、蜀椒去汗、幹姜、細辛各三分,附子二分炮,六物合搗下篩,和以蜜丸大如梧子。

    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禁豬肉、冷水、生蔥、菜。

     雷公曰:遠志,凡使,先須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悶。

    去心了,用熟甘草湯浸宿,漉出,曝幹用之也。

    肘後方:治人心孔愍塞,多忘喜誤。

    丁酉日密自至市買遠志,着巾角中,還為末服之,勿令人知。

    抱樸子《内篇》雲:陵陽仲子服遠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開書所視,便記而不忘。

     龍膽 龍膽 味苦,寒、大寒,無毒。

    主骨間寒熱,驚痫,邪氣,續絕傷,定五髒,殺蠱毒,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洩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

    一名陵遊。

    生齊朐山谷及冤句。

    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陰幹。

    (貫衆為之使,惡防葵、地黃。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吳興為勝。

    狀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膽為名。

    今按别本注雲:葉似龍葵,味苦如膽,因以為名。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龍膽,君。

    能生小兒驚痫,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

    日華子雲:小豆為使。

    治客忤疳氣,熱病狂語及瘡疥,明目,止煩,益智,治健忘。

     圖經曰:龍膽,生齊朐山谷及冤句,今近道亦有之。

    宿根黃白色,下抽根十餘本,類牛膝。

     直上生苗,高尺餘。

    四月生葉,似柳葉而細,莖如小竹枝,七月開花如牽牛花,作鈴铎形,青碧色。

    冬後結子,苗便枯。

    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陰幹。

    俗呼為草龍膽。

    浙中又有山龍膽草,味苦澀,取根細锉,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幹,搗,水煎一錢匕,溫服之。

    治四肢疼痛。

    采無時候。

    葉經霜雪不凋,此同類而别種也。

    古方治疸多用之。

    《集驗方》谷疸丸:苦參三兩,龍膽一兩,二物下篩,牛膽和丸,先食以麥飲服之,如梧子五丸,日三,不知稍增。

    《删繁方》治勞疸,同用此龍膽,加至二兩,更增栀子仁三七枚,三物同篩搗,丸以豬膽,服如前法,以飲下之。

    其說雲:勞疸者,因勞為名。

    谷疸者,因食而勞也。

     雷公雲:采得後陰幹。

    欲使時,用銅刀切去髭土頭了,锉,于甘草湯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幹用。

    勿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

    聖惠方:治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水。

    龍膽一兩去頭,锉,水二盞,煮取一盞去滓。

    隔宿不食,平旦一頓服。

    外台秘要:治卒下血不止。

    龍膽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瘥。

    肘後方:治卒心痛。

    龍膽四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

     細辛 細辛一 細辛二 味辛,溫,無毒。

    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音甕)鼻,風痫,癫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髒,益肝膽,通精氣。

    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

    一名小辛。

    生華陰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芎、牡丹、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青羊肝共療目痛。

    惡野狼毒、山茱萸、黃,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陶隐居雲: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華陰、高麗者。

    用之去其頭節。

    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也。

    臣禹錫等謹按範子雲:細辛出華陰,色白者善。

    吳氏雲:細辛,一名細草。

    神農、黃帝、雷公、桐君:辛,小溫。

    歧伯:無毒。

    季氏:小寒。

    如葵葉赤黑,一根一葉相連。

    藥性論雲:細辛,臣,忌生菜,味苦、辛。

    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髒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滞,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

    日華子雲:治嗽,消死肌瘡肉,胸中結聚。

    忌狸肉。

     圖經曰:細辛,生華山山谷,今處處有之,然它處所出者,不及華州者真。

    其根細而其味極辛,故名之曰細辛。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用。

    今人多以杜衡當之。

    杜衡吐人,用時須細辨耳。

    杜衡春初于宿根上生苗,葉似馬蹄形狀,高三、二寸,莖如麥粗細,每窠上有五、七葉,或八、九葉,别無枝蔓。

    又于葉、莖間罅内,蘆頭上貼地生紫花,其花似見不見,暗結實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

    苗、葉俱青,經霜即枯。

    其根成窠,有似飯帚密鬧,細長四、五寸,微黃白色,味辛。

    江淮俗呼為馬蹄香,以人多誤用,故此詳述之。

     雷公雲:凡使,一一揀去雙葉,服之害人。

    須去頭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幹用之。

    聖惠方:治口臭及齒腫痛。

    細辛煮取濃汁,熟含冷吐,瘥。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屍不能言。

    細辛、桂心等分納口中。

    别說雲:謹按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細辛用。

    若杜衡之類,自應根據本性于用爾。

    又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

    雖死無傷,近年關中或用此毒人者,聞平涼獄中嘗治此,故不可不記,非本有毒,但以不識多寡之用,因以有此。

     衍義曰:細辛,用根,今唯華州者佳,柔韌,極細直,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

     治頭面風痛不可缺也。

    葉如葵葉,赤黑,非此則杜衡也。

    杜衡葉,形如馬蹄下,故俗雲馬蹄香。

     蓋根似白前,又似細辛。

    襄、漢間一種細辛,極細而直,色黃白,乃是鬼督郵,不可用。

     石斛 石斛 味甘,平,無毒。

    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内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音沸)氣,腳膝疼冷痹弱。

    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

    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音逐)。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

    七月、八月采莖,陰幹。

    (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僵蠶、雷丸。

    ) 陶隐居雲:今用石斛,出始興。

    生石上,細實,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似蚱(音窄) 蜢(音猛)髀者為佳。

    近道亦有,次宣城間生栎樹上者,名木斛。

    其莖形長大而色淺。

    六安屬廬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虛長,不入丸散,唯可為酒漬、煮湯用爾。

    俗方最以補虛,療腳膝。

     唐本注雲:作幹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湯。

    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者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

    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漬服,乃言勝幹者。

    亦如麥斛,葉在莖端,其餘斛如竹,節間生葉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石斛,君。

     益氣除熱,主治男子腰肢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虛損,補腎,積精,腰痛,養腎氣,益力。

    日華子雲:治虛損劣弱,壯筋骨,暖水髒,輕身益智,平胃氣,逐虛邪。

     圖經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荊、湖、川、廣州郡及溫、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

    多在山谷中。

    五月生苗,莖似竹節,節節間出碎葉。

    七月開花,十月結實,其根細長,黃色。

    七月、八月采莖。

    以桑灰湯沃之,色如金,陰幹用。

    或雲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湯。

    其江南生者有二種:一種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名麥斛。

    一種大如雀髀,名雀髀斛,唯生石上者勝。

    亦有生栎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雷公雲:凡使,先去頭土了,用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幹,卻用酥蒸,從巳至酉,卻徐徐焙幹用。

    石斛鎖涎,澀丈夫元氣。

    如斯修事,服滿一镒,永無骨痛。

     衍義曰: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

    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

    世又謂之金钗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

    然甚不經。

    将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餘,但色深黃光澤而已。

    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巴戟天 巴戟天 味辛、甘,微溫,無毒。

    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志,益氣,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利男子。

    生巴郡及下邳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

    (覆盆子為之使,惡朝生、雷丸、丹參。

    ) 陶隐居雲: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狀如牡丹而細,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唐本注雲: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

    葉以茗,經冬不枯,根如連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

    連珠肉濃者為勝。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巴戟天,使。

    能治男子夜夢,鬼交洩精,強陰,除頭面中風,主下氣,大風血癞。

    病患虛損,加而用之。

    日華子雲:味苦。

    安五髒,定心氣,除一切風,治邪氣,療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