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又名不凋草,色紫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堅硬難搗。

     圖經曰: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東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者佳。

    葉似茗經冬不枯,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

    多生竹林内。

    内地生者,葉似麥門冬而濃大,至秋結實。

    二月、八月采根,陰幹,今多焙之。

    有宿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皆同,以連珠肉濃者勝。

    今方家多以紫色為良。

    蜀人雲:都無紫色者。

    彼方人采得,或用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此殊失氣味,尤宜辨之。

    一說蜀中又有一種山律根,正似巴戟,但色白。

    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紫,以雜巴戟,莫能辨也。

    真巴戟,嫩者亦白,幹時亦煮治使紫,力劣弱,不可用。

    今兩種,市中皆是。

    但擊破視之,其中而紫鮮潔者,僞也。

    真者擊破,其中雖紫,又有微白慘如粉色,理小暗也。

     雷公曰:凡使,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黃,去菊花,用布拭令幹用。

     衍義曰:巴戟天,本有心,幹縮時,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

     今人欲要中間紫色,則多僞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

    外堅難染,故先從中間紫色。

    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

    後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不用米,大黃一兩,锉、炒,同為末,熟蜜為丸,溫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白英 味甘,寒,無毒。

    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

    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谷菜,一名白草。

    生益州山谷。

    春采葉,夏采莖,秋采花,冬采根。

     陶隐居雲:諸方藥不用。

    此乃有(音斛)菜,生水中,人蒸食之。

    此乃生山谷,當非是。

    又有白草,葉作羹飲,甚療勞,而不用根、華。

    益州乃有苦菜,土人專食之,皆充健無病,疑或者此。

    唐本注雲:此鬼目草也。

    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桠。

    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飲,解勞。

    東人謂之白草。

    陶雲白草,似識之而不的辨。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白英,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煮汁飲之。

    一名鬼目。

    《爾雅》雲:苻,鬼目。

    注:似葛,葉有毛,子赤如耳珠,若雲子熟黑,誤矣。

    又按别本注雲:今江東人夏月取其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白蒿 白蒿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

    生中山川澤。

    二月采。

     陶隐居雲: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複識之,所主療既殊佳,應更加研訪。

    服食七禽散雲:白兔食之,仙。

    與前庵子同法爾。

    唐本注雲:《爾雅》:蘩(音煩),皤(音婆)蒿。

    即白蒿也。

    此蒿葉粗于青蒿,從初生至枯,白于衆蒿,欲似細艾者,所在有之也。

    今按别本注雲:葉似艾,葉上有白毛粗澀,俗呼為蓬蒿。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雲:蓬蒿可以為菹,故《詩箋》雲:以豆薦蘩菹。

    陸機雲:凡艾,白色為皤蒿。

    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

    可生食又可蒸。

    一名遊胡,北海人謂之旁勃,故《大戴禮·夏小正傳》曰:蘩,遊胡。

    遊胡,旁勃也。

    孟诜雲:白蒿,寒。

    春初此蒿前諸草生。

    搗汁去熱黃及心痛。

    其葉生挪,醋淹之為菹,甚益人。

    又,葉幹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

    子,主鬼氣,末和酒服之良。

    又,燒淋灰煎,治淋瀝疾。

     圖經曰:白蒿,蓬蒿也。

    生中山川澤,今所在有之。

    春初最先諸草而生,似青蒿而葉粗,上有白毛錯澀,從初生至枯,白于衆蒿,頗似細艾。

    二月采。

    此《爾雅》所謂蘩(音煩),皤(音婆)蒿是也。

    疏雲:蓬蒿,可以為菹。

    故《詩箋》雲:以豆薦蘩菹。

    陸機雲:凡艾,白色為皤蒿。

    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

    一名遊胡,北海人謂之旁勃,故《大戴禮·夏小正》雲:蘩,遊胡。

    遊胡,旁勃也。

    此草古人以為菹。

    唐·孟诜亦雲:生挪醋食。

    今人但食蒌蒿,不複食此。

    或疑此蒿即蒌蒿。

    而孟诜又别着蒌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

    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蒿,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按蒿類亦多。

    《爾雅》雲:蘩之醜,秋蒿。

    言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成,皆通呼為蒿也。

    中品有馬先蒿,雲生南陽川澤,葉如益母草,花紅白,八、九月有實,谷謂之虎麻,亦名馬新蒿。

    《詩·小雅》所謂匪莪伊芳蔚是也。

    陸機雲:蔚,牡蒿。

    牡蒿,牡(愆刃切)也。

    三月始生,七月華,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為角,角似小豆角,銳而長,一名馬新蒿。

    郭璞注《爾雅》:蔚,牡。

    謂無子者。

    而陸雲有子,二說小異。

    今當用有子者為正。

    下品又有角蒿,雲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八月采。

    又有茵陳蒿、草蒿,下自有條。

    白蒿、馬新蒿,古方治癞疾多用之。

    《深師方:》雲:取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但是惡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皆可飲之。

    又取馬新蒿搗末,服方寸匕,日三。

    如更赤起,服之一年,都瘥平複。

    角蒿,醫方鮮有用者。

     赤箭 赤箭 味辛,溫。

    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消癰腫,下支滿,疝(音山),下血。

    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

    一名離母,一名鬼督郵。

    生陳倉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

    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陳倉屬雍州扶風郡。

    按此草亦是芝類。

    雲莖赤如箭杆,葉生其端。

    根如人足,又雲如芋,有十二子為衛。

    有風不動,無風自搖。

    如此亦非俗所見,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

    又複有鬼箭,莖有羽,其療并相似,而益人乖異,恐并非此赤箭。

    唐本注雲:此芝類,莖似箭杆,赤色,端有花、葉,遠看如箭有羽。

    根、皮、肉汁與天門冬同,唯無心脈。

    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衛,似芋。

    其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肉如面,日曝則枯萎也。

    得根即生啖(音澹)之,無幹服法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赤箭,無毒。

     圖經曰:赤箭,生陳倉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

    其苗獨莖如箭杆,葉生其端,四月開花,杆、葉俱赤,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

    日曝則枯萎。

    其根大類天門冬,唯無心脈耳。

    去根五、六寸,有十餘子為衛,似芋。

    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曝幹。

    今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

    謹按此草,有風不動,無風則自搖。

    《抱樸子》雲:按:仙方中,有合離草,一名獨搖,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此草為物,下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去大魁數尺,雖相須,而實不連,但以氣相屬耳。

    如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菟,則絲不得上,亦不相屬也。

    然則赤箭之異,陶隐居已雲,此亦非俗所見。

    菟絲之下有伏菟,亦不複聞有見者,殆其種類中時有神異者,乃如此耳。

    又陶、蘇皆雲赤箭是芝類,而上有六芝條,五芝皆以五色生于五嶽,諸方所獻者,紫芝生高夏山谷。

    蘇雲芝多黃白,稀有黑青者,紫芝最多,非五芝類,但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邪。

    今山中雖時複有之,而人莫能識其真,醫家絕無用者,故州郡亦無圖上,蓋祥異之物,非世常有,但附其說于此耳。

    凡采藥時月,皆先據《本經》而後着今土俗所宜,且《赤箭》本經但雲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時月,與《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着,故但從今法。

    其他藥有相類者,亦同此比。

    又按序例雲:凡采藥,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閏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

    至秋枝葉津潤歸流于下。

    今即事驗之,春甯宜早,秋甯宜晚。

    據此文意,采根者,須晚秋以後,初春以前,欲其苗梗枯落,至未萌芽時,氣味正完,乃可采耳。

    然其他藥類,生長及枯死有早晚,采之自随其時,不必拘以春秋也。

    下又雲:花、實、莖、葉,乃各随其所熟,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根據本文,是其義也。

    他亦同此比。

     别說雲:謹按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

    今《補注》與《圖經》所載,乃别是一物,中品之下又出天麻一目,注雲出郓州。

    考今之所出,赤箭根苗,乃自齊郓而來者為上。

    今翰林沈公括最為博識,嘗解此一說雲: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即無天麻,方中諸藥皆同,而唯此名或别,即是天麻、赤箭本為一物,并合用根也。

    今中品之下,所别出天麻一目,乃與此赤箭所說,都不相幹,即明别是一物爾。

    然中品之下所為天麻者,世所未嘗見用,今就此赤箭根為天麻,則與今所用不相違。

    然赤箭則言苗,用之有自表入裡之功;天麻則言根,用之有自内達外之理。

    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返從稈中而下,至土而生,似此粗可識其外内主治之理。

     衍義曰:赤箭,天麻苗也。

    然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後人分之為二。

    《經》中言八月采根曝幹,故知此即苗也。

     庵(音淹)(音闾)子 庵(音淹)(音闾)子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

    主五髒瘀血,腹中水氣,胪脹留熱,風寒濕痹,身體諸痛,療心下堅,膈中寒熱,周痹,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音巨)(音虛)食之神仙。

    生雍州川谷,亦生上黨及道邊。

    十月采實,陰幹。

     (荊實、薏苡為之使。

    ) 陶隐居雲:狀如蒿艾之類,近道處處有。

    《仙經》亦時用之,人家種此辟蛇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庵,使,味辛、苦。

    益氣,主男子陰痿不起,治心腹脹滿,能消瘀血。

    日華子雲:治腰腳重痛,膀胱疼,明目及骨節煩痛,不下食。

     圖經曰:庵子,生雍州川谷及上黨道邊。

    今江淮亦有之。

    春生苗,葉如艾蒿,高三、二尺。

    七月開花,八月結實,十月采,陰幹。

    今人通以九月采。

    江南人家多種此辟蛇。

    謹按《本經》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而古方書少有服食者,唯入諸雜治藥中。

    如胡洽療驚邪狸骨丸之類,皆大方中用之。

    孫思邈《千金翼》、韋宙《獨行方》主折瘀血,并單用庵一物,煮汁服之,亦末服。

    今人治打撲損,亦多用此法,飲散皆通,其效最速。

    服食方不見用者。

     廣利方:治諸瘀血不散變成癰,搗生庵蒿,取汁一升服之。

     菥(音錫覓)子 菥(音錫覓)子 味辛,微溫,無毒。

    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髒,益精光,療心腹腰痛。

    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菥,一名大蕺,一名馬辛,一名大荠。

    生鹹陽川澤及道旁。

    四月、五月采,曝幹。

    (得荊實、細辛良,惡幹姜、苦參。

    )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之,人乃言是大荠子,俗用甚稀。

    唐本注雲:《爾雅》雲是大荠,然驗其味甘而不辛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似荠菜而細,俗呼為老荠。

    藥性論雲:菥子,苦參為使。

    能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陳藏器雲:菥子,《本經》一名大荠。

    蘇引《爾雅》為注雲:大荠。

    按大荠即葶苈,非菥也。

    菥大而褊,葶苈細而圓。

    二物殊别也。

     圖經曰:菥子,生鹹陽川澤及道旁,今處處有之。

    《爾雅》雲:菥,大荠。

    郭璞雲:似荠,細葉,俗呼之曰老荠。

    蘇恭亦雲是大荠。

    又雲:然菥味辛,大荠味甘。

    陳藏器以大荠當是葶苈,非菥,菥大而褊,葶苈細而圓,二物殊也。

    而《爾雅》自有葶苈,謂之(音典) 。

    注雲:實、葉皆似荠,一名狗荠,大抵二物皆荠類。

    故人多不能細分,乃爾緻疑也。

    四月、五月采,曝幹。

    古今眼目方中多用之。

    崔元亮《海上方》療眼熱痛,淚不止,以菥子一物,搗篩為末,欲卧以銅箸點眼中,當有熱淚及惡物出,并去肉。

    可三、四十夜點之,甚佳。

     蓍實 蓍實 味苦、酸,平,無毒。

    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

    久服不饑,不老,輕身。

    生少室山谷。

    八月、九月采實,日幹。

     唐本注雲: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莖為筮。

    陶誤用楮實為之。

    《本經》雲味苦,楮實味甘,其楮實移在木部也。

     圖經曰:蓍實,生少室山谷,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三、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于衆蒿也。

    秋後有花出于枝端,紅紫色,形如菊,八月、九月采其實,日幹入藥。

    今醫家亦稀用。

    其莖為筮,以問鬼神知吉兇,故聖人贊之,謂之神物。

    《史記·龜策傳》曰:龜千歲,乃遊于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野狼,蟲無毒螫。

    徐廣注曰:劉向雲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

    又褚先生雲: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

    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着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滿百莖長丈者,取八十莖以上,蓍長八尺即難得也。

    民衆好用卦者取滿六十莖以上,長滿六尺者,即可用矣。

    今蔡州所上者,皆不言如此。

    然則此類,其神物乎,故不常有也。

     赤芝 味苦,平,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能,不忘。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一名丹芝。

    生霍山。

     陶隐居雲:南嶽本是衡山,漢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非正也。

    此則應生衡山也。

     英公雲:安心神。

     黑芝 味鹹,平。

    主癃(音隆),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一名玄芝。

    生常山。

     唐本注雲:五芝,《經》雲:皆以五色生于五嶽,諸方所獻,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嶽。

    且紫芝多黃、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類。

    但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

     青芝 味酸,平。

    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一名龍芝。

     生泰山。

     英公雲不忘,強志。

     白芝 味辛,平。

    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一名玉芝。

    生華山。

     黃芝 味甘,平。

    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一名金芝。

    生蒿山。

     紫芝 味甘,溫。

    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顔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

    一名木芝。

    生高夏山谷。

    六芝皆無毒,六月、八月采。

    (薯蓣為之使,得發良,得麻子仁、白瓜子、牡桂共益人,惡常山,畏青、茵陳蒿。

    ) 陶隐居雲:按郡縣無高夏名,恐是山名爾。

    此六芝,皆仙草之類,俗所稀見,族種甚多,形色環異,并栽《芝草圖》中。

    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樹木株上所生,狀如木(音軟),名為紫芝。

    蓋隻療痔,而不宜以合諸補丸藥也。

    凡得芝草,便正爾食之,無餘節度,故皆不雲服法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芝。

    釋曰:瑞草名也,一歲三華,一名,一名芝,《論衡》雲:芝生于土,土氣和。

    故芝草生《瑞命記》曰:王者仁慈,則芝草生是也。

    抱樸子雲: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又雲木芝者,松柏脂淪地;千歲,化為茯苓;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視有光,持之甚滑,燒之不焦,帶之辟兵。

    藥性論雲:紫芝,使,畏發。

    味甘,平,無毒。

    主能保神益壽。

     卷(君免切)柏 卷(君免切)柏 味辛、甘,溫、平、微寒,無毒。

    主五髒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症瘕,血閉,絕子,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

    久服輕身和顔色,令人好容體。

    一名萬歲,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交時。

    生常山山谷石間。

    五月、七月采,陰幹。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

    叢生石土上,細葉似柏,卷屈狀如雞足,青黃色。

    用之,去下近石有沙土處。

    臣禹錫等謹按範子雲:卷柏出三輔。

    吳氏雲:卷柏,神農:辛,平。

    桐君、雷公:甘。

    建康記雲:建康出卷柏。

    藥性論雲:卷柏,君。

    能治月經不通,屍疰鬼疰,腹痛,去百邪鬼魅。

    日華子雲:鎮心治邪,啼泣,除面,頭風,暖水髒。

    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圖經曰:卷柏,生常山山谷間,今關、陝、沂、兖諸州亦有之。

    宿根紫色多須。

    春生苗,似葉而細碎,拳攣如雞足,青黃色,高三、五寸。

    無花、子,多生石上。

    五月、七月采,陰幹。

    去下近石有沙土處,用之。

     一種唐本餘 辟虺雷 味苦,大寒,無毒。

    主解百毒,消痰,祛大熱,療頭痛,辟瘟疫。

    一名辟蛇雷。

    其狀如粗塊蒼術,節中有眼。

     四十六種陳藏器餘 藥王 味甘,平,無毒。

    解一切毒,止鼻衄,吐血,祛煩躁。

    苗莖青色,葉摘之有乳汁,搗汁飲驗。

     兜木香 燒去惡氣,除病疫。

    漢武帝故事,西王母降,上燒兜木香末。

    兜木香,兜渠國所獻,如大豆,塗宮門,香聞百裡。

    關中大疾疫,死者相枕,燒此香疫則止,《内傳》雲:死者皆起,此則靈香,非中國所緻,标其功用,為衆草之首焉。

     草犀根 味辛,平,無毒。

    主解諸藥毒。

    嶺南及睦婺間,如中毒草,此藥及千金藤并解之。

     亦主蠱毒,溪毒,惡刺,虎野狼、蟲虺等毒,天行瘧瘴寒熱,咳嗽痰壅,飛屍,喉閉,瘡腫,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等。

    并煮汁服之,其功用如犀,故名草犀,解毒為最。

     生衢、婺、洪、饒間。

    苗高二、三尺,獨莖,根如細辛,研服更良。

    生水中者,名木犀也。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嶺南及海中。

    獨莖、對葉而生如燈台草,若細辛。

    平,無毒。

    主解一切毒瓦斯,虎野狼所傷,溪毒野蠱等毒。

    并宜燒研服,臨死者服之得活。

     薇 味甘,寒,無毒。

    久食不饑,調中,利大小腸。

    生水旁,葉似萍。

    《爾雅》曰:薇,垂也。

    《三秦記》曰:夷、齊食之三年,顔色不異。

    武王誡之,不食而死。

    《廣志》曰:薇葉似萍,可食,利人也。

     海藥雲:謹按《廣州記》雲:生海、池、澤中,《爾雅》注雲:薇,水菜。

    主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

     無風獨搖草 帶之令夫婦相愛。

    生嶺南。

    頭如彈子,尾若鳥尾,兩片開合,見人自動,故曰獨搖草。

     海藥雲謹按《廣志》雲:生嶺南。

    又雲:生大秦國。

    性溫、平,無毒。

    主頭面遊風,遍身癢。

    煮法淋蘸。

    陶朱術雲:五月五日采,諸山野往往亦有之。

     零餘子 味甘,溫,無毒。

    主補虛,強腰腳,益腎,食之不饑。

    曬幹功用強于薯蓣,有數此則是其一也。

    一本雲:大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在葉下生。

     百草花 主百病,長生,神仙。

    亦煮花汁釀酒服之。

    《異類》雲:鳳剛者,漁陽人也,常采百花,水漬,封泥埋之百日,煎為丸。

    卒死者,納口中即活。

    胡剛服藥,百餘歲,入地肺山。

    《列仙傳》雲:堯時赤松子服之,得仙。

     紅蓮花、白蓮花 味甘,平,無毒。

    久服令人好顔色,變白卻老。

    生西國,胡人将來至中國也。

     旱藕 味甘,平,無毒。

    主長生不饑,黑毛發。

    生太行,如藕。

     羊不吃草 味苦、辛,溫,無毒。

    主一切風血,補益,攻諸病。

    煮之,亦浸酒。

    生蜀川山谷。

    葉細長,在諸草中羊不吃者是。

     萍蓬草根 味甘,無毒。

    主補虛,益氣力,久食不饑,濃腸胃。

    生南方池澤。

    大如荇,花黃,未開前如算袋,根如藕,饑年當谷也。

     石蕊 主長年不饑。

    生泰山石上,如花蕊,為丸散服之。

    今時無複有。

    王隐《晉書》曰:庾褒入林KT山,食木實,餌石蕊,得長年也。

     仙人草 主小兒酢瘡。

    煮湯浴,亦搗敷之。

    酢瘡,頭小,大硬。

    小者,此瘡或有不因藥而自瘥者。

    當丹毒入腹必危,可預飲冷藥以防之,兼用此草洗瘡。

    亦明目,去膚翳,挪汁滴目中。

    生階庭間。

    高二、三寸,葉細有雁齒,似離鬲草,北地不生也。

     會州白藥 主金瘡,生膚,止血,碎末敷瘡上。

    藥如白蔹,出會州也。

     救窮草 食之可絕谷長生。

    生地肺山大松樹下,如竹,出新道書。

    地肺山高六千丈,其下有之,應可求也。

     草豉 味辛,平,無毒。

    主惡氣,調中,益五髒,開胃,令人能食。

    生巴西諸國。

    草似韭,豉出花中,人食之。

     陳思岌 味辛,平,無毒。

    主解諸藥毒,熱毒,丹毒癰腫,天行壯熱,喉痹,蠱毒,除風血,補益。

    以上并煮服之,亦磨敷瘡上,亦浸酒。

    出嶺南。

    一名千金藤,一名石黃香。

    今江東又有千金藤,一名鳥虎藤,與陳思岌所主,頗有異同,終非一物也。

    陳思岌蔓生,如小豆,根及葉辛香也。

     千裡及 味苦,平,小毒。

    主天下疫氣,結黃,瘧瘴,蠱毒。

    煮服之吐下,亦搗敷瘡,蟲、蛇、犬等咬處。

    藤生,道旁籬落間有之,葉細濃,宣、湖間有之。

     孝文韭 味辛,溫,無毒。

    主腹内冷脹滿,洩痢腸,溫中補虛。

    生塞北山谷。

    如韭,人多食之能行。

    雲昔後魏孝文帝所種,以是為名。

    又有山韭,亦如韭,生山間,主毛發。

    又有石蒜,生石間。

    又有澤蒜,根如小蒜,葉如韭。

    生平澤,并溫補下氣。

    又滑水源。

    又有諸葛亮韭,而長,彼人食之,是蜀魏時諸葛亮所種也。

     倚待草 味甘,溫,無毒。

    主血氣虛勞,腰膝疼弱,風緩,羸瘦無顔色,絕傷,無子,婦人老血。

    浸酒服之。

    逐病拯疾,故名倚待。

    生桂州如安山谷,葉圓,高二、三尺,八月采取。

     雞侯菜 味辛,溫,無毒。

    久食溫中益氣。

    生嶺南。

    顧《廣州記》曰:雞侯菜,似艾,二月生,宜雞羹,故名之。

     桃朱術 取子帶之,令婦人為夫所愛。

    生園中,細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鏡向旁敲之,則子自發,五月五日收之也。

     鐵葛 味甘,溫,無毒。

    主一切風,血氣羸弱,令人性健。

    久服風緩及偏風并正。

    生山南峽中。

    葉似枸杞,根如葛,黑色也。

     伏雞子根 味苦,寒,無毒。

    主解百藥毒,諸熱煩悶急黃,天行黃膽,疽瘡,瘧瘴中惡,寒熱頭痛,馬急黃及牛疫,并水磨服。

    生者尤佳。

    亦敷癰腫,與陳家白藥同功。

    但霍亂諸冷,不可服耳。

    生四明天台。

    葉圓薄似錢,蔓延,根作鳥形者良。

    一名承露仙。

     陳家白藥 味苦,寒,無毒。

    主解諸藥毒。

    水研服之,入腹與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服。

    亦去心胸煩熱,天行溫瘴。

    出蒼梧。

    陳家解藥用之,故有陳家之号。

    蔓及根并似土瓜,緊小者良,冬春采取,一名吉利菜。

    人亦食之,與婆羅門白藥及赤藥功用并相似。

    葉如錢,根如防己,出明山。

     龍珠 味苦,寒,無毒。

    子主疔腫。

    葉變白發,令人不睡。

    李邕方雲:主諸熱毒,石氣發動,調中,解煩。

    生道旁。

    子圓赤珠似龍葵,但子熟時赤耳。

     捶胡根 味甘,寒,無毒。

    主潤五髒,止消渴,除煩,去熱,明目,功用如麥門冬。

    生江南川谷蔭地,苗如萱草,根似天門冬,用之去心。

     甜藤 味甘,寒,無毒。

    去熱煩,解毒,調中氣,令人肥健。

    又主剝馬血毒入肉,狂犬,牛馬熱黃。

    搗絞取汁,和米粉作糗餌。

    食之甜美,止洩。

    搗葉汁敷蛇咬瘡。

    生江南山林下,蔓如葛。

    又有小葉尖長,氣辛臭,搗敷小兒腹,除痞滿閃癖。

     孟娘菜 味苦,小溫,無毒。

    主婦人腹中血結,羸瘦,男子陰囊濕癢,強陽道,令人健行,不睡,補虛,去痔、瘰、瘿瘤,作菜。

    生四明諸山,冬夏常有。

    葉似升麻,方莖,山人取以為菜,一名孟母菜,一名厄菜。

     吉祥草 味甘,溫,無毒。

    主明目,強記,補心力。

    生西國,胡人将來也。

     地衣草 味苦,平,無毒。

    主明目。

    崔知悌方雲:服之令人目明。

    地上衣如草,生濕處是。

     郎耶草 味苦,平,無毒。

    主赤白久痢,小兒大腹痞滿,丹毒,寒熱。

    取根、莖煮服之。

    生山澤間,三、四尺,葉作雁齒,如鬼針苗。

     地楊梅 味辛,平,無毒。

    主赤白痢。

    取莖、子煎服。

    生江東溫濕地。

    四、五月有子似楊梅,苗如蓑草也。

     茅膏菜 味甘,平,無毒。

    主赤白久痢,煮服之。

    草高一尺,生茅中。

    葉有毛,如油膩黏人手,子作角,中有小子也。

     錾菜 味辛,平,無毒。

    主破血,産後腹痛。

    煮汁服之,亦搗碎敷疔瘡。

    生江南國蔭地。

    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花中甜汁,飲之如蜜。

     益奶草 味苦,平,無毒。

    主五野雞病,脫肛,止血。

    炙令香浸酒服之。

    生永嘉山谷。

    葉如澤蘭,莖赤,高二、三尺也。

     蜀胡爛 味辛,平,無毒。

    主冷氣,心腹脹滿,補腎除婦人血氣,下痢,殺牙齒蟲。

    生安南,似香子。

     雞腳草 味苦,平,無毒。

    主赤白久痢成疳。

    生澤畔。

    赤莖對葉,如百合苗。

     難火蘭 味酸,溫,無毒。

    主冷氣風痹,開胃下食,去腹脹,久服明目。

    生巴西胡國。

    似菟絲子,長少許。

     蓼荞 味辛,溫,無毒。

    主霍亂,腹冷脹滿,冷氣攻擊,腹内不調,産後血攻,胸脅刺痛。

     煮服之,亦食其苗如蔥韭。

    亦搗敷蛇咬瘡。

    生高原,如小蒜而長。

    産後作羹,食之良。

     石荠甯 味辛,溫,無毒。

    主風冷氣,并瘡疥瘙,野雞漏下血。

    煮汁服。

    生山石上。

    紫花細葉,高一、二尺,山人并用之。

     藍藤根 味辛,溫,無毒。

    上氣冷嗽,煮服之。

    生新羅國,根如細辛。

     七仙草 主杖瘡,搗枝葉敷之。

    生山足,葉尖細長。

     甘家白藥 味苦,大寒,小有毒。

    主解諸藥毒,與陳家白藥功用相似。

    人吐毒物,疑不穩。

     水研服之。

    即當吐之,未盡又服。

    此二物性冷,與霍亂下痢相反。

    出龔州以南。

    甘家亦因人為号。

    葉似車前,生陰處,根形如半夏。

    嶺南多毒物,亦多解物,豈天資乎? 天竺幹姜 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寒中,宿食不消,腹脹下痢,腰背疼,癖氣塊,惡血積聚。

    生婆羅門國,似姜小黃。

    一名胡幹姜。

     池德勒 味辛,溫,無毒。

    主破冷氣,消食。

    生西國。

    草根也,胡國人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