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前服,臨發又一服。
千金方:治婦人小戶嫁痛。
牛膝五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作三服。
又方:治風瘙瘾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并主骨疽癞病及。
肘後方:口中及舌上生瘡爛。
取牛膝酒漬,含漸之,無酒者,空含亦佳。
又方:治卒暴症,腹中有如石刺,晝夜啼呼。
牛膝二斤,以酒一鬥漬,密封,熱灰火中溫令味出。
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
又方:治齒痛,牛膝末着齒間含之。
又方:凡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
每服飲一、兩杯,日三服。
又方: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
牛膝一大把并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立愈。
經驗後方: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
牛膝五兩,細锉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浸,晝曝夜浸,汗盡為度,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
久服壯筋骨,駐顔色,黑發,津液自完。
梅師方:治竹木針在肉中不出。
取生牛膝莖搗末,塗之即出。
又方:治胞衣不出。
牛膝八兩,葵子一兩。
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金瘡痛所。
生牛膝搗敷瘡上,立瘥。
孫真人食忌治牙齒疼痛,燒牛膝根灰緻牙齒間。
又方:治卒得惡瘡,人不識者。
以牛膝根搗敷之。
衍義曰:牛膝,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三尺者最佳。
與苁蓉酒浸服,益腎。
竹木刺入肉,嚼爛 茺蔚子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
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久服輕身。
莖 主瘾疹(上音瘾,下音診)癢,可用浴湯。
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劄,一名貞蔚。
生海濱池澤。
五月采。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
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三棱。
方用亦稀。
唐本注雲:搗茺蔚莖敷疔腫,服汁使疔腫毒内消。
又下子死腹中,主産後血脹悶,諸雜毒腫、丹油等腫。
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耳。
中虺蛇毒敷之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此草,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本功外,苗、子入面藥,令人光澤。
亦搗苗敷乳癰惡腫痛者。
又搗苗絞汁服,主浮腫,下水,兼惡毒腫。
又按别本注雲:其子狀如菥子而稍粗大,微有陳氣,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草注雲:萑。
今茺蔚也。
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
又名益母。
疏引劉歆曰:萑,臭穢。
臭穢即茺蔚也。
日華子雲:治産後血脹,苗、葉同功。
乃益母草子也。
節節生花如雞冠,子黑色,九月采。
圖經曰:茺蔚子,生海濱池澤,今處處有之。
謹按《毛詩》雲:中谷有(他回切)。
《爾雅》雲:萑(音隹),。
郭璞雲:今茺蔚也。
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
陸機雲:《韓詩》及《三蒼》皆雲,益母也。
故曾子見之感恩。
劉歆亦謂:,臭穢。
臭穢即茺蔚也。
今園圃及田野見者極多,形色皆如郭說,而苗葉上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棱,五月采。
又雲九月采實,醫方中稀見用實者。
唐天後煉益母草澤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着土,曝幹搗羅,以水和之,令極熟,團之如雞子大,再曝,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燒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絕。
經一複時出之,瓷器中研治篩,再研三日,收之,使如澡豆法。
《廣濟方》: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瘥止,甚佳。
韋丹治女子因熱病胎死腹中,搗此草并苗令熟,以少許暖水和,絞取汁,頓服,良。
又主難産,搗取汁七大合煎半,頓服,立下。
無新者,以幹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又名郁臭草,又名苦低草。
亦主馬齧,細切此草和醋炒,敷之良。
聖惠方:治婦人勒乳痛成癰。
益母為末,木調塗乳上一宿,自瘥。
生搗爛用之亦得。
又方:治産後血不下。
益母搗絞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攪勻服。
外台秘要:治折傷内損有瘀血,每天陰則痛,兼治産婦諸疾神方:三月采益母草,一名負擔,一名夏枯草,洗擇令淨,于箔上攤曝令水幹,則用拔斷,可長五寸以來,勿用刀,即置鍋中,以水二碩以來,令草上水深二、三寸,煎煮,候益母爛,水三分減二,漉出草,取五、六鬥汁,瀉入盆中,澄之半日以來,以綿濾取清汁,盆中滓澱盡棄之。
其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鬥以來如稀饧。
每取梨許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
以和羹粥并可。
如遠行,不能稀煎去,即更煉可丸得。
每服之,七日内則疼痛漸瘳,七日平複。
或有産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二服瘥。
其藥治風,益心力,無忌。
肘後方:治一切産後血病,并一切傷損。
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淨,銀器内煉成膏,瓷器内封之,并以酒服,内損亦服。
孫真人治馬咬方: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
食醫心鏡:治小兒疳痢,痔疾。
以益母草葉煮粥食之,取汁飲之亦妙。
簡要濟衆:新生小兒浴法:益母草五兩锉,水一鬥,煎十沸,溫浴而不生瘡疥。
鬥門方:治疖子已破,用益母搗敷瘡,妙。
丹房鏡源燒益母灰,用面湯溲,燒之遍,治面上風刺,亦制硫黃。
集驗方:治婦人帶下赤白色,益母草花開時,采搗為末。
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
子母秘錄:治産後血暈,心氣絕。
益母草研絞汁,服一盞,妙。
又方:治小兒疳。
益母草絞汁,稍稍服。
衍義曰:茺蔚子,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淩冬不凋悴。
唐武後九燒此灰,入緊面藥。
九燒之義,已具冬灰條下。
女萎 (萎蕤) 女萎萎蕤 味甘,平,無毒。
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爛淚出。
久服去面黑,好顔色,潤澤,輕身不老。
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王竹,一名馬薰。
生泰山山谷及丘陵。
立春後采,陰幹。
(畏鹵鹹。
) 陶隐居雲:按《本經》有女萎,無萎蕤。
《别錄》無女萎,有萎蕤,而為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也,唯名異爾。
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異,服食家亦用之。
今市人别用一種物,根形狀如續斷莖,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出荊州。
今療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洩之說,疑必非也。
萎蕤又主理諸石,人服石不調和者,煮汁飲之。
唐本注雲:女萎功用及苗、蔓與萎蕤全别,列在中品。
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墨字乃萎蕤之效。
今以朱書為白字。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熒,委萎。
釋曰:藥草也。
一名熒,一名委萎。
葉似竹,大者如箭竿,有節,葉狹長而表白裡青,根大如指,長一、二尺可啖。
藥性論雲:萎蕤,君。
主時疾寒熱,内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陳藏器雲:女萎、葳蕤,二物同傳,陶雲同是一物,但名異耳。
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洩之說,疑必非也。
按:女萎,蘇又于中品之中出之。
雲主霍亂,洩痢,腸鳴,正與陶注上品女萎相會。
如此即二萎功用同矣,更非二物,蘇乃剩出一條。
蘇又雲:女萎與萎蕤不同,其萎蕤一名玉竹,為其似竹;一名地節,為其有節。
《魏志·樊阿傳》青粘,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萎蕤,極似偏精。
本功外,主聰明,調血氣,令人強壯。
和漆葉為散,主五髒,益精,去三蟲,輕身不老,變白,潤肌膚,暖腰腳。
唯有熱不可服。
晉·嵇紹有胸中寒痰,每酒後苦唾,服之得愈。
草似竹,取根、花、葉陰幹。
昔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
蕭炳雲:萎蕤,補中益氣,出均州。
日華子雲: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
圖經曰:萎蕤,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及漢中皆有之。
葉狹而長,表白裡青,亦類黃精。
莖稈強直,似竹箭稈有節。
根黃多須,大如指,長一、二尺。
或雲可啖。
三月開青花,結圓實。
立春後采根陰幹用之。
《本經》與女萎同條,雲是一物二名。
又雲自是二物,苗、蔓與功用全别。
《爾雅》謂熒,委萎(上于為切,下人垂切)。
郭璞注雲:藥草也。
亦無女萎之别名,疑别是一物,且《本經》中品,又别有女萎條。
蘇恭雲:即此女萎,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黑字是萎蕤之功,觀古方書所用,則似差别。
胡洽治時氣洞下下有女萎丸,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治虛勞小黃酒雲:下痢者加女萎。
詳此數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緣其性溫,主霍亂洩痢故也。
又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攣,茵芋酒中用女萎。
及《古今錄驗》治身體瘍斑剝女萎膏,乃似朱字女萎,緣其主中風不能動搖及去好色故也。
又治傷寒七、八日不解續命鼈甲湯,治腳弱鼈甲湯,并用萎蕤。
及延年方:主風熱項急痛,四肢骨肉煩熱,萎蕤飲;又主虛風熱,發即頭熱萎蕤丸。
乃似此黑字萎蕤,緣其主虛熱濕毒,腰痛故也。
三者主治既别,則非一物明矣。
然陳藏器以為更非二物,是不然矣。
此女萎性平,味甘;中品女萎味辛,性溫。
性味既殊,安得為一物。
又雲萎蕤一名地節,極似偏精,疑即青粘,華佗所服漆葉青粘散是此也。
然世無複能辨者,非敢以為信然耳。
雷公雲:凡使,勿用鈎吻并黃精,其二物相似。
萎蕤隻是不同,有誤疾人,萎蕤節上有毛,莖斑,葉尖處有小黃點,采得先用竹刀刮上節皮了,洗淨,卻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幹用。
外台秘要:主發熱口幹,小便澀,萎蕤五兩,煮汁飲之。
楊氏産乳:療久痢脫肛不止。
取女萎切一升,燒熏之。
防葵 防葵 味辛,甘、苦,寒,無毒。
主疝瘕,腸洩,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癫痫,驚邪狂走,療五髒虛氣,小腹支滿,胪脹,口幹,除腎邪,強志。
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
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
一名梨蓋,一名防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
生臨淄川谷及嵩高、泰山、少室。
三月三日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北信斷,今用建平間者,雲本與野狼毒同根,猶如三建,今其形亦相似,但置水中不沉爾,而野狼毒陳久亦不能沉矣。
唐本注雲:此藥上品,無毒,久服主邪氣驚狂之患。
其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
采根據時者,亦能沉水,令乃用枯朽野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此物亦稀有,襄陽、望楚、山東及興州西方有之。
其興州采得乃勝南者,為鄰蜀土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防葵,君,有小毒。
能治疝氣,癖氣塊,膀胱宿水,血氣瘤大如碗,悉能消散。
治鬼瘧,主百邪鬼魅精怪,通氣。
圖經曰:防葵,生臨淄川谷及嵩高、少室、泰山。
蘇恭雲:襄陽、望楚、山東及興州西方有之。
其興州采得乃勝南者,為鄰蜀土也。
今唯出襄陽,諸郡不聞有之。
其葉似葵,每莖三葉,一本十數莖,中發一幹,其端開花,如蔥花、景天輩而色白。
根似防風,香味亦如之,根據時采者乃沉水。
陶隐居雲:與野狼毒同根,但置水不沉耳。
今乃用枯朽野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三月三日采,六月開花即結實,采根為藥。
陳藏器雲:按此二物,一是上品,而陶雲防葵與野狼毒根同,但置水中不沉爾。
然此二物,善惡不同,形質又别,陶既為此說,後人因而用之。
防葵将以破堅積為下品之物,與野狼毒同功。
今古因循,遂無甄别,此殊誤也。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野狼毒,緣真似防葵,而驗之有異,效又不同,切須審之,恐誤疾人。
其防葵在蔡州沙土中生,采得二十日便,用之唯輕為妙。
欲使先須揀去末後,用甘草湯浸一宿,漉出曝幹,用黃精自然汁一、二升拌了,土器中炒令黃精汁盡。
肘後方:治癫狂疾。
防葵末,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潤有小不仁為候 茈(柴字)胡(為君) 茈(柴字)胡(為君) 味苦,平、微寒,無毒。
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緻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髒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
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一名地熏,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辛香可食。
生洪農川谷及冤句。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得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鬥,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療傷寒,寒熱頭痛,心下煩滿。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狀如前胡而強。
《博物志》雲: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音弱) ,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内并有之。
此茈胡療傷寒第一用。
唐本注雲:茈是古柴字。
《上林賦》雲茈姜,及《爾雅》雲藐(音邈),茈草。
并作茈字。
且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
又以木代系,相承呼為茈胡。
且檢諸本草,無名此者。
傷寒大、小茈胡湯,最為痰氣之要。
若以芸蒿根為之,更作茨音,大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茈胡,能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内外熱不解,單煮服良。
蕭炳雲:主痰滿,胸脅中痞。
日華子雲:味甘。
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溫疾,熱狂乏絕,胸脅氣滿,健忘。
圖經曰:柴胡,生洪農山谷及冤句,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
二月生苗甚香。
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緊,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麥門冬而短者。
七月開黃花。
生丹州,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
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龍骨、柴胡加芒硝等湯。
故後人治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陳藏器陶雲:芸蒿是茈胡,主傷寒。
蘇雲:紫姜作紫,此草紫色。
《上林賦》雲:茈姜,今常用茈胡是也。
雷公曰:凡使,莖長軟,皮赤,黃髭須。
出在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
西畔生處,多有白鶴、綠鶴于此翔處,是茈胡香直上雲間,若有過往聞者皆氣爽。
凡采得後去髭并頭,用銀刀削上赤薄皮少許,卻以粗布拭了,細锉用之。
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
孫尚藥:治黃膽。
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細锉,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滓,任意時時服,一日盡。
别說雲:謹按柴胡,唯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味甚佳。
今雖不見于《圖經》,俗亦不識其真,故市人多以同華者代之,然亦勝于他處者,蓋銀夏地多沙,同華亦沙苑所出也。
衍義曰:茈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
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髒虛損,複受邪熱,邪因虛而緻勞,故曰勞者牢也。
當須斟酌用之。
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
用茈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
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
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
《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耳。
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治。
中下之學,不肯考究,枉緻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
麥門冬(為君) 麥門冬(為君) 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幹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美顔色,有子。
久服輕身,不老不饑。
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
葉如韭,冬夏長生。
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間久廢處。
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幹。
(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
) 陶隐居雲:函谷即秦關。
而麥門冬異于羊韭之名矣。
處處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
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斷谷家為要。
二門冬潤時并重,既燥即輕,一斤減四、五兩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麥門冬,本經》不言生者。
按生者本功外。
去心煮飲,止煩熱消渴,身重目黃,寒熱體勞,止嘔開胃,下痰飲。
幹者入丸散及湯用之,功如《本經》方家自有分别。
出江甯小潤,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
小者如韭葉。
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
久服輕身明目。
和車前子、幹地黃為丸,食後服之,去溫瘴,亦白,明目,夜中見光。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一名馬韭,一名(音門)火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藥,一名仆壘,一名随脂。
神農、岐伯:甘,平。
黃帝、桐君、雷公:甘,無毒。
季氏:甘,小溫。
扁鵲:無毒。
生山谷肥地,葉如韭,肥澤,叢生,采無時,實青黃。
藥性論雲:麥門冬,使,惡苦,畏木耳。
結氣,身黑目黃,心下苦支滿,虛勞客熱。
日華子雲: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圖經曰:麥門冬,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間久廢處,今所在有之。
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季不凋。
根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似麥顆,故名麥門冬。
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
實碧而而圓如珠。
江南出者,葉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或雲吳地者尤勝。
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幹。
亦堪單作煎餌之。
取新根去心,搗熟絞取汁,和白蜜,銀器中重湯煮,攪不停手,候如饴乃成。
酒化溫服之,治中益心,悅顔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
又主金石藥發。
麥門冬去心六兩,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炙,三物下篩,蜜丸如梧子,日再飲下。
又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雲:偶于野人處得,神驗不可言,用上元闆荞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去兩頭尖三、五節。
小刀子條理去皮毛了淨,吹去塵,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搗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後去心,即于臼中搗爛,即納黃連末臼中和搗,候丸得,即并手丸大如梧子,食後飲下五十丸,日再,但服兩日,其渴必定。
苦重者,即初服藥,每一服一百五十丸,第二日服一百二十九,第三日一百丸,第四日八十丸,第五日根據本服丸。
若欲合藥,先看天氣晴明,其夜方浸藥。
切須淨處,禁婦人、雞、犬見知。
如似可,每日隻服二十五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一枚,淨去毛洗了,以水三大鬥,煮令爛,去頭,取汁可一鬥以來,細細服之,亦不着鹽,不過三劑平複。
衍義曰:麥門冬,根上子也。
治心肺虛熱,并虛勞客熱,亦可取苗作熟水飲。
獨活 獨活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
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贲豚,痫(音熾),女子疝瘕。
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獨搖草。
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
生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豚實為之使。
) 陶隐居雲:藥名無豚實,恐是蠡實。
此州郡縣并是羌活,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
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
其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
至易蛀,宜密器藏之。
唐本注雲: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獨活,君,味苦、辛。
能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又雲羌活,君,味苦、辛,無毒。
能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癞,手足不遂,口面邪,遍身痹。
日華子雲:羌活,治一切風并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明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髒。
獨活即是羌活母類也。
圖經曰:獨活、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今蜀漢出者佳。
春生苗,葉如青麻。
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
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葉青者是土脈中生。
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一名獨搖草。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用。
《本經》雲:二物同一類,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一說:按陶隐居雲:獨活生西川益州北部。
色微白,形虛大,用與羌活相似。
今蜀中乃有大獨活,類桔梗而大,氣味了不與羌活相類,用之微寒而少效。
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形類羌活,微黃而極大,收時寸解幹之,氣味亦芳烈,小類羌活,又有槐葉氣者,今京下多用之,極效驗,意此為真者,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殊未為當。
大抵此物有兩種:西川者,黃色,香如蜜;隴西者,紫色,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
古方但用獨活。
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茲為謬矣。
《箧中方》療中風才覺,不問輕重,便須吐涎,然後次第治之。
吐法:用羌活五大兩,以水一大鬥,煎取五升,去滓,更入好酒半升和之,以牛蒡子半升炒,下篩,令極細,以前湯酒斟酌調服,取吐,如已昏眩,即灌之,更不可用下藥及缪針灸,但用補治湯餌,自瘥。
雷公雲:采得後細锉,拌淫羊藿,二日後曝幹,去淫羊藿用,免煩人心,千金方: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
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
肘後方:治風齒疼,頰腫。
獨活酒煮,熱含之。
經驗後方:治中風不語。
獨活一兩锉,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将藥酒熱投,蓋良久,溫服三合,未瘥再服。
必效方:治産後腹中絞刺疼痛。
羌活二兩,酒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為二服。
子母秘錄:治中風腹痛,或子腸脫出。
酒煎羌活取汁服。
短劇方:治産後風虛,獨活湯主之。
又,白藓皮湯主之,亦可與獨活合白藓皮各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耐酒者,可以酒水中煮之佳。
用白藓亦同法。
又方:治産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
羌活三兩,為末。
每服五錢,水、酒各半盞煎,去滓溫服。
《經驗方》同。
文潞公治牙齒,風上攻腫痛。
獨活、地黃各三兩,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前,和滓溫服。
卧時再用。
升麻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無毒。
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溫疫,瘴氣,邪氣,蠱毒。
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疠,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一名周麻。
生益州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舊出甯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複有。
今唯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
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
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
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
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
落新婦亦解毒,取葉挪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今按别本注雲: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蜀升主治小兒風,驚痫,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
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主百邪鬼魅。
陳藏器雲:陶雲,人言升麻是落新婦根。
非也,相似耳。
解毒取葉作小兒浴湯,主驚。
按今人多呼小麻為落新婦,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
日華子雲: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遊風腫毒,口氣圖經曰:升麻,生益州川谷,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
春生苗,高三尺以來。
葉似麻葉,并青色。
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
六月以後結實,黑色。
根紫如蒿根,多須。
二月、八月采,日曝幹。
今醫家以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解傷寒頭痛,凡腫毒之屬殊效。
細锉一兩,水一升,煎煉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蜀人多用之。
楊炎《南行方》:療疽湯用升麻,又有升麻膏、升麻湯,并療諸丹毒等。
石泉公王方慶《嶺南方》服乳石補壅法雲:南方養生治病,無過丹砂。
其方用升麻末三兩,研煉了。
光明砂一兩,二物相合,蜜丸如梧子,每日食後服三丸。
又有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樸硝、栀子、大黃各二兩,豉二升,微熬,同搗散,蜜丸。
覺四肢大熱,大便難,即服三十丸。
取微利為知。
若四肢小熱,于食上服二十丸,非但辟瘴,兼甚明目。
雷公曰: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幹,細锉,蒸了,曝幹用之。
聖惠方治小兒斑瘡及豆瘡,心躁眠卧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計多少,細锉,水一盞煎,去滓取汁,以綿沾汁洗拭瘡盤上。
外台秘要: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随決随生,不治,數日必死,治瘥後,盤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
以水煮升麻,綿沾洗之,苦酒煮彌佳,但躁痛難忍也。
千金翼:治産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歲。
升麻三兩,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再服,當吐下惡物,極良。
肘後方:喉痹。
升麻锉含之,喉塞亦然。
梅師方:治時行病發瘡。
升麻五兩,以水、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瘡。
姚和衆:小兒尿血。
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盡。
車前子 車前子 味甘、鹹,寒,無毒。
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
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
久服輕身耐老。
葉及根味甘,寒。
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
一名當道,一名(上音浮,下音以),一名蝦蟆衣,一名牛遺,一名勝舄。
生真定平澤丘陵阪道中。
五月五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人家及路甚多。
其葉搗取汁服,療洩精甚驗。
子,性冷利,《仙經》亦服餌之,令人身輕,能跳越岸谷,不老而長生也。
《韓詩》乃言,是木似李,食其實,宜子孫,此為謬矣。
唐本注雲:今出開州者為最。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馬舄。
馬舄,車前。
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
疏引陸機疏雲: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
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
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
其子治婦人難産。
藥性論雲:車前子,君,味甘,平。
能去風毒,用中風熱,毒風沖眼,目赤痛,瘴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
葉主洩精病,治尿血,能補五髒,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蕭炳雲:車前養肝。
日華子雲:常山為使,通小便淋澀,壯陽,治脫精,
千金方:治婦人小戶嫁痛。
牛膝五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作三服。
又方:治風瘙瘾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并主骨疽癞病及。
肘後方:口中及舌上生瘡爛。
取牛膝酒漬,含漸之,無酒者,空含亦佳。
又方:治卒暴症,腹中有如石刺,晝夜啼呼。
牛膝二斤,以酒一鬥漬,密封,熱灰火中溫令味出。
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
又方:治齒痛,牛膝末着齒間含之。
又方:凡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
每服飲一、兩杯,日三服。
又方: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
牛膝一大把并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立愈。
經驗後方: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
牛膝五兩,細锉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浸,晝曝夜浸,汗盡為度,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
久服壯筋骨,駐顔色,黑發,津液自完。
梅師方:治竹木針在肉中不出。
取生牛膝莖搗末,塗之即出。
又方:治胞衣不出。
牛膝八兩,葵子一兩。
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金瘡痛所。
生牛膝搗敷瘡上,立瘥。
孫真人食忌治牙齒疼痛,燒牛膝根灰緻牙齒間。
又方:治卒得惡瘡,人不識者。
以牛膝根搗敷之。
衍義曰:牛膝,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三尺者最佳。
與苁蓉酒浸服,益腎。
竹木刺入肉,嚼爛 茺蔚子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
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久服輕身。
莖 主瘾疹(上音瘾,下音診)癢,可用浴湯。
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劄,一名貞蔚。
生海濱池澤。
五月采。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
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三棱。
方用亦稀。
唐本注雲:搗茺蔚莖敷疔腫,服汁使疔腫毒内消。
又下子死腹中,主産後血脹悶,諸雜毒腫、丹油等腫。
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耳。
中虺蛇毒敷之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此草,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本功外,苗、子入面藥,令人光澤。
亦搗苗敷乳癰惡腫痛者。
又搗苗絞汁服,主浮腫,下水,兼惡毒腫。
又按别本注雲:其子狀如菥子而稍粗大,微有陳氣,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釋草注雲:萑。
今茺蔚也。
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
又名益母。
疏引劉歆曰:萑,臭穢。
臭穢即茺蔚也。
日華子雲:治産後血脹,苗、葉同功。
乃益母草子也。
節節生花如雞冠,子黑色,九月采。
圖經曰:茺蔚子,生海濱池澤,今處處有之。
謹按《毛詩》雲:中谷有(他回切)。
《爾雅》雲:萑(音隹),。
郭璞雲:今茺蔚也。
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
陸機雲:《韓詩》及《三蒼》皆雲,益母也。
故曾子見之感恩。
劉歆亦謂:,臭穢。
臭穢即茺蔚也。
今園圃及田野見者極多,形色皆如郭說,而苗葉上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棱,五月采。
又雲九月采實,醫方中稀見用實者。
唐天後煉益母草澤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着土,曝幹搗羅,以水和之,令極熟,團之如雞子大,再曝,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燒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絕。
經一複時出之,瓷器中研治篩,再研三日,收之,使如澡豆法。
《廣濟方》: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瘥止,甚佳。
韋丹治女子因熱病胎死腹中,搗此草并苗令熟,以少許暖水和,絞取汁,頓服,良。
又主難産,搗取汁七大合煎半,頓服,立下。
無新者,以幹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又名郁臭草,又名苦低草。
亦主馬齧,細切此草和醋炒,敷之良。
聖惠方:治婦人勒乳痛成癰。
益母為末,木調塗乳上一宿,自瘥。
生搗爛用之亦得。
又方:治産後血不下。
益母搗絞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攪勻服。
外台秘要:治折傷内損有瘀血,每天陰則痛,兼治産婦諸疾神方:三月采益母草,一名負擔,一名夏枯草,洗擇令淨,于箔上攤曝令水幹,則用拔斷,可長五寸以來,勿用刀,即置鍋中,以水二碩以來,令草上水深二、三寸,煎煮,候益母爛,水三分減二,漉出草,取五、六鬥汁,瀉入盆中,澄之半日以來,以綿濾取清汁,盆中滓澱盡棄之。
其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鬥以來如稀饧。
每取梨許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
以和羹粥并可。
如遠行,不能稀煎去,即更煉可丸得。
每服之,七日内則疼痛漸瘳,七日平複。
或有産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二服瘥。
其藥治風,益心力,無忌。
肘後方:治一切産後血病,并一切傷損。
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淨,銀器内煉成膏,瓷器内封之,并以酒服,内損亦服。
孫真人治馬咬方: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
食醫心鏡:治小兒疳痢,痔疾。
以益母草葉煮粥食之,取汁飲之亦妙。
簡要濟衆:新生小兒浴法:益母草五兩锉,水一鬥,煎十沸,溫浴而不生瘡疥。
鬥門方:治疖子已破,用益母搗敷瘡,妙。
丹房鏡源燒益母灰,用面湯溲,燒之遍,治面上風刺,亦制硫黃。
集驗方:治婦人帶下赤白色,益母草花開時,采搗為末。
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
子母秘錄:治産後血暈,心氣絕。
益母草研絞汁,服一盞,妙。
又方:治小兒疳。
益母草絞汁,稍稍服。
衍義曰:茺蔚子,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淩冬不凋悴。
唐武後九燒此灰,入緊面藥。
九燒之義,已具冬灰條下。
女萎 (萎蕤) 女萎萎蕤 味甘,平,無毒。
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爛淚出。
久服去面黑,好顔色,潤澤,輕身不老。
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王竹,一名馬薰。
生泰山山谷及丘陵。
立春後采,陰幹。
(畏鹵鹹。
) 陶隐居雲:按《本經》有女萎,無萎蕤。
《别錄》無女萎,有萎蕤,而為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也,唯名異爾。
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異,服食家亦用之。
今市人别用一種物,根形狀如續斷莖,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出荊州。
今療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洩之說,疑必非也。
萎蕤又主理諸石,人服石不調和者,煮汁飲之。
唐本注雲:女萎功用及苗、蔓與萎蕤全别,列在中品。
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墨字乃萎蕤之效。
今以朱書為白字。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熒,委萎。
釋曰:藥草也。
一名熒,一名委萎。
葉似竹,大者如箭竿,有節,葉狹長而表白裡青,根大如指,長一、二尺可啖。
藥性論雲:萎蕤,君。
主時疾寒熱,内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陳藏器雲:女萎、葳蕤,二物同傳,陶雲同是一物,但名異耳。
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洩之說,疑必非也。
按:女萎,蘇又于中品之中出之。
雲主霍亂,洩痢,腸鳴,正與陶注上品女萎相會。
如此即二萎功用同矣,更非二物,蘇乃剩出一條。
蘇又雲:女萎與萎蕤不同,其萎蕤一名玉竹,為其似竹;一名地節,為其有節。
《魏志·樊阿傳》青粘,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萎蕤,極似偏精。
本功外,主聰明,調血氣,令人強壯。
和漆葉為散,主五髒,益精,去三蟲,輕身不老,變白,潤肌膚,暖腰腳。
唯有熱不可服。
晉·嵇紹有胸中寒痰,每酒後苦唾,服之得愈。
草似竹,取根、花、葉陰幹。
昔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
蕭炳雲:萎蕤,補中益氣,出均州。
日華子雲: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
圖經曰:萎蕤,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及漢中皆有之。
葉狹而長,表白裡青,亦類黃精。
莖稈強直,似竹箭稈有節。
根黃多須,大如指,長一、二尺。
或雲可啖。
三月開青花,結圓實。
立春後采根陰幹用之。
《本經》與女萎同條,雲是一物二名。
又雲自是二物,苗、蔓與功用全别。
《爾雅》謂熒,委萎(上于為切,下人垂切)。
郭璞注雲:藥草也。
亦無女萎之别名,疑别是一物,且《本經》中品,又别有女萎條。
蘇恭雲:即此女萎,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黑字是萎蕤之功,觀古方書所用,則似差别。
胡洽治時氣洞下下有女萎丸,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治虛勞小黃酒雲:下痢者加女萎。
詳此數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緣其性溫,主霍亂洩痢故也。
又主賊風,手足枯痹,四肢拘攣,茵芋酒中用女萎。
及《古今錄驗》治身體瘍斑剝女萎膏,乃似朱字女萎,緣其主中風不能動搖及去好色故也。
又治傷寒七、八日不解續命鼈甲湯,治腳弱鼈甲湯,并用萎蕤。
及延年方:主風熱項急痛,四肢骨肉煩熱,萎蕤飲;又主虛風熱,發即頭熱萎蕤丸。
乃似此黑字萎蕤,緣其主虛熱濕毒,腰痛故也。
三者主治既别,則非一物明矣。
然陳藏器以為更非二物,是不然矣。
此女萎性平,味甘;中品女萎味辛,性溫。
性味既殊,安得為一物。
又雲萎蕤一名地節,極似偏精,疑即青粘,華佗所服漆葉青粘散是此也。
然世無複能辨者,非敢以為信然耳。
雷公雲:凡使,勿用鈎吻并黃精,其二物相似。
萎蕤隻是不同,有誤疾人,萎蕤節上有毛,莖斑,葉尖處有小黃點,采得先用竹刀刮上節皮了,洗淨,卻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幹用。
外台秘要:主發熱口幹,小便澀,萎蕤五兩,煮汁飲之。
楊氏産乳:療久痢脫肛不止。
取女萎切一升,燒熏之。
防葵 防葵 味辛,甘、苦,寒,無毒。
主疝瘕,腸洩,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癫痫,驚邪狂走,療五髒虛氣,小腹支滿,胪脹,口幹,除腎邪,強志。
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
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
一名梨蓋,一名防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
生臨淄川谷及嵩高、泰山、少室。
三月三日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北信斷,今用建平間者,雲本與野狼毒同根,猶如三建,今其形亦相似,但置水中不沉爾,而野狼毒陳久亦不能沉矣。
唐本注雲:此藥上品,無毒,久服主邪氣驚狂之患。
其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
采根據時者,亦能沉水,令乃用枯朽野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此物亦稀有,襄陽、望楚、山東及興州西方有之。
其興州采得乃勝南者,為鄰蜀土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防葵,君,有小毒。
能治疝氣,癖氣塊,膀胱宿水,血氣瘤大如碗,悉能消散。
治鬼瘧,主百邪鬼魅精怪,通氣。
圖經曰:防葵,生臨淄川谷及嵩高、少室、泰山。
蘇恭雲:襄陽、望楚、山東及興州西方有之。
其興州采得乃勝南者,為鄰蜀土也。
今唯出襄陽,諸郡不聞有之。
其葉似葵,每莖三葉,一本十數莖,中發一幹,其端開花,如蔥花、景天輩而色白。
根似防風,香味亦如之,根據時采者乃沉水。
陶隐居雲:與野狼毒同根,但置水不沉耳。
今乃用枯朽野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三月三日采,六月開花即結實,采根為藥。
陳藏器雲:按此二物,一是上品,而陶雲防葵與野狼毒根同,但置水中不沉爾。
然此二物,善惡不同,形質又别,陶既為此說,後人因而用之。
防葵将以破堅積為下品之物,與野狼毒同功。
今古因循,遂無甄别,此殊誤也。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野狼毒,緣真似防葵,而驗之有異,效又不同,切須審之,恐誤疾人。
其防葵在蔡州沙土中生,采得二十日便,用之唯輕為妙。
欲使先須揀去末後,用甘草湯浸一宿,漉出曝幹,用黃精自然汁一、二升拌了,土器中炒令黃精汁盡。
肘後方:治癫狂疾。
防葵末,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潤有小不仁為候 茈(柴字)胡(為君) 茈(柴字)胡(為君) 味苦,平、微寒,無毒。
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緻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髒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
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一名地熏,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辛香可食。
生洪農川谷及冤句。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得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鬥,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療傷寒,寒熱頭痛,心下煩滿。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狀如前胡而強。
《博物志》雲:芸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音弱) ,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内并有之。
此茈胡療傷寒第一用。
唐本注雲:茈是古柴字。
《上林賦》雲茈姜,及《爾雅》雲藐(音邈),茈草。
并作茈字。
且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
又以木代系,相承呼為茈胡。
且檢諸本草,無名此者。
傷寒大、小茈胡湯,最為痰氣之要。
若以芸蒿根為之,更作茨音,大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茈胡,能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内外熱不解,單煮服良。
蕭炳雲:主痰滿,胸脅中痞。
日華子雲:味甘。
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溫疾,熱狂乏絕,胸脅氣滿,健忘。
圖經曰:柴胡,生洪農山谷及冤句,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
二月生苗甚香。
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緊,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麥門冬而短者。
七月開黃花。
生丹州,結青子,與他處者不類。
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龍骨、柴胡加芒硝等湯。
故後人治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陳藏器陶雲:芸蒿是茈胡,主傷寒。
蘇雲:紫姜作紫,此草紫色。
《上林賦》雲:茈姜,今常用茈胡是也。
雷公曰:凡使,莖長軟,皮赤,黃髭須。
出在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
西畔生處,多有白鶴、綠鶴于此翔處,是茈胡香直上雲間,若有過往聞者皆氣爽。
凡采得後去髭并頭,用銀刀削上赤薄皮少許,卻以粗布拭了,細锉用之。
勿令犯火,立便無效也。
孫尚藥:治黃膽。
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細锉,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滓,任意時時服,一日盡。
别說雲:謹按柴胡,唯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味甚佳。
今雖不見于《圖經》,俗亦不識其真,故市人多以同華者代之,然亦勝于他處者,蓋銀夏地多沙,同華亦沙苑所出也。
衍義曰:茈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
嗚呼!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髒虛損,複受邪熱,邪因虛而緻勞,故曰勞者牢也。
當須斟酌用之。
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
用茈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
若或無熱,得此愈甚,雖至死,人亦不怨,目擊甚多。
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
《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耳。
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治。
中下之學,不肯考究,枉緻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
麥門冬(為君) 麥門冬(為君) 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幹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美顔色,有子。
久服輕身,不老不饑。
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
葉如韭,冬夏長生。
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間久廢處。
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幹。
(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
) 陶隐居雲:函谷即秦關。
而麥門冬異于羊韭之名矣。
處處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
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斷谷家為要。
二門冬潤時并重,既燥即輕,一斤減四、五兩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麥門冬,本經》不言生者。
按生者本功外。
去心煮飲,止煩熱消渴,身重目黃,寒熱體勞,止嘔開胃,下痰飲。
幹者入丸散及湯用之,功如《本經》方家自有分别。
出江甯小潤,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
小者如韭葉。
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
久服輕身明目。
和車前子、幹地黃為丸,食後服之,去溫瘴,亦白,明目,夜中見光。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一名馬韭,一名(音門)火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藥,一名仆壘,一名随脂。
神農、岐伯:甘,平。
黃帝、桐君、雷公:甘,無毒。
季氏:甘,小溫。
扁鵲:無毒。
生山谷肥地,葉如韭,肥澤,叢生,采無時,實青黃。
藥性論雲:麥門冬,使,惡苦,畏木耳。
結氣,身黑目黃,心下苦支滿,虛勞客熱。
日華子雲: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圖經曰:麥門冬,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間久廢處,今所在有之。
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季不凋。
根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似麥顆,故名麥門冬。
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
實碧而而圓如珠。
江南出者,葉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或雲吳地者尤勝。
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幹。
亦堪單作煎餌之。
取新根去心,搗熟絞取汁,和白蜜,銀器中重湯煮,攪不停手,候如饴乃成。
酒化溫服之,治中益心,悅顔色,安神,益氣,令人肥健,其力甚快。
又主金石藥發。
麥門冬去心六兩,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炙,三物下篩,蜜丸如梧子,日再飲下。
又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雲:偶于野人處得,神驗不可言,用上元闆荞麥門冬鮮肥者二大兩,宣州黃連九節者二大兩,去兩頭尖三、五節。
小刀子條理去皮毛了淨,吹去塵,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搗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後去心,即于臼中搗爛,即納黃連末臼中和搗,候丸得,即并手丸大如梧子,食後飲下五十丸,日再,但服兩日,其渴必定。
苦重者,即初服藥,每一服一百五十丸,第二日服一百二十九,第三日一百丸,第四日八十丸,第五日根據本服丸。
若欲合藥,先看天氣晴明,其夜方浸藥。
切須淨處,禁婦人、雞、犬見知。
如似可,每日隻服二十五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一枚,淨去毛洗了,以水三大鬥,煮令爛,去頭,取汁可一鬥以來,細細服之,亦不着鹽,不過三劑平複。
衍義曰:麥門冬,根上子也。
治心肺虛熱,并虛勞客熱,亦可取苗作熟水飲。
獨活 獨活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
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贲豚,痫(音熾),女子疝瘕。
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久服輕身耐老。
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獨搖草。
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
生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豚實為之使。
) 陶隐居雲:藥名無豚實,恐是蠡實。
此州郡縣并是羌活,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
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
其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
至易蛀,宜密器藏之。
唐本注雲: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獨活,君,味苦、辛。
能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又雲羌活,君,味苦、辛,無毒。
能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癞,手足不遂,口面邪,遍身痹。
日華子雲:羌活,治一切風并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明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髒。
獨活即是羌活母類也。
圖經曰:獨活、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今蜀漢出者佳。
春生苗,葉如青麻。
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
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葉青者是土脈中生。
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一名獨搖草。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用。
《本經》雲:二物同一類,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一說:按陶隐居雲:獨活生西川益州北部。
色微白,形虛大,用與羌活相似。
今蜀中乃有大獨活,類桔梗而大,氣味了不與羌活相類,用之微寒而少效。
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形類羌活,微黃而極大,收時寸解幹之,氣味亦芳烈,小類羌活,又有槐葉氣者,今京下多用之,極效驗,意此為真者,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殊未為當。
大抵此物有兩種:西川者,黃色,香如蜜;隴西者,紫色,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
古方但用獨活。
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茲為謬矣。
《箧中方》療中風才覺,不問輕重,便須吐涎,然後次第治之。
吐法:用羌活五大兩,以水一大鬥,煎取五升,去滓,更入好酒半升和之,以牛蒡子半升炒,下篩,令極細,以前湯酒斟酌調服,取吐,如已昏眩,即灌之,更不可用下藥及缪針灸,但用補治湯餌,自瘥。
雷公雲:采得後細锉,拌淫羊藿,二日後曝幹,去淫羊藿用,免煩人心,千金方: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
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
肘後方:治風齒疼,頰腫。
獨活酒煮,熱含之。
經驗後方:治中風不語。
獨活一兩锉,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将藥酒熱投,蓋良久,溫服三合,未瘥再服。
必效方:治産後腹中絞刺疼痛。
羌活二兩,酒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為二服。
子母秘錄:治中風腹痛,或子腸脫出。
酒煎羌活取汁服。
短劇方:治産後風虛,獨活湯主之。
又,白藓皮湯主之,亦可與獨活合白藓皮各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耐酒者,可以酒水中煮之佳。
用白藓亦同法。
又方:治産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
羌活三兩,為末。
每服五錢,水、酒各半盞煎,去滓溫服。
《經驗方》同。
文潞公治牙齒,風上攻腫痛。
獨活、地黃各三兩,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前,和滓溫服。
卧時再用。
升麻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無毒。
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溫疫,瘴氣,邪氣,蠱毒。
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疠,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一名周麻。
生益州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陶隐居雲:舊出甯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複有。
今唯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
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
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
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
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
落新婦亦解毒,取葉挪作小兒浴湯,主驚忤。
今按别本注雲: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蜀升主治小兒風,驚痫,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
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主百邪鬼魅。
陳藏器雲:陶雲,人言升麻是落新婦根。
非也,相似耳。
解毒取葉作小兒浴湯,主驚。
按今人多呼小麻為落新婦,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
日華子雲: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遊風腫毒,口氣圖經曰:升麻,生益州川谷,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
春生苗,高三尺以來。
葉似麻葉,并青色。
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
六月以後結實,黑色。
根紫如蒿根,多須。
二月、八月采,日曝幹。
今醫家以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解傷寒頭痛,凡腫毒之屬殊效。
細锉一兩,水一升,煎煉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蜀人多用之。
楊炎《南行方》:療疽湯用升麻,又有升麻膏、升麻湯,并療諸丹毒等。
石泉公王方慶《嶺南方》服乳石補壅法雲:南方養生治病,無過丹砂。
其方用升麻末三兩,研煉了。
光明砂一兩,二物相合,蜜丸如梧子,每日食後服三丸。
又有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樸硝、栀子、大黃各二兩,豉二升,微熬,同搗散,蜜丸。
覺四肢大熱,大便難,即服三十丸。
取微利為知。
若四肢小熱,于食上服二十丸,非但辟瘴,兼甚明目。
雷公曰: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幹,細锉,蒸了,曝幹用之。
聖惠方治小兒斑瘡及豆瘡,心躁眠卧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計多少,細锉,水一盞煎,去滓取汁,以綿沾汁洗拭瘡盤上。
外台秘要: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随決随生,不治,數日必死,治瘥後,盤黯彌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
以水煮升麻,綿沾洗之,苦酒煮彌佳,但躁痛難忍也。
千金翼:治産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歲。
升麻三兩,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再服,當吐下惡物,極良。
肘後方:喉痹。
升麻锉含之,喉塞亦然。
梅師方:治時行病發瘡。
升麻五兩,以水、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瘡。
姚和衆:小兒尿血。
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盡。
車前子 車前子 味甘、鹹,寒,無毒。
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
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
久服輕身耐老。
葉及根味甘,寒。
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
一名當道,一名(上音浮,下音以),一名蝦蟆衣,一名牛遺,一名勝舄。
生真定平澤丘陵阪道中。
五月五日采,陰幹。
陶隐居雲:人家及路甚多。
其葉搗取汁服,療洩精甚驗。
子,性冷利,《仙經》亦服餌之,令人身輕,能跳越岸谷,不老而長生也。
《韓詩》乃言,是木似李,食其實,宜子孫,此為謬矣。
唐本注雲:今出開州者為最。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馬舄。
馬舄,車前。
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
疏引陸機疏雲: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
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
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
其子治婦人難産。
藥性論雲:車前子,君,味甘,平。
能去風毒,用中風熱,毒風沖眼,目赤痛,瘴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
葉主洩精病,治尿血,能補五髒,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蕭炳雲:車前養肝。
日華子雲:常山為使,通小便淋澀,壯陽,治脫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