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黃精 黃精 味甘,平,無毒。

    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髒。

    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一名重樓,一名菟竹,一名雞格,一名救窮,一名鹿竹。

    生山谷。

    二月采根,陰幹。

     陶隐居雲:今處處有。

    二月始生,一枝多葉,葉狀似竹而短,根似萎蕤。

    萎蕤根如荻根及菖蒲,節而平直;黃精根如鬼臼、黃連,大節而不平。

    雖燥,并柔軟有脂潤。

    俗方無用此,而為《仙經》所貴。

    根、葉、華、實皆可餌服,酒散随宜,具在斷谷方中。

    黃精葉乃與鈎吻相似,唯莖不紫、花不黃為異,而人多惑之。

    其類乃殊,遂緻死生之反,亦為奇事。

    唐本注雲:黃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

    薄地生者,猶如拇指。

    萎蕤肥根頗類其小者,肌理形色都大相似。

    今以鬼臼、黃連為比,殊無仿佛。

    又黃精葉似柳及龍膽、徐長卿輩而堅。

    其鈎吻蔓生,殊非比類。

    今按别本注:今人服用,以九蒸九曝為勝,而雲陰幹者恐為爛壞。

    臣禹錫等謹按抱樸子雲:一名垂珠。

    服其花,勝其實,其實勝其根。

    但花難得,得其生花十斛,幹之才可得五、六鬥耳。

    而服之日可三合,非大有役力者,不能辦也。

    服黃精僅十年,乃可得其益耳,且以斷谷不及術,術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

    兇年之時,可以與老小代糧,人食之謂為米脯也。

    廣雅雲:黃精,龍銜也。

    永嘉記雲:黃精,出嵩陽永甯縣。

    藥性論雲:黃精,君。

    陳藏器雲:黃精,陶雲将鈎吻相似,但一善一惡耳。

    按:鈎吻即野葛之别名。

    若将野葛比黃精,則二物殊不相似,不知陶公憑何此說。

    其葉偏生,不對者為偏精,功用不如正精。

    蕭炳雲:黃精,寒。

    日華子雲: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饑,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

    單服九蒸九曝,食之駐顔,入藥生用。

     圖經雲:黃精,舊不載所出州郡,但雲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

     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來,葉如竹葉而短,兩兩相對。

    莖梗柔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

    四月開細青白花,如小豆花狀。

    子白如黍,亦有無子者。

    根如嫩生姜,黃色。

    二月采根。

    蒸過,曝幹用。

    今通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賣,甚甘美而黃黑色。

    江南人說:黃精苗葉稍類鈎吻,但鈎吻葉頭極尖而根細。

    蘇恭注雲:鈎吻蔓生。

    殊非比類,恐南北所産之異耳。

    初生苗時,人多采為菜茹,謂之筆菜,味極美,采取尤宜辨之。

    隋·羊公《服黃精法》雲:黃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萎蕤,一名仙人餘糧,一名苟格,一名菟竹,一名垂珠,一名馬箭,一名白芨。

    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為上。

     細切一石,以水二石五鬥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壓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

    以炒黑豆黃末相和,令得所,捏作餅子如錢許大。

    初服二枚,日益之,百日知。

    亦焙幹篩末,水服,功與上等。

    《抱樸子》雲:服黃精花勝其實。

    花,生十斛,幹之可得五、六鬥,服之十年,乃可得益。

    又《博物志》雲:天老謂黃帝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餌之可以長生。

    世傳華佗漆葉青粘散雲:青粘是黃精之正葉者,書傳不載,未審的否。

     雷公雲:凡使,勿用鈎吻,真似黃精,隻是葉有毛鈎子二個,是别認處,若誤服害人。

     黃精葉似竹葉。

    凡采得,以溪水洗淨後蒸,從巳至子,刀薄切,曝幹用。

    食療餌黃精,能老不饑。

    其法:可取甕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黃精令滿。

    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曝之。

    第二遍蒸之亦如此。

    九蒸九曝。

    凡生時有一碩,熟有三、四鬥。

    蒸之若生,則刺人咽喉;曝使幹,不爾朽壞。

    其生者,若初服,隻可一寸半,漸漸增之。

    十日不食,能長服之,隻三尺五寸。

    服三百日後,盡見鬼神,餌必升天。

    根、葉、花、實皆可食之。

    但相對者是,不對者名偏精。

    聖惠方神仙:服黃精成地仙,根莖不限多少。

    細锉陰幹搗末,每日淨水調服,任意多少。

    一年之周,變老為少。

    稽神錄:臨川有士人虐所使婢,婢乃逃入山中,久之見野草枝葉可愛,即拔取根食之甚美,自是常食,久而遂不饑,輕健。

    夜息大樹下,聞草中動,以為虎,懼而上樹避之。

    及曉下平地,其身然淩空而去。

    或自一峰之頂,若飛鳥焉。

    數歲,其家人采薪見之,告其主,使捕之不得,一日遇絕壁下,以網三面圍之,俄而騰上山頂。

    其主異之,或曰此婢安有仙骨,不過靈藥服食。

    遂以酒馔五味香美,置往來之路,觀其食否,果來食,食訖遂不能遠去,擒之,具述其故。

    指所食之草,即黃精也。

    道髒·神仙芝草經:黃精,寬中益氣,五髒調良,肌肉充盛,骨體堅強,其力倍,多年不老,顔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

    先下三屍蟲:上屍,好寶貨,百日下;中屍,好五味,六十日下;下屍,好五色,三十日下,爛出。

    花、實、根三等,花為飛英,根為氣精。

    博物志:昔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鈎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

    人信鈎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甚乎。

    靈芝瑞草經:黃芝即黃精也。

     菖蒲 菖蒲 味辛,溫,臣禹錫等謹按久風濕痹通用藥雲:菖蒲,平。

    無毒。

    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

    久服輕身,聰耳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一名昌陽。

    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

    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

    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幹。

    (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 陶隐居雲: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

    今乃處處有,生石碛上,節為好。

    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隻主風濕,不堪服食。

    此藥甚去蟲并蚤虱,而今都不言之。

    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華也。

    東間溪側又有名溪荪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

    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

    此隻主咳逆,亦斷蚤虱爾,不入服禦用。

    《詩》詠:多雲蘭荪,正謂此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菖蒲,一名堯韭。

    羅浮山記雲: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藥性論雲:菖蒲,君,味苦、辛,無毒。

    治風濕痹,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此菖蒲亦名昌陽。

    日華子雲:除風下氣,丈夫水髒、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長智,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髒蟲及蚤虱。

    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甚驗。

    忌饴糖、羊肉。

    石菖蒲出宣州,二月、八月采取。

     圖經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

    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

    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幹。

    今以五月五日收之。

     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

    采之初虛軟,曝幹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

    人多植于幹燥沙石土中。

    臘月移之尤易活。

    古方亦有單服者,采得緊小似魚鱗者,治擇一斤許,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又刮去皮,切,曝幹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丸梧子大,葛袋盛,置當風處令幹。

    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卧更服二十丸,久久得效,如《本經》所說。

    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

    黔、蜀蠻人亦常将随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亦效。

    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幹後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

    又有水菖蒲,生溪潤水澤中甚多。

    葉亦相似,但中心無脊,采之幹後輕虛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藥用,但可搗末,油調塗疥瘙。

    今藥肆所貨,多以兩種相雜,尤難辨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泥昌、夏昌,其二件相似,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不堪用。

     凡使,采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長一寸有九節者是真也。

    采得後,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了,用嫩桑枝條相拌蒸,出曝幹,去桑條,锉用。

    千金方:日月未足而欲産者。

     搗菖蒲根汁一、二升,灌喉中。

    又方:久服聰明益智。

    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節者,陰幹百日為末。

     服方寸匕,日三服,耳目聰明,不忘。

    又方:治産後崩中下血不止。

    菖蒲一兩半锉,酒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三服,食前溫服。

    又方: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

    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飲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驗之。

    不可犯鐵,若犯之,令人吐逆。

    肘後方:扁鵲雲:中惡與卒死,鬼擊亦相類,已死者為治,皆參用此方。

    搗菖蒲生根,絞汁灌之立瘥。

    屍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股間暖,是也。

    亦此方治之。

    又人卧忽不寤,勿以火照,照之害人。

    但痛齧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即活。

    又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

    又方:耳聾。

    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心,二物合搗,分作七丸。

    綿裹塞耳,日着一丸效。

    又方: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菖蒲根汁三升服之。

    又方:若下血不止。

    菖蒲三兩,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經驗方:治癰腫發背,生菖蒲搗貼。

    若瘡幹,搗末以水調塗之。

    《孫用和方》同。

    子母秘錄:治胎動勞熱不安,去血手足煩。

    菖蒲搗取汁服,二升分三服。

    産書治産後下血不止。

    菖蒲二兩,以酒二升煮,分作二服,止。

    夏禹神仙經:菖蒲薄切,令日幹者三斤,以絹囊盛之,玄水一斛清者,玄水者酒也。

    懸此菖蒲密封閉一百日,出視之如綠菜色,以一鬥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間,出飲酒。

    則一切三十六種風,有不治者悉效。

    漢武帝内傳:武帝上嵩山,忽見仙人,長可二丈。

     問之。

    曰:吾九嶷山人也,聞中嶽有石上菖蒲,一寸九節,食之長生,故來采之。

    忽然不見。

    抱樸子:南中多鹿,每一雄遊牝百數,至春羸瘦,蓋遊牝多也。

    及夏,則唯食菖蒲一味,卻肥,當角解之時,其茸甚痛。

    獵人逢之,其鹿不敢逸走,伏而不動,獵者先以繩系其茸截取之,以其血未散,然後斃鹿。

    又韓叢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

    又菖蒲須得石上,一寸九節,紫花尤善。

    别說雲:謹按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

    今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稱用石菖蒲,必此類也。

    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蓋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衍義曰:菖蒲,世又謂之蘭荪,生水次,失水則枯,根節密者氣味足。

    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然至頸而止,粘着衣被,曉夕不得睡,痛不可任。

    有下俚教以菖蒲三鬥,锉,日幹之,椿羅為末,布席上,使病瘡人恣卧其間,仍以被衣覆之。

    既不粘着衣被,又複得睡,不五、七日間,其瘡如失。

    後自患此瘡,亦如此用,應手神驗。

    其石菖蒲根絡石而生者,節乃密,入藥須此等。

     菊花 菊花 味苦、甘,平,無毒。

    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一名節華,一名日精,一名女節,一名女華,一名女莖,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陰成。

    生雍州川澤及田野。

    正月采根,三月采葉,五月采莖,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實,皆陰幹。

    (術、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 陶隐居雲: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

    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

    其華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爾。

    南陽郦縣最多,今近道處處有,取種之便得。

    又有白菊,莖、葉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

    亦主風眩,能令頭不白。

    《仙經》以菊為妙用,但難多得,宜常服之爾。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鞠,治薔。

    注:今之秋華菊。

    藥性論雲:甘菊花,使。

    能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陳藏器雲:苦薏,味苦破血。

    婦人腹内宿血,食之。

    又調中止洩。

    花如菊,莖似馬蘭,生澤畔,似菊,菊甘而薏苦。

    語曰:苦如薏是也。

    又雲白菊,味苦。

    染髭發令黑,和巨勝、茯苓蜜丸,主風眩,變白,不老,益顔色。

    又《靈寶方》:茯苓合為丸以成,煉松脂和,每服如雞子一丸,令人好顔色不老,主頭眩。

    生平澤,花紫白,五月花。

    《抱樸子·劉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

    楊損之雲:甘者入藥,苦者不任。

    日華子雲:菊花,治四肢遊風,利血脈,心煩,胸膈壅悶,并癰毒,頭痛,作枕明目,葉亦明目,生熟并可食。

    菊有兩種:花大氣香,莖紫者為甘菊;花小氣烈,莖青小者名野菊,味苦。

    然雖如此,園蔬内種肥沃後同一體。

    花上水,益色壯陽,治一切風,并無所忌。

     圖經曰:菊花,生雍州川澤及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南陽菊潭者為佳。

    初春布地生細苗,夏茂、秋花、冬實。

    然菊之種類頗多,有紫莖而氣香,葉濃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為真。

    有青莖而大,葉細作蒿艾氣味苦者,華亦大名苦薏,非真也。

    南陽菊亦有兩種:白菊,葉大似艾葉,莖青根細,花白蕊黃;其黃菊,葉似茼蒿,花蕊都黃。

    然今服餌家多用白者。

    南京又有一種開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謂之珠子菊,雲入藥亦佳。

    正月采根,三月采葉,五月采莖,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實,皆陰幹用。

    唐《天寶單方圖》載白菊雲:味辛,平,無毒。

    元生南陽山谷及田野中,穎川人呼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黨及建安郡、順政郡并名羊歡草,河内名地薇蒿,諸郡皆有。

    其功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發幹落,胸中痰結,每風發即頭旋,眼昏暗,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

    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

    其法:春末夏初收軟苗,陰幹,搗末。

    空腹取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漸加三方寸匕。

    若不欲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

    秋八月合花收曝幹,切,取三大斤,以生絹囊盛貯三大鬥酒中,經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今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食療雲:甘菊,平。

    其葉正月采,可作羹;莖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

    并主頭風,目眩,淚出,去煩熱,利五髒。

    野生苦菊不堪用。

    聖惠方:治頭風頭旋。

    用九月九日菊花曝幹,取家糯米一鬥蒸熟,用五兩菊花末,搜拌如常醞法,多用細面曲為候,酒熟即壓之去滓,每暖一小盞服。

    外台秘要:治酒醉不醒。

    九月九日真菊花末,飲服方寸匕。

    肘後方:治疔腫垂死。

    菊葉一握,搗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驗。

    冬用其根。

    食醫心鏡:甘菊,主頭風目眩,胸中洶洶,目淚出,風痹骨肉痛,切作羹煮粥,并生食并得。

    玉函方:王子喬變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日采,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名曰長生。

    長生者,根莖是也。

    四味并陰幹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搗千杵為末,酒調下一錢匕。

    以蜜丸如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

    百日身輕潤澤;服之一年,發白變黑;服之二年,齒落再生;服之三年,八十歲老人變為童兒,神效。

     衍義曰:菊花,近世有二十餘種,唯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

     《月令》所謂菊有黃花者也。

    又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餘皆醫經不用。

    專治頭目風熱,今多收之作枕。

     人參 人參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

    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人銜,一名鬼蓋,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參。

    如人形者有神。

    生上黨山谷及遼東。

    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幹,無令見風。

    (茯苓為之使,惡溲疏,反藜蘆。

    ) 陶隐居雲:上黨郡在冀州西南。

    今魏國所獻即是,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

     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于上黨。

    次用高麗,高麗即是遼東。

    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

    百濟今臣屬高麗,高麗所獻,兼有兩種,隻應擇取之爾。

    實用并不及上黨者,其為藥切要,亦與甘草同功而易蛀(音注仲)。

    唯納器中密封頭,可經年不壞。

    人參生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

    高麗人作人參贊曰:三桠五葉,背陽向陰。

    欲來求我,椴(單賈)樹相尋。

    椴樹葉似桐甚大,陰廣則多生陰地,采作甚有法。

    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唐本注雲:陶說人參,苗乃是荠、桔梗,不悟高麗贊也。

    今潞州、平州、澤州、易州、檀州、箕州、幽州、妫州并出。

    蓋以其山連亘相接,故皆有之也。

    今注人參,見用多高麗、百濟者。

    潞州太行山所出,謂之紫團參,亦用焉。

    陶雲俗用不入服,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人參,惡鹵鹹。

    生上黨郡,人形者上,次出海東新羅國,又出渤海。

    主五髒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痿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哕,補五髒六腑,保中守神。

    又雲馬蔺為之使,消胸中痰,主肺萎吐膿及痫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纭,加而用之。

    蕭炳雲:人參和細辛密封,經年不壞。

    日華子雲: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食之無忌。

     圖經曰: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

    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然俱不及上黨者佳。

    其根形狀如防風而潤實,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陰近椴(音賈)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桠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桠五葉,末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杆。

    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

    根如人形者神。

    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刮去土曝幹,無令見風。

    泰山出者,葉稈青,根白,殊别。

    江淮出一種土人參,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苗長一、二尺,葉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春秋采根,不入藥,本處人或用之。

    相傳欲試上黨人參者,當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一不與,度走三、五裡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者,其人參乃真也。

    李绛《兵部手集方》: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日再。

    兼以人參汁煮粥與啖。

    李直方:司勳徐郎中于漢南患反胃兩月餘,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

    瘥後十餘日發入京,绛每與名醫持論此藥,難可為俦也。

    又雜他藥而其效最着者,張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湯主之:人參、術、幹姜、甘草各三兩,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

    如臍上築者,為腎氣動,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複其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者,加術至四兩半;腹痛者,加人參至四兩半;寒者,加幹姜至四兩半;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服藥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此方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病者,無不用之,或作湯,或蜜丸,或加減,皆奇效。

    胡洽治霍亂,謂之溫中湯。

    陶隐居《百一方》雲:霍亂餘藥乃可難求,而治中丸、四順、濃樸諸湯,不可暫缺,常須預合,每至秋月常。

    自随唐·石泉公王方慶雲:治中丸以下四方,不唯霍亂可醫,至于諸病皆療,并須預排比也。

    其三方者:治中湯、四順湯、濃樸湯也。

    四順湯,用人參、附子、炮幹姜、甘草各二兩,切。

    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半,分四服。

    若下不止,加龍骨二兩;若痛,加當歸二兩。

    濃樸湯見濃樸條。

     海藥雲:出新羅國所貢。

    又有手腳狀如人形,長尺餘,以杉木夾定,紅線纏飾之。

    味甘,微溫。

    主腹腰,消食,補養髒腑,益氣安神,止嘔逆,平脈,下痰,止煩躁,變酸水。

    又有沙州參,短小不堪,采根用時,去其蘆頭,不去者吐人,慎之。

    雷公雲:凡使,要肥大,塊如雞腿,并似人形者,采得陰幹,去四邊蘆頭并黑者,锉入藥中。

    夏中少使,發心之患也。

    外台秘要:治蜂、蠍螫人方:人參嚼以封之。

    千金方:開心,肥健人。

    人參一分,豬肪十分,酒拌和,服一百日。

    百日滿,體髓溢,日誦千言,肌膚潤澤,去熱風痰。

    肘後方:治卒上氣,喘急鳴息便欲絕。

    人參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不進乳食,和氣去痰。

     人參四兩,半夏一兩,生姜汁熬一宿,曝幹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食後生姜湯吞下。

    又方:治狗咬破傷風。

    以人參不計多少,桑柴火上燒令煙絕,用盞子合研為末,摻在瘡上,立效。

    勝金方:治吐血。

    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服之。

    靈苑方:治咳嗽上氣,喘急,嗽血吐血。

    人參好者搗為末,每服三錢匕,雞子清調之。

    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隻一服愈,年深者再服。

    忌腥、鹹、、醬、面等,并勿過醉飽,将息佳。

     衍義曰:人參,今之用者,河光榷場博易到,盡是高麗所出,率虛軟味薄,不若潞州上黨者味濃體實,用之有據。

    土人得一窠,則置于版上。

    以色茸纏系,根頗纖長,不與榷場者相類。

     根下垂有及一尺餘者,或十歧者。

    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

     天門冬 天冬門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

    主諸曝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饑。

    一名颠勒。

    生奉高山谷。

    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曝幹。

    (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 陶隐居雲:奉高,泰山下縣名也。

    今處處有,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

    張華《博物志》雲:天門冬,逆捋有逆刺。

    若葉滑者,名休,一名颠棘。

    可以浣缣,素白如絨(音越類)。

     金城人名為浣草。

    擘其根,溫湯中挪之,以浣衣勝灰。

    此非門冬,相似爾。

    按:如此說,今人所采皆是有刺者,本名颠勒,亦粗相似,以浣垢衣則淨。

    《桐君藥錄》又雲:葉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

    如此殊相亂,而不複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不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

    門冬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饑。

    雖曝幹,猶脂潤難搗,必須薄切,曝于日中,或火烘之也。

    俗人呼苗為棘刺,煮作飲乃宜人,而終非真棘刺爾。

    服天門冬,禁食鯉魚。

    唐本注雲: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

    俗雲颠刺、浣草者,形(音瞑)之。

    雖作數名,終是一物。

    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天門冬,陶雲百部根亦相類,苗異爾。

    按天門冬根有十餘莖,百部多者五、六十莖,根長尖,内虛,味苦。

    天門冬根圓短實潤,味甘不同,苗蔓亦别。

    如陶所說,乃是同類。

    今人或以門冬當百部者,說不明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雲:薔蘼,門冬。

    注雲:門冬,一名滿冬。

    (音門)。

    抱樸子雲:或名地門冬,或名門冬,或名巅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

    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上。

    其上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

    亦可服食,然善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

    服之百日,皆丁壯兼倍,快于術及黃精也。

    入山便可蒸,若煮啖之,取足以斷谷;若有力,可餌之。

    亦作散并搗絞其汁作液以服,散尤益。

    藥性論雲:天門冬,君。

    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

    療肺,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不潔之疾,令人白淨。

    蜀人使浣衣如玉,和地黃為使,服之耐老,頭不白,能冷補,患人體虛而熱,加而用之。

    楊損之雲:服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

    日華子雲:貝母為使。

    鎮心,潤五髒,益皮膚,悅顔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消痰,風痹,熱毒遊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圖經曰:天門冬,生奉高山谷,今處處有之。

    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

    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

    夏生白花,亦有黃色者。

    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

    入伏後無花,暗結子。

    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然圓實而長,一、二十枚同撮。

    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曝幹,停留久仍濕潤。

    入藥時,重炕焙令燥。

    洛中出者,葉大幹粗,殊不相類。

    嶺南者無花,餘無它異。

    謹按天門冬别名,《爾雅》謂之蘼(亡彼切),一名(極閘同)冬。

    《山海經》雲:條谷之山,其草多芍藥,冬是也。

    《抱樸子》及《神仙服食方》雲:天門冬,一名颠棘。

    在東嶽名淫羊食;在中嶽名天門冬;在西嶽名管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在京陸山阜名颠棘。

    雖處處皆有,其名各異,其實一也,在北嶽地陰者尤佳。

    欲服之,細切,陰幹,搗下篩,酒調三錢匕,日五、六進之,二百日知,可以強筋髓,駐顔色,與煉成松脂同蜜丸益善。

    服者不可食鯉魚,此方以颠棘為别名,而張茂先以為異類。

    《博物志》雲:天門冬莖間有刺,而葉滑者曰休,一名颠棗,根以浣缣素令白。

    越人名為浣草,似天門冬而非也。

    凡服此,先試浣衣如法者,便非天門冬。

    若如所說,則有刺而葉滑,便不中服。

    然今所有,往往是此類,用者須詳之。

     雷公雲:采得了,去上皮一重,便劈破,去心,用柳木甑,燒柳木柴,蒸一伏時,灑酒令遍,更添火蒸,出曝,去地二尺以來,作小架,上鋪天門葉,将蒸了天門冬,攤令幹用。

    食療補虛勞,治肺痨,止渴,去熱風。

    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後服之。

    若曝幹,入蜜丸尤佳。

     亦用洗面,甚佳。

    外台秘要:治風癫引脅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鳴。

    天門冬去心、皮,曝幹搗篩,酒服方寸匕。

    若人久服,亦能長生。

    經驗後方:服天門冬法:不計多少,去心、皮為末,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