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伏龍肝 味辛,微溫。

    主婦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瓦斯。

     陶隐居雲:此竈中對釜月下黃土也。

    取搗篩,合葫塗癰,甚效。

    以竈有神,故号為伏龍肝。

     并以迂隐其名爾。

    今人又用廣州鹽城屑,以療漏血,瘀血,亦是近耳之土,兼得火燒之義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伏龍肝,單用亦可,味鹹,無毒。

    末與醋調塗癰腫。

    蕭炳雲:釜月中墨,一名釜臍上墨。

    陳藏器雲:竈中土及四交道土,合末以飲兒,辟夜啼。

    日華子雲:伏龍肝,熱,微毒。

    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洩精,尿血,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

     圖經文具鍛石條下。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竈下土。

    其伏龍肝,是十年以來竈額内火氣積,自結如赤色石,中黃,其形貌八棱,取得後細研,以滑石水飛遇兩遍,令幹,用熟絹裹卻,取子時安于舊額内一伏時,重研了用。

    聖惠方:治小兒臍瘡久不瘥,用伏龍肝敷之。

    外台秘要:救急治心痛,冷熱。

    伏龍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服,又方:治癰腫。

    伏龍肝以蒜和作泥塗,用布上貼之,如幹,則再易。

    千金方:治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方:伏龍肝五升,以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

    又方:治諸腋臭。

    伏龍肝燒作泥敷之,立瘥。

     又方:治鬼魇不悟,取伏龍肝末鼻中。

    又方:治中風,心煩恍惚,或腹中痛滿,或時絕而複蘇者。

    取釜下土五升,搗末,以冷水八升和之,取汁盡服之。

    口已噤者,強開以筒灌之,使得下入,便愈,甚效。

    又方:發背欲死方:伏龍肝末,以酒調,濃敷其上,瘡口幹即易,不日平複。

    又方:小兒卒重舌。

    釜下土,苦酒和塗舌下。

    又方:灸瘡痛腫,急痛。

    竈中黃土水煮,令熱淋渫之,即良。

    千金翼:治狂癫不識人。

    以水服伏龍肝方寸匕,日進三。

    肘後方:治諸疽發背及乳房。

    釜下土搗取末,雞子中黃和塗之,佳。

    簡要濟衆:治小兒丹毒從臍中起方:伏龍肝是年深竈下黃土,研為末,以屋漏水和如糊,敷患處,幹即再敷,以瘥為度,用新汲水調亦得。

    廣利方治吐血,鼻衄不止。

    伏龍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頓服。

    傷寒類要:妊娠熟病方:以水調伏龍肝一雞子許服之。

    又方:妊娠遭時疫熱病,令子不堕。

    竈下土,水和塗臍,幹又塗之,以酒調亦妙。

    十全博救方:治子死腹中,其母氣欲絕,不出方:伏龍肝三錢匕,以水調下,其土當兒頭上戴出,甚妙。

    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于身上下,至心即死。

    伏龍肝末,和雞子白塗,幹即易。

    又方:小兒尿灰瘡。

    伏龍肝和雞子白塗之。

    産寶:治胞衣不出。

    取竈下土一寸,研碎,用好醋調令相得,納于臍中。

    續取甘草湯三、四合服之,出。

    賈相公進過牛經,牛類、血者。

    取竈中黃土二兩,酒一升,煎候冷灌之,立瘥。

    楊氏産乳:療患時行,令胎不損。

    伏龍肝末和水服,塗臍方寸,幹即易。

    丹房鏡源雲:伏龍肝或經十年者,竈下掘深一尺下,成片紫瓷者可用。

    伏砂縮賀,妙。

    賀者,錫也。

     衍義曰:伏龍肝,婦人血露,蠶砂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肚服二、三錢,以知為度。

    本條中有東壁土,陳藏器雲:取其東壁土,久幹也。

    今詳之:南壁土日者太陽真火,故治瘟瘧。

    或曰:何不取午盛之時南壁土,而取日初出東壁土者,何也?火生之時,其氣壯。

    故《素問》雲:少火之氣壯。

    及其當午之時,則壯火之氣衰,故不取,實用此義。

    或曰:何以知日者太陽真火?以水精珠,或心凹銅鑒,向日射之,以艾承接其光向聚處,火出,故知之。

     鍛石 鍛石 味辛,溫。

    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癞疾,死肌,堕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療髓骨疽。

    一名惡灰,一名希灰。

    生中山川谷。

     陶隐居雲:中山屬代郡。

    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竈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末矣。

     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療金瘡亦甚良。

    俗名石垩。

    古方多以構冢,用捍水而辟蟲。

    故古冢中水,洗諸瘡,皆即瘥。

    唐本注雲:《别錄》及今人用療金瘡,止血,大效。

    若五月五日采蘩蒌、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葉、青蒿葉合鍛石,搗為團如雞卵,曝幹末,以療瘡生肌,大神驗。

    今按:别本注雲:燒青石為灰也,有兩種:風化,水化。

    風化為勝。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有毒,堕胎。

    藥性論雲:鍛石,治疥,蝕惡肉,不入湯服。

    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茹,甚良。

    日華子雲:味甘,無毒。

    生肌長肉,止血,并主白癜,瘍,瘢疵等。

    療冷氣,婦人粉刺,痔疽瘡,瘿贅疣子。

    又,治産後陰不能合,濃煎汁熏洗。

    解酒味酸,令不壞,治酒毒,暖水藏,倍勝爐灰。

    又名石。

     圖經曰:鍛石,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處皆有之。

    此燒青石為灰也,又名石。

    有兩種:水化。

    風化者,取了石,置風中自解,此為有力。

    水化者以水沃之,則熱蒸而解,力差劣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創殊勝。

    今醫家或以臘月黃牛膽,取汁搜和,卻納膽中,挂之當風百日,研之更勝草葉者。

    又敗船茹灰刮取用亦同。

    又冬灰,生方谷川澤。

    浣衣黃灰,燒諸蒿藜積聚煉作之。

    今用灰多雜薪蒸,乃不善,唯桑薪灰,純者入藥絕奇。

    古方以諸灰雜鍛石熬煎,以點疣、痣、黑子等,丹竈亦用之。

    又鐵竈中灰,主堅積,古方二車丸用之。

    竈中封釜月下黃土,名伏龍肝。

    竈額上墨,名百草霜,并主消化積滞,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铛下墨、梁上塵,并主金創。

    屋塵煤,治齒龈腫出血。

    東壁土,主下部瘡,脫肛,皆醫家常用,故并見此。

    傷寒黑效丸,用釜底墨、竈突墨、梁上塵三物,同合諸藥,蓋其功用,亦相近矣。

     雷公雲:凡使,用醋浸一宿,漉出待幹,下火,令腥穢氣出,用瓶盛着,密蓋,放冷,拭上灰,令淨,細研用。

    聖惠方:治蝼蛄咬人。

    用鍛石醋和塗之。

    又方: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挪不得入方:炒鍛石令熱,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易之。

    外台秘要:元希聲侍郎治卒發疹秘驗方:鍛石随多少,和醋、漿水調塗,随手即減。

    千金方:治眉發髭落。

    鍛石三升,上以水拌令勻,焰火炒令焦,以絹袋貯,使好酒一鬥漬之,密封,冬十四日,春秋七日。

    取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服之百日,即新髭發生,不落。

    又方:治瘡。

    取古冢中鍛石,敷濃調塗之。

    肘後方:治産後陰道開不閉。

    鍛石一鬥熬之,以水二鬥投灰中,适寒溫,入水中坐,須臾更作。

    又方:治湯火灼瘡。

    鍛石細篩,水和塗之,幹即易。

    又方:治金刃所傷,急以鍛石裹之,既止痛,又速愈。

    無鍛石,灰亦可用,瘡若深,未宜速合者,以滑石敷之。

    經驗方:治蚯蚓蟲咬,其形如大風,眉須皆落。

    以鍛石水浸身亦良。

    梅師方:治産後陰腫,下脫腸出,玉門不閉。

    取鍛石一鬥,熬令黃,以水三鬥投灰中,放冷澄清,取一鬥三升暖洗。

     又方:治金瘡止速瘥方:炒鍛石和雞子白,和丸如彈子大,炭火赤,搗末,以敷瘡上,立瘥。

    孫用和:治誤吞金銀或錢,在腹内不下方:鍛石一杏核大,硫黃一皂子大,同研為末,酒調下,不計時候服。

    孫真人食忌:治疥淋,鍛石汁洗之。

    又方:去靥子。

    取鍛石,炭上熬令熱,插糯米于灰上。

    候米化,即取米點之。

    鬥門方治刀斧傷。

    用鍛石上包,定痛止血佳,瘥。

    又方:治中風,口面斜。

    向右即于左邊塗之,向左即于右邊塗之,候才正如舊,即須以水洗下,大妙。

    崔氏治血痢十年方:鍛石三升熬令黃,以水一鬥攪令清澄。

    一服一升,日三服。

    抱樸子内篇:古大墓中多鍛石汁,夏月行人有瘡者,見墓中清水,用自洗浴,瘡自愈。

    于是諸病者聞之,悉住洗之,傳有人飲之以中病。

    新唐書《李百藥傳》:百藥勸杜伏威朝京師,既至曆陽中,悔欲殺之,飲以鍛石酒,因大利,頓欲死,既而宿病皆愈。

    丹房鏡源雲:鍛石伏硫黃,去錫上暈,制雄黃,制砂可用之。

     衍義曰:鍛石,水調一盞,如稠粥,揀好糯米粒全者,半置灰中,半灰外。

    經宿,灰中米色如水精。

    若人手面上有黑子及紋刺,先微微以針頭撥動,置少許如水精者于其上,經半日許,汁自出,剔去藥不用,且不得着水,三、二日愈。

    又,取新硬鍛石一合,以醋炒,調如泥,于患偏風牽口邪人口唇上,不患處一邊塗之,立便牽正。

     石 石 味辛、甘,大熱、生溫、熟熱,有毒。

    主寒熱,鼠,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久服令人筋攣。

    火煉百日,服一刀圭。

    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

    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澤乳,一名食鹽。

    生漢中山谷及少室。

    采無時。

    (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屎、虎掌、細辛,畏水。

    ) 陶隐居雲: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南塹,常取少室。

    生石,納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則生亦大熱。

    今以黃土泥包,炭火燒之,一日一夕,則解碎可用,療冷結為良。

    丹方及黃白術多用之,此又湘東新甯及零陵皆有。

    白石能柔金。

    唐本注雲:此石能拒火,久燒但解散,不可奪其堅。

    今市人乃取潔白細理石當之,燒即為灰,非也。

    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若以餘物代之,療病無效,正為此也。

    今漢川武當西遼名石谷,此即是其真出處。

    少室亦有,粒細理,不如漢中者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白石一名鼠鄉。

    神農、岐伯:辛,有毒。

    桐君:有毒。

    黃帝:甘,有毒。

    季氏雲:或生魏興,或生少室,十二月采。

    山海經雲:臯塗之山有白石焉,名曰,可以毒鼠。

    郭注雲:今石殺鼠,蠶食而肥也。

    說文解字雲:,毒石也。

    博物志雲:鹳伏卵時,取石周遭繞卵,以助暖氣。

    方術家取鹳巢中石,為真也。

    藥性論雲:石,使,鉛丹為之使,味甘,有小毒。

    主除胸膈間積氣,去冷濕風痹,瘙癢皆積年者,忌羊血。

    蕭炳雲:不入湯。

     圖經曰: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令潞州亦有焉。

    性大熱,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堅而拒火。

     燒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奪其堅。

    市人多取潔白石當之,燒即為灰也。

    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用之須真者乃佳。

    又有特生石,生西域。

    張華《博物志》雲:鹳伏卵取石周遭繞卵,以助暖氣。

    方術家用之,取鹳巢中者為真,即此特生石也。

    然此以難得,人多使漢中者,外形紫赤,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狀如齒,其塊小于白石,而肌粒大數倍,乃如小豆許。

    白石粒細,才若粟米耳。

    又有握雪石,出徐州西宋裡山,入土丈餘,生于爛土石間,色白細軟如面色。

    又:下條:蒼石,生西城。

    蘇恭雲:特生石,一名蒼石,而梁州特生,亦有青者。

    房陵、漢川與白石同處,亦有青色者,多與特生同,但不入方用。

    而今醫家多隻用石,即白石也,形類相近,如此尤宜詳擇之耳。

    古方治寒冷積聚,皆用石。

     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石煉、幹姜、桂心、皂莢、桔梗各三兩,附子二兩,六物搗篩,蜜丸。

    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漸增,以知為度。

    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黃丸,并主積聚及飲食不下,心腹堅實,皆用石。

    近世乃少用者。

     丹房鏡源雲:紅皮石能伏丹砂,養汞。

     衍義曰:石并特生石,《博物志》及陶隐居皆言此二石,鹳取之以壅卵,如此則是一物也。

    隐居又言:《仙經》不雲特生,則隻是前白石。

    今《補注》但随文解義,不見特生之意。

    蓋二條隻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為異耳。

    所謂特生者,不附着他石為特耳。

    今用者絕少,唯兩字石入藥。

    然極須慎用,其毒至甚。

    及至論鹳巢中者,又卻從謬說。

    鹳巢中皆無此石,乃曰:鹳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

    如此則鸬、鵬之類,皆食于水,亦自繁息生化,複不用此二石。

    其說往往取俗士之言,未嘗究其實而窮其理也。

    嘗官于順安軍,親檢鹳巢,率無石。

    矧石焉得處處有之?然治久積及久病胸腹冷有功,直須慎用,蓋其毒不可當 砒霜 砒霜 味苦、酸,有毒。

    主諸瘧,風痰在胸膈。

    可作吐藥,不可久服,能傷人。

    飛煉砒黃而成,造作别有法。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砒霜,暖。

    治婦人血氣沖心痛,落胎。

    又砒黃,暖,亦有毒。

     畏綠豆、冷水、醋。

    治瘧疾,腎氣帶,辟蚤虱。

    入藥以醋煮殺毒,乃用。

     圖經曰:砒霜,舊不着所出郡縣,今近銅山處亦有之,唯信州者佳。

    其塊甚有大者,色如鵝黃,明澈不雜。

    此類本處自是難得之物,每一兩大塊真者。

    人競珍之,市之不啻金價。

    古服食方中亦或用之,必得此類,乃可入藥。

    其市肆所蓄,片如細屑,亦夾土石,入藥服之,為害不淺。

    誤中,解之:用冷水研綠豆漿飲之,乃無也。

     雷公雲:凡使,用小瓷瓶子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幹,卻入瓶盛,于火中,别研三萬下用之。

    聖惠方:治卒中風,昏愦若醉,痰涎壅盛,四肢不收。

    方用砒霜如綠豆大,研,以新汲水調下少許,用熟水投,大吐即愈。

    若未吐,再服。

    又方:治惡刺方:用砒霜細研,和膠清塗之。

    博濟方:治小兒牙宣,常有鮮血不止,牙龈臭爛。

    砒黃一錢,麝香半錢,同研細,先用紙條子以生油塗之,後摻藥末在上,少用末,剪作小片紙棋子大,看大小用,插在爛動處。

    孫尚藥:治疾。

    信砒二兩,别研如粉,寒水石三兩,别搗末。

    上用一生鐵铫子,先鋪石末一半,後堆砒末在上,又以石末蓋頭。

    然後取濃盞蓋之,周回醋糊紙條子密封約十重,以炭火一斤以來,安铫子在上。

     候紙條子黑取出,置冷地上候冷,取開盞子,淨刮取砒石末一處,入乳缽内細研,以軟粟米飯和丸如梧子,更别作小丸子一等,以備小兒服,以飛過辰砂為衣,候幹入瓷合收。

    每人服時,于發日早,臘茶清下一丸,一日内不得食熱物。

    合時先掃灑一淨室中合之,不得令婦人、貓、犬、雞、鼠等見,收得時亦如然。

    若婦人患則男着在口中,男子患亦然。

    靈苑方:治瘰。

     用信州砒黃,細研,滴濃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铫子内炒令幹,後用竹筒子盛。

    要用于所患處灸破或針,将藥半丸敲碎貼之,以自然蝕落為度。

    覺藥盡時,更貼少許。

    青霞子《寶藏論》雲:砒霜,若草伏住火,色不變移,熔成汁,添得者,點銅成銀。

    若隻質枯折者,不堪用。

    丹房鏡源雲:砒霜化銅幹汞。

    别說雲:謹按今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嚴。

    生不夾石者,色赤甚如雄黃,以冷水磨,解熱毒,治痰壅甚效。

    近火即殺人,《圖經》所謂不啻金價者此也。

    若今市人通貨者,即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煙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傷火多者,塊大而微黃,則《圖經》所謂如鵝子色明澈者此也。

    古方并不入藥,唯見燒煉丹石家用。

     近人多以治瘧,然大意本以生者能解熱毒。

    蓋瘧本傷暑故用。

    今俗醫乃不究其理,即以所燒霜用,服之必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為定法,爾後所損極多,不可不慎也。

    初取飛燒霜時,人在上風十餘丈外立,下風所近草木皆死。

    又多見以和飯毒鼠,若貓、犬食死鼠者亦死,其毒過于射罔遠矣。

    可不察之。

    又衡山所出一種,力差劣于信州者雲。

     衍義曰:砒霜,瘧家或用,才過劑,則吐瀉兼作,須濃研綠豆汁,仍兼冷水飲,得石腦油即伏。

    今信州鑿坑井,下取之。

    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

    生砒謂之砒黃,其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研酒飲,治癖積氣有功。

    才見火,更有毒,不可造次服也。

    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着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

    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

    《圖經》言大塊者,其大塊者已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

    入藥當用如乳尖長者,直須詳謹。

     铛墨 主蠱毒中惡,血暈吐血。

    以酒或水細研溫服之。

    亦塗金瘡,生肌止血。

    瘡在面,慎勿塗之,黑入肉如印。

    此铛下墨是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铛墨,無毒。

     圖經文具鍛石條下。

     千金方臭氣。

    鼻氣壅塞不通方:水服釜墨末。

    又方:治舌卒腫如豬胞狀,滿口,不治須臾死。

    以釜墨和酒塗舌下,立瘥。

    又方:治心痛,取铛墨以熱小便調下二錢匕。

    又方:治逆生。

     以手中指取釜下墨,交畫兒足下,頓生。

    又方:治中惡,心痛欲絕。

    用釜下墨半兩,鹽一錢,和研,以熟水一盞調,頓服。

    肘後方:治轉筋,入腸中欲轉者。

    釜底墨末,和酒服之瘥。

     經驗方治霍亂。

    取鍋底墨煤少許,隻半錢以下。

    又于竈額上取少許,以百沸湯一盞,投煤其中,急攪數十下,用碗蓋之,汗出通口微呷一、兩口,吐瀉立止。

     砂 砂 味鹹、苦、辛,溫,有毒。

    不宜多服。

    主積聚,破結血,爛胎,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

    柔金銀,可為焊藥。

    出西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