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中,沸定後洗腫處,立瘥。

     外台秘要:救急治乳癰腫如碗大,痛甚。

    取白姜石搗末一、二升,用雞子白和如饧敷腫上,幹易之,此方頻試驗佳。

     衍義曰:姜石,所在皆有,須不見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治丁腫殊效。

     井泉石 井泉石 大寒,無毒。

    主諸熱,治眼腫痛,解心髒熱結,消去腫毒及療小兒熱疳,雀目,青盲。

    得大黃、栀子,治眼睑腫。

    得決明、菊花,療小兒眼疳生翳膜,甚良。

    亦治熱嗽。

    近道處處有之,以出饒陽郡者為勝,生田野間地中,穿地深丈餘得之。

    形如土色,圓方、長短、大小不等,内實而外則重重相疊。

    采無時。

    用之當細研為粉。

    不爾使人淋。

    又有一種如姜石,時人多指以為井泉石者,非是。

    (新定) 圖經曰:井泉石,生深州城西二十裡劇家村地泉内,深一丈許。

    其石如土色,圓方、長短、小不等,内實外圓,作層重疊相交。

    其性大寒,無毒。

    解心髒熱結,消去腫毒及療小兒熱疳。

    不拘時月采之。

     蒼石 味甘,平,有毒。

    主寒熱,下氣,蝕,殺禽獸。

    生西城。

    采無時。

     陶隐居雲:俗中不複用,莫識其狀。

    唐本注雲:特生,一名蒼石。

    而梁州特生,亦有青者。

    今房陵、漢川與白石同處,有色青者,并毒殺禽獸,與石同。

    漢中人亦取以毒鼠,不入方用。

    此石出梁州、均州、房州,與二石同處,特生、蒼石并生西城,在漢川金州也。

     圖經文具石條下。

     花乳石 花乳石 主金瘡止血,又療産婦血暈惡血。

    出陝、華諸郡。

    色正黃,形之大小,方圓無定。

     欲服者,當以大火燒之;金瘡止血,正爾刮末敷之即合,仍不作膿潰。

    或名花蕊石。

    (新定) 圖經曰:花乳石,出陝州阌鄉縣。

    體至堅重,色如硫黃,形塊有極大者,人用琢器。

    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黃同,研末敷金瘡,其效如神。

    又人倉猝中金刃,不及合,但刮石上取細末敷之,亦效。

    采無時。

     别說雲《圖經》玉石中品有花蕊石一種,主治與此同,是一物。

     衍義曰:花乳石,其色如硫黃,《本經》第五中已着。

    今出陝、華間,于黃石中,間有淡白點,以此得花之名。

    今惠民局花乳石散者是。

    此物,陝人又能镌為器。

    《圖經》第二卷中,易其名為花蕊石,是卻取其色黃也。

    更無花乳名,慮歲久為世所惑,故書之。

     石蠶 無毒。

    主金瘡止血,生肌,破石淋,血結。

    磨服之,當下碎石。

    生海岸石旁,狀如蠶,其實石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訣雲:石蠶,味苦,熱,有毒。

     石腦油 主小兒驚風,化涎,可和諸藥作丸服。

    宜以瓷器貯之,不可近金銀器,雖至完密,直爾透之。

    道家多用,俗方亦不甚須。

    (新定) 圖經文具鐘乳石條下。

     衍義曰:石腦油,真者難收,多滲蝕器物。

    今入藥最少,燒煉或須也。

    仍常用有油(去聲)器貯之。

    又研生砒霜,入石腦油再研如膏,入坩埚子内,用淨瓦片子蓋定,置火上,俟鍋子紅泣盡油,出之。

    又再研,再入油,再上火,凡如此共兩次,即砒霜伏。

     白瓷瓦屑 平,無毒,主婦人帶下白崩,止嘔吐,破血,止血。

    水磨,塗瘡滅瘢。

    定州者良,餘皆不如。

    (唐本先附) 經驗後方:治鼻衄久不止。

    定州白瓷,細搗研為末,每抄一剜耳許,入鼻立止,梅師方:治人面目卒得赤黑丹如疥狀,不急治,遍身即死。

    若白丹者方:取白瓷瓦末,豬膽和塗之。

     烏古瓦 寒,無毒。

    以水煮及漬汁飲,止消渴。

    取屋上年深者良。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烏古瓦,亦可單用。

    煎湯服,解人中大熱。

    日華子雲:冷,并止小便,煎汁服之。

     陳藏器:主湯火傷,當取土底深者,既古且潤三角瓦子。

    灸牙痛法:令三姓童子,候星初出時,指第一星,下火三角瓦上灸之。

     不灰木 不灰木 大寒。

    主熱痱瘡,和棗葉、鍛石為粉,敷身。

    出上黨。

    如爛木,燒之不燃,石類也。

    (今附) 圖經曰:不灰木,出上黨,今澤、潞山中皆有之,蓋石類也。

    其色青白如爛木,燒之不燃,以此得名。

    或雲滑石之根也,出滑石處皆有,亦名無灰木。

    采無時。

    今處州山中出一種松石,如松幹而實石也,或雲松久化為石,人家多取以飾山亭,及琢為枕。

    雖不入藥,然與不灰木相類,故附之。

     陳藏器:燒要成灰,即斫破,以牛乳煮了便燒,黃牛糞燒之成灰。

    中和二年,于李宗處見傳。

    丹房鏡源雲:不灰木煮汞。

     蓬砂 蓬砂 味苦、辛,暖,無毒。

    消痰止嗽,破症結,喉痹。

    及焊金銀用。

    或名硼砂。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砂條下。

     衍義曰:蓬砂,含化咽津,治喉中腫痛,鬲上痰熱,初覺便治,不能成喉痹,亦緩取效可也。

    南番者,色重褐,其味和,其效速。

    西戎者,其色白,其味焦,其功緩,亦不堪作焊。

     鉛霜 冷,無毒。

    消痰,止驚悸,解酒毒,療胸膈煩悶,中風痰實,止渴。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鉛條下。

     簡要濟衆:治室女月露滞澀,心煩恍惚。

    鉛白霜細研為散,每服一錢,溫地黃汁一合調下。

     生幹地黃煎湯調服亦得。

    十全博救:治鼻衄方:鉛白霜為末,取新汲水調一字。

     衍義曰:鉛霜,《圖經》已着其法,治上膈熱涎塞。

    塗木瓜失酸味,金克木也。

     古文錢 平。

    治翳障,明目,療風赤眼,鹽鹵浸用。

    婦人橫逆産,心腹痛,月隔,五淋,燒以醋淬用。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鉛條下。

     陳藏器雲:大錢,銀注中陶雲不入用。

    按錢青者是大錢,煮汁服,主五淋。

    磨入目,主盲瘴膚赤。

    和薏苡根煮服,主心腹痛。

    煮比輪錢以新汲水投服之,又主時氣。

    含青錢,又主口内熱瘡。

    以二十文燒令赤,投酒中服之,立瘥。

    又主婦人患橫産。

     衍義曰:古文錢,古銅焦赤有毒,治目中瘴瘀,腐蝕壞肉。

    婦人橫逆産,五淋多用。

    非特為有錫也,此說非是。

    今但取景王時大泉五十及寶貨,秦半兩,漢莢錢、大小五铢,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柱,北齊常平五铢。

    爾後,其品尚多,如此類方可用。

     少時常自患暴赤目腫痛,數日不能開。

    客有教以生姜一塊,洗淨去皮,以古青銅錢刮取姜汁,就錢棱上點。

    初甚苦熱,淚面,然終無損。

    後有患者,教如此點,往往疑惑。

    信士點之,無不獲驗,一點遂愈,更不可再作。

    有瘡者不可用。

     蛇黃 蛇黃 主心痛,疰忤,石淋,産難,小兒驚痫,以水煮研服汁。

    出嶺南,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今注:蛇黃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冷,無毒。

    鎮心。

    如入藥,燒赤三、四次醋淬,飛研用之。

     圖經曰:蛇黃,出嶺南,今越州、信州亦有之。

    《本經》雲:是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注雲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

    今醫家用者,大如彈丸,堅如石,外黃内黑色。

    二月采。

    雲是蛇冬蟄時所含土,到春發蟄,吐之而去。

    與舊說不同,未知執是?三十五種陳藏器餘 玉井水 味甘,平,無毒。

    久服神仙,令人體潤,毛發不白。

    出諸有玉處,山谷水泉皆有。

     猶潤于草木,何況于人乎。

    夫人有發毛,如山之草木,故山有玉而草木潤,身有玉而毛發黑。

    《異類》雲:昆侖山有一石柱,柱上露盤,盤上有玉水溜下,土人得一合服之,與天地同年。

    又太華山有玉水,人得服之長生。

    玉既重寶,水又靈長,故能延生之望。

    今人近山多壽者,豈非玉石之津乎?故引水為玉證。

     碧海水 味鹹,不溫,有小毒。

    煮浴去風瘙疥癬。

    飲一合,吐下宿食、胪脹。

    夜行海中,撥之有火星者,鹹水色既碧,故雲碧海。

    東方朔《十洲記》雲。

     千裡水及東流水 味平,無毒。

    主病後虛弱,揚之萬過,煮藥,禁神驗。

    二水皆堪蕩滌邪穢,煎煮湯藥,禁咒鬼神,潢污行潦,尚可薦羞王公,況其靈長者哉!蓋取其潔誠也。

    《本經》雲:東流水為雲母所畏,煉雲母用之,與諸水不同,即其效也。

     秋露水 味甘,平,無毒。

    在百草頭者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

    亦有化雲母成粉,朝露未時拂取之。

    柏葉上露,主明目,百花上露,令人好顔色。

    露即一般所在有異,主療不同。

     甘露水 味甘美,無毒。

    食之潤五髒,長年不饑神仙,緣是感應天降兆人也。

     繁露水 是秋露繁濃時也,作盤以收之,煎令稠可食之。

    延年不饑。

    五月五日取露草一百種,陰幹,燒為灰,和井花水,重煉令白,堿醋為餅,腋下挾之,幹即易,主腋氣臭,當抽一身間瘡出,即以小便洗之。

    《續齊諧記》雲:司農鄧沼,八月朝入華山,見一童子以五彩囊承取柏葉下露,露皆如珠,雲赤松先生取以明目。

    令人八月朝朝作露華明,像此也。

    漢武帝時,有吉雲國有吉雲草,食之不死,日照草木有露,着皆五色,東方朔得玄露、青黃二露,各盛五合,帝賜群臣,老者皆少,病者皆除。

    東方朔曰:日初出處,露皆如糖可食。

    漢武帝《洞冥記》所載:今時人煎露亦如糖,久服不饑。

    《呂氏春秋》雲: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

    為水即味重于水也。

     六天氣 服之令人不饑長年,美顔色,人有急難阻絕之處用之,如龜、蛇服氣不死,陽陵子明經言:春食朝露,日欲出時向東氣也;秋食飛泉,日沒時向西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

    并天玄地黃之氣,是為六氣。

    亦言平明為朝露,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及天地玄黃為六氣。

    皆令人不饑,延年無疾者。

    人有堕穴中,穴中有蛇,蛇每日作此氣服之。

    其人既見蛇如此,根據蛇時節,饑時便服。

    又即仿蛇,日日如之,經久漸漸有驗,即體輕健,似能輕舉,啟蟄之後,人與蛇一時躍出焉。

     梅雨水 洗瘡疥,滅瘢痕。

    入醬令易熟,沾衣便腐,浣垢如灰汁,有異佗水。

    江淮以南,地氣卑濕,五月上旬連下旬尤甚。

    月令土潤溽暑是五月中氣,過此節以後,皆須曝書。

    漢·崔實七夕曝書,阮鹹焉能免俗,蓋此謂也。

    梅沾衣,皆以梅葉湯洗之脫也,餘并不脫。

     醴泉 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痛,疰忤鬼氣邪穢之屬,并就泉空腹飲之。

    時代升平,則醴泉湧出,讀古史大有此水,亦以新汲者佳。

    止熱消渴及反胃,腹痛,霍亂為上。

     甘露蜜 味甘,平,無毒。

    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

    生巴西絕域中,如饧也。

     漢武帝立金莖,作仙人掌承露盤,取雲表之露,服食以求仙。

     冬霜 寒,無毒。

    團食者,主解酒熱,傷寒鼻塞,酒後諸熱面赤者。

     雹 主醬味不正,當時取一、二升醬甕中,即如本味也。

     溫湯 主諸風,筋骨攣縮及皮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者入浴。

    浴幹,當大虛憊,可随病與藥及飯食補養。

    自非有佗病患,則無宜輕入。

    又雲:下有硫黃,即令水熱。

    硫黃主諸瘡病,水亦宜然。

    水有硫黃臭,故應愈諸風冷為上,當其熱處,大可豬羊。

     夏冰 味甘,大寒,無毒。

    主去熱煩熱,熨人乳石發,熱腫。

    暑夏盛熱,食此應與氣候相反,便非宜人,或恐入腹冷熱相激,卻緻諸疾也。

    《食譜》雲:凡夏用冰,正可隐映飲食,令氣冷,不可打碎食之,雖複當時暫快,久皆成疾。

    今冰井,西陸朝觌出之,頒賜官宰,應悉此。

    《淮南子》亦有作法。

    又以凝水石為之,皆非正冰也。

     方諸水 味甘,寒,無毒。

    主明目,定心,去小兒熱煩,止渴。

    方諸,大蚌也,向月取之,得三,二合水,亦如朝露。

    陽燧向日,方諸向月,皆能緻水火也。

    《周禮》明諸承水于月,謂之方諸。

    陳馔明水以為玄酒,酒水也。

     乳穴中水 味甘,溫,無毒。

    久服肥健人,能食,體潤不老,與乳同功,近乳穴處人,取水作食釀酒,則大有益也。

    其水濃者,秤重他水。

    煎上有鹽花,此真乳液也。

    所為穴中有魚,出魚部中。

     水花 平,無毒。

    主渴。

    遠行山無水處,和苦栝蒌為丸,朝預服二十丸,永無渴。

    亦入殺野獸藥,和野狼毒、皂莢、礬石為散,揩安獸食餘肉中,當令不渴,渴恐飲水藥解,名水沫。

    江海中間,久沫成乳石,故如石水沫,猶軟者是也。

     赤龍浴水 小毒。

    主瘕結氣諸瘕,惡蟲入腹及咬人生瘡者。

    此澤間小泉,赤蛇在中者,人或遇之,經雨,取水服及人浴。

    蛇有大毒,故以為用也。

     糧罂中水 味辛,平,小毒,主鬼氣,中惡,疰忤,心腹痛,惡夢鬼神。

    進一合,多飲令人心悶。

    又雲:洗眼見鬼,未試。

    害蠱。

    其清澄久遠者佳。

    《古冢文》雲:蔗留餘節,瓜毒潰屍,言此二物不爛,餘皆成水,北人呼糧罂為食罂也。

     甑氣水 主長毛發,以物于炊飲飯時承取,沐頭,令發長密黑潤。

    不能多得,朝朝梳小兒頭,漸漸覺有益。

     好井水及土石間新出泉水 味甘,平,無毒。

    主霍亂煩悶,嘔吐,腹空,轉筋。

    恐入腹及多服之,名曰洗腸。

    人皆懼此,嘗試有效。

    不令腹空,空則更服,如遇力弱身冷,則恐髒胃悉寒,寒則不能支持,當以意消息。

    兼及當時橫量灸脊骨三、五十壯,令暖氣徹内補胃氣間,不然則危。

    又主消渴,反胃,熱痢,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

    久服調中,下熱氣,傷胃,利大小便,并多飲之,令至喉少即消下。

     正月雨水 夫妻各飲一杯,還房,當獲時有子,神效也。

     生熟湯 味鹹,無毒。

    熱鹽投中飲之,吐宿食毒惡物之氣,胪脹欲為霍亂者,覺腹内不穩,即進一、二升,令吐得盡,便愈。

    亦主痰瘧,皆須吐出痰及宿食,調中消食。

    又人大醉及食菰果過度,以生熟湯浸身,湯皆為酒及菰味。

    《博物志》雲:浸至腰,食菰可五十枚,至胫頸則無限。

     屋漏水 主洗犬咬瘡,以水澆屋檐承取用之,以水滴檐下令土濕,取土以敷犬咬處瘡上,中大有毒,誤食必生惡疾。

     三家洗碗水 主惡瘡久不瘥者,煎令沸,以鹽投中,洗之,不過三、五度,立效。

     蟹膏投漆中化為水 仙人用和藥,《博物志》亦載。

    又蚯蚓破之去泥,以鹽塗之化成水,大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痫癫等疾。

    新注雲:塗丹毒并敷漆瘡,效。

     豬槽中水 無毒。

    主諸蠱毒,服一杯,主蛇咬,可浸瘡,皆有效驗者矣。

     市門衆人溺坑中水 無毒。

    主消渴重者,取一小盞服之,勿令病患知之,三度瘥。

     鹽膽水 味鹹,苦,有大毒。

    主蝕疥癬,蟲咬,馬牛為蟲蝕,毒蟲入肉生子毒。

    六畜飲一合,當時死,人亦如之。

    并鹽初熟,槽中瀝黑汁也。

    主瘡,有血不可敷也。

     水氣 有毒。

    能為風溫,疼痹,水腫,面黃,腹大。

    初在皮膚腳手,入漸至六腑,令人大小便澀,至五髒漸漸加至,忽攻心便死,急不旋踵,無寬延歲月。

    既是陰病,複宜以陰物生類,諸豬、魚、螺、鼈之屬,春夏秋宜瀉,冬宜補藥,尤宜浸酒中服之,随陰陽所行者。

    昔馬援南征,重載薏苡仁。

    闵叔留寓,常食豬肝,蓋以為濕疾也。

    江湖間露氣成瘴,兩山夾水中氣瘧,一冷一熱,相激成病症。

    此三疾俱是濕為,能與人作寒熱,消铄骨肉,南土尤甚。

    若欲醫療,須細分析,其大略皆瘴類也。

    人多一概醫之,則不瘥。

     冢井中水 有毒。

    人中之者立死。

    欲入冢井者,當先試之。

    法以雞毛投井中,毛直而下者無毒;毛回旋而舞,似不下者有毒。

    以熱醋數鬥投井穴中,則可入矣。

    凡冢井及竈中,從夏至秋,毒瓦斯害人,從冬至春,則無毒瓦斯。

    凡秋露、春水着草,水亦能害人,冬夏則無。

    人素為物所傷,并有諸瘡,觸犯毒露及毒水,覺瘡頑不癢痛,當中風水所為,身必反張似角弓。

     主之法:以鹽豉和面作碗子,蓋瘡上,作大艾炷,灸一百壯,令抽惡水數升,舉身覺癢,瘡處知痛,瘥也。

     陰地流泉 二月、八月行途之間勿飲之,令人夏發瘧瘴,又損腳令軟。

    五月、六月勿飲澤中停水,食着魚鼈精,令人鼈瘕病也。

     銅器蓋食器上汗 滴食中,令人發惡瘡,内疽,食性忌之也。

     炊湯 經宿洗面,今人無顔色;洗體,令人成癬;未經宿者,洗面,令人亦然。

     諸水有毒 水府龍宮,不可觸犯;水中亦有赤脈,不可斷之。

    井水沸,不可食之。

    以上并害人。

    東晉·溫峤,以物照水,為神所怒。

    《楚詞》雲:鱗屋貝阙,言河伯所居。

    《國語》雲:季桓子穿井獲土缶。

    仲尼曰:水之怪魍魉,土之怪羊,水有脈及沸,并見白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