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宮冷,男子水髒冷,鼻洪,吐血。

    本名白垩,入藥燒用。

     圖經文具代赭條下。

     唐本餘注雲:此即今畫工用者,甚易得,方中稀用之,近代以白瓷為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色青并底白者,先單搗令細,三度篩過了,又入缽中研之。

    然後将鹽湯飛過,浪幹。

    每修事白垩二兩,用白鹽一分,投于鬥水中,用銅器物内,沸十餘沸了,然後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垩,免結澀人腸也。

     衍義文具代赭條下。

     冬灰 味辛,微溫。

    主黑子,去疣(音尤)息肉,疽蝕疥瘙。

    一名藜灰。

    生方谷川澤。

     陶隐居雲:此即今浣衣黃灰爾,燒諸蒿、藜,積聚煉作之,性亦烈,又荻灰尤烈。

    欲銷黑志、疣贅,取此三種灰和水蒸以點之即去,不可廣用,爛人皮肉。

    唐本注雲:桑薪灰,最入藥用,療黑子、疣贅,功勝冬灰。

    用煮小豆,大下水腫。

    然冬灰本是藜灰,餘草不真。

    又有青蒿灰,燒蒿作之。

    柃灰,燒木葉作。

    并入染用,亦堪蝕惡肉。

    柃灰一作苓字。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桑灰,本功外,去風血症瘕塊。

    又主水陰淋,取酽汁作食,服三、五升。

    又取鼈一頭,治如食法,以桑灰汁煎如泥,和諸症瘕藥重煎,堪丸,衆手撚成。

    日服十五丸,症瘕癖無不瘥者。

    其方文多,不具載。

     圖經文具鍛石條下。

     衍義曰:冬灰,諸家隻解灰而不解冬,亦其缺也。

    諸灰一烘而成,唯冬灰,則經三、四月方徹爐。

    灰既曉夕曉灼,其力得不全燥烈乎?而又體益重。

    今一而成者體輕,蓋火力劣,故不及冬灰耳。

    若古緊面少容方中,用九燒益母灰,蓋取此義。

    如或諸方中用桑灰,自合根據本法。

    既用冬灰,則須爾。

    《唐本》注雲:冬灰本是藜灰,未知别有何說。

    又湯火灼,以餅爐中灰細羅,脂麻油調,羽掃,不得着水,仍避風。

     青琅 青琅 味辛,平,無毒。

    主身癢,火瘡,癰傷,白秃,疥瘙,死肌,侵淫在皮膚中。

    煮煉服之,起陰氣,可化為丹。

    一名石珠,一名青珠。

    生蜀郡平澤。

    采無時。

    (殺錫毒,得水銀良,畏雞骨。

    ) 陶隐居雲:此《蜀都賦》所稱青珠黃環也。

    黃環乃是草,苟取名類而種族為乖。

    琅亦是昆山上樹名,又《九真經》中大丹名也。

    此石今亦無用,唯以療手足逆胪(音闾)。

    化丹之事,未的見其術。

    唐本注雲:琅乃有數種色,是琉璃之類,火齊寶也。

    且琅五色,其以青者,入藥為勝。

    今出(音髓)州以西烏白蠻中及于阗國也。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琉璃,主身熱目赤,以水浸令冷熨之。

    《韻集》曰:火齊珠也。

    《南州異物志》雲:琉璃本是石,以自然灰理之可為器,車渠、瑪瑙并玉石類,是西國重寶。

    《佛經》雲:七寶者,謂金、銀、琉璃、車渠、瑪瑙、玻璃、真珠是也。

    或雲珊瑚、琥珀。

    今瑪瑙碗上刻镂為奇工者,皆以自然灰又昆吾刀治之,自然灰,今時以牛皮膠作假者,非也。

    日華子雲:玻璃,冷,無毒。

     安心,止驚悸,明目,摩翳障。

     圖經曰:青琅,生蜀郡平澤。

    蘇恭注雲:琅乃有數種,是琉璃之類,火齊寶也。

    琅五色,其以青者入藥,為勝,出(音随)州以西烏白蠻中及于阗國也。

    今秘書中有《異魚圖》載,琅青色,生海中,雲海人于海底以網挂得之,初出水紅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竅如蟲蛀,擊之有金石之聲,乃與珊瑚相類。

    其說不同,人莫能的識。

    謹按《尚書·禹貢》:雍州厥貢球琳琅。

    《爾雅》雲:西北之美者,有昆侖墟之球琳琅焉。

    孔安國、郭璞皆以為石之似珠者。

    而《山海經》雲:昆侖山有琅,若然是石之美者,明瑩若珠之色,而其狀森植耳。

    大抵古人謂石之美者多謂之珠。

    《廣雅》謂琉璃、珊瑚,皆為珠是也。

    故《本經》一名青珠。

    而左太沖《蜀都賦》雲:青珠黃環。

    黃環是木,然引以相并者,亦謂其美如珠,而其類實木也。

    又如上所說,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圖乃雲海底得之。

    蓋珍瑰之物,山海谷俱産焉。

    今醫方家亦以難得而稀用也。

     唐本餘:味甘。

     衍義曰:青琅,《書》曰:三危既宅。

    三危,西裔之山也,厥貢唯球琳琅。

    孔穎達以謂琅石似玉。

    《新書》亦謂三苗、西戎。

    《西域記》雲:天竺國正出此物。

    陶隐居謂為木,名大丹名。

    既是大丹名,則《本經》豈可更言煮煉服之。

    又曰:可化為丹。

    陶不合遠引,非此琅也。

    《唐本》注雲:是琉璃之類。

    且琉璃火成之物,琅又非火成。

    《經》曰:生蜀郡平澤,安得同類言之,其說愈遠。

    且《佛經》所謂琉璃者,正如鬼谷珠之類,乃火成之物也,今人絕不見用。

     自然銅 自然鋼 味辛,平,無毒。

    療折傷,散血止痛,破積聚。

    生邕州山岩中出銅處,于坑中及石間采得,方圓不定,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号自然銅。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自然銅,涼。

    排膿消瘀血,續筋骨,治産後血邪,安心,止驚悸圖經曰:自然銅,生邕州山岩中出銅處,今信州、火山軍皆有之,于銅坑中及石間采之,方圓不定,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号自然銅。

    今信州出一種,如亂銅絲狀,雲在銅礦中,山氣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銀,如老翁須之類,入藥最好。

    火山軍者,顆塊如銅,而堅重如石,醫家謂之石,用之力薄。

    采無時。

    今南方醫者說,自然銅有兩、三體:一體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綴,至如鬥大者,色煌煌明爛如黃金、石,最上;一體成塊,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體如姜、鐵矢之類。

    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銅坑中,擊之易碎,有黃赤,有青黑者,煉之乃成銅也。

    據如此說,雖分析頗精,而未見似亂絲者耳。

    又雲:今市人多以石為自然銅,燒之皆成青焰如硫黃者是也。

    此亦有二、三種:一種有殼如禹餘糧,擊破其中光明如鑒,色黃類硫石也;一種青黃而有牆壁,或紋如束針;一種碎理如團砂者,皆光明如銅,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燒之皆成煙焰,頃刻都盡。

    今藥家多誤以此為自然銅,市中所貨往往是此。

    自然銅用多須,此乃畏火,不必形色,隻此可辨也。

     雷公雲:石髓鉛即自然銅也。

    凡使,勿用方金牙,其方金牙真似石髓鉛,若誤餌,吐煞人。

     石髓鉛,色似幹銀泥,味微甘。

    如采得,先捶碎,同甘草湯煮一伏時,至明漉出,攤令幹。

     入臼中搗了,重篩過,以醋浸一宿,至明,用六一泥泥瓷合子,約盛得二升以來,于文武火中養三日夜,才幹便用蓋蓋了,泥用火兩伏時,去土抉蓋,研如粉用。

    若修事五兩,以醋兩镒為度。

    丹房鏡源雲:可食之自然銅,出信州鉛山縣銀場銅坑中,深處有銅礦,多年礦氣結成,似馬勃,色紫重,食之苦澀,是真自然銅。

    今人隻以大碗石為自然銅,誤也。

    别說雲:謹按今辰州川澤中出一種形圓似蛇含,大者如胡桃,小者如栗,外青皮黑色光潤,破之與石無别,但比石不作臭氣爾,入藥用殊驗。

     衍義曰:自然銅,有人飼折翅雁,後遂飛去。

    今人打撲損,研極細,水飛過,同當歸、沒藥各半錢,以酒調,頻服,仍以手摩痛處。

     金牙 金牙 味鹹,無毒。

    主鬼疰,毒蠱,諸疰。

    生蜀郡,如金色者良。

     陶隐居雲:今出蜀漢,似粗金,大如棋子而方。

    又有銅牙亦相似,但外色黑,内色小淺,不入藥用。

    金牙唯合酒、散及五疰丸,餘方不甚須此。

    唐本注雲:金牙,離本處入土水中,久皆色黑,不可謂之銅牙也。

    此出漢中,金牙湍湍兩岸入石間,打出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久者皆黑。

    近南山溪谷、茂州、雍州亦有,勝于漢中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金牙石,君。

    治一切風,筋骨攣急,腰腳不遂。

    燒浸服之良。

    日華子雲:金牙石,味甘,平。

    治一切冷風氣,暖腰膝,補水髒,驚悸,小兒驚痫。

    入藥并燒淬去粗汁乃用。

     圖經曰:金牙,生蜀郡,今雍州亦有之。

    《本經》以如金色者良,而此物出于溪谷,在蜀漢江岸石間打出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

    葛洪治風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而飲之。

    古方亦有燒淬去毒入藥者。

    孫思邈治風毒及鬼疰,南方瘴氣,傳屍等,各有大小金牙散之類是也。

    又有銅牙,亦相似而外黑色,方書少見用者。

    小金牙酒,主風疰百病,虛勞,濕冷緩不仁,不能行步,近人用之多效,故着其法雲:金牙、細辛、地膚子、莽草、幹地黃、蒴根、防風、附子、茵芋、續斷、蜀椒各四兩,獨活一斤,十二物,金牙搗末,别盛練囊,餘皆薄切,并金牙共内大絹囊,以清酒四鬥漬之,密泥器口,四宿酒成,溫服二合,日三,漸增之。

     衍義曰:金牙,今方家絕不用。

    以此故,商客無利不販賣,醫者由是委而不用,兼所唯蜀郡有之,蓋亦不廣也。

    餘如《經》。

     銅礦石 味酸,寒,有小毒。

    主丁腫惡瘡,驢馬脊瘡,臭腋,石上水磨取汁塗之。

    其丁腫,末之敷瘡上,良。

    今按别本注雲:狀如姜石而有銅星,熔取銅也。

    (唐本先附) 銅弩牙 主婦人産難,血閉,月水不通,陰陽隔塞。

     陶隐居雲:即今人所用射者爾,取燒赤納酒中,飲汁,得古者彌勝。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聖惠方:治小兒吞珠錢而哽方:燒銅弩牙赤納水中,冷凍飲料其汁,立出。

    千金方:令易産。

     金星石 金星石 寒,無毒。

    主脾肺壅毒,及主肺損吐血、嗽血,下熱涎,解衆毒。

    今多出濠州。

    又有銀星石,主療與金星石大體相似。

    (新定) 圖經曰:金星石,生并州、濠州。

    寒,無毒。

    主脾、肺壅毒及肺損出血,嗽血,下熱涎,解衍義曰:金星石、銀星石,治大風疾。

    别有法,須燒用。

    金星石于蒼石内,外有金色麸片。

     銀星石,有如銀色麸片。

    又一種深青色,堅潤中有金色如麸片,不入藥,工人碾為器,或婦人首飾。

    餘如《經》。

     特生石 味甘,溫,有毒。

    主明目,利耳,腹内絕寒,破堅結及鼠,殺百蟲惡獸。

    久服延年。

    一名蒼石,一名鼠毒。

    生西域。

    采無時。

    (火煉之良,畏水。

    ) 陶隐居雲:舊鹳巢中者最佳,鹳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令熱。

    今不可得。

    唯用出漢中者,其外形紫赤色,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狀如齒者佳。

    《大散方》雲:又出荊州新城郡房陵縣,缥白色為好。

    用之亦先以黃土包燒之一日,亦可納斧孔中燒之,合玉壺諸丸用此。

    《仙經》不雲特生,則隻是前白石爾。

    唐本注雲:陶所說特生雲:中如齒臼形者是,今出梁州,北馬道戍澗中亦有之。

    形塊小于白石,而肌粒大數倍,乃如小豆許。

    白石粒細,若粟米爾。

     圖經文具石條下。

     握雪石 味甘,溫,無毒。

    主痼冷,積聚,輕身延年,多食令人熱。

    唐本注雲:出徐州西宋裡山。

    入土丈餘于爛土石間,黃白色,細軟如面。

    一名化公石,一名石腦。

    煉服别有法。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今據中品自有石腦一條,主治與此甚别,應似徐長卿一名鬼督郵之類也。

     圖經文具石條下。

     丹房鏡源:握雪石,幹汞,制汞并丹砂。

     梁上塵 主腹痛噎,中惡,鼻衄,小兒軟瘡。

    (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對雲:梁上塵,微寒。

    日華子雲:平,無毒。

     雷公雲:凡使,須去煙火遠,高堂殿上者,拂下,篩用之。

    外台秘要:治小便不通及胞轉。

    取梁上塵三指撮,以水服之。

    又方:治自缢死。

    用梁上塵如大豆,各納一個耳、鼻中,四處各一粒,極力齊吹之,即活。

    千金方:妒乳,梁上塵醋和塗之,亦治陰腫。

    又方:治婦人日月未足而欲産。

    取梁上塵、竈突煤二味,合方寸匕,酒服。

    千金翼:凡癰,以梁上塵、灰葵莖等分,用醋和敷之。

    子母秘錄:治橫生不可出。

    梁上塵,酒服方寸匕,亦治倒生。

    又方:治小兒頭瘡。

     梁上塵和油,取瓶下滓,以皂莢湯洗後塗上。

     土陰孽 味鹹,無毒。

    主婦人陰蝕,大熱,幹痂。

    生高山崖上之陰,色白如脂。

    采無時。

     陶隐居雲:此猶似鐘乳、孔公孽之類,故亦有孽名,但在崖上爾,今時有之,但不複采用。

    唐本注雲:此即土乳是也,出渭州鄣縣三交驿西北坡平地土窟中,見有六十餘坎昔人采處。

     用。

    今按:别本注雲:此則土脂液也,生于土穴,狀如殷孽,故名土陰孽。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今據《本經》所載,既與陶注同,而蘇說獨異,恐蘇亦未是。

     車脂 主卒心痛,中惡氣,以溫酒調及熱攪服之。

    又主婦人妒乳,乳癰,取脂熬令熱塗之,亦和熱酒服。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車脂,味辛,無毒。

    主鬼氣,溫酒烊令熱服之。

     聖惠方:治蝦蟆及蝌蚪蠱,得之心腹脹滿,口幹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而氣發。

    方用車轄脂半升以來,漸漸服之,其蠱即出。

    外台秘要:治耳膿血出。

    取車轄脂,綿裹塞耳中。

    千金方:治小兒驚啼。

    車轄脂如小豆許,納口中又臍中,瘥。

    别說雲:謹按車脂塗衣,衣不 (音工)中膏 主逆産,以膏畫兒腳底即正。

    又主中風,發狂。

    取膏如雞子大,以熱醋攪令消,服之。

    (今附) 千金方:治妊娠婦熱病方:取車脂服之,大良,随意服。

    又方:治妊娠腹中痛。

    燒車轄脂末,納酒中,随意服之。

    梅師方:治諸蟲入耳。

    取車脂塗耳孔中,自出。

    子母秘錄:治産後陰脫。

    燒車頭脂納酒中,分溫三服,亦治咳嗽。

     竈灰 主症瘕堅積,去邪惡氣。

     陶隐居雲:即今鐵竈中灰爾,兼得鐵力。

    以療暴症,大有效。

    臣禹錫等謹按唐本雲:貳車丸用之。

    陳藏器雲:竈突後黑土,無毒。

    主産後胞衣不下。

    末服三指撮,暖水及酒服之。

    天未明時取,至驗也。

    又雲:竈中熱灰和醋,熨心腹冷氣痛及血氣絞痛,冷即易。

     圖經文具鍛石條下。

     經驗方:治婦人崩中。

    用百草霜二錢,狗膽汁一處拌勻,分作兩服,以當歸酒調下。

    續十全方:治暴瀉痢。

    百草霜末,米飲調下二錢。

    杜壬方:治逆生,橫生,瘦胎,妊娠産前、産後虛損,月候不調,崩中。

    百草霜、白芷等分末。

    每服二錢,童子小便、醋各少許調勻,更以熱湯化開服,不過二服即瘥。

    治瘡頭瘡及諸熱瘡。

    先用醋少許和水,淨洗去痂,再用溫水洗,幹,百草霜細研,入膩粉少許,生油調塗,立愈。

     淋石 無毒,主石淋。

    此是患石淋人或于溺中出者,如小石,水磨服之,當得碎石随溺出。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淋石,暖。

     陳藏器雲:溺中出,正如小石,非他物也,候出時收之,淋為用最佳也。

    又主噎病吐食,俗 方解石 味苦、辛,大寒,無毒。

    主胸中留熱,結氣,黃膽,通血脈,去蠱毒。

    一名黃石。

    生方山。

    采無時。

    (惡巴豆。

    ) 陶隐居雲:按《本經》長石一名方石,療體亦相似,疑是此也。

    唐本注雲:此石性冷,療熱不減石膏也。

    今注此物大體與石膏相似,唯不附石而生,端然獨處,形塊大小不定,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得之敲破皆方解,故以為名。

    今沙州大鳥山出者佳。

     圖經文具石膏條下。

     礞石 治食積不消,留滞在髒腑,宿食症塊久不瘥及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症,攻刺心腹。

    得砂、巴豆、大黃、京三棱餘等良。

    可作丸服用之,細研為粉。

    一名青礞石。

    (新定) 姜石 姜石 味鹹,寒,無毒。

    主熱豌豆瘡,疔毒等腫。

    生土石間,狀如姜,有五種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以爛不碜(插荏切)者好,齊州曆城東者良。

    (唐本先附) 圖經曰:姜石,生土石間,齊州曆城來者良,所在亦有,今唯出齊州。

    其狀如姜,有五種,用色白者,以爛而不碜者好。

    采無時。

    崔氏療疔腫,單用白姜石末,和雞子清敷之,疔自出。

    乳癰塗之亦善。

    大凡石類,多主癰疽,北齊馬嗣明醫楊遵彥背瘡,取粗理黃石如鵝卵大,猛烈火燒令赤,内堿醋中,因有屑落醋裡,頻燒淬石,至盡,取屑曝幹,搗篩和醋塗之,立愈。

     劉禹錫謂之煉石法:用之敷瘡腫無不愈者。

    世人又傳麥飯石亦治發背瘡。

    麥飯石者,粗黃白,類麥飯,曾作磨者尤佳。

    中嶽山人呂子華方雲: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良久又燒,如此十遍,鹿角一具連腦骨者,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出即止,白蔹末與石末等分,鹿角倍之,三物同杵篩,令精細,取三年米醋,于铛中煎如魚眼沸,即下前藥調和,令如寒食饧,以篦敷于腫上,唯留腫頭如指面,勿令有藥,使熱氣得洩,如未有腫膿,即當内消,若已作頭,即撮令小。

    其病久,得此膏,直至肌肉爛落出筋骨者,即于細布上塗之,貼于瘡上,幹即易之,但中隔不穴者,即無不瘥。

    其瘡腫時,切禁手觸,其效極神異。

    此方,孫思邈《千金月令》已有之,與此大同小異,但此本論說稍備耳。

    又水中圓石,治背上忽腫,漸如盤子,不識名者,以水中圓石一、兩碗,燒令極熱,瀉入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