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石舊出下品,《本經》雲:生方山。

    陶隐居以為長石,一名方石,療體相似,疑是一物。

    蘇恭雲:療熱不減石膏。

    若然,似可通用,但主頭風不及石膏也。

     又今南方醫家着一說雲:按本草,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但方解石不因石,端然獨處。

     又雲,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

    又陶隐居謂:石膏皆在地中,雨後時時自出,取之皆如棋子,此又不附石生也。

    二說相反,未知孰是。

    今詳石膏既與方解石肌理、形段、剛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豈得功力相異也。

    但意今之所用石膏、方解者,自是方解石,石膏乃别是一物爾。

    今石膏中,時時有瑩澈可愛,有縱理,而不方解者,好事者或以為石膏,然據本草,又似長石。

    又有議者以謂青石間,往往有白脈貫澈類肉之有膏肪者,為石膏,此又本草所謂理石也。

    然不知石膏定是何物。

    今且根據市人用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堅考其實也。

    今密州九仙山東南隅,地中出一種石,青白而脆,擊之内有火,謂之玉火石,彼土醫人常用之。

    雲味甘、微辛,溫。

    療傷寒發汗,止頭目昏眩痛,功與石膏等。

    彼土人或以當石膏,故以附之。

     雷公雲:凡使,勿用方解石。

    方解石雖白,不透明,其性燥。

    若石膏出剡州茗山縣義情山,其色瑩淨如水精,性良善也。

    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搗成粉,以夾物羅過,生甘草水飛過了,水盡令幹,重研用之。

    外台秘要,骨蒸亦曰内蒸,所以言内者,必外寒内熱附骨也。

    其根在五髒六腑之中,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者。

    石膏十分,研如乳法,和水服方寸匕,日再,以體涼為度。

    肘後方葛氏療小便卒大數非淋,令人瘦。

    以石膏半斤搗碎,水一鬥,煮取五升,稍飲五合。

    梅師方:治熟油、湯、火燒瘡,痛不可忍。

    取石膏搗末細研,用粉,瘡愈。

    子母秘錄:治乳不下。

    以石膏三兩,水二升,煮之三沸。

    三日飲令盡,妙。

    太上八帝玄變經:石膏發汗。

    丹房鏡源:石膏,桂州者,可結汞。

    别說雲:謹按陶說出錢塘山中,雨後時時自出。

    今錢塘人乃鑿山以取之,甚多,搗為末,作齒藥貨用。

    浙人呼為寒水石,然入藥最勝他處者。

    今既鑿山石而取,乃是因石而生,即石膏也。

    陳藏器謂錢塘縣在平地,無石膏乃知陳不識錢塘,明矣。

     衍義曰:石膏,二書紛辨不決,未悉厥理。

    詳《本經》原無方解石之文,止緣《唐本》注:。

    《經》曰:生齊山山谷,及齊魯山、魯蒙山。

    采無時,即知他處者為非。

    今《圖經》中又以汾州者編入,前後人都不詳。

    《經》中所言細理白澤者良,故知不如是,則非石膏也。

    下有理石條中,《經》雲:如石膏順理而細,又可明矣。

    今之所言石膏、方解石,二者何等有順理細紋又白澤者。

    有是,則石膏也;無是,則非石膏也。

    仍須是《經》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藥,餘皆偏見,可略不取。

    仲景白虎湯中,服之如神。

    新校正仲景《傷寒論》後言,四月以後,天氣熱時,用白虎者是也。

    然四方氣候不齊,又歲中氣運不一,方所既異,雖其說甚雅,當此之時,亦宜兩審。

    若傷寒熱病,或大汗後,脈洪大,口舌躁,頭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熱,身痛倦怠,白虎湯服之無不效。

     金屑 金屑 味辛,平,有毒。

    主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髒,除邪毒瓦斯,服之神仙。

    生益州。

    采無時。

     陶隐居雲: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甯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

     辟惡而有毒,不煉,服之殺人。

    建平、晉安亦有金砂,出石中,燒熔鼓鑄為鍋,雖被火亦未熟,猶須更煉。

    高麗、扶南及西域外國成器皆煉熟,可服。

    《仙經》以醯、蜜及豬肪、牡荊、酒輩,煉餌柔軟,服之神仙。

    亦以合水銀作丹砂外,醫方都無用者,當是慮其有毒故也。

    《仙方》名金為太真。

    今注醫家所用皆煉熟,金箔及以水煎金器取汁用之,固無毒矣。

    按:陳藏器《拾遺》雲,嶺南人雲生金是毒蛇屎,此有毒。

    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猶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

    夫匠竊而吞者,不見有毒。

    其麸金出水沙中,毯上掏取,或鵝、鴨腹中得之,即便打成器物,亦不重煉。

    煎取金汁,便堪鎮心。

    此乃藏器傳聞之言,全非。

    按據皇朝收複嶺表詢其事于彼人,殊無蛇屎之事,入藥當必用熟金,恐後人覽藏器之言惑之,故此明辨。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黃金屑,金箔亦同。

    主小兒驚,傷五髒,風痫,失志,鎮心,安魂魄。

    楊損之雲:百煉者堪,生者殺人,水飲合膏,飲之即不煉。

    日華子雲:金,平,無毒。

    畏水銀。

    鎮心,益五髒,添精補髓,調利血脈。

     圖經曰:金屑,生益州。

    銀屑,生永昌。

    陶隐居注雲: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甯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

    而銀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生石中耳。

    蘇恭以為銀之與金,生不同處。

    金又出水中。

    陳藏器雲:生金是毒蛇屎,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猶若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

    麸金出水沙中,毯上淘取,或鵝、鴨腹中得之。

    今注以陳說為非是。

    然今饒、信、南、劍、登州出金處,采得金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狀者,或有若米豆粒者,若此類未經火,皆可為生金。

    其銀在礦中,則與銅相雜,土人采得之,必以鉛再三煎煉方成,故不得為生銀也。

    故下别有生銀條雲: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紋理粗錯,自然者真。

    今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滲溜成條,若絲發狀,土人謂之老翁須,似此者極難得。

    方書用生銀,必得此乃真耳。

    金屑,古方不見用者。

    銀屑,唯葛洪治癰腫五石湯用之。

    今人彌不用,唯作金銀箔入藥甚便。

    又金石淩、紅雪、紫雪輩,皆取金銀取汁,此亦通用經煉者耳。

     海藥雲:按《廣州記》雲:出大食國,彼方出金最多,凡是貨易并使金。

    金性多寒,生者有毒,熟者無毒。

    主癫痫,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渴,主利五髒邪氣,補心,并入箔于丸散服。

    《異志》雲:金生麗水。

    《山海經》說:諸山出金極多,不能備錄。

     蔡州出瓜子金,雲南山出顆塊金,在山石間采之。

    黔南、遂府、吉州水中并産麸金。

    又《嶺表錄異》雲:廣州含縣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麸金片,遂多養收屎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緻富矣。

    淮南子:陽燧見日,然而為火。

    許慎注雲:陽燧金也。

    取金杯無緣者,熟磨令熱,日中時日下以艾承氣,則燃得火也。

    太清服煉靈砂法:金所禀于中宮陰已之魄,性本剛,服之傷損肌。

    寶藏論:凡金有二十件:雄黃金、雌黃金、曾青金、硫黃金、土中金、生鐵金、熟鐵金、生銅金、石金、砂子金、土碌砂子金、金母砂子金、白錫金,黑鉛金、朱砂金,以上十五件,唯隻有還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餘外并皆是假。

    丹房鏡源:楚金出漢江五溪,或如瓜子形,雜衆金,帶青色。

    若天生牙,亦曰黃牙。

    若制水銀,朱砂成器為利術,不堪食,内有金氣毒也。

    青霞子《金液還丹論》:金未增年。

    又,黃金,破冷除風。

     衍義曰:金屑,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如玉漿之義同。

    二《經》不解屑為未盡,蓋須烹煉,屑為箔,方可研屑入藥。

    陶隐居雲: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若非屑成箔,焉能以水銀和成泥也?獨不言金屑,亦其缺也。

    生金有毒,至于殺人,仍為難解。

    有中其毒者,唯鹧鸪肉可解,若不經屑,則不可用。

    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

    其金色深赤黃。

    麸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淺黃。

    此等皆是生金也,得之皆當銷煉。

    麸金耗折少,塊金耗折多。

    入藥當用塊金,色既深,則金氣足,餘更防罨制成及點化者;如此,焉得更有造化之氣也。

    若本朝張永德,字抱一,并州人,五代為潞帥,淳化二年改并州。

    初寓睢陽,有書生鄰居卧病,永德療之獲愈。

    生一日就永德求汞五兩,即置鼎中,煮成中金。

    永德懇求藥法,生曰:君當貴,吾不吝此,慮損君福。

    工畢升言:祥符年,嘗在禁中為方士王捷金,以鐵為金,凡百餘兩為一餅,輻解為八段,謂之鴉嘴金。

    初自治中出,色尚黑。

    由是言之,如此之類,乃是水銀及鐵,用藥制成,非造化所成,功治焉得不差殊?如惠民局合紫雪用金,蓋假其自然金氣爾。

    然惡錫。

    又東南方金色深,西南方金色淡,土地所宜也,入藥故不如色深者。

    然得餘甘子則體柔,亦相感爾。

     銀屑 銀屑 味辛,平,有毒。

    主安五髒,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輕身長年。

    生永昌。

    采無時。

     陶隐居雲:銀之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是生石中。

    煉餌法亦相似。

    今醫方合鎮心丸用之,不可正服爾。

    為屑,當以水銀研令消也。

    永昌本屬益州,今屬甯州。

    《仙經》又有服煉法,此當無正主療,故不為本草所載。

    古者名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

    今銅有生熟,煉熟者柔赤,而本草并無用。

    今銅青及大錢皆入方用,并是生銅,應在下品之例也。

    唐本注雲: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兼出水中。

    方家用銀屑,當取見成銀箔,以水銀消之為泥。

    合硝石及鹽研為粉,燒出水銀,淘去鹽石,為粉極細,用之乃佳。

    不得已磨取屑爾。

    且銀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為勝,此外多錫穢為劣。

    高麗作貼者雲:非銀礦所出,然色青不如虢州者。

     又有黃銀,《本經》不載,俗雲為器辟惡,乃為瑞物。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銀屑,君。

    銀箔同。

    主定志,去驚痫,小兒癫疾狂走之病。

     圖經文具金屑條下。

     海藥雲:謹按《南越志》雲:出波斯國,有天生藥銀,波斯國用為試藥、指環。

    大寒,無主堅筋骨,鎮心,明目,風熱,癫疾等。

    并入箔于丸散服之。

    又燒朱粉甕下,多年沉積有銀,号杯鉛銀,光軟甚好,與波斯銀功力相似,隻是難得。

    今時燒煉家,每一斤生鉛,隻煎得一、二铢。

    《山海經》雲:東北樂平郡黨少山出銀甚多。

    黔中生銀,體骨硬,不堪入藥。

    又按《唐貞觀政要》雲:十年,有理書禦史權萬紀奏曰:宣、饒二州諸山,極有銀坑,采之甚是利益。

    太宗曰:朕貴為天子,無所乏少,何假取呼?是知彼處出銀也。

    子母秘錄,始娠,卒腰背痛如折。

    銀一兩,水三升,煎取二升,飲之。

    太上八帝玄變經:銀屑益壽。

    青霞子《金液還丹論》:銀,破冷除風。

     衍義曰:銀屑,金條中已解屑義,銀本出于礦,須煎煉而成,故名熟銀,所以于後别立生銀條也。

    其用與熟銀大同。

    世有術士,能以朱砂而成者,有鉛、汞而成者,有焦銅而成者,不複更有造化之氣,豈可更入藥?既有此類,不可不區别。

    其生銀,即是不自礦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謂之老翁須,亦取像而言之耳。

    然銀屑《經》言有毒,生銀《經》言無毒。

    釋者漏略不言。

    蓋生銀已生發于外,無蘊郁之氣,故無毒。

    礦銀尚蘊蓄于石中,郁結之氣,全未敷暢,故言有毒。

    亦惡錫。

     生銀 生銀 寒,無毒。

    主熱狂驚悸,發痫恍惚,夜卧不安,谵語,邪氣鬼祟。

    服之明目,鎮心,安神定志。

    小兒諸熱丹毒,并以水磨服,功勝紫雪。

    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紋理粗錯,自然者真。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雲:生銀,味辛。

    日華子雲:冷,微毒。

    畏石亭脂、磁石。

    治小兒中惡,熱毒煩悶。

    并水磨服,忌生血。

    又雲朱砂銀,冷,無毒。

    畏石亭脂、磁石、鐵。

    延年益色,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

    治中惡蠱毒,心熱煎煩,憂忘虛劣。

    忌一切血。

     圖經文具金屑條下。

     雷公雲:金、銀、銅、鐵氣,凡使,在藥中用時,即渾安置于藥中,借氣生藥力而已,勿誤藥中用,消人脂也。

    千金翼:治身有赤疵,常以銀揩令熱,不久漸漸消。

    抱樸子:銀但不及金玉,可以地仙也。

    服之法:麥漿化之,亦可以朱草酒餌之,亦可以龍膏餌煉之。

    然日三服,服辄大如彈丸,然非清貧道士所能得也。

    太清服煉靈砂法:銀禀西方辛陰之神,結精而為質,性戾,服之傷肝。

    寶藏論雲:夫銀有一十七件:真水銀銀、白錫銀、曾青銀、土碌銀、丹陽銀、生鐵銀、生銅銀、硫黃銀、砒霜銀、雄黃銀、雌黃銀、石銀,唯有至藥銀、山澤銀、草砂銀、母砂銀、黑鉛銀五件是真,外餘則假。

    銀坑内石縫間有生銀迸出如布線,土人曰老翁須,是正生銀也。

    丹房鏡源:銀生洛平盧氏縣,褐色石打破,内即白。

    生于鉛坑中,形如筍子。

     此有變化之道。

    亦曰自然牙,亦曰生鉛,又曰自然鉛,可為利術,不堪食,鉛内銀性有毒,可用結砂子。

     衍義文具銀屑條下。

     靈砂 味甘,性溫,無毒。

    主五髒百病,養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益精神,殺精魅惡鬼氣。

    久服通神明,不老輕身神仙,令人心靈。

    一名二氣砂。

    水銀一兩,硫黃六铢細研,先炒作青砂頭,後入水火既濟爐,抽之如束針紋者,成就也。

    惡磁石,畏鹹水。

     茅亭話:楊子度餌猢狲靈砂,辄會人語,然可教好事者知之,多以靈砂飼猢狲、鹦鹉、犬、等教之。

    青霞子:靈砂,若草伏得住火,成汁不折,可療風冷。

    用作母砂,子匮為銀,若把五金折不成汁,不堪。

     水銀粉 味辛,冷,無毒。

    畏磁石、石黃。

    通大腸,轉小兒疳,并瘰,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風瘡瘙癢。

    又名汞粉、輕粉、峭粉,忌一切血。

    (新補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 圖經文具水銀條下。

     經驗方:治小兒吃泥KT肚。

    膩粉一分,用沙糖搜和丸如麻子大。

    空心米飲下一丸,良久瀉出泥,瘥。

    孫用和:治虛風。

    不二散:膩粉一兩,用湯煎五度如茶腳,慢火上焙幹,麝香半兩,細研如粉。

    每服一字,溫水調。

    但是風,臨時服半錢或一錢匕,看虛實加減。

    又方:治血痢。

    膩粉五錢,定粉三錢,同研勻,用水浸蒸餅心少許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七丸或十丸。

    艾一枝,水一盞,煎湯下,艾湯多亦妙。

     衍義曰:水銀粉,下涎藥,并小兒涎潮、螈多用。

    然不可常服及過多,多則其損兼行。

     若兼驚,則尤須審慎。

    蓋驚為心氣不足,不可下,下之裡虛,驚氣入心不可治。

    若其人本虛,便須禁此一物,慎之至也。

     磁石 磁石 味辛、鹹,寒,無毒。

    主周痹。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凡痹,随血脈上下,不能左右去者,為周痹。

    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除大熱,煩滿及耳聾,養腎髒,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頸核,喉痛,小兒驚痫。

    煉水飲之,亦令人有子。

    一名玄石,一名處石。

    生泰山川谷及慈山山陰,有鐵處則生其陽。

    采無時。

    (柴胡為之使,殺鐵毒,惡牡丹、莽草,畏黃石脂。

    ) 陶隐居雲:今南方亦有,好者能懸吸針,虛連三、四為佳。

    殺鐵毒,消金。

    《仙經》、《丹方》、《黃白術》中多用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雲:吸鐵虛連十數針,乃至一、二斤刀器,回轉不落。

    南州異物志雲: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外徼人乘舶皆以鐵葉锢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

    吳氏雲:磁石一名磁君。

    藥性論雲:磁石,臣,味鹹,有小毒。

    能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加而用之。

    陳藏器雲:磁石毛,味鹹,溫,無毒。

    主補絕傷,益陽道,止小便白數,治腰腳,去瘡,長肌膚,令人有子,宜入酒。

    出相州北山。

    磁石毛,鐵之母也。

    取鐵如母之招子焉。

    《本經》有磁石,不言毛。

    毛、石功狀殊也。

    又言磁石寒,此彌誤也。

    日華子雲:磁石,味甘、澀,平。

    治眼昏,筋骨羸弱,補五勞七傷,除煩躁,消腫毒,小兒誤吞針鐵等。

    即細末,筋肉莫令斷,與磁石同下之。

     圖經曰:磁石,生泰山山谷及磁山山陰,有鐵處則生其陽。

    今磁州、徐州及南海旁山中,皆有之。

    磁州者歲貢最佳,能吸鐵虛連十數針,或一、二斤刀器回轉不落者尤真。

    采無時。

    其石中有孔,孔中黃赤色,其上有細毛,性溫,功用更勝。

    謹按《南州異物志》雲: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大舟以鐵葉锢之者,至此多不得過。

    以此言之,海南所出尤多也。

    按磁石一名玄石,而此下自有玄石條,雲生泰山之陽,山陰有銅,銅者雌,鐵者雄。

    主療頗亦相近,而寒溫銅鐵畏惡乃别。

    蘇恭以為鐵液也。

    是磁石中無孔,光澤純黑者,其功劣于磁石,又不能懸針。

    今北蕃以磁石作禮物,其塊多光澤,又吸針無力,疑是此石,醫方罕用。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玄中石并中麻石。

    此石之二真相似磁石,隻是吸鐵不得。

    中麻石心有,皮粗,是鐵山石也。

    誤服之,令人有惡瘡不可療。

    夫欲驗者,一斤磁石,四面隻吸鐵一斤者,此名延年沙;四面隻吸得鐵八兩者,号曰續采石;四面隻吸得五兩以來者,号曰磁石。

     若夫修事一斤,用五花皮一镒,地榆一镒,故綿十五兩,三件并細锉,以槌于石上,碎作二、三十塊了。

    将磁石于瓷瓶子中,下草藥,以東流水煮三日夜,然後漉出拭幹,以布裹之,向大石上再槌,令細了,卻人乳缽中研細如塵,以水沉飛過了,又研如粉用之。

    聖惠方:治小兒誤吞針。

    用磁石如棗核大,磨令光,鑽作竅,絲穿,令含,針自出。

    外台秘要:療疔腫。

     取磁石搗為粉,酽醋和,封之,根即立出,瘥。

    錢相公箧中方療誤吞錢。

    以磁石棗許大一塊,含之立出。

    鬼遺方:治金瘡腸出欲入之。

    磁石、滑石各三兩為末,以白米飲調方寸匕服,日再服。

    沈存中筆談:磁石指南。

    丹房鏡源:磁石四兩,協物上者,伏丹砂,養汞,去銅暈,軟硬汞堅頑之物。

    服食不可長久,多服必有大患。

    青霞子:磁石毛,治腎之疾。

     衍義曰:磁石,色輕紫,石上皲澀,可吸連針鐵,俗謂之鐵石。

    養益腎氣,補填精髓,腎虛耳聾目昏皆用之。

    入藥,須燒赤醋淬。

    其玄石,即磁石之黑色者也,多滑淨。

    其治體大同小異,不可不分而為二也。

    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

    其法取新纩中獨縷,以半芥子許蠟,綴于針腰,無風處垂之,則針常指南。

    以針橫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