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緊,嗍氣通之。
經驗方縮小便。
以顆塊雌黃一兩半,研如粉,幹姜半兩切碎,入鹽四大錢同炒,令幹姜色黃,同為末,幹蒸餅入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鬥門方:治肺勞咳嗽。
以雌黃一兩,入瓦盒内,不固濟,坐盒子于地上,用灰培之,周匝令實,可濃二寸。
以炭一斤簇定,頂以火之,三分去一,退火待冷,出,研如面,用蟾酥為丸如粟大。
每日空心杏仁湯下三丸,瘥。
勝金方治久嗽,暴嗽,勞嗽。
金栗丸:葉子雌一兩研細,用紙筋泥固濟,小盒子一個令幹,勿令泥濃。
将藥入盒子内,水調赤石脂封盒子口,更以泥封之,候幹,坐盒子于地上,上面以未入窯瓦坯子彈子大,擁盒子,令作一尖子,上用炭十斤簇定,頂上着火一熨鬥籠起,令火從上漸熾,候火消三分去一,看瓦坯通赤則去火,候冷開盒子取藥,當如鏡面,光明紅色。
入乳缽内細研,湯浸蒸餅心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三丸、五丸,甘草水服。
服後睡良久,妙。
寶藏論:雌黃伏住火,胎色不移,熔成汁者,點銀成金,點銅成銀,丹房鏡源:黃,背陰者雌也,純柔者亦可幹錄,舶上血者上,湖南者次。
青者本性,葉子上者可轉硫黃,伏粉霜,記之不可誤使。
青霞子雲:雌黃,辟邪去惡。
衍義曰:雌黃,入藥最稀,服石者宜審谛。
治外功多,方士點化術多用,亦未聞終始如何。
畫工或用之。
食鹽 食鹽圖一 食鹽圖二 味鹹,溫,無毒。
主殺鬼蠱邪疰毒瓦斯,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
多食傷肺,喜咳。
陶隐居雲: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
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樹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
州鹽苦。
不知其為療體複有優劣否?西方、北方人,食不耐鹹,而多壽少病,好顔色。
東方、南方人,食絕欲鹹,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則傷肺之效矣。
然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緻朽爛。
所施處各有所宜也。
今注:《唐本》原在米部,今移。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也。
藥性論雲:鹽,有小毒。
能殺一切毒瓦斯,鬼疰氣。
主心痛中惡,或連腰臍者。
鹽如雞子大,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主小兒卒不尿,安鹽于臍中灸之。
面上五色瘡,鹽湯綿浸拓瘡上,日五、六度易,瘥。
又和槐白皮切蒸,治腳氣。
又空心揩齒,少時吐水中洗眼,夜見小字,良。
治婦人隐處疼痛者,鹽青布裹熨之。
主鬼疰,屍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兼主火灼瘡。
陳藏器雲:按鹽本功外,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腑髒,消宿物,令人壯健。
人卒小便不通,炒鹽納臍中,即下。
陶公以為損人,斯言不當。
且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内,何處無之。
唯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
日華子雲:暖水髒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消食,滋五味,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
小兒疝氣并内腎氣,以葛袋盛于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拈抖盡,即疾當愈。
圖經曰:食鹽,舊不着所出州郡。
陶隐居雲: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有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
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河東鹽,今解州、安邑兩池所種鹽最為精好,是也。
又有并州兩監末鹽,乃刮堿煎煉,不甚佳,其鹹蓋下品所着鹵堿,生河東鹽池者,謂此也。
下品又有大鹽,生邯鄲及河東池澤。
蘇恭雲:大鹽即河東印鹽,人之常食者,形粗于末鹽,乃似今解鹽也。
解人取鹽,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臨南風急,則宿昔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
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台、明、泉、福、廣、瓊、化諸州官場煮海水作之,以給民食者,又謂之澤鹽,醫方所謂海鹽是也。
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或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廣丈深尺,平底,置于竈,皆謂之鹽盤。
《南越志》所謂織篾為鼎,和以牡蛎也。
然後于海濱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于其上。
每潮汐沖沙,鹵堿淋于坑中。
水退則以火炬照之,鹵氣沖火皆滅,因取海鹵注盤中煎之,頃刻而就。
管子曰:齊有渠展之鹽,伐菹薪煮海水征積之,十月始生,至于正月成三萬是也。
菹薪謂以茅菹燃火也。
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西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
西羌山鹽、胡中水鹽者,即下條雲光明鹽,生鹽州。
下品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
酒泉福祿城東南角。
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
然羌胡之鹽種類自多。
陶注又雲: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之類,今人不能遍識。
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疑此即戎鹽。
而《本經》雲:北海青,南海赤,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
北胡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于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
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于匣中,與鹽枕并作禮贽,不知是何色類。
又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雲即光明鹽也。
醫方所不用,故不能盡分别也。
又通、泰、海州并有停戶刮堿,煎鹽輸官,如并州末鹽之類,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其味乃優于并州末鹽也。
濱州亦有人戶煎煉草土鹽,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但可啖馬耳。
又下有綠鹽條雲;以光明鹽、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綠色,真者出焉耆國,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今不聞識此者,醫方亦不用。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雲:元和十一年十月得幹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鬥許,氣即絕。
河南房偉傳此湯,入口即吐,絕氣複通。
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
劉禹錫《傳信方》着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一升搗末,納粗瓷瓶中實,築泥頭訖,初以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其鹽冷即凝,破瓶取之。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兩和麸熬令熟,巴豆二大兩,去心膜,紙中熬令油出,須生熟得所,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各用研搗成熟藥,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時服。
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并得。
服後多吃茶汁行藥力。
心痛,酒下,入口便止。
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後便止。
鬼瘧,茶飲下。
骨熱,白蜜湯下。
忌冷漿水。
合藥久則丸稍加令大。
凡服藥後吐痢,勿怪。
服藥一日,忌口兩日,吐痢若多,即煎黃連汁服止之。
平旦服藥,至小食時以來,不吐痢者,或遇殺藥人,即更服一、兩丸投之。
其藥冬中合,臘月尤佳,瓷合子中盛貯,以臘紙封之,勿令洩氣。
清河崔能雲:合得一劑,可救百人。
天行時氣,卒急覓諸藥不得,又恐過時,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諸藥可求,但将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樸硝數兩,曾試有效。
宜行于闾裡間及所使輩,若小兒、女子不可服多,被攪作耳。
唐方又有藥鹽法,出于張文仲。
唐之士大夫多作之。
食療:蠼尿瘡,鹽三升,水一鬥,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掩瘡上。
又,治一切氣及腳氣,取鹽三升,蒸,候熱分裹,近壁,腳踏之,令腳心熱。
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腳氣。
夜夜與之良。
又,以皂莢兩梃,鹽半兩,同燒令通赤,細研。
夜夜用揩齒。
一月後有動者齒及血齒,并瘥,其齒牢固。
聖惠方:治小兒臍風濕。
以鹽二兩,豉二合,相和爛搗,捏作餅子如錢大,安新瓦上炙令熱,以熨臍上,瘥。
亦用黃柏藥末敷之。
又方,治肝風虛,轉筋入腹。
以鹽半斤,水煮少時,熱漬之佳。
外台秘要,治胸心痰飲,傷寒熱病,瘴瘧須吐者。
以鹽末一大匙,以水或暖湯送下,須臾則吐。
吐不快,明旦更服,甚良。
又方,治天行後兩脅脹滿,小便澀。
熬鹽熨臍下。
又方,主風,身體如蟲行。
鹽一鬥,水一石,煎減半,澄清溫洗三、五度,治一切風。
千金方,治齒龈宣露。
每旦撚鹽納口中,以熱水含嗽齒百遍,不過五日齒即牢密。
又方主逆生。
以鹽塗兒足底,又可急搔爪之。
千金翼:治諸瘡癬初生,或始痛時。
以單方救不效,嚼鹽塗之妙。
肘後方治中風,但腹中切痛。
以鹽半斤,熬令水盡,着口中,飲熱湯二升,得吐愈。
又方:齒疼,龈間出血,極驗。
以鹽末,每夜濃封齒龈上,有汁瀝盡乃卧。
其汁出時,仍叩齒勿住。
不過十夜,疼、血止。
更久尤佳。
長慎豬肉、油菜等。
又方:卒得風,覺耳中恍恍者。
急取鹽五升,甑蒸使熱,以耳枕之,冷複易。
又方:治耳卒疼痛,以鹽蒸熨之。
又方:手足忽生疣目。
以鹽敷疣上,令牛舐之,不過三度,又方:治金瘡中風。
煎鹽令熱,以匙抄瀝,取水,熱瀉瘡上。
冷更着,一日許勿住,取瘥,大效。
又方: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
宜服溫湯,熬鹽熨之。
又,炙枳實熨之妙。
經驗方:治蚯蚓咬。
濃作鹽湯,浸身數遍,瘥。
浙西軍将張韶為此蟲所咬,其形如大風,眉須皆落。
每夕蚯蚓鳴于體,有僧教以此方,愈。
梅師方治心腹脹堅,痛悶不安,雖未吐下,欲死。
以鹽五合,水一升,煎令消,頓服。
自吐下,食出即定,不吐更服。
又方,治金中經脈傷皮及諸大脈,血出多,心血冷則殺人。
宜炒鹽三撮,酒調服之。
又方,治蜈蚣咬人痛不止。
嚼鹽沃上及以鹽湯浸瘡,極妙。
其蜈蚣有赤足者螫人,黃足者痛甚。
又方,治熱病,下部有蟲生瘡。
熬鹽綿裹熨之,不過三度,瘥。
孫真人食忌主眯眼者。
以少鹽并豉,置水視之,立出。
又方主卒喉中生肉。
以綿裹箸頭柱鹽揩,日六、七度,易,又方,主卒中屍遁,其狀腹脹氣急沖心或塊起,或牽腰脊者是。
服鹽湯取吐。
食醫心鏡:鹽,主殺鬼蠱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
黃帝雲:食甜瓜竟食鹽成霍亂。
又,主大小腸不通。
取鹽和苦酒,敷臍中,幹即易。
廣利方:治氣淋,臍下切痛。
以鹽和醋調下。
集驗方:主毒箭。
以鹽貼瘡上,灸鹽三十壯,瘥。
範汪方主轉筋。
以鹽一升,水一升半作湯,洗漬之。
又方:主目中淚出不得開即刺痛方:以鹽如大豆許,納目中,習習,去鹽,以冷水數洗目瘥。
産寶方治妊娠心腹痛,不可忍。
以一斤鹽,燒令赤,以三指取一撮酒服瘥。
子母秘錄:小兒撮口,鹽、豉臍上灸之。
後魏李孝伯傳鹽九種,各有所宜。
白鹽主上所自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以酒服六铢。
素問:鹹傷血,發渴之證。
丹房鏡源:鹽消作汁,拒火之力。
衍義曰:食鹽,《素問》曰:鹹走血。
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故可知矣。
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北狄用以淹屍,取其不壞也,至今如此。
若中蚯蚓毒,當以鹽洗沃,亦宜湯化飲汁。
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池鹽為佳。
齒縫中多出血,常以鹽湯嗽,即已。
益齒走血之驗也。
水銀 水銀 味辛,寒,有毒。
主疥,痂瘍白秃,殺皮膚中虱,堕胎,除熱。
以敷男子陰,陰消無氣。
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複為丹。
久服神仙不死。
一名汞。
生符陵平土,出于丹砂。
(畏磁石。
) 陶隐居雲:今水銀有生熟。
此雲生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最勝。
出于丹砂者,是今燒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濁,不及生者。
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
還複為丹,事出《仙經》。
酒和日曝,服之長生。
燒時飛着釜上灰,名汞粉,俗呼為水銀灰,最能去虱。
唐本注雲:水銀出于朱砂,皆因熱氣,未聞朱砂腹中自出之者。
火燒飛取,人皆解法。
南人蒸取之,得水銀雖少,而朱砂不損,但色少變霍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水銀,本功外,利水道,去熱毒。
入耳能食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昔北齊徐王療攣病,以金物火炙熨之。
水銀得金當出蝕金,候金色白者是也,如此數度,并瘥也。
臣禹錫等謹按廣雅雲:銀謂之(紅董切)。
藥性論雲:水銀,君,殺金、銅毒,女也,有大毒。
朱砂中液也,此還丹之元母,神仙不死之藥。
伏煉五金為泥,生能堕胎。
主療疥等,緣殺蟲。
日華子雲:水銀,無毒。
治天行熱疾,催生,下死胎,治惡瘡,除風,安神鎮心。
鍍金燒粉人多患風,或大段使作,須飲酒,并肥豬肉及服鐵漿,可禦其毒。
圖經曰:水銀,生符陵平土,今出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而秦州乃來自西羌界。
《經雲:出于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爐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養,則煙飛于上,水銀溜于下,其色小白濁,陶隐居雲: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
今不聞有此。
至于西羌來者,彼人亦雲如此燒。
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于一山自折裂,人采得砂石,皆大塊如升鬥,碎之乃可燒,故西來水銀極多于南方者。
謹按《廣雅》水銀謂之,丹竈家乃名汞,蓋字亦通用耳。
其爐蓋上灰亦名汞粉是也。
又飛煉水銀為輕粉,醫家下膈最為要藥。
服者忌血,以其本出于丹砂故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草中取者,并舊朱漆中者,勿用經别藥制過者,勿用在屍過者、半生半死者。
其水銀若在朱砂中産出者,其水銀色微紅,收得後用胡蘆收之,免遺失。
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
若修十兩,用前二味汁各七镒,和合煮足為度。
聖惠方:誤吞銀環子、钗子。
以半兩服之,再服即出。
經驗後方:治心風秘。
水銀一兩,藕節八個,先研藕節令細,次入水銀同研成沙子,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一、二服瘥。
梅師方:治胎死腹中不出,其母氣絕。
以水銀二兩吞之,立出,又方治難産,以水銀二兩,先煮之,後服立瘥。
又方治痔,谷道中蟲癢不止。
以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拈如棗形狀,薄綿片裹,納下部,明日蟲出。
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
漢武帝内傳曰:封君達,隴西人。
初服黃連五十餘年。
入烏峰山,服水銀百餘年,還鄉裡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太清服煉靈砂法:汞禀五陽神之靈,精會符合為體,故能輕飛玄化,感遇萬靈。
丹房鏡源:可以勾金,可為湧泉匮,蓋藉死水銀之氣也。
衍義曰: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慎,有毒故也。
婦人多服絕娠。
今人治小兒驚熱涎潮,往往多用。
《經》中無一字及此,亦宜詳谛。
得鉛則凝,得硫黃則結,并棗肉研之則散。
别法為膩粉,粉霜唾研斃虱。
銅得之則明,灌屍中,則令屍後腐。
以金、銀、銅、鐵置其上則浮,得紫河車則伏。
唐·韓愈雲:太學博士李幹,遇信安人方士柳贲,能燒水銀為不死藥。
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服之下血。
比四年,病益急,乃死。
餘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
在文書所記,及耳聞傳者不說。
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
工部尚書歸登,自說:既服水銀得病,若有燒鐵杖,自颠貫其下,摧而為火,射竅節以出,狂痛号呼,乞絕。
其茵席得水銀,發且止,唾血,十數年以斃。
殿中禦史李虛中,疽發其背死。
刑部尚書李遜謂餘曰:我為藥誤。
遂死。
刑部侍郎李建,一旦無病死。
工部尚書孟簡邀我于萬州,屏人曰:我得秘藥,不可獨,不死,今遺子一器,可用棗肉為丸服之。
别一年而病。
後有人至,訊之,曰:前所服藥誤,方且下之,下則平矣。
病二歲卒。
東川節度禦史大夫盧坦,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
金吾将軍李道古,以柳贲得罪,食贲藥,五十死海上。
此可為誡者也。
蕲不死,乃速得死,謂之智者,不可也。
五谷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禦,人相濃勉,必曰強食。
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當務減節,臨死乃悔。
嗚呼,哀也已!今有水銀燒成丹砂,醫人不曉,研為藥衣,或入藥中,豈不違誤,可不慎哉? 石膏 石膏 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
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産乳,金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隔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一名細石,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
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
采無時。
(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 陶隐居雲: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
今出錢塘縣,皆在地中,雨後時時自出,取之皆如棋子,白澈最佳。
彭城者亦好。
近道多有而大塊,用之不及彼。
《仙經》不須此。
唐本注雲: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而以未破為異。
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
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石不因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
今人以此為石膏,療風去熱雖同,而解饑發汗不如真者。
臣禹錫謹按藥性論雲:石膏,使,惡巴豆,畏鐵。
能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
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
治唇口幹焦。
和蔥煎茶去頭痛。
蕭炳雲:石膏,臣。
陳藏器雲:陶雲出錢塘縣中。
按:錢塘在平地,無石膏,陶為錯注。
蘇又注五石脂雲:五石脂中又有石膏,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勝鐘乳。
與此石膏,乃是二物同名耳,不可混而用之。
日華子雲: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通亮,理如雲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圖經曰石膏,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今汾、孟、虢、耀州,興元府亦有之。
生于山石上,色至瑩白,其黃者不堪。
此石與方解石絕相類,今難得真者,用時唯取未破者以别之。
其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獨處,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棱。
石膏自然明瑩如玉石,此為異也。
采無時。
方解
經驗方縮小便。
以顆塊雌黃一兩半,研如粉,幹姜半兩切碎,入鹽四大錢同炒,令幹姜色黃,同為末,幹蒸餅入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鬥門方:治肺勞咳嗽。
以雌黃一兩,入瓦盒内,不固濟,坐盒子于地上,用灰培之,周匝令實,可濃二寸。
以炭一斤簇定,頂以火之,三分去一,退火待冷,出,研如面,用蟾酥為丸如粟大。
每日空心杏仁湯下三丸,瘥。
勝金方治久嗽,暴嗽,勞嗽。
金栗丸:葉子雌一兩研細,用紙筋泥固濟,小盒子一個令幹,勿令泥濃。
将藥入盒子内,水調赤石脂封盒子口,更以泥封之,候幹,坐盒子于地上,上面以未入窯瓦坯子彈子大,擁盒子,令作一尖子,上用炭十斤簇定,頂上着火一熨鬥籠起,令火從上漸熾,候火消三分去一,看瓦坯通赤則去火,候冷開盒子取藥,當如鏡面,光明紅色。
入乳缽内細研,湯浸蒸餅心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三丸、五丸,甘草水服。
服後睡良久,妙。
寶藏論:雌黃伏住火,胎色不移,熔成汁者,點銀成金,點銅成銀,丹房鏡源:黃,背陰者雌也,純柔者亦可幹錄,舶上血者上,湖南者次。
青者本性,葉子上者可轉硫黃,伏粉霜,記之不可誤使。
青霞子雲:雌黃,辟邪去惡。
衍義曰:雌黃,入藥最稀,服石者宜審谛。
治外功多,方士點化術多用,亦未聞終始如何。
畫工或用之。
食鹽 食鹽圖一 食鹽圖二 味鹹,溫,無毒。
主殺鬼蠱邪疰毒瓦斯,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
多食傷肺,喜咳。
陶隐居雲: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
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樹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
州鹽苦。
不知其為療體複有優劣否?西方、北方人,食不耐鹹,而多壽少病,好顔色。
東方、南方人,食絕欲鹹,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則傷肺之效矣。
然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緻朽爛。
所施處各有所宜也。
今注:《唐本》原在米部,今移。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也。
藥性論雲:鹽,有小毒。
能殺一切毒瓦斯,鬼疰氣。
主心痛中惡,或連腰臍者。
鹽如雞子大,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主小兒卒不尿,安鹽于臍中灸之。
面上五色瘡,鹽湯綿浸拓瘡上,日五、六度易,瘥。
又和槐白皮切蒸,治腳氣。
又空心揩齒,少時吐水中洗眼,夜見小字,良。
治婦人隐處疼痛者,鹽青布裹熨之。
主鬼疰,屍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兼主火灼瘡。
陳藏器雲:按鹽本功外,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腑髒,消宿物,令人壯健。
人卒小便不通,炒鹽納臍中,即下。
陶公以為損人,斯言不當。
且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内,何處無之。
唯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
日華子雲:暖水髒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消食,滋五味,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
小兒疝氣并内腎氣,以葛袋盛于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拈抖盡,即疾當愈。
圖經曰:食鹽,舊不着所出州郡。
陶隐居雲: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有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
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河東鹽,今解州、安邑兩池所種鹽最為精好,是也。
又有并州兩監末鹽,乃刮堿煎煉,不甚佳,其鹹蓋下品所着鹵堿,生河東鹽池者,謂此也。
下品又有大鹽,生邯鄲及河東池澤。
蘇恭雲:大鹽即河東印鹽,人之常食者,形粗于末鹽,乃似今解鹽也。
解人取鹽,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臨南風急,則宿昔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
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台、明、泉、福、廣、瓊、化諸州官場煮海水作之,以給民食者,又謂之澤鹽,醫方所謂海鹽是也。
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或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廣丈深尺,平底,置于竈,皆謂之鹽盤。
《南越志》所謂織篾為鼎,和以牡蛎也。
然後于海濱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于其上。
每潮汐沖沙,鹵堿淋于坑中。
水退則以火炬照之,鹵氣沖火皆滅,因取海鹵注盤中煎之,頃刻而就。
管子曰:齊有渠展之鹽,伐菹薪煮海水征積之,十月始生,至于正月成三萬是也。
菹薪謂以茅菹燃火也。
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西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
西羌山鹽、胡中水鹽者,即下條雲光明鹽,生鹽州。
下品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
酒泉福祿城東南角。
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
然羌胡之鹽種類自多。
陶注又雲: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之類,今人不能遍識。
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疑此即戎鹽。
而《本經》雲:北海青,南海赤,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
北胡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于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
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于匣中,與鹽枕并作禮贽,不知是何色類。
又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雲即光明鹽也。
醫方所不用,故不能盡分别也。
又通、泰、海州并有停戶刮堿,煎鹽輸官,如并州末鹽之類,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其味乃優于并州末鹽也。
濱州亦有人戶煎煉草土鹽,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但可啖馬耳。
又下有綠鹽條雲;以光明鹽、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綠色,真者出焉耆國,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今不聞識此者,醫方亦不用。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雲:元和十一年十月得幹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鬥許,氣即絕。
河南房偉傳此湯,入口即吐,絕氣複通。
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
劉禹錫《傳信方》着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一升搗末,納粗瓷瓶中實,築泥頭訖,初以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其鹽冷即凝,破瓶取之。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兩和麸熬令熟,巴豆二大兩,去心膜,紙中熬令油出,須生熟得所,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各用研搗成熟藥,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時服。
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并得。
服後多吃茶汁行藥力。
心痛,酒下,入口便止。
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後便止。
鬼瘧,茶飲下。
骨熱,白蜜湯下。
忌冷漿水。
合藥久則丸稍加令大。
凡服藥後吐痢,勿怪。
服藥一日,忌口兩日,吐痢若多,即煎黃連汁服止之。
平旦服藥,至小食時以來,不吐痢者,或遇殺藥人,即更服一、兩丸投之。
其藥冬中合,臘月尤佳,瓷合子中盛貯,以臘紙封之,勿令洩氣。
清河崔能雲:合得一劑,可救百人。
天行時氣,卒急覓諸藥不得,又恐過時,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諸藥可求,但将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樸硝數兩,曾試有效。
宜行于闾裡間及所使輩,若小兒、女子不可服多,被攪作耳。
唐方又有藥鹽法,出于張文仲。
唐之士大夫多作之。
食療:蠼尿瘡,鹽三升,水一鬥,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掩瘡上。
又,治一切氣及腳氣,取鹽三升,蒸,候熱分裹,近壁,腳踏之,令腳心熱。
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腳氣。
夜夜與之良。
又,以皂莢兩梃,鹽半兩,同燒令通赤,細研。
夜夜用揩齒。
一月後有動者齒及血齒,并瘥,其齒牢固。
聖惠方:治小兒臍風濕。
以鹽二兩,豉二合,相和爛搗,捏作餅子如錢大,安新瓦上炙令熱,以熨臍上,瘥。
亦用黃柏藥末敷之。
又方,治肝風虛,轉筋入腹。
以鹽半斤,水煮少時,熱漬之佳。
外台秘要,治胸心痰飲,傷寒熱病,瘴瘧須吐者。
以鹽末一大匙,以水或暖湯送下,須臾則吐。
吐不快,明旦更服,甚良。
又方,治天行後兩脅脹滿,小便澀。
熬鹽熨臍下。
又方,主風,身體如蟲行。
鹽一鬥,水一石,煎減半,澄清溫洗三、五度,治一切風。
千金方,治齒龈宣露。
每旦撚鹽納口中,以熱水含嗽齒百遍,不過五日齒即牢密。
又方主逆生。
以鹽塗兒足底,又可急搔爪之。
千金翼:治諸瘡癬初生,或始痛時。
以單方救不效,嚼鹽塗之妙。
肘後方治中風,但腹中切痛。
以鹽半斤,熬令水盡,着口中,飲熱湯二升,得吐愈。
又方:齒疼,龈間出血,極驗。
以鹽末,每夜濃封齒龈上,有汁瀝盡乃卧。
其汁出時,仍叩齒勿住。
不過十夜,疼、血止。
更久尤佳。
長慎豬肉、油菜等。
又方:卒得風,覺耳中恍恍者。
急取鹽五升,甑蒸使熱,以耳枕之,冷複易。
又方:治耳卒疼痛,以鹽蒸熨之。
又方:手足忽生疣目。
以鹽敷疣上,令牛舐之,不過三度,又方:治金瘡中風。
煎鹽令熱,以匙抄瀝,取水,熱瀉瘡上。
冷更着,一日許勿住,取瘥,大效。
又方: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
宜服溫湯,熬鹽熨之。
又,炙枳實熨之妙。
經驗方:治蚯蚓咬。
濃作鹽湯,浸身數遍,瘥。
浙西軍将張韶為此蟲所咬,其形如大風,眉須皆落。
每夕蚯蚓鳴于體,有僧教以此方,愈。
梅師方治心腹脹堅,痛悶不安,雖未吐下,欲死。
以鹽五合,水一升,煎令消,頓服。
自吐下,食出即定,不吐更服。
又方,治金中經脈傷皮及諸大脈,血出多,心血冷則殺人。
宜炒鹽三撮,酒調服之。
又方,治蜈蚣咬人痛不止。
嚼鹽沃上及以鹽湯浸瘡,極妙。
其蜈蚣有赤足者螫人,黃足者痛甚。
又方,治熱病,下部有蟲生瘡。
熬鹽綿裹熨之,不過三度,瘥。
孫真人食忌主眯眼者。
以少鹽并豉,置水視之,立出。
又方主卒喉中生肉。
以綿裹箸頭柱鹽揩,日六、七度,易,又方,主卒中屍遁,其狀腹脹氣急沖心或塊起,或牽腰脊者是。
服鹽湯取吐。
食醫心鏡:鹽,主殺鬼蠱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
黃帝雲:食甜瓜竟食鹽成霍亂。
又,主大小腸不通。
取鹽和苦酒,敷臍中,幹即易。
廣利方:治氣淋,臍下切痛。
以鹽和醋調下。
集驗方:主毒箭。
以鹽貼瘡上,灸鹽三十壯,瘥。
範汪方主轉筋。
以鹽一升,水一升半作湯,洗漬之。
又方:主目中淚出不得開即刺痛方:以鹽如大豆許,納目中,習習,去鹽,以冷水數洗目瘥。
産寶方治妊娠心腹痛,不可忍。
以一斤鹽,燒令赤,以三指取一撮酒服瘥。
子母秘錄:小兒撮口,鹽、豉臍上灸之。
後魏李孝伯傳鹽九種,各有所宜。
白鹽主上所自食,黑鹽治腹脹氣滿,末之,以酒服六铢。
素問:鹹傷血,發渴之證。
丹房鏡源:鹽消作汁,拒火之力。
衍義曰:食鹽,《素問》曰:鹹走血。
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故可知矣。
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北狄用以淹屍,取其不壞也,至今如此。
若中蚯蚓毒,當以鹽洗沃,亦宜湯化飲汁。
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池鹽為佳。
齒縫中多出血,常以鹽湯嗽,即已。
益齒走血之驗也。
水銀 水銀 味辛,寒,有毒。
主疥,痂瘍白秃,殺皮膚中虱,堕胎,除熱。
以敷男子陰,陰消無氣。
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複為丹。
久服神仙不死。
一名汞。
生符陵平土,出于丹砂。
(畏磁石。
) 陶隐居雲:今水銀有生熟。
此雲生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最勝。
出于丹砂者,是今燒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濁,不及生者。
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
還複為丹,事出《仙經》。
酒和日曝,服之長生。
燒時飛着釜上灰,名汞粉,俗呼為水銀灰,最能去虱。
唐本注雲:水銀出于朱砂,皆因熱氣,未聞朱砂腹中自出之者。
火燒飛取,人皆解法。
南人蒸取之,得水銀雖少,而朱砂不損,但色少變霍爾。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水銀,本功外,利水道,去熱毒。
入耳能食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昔北齊徐王療攣病,以金物火炙熨之。
水銀得金當出蝕金,候金色白者是也,如此數度,并瘥也。
臣禹錫等謹按廣雅雲:銀謂之(紅董切)。
藥性論雲:水銀,君,殺金、銅毒,女也,有大毒。
朱砂中液也,此還丹之元母,神仙不死之藥。
伏煉五金為泥,生能堕胎。
主療疥等,緣殺蟲。
日華子雲:水銀,無毒。
治天行熱疾,催生,下死胎,治惡瘡,除風,安神鎮心。
鍍金燒粉人多患風,或大段使作,須飲酒,并肥豬肉及服鐵漿,可禦其毒。
圖經曰:水銀,生符陵平土,今出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而秦州乃來自西羌界。
《經雲:出于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爐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養,則煙飛于上,水銀溜于下,其色小白濁,陶隐居雲: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
今不聞有此。
至于西羌來者,彼人亦雲如此燒。
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于一山自折裂,人采得砂石,皆大塊如升鬥,碎之乃可燒,故西來水銀極多于南方者。
謹按《廣雅》水銀謂之,丹竈家乃名汞,蓋字亦通用耳。
其爐蓋上灰亦名汞粉是也。
又飛煉水銀為輕粉,醫家下膈最為要藥。
服者忌血,以其本出于丹砂故也。
雷公雲:凡使,勿用草中取者,并舊朱漆中者,勿用經别藥制過者,勿用在屍過者、半生半死者。
其水銀若在朱砂中産出者,其水銀色微紅,收得後用胡蘆收之,免遺失。
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
若修十兩,用前二味汁各七镒,和合煮足為度。
聖惠方:誤吞銀環子、钗子。
以半兩服之,再服即出。
經驗後方:治心風秘。
水銀一兩,藕節八個,先研藕節令細,次入水銀同研成沙子,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二丸,磨刀水下,一、二服瘥。
梅師方:治胎死腹中不出,其母氣絕。
以水銀二兩吞之,立出,又方治難産,以水銀二兩,先煮之,後服立瘥。
又方治痔,谷道中蟲癢不止。
以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拈如棗形狀,薄綿片裹,納下部,明日蟲出。
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
漢武帝内傳曰:封君達,隴西人。
初服黃連五十餘年。
入烏峰山,服水銀百餘年,還鄉裡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太清服煉靈砂法:汞禀五陽神之靈,精會符合為體,故能輕飛玄化,感遇萬靈。
丹房鏡源:可以勾金,可為湧泉匮,蓋藉死水銀之氣也。
衍義曰: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慎,有毒故也。
婦人多服絕娠。
今人治小兒驚熱涎潮,往往多用。
《經》中無一字及此,亦宜詳谛。
得鉛則凝,得硫黃則結,并棗肉研之則散。
别法為膩粉,粉霜唾研斃虱。
銅得之則明,灌屍中,則令屍後腐。
以金、銀、銅、鐵置其上則浮,得紫河車則伏。
唐·韓愈雲:太學博士李幹,遇信安人方士柳贲,能燒水銀為不死藥。
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砂,服之下血。
比四年,病益急,乃死。
餘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
在文書所記,及耳聞傳者不說。
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以為世誡。
工部尚書歸登,自說:既服水銀得病,若有燒鐵杖,自颠貫其下,摧而為火,射竅節以出,狂痛号呼,乞絕。
其茵席得水銀,發且止,唾血,十數年以斃。
殿中禦史李虛中,疽發其背死。
刑部尚書李遜謂餘曰:我為藥誤。
遂死。
刑部侍郎李建,一旦無病死。
工部尚書孟簡邀我于萬州,屏人曰:我得秘藥,不可獨,不死,今遺子一器,可用棗肉為丸服之。
别一年而病。
後有人至,訊之,曰:前所服藥誤,方且下之,下則平矣。
病二歲卒。
東川節度禦史大夫盧坦,溺血、肉痛不可忍,乞死。
金吾将軍李道古,以柳贲得罪,食贲藥,五十死海上。
此可為誡者也。
蕲不死,乃速得死,謂之智者,不可也。
五谷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禦,人相濃勉,必曰強食。
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當務減節,臨死乃悔。
嗚呼,哀也已!今有水銀燒成丹砂,醫人不曉,研為藥衣,或入藥中,豈不違誤,可不慎哉? 石膏 石膏 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
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産乳,金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隔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一名細石,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
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
采無時。
(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 陶隐居雲: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
今出錢塘縣,皆在地中,雨後時時自出,取之皆如棋子,白澈最佳。
彭城者亦好。
近道多有而大塊,用之不及彼。
《仙經》不須此。
唐本注雲:石膏、方解石,大體相似,而以未破為異。
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見有真石膏也。
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石不因石而生,端然獨處,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
今人以此為石膏,療風去熱雖同,而解饑發汗不如真者。
臣禹錫謹按藥性論雲:石膏,使,惡巴豆,畏鐵。
能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
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
治唇口幹焦。
和蔥煎茶去頭痛。
蕭炳雲:石膏,臣。
陳藏器雲:陶雲出錢塘縣中。
按:錢塘在平地,無石膏,陶為錯注。
蘇又注五石脂雲:五石脂中又有石膏,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勝鐘乳。
與此石膏,乃是二物同名耳,不可混而用之。
日華子雲: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通亮,理如雲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圖經曰石膏,生齊山山谷及齊盧山、魯蒙山,今汾、孟、虢、耀州,興元府亦有之。
生于山石上,色至瑩白,其黃者不堪。
此石與方解石絕相類,今難得真者,用時唯取未破者以别之。
其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獨處,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棱。
石膏自然明瑩如玉石,此為異也。
采無時。
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