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毒。
主養脾氣,安五髒,調中,大小、小兒洩痢腸,下膿血,去白蟲,除黃膽,癰疽蟲。
久服輕身延年。
生嵩高山。
色如莺雛。
采無時。
(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
) 唐本餘畏黃連、甘草、蜚蠊。
雷公雲凡使,須研如粉,用新汲水投于器中,攪不住手,了,傾作一盆。
如此飛過三度。
澄者去之,取飛過者,任入藥中使用,服之不問多少,不得食卵味。
白石脂 白石脂 味甘、酸,平,無毒。
主養肺氣,濃腸,補骨髓,療五髒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
久服安心,不饑,輕身,長年。
生泰山之陰。
采無時。
(得濃樸并米汁飲,止便膿。
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 唐本注雲: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于餘處者。
泰山左側不聞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及箫炳雲:畏黃連、甘草、飛廉。
藥性論雲:白石脂,一名白符。
(惡馬目毒公。
味甘、辛。
澀大腸。
) 圖經曰:白石脂,生泰山之陰。
蘇恭雲:出慈州諸山,泰山左側,不聞有之。
今唯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可用,古斷下方多用。
而今醫家亦稀使。
采無時。
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并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并同,後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當根據後條。
然今唯用赤、白二種,餘不複識者。
唐·韋宙《獨行方》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以白石脂細末,熬溫,撲臍中,日三,良。
又,《鬥門方》:治瀉痢。
用白石脂、幹姜二物停搗,以百沸湯和面為稀糊,搜勻,并手丸如梧子,曝幹,飲下三十丸。
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
霍亂,煎漿水為使。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痢,形羸不勝大湯藥。
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
别說雲:謹按唐注雲:出蘇州、餘杭山,今不采。
而蘇州今乃見貢赤、白二種,然入藥不甚佳。
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兩石中取之。
延州每以蕃寇圍城,苦無水,乃撅地深廣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貯水,得經時久不滲漏,宜以此為良。
衍義曰:白石脂,有初生未盈月小兒,多啼叫,緻臍中血出,以白石脂細末貼之,即愈。
未愈,微微炒過,放冷再貼,仍不得剝揭。
黑石脂 味鹹,平,無毒。
主養腎氣,強陰,主陰蝕瘡,止腸洩痢,療口瘡咽痛。
久服益氣,不饑,延年。
一名石涅,一名石墨。
出川陽城。
采無時。
陶隐居雲:此五石脂如《本經》,療體亦相似,《别錄》各條,所以具載,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爾,《仙經》亦用白石脂,以塗丹釜。
好者出吳郡,猶與赤石脂同源。
赤石脂多赤而色好,唯可斷下,不入五石散用。
好者亦出武陵、建平、義陽。
今五石散皆用義陽者,出KT縣界東八十裡,狀如豚腦,色鮮紅可愛,随采複而生,不能斷痢,而不用之。
餘三色脂有,而無正用,黑石脂乃可畫用爾。
唐本注雲:義陽即申州也,所出者,名桃花石,非五色脂,色如桃花,久服肥人。
土人亦以療下痢,舊出蘇州、餘杭山大有,今不收采爾。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黃、白、黑符。
青符,神農:甘。
雷公:酸,無毒。
桐君:辛,無毒,李氏:小寒。
生南山或海崖。
采無時。
赤符,神農、雷公:甘。
黃帝、扁鵲:無毒。
李氏:小寒。
或生少室,或生泰山。
色绛,滑如脂。
黃符,季氏:小寒。
雷公:苦。
或生嵩山。
色如豚腦、雁雛。
采無時。
白符,一名随。
岐伯、雷公:酸,無毒。
季氏:小寒。
桐君:甘,無毒。
扁鵲:辛。
或生少室、天婁山,或泰山。
黑符,一名石泥。
桐君:甘,無毒。
生洛西山空地。
日華子雲:五色石脂,并溫,無毒。
畏黃芩、大黃。
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安心,鎮五髒,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疖痔,養脾氣,壯筋骨,補虛損。
久服悅色,紋理膩,綴唇者為上也。
白青 味甘、酸、鹹,平,無毒。
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
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
可消為銅劍,辟五兵。
生豫章山谷。
采無時。
陶隐居雲:此醫方不複用,市人亦無賣者,唯《仙經》三十六水方中時有須處。
銅劍之法,具在《九元子術》中。
唐本注雲:陶所雲,今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
研之色白如碧,亦謂之碧青,不入畫用。
無空青時,亦用之,名魚目青,以形似魚目故也。
今出簡州、梓州者好。
綠青 綠青 味酸,寒,無毒。
主益氣,療鼽鼻,止洩痢。
生山之陰穴中,色青白。
陶隐居雲:此即用畫綠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帶挾。
今畫工呼為碧青,而呼空青作綠青,正反矣。
唐本注雲:綠青即扁青也,畫工呼為石綠。
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畫用。
圖經曰:綠青,今謂之石綠。
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山之陰穴中。
《本經》次空青條上雲: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銅處,此物當是生其山之陰耳。
今出韶州、信州。
其色青白,即畫工用畫綠色者,極有大塊,其中青白花紋可愛。
信州人用琢為腰帶環及婦人服飾。
其人藥者,當用顆塊如乳香不挾石者佳。
今醫家多用吐風痰。
其法,揀取上色精好者,先搗下篩,更用水飛過至細,乃再研治之。
如風痰眩悶,取二、三錢匕,同生龍腦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酒溫調服。
使偃卧須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嘔吐。
其功速于它藥,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以其法附之雲。
又下條雲:扁青生朱崖山谷及武都朱提。
蘇恭雲:即綠青是也。
海南來者,形塊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時有空者,今未見此色。
武昌、簡州、梓州亦有,今亦不用。
衍義曰:綠青,即石碌是也。
其石黑綠色者佳,大者刻為物形,或作器用。
又同砂,作吐風涎藥,驗則驗矣,亦損心肺。
石中黃子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
出餘糧處有之。
陶雲: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
(唐本先附。
)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功同上。
去殼研用即是,殼内未幹凝者。
圖經曰石中黃子,《本經》不載所生州土,雲出禹餘糧處有之,今唯出河中府中條山谷内。
黃。
兩說小異。
謹按葛洪《抱樸子》雲:石中黃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濕不燥,打石,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得者即當飲之,不爾,便堅凝成石,不中服也。
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數合,法當正及未堅時飲之,即堅凝,亦可末服也。
若然舊說,是初破取者。
今所用,是久而堅凝者耳。
采無時。
衍義曰石中黃子,此又字誤也。
子當作水,況當條自言未成餘糧黃濁水,焉得卻名之子也?若言未幹者,亦不得謂之子也。
子字乃水字無疑。
又曰:太一餘糧者,則是兼石言之者也。
今醫家用石中黃,隻石中幹者及細末者,即便是。
若用禹餘糧石,即用其殼。
故本條言一名石腦,須火燒醋淬。
如此即是石中黃水為一等,石中黃為一等,太一餘糧為一等,斷無疑焉 無名異 無名異 味甘,平。
主金瘡折傷内損,止痛,生肌肉。
出大食國。
生于石上。
狀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煉如石,嚼之如饧。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無名異,無毒。
圖經曰:無名異,出大食國,生于石上。
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裡龍濟山中亦有之。
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墨石子。
采無時。
《本經》雲:味甘,平。
主金瘡折傷内損,生肌肉。
今雲味鹹,寒。
消腫毒癰疣,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别是一種。
又嶺南人雲:有石無名異,絕難得。
有草無名異,彼人不甚貴重。
豈《本經》說者為石,而今所有者為草乎?用時以醋磨塗敷所苦處。
又有婆娑石,生南海,解一切毒。
其石綠色,無斑點,有金星,磨之成乳汁者為上。
胡人尤珍貴之,以金裝飾作指帶之。
每欲食及食罷,辄含吮數四,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許塊,則價值百金。
人莫能辯,但水磨涓滴,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乃真也。
俗謂之摩娑石。
衍義曰:無名異,今《圖經》曰:《本經》雲,味甘,平。
治金瘡折傷,生肌肉。
今雲味鹹,寒。
消腫毒癰腫,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别是一種。
今詳上文三十六字,未審今雲字下,即不知是何處雲也。
菩薩石 平,無毒。
解藥毒、蠱毒,及金石藥發動作癰疽渴疾,消撲損瘀血,止熱狂驚痫,通月經,解風腫,除淋,并水磨服。
蛇蟲、蜂蠍、野狼犬、毒箭等所傷,并末敷之,良。
(新補見日華子。
) 楊文華談苑:嘉州峨眉山有菩薩石,人多采得之。
色瑩白,若太山野狼牙石,上饒州水晶之類,日光射之,有五色如佛頂圓光。
衍義曰:菩薩石,出峨嵋山中,如水精明澈,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賢菩薩圓光,因以名之。
今醫家鮮用。
婆娑石 婆娑石 主解一切藥毒,瘴疫熱悶頭痛。
生南海。
胡人采得之,無斑點,有金星,磨成乳汁者為上。
又有豆斑石,雖亦解毒,功力不及,複有鄂綠,有紋理,磨鐵成銅色。
人多以此為之,非真也。
凡欲驗真者,以水磨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是也。
(此即俗謂之摩娑石也。
今附) 圖經文具無名異條下。
衍義曰:婆娑石,今則轉為磨娑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磨之如淡乳汁,其味淡。
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于石上有黑斑點,無金星。
綠礬 涼,無毒。
治喉痹,牙,口瘡及惡瘡疥癬。
釀鲫魚燒灰和服,療腸風瀉血。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礬石條下。
集驗方:治小兒疳氣不可療。
神效丹:綠礬用火通赤,取出,用酽醋淬過複,如此三度。
細研,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日進兩、三服。
柳絮礬 冷,無毒。
消痰,治渴,潤心肺。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礬石條下。
扁青 味甘,平,無毒。
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瘡不瘳,破積聚,解毒瓦斯,利精神,去寒熱風痹,及丈夫莖中百病,益精。
久服輕身,不老。
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
采無時。
陶隐居雲:《仙經》俗方都無用者。
朱崖郡先屬交州,在南海中,晉代省之。
朱提郡今屬甯州。
唐本注雲:此即前條陶謂綠青是也。
朱崖、巴南及林邑、扶南舶上來者,形塊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時有空者。
武昌者,片塊小而色更佳。
簡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淺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扁青,神農、雷公:小寒,無毒。
生蜀郡。
治丈夫内絕,令人有子。
圖經文具綠青條下。
三種海藥餘 車渠 《韻集》雲:生西國。
是玉石之類,形似蚌蛤,有紋理。
大寒,無毒。
主安神鎮宅,解諸毒藥及蟲螫。
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極驗也。
又《西域記》雲:重堂殿梁檐皆以七寶飾之,此其一也。
金線礬 《廣州志》雲:生波斯國。
味鹹、酸、澀,有毒。
主野雞痔,惡瘡疥癬等疾。
打破内有金線紋者為上。
多人燒家用。
波斯白礬 《廣州記》雲:出大秦國。
其色白而瑩淨,内有棘針紋。
味酸、澀,溫,無毒。
主赤白漏下,陰蝕洩痢,瘡疥,解一切蟲蛇等毒。
去目赤暴腫,齒痛。
火煉之良。
惡牡砺。
多入丹竈家,功力逾于河西石門者,近日語州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三十五種陳藏器餘 金漿 味辛,平,無毒。
主長生神仙。
久服腸中盡為金色。
古鏡 味辛,無毒。
主驚痫邪氣,小兒諸惡。
煮取汁和諸藥煮服之。
文本彌古者佳爾。
勞鐵 主賊風。
燒赤投酒中,熱服之。
勞鐵經用辛苦者,鐵是也。
神丹 味辛,溫,有小毒。
主萬病。
有寒溫飛金石及諸藥随寒溫共成之,長生神仙。
鐵鏽 主惡瘡疥癬,和油塗之。
蜘蛛蟲等咬,和蒜磨敷之。
此鐵上衣也。
鏽生鐵上者堪用。
布針 主婦人橫産。
燒令赤,納酒中,七遍,服之,可取二七布針,一時火燒。
粗者用縫布大針是也。
銅盆 主熨霍亂。
可盛灰濃二寸許,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熱,下以衣藉患者腹,漸漸熨之。
腹中通熱瘥。
釘棺下斧聲 之時,主人身肉。
可候有時,專聽其聲,聲發之時,便下手速捺二七遍,以平也。
産婦勿用。
枷上鐵及釘 有犯罪者,忽遇恩得免枷了,取葉釘等,後遇有人官累,帶之除得災。
黃銀 銀注中蘇雲:作器辟惡,瑞物也。
按:瑞物黃銀載于《圖經》。
銀甕丹甑,非人所為既堪為器,明非瑞物。
今烏銀辟惡,煮之,工人以為器物,養生者為器,以煮藥。
兼于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别器中,飲長年。
今人作烏銀,以琉黃熏之,再宿,寫之出,即其銀黑矣。
此是假,非真也。
石黃 雄黃注中蘇雲:通名黃石。
按石黃,今人敲取精明者為雄黃,外黑者為薰黃。
主惡瘡,殺蟲,熏瘡疥虮虱,和諸藥熏嗽。
其武都雄黃,燒不臭。
薰黃中者,燒則臭。
以此分别之,蘇雲通名,未之是也。
石脾 芒硝注中陶雲:取石脾為硝石。
以水煮之一斛,得三鬥,正白如雪,以石投中則消,故名硝石。
按石脾、芒硝、硝石,并生西戎鹵地。
鹹水結成,所生次類相似。
諸金 有毒。
生金有大毒。
藥人至死。
生嶺南夷獠洞穴山中。
如赤黑碎石,金鐵屎之類。
南人雲:毒蛇齒脫在石中。
又雲:蛇着石上。
又鸩屎着石上皆碎,取毒處為生金,以此為雌黃,有毒;雄黃亦有毒。
生金皆同此類。
人中金藥毒者,用蛇解之。
其候法在金蛇條中。
《本經》雲:黃金有毒,誤甚也。
生金與彼金全别也。
水中石子 無毒。
主食魚脍腹中脹滿成瘕痛悶,飲食不下,日漸瘦,取水中石子數十枚,火燒赤投五升水中,各七遍,即熱飲之。
如此三、五度,當利出瘕也。
石漆 堪燃燭膏半缸如漆,不可食,此物水石之精,固應有所主療,檢諸方,見有說《博物志》酒泉南山石出水,其如肥肉汁,取着器中如凝脂,正黑,與膏無異,彼方人為之石漆。
今檢不見其方,深所恨也。
燒石 令赤投水中,納鹽數合。
主風瘙瘾疹,及洗之。
又取石如鵝卵大,猛火燒令赤,納醋中十餘度。
至石碎盡取屑曝幹,和醋塗腫上。
出北齊書,醫人馬嗣明、發背及諸惡腫,皆愈。
此并是尋常石也。
石藥 味苦,寒,無毒。
主折傷内損,瘀血,止煩悶欲死者,酒消服之,南方俚人,以敷毒箭镞,及深山大蝮中人,速取病者當頂上十字厘之。
令皮斷出血,以藥末瘡上,并敷所傷處,其毒必攻上,下洩之,當出黃汁數升,則悶解。
俚人重之,帶于腰,以防毒箭。
亦主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蝕等瘡。
北人呼腫名之曰遊,并水和敷之。
出賀州石上山内,似碎石、砂之類,土人以竹筒盛之。
研朱石槌 主妒乳。
煮令熱,熨乳上,取二槌,更互用之,以巾覆乳上,令熱徹内,數十遍,取瘥為度也。
暈石 無毒。
主石淋。
磨服之,亦燒令赤,投酒中服。
生大海底。
如姜石,紫褐色,極緊似石,是鹹水結成之。
自然有暈也。
硫黃香 味辛,溫,無毒。
去惡氣,除冷,殺蟲。
似硫黃而香,吳時外國傳雲:硫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三千裡。
南洲《異物志》雲:硫黃香出南海邊諸國,今中國用者從西戎來。
白獅子 主白虎病。
向東人呼為曆節風,置白獅子于病者前自愈,此壓伏之義也。
白虎鬼,古人言如貓,在糞堆中,亦雲是糞神。
今時人掃糞莫置門下,令人病。
此療之法,以雞子揩病患痛,咒願送着糞堆,頭勿反顧。
玄黃石 味甘,平,溫,無毒。
主驚恐身熱邪氣,鎮心。
久服令人眼明,令人悅澤。
出淄川北海山谷土石中。
如赤土,代赭之類。
又有一名零陵,極細,研服之如代赭,土人用以當朱,呼為赤石,恐是代赭之類也。
人未用之。
石欄幹 味辛,平,無毒。
主石淋,破血,産後惡血。
磨服,亦煮汁服,亦火燒投酒中服。
生大海底,高尺餘,如樹,有眼、莖。
莖上有孔,如物點之,漁人以網罾得之,初從水出,微紅,後漸青。
玻璃 味辛,寒,無毒。
主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
此西國之寶也。
是水王,或雲千歲冰化為之,應玉石之類,生土石中。
未必是冰。
今水精珠精者極光明,置水中不見珠也。
熨目除熱淚,或雲火燧珠,向日取得火。
石髓 味甘,溫,無毒。
主寒、熱中,羸瘦無顔色,積聚,心腹脹滿,食飲不消,皮膚枯槁,小便數疾,癖塊,腹内腸鳴,下利,腰腳疼冷,男子絕陽,女子絕産,血氣不調,令人肥健能食,合金瘡,性擁,宜寒瘦人,生臨海蓋山石窟。
土人采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彈子,有白有黃,彌佳矣。
霹靂針 無毒。
主大驚失心,恍惚不識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
此物伺候震處,掘地三尺得之。
其形非一,或言是人所造,納與天曹,不知事實。
今得之,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锉刃者,亦有安二孔者。
一用人間石作也。
注出雷州,并河東山澤間。
因雷震後時,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
作枕,除魔夢,辟不祥。
名霹靂屑也。
大石鎮宅 主災異不起。
宅經取大石鎮宅四隅。
《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
又《鴻寶萬畢術》雲:埋丸石于宅四隅,槌桃核七枚,則鬼無能殃也。
金石 味甘,無毒。
主久羸瘦,不能食,無顔色。
補腰腳冷,令人健壯,益陽,有暴熱脫發,飛煉服之。
生五台山清涼寺。
石中金屑,作赤褐色。
玉膏 味甘,平,無毒。
玉石,主延年神仙。
術家取蟾蜍膏軟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此則為膏之法。
今玉石間水,飲之長生,令人體潤,以玉投朱草汁中化成醴,朱草瑞物,已出金水卷中。
《十洲仙記》瀛洲有玉膏泉如酒,飲之數杯辄醉,令人長生。
洲上多有仙家似吳兒,雖仙境之事,有可憑者,故以引為證也。
溫石及燒磚 主之得熱氣徹腰腹,久患下部冷,久痢腸腹下白膿,燒磚并溫石熨及坐之并瘥。
但取堅石燒暖用之,非别有溫石也。
印紙 無毒。
主令婦人斷産無子。
剪有印處燒灰,水服之一錢匕,神效。
煙藥 味辛,溫,有毒。
主瘰,五痔,瘿瘤瘡根惡腫。
石黃、空青、桂心并四兩,幹姜一兩為末,取鐵片闊五寸,燒赤,以藥置鐵上,用瓷碗以豬脂塗碗底,藥飛上,待冷即開,如此五度,随瘡孔大小,以藥如鼠屎納孔中,面封之,三度根出也。
無孔者針破納之。
特蓬殺 味辛、苦,溫,小毒。
主飛金石用之,煉丹亦須用,生西國。
似石脂、蛎粉之類,能透金石鐵無礙下通出。
阿婆趙榮二藥 有小毒。
主丁腫惡瘡,出根蝕息肉、肉刺。
齊人以白姜石、犬屎、绯帛、棘針鈎等合成如墨,硬土作丸。
又有阿婆趙榮藥,功狀相同。
雲:鍛石和諸蟲及绯帛,棘針合成之,并出臨、淄、齊州。
六月河中諸熱砂 主風濕頑痹不仁,筋骨攣縮,腳疼冷風掣,癱緩,血脈斷絕。
取幹沙日曝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則更易之,取熱徹通汗。
然後随病進藥,及食忌風冷勞役。
主養脾氣,安五髒,調中,大小、小兒洩痢腸,下膿血,去白蟲,除黃膽,癰疽蟲。
久服輕身延年。
生嵩高山。
色如莺雛。
采無時。
(曾青為之使,惡細辛,畏蜚蠊。
) 唐本餘畏黃連、甘草、蜚蠊。
雷公雲凡使,須研如粉,用新汲水投于器中,攪不住手,了,傾作一盆。
如此飛過三度。
澄者去之,取飛過者,任入藥中使用,服之不問多少,不得食卵味。
白石脂 白石脂 味甘、酸,平,無毒。
主養肺氣,濃腸,補骨髓,療五髒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
久服安心,不饑,輕身,長年。
生泰山之陰。
采無時。
(得濃樸并米汁飲,止便膿。
燕屎為之使,惡松脂,畏黃芩。
) 唐本注雲: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于餘處者。
泰山左側不聞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及箫炳雲:畏黃連、甘草、飛廉。
藥性論雲:白石脂,一名白符。
(惡馬目毒公。
味甘、辛。
澀大腸。
) 圖經曰:白石脂,生泰山之陰。
蘇恭雲:出慈州諸山,泰山左側,不聞有之。
今唯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可用,古斷下方多用。
而今醫家亦稀使。
采無時。
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并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并同,後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當根據後條。
然今唯用赤、白二種,餘不複識者。
唐·韋宙《獨行方》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以白石脂細末,熬溫,撲臍中,日三,良。
又,《鬥門方》:治瀉痢。
用白石脂、幹姜二物停搗,以百沸湯和面為稀糊,搜勻,并手丸如梧子,曝幹,飲下三十丸。
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
霍亂,煎漿水為使。
子母秘錄:治小兒水痢,形羸不勝大湯藥。
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和白粥空肚與食。
别說雲:謹按唐注雲:出蘇州、餘杭山,今不采。
而蘇州今乃見貢赤、白二種,然入藥不甚佳。
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兩石中取之。
延州每以蕃寇圍城,苦無水,乃撅地深廣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貯水,得經時久不滲漏,宜以此為良。
衍義曰:白石脂,有初生未盈月小兒,多啼叫,緻臍中血出,以白石脂細末貼之,即愈。
未愈,微微炒過,放冷再貼,仍不得剝揭。
黑石脂 味鹹,平,無毒。
主養腎氣,強陰,主陰蝕瘡,止腸洩痢,療口瘡咽痛。
久服益氣,不饑,延年。
一名石涅,一名石墨。
出川陽城。
采無時。
陶隐居雲:此五石脂如《本經》,療體亦相似,《别錄》各條,所以具載,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爾,《仙經》亦用白石脂,以塗丹釜。
好者出吳郡,猶與赤石脂同源。
赤石脂多赤而色好,唯可斷下,不入五石散用。
好者亦出武陵、建平、義陽。
今五石散皆用義陽者,出KT縣界東八十裡,狀如豚腦,色鮮紅可愛,随采複而生,不能斷痢,而不用之。
餘三色脂有,而無正用,黑石脂乃可畫用爾。
唐本注雲:義陽即申州也,所出者,名桃花石,非五色脂,色如桃花,久服肥人。
土人亦以療下痢,舊出蘇州、餘杭山大有,今不收采爾。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黃、白、黑符。
青符,神農:甘。
雷公:酸,無毒。
桐君:辛,無毒,李氏:小寒。
生南山或海崖。
采無時。
赤符,神農、雷公:甘。
黃帝、扁鵲:無毒。
李氏:小寒。
或生少室,或生泰山。
色绛,滑如脂。
黃符,季氏:小寒。
雷公:苦。
或生嵩山。
色如豚腦、雁雛。
采無時。
白符,一名随。
岐伯、雷公:酸,無毒。
季氏:小寒。
桐君:甘,無毒。
扁鵲:辛。
或生少室、天婁山,或泰山。
黑符,一名石泥。
桐君:甘,無毒。
生洛西山空地。
日華子雲:五色石脂,并溫,無毒。
畏黃芩、大黃。
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安心,鎮五髒,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疖痔,養脾氣,壯筋骨,補虛損。
久服悅色,紋理膩,綴唇者為上也。
白青 味甘、酸、鹹,平,無毒。
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
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
可消為銅劍,辟五兵。
生豫章山谷。
采無時。
陶隐居雲:此醫方不複用,市人亦無賣者,唯《仙經》三十六水方中時有須處。
銅劍之法,具在《九元子術》中。
唐本注雲:陶所雲,今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
研之色白如碧,亦謂之碧青,不入畫用。
無空青時,亦用之,名魚目青,以形似魚目故也。
今出簡州、梓州者好。
綠青 綠青 味酸,寒,無毒。
主益氣,療鼽鼻,止洩痢。
生山之陰穴中,色青白。
陶隐居雲:此即用畫綠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帶挾。
今畫工呼為碧青,而呼空青作綠青,正反矣。
唐本注雲:綠青即扁青也,畫工呼為石綠。
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畫用。
圖經曰:綠青,今謂之石綠。
舊不着所出州土,但雲生山之陰穴中。
《本經》次空青條上雲: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銅處,此物當是生其山之陰耳。
今出韶州、信州。
其色青白,即畫工用畫綠色者,極有大塊,其中青白花紋可愛。
信州人用琢為腰帶環及婦人服飾。
其人藥者,當用顆塊如乳香不挾石者佳。
今醫家多用吐風痰。
其法,揀取上色精好者,先搗下篩,更用水飛過至細,乃再研治之。
如風痰眩悶,取二、三錢匕,同生龍腦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酒溫調服。
使偃卧須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嘔吐。
其功速于它藥,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以其法附之雲。
又下條雲:扁青生朱崖山谷及武都朱提。
蘇恭雲:即綠青是也。
海南來者,形塊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時有空者,今未見此色。
武昌、簡州、梓州亦有,今亦不用。
衍義曰:綠青,即石碌是也。
其石黑綠色者佳,大者刻為物形,或作器用。
又同砂,作吐風涎藥,驗則驗矣,亦損心肺。
石中黃子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
出餘糧處有之。
陶雲: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
(唐本先附。
)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功同上。
去殼研用即是,殼内未幹凝者。
圖經曰石中黃子,《本經》不載所生州土,雲出禹餘糧處有之,今唯出河中府中條山谷内。
黃。
兩說小異。
謹按葛洪《抱樸子》雲:石中黃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濕不燥,打石,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得者即當飲之,不爾,便堅凝成石,不中服也。
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數合,法當正及未堅時飲之,即堅凝,亦可末服也。
若然舊說,是初破取者。
今所用,是久而堅凝者耳。
采無時。
衍義曰石中黃子,此又字誤也。
子當作水,況當條自言未成餘糧黃濁水,焉得卻名之子也?若言未幹者,亦不得謂之子也。
子字乃水字無疑。
又曰:太一餘糧者,則是兼石言之者也。
今醫家用石中黃,隻石中幹者及細末者,即便是。
若用禹餘糧石,即用其殼。
故本條言一名石腦,須火燒醋淬。
如此即是石中黃水為一等,石中黃為一等,太一餘糧為一等,斷無疑焉 無名異 無名異 味甘,平。
主金瘡折傷内損,止痛,生肌肉。
出大食國。
生于石上。
狀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煉如石,嚼之如饧。
(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雲:無名異,無毒。
圖經曰:無名異,出大食國,生于石上。
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裡龍濟山中亦有之。
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墨石子。
采無時。
《本經》雲:味甘,平。
主金瘡折傷内損,生肌肉。
今雲味鹹,寒。
消腫毒癰疣,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别是一種。
又嶺南人雲:有石無名異,絕難得。
有草無名異,彼人不甚貴重。
豈《本經》說者為石,而今所有者為草乎?用時以醋磨塗敷所苦處。
又有婆娑石,生南海,解一切毒。
其石綠色,無斑點,有金星,磨之成乳汁者為上。
胡人尤珍貴之,以金裝飾作指帶之。
每欲食及食罷,辄含吮數四,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許塊,則價值百金。
人莫能辯,但水磨涓滴,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乃真也。
俗謂之摩娑石。
衍義曰:無名異,今《圖經》曰:《本經》雲,味甘,平。
治金瘡折傷,生肌肉。
今雲味鹹,寒。
消腫毒癰腫,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别是一種。
今詳上文三十六字,未審今雲字下,即不知是何處雲也。
菩薩石 平,無毒。
解藥毒、蠱毒,及金石藥發動作癰疽渴疾,消撲損瘀血,止熱狂驚痫,通月經,解風腫,除淋,并水磨服。
蛇蟲、蜂蠍、野狼犬、毒箭等所傷,并末敷之,良。
(新補見日華子。
) 楊文華談苑:嘉州峨眉山有菩薩石,人多采得之。
色瑩白,若太山野狼牙石,上饒州水晶之類,日光射之,有五色如佛頂圓光。
衍義曰:菩薩石,出峨嵋山中,如水精明澈,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賢菩薩圓光,因以名之。
今醫家鮮用。
婆娑石 婆娑石 主解一切藥毒,瘴疫熱悶頭痛。
生南海。
胡人采得之,無斑點,有金星,磨成乳汁者為上。
又有豆斑石,雖亦解毒,功力不及,複有鄂綠,有紋理,磨鐵成銅色。
人多以此為之,非真也。
凡欲驗真者,以水磨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是也。
(此即俗謂之摩娑石也。
今附) 圖經文具無名異條下。
衍義曰:婆娑石,今則轉為磨娑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磨之如淡乳汁,其味淡。
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于石上有黑斑點,無金星。
綠礬 涼,無毒。
治喉痹,牙,口瘡及惡瘡疥癬。
釀鲫魚燒灰和服,療腸風瀉血。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礬石條下。
集驗方:治小兒疳氣不可療。
神效丹:綠礬用火通赤,取出,用酽醋淬過複,如此三度。
細研,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日進兩、三服。
柳絮礬 冷,無毒。
消痰,治渴,潤心肺。
(新補見日華子。
) 圖經文具礬石條下。
扁青 味甘,平,無毒。
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瘡不瘳,破積聚,解毒瓦斯,利精神,去寒熱風痹,及丈夫莖中百病,益精。
久服輕身,不老。
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
采無時。
陶隐居雲:《仙經》俗方都無用者。
朱崖郡先屬交州,在南海中,晉代省之。
朱提郡今屬甯州。
唐本注雲:此即前條陶謂綠青是也。
朱崖、巴南及林邑、扶南舶上來者,形塊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時有空者。
武昌者,片塊小而色更佳。
簡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淺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扁青,神農、雷公:小寒,無毒。
生蜀郡。
治丈夫内絕,令人有子。
圖經文具綠青條下。
三種海藥餘 車渠 《韻集》雲:生西國。
是玉石之類,形似蚌蛤,有紋理。
大寒,無毒。
主安神鎮宅,解諸毒藥及蟲螫。
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極驗也。
又《西域記》雲:重堂殿梁檐皆以七寶飾之,此其一也。
金線礬 《廣州志》雲:生波斯國。
味鹹、酸、澀,有毒。
主野雞痔,惡瘡疥癬等疾。
打破内有金線紋者為上。
多人燒家用。
波斯白礬 《廣州記》雲:出大秦國。
其色白而瑩淨,内有棘針紋。
味酸、澀,溫,無毒。
主赤白漏下,陰蝕洩痢,瘡疥,解一切蟲蛇等毒。
去目赤暴腫,齒痛。
火煉之良。
惡牡砺。
多入丹竈家,功力逾于河西石門者,近日語州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三十五種陳藏器餘 金漿 味辛,平,無毒。
主長生神仙。
久服腸中盡為金色。
古鏡 味辛,無毒。
主驚痫邪氣,小兒諸惡。
煮取汁和諸藥煮服之。
文本彌古者佳爾。
勞鐵 主賊風。
燒赤投酒中,熱服之。
勞鐵經用辛苦者,鐵是也。
神丹 味辛,溫,有小毒。
主萬病。
有寒溫飛金石及諸藥随寒溫共成之,長生神仙。
鐵鏽 主惡瘡疥癬,和油塗之。
蜘蛛蟲等咬,和蒜磨敷之。
此鐵上衣也。
鏽生鐵上者堪用。
布針 主婦人橫産。
燒令赤,納酒中,七遍,服之,可取二七布針,一時火燒。
粗者用縫布大針是也。
銅盆 主熨霍亂。
可盛灰濃二寸許,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熱,下以衣藉患者腹,漸漸熨之。
腹中通熱瘥。
釘棺下斧聲 之時,主人身肉。
可候有時,專聽其聲,聲發之時,便下手速捺二七遍,以平也。
産婦勿用。
枷上鐵及釘 有犯罪者,忽遇恩得免枷了,取葉釘等,後遇有人官累,帶之除得災。
黃銀 銀注中蘇雲:作器辟惡,瑞物也。
按:瑞物黃銀載于《圖經》。
銀甕丹甑,非人所為既堪為器,明非瑞物。
今烏銀辟惡,煮之,工人以為器物,養生者為器,以煮藥。
兼于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别器中,飲長年。
今人作烏銀,以琉黃熏之,再宿,寫之出,即其銀黑矣。
此是假,非真也。
石黃 雄黃注中蘇雲:通名黃石。
按石黃,今人敲取精明者為雄黃,外黑者為薰黃。
主惡瘡,殺蟲,熏瘡疥虮虱,和諸藥熏嗽。
其武都雄黃,燒不臭。
薰黃中者,燒則臭。
以此分别之,蘇雲通名,未之是也。
石脾 芒硝注中陶雲:取石脾為硝石。
以水煮之一斛,得三鬥,正白如雪,以石投中則消,故名硝石。
按石脾、芒硝、硝石,并生西戎鹵地。
鹹水結成,所生次類相似。
諸金 有毒。
生金有大毒。
藥人至死。
生嶺南夷獠洞穴山中。
如赤黑碎石,金鐵屎之類。
南人雲:毒蛇齒脫在石中。
又雲:蛇着石上。
又鸩屎着石上皆碎,取毒處為生金,以此為雌黃,有毒;雄黃亦有毒。
生金皆同此類。
人中金藥毒者,用蛇解之。
其候法在金蛇條中。
《本經》雲:黃金有毒,誤甚也。
生金與彼金全别也。
水中石子 無毒。
主食魚脍腹中脹滿成瘕痛悶,飲食不下,日漸瘦,取水中石子數十枚,火燒赤投五升水中,各七遍,即熱飲之。
如此三、五度,當利出瘕也。
石漆 堪燃燭膏半缸如漆,不可食,此物水石之精,固應有所主療,檢諸方,見有說《博物志》酒泉南山石出水,其如肥肉汁,取着器中如凝脂,正黑,與膏無異,彼方人為之石漆。
今檢不見其方,深所恨也。
燒石 令赤投水中,納鹽數合。
主風瘙瘾疹,及洗之。
又取石如鵝卵大,猛火燒令赤,納醋中十餘度。
至石碎盡取屑曝幹,和醋塗腫上。
出北齊書,醫人馬嗣明、發背及諸惡腫,皆愈。
此并是尋常石也。
石藥 味苦,寒,無毒。
主折傷内損,瘀血,止煩悶欲死者,酒消服之,南方俚人,以敷毒箭镞,及深山大蝮中人,速取病者當頂上十字厘之。
令皮斷出血,以藥末瘡上,并敷所傷處,其毒必攻上,下洩之,當出黃汁數升,則悶解。
俚人重之,帶于腰,以防毒箭。
亦主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蝕等瘡。
北人呼腫名之曰遊,并水和敷之。
出賀州石上山内,似碎石、砂之類,土人以竹筒盛之。
研朱石槌 主妒乳。
煮令熱,熨乳上,取二槌,更互用之,以巾覆乳上,令熱徹内,數十遍,取瘥為度也。
暈石 無毒。
主石淋。
磨服之,亦燒令赤,投酒中服。
生大海底。
如姜石,紫褐色,極緊似石,是鹹水結成之。
自然有暈也。
硫黃香 味辛,溫,無毒。
去惡氣,除冷,殺蟲。
似硫黃而香,吳時外國傳雲:硫黃香出都昆國,在扶南南三千裡。
南洲《異物志》雲:硫黃香出南海邊諸國,今中國用者從西戎來。
白獅子 主白虎病。
向東人呼為曆節風,置白獅子于病者前自愈,此壓伏之義也。
白虎鬼,古人言如貓,在糞堆中,亦雲是糞神。
今時人掃糞莫置門下,令人病。
此療之法,以雞子揩病患痛,咒願送着糞堆,頭勿反顧。
玄黃石 味甘,平,溫,無毒。
主驚恐身熱邪氣,鎮心。
久服令人眼明,令人悅澤。
出淄川北海山谷土石中。
如赤土,代赭之類。
又有一名零陵,極細,研服之如代赭,土人用以當朱,呼為赤石,恐是代赭之類也。
人未用之。
石欄幹 味辛,平,無毒。
主石淋,破血,産後惡血。
磨服,亦煮汁服,亦火燒投酒中服。
生大海底,高尺餘,如樹,有眼、莖。
莖上有孔,如物點之,漁人以網罾得之,初從水出,微紅,後漸青。
玻璃 味辛,寒,無毒。
主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
此西國之寶也。
是水王,或雲千歲冰化為之,應玉石之類,生土石中。
未必是冰。
今水精珠精者極光明,置水中不見珠也。
熨目除熱淚,或雲火燧珠,向日取得火。
石髓 味甘,溫,無毒。
主寒、熱中,羸瘦無顔色,積聚,心腹脹滿,食飲不消,皮膚枯槁,小便數疾,癖塊,腹内腸鳴,下利,腰腳疼冷,男子絕陽,女子絕産,血氣不調,令人肥健能食,合金瘡,性擁,宜寒瘦人,生臨海蓋山石窟。
土人采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彈子,有白有黃,彌佳矣。
霹靂針 無毒。
主大驚失心,恍惚不識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
此物伺候震處,掘地三尺得之。
其形非一,或言是人所造,納與天曹,不知事實。
今得之,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锉刃者,亦有安二孔者。
一用人間石作也。
注出雷州,并河東山澤間。
因雷震後時,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
作枕,除魔夢,辟不祥。
名霹靂屑也。
大石鎮宅 主災異不起。
宅經取大石鎮宅四隅。
《荊楚歲時記》: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為鎮宅。
又《鴻寶萬畢術》雲:埋丸石于宅四隅,槌桃核七枚,則鬼無能殃也。
金石 味甘,無毒。
主久羸瘦,不能食,無顔色。
補腰腳冷,令人健壯,益陽,有暴熱脫發,飛煉服之。
生五台山清涼寺。
石中金屑,作赤褐色。
玉膏 味甘,平,無毒。
玉石,主延年神仙。
術家取蟾蜍膏軟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此則為膏之法。
今玉石間水,飲之長生,令人體潤,以玉投朱草汁中化成醴,朱草瑞物,已出金水卷中。
《十洲仙記》瀛洲有玉膏泉如酒,飲之數杯辄醉,令人長生。
洲上多有仙家似吳兒,雖仙境之事,有可憑者,故以引為證也。
溫石及燒磚 主之得熱氣徹腰腹,久患下部冷,久痢腸腹下白膿,燒磚并溫石熨及坐之并瘥。
但取堅石燒暖用之,非别有溫石也。
印紙 無毒。
主令婦人斷産無子。
剪有印處燒灰,水服之一錢匕,神效。
煙藥 味辛,溫,有毒。
主瘰,五痔,瘿瘤瘡根惡腫。
石黃、空青、桂心并四兩,幹姜一兩為末,取鐵片闊五寸,燒赤,以藥置鐵上,用瓷碗以豬脂塗碗底,藥飛上,待冷即開,如此五度,随瘡孔大小,以藥如鼠屎納孔中,面封之,三度根出也。
無孔者針破納之。
特蓬殺 味辛、苦,溫,小毒。
主飛金石用之,煉丹亦須用,生西國。
似石脂、蛎粉之類,能透金石鐵無礙下通出。
阿婆趙榮二藥 有小毒。
主丁腫惡瘡,出根蝕息肉、肉刺。
齊人以白姜石、犬屎、绯帛、棘針鈎等合成如墨,硬土作丸。
又有阿婆趙榮藥,功狀相同。
雲:鍛石和諸蟲及绯帛,棘針合成之,并出臨、淄、齊州。
六月河中諸熱砂 主風濕頑痹不仁,筋骨攣縮,腳疼冷風掣,癱緩,血脈斷絕。
取幹沙日曝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則更易之,取熱徹通汗。
然後随病進藥,及食忌風冷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