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仙經》有用此處,俗方甚少,此藥殆絕。
今人時有采者,其色青綠,狀如琉璃而有白紋,易破折。
梁州、信都無複有,俗用乃以青色礬石當之,殊無仿佛。
《仙經》一名立制石。
唐本注雲:此物出銅處有,形似曾青,兼綠相間,味極酸、苦,磨鐵作銅色,此是真者。
陶雲色似琉璃,此乃绛礬。
比來亦用绛礬為石膽,又以醋揉青礬為之,并僞矣。
真者出蒲州虞鄉縣東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石膽,神農:酸,小寒。
季氏:寒。
桐君:辛,有毒。
扁鵲:苦,無毒。
藥性論雲:石膽,君,有大毒。
破熱毒,陸英為使。
日華子雲:味酸、澀,無毒。
治牙,鼻内息肉。
通透清亮,蒲州者為上也。
圖經曰:石膽,生羌道山谷、羌裡句青山,今唯信州鉛山縣有之。
生于銅坑中,采得煎煉而又有自然生者,尤為珍貴,并深碧色。
入吐風痰藥用最快。
二月庚子、辛醜日采。
蘇恭雲:真者,出蒲州虞鄉縣東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
今南方醫人多使之。
又着其說雲:石膽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栗,擊之縱橫解皆成疊紋,色青,見風久則綠,擊破其中亦青也。
其次出上饒曲江銅坑間者,粒細有廉棱,如钗股米粒。
本草注言,僞者以醋揉青礬為之。
今不然,但取粗惡石膽合硝石銷溜而成。
今塊大色淺,渾渾無脈理,擊之則碎無廉棱者,是也。
亦有挾石者,乃削取石膽床,溜造時投消汁中,及凝則相着也。
唐本餘:下血赤白,面黃,女子髒寒。
外台秘要:療齒痛及落盡。
細研石膽,以人乳汁和擦所痛齒上或孔中,日三、四度。
止痛,複生齒,百日後複故齒。
每日以新汲水漱令淨。
梅師方:治甲疽。
以石膽一兩,于火上燒令煙盡,碎研末,敷瘡上。
不過四、五度立瘥。
勝金方:治一切毒。
以膽子礬為末,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以朱砂衣,常以朱砂養之,冷水化一丸,立瘥。
又方:治口瘡衆療不效,膽礬半兩,入銀埚子内,火通赤,置于地上,出火毒一夜,細研。
每取少許敷瘡上,吐酸水清涎,甚者,一兩上便瘥。
譚氏小兒方:治國中風癱緩。
一日内,細研膽礬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漸輕。
太清伏煉靈砂法:石膽所出嵩嶽蒲州,禀靈石異氣,形如瑟瑟。
沈存中筆談:信州鉛山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即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
空青 空青 味甘、酸,寒、大寒,無毒。
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銅處。
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
三月中旬采,亦無時。
陶隐居雲:越屬益州。
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益州諸郡無複有,恐久不采之故也。
涼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
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土石中取之。
又以合丹成,則化鉛為金矣。
諸石藥中,唯此最貴。
醫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畫色,殊為可惜。
唐本注雲:此物出銅處有,乃兼諸青,但空青為難得。
今出蔚州、蘭州、宣州、梓州,宣州者最好,塊段細,時有腹中空者。
蔚州、蘭州者,片塊大,色極深,無空腹者。
今注:今出饒、信等州者亦好。
臣禹錫等謹按範子計然雲:空青出巴郡。
白青、曾青出新淦。
青色者善。
藥性論雲:空青,君,畏菟絲子。
能治頭風,鎮肝,瞳仁破者,再得見物。
蕭炳雲:腹中空,如楊梅者勝。
日華子雲:空青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濃如荔枝殼,内有漿酸甜,能點多年青盲内障翳膜,養精氣,其殼又可摩翳也。
圖經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今信州亦時有之。
狀若楊梅别名楊梅青。
其腹中空,破之有漿者絕難得。
亦有大者如雞子,小者如豆子,三月中旬采,亦無時。
古方雖稀用,而今治眼翳障,為最要之物。
又曾青所出與此同山,療體頗相似,而色理亦無異,但其形累累如連珠相綴,今極難得。
又有白青,出豫章山谷,亦似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亦謂之碧青,以其研之色碧也。
亦謂之魚目青,以其形似魚目也。
無空青時,亦可用,今不複見之。
千金方:治眼不明。
以空青少許,漬露一宿,以水點之。
又方治口不正。
取空青一豆許,含之即效。
肘後方:治卒中風,手臂不仁,口僻。
取空青末一豆許,着口中漸入咽即愈。
衍義曰:空青,功長于治眼。
仁廟朝,嘗诏禦藥院,須中空有水者,将賜近戚,久而方得。
其楊梅青,治翳極有功。
中亦或有水者,其用與空青同,弟有優劣耳。
今信州穴山而取,世謂之楊梅青,極難得。
曾青 曾青 味酸,小寒,無毒。
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症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
能化金、銅。
生蜀中山谷及越。
采無時。
(畏菟絲子。
) 陶隐居雲:此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
今銅官更無曾青,唯出始興。
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
《仙經》少用之。
化金之法,事同空青。
唐本注雲:曾青出蔚州、鄂州,蔚州者好,其次鄂州,餘州并不任用。
圖經文具空青條下。
雷公雲:凡使,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幹、濕各一镒,并細锉,放于一瓷埚内,将曾青于中。
以東流水二镒并諸藥等,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足取出,以東流水浴過,卻入乳缽中,研如粉用。
丹房鏡源:曾青結汞制丹砂,金氣之所生。
寶藏論: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銀,轉得八石。
清霞子:爽神氣。
禹餘糧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
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症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
煉餌服之,不饑、輕身、延年。
一名白餘糧。
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陶隐居雲: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砂者為佳。
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乃有紫華靡靡。
《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根作塊有節,似菝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謂為禹餘糧。
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
生池澤複有仿佛。
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
張華雲:地多蓼者,必有餘糧,今廬江間便是也。
适有人于銅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
彼人呼為雌黃,試塗物,正如雄黃色爾。
唐本注雲:陶雲黃赤色石,疑是太一。
既無殼裹,未是餘糧,疑謂太一,殊非的稱。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禹餘糧,君,味鹹。
主治崩中。
蕭炳雲:牡丹為使。
日華子雲: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等疾。
久服耐寒暑。
又名太一餘糧。
圖經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今唯澤、潞州有之。
舊說形如鵝鴨卵,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
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
采無時。
《本經》又有太一餘糧。
謹按陶隐居《登真隐訣》載長生四鎮丸雲: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髒。
注雲:按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
治體猶同。
而今世唯有禹餘糧不複識太一。
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
而後小鎮直雲:禹餘糧,盒飯用之耳。
餘糧多出東陽山岸間,茅山甚有,好者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泯泯如面,齧之無複碜。
雖然用之,宜細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而蘇恭亦雲:太一餘與禹餘糧本一物,而以精粗為别,故一名太一禹餘糧,其殼若瓷,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漸變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之餘糧也。
今醫家但用餘糧,亦不能如此細分别耳。
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按張華《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篩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至冬乃訖,名自然谷,亦曰禹餘糧。
今藥中有禹餘糧者,世傳昔禹治水,棄其所餘食于江中,而為藥也。
然則,篩草與此異物而同名也。
其雲棄之江中而為藥,乃與生海池澤者同種乎?經驗方:治産後煩躁。
禹餘糧一枚,狀如酸KT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緊築,用炭一秤,發頂一斤,去火三分耗二為度,用濕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隻使裡内細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紙襯幹,再研數千遍。
患者用甘草煎湯調二錢匕,隻一服立效。
勝金方:治婦人帶下。
白下:即禹餘糧一兩,幹姜等分。
赤下:禹餘糧一兩,幹姜半兩,上件禹餘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
别說雲:謹案:越州會稽山中,見出一種甚良。
彼人雲:昔大禹會稽于此地餘糧者。
本為此爾。
太一餘糧 味甘,平,無毒。
主咳逆上氣,症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
久服耐寒暑,不饑,輕身,飛行千裡,神仙,一名石腦。
生太山山谷。
九月采。
(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 陶隐居雲:今人唯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複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仙經》多用之,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
唐本注雲: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
其殼若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
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
年多變赤,因赤漸紫。
自赤及紫,俱名太一。
其諸色通謂餘糧。
今太山不見采得者,會稽、王屋、澤、路州諸山皆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太一禹餘糧,一名禹哀。
神農、歧伯、雷公:甘,平。
季氏:小寒。
扁鵲:甘,無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
九月采,或無時。
圖經文已具禹餘糧條下。
陳藏器雲:蘇雲:禹餘糧及太一禹餘糧,皆以精粗為名。
餘糧中黃子,年多變赤,從赤入紫。
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禹之理化。
神君,禹之師也。
師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
兼服混然。
張司空雲: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
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根據數必得不可妄求,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也。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
真似禹餘糧也。
其石中黃,向裡赤、黑、黃,味淡微。
卵石黃,味酸。
個個如卵,内有子一塊,不堪用也。
若誤餌之,令人腸幹。
太一禹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
兼重重如葉子雌黃,此能益脾,安髒氣。
凡修事四兩,先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鬥,煮取五升,置于瓷埚中,下禹餘糧,着火煮,旋添,汁盡為度。
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白石英 白石英 味甘、辛,微溫,無毒。
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髒,通日月光。
久服輕身長年,耐寒熱。
生華陰山谷及泰山。
大端名青陶隐居雲:今醫家用新安所出,極細長白澈者;壽陽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
《仙經》大小并有用,唯須精白無瑕雜者。
如此說,則大者為佳。
其四色英,今不複用。
唐本注雲: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澤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徑三、四寸,長五、六寸。
今通以澤州者為勝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白石英,神農:甘。
歧伯、黃帝、雷公、扁鵲:無。
生太山,形如紫石英。
白澤,長者二、三寸。
采無時。
又雲:青石英如白石英,青端赤後者是。
赤石英,赤端白後者是。
赤澤有光,味苦。
補心氣。
黃石英,黃色如金在端者是。
黑石英,黑澤有光。
藥性論雲:白石英,君。
能治肺癰,吐膿,治嗽逆上氣,疸黃。
日華子雲:五色石英,平。
治心腹邪氣,女人心腹痛,鎮心,療胃冷氣,益毛發,悅顔色,治驚悸,安魂定魄,壯陽道,下乳,通亮者為上。
其補益随髒色而治,青者治肝,赤者治心,黃者治皮膚,白者治肺,黑者治腎。
圖經曰:白石英,生華陰山谷及泰山。
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
蘇恭以澤州者為勝。
今亦澤州出焉。
大抵長而白澤,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
長五、六寸者彌佳。
其黃色如金在端者,名黃石英。
赤端白後者,名赤石英。
青端赤後者,名青石英。
黑澤而有光者,名黑石英。
二月采,亦雲無時。
古人服食,唯白石英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
其黃、赤、青、黑四種,《本經》雖有名,而方家都不見用者。
故《乳石論》以鐘乳為乳,以白石英為石,是六英之貴者,唯白石也。
又曰:乳者,陽中之陰;石者,陰中之陽,故陽生十一月後甲子服乳,陰生五月後甲子服石。
然而相反、畏惡,動則為害不淺。
故乳石之發,方治雖多,而罕有能濟者,誠不可輕餌也。
聖惠方:治腹堅脹滿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兩,捶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鬥浸,以泥重封瓶口,将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
如吃酒少,随性飲之。
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簡要濟衆方:治心髒不安,驚悸善忘,上鬲風熱化痰。
白石英一兩,朱砂一兩,同研為散。
每服半錢,食後、夜卧前,金銀湯調下。
衍義曰:白石英,狀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
紫、白二石英,當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
張仲景之意,隻令咀,不為細末者,豈無意焉。
其久服,更宜詳審。
紫石英 紫石英 味甘、辛,溫,無毒。
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
久服溫中,輕身延年。
生泰山山谷。
采無時。
(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共療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共療霍亂,畏扁青、附子,不欲甲、黃連、麥句姜。
) 陶隐居雲:今第一用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
次出雹零山,亦好。
又有南城石,無根。
又有青綿石,色亦重黑,不明澈。
又有林邑石,腹裡必有一物如眼。
吳興石四面才有紫色,無光澤。
會稽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
先時并雜用。
今丸散家采擇,唯泰山最勝,餘處者,可作丸酒餌。
《仙經》不正用,而為俗方所重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紫石英,神農、扁鵲:味甘,平。
季氏:大寒。
雷公:大溫。
歧伯:甘,無毒。
生泰山或會稽。
采無時。
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藥性論雲:紫石英,君。
女人服之有子,主養肺氣,治驚痫,蝕膿,虛而驚悸不安,加而用之。
嶺南錄異雲:隴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實瑩澈,随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镞,煮水飲之,暖而無毒。
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日華子雲:紫石英,治癰腫毒等,醋淬搗為末,生姜、米醋煎,敷之。
摩亦得。
圖經曰:紫石英,生泰山山谷,今嶺南及會稽山中亦有之。
謹按《吳普本草》雲:紫石英,生泰山及會稽,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陶隐居雲: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最佳。
會稽石,形色如石榴子,最下。
先時并雜用,今唯用泰山石,餘處者可作丸、酒餌。
又按:《嶺表錄異》雲:今隴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
其實瑩澈,随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镞。
煮水飲之,暖而無毒,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然則泰山、會稽、嶺南紫石英用之亦久。
《乳石論》無單服紫石者,唯五石散則通用之,張文仲有鎮心單服紫石煮水法,胡洽及《千金方》則多雜諸藥同用,今方家用者,唯治療婦人及治心病藥時有使者。
聖惠方:補虛勞,止驚悸,令人能食。
紫石英五兩,打碎如米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鬥,煮取二升,去滓澄清,細細服,或煮粥,羹食亦得,服盡更煎之。
青霞子:紫石英,輕身充肌。
衍義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勻。
張仲景治風熱螈及驚痫螈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幹姜、大黃、龍齒、牡蛎、甘草、滑石等分,混合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
主黃膽,洩痢,腸,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
五石脂各随五色補五髒。
生南山之陽山谷中。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今義陽山甚有之,一本南陽山谷中也。
青石脂 味酸,平、無毒。
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膽,洩痢腸,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
久服補髓,益氣,不饑,延年。
生齊區山及海崖。
采無時。
别說雲:謹按唐注雲:出蘇州餘杭山。
今不采。
而蘇州今乃見貢赤、白二種,然入藥不甚佳。
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
揭兩石中取之。
延州每以蕃寇圍城,苦無水,乃撅地深廣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貯水,得經時久不滲漏,宜以此為良。
赤石脂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溫,無毒。
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洩,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産難胞衣不出。
久服補髓,好顔色,益智,不饑,輕身延年。
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
采無時。
(惡大黃,畏芫花。
) 唐本注雲:此石濟南太山不聞出者,今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并有,色理鮮膩,宜州諸山亦有。
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力勝鐘乳。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赤石脂,君,惡松脂,補五髒虛乏。
圖經曰: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
蘇恭雲:濟南泰山不聞出者,唯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并有,及宜州諸山亦出,今出潞州。
以色理鮮膩者為勝。
采無時。
古人亦有單服食者。
《乳石論》載服赤石脂,發則心痛,飲熱酒不解,治之用蔥豉綿裹,水煮飲之。
《千金翼》論曰: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冷凍飲料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于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稍加至三匕。
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
又不下痢,補五髒,令人肥健。
有人淡飲,服諸藥不效,用此方遂愈。
其雜藥用者,則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幹姜一兩,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為準,去滓,每飲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服,日三愈。
止後服,不爾,盡之。
又有烏頭赤石脂丸,主心痛徹背者。
烏頭一分,附子二分,并炮,赤石脂、幹姜、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鬥門經:治小兒疳瀉。
用赤石脂杵羅為末如面,以粥飲調半錢服,立瘥。
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衍義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試之,粘着者為佳。
有人病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鬥二升,未甚效。
後有人教服赤石脂、幹姜各一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黃石脂 味苦,平,無
今人時有采者,其色青綠,狀如琉璃而有白紋,易破折。
梁州、信都無複有,俗用乃以青色礬石當之,殊無仿佛。
《仙經》一名立制石。
唐本注雲:此物出銅處有,形似曾青,兼綠相間,味極酸、苦,磨鐵作銅色,此是真者。
陶雲色似琉璃,此乃绛礬。
比來亦用绛礬為石膽,又以醋揉青礬為之,并僞矣。
真者出蒲州虞鄉縣東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石膽,神農:酸,小寒。
季氏:寒。
桐君:辛,有毒。
扁鵲:苦,無毒。
藥性論雲:石膽,君,有大毒。
破熱毒,陸英為使。
日華子雲:味酸、澀,無毒。
治牙,鼻内息肉。
通透清亮,蒲州者為上也。
圖經曰:石膽,生羌道山谷、羌裡句青山,今唯信州鉛山縣有之。
生于銅坑中,采得煎煉而又有自然生者,尤為珍貴,并深碧色。
入吐風痰藥用最快。
二月庚子、辛醜日采。
蘇恭雲:真者,出蒲州虞鄉縣東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
今南方醫人多使之。
又着其說雲:石膽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栗,擊之縱橫解皆成疊紋,色青,見風久則綠,擊破其中亦青也。
其次出上饒曲江銅坑間者,粒細有廉棱,如钗股米粒。
本草注言,僞者以醋揉青礬為之。
今不然,但取粗惡石膽合硝石銷溜而成。
今塊大色淺,渾渾無脈理,擊之則碎無廉棱者,是也。
亦有挾石者,乃削取石膽床,溜造時投消汁中,及凝則相着也。
唐本餘:下血赤白,面黃,女子髒寒。
外台秘要:療齒痛及落盡。
細研石膽,以人乳汁和擦所痛齒上或孔中,日三、四度。
止痛,複生齒,百日後複故齒。
每日以新汲水漱令淨。
梅師方:治甲疽。
以石膽一兩,于火上燒令煙盡,碎研末,敷瘡上。
不過四、五度立瘥。
勝金方:治一切毒。
以膽子礬為末,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以朱砂衣,常以朱砂養之,冷水化一丸,立瘥。
又方:治口瘡衆療不效,膽礬半兩,入銀埚子内,火通赤,置于地上,出火毒一夜,細研。
每取少許敷瘡上,吐酸水清涎,甚者,一兩上便瘥。
譚氏小兒方:治國中風癱緩。
一日内,細研膽礬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漸輕。
太清伏煉靈砂法:石膽所出嵩嶽蒲州,禀靈石異氣,形如瑟瑟。
沈存中筆談:信州鉛山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即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
空青 空青 味甘、酸,寒、大寒,無毒。
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銅處。
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
三月中旬采,亦無時。
陶隐居雲:越屬益州。
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益州諸郡無複有,恐久不采之故也。
涼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
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土石中取之。
又以合丹成,則化鉛為金矣。
諸石藥中,唯此最貴。
醫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畫色,殊為可惜。
唐本注雲:此物出銅處有,乃兼諸青,但空青為難得。
今出蔚州、蘭州、宣州、梓州,宣州者最好,塊段細,時有腹中空者。
蔚州、蘭州者,片塊大,色極深,無空腹者。
今注:今出饒、信等州者亦好。
臣禹錫等謹按範子計然雲:空青出巴郡。
白青、曾青出新淦。
青色者善。
藥性論雲:空青,君,畏菟絲子。
能治頭風,鎮肝,瞳仁破者,再得見物。
蕭炳雲:腹中空,如楊梅者勝。
日華子雲:空青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濃如荔枝殼,内有漿酸甜,能點多年青盲内障翳膜,養精氣,其殼又可摩翳也。
圖經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今信州亦時有之。
狀若楊梅别名楊梅青。
其腹中空,破之有漿者絕難得。
亦有大者如雞子,小者如豆子,三月中旬采,亦無時。
古方雖稀用,而今治眼翳障,為最要之物。
又曾青所出與此同山,療體頗相似,而色理亦無異,但其形累累如連珠相綴,今極難得。
又有白青,出豫章山谷,亦似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亦謂之碧青,以其研之色碧也。
亦謂之魚目青,以其形似魚目也。
無空青時,亦可用,今不複見之。
千金方:治眼不明。
以空青少許,漬露一宿,以水點之。
又方治口不正。
取空青一豆許,含之即效。
肘後方:治卒中風,手臂不仁,口僻。
取空青末一豆許,着口中漸入咽即愈。
衍義曰:空青,功長于治眼。
仁廟朝,嘗诏禦藥院,須中空有水者,将賜近戚,久而方得。
其楊梅青,治翳極有功。
中亦或有水者,其用與空青同,弟有優劣耳。
今信州穴山而取,世謂之楊梅青,極難得。
曾青 曾青 味酸,小寒,無毒。
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症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
能化金、銅。
生蜀中山谷及越。
采無時。
(畏菟絲子。
) 陶隐居雲:此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
今銅官更無曾青,唯出始興。
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
《仙經》少用之。
化金之法,事同空青。
唐本注雲:曾青出蔚州、鄂州,蔚州者好,其次鄂州,餘州并不任用。
圖經文具空青條下。
雷公雲:凡使,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幹、濕各一镒,并細锉,放于一瓷埚内,将曾青于中。
以東流水二镒并諸藥等,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足取出,以東流水浴過,卻入乳缽中,研如粉用。
丹房鏡源:曾青結汞制丹砂,金氣之所生。
寶藏論: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銀,轉得八石。
清霞子:爽神氣。
禹餘糧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
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症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
煉餌服之,不饑、輕身、延年。
一名白餘糧。
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陶隐居雲: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砂者為佳。
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乃有紫華靡靡。
《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根作塊有節,似菝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謂為禹餘糧。
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
生池澤複有仿佛。
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
張華雲:地多蓼者,必有餘糧,今廬江間便是也。
适有人于銅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
彼人呼為雌黃,試塗物,正如雄黃色爾。
唐本注雲:陶雲黃赤色石,疑是太一。
既無殼裹,未是餘糧,疑謂太一,殊非的稱。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禹餘糧,君,味鹹。
主治崩中。
蕭炳雲:牡丹為使。
日華子雲: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等疾。
久服耐寒暑。
又名太一餘糧。
圖經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今唯澤、潞州有之。
舊說形如鵝鴨卵,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
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
采無時。
《本經》又有太一餘糧。
謹按陶隐居《登真隐訣》載長生四鎮丸雲: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髒。
注雲:按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
治體猶同。
而今世唯有禹餘糧不複識太一。
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
而後小鎮直雲:禹餘糧,盒飯用之耳。
餘糧多出東陽山岸間,茅山甚有,好者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泯泯如面,齧之無複碜。
雖然用之,宜細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而蘇恭亦雲:太一餘與禹餘糧本一物,而以精粗為别,故一名太一禹餘糧,其殼若瓷,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漸變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之餘糧也。
今醫家但用餘糧,亦不能如此細分别耳。
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按張華《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篩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至冬乃訖,名自然谷,亦曰禹餘糧。
今藥中有禹餘糧者,世傳昔禹治水,棄其所餘食于江中,而為藥也。
然則,篩草與此異物而同名也。
其雲棄之江中而為藥,乃與生海池澤者同種乎?經驗方:治産後煩躁。
禹餘糧一枚,狀如酸KT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緊築,用炭一秤,發頂一斤,去火三分耗二為度,用濕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隻使裡内細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紙襯幹,再研數千遍。
患者用甘草煎湯調二錢匕,隻一服立效。
勝金方:治婦人帶下。
白下:即禹餘糧一兩,幹姜等分。
赤下:禹餘糧一兩,幹姜半兩,上件禹餘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
别說雲:謹案:越州會稽山中,見出一種甚良。
彼人雲:昔大禹會稽于此地餘糧者。
本為此爾。
太一餘糧 味甘,平,無毒。
主咳逆上氣,症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
久服耐寒暑,不饑,輕身,飛行千裡,神仙,一名石腦。
生太山山谷。
九月采。
(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 陶隐居雲:今人唯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複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仙經》多用之,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
唐本注雲: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
其殼若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
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
年多變赤,因赤漸紫。
自赤及紫,俱名太一。
其諸色通謂餘糧。
今太山不見采得者,會稽、王屋、澤、路州諸山皆有之。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太一禹餘糧,一名禹哀。
神農、歧伯、雷公:甘,平。
季氏:小寒。
扁鵲:甘,無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
九月采,或無時。
圖經文已具禹餘糧條下。
陳藏器雲:蘇雲:禹餘糧及太一禹餘糧,皆以精粗為名。
餘糧中黃子,年多變赤,從赤入紫。
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禹之理化。
神君,禹之師也。
師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
兼服混然。
張司空雲: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
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根據數必得不可妄求,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也。
雷公雲:凡使,勿誤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
真似禹餘糧也。
其石中黃,向裡赤、黑、黃,味淡微。
卵石黃,味酸。
個個如卵,内有子一塊,不堪用也。
若誤餌之,令人腸幹。
太一禹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
兼重重如葉子雌黃,此能益脾,安髒氣。
凡修事四兩,先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鬥,煮取五升,置于瓷埚中,下禹餘糧,着火煮,旋添,汁盡為度。
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白石英 白石英 味甘、辛,微溫,無毒。
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髒,通日月光。
久服輕身長年,耐寒熱。
生華陰山谷及泰山。
大端名青陶隐居雲:今醫家用新安所出,極細長白澈者;壽陽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
《仙經》大小并有用,唯須精白無瑕雜者。
如此說,則大者為佳。
其四色英,今不複用。
唐本注雲: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澤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徑三、四寸,長五、六寸。
今通以澤州者為勝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白石英,神農:甘。
歧伯、黃帝、雷公、扁鵲:無。
生太山,形如紫石英。
白澤,長者二、三寸。
采無時。
又雲:青石英如白石英,青端赤後者是。
赤石英,赤端白後者是。
赤澤有光,味苦。
補心氣。
黃石英,黃色如金在端者是。
黑石英,黑澤有光。
藥性論雲:白石英,君。
能治肺癰,吐膿,治嗽逆上氣,疸黃。
日華子雲:五色石英,平。
治心腹邪氣,女人心腹痛,鎮心,療胃冷氣,益毛發,悅顔色,治驚悸,安魂定魄,壯陽道,下乳,通亮者為上。
其補益随髒色而治,青者治肝,赤者治心,黃者治皮膚,白者治肺,黑者治腎。
圖經曰:白石英,生華陰山谷及泰山。
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
蘇恭以澤州者為勝。
今亦澤州出焉。
大抵長而白澤,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
長五、六寸者彌佳。
其黃色如金在端者,名黃石英。
赤端白後者,名赤石英。
青端赤後者,名青石英。
黑澤而有光者,名黑石英。
二月采,亦雲無時。
古人服食,唯白石英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
其黃、赤、青、黑四種,《本經》雖有名,而方家都不見用者。
故《乳石論》以鐘乳為乳,以白石英為石,是六英之貴者,唯白石也。
又曰:乳者,陽中之陰;石者,陰中之陽,故陽生十一月後甲子服乳,陰生五月後甲子服石。
然而相反、畏惡,動則為害不淺。
故乳石之發,方治雖多,而罕有能濟者,誠不可輕餌也。
聖惠方:治腹堅脹滿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兩,捶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鬥浸,以泥重封瓶口,将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
如吃酒少,随性飲之。
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簡要濟衆方:治心髒不安,驚悸善忘,上鬲風熱化痰。
白石英一兩,朱砂一兩,同研為散。
每服半錢,食後、夜卧前,金銀湯調下。
衍義曰:白石英,狀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
紫、白二石英,當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
張仲景之意,隻令咀,不為細末者,豈無意焉。
其久服,更宜詳審。
紫石英 紫石英 味甘、辛,溫,無毒。
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
久服溫中,輕身延年。
生泰山山谷。
采無時。
(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共療心中結氣;得天雄、菖蒲,共療霍亂,畏扁青、附子,不欲甲、黃連、麥句姜。
) 陶隐居雲:今第一用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
次出雹零山,亦好。
又有南城石,無根。
又有青綿石,色亦重黑,不明澈。
又有林邑石,腹裡必有一物如眼。
吳興石四面才有紫色,無光澤。
會稽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
先時并雜用。
今丸散家采擇,唯泰山最勝,餘處者,可作丸酒餌。
《仙經》不正用,而為俗方所重也。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雲:紫石英,神農、扁鵲:味甘,平。
季氏:大寒。
雷公:大溫。
歧伯:甘,無毒。
生泰山或會稽。
采無時。
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藥性論雲:紫石英,君。
女人服之有子,主養肺氣,治驚痫,蝕膿,虛而驚悸不安,加而用之。
嶺南錄異雲:隴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實瑩澈,随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镞,煮水飲之,暖而無毒。
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日華子雲:紫石英,治癰腫毒等,醋淬搗為末,生姜、米醋煎,敷之。
摩亦得。
圖經曰:紫石英,生泰山山谷,今嶺南及會稽山中亦有之。
謹按《吳普本草》雲:紫石英,生泰山及會稽,欲令如削,紫色達頭如樗蒲者。
陶隐居雲:泰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最佳。
會稽石,形色如石榴子,最下。
先時并雜用,今唯用泰山石,餘處者可作丸、酒餌。
又按:《嶺表錄異》雲:今隴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
其實瑩澈,随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镞。
煮水飲之,暖而無毒,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然則泰山、會稽、嶺南紫石英用之亦久。
《乳石論》無單服紫石者,唯五石散則通用之,張文仲有鎮心單服紫石煮水法,胡洽及《千金方》則多雜諸藥同用,今方家用者,唯治療婦人及治心病藥時有使者。
聖惠方:補虛勞,止驚悸,令人能食。
紫石英五兩,打碎如米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鬥,煮取二升,去滓澄清,細細服,或煮粥,羹食亦得,服盡更煎之。
青霞子:紫石英,輕身充肌。
衍義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勻。
張仲景治風熱螈及驚痫螈風引湯: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幹姜、大黃、龍齒、牡蛎、甘草、滑石等分,混合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後量多少溫呷,不用滓,服之無不效者。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
主黃膽,洩痢,腸,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
五石脂各随五色補五髒。
生南山之陽山谷中。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雲:今義陽山甚有之,一本南陽山谷中也。
青石脂 味酸,平、無毒。
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膽,洩痢腸,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
久服補髓,益氣,不饑,延年。
生齊區山及海崖。
采無時。
别說雲:謹按唐注雲:出蘇州餘杭山。
今不采。
而蘇州今乃見貢赤、白二種,然入藥不甚佳。
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
揭兩石中取之。
延州每以蕃寇圍城,苦無水,乃撅地深廣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貯水,得經時久不滲漏,宜以此為良。
赤石脂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溫,無毒。
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洩,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産難胞衣不出。
久服補髓,好顔色,益智,不饑,輕身延年。
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
采無時。
(惡大黃,畏芫花。
) 唐本注雲:此石濟南太山不聞出者,今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并有,色理鮮膩,宜州諸山亦有。
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堅潤,服之力勝鐘乳。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赤石脂,君,惡松脂,補五髒虛乏。
圖經曰: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
蘇恭雲:濟南泰山不聞出者,唯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并有,及宜州諸山亦出,今出潞州。
以色理鮮膩者為勝。
采無時。
古人亦有單服食者。
《乳石論》載服赤石脂,發則心痛,飲熱酒不解,治之用蔥豉綿裹,水煮飲之。
《千金翼》論曰: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冷凍飲料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于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稍加至三匕。
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
又不下痢,補五髒,令人肥健。
有人淡飲,服諸藥不效,用此方遂愈。
其雜藥用者,則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幹姜一兩,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為準,去滓,每飲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服,日三愈。
止後服,不爾,盡之。
又有烏頭赤石脂丸,主心痛徹背者。
烏頭一分,附子二分,并炮,赤石脂、幹姜、蜀椒各四分,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鬥門經:治小兒疳瀉。
用赤石脂杵羅為末如面,以粥飲調半錢服,立瘥。
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衍義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試之,粘着者為佳。
有人病大腸寒滑,小便精出,諸熱藥服及一鬥二升,未甚效。
後有人教服赤石脂、幹姜各一兩,胡椒半兩,同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七十丸,終四劑,遂愈。
黃石脂 味苦,平,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