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若草伏而斤兩不折,軟切金、銀、銅、鐵硬物,立軟。
《史記·淳于意》:甾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意,意往。
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意複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硝石一劑,出血如豆,比五、六枚。
衍義曰:硝石,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硝,凝結在下如石者。
精英既去,但餘滓而已。
故功力亦緩,唯能發煙火。
《唐本》注:蓋以能消化諸石,故曰硝石。
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湯耗,即又添柳枝湯。
芒硝 芒硝 味辛、苦,大寒。
主五髒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緻新。
生于樸硝。
(石韋為之使,惡麥句姜。
) 陶隐居雲:按《神農本經》無芒硝,隻有硝石,名芒硝爾。
後名醫别載此說,其療與硝石正同,疑此即是硝石。
舊出甯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甯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
此雲生于樸硝,則作者亦好。
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雲:無樸硝可用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鬥,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硝石。
其味苦,無毒。
主消渴熱中,止煩悶。
三月采于赤山。
樸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水,則樸硝生于其陽。
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谷,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複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石肺,人無識者,皇甫既是安定人,又明醫藥,或當詳。
煉之以樸硝作芒硝者,但以暖湯淋樸硝,取汁清澄煮之減半,出着木盆中,經宿即成,狀如白石英,皆六道也。
作之忌雜人臨視。
今益州人複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雲: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
如此,硝石猶是有汁也。
今仙家須之,能化他石,乃用于理第一。
唐本注雲: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豈古人昧于芒硝也。
《本經》雲:生于樸硝,樸硝一名硝石樸,硝石一名芒硝,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今注:此即出于樸硝,以暖水淋樸硝,取汁煉之,令減半,投于盆中,經宿乃有細芒生,故謂之芒硝也。
又有英硝者,其狀若白石英,作四、五棱,白色,瑩澈可愛。
主療與芒硝頗同,亦出于樸硝,其煎煉自别有法,亦呼為馬牙硝。
唐注以此為硝石同類,深為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又一說:人若常煉石而服者,至殁冢中生懸石,雲不合重有芒硝條也。
夫樸硝,一名硝石樸,即煉樸硝成硝石,明矣,故有硝石條焉。
又硝石,一名亦是煉樸硝而成也。
凡藥雖為一體,蓋同出而異名,修煉之法既殊。
主治之功遂别矣。
藥性論雲:芒硝,使。
味鹹,有小毒。
能通女子月閉,症瘕,下瘰,黃膽病。
主堕胎,患漆瘡,汁敷之。
主時疾壅熱,能散惡血。
陳藏器雲:石脾、芒硝、硝石并出于西戎鹵地,鹹水結成,所主亦以類相次。
圖經雲文具樸硝條下。
雷公雲:凡使,先以水飛過,用五重紙滴過去腳,于铛中幹之,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
芒硝是樸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者,号曰芒硝。
聖惠方治伐指,用芒硝煎湯淋漬之。
千金方:療漆瘡方:用湯漬芒硝令濃,塗之,幹即易之。
梅師方:治火丹毒,水調芒硝塗之。
又方:治一切疹,以水煮芒硝塗之。
又方治傷寒發豌豆瘡。
未成膿,研芒硝,用豬膽相和,塗瘡上,立效。
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于體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納湯中,取濃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療關膈大小便不通,脹滿欲死,兩、三日則殺人。
芒硝三兩,紙裹三、四重,炭火燒之,令内一升湯中盡服,當先飲湯一升已吐出,乃服之。
孫真人食忌:主眼有翳,取芒硝一大兩,置銅器中急火上煉之,放冷後,以生絹細羅,點眼角中。
每夜欲卧時一度點,妙。
丹房鏡源:芒硝伏雌黃。
衍義曰:芒硝,《經》雲:生于樸硝。
乃是樸硝以水淋汁,澄清,再經熬煉減半,傾木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棱者。
故其性和緩,古今多用以治傷寒。
樸硝 樸硝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
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府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緻新,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輕身、神仙。
煉之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鹹能酸,入地千歲不變。
色青白者佳,黃采無時。
(畏麥句姜。
) 陶隐居雲: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
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
俗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仙經》唯雲:硝石能化他石。
今此亦雲能化石,疑必相似,可試之。
唐本注雲:此物有二種,有縱理、缦理,用之無别。
白軟者,樸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今注:今出益州,彼人采之,以水淋取汁,煎煉而成樸硝也。
一名硝石樸者。
硝即是本體之名;石者,乃堅白之号;樸者,即未化之義也。
以其芒硝、英硝皆從此出,故為硝石樸也。
其英硝,即今俗間謂之馬牙硝者,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樸硝,君,味苦,鹹,有小毒。
能治腹脹,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
日華子雲:主通洩五髒百病及症結,治天行熱疾,消腫毒及頭痛,排膿,潤毛發。
凡入飲藥,先安于盞内,攪熱藥澆服。
圖經曰:樸硝,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芒硝,生于樸硝,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為佳。
舊說三物同種,初采得其苗,以水淋取汁,煎煉而成,乃樸硝也,一名硝石樸。
以硝石出于其中。
又煉樸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硝石也,一名芒硝。
又取樸硝,以暖水淋汁,煉之減半,投于盆中,經宿而有細芒生,乃芒硝也。
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别矣。
然《本經》各載所出,疑是二種。
而今醫方家所用,亦不複能究其所來,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樸硝。
煉成盆中上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其芒硝底澄凝者,為硝石。
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為真者。
又按:蘇恭謂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是不然也。
張仲景《傷寒方》:承氣湯、陷胸丸之類,皆用芒硝。
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溫病亦多用芒硝,唯治食脍胸膈中不化,方用樸硝。
雲無樸硝者,以芒硝代皆可用也。
是晉宋以前,通用樸硝、芒硝矣。
又《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
亦雲無硝石用芒硝。
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
以此言之,樸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
故陶隐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雲: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成為真硝石,然石脾無複識者。
又注礬石雲:生者名馬齒礬,青白色,已煉成絕白,蜀人以當硝石,是硝石當時已為難得其真矣。
故方書罕用,通以相代,若然今所用者,雖非真識,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無疑矣。
其《本經》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乃方俗治煉之法有精粗,故須分别耳。
至如芎之與蘼蕪,大戟之與澤漆,俱是一物,《本經》亦各着州土者,蓋根與苗,土地各有所宜,非别是一物。
則樸硝、硝石,别着所出,亦其義也。
他同此比,又有英硝者,亦出于樸硝,其狀若白石英,作四、五棱,白色瑩澈可愛,功用與芒硝頗同,但不能下利,力差小耳,亦謂之馬牙硝,蓋以類得名,近世用之最多。
又金石淩法,用馬牙硝、芒硝、樸硝、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詳此法出于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别也。
又下有生硝條雲: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其形塊大小不常,色青白,鮮見用者。
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消,彌更精好,或疑是此,乃雲出于英硝。
煉治之法未聞。
又南方醫人論消或小異。
有着說雲:本草有樸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本草三種,竟無堅決,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
又言煎煉樸硝,投于盆中經宿乃有細芒,既如是,自當為馬牙硝。
又雲馬牙硝亦名英硝,自是一物,既以芒硝為樸硝,所出不應更有英硝。
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
樸硝味苦而微鹹,《本經》言苦,《名醫别錄》以為辛,蓋誤謂硝石也。
出蜀部者,瑩白如冰雪,内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
以水合甘草、豬膽煮之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
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則硝石也。
能化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
牙消則芒硝是也。
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樸硝而小堅也。
其論雖辯,然與古人所說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張仲景《傷寒論》療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及足下熱,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脹滿如水狀,大便溏者,女勞得之,非水也。
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熬黃,礬石燒令汁盡,二物等之,合夾絹篩,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微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
大麥用無皮者。
《千金方》硝石用二分,礬石用一分。
劉禹錫《傳信方》,着石山人甘露飯:療熱壅、涼膈上,嘔積滞。
蜀樸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兩,春、夏、秋用十二兩,先搗篩樸硝成末後,以白蜜和令勻,便入新青竹筒,随小大者一節,着藥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滿。
卻入炊甑中,令有藥處在飯内,其虛處出其上,不妨甑箪即得,候飯熟取出,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竹蓖攪勿停手,令至凝即藥成,收入合中。
如熱月即于冷水中浸缽,然後攪,每食後或欲卧時,含一匙、半匙,漸漸咽之。
如要通轉亦得。
聖惠方:治時氣頭痛不止。
用樸硝二兩,搗羅為散,用生油調,塗于頂上。
又方:治乳石發動煩悶及諸風熱。
用樸硝煉成者半兩,細研如粉,每服以蜜水調下一錢匕。
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療喉痹神驗。
樸硝一兩,細細含咽汁,頃刻立瘥。
孫真人食忌:主口瘡,取樸硝含之。
簡要濟衆:治小便不通,膀胱熱。
白花散:樸硝不以多少,研為末,每服二錢匕,溫茴香酒調下,無時服。
衍義曰:樸硝,是初采掃得,一煎而成者,未經再煉治,故曰樸硝。
其味酷澀,所以力堅急不和,可以熟生牛、馬皮,及治金銀有僞。
葛洪治食脍不化,取此以蕩逐之。
臘月中以新瓦罐,滿注熱水,用樸硝二升,投湯中,攪散,挂北檐下,俟硝滲出罐外,羽收之。
以人乳汁調半錢,掃一切風熱毒瓦斯攻注目睑外,及發于頭面、四肢腫痛,應手神驗。
玄明粉 味辛、甘,性冷,無毒。
治心熱煩躁,并五髒宿滞、症結。
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
此即樸硝煉成者。
(新補見《藥性論》并日華子。
) 仙經:以樸硝制伏為玄明粉。
樸硝是太陰之精華,水之子也。
陰中有陽之藥。
太陰号曰玄,内搜衆疾,功莫大焉。
治一切熱毒風,搜冷,癖氣脹滿,五勞七傷,骨蒸傳屍,頭痛煩熱,搜除惡疾,五髒秘澀,大小腸不通,三焦熱淋,疰忤疾,咳嗽嘔逆,口苦幹澀,咽喉閉塞,心、肝、脾、肺髒胃積熱,驚悸,健忘,榮衛不調,中酒中脍,飲食過度,腰膝冷痛,手腳酸,久冷久熱,四肢壅塞,背膊拘急,眼昏目眩,久視無力,腸風痔病,血癖不調。
婦人産後,小兒疳氣,陰毒傷寒,表裡疫疠等疾,并悉治之。
此藥久服令人身輕耳明,駐顔延壽。
急解毒藥,補益,妙。
唐明皇帝聞說終南山有道士劉玄真,服食此藥,遂诏而問曰:朕聞卿壽約三百歲,服食何藥,得住世間,充悅如此。
玄真答曰:臣按《仙經》修煉樸硝,号玄明粉,隻服此藥,遂無病長生。
其藥無滓,性溫,能除衆疾。
生餌尚能救急難性命,何況修煉長服。
益精壯氣,助陽證陰。
不拘丈夫婦人,幼稚襁褓,不問四時冷熱,即食後冷熱俱治。
一兩分為十二服,但臨時酌量加減。
似覺壅熱,傷寒,頭痛鼻塞,四肢不舉,飲食不下,煩悶氣脹,不論晝夜急疾,要宣瀉求安,即看年紀高下,用藥一分或至半兩,酌量加減,用桃花湯下為使,最上;次用蔥湯下;如未通宣,更以湯一碗或兩碗,投之即驗。
自然調補如常。
要微暢不秘澀,但長服之,稍稍得力,朝服暮服,應不搜刮人五髒,怡怡自泰。
其藥初服之時,每日空腹,酒飲茶湯任下三錢匕,食後良久更下三錢匕。
七日内常微瀉利黃黑水涎沫等,此是搜淘諸疾根本出去,勿用畏之。
七日後漸覺腹髒暖,消食下氣,唯忌食苦參或食諸魚、藕菜。
飲食諸毒藥解法,用蔥白煎湯一茶碗,調玄明粉兩錢頓服之,其諸毒藥立瀉下。
若女人身懷六甲,長服安胎,誕孩子生日,無瘡腫疾病。
長服除故養新,氣血日安。
如有偶中毒物,取地膽一分,荠、犀角各半兩,服之立解。
如長服,用大麻湯下為使。
此藥偏暖水髒,女人服,補血脈,及治骨蒸五勞,驚悸健忘,熱毒風等,服之立愈。
令人悅澤,開關健脾,輕身延壽,駐精神,明目。
諸餘功效不可具載,有傳在太陰經中。
樸硝二斤,須是白淨者,以瓷爐一個疊實,卻以瓦一片蓋爐,用十斤炭火一,爐口不蓋,着炭一條,候沸定了,方蓋之,複以十五斤炭之。
放冷一伏時,提爐出藥,以紙攤在地上,盆蓋之一伏時,日曬取幹。
入甘草二兩,生熟用,細搗羅為末。
馬牙硝 味甘,大寒,無毒。
能除五髒積熱伏氣。
末篩點眼及點眼藥中用,甚去赤腫障翳澀淚痛。
(新補見《藥性論》并日華子。
) 圖經文已具樸硝條中。
經驗方:治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鬲。
馬牙硝一兩,碎之,吳茱萸半升陳者,煎取茱萸濃汁投硝,乘熱服,良久未轉,更進一服,立愈。
窦群在常州,此方得效。
又方:退翳明目白龍散:馬牙硝光淨者,用濃紙裹令按實,安在懷内着肉處。
養一百二十日取出研如粉,入少龍腦同研細,不計年歲深遠,眼内生翳膜,漸漸昏暗,遠視不明,但瞳仁不破散并醫得,每點用藥末兩米許,點目中。
簡要濟衆:治小兒鵝口。
細研馬牙硝,于舌上摻之,日三、五度。
姚和衆:治小兒重舌。
馬牙硝塗舌下,日三度。
太清伏煉靈砂法:馬牙硝,陰極之精,能制伏陽精,消化火石之氣。
丹房鏡源:養丹砂,制砂。
生硝 味苦,大寒,無毒。
主風熱癫痫,小兒驚邪螈,風眩頭痛,肺壅,耳聾,口瘡,喉痹咽塞,牙颔腫痛,目赤熱痛,多眵淚。
生茂州西山岩石間。
其形塊大小不定,色青白。
采無時。
(惡麥句姜。
今附) 圖經文附樸硝條下。
滑石 滑石 味甘,寒、大寒,無毒。
主身熱、洩,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
久服輕身,耐饑,長年。
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脫石,一名番石。
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
采無時。
(石韋為之使,惡曾青。
) 陶隐居雲: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以為泥。
又有冷石,小青黃,性并冷利,亦能熨油污衣物。
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
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并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
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注郡縣,必是後漢時也。
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榮陽。
唐本注雲:此石所在皆有。
嶺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
其出掖縣者,理粗質青白黑點,唯可為器,不堪入藥。
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于滑膩,猶勝掖縣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滑石,臣。
一名夕冷。
能療五淋,主難産。
服其末,又末與丹參、蜜、豬脂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彈丸大。
臨産倍服,令滑胎易生。
除煩熱心躁,偏主石淋。
陳藏器雲:按始安及掖縣所出二石,形質既異,所用又殊。
陶雲:不知今北方有之否。
當陶之時北方阻絕,不知之者,曷足怪焉。
蘇恭引為一物,深可嗟訝。
其始安者,軟滑而白,是滑石。
東萊者,硬澀而青,乃作器石也。
南越志雲:城縣出石,石即滑石也。
土人以為燒器以烹魚。
日華子雲:滑石治乳癰,利津液。
圖經曰:滑石,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
此有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
《南越志》雲:城縣出石,石即滑石也。
土人以為燒器,用以烹魚是也。
萊、濠州出者,理粗質青,有白黑點,亦謂之斑石。
二種皆可作器用,甚精好。
初出軟爛如泥,久漸堅強,彼人皆就穴中乘其軟時制作,用力殊少,不然堅《雷炮炙方》滑石有五色,當用白色如方解石者。
其綠色者,性寒有毒,不入藥。
又雲:凡滑石似冰,白青色,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為真。
如此說,則與今南中來者又皆相類,用之無疑矣。
然雷雖名隋人,觀其書乃有言唐以後藥名者,或者後人增損之欤。
或雲:沂州出一種滑石,甚佳,與《本經》所雲泰山之陰相合。
然彼土不取為藥,故醫人亦鮮知用之。
今濠州醫人所供青滑石,雲性微寒,無毒。
主心氣澀滞。
與《本經》大同小異。
又吳錄《地理志》及《太康地記》雲:郁林州布山縣多虺,其毒殺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着瘡中,并以切齒立蘇。
一名切齒石。
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瘡,或雲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耳。
按古方利小便,治淋澀,多單使滑石。
又與石韋同搗末,飲服刀圭更快。
又主石淋發煩悶,取滑石十二分,研粉,分兩服,以水和攪令散,頓服之。
煩熱定,即停後服。
未已,盡服必瘥。
雷公雲:凡使有多般,勿誤使之。
有白滑石、綠滑石、烏滑石、冷滑石、黃滑石。
其白滑石方解石,色白,于石上畫有白膩紋,方使得。
滑石綠者,性寒,有毒,不入藥中用。
烏滑石似色,畫石上有青白膩紋,入用妙也。
黃滑石色似金,顆顆圓。
畫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殺人。
冷滑石青蒼色,畫石上作白膩文,亦勿用。
若滑石色似冰,白青色,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真也。
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于日中曬幹方用。
聖惠方:治乳石發動,躁熱煩渴不止。
滑石半兩,細研如粉以水一中盞,絞如白飲,頓服之,未瘥再服。
又方:治婦人過忍小便緻胞轉。
滑石末,蔥湯調下二錢匕。
又方:治膈上煩熱多渴,通利九竅。
滑石二兩搗碎,以水三大盞,煎取二盞,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溫溫食之效。
外台秘要:療妊娠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臍下二寸。
廣利方: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兼痛。
以滑石八分研如面,以水五大合,和攪頓服。
楊氏産乳:療小便不通。
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塗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
丹房鏡源:滑石能制雄、雌黃為外匮。
周禮:以滑養竅。
注雲:滑石也。
凡諸物通利,往來似竅。
衍義曰:滑石,今謂之畫石,以其軟滑可寫畫,淋家多用。
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細末貳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面半盞,押定。
石膽 石膽 味酸、辛,寒,有毒。
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痫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瓦斯,令人有子,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惡瘡。
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
能化鐵為銅,成金銀。
一名畢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銅勒。
生羌道山谷、羌裡句青山。
二月庚子、辛醜日采。
(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 陶隐居雲:《
《史記·淳于意》:甾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意,意往。
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
意複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硝石一劑,出血如豆,比五、六枚。
衍義曰:硝石,是再煎煉時已取訖芒硝,凝結在下如石者。
精英既去,但餘滓而已。
故功力亦緩,唯能發煙火。
《唐本》注:蓋以能消化諸石,故曰硝石。
煎柳枝湯煮三周時即伏火,湯耗,即又添柳枝湯。
芒硝 芒硝 味辛、苦,大寒。
主五髒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緻新。
生于樸硝。
(石韋為之使,惡麥句姜。
) 陶隐居雲:按《神農本經》無芒硝,隻有硝石,名芒硝爾。
後名醫别載此說,其療與硝石正同,疑此即是硝石。
舊出甯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甯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
此雲生于樸硝,則作者亦好。
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雲:無樸硝可用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鬥,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硝石。
其味苦,無毒。
主消渴熱中,止煩悶。
三月采于赤山。
樸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水,則樸硝生于其陽。
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谷,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複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石肺,人無識者,皇甫既是安定人,又明醫藥,或當詳。
煉之以樸硝作芒硝者,但以暖湯淋樸硝,取汁清澄煮之減半,出着木盆中,經宿即成,狀如白石英,皆六道也。
作之忌雜人臨視。
今益州人複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雲: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
如此,硝石猶是有汁也。
今仙家須之,能化他石,乃用于理第一。
唐本注雲: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豈古人昧于芒硝也。
《本經》雲:生于樸硝,樸硝一名硝石樸,硝石一名芒硝,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今注:此即出于樸硝,以暖水淋樸硝,取汁煉之,令減半,投于盆中,經宿乃有細芒生,故謂之芒硝也。
又有英硝者,其狀若白石英,作四、五棱,白色,瑩澈可愛。
主療與芒硝頗同,亦出于樸硝,其煎煉自别有法,亦呼為馬牙硝。
唐注以此為硝石同類,深為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又一說:人若常煉石而服者,至殁冢中生懸石,雲不合重有芒硝條也。
夫樸硝,一名硝石樸,即煉樸硝成硝石,明矣,故有硝石條焉。
又硝石,一名亦是煉樸硝而成也。
凡藥雖為一體,蓋同出而異名,修煉之法既殊。
主治之功遂别矣。
藥性論雲:芒硝,使。
味鹹,有小毒。
能通女子月閉,症瘕,下瘰,黃膽病。
主堕胎,患漆瘡,汁敷之。
主時疾壅熱,能散惡血。
陳藏器雲:石脾、芒硝、硝石并出于西戎鹵地,鹹水結成,所主亦以類相次。
圖經雲文具樸硝條下。
雷公雲:凡使,先以水飛過,用五重紙滴過去腳,于铛中幹之,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
芒硝是樸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者,号曰芒硝。
聖惠方治伐指,用芒硝煎湯淋漬之。
千金方:療漆瘡方:用湯漬芒硝令濃,塗之,幹即易之。
梅師方:治火丹毒,水調芒硝塗之。
又方:治一切疹,以水煮芒硝塗之。
又方治傷寒發豌豆瘡。
未成膿,研芒硝,用豬膽相和,塗瘡上,立效。
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于體上,下至心即死,以芒硝納湯中,取濃汁以拭丹上。
百一方:療關膈大小便不通,脹滿欲死,兩、三日則殺人。
芒硝三兩,紙裹三、四重,炭火燒之,令内一升湯中盡服,當先飲湯一升已吐出,乃服之。
孫真人食忌:主眼有翳,取芒硝一大兩,置銅器中急火上煉之,放冷後,以生絹細羅,點眼角中。
每夜欲卧時一度點,妙。
丹房鏡源:芒硝伏雌黃。
衍義曰:芒硝,《經》雲:生于樸硝。
乃是樸硝以水淋汁,澄清,再經熬煉減半,傾木盆中,經宿,遂結芒有廉棱者。
故其性和緩,古今多用以治傷寒。
樸硝 樸硝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
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府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緻新,能化七十二種石。
煉餌服之,輕身、神仙。
煉之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鹹能酸,入地千歲不變。
色青白者佳,黃采無時。
(畏麥句姜。
) 陶隐居雲:今出益州北部故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
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
俗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仙經》唯雲:硝石能化他石。
今此亦雲能化石,疑必相似,可試之。
唐本注雲:此物有二種,有縱理、缦理,用之無别。
白軟者,樸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今注:今出益州,彼人采之,以水淋取汁,煎煉而成樸硝也。
一名硝石樸者。
硝即是本體之名;石者,乃堅白之号;樸者,即未化之義也。
以其芒硝、英硝皆從此出,故為硝石樸也。
其英硝,即今俗間謂之馬牙硝者,是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樸硝,君,味苦,鹹,有小毒。
能治腹脹,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
日華子雲:主通洩五髒百病及症結,治天行熱疾,消腫毒及頭痛,排膿,潤毛發。
凡入飲藥,先安于盞内,攪熱藥澆服。
圖經曰:樸硝,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
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
芒硝,生于樸硝,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為佳。
舊說三物同種,初采得其苗,以水淋取汁,煎煉而成,乃樸硝也,一名硝石樸。
以硝石出于其中。
又煉樸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硝石也,一名芒硝。
又取樸硝,以暖水淋汁,煉之減半,投于盆中,經宿而有細芒生,乃芒硝也。
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别矣。
然《本經》各載所出,疑是二種。
而今醫方家所用,亦不複能究其所來,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樸硝。
煉成盆中上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其芒硝底澄凝者,為硝石。
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為真者。
又按:蘇恭謂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是不然也。
張仲景《傷寒方》:承氣湯、陷胸丸之類,皆用芒硝。
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溫病亦多用芒硝,唯治食脍胸膈中不化,方用樸硝。
雲無樸硝者,以芒硝代皆可用也。
是晉宋以前,通用樸硝、芒硝矣。
又《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
亦雲無硝石用芒硝。
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
以此言之,樸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
故陶隐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雲: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成為真硝石,然石脾無複識者。
又注礬石雲:生者名馬齒礬,青白色,已煉成絕白,蜀人以當硝石,是硝石當時已為難得其真矣。
故方書罕用,通以相代,若然今所用者,雖非真識,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無疑矣。
其《本經》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乃方俗治煉之法有精粗,故須分别耳。
至如芎之與蘼蕪,大戟之與澤漆,俱是一物,《本經》亦各着州土者,蓋根與苗,土地各有所宜,非别是一物。
則樸硝、硝石,别着所出,亦其義也。
他同此比,又有英硝者,亦出于樸硝,其狀若白石英,作四、五棱,白色瑩澈可愛,功用與芒硝頗同,但不能下利,力差小耳,亦謂之馬牙硝,蓋以類得名,近世用之最多。
又金石淩法,用馬牙硝、芒硝、樸硝、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詳此法出于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别也。
又下有生硝條雲: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其形塊大小不常,色青白,鮮見用者。
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消,彌更精好,或疑是此,乃雲出于英硝。
煉治之法未聞。
又南方醫人論消或小異。
有着說雲:本草有樸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本草三種,竟無堅決,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
又言煎煉樸硝,投于盆中經宿乃有細芒,既如是,自當為馬牙硝。
又雲馬牙硝亦名英硝,自是一物,既以芒硝為樸硝,所出不應更有英硝。
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
樸硝味苦而微鹹,《本經》言苦,《名醫别錄》以為辛,蓋誤謂硝石也。
出蜀部者,瑩白如冰雪,内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
以水合甘草、豬膽煮之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
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則硝石也。
能化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
牙消則芒硝是也。
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樸硝而小堅也。
其論雖辯,然與古人所說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張仲景《傷寒論》療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及足下熱,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脹滿如水狀,大便溏者,女勞得之,非水也。
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熬黃,礬石燒令汁盡,二物等之,合夾絹篩,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微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
大麥用無皮者。
《千金方》硝石用二分,礬石用一分。
劉禹錫《傳信方》,着石山人甘露飯:療熱壅、涼膈上,嘔積滞。
蜀樸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兩,春、夏、秋用十二兩,先搗篩樸硝成末後,以白蜜和令勻,便入新青竹筒,随小大者一節,着藥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滿。
卻入炊甑中,令有藥處在飯内,其虛處出其上,不妨甑箪即得,候飯熟取出,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竹蓖攪勿停手,令至凝即藥成,收入合中。
如熱月即于冷水中浸缽,然後攪,每食後或欲卧時,含一匙、半匙,漸漸咽之。
如要通轉亦得。
聖惠方:治時氣頭痛不止。
用樸硝二兩,搗羅為散,用生油調,塗于頂上。
又方:治乳石發動煩悶及諸風熱。
用樸硝煉成者半兩,細研如粉,每服以蜜水調下一錢匕。
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療喉痹神驗。
樸硝一兩,細細含咽汁,頃刻立瘥。
孫真人食忌:主口瘡,取樸硝含之。
簡要濟衆:治小便不通,膀胱熱。
白花散:樸硝不以多少,研為末,每服二錢匕,溫茴香酒調下,無時服。
衍義曰:樸硝,是初采掃得,一煎而成者,未經再煉治,故曰樸硝。
其味酷澀,所以力堅急不和,可以熟生牛、馬皮,及治金銀有僞。
葛洪治食脍不化,取此以蕩逐之。
臘月中以新瓦罐,滿注熱水,用樸硝二升,投湯中,攪散,挂北檐下,俟硝滲出罐外,羽收之。
以人乳汁調半錢,掃一切風熱毒瓦斯攻注目睑外,及發于頭面、四肢腫痛,應手神驗。
玄明粉 味辛、甘,性冷,無毒。
治心熱煩躁,并五髒宿滞、症結。
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
此即樸硝煉成者。
(新補見《藥性論》并日華子。
) 仙經:以樸硝制伏為玄明粉。
樸硝是太陰之精華,水之子也。
陰中有陽之藥。
太陰号曰玄,内搜衆疾,功莫大焉。
治一切熱毒風,搜冷,癖氣脹滿,五勞七傷,骨蒸傳屍,頭痛煩熱,搜除惡疾,五髒秘澀,大小腸不通,三焦熱淋,疰忤疾,咳嗽嘔逆,口苦幹澀,咽喉閉塞,心、肝、脾、肺髒胃積熱,驚悸,健忘,榮衛不調,中酒中脍,飲食過度,腰膝冷痛,手腳酸,久冷久熱,四肢壅塞,背膊拘急,眼昏目眩,久視無力,腸風痔病,血癖不調。
婦人産後,小兒疳氣,陰毒傷寒,表裡疫疠等疾,并悉治之。
此藥久服令人身輕耳明,駐顔延壽。
急解毒藥,補益,妙。
唐明皇帝聞說終南山有道士劉玄真,服食此藥,遂诏而問曰:朕聞卿壽約三百歲,服食何藥,得住世間,充悅如此。
玄真答曰:臣按《仙經》修煉樸硝,号玄明粉,隻服此藥,遂無病長生。
其藥無滓,性溫,能除衆疾。
生餌尚能救急難性命,何況修煉長服。
益精壯氣,助陽證陰。
不拘丈夫婦人,幼稚襁褓,不問四時冷熱,即食後冷熱俱治。
一兩分為十二服,但臨時酌量加減。
似覺壅熱,傷寒,頭痛鼻塞,四肢不舉,飲食不下,煩悶氣脹,不論晝夜急疾,要宣瀉求安,即看年紀高下,用藥一分或至半兩,酌量加減,用桃花湯下為使,最上;次用蔥湯下;如未通宣,更以湯一碗或兩碗,投之即驗。
自然調補如常。
要微暢不秘澀,但長服之,稍稍得力,朝服暮服,應不搜刮人五髒,怡怡自泰。
其藥初服之時,每日空腹,酒飲茶湯任下三錢匕,食後良久更下三錢匕。
七日内常微瀉利黃黑水涎沫等,此是搜淘諸疾根本出去,勿用畏之。
七日後漸覺腹髒暖,消食下氣,唯忌食苦參或食諸魚、藕菜。
飲食諸毒藥解法,用蔥白煎湯一茶碗,調玄明粉兩錢頓服之,其諸毒藥立瀉下。
若女人身懷六甲,長服安胎,誕孩子生日,無瘡腫疾病。
長服除故養新,氣血日安。
如有偶中毒物,取地膽一分,荠、犀角各半兩,服之立解。
如長服,用大麻湯下為使。
此藥偏暖水髒,女人服,補血脈,及治骨蒸五勞,驚悸健忘,熱毒風等,服之立愈。
令人悅澤,開關健脾,輕身延壽,駐精神,明目。
諸餘功效不可具載,有傳在太陰經中。
樸硝二斤,須是白淨者,以瓷爐一個疊實,卻以瓦一片蓋爐,用十斤炭火一,爐口不蓋,着炭一條,候沸定了,方蓋之,複以十五斤炭之。
放冷一伏時,提爐出藥,以紙攤在地上,盆蓋之一伏時,日曬取幹。
入甘草二兩,生熟用,細搗羅為末。
馬牙硝 味甘,大寒,無毒。
能除五髒積熱伏氣。
末篩點眼及點眼藥中用,甚去赤腫障翳澀淚痛。
(新補見《藥性論》并日華子。
) 圖經文已具樸硝條中。
經驗方:治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鬲。
馬牙硝一兩,碎之,吳茱萸半升陳者,煎取茱萸濃汁投硝,乘熱服,良久未轉,更進一服,立愈。
窦群在常州,此方得效。
又方:退翳明目白龍散:馬牙硝光淨者,用濃紙裹令按實,安在懷内着肉處。
養一百二十日取出研如粉,入少龍腦同研細,不計年歲深遠,眼内生翳膜,漸漸昏暗,遠視不明,但瞳仁不破散并醫得,每點用藥末兩米許,點目中。
簡要濟衆:治小兒鵝口。
細研馬牙硝,于舌上摻之,日三、五度。
姚和衆:治小兒重舌。
馬牙硝塗舌下,日三度。
太清伏煉靈砂法:馬牙硝,陰極之精,能制伏陽精,消化火石之氣。
丹房鏡源:養丹砂,制砂。
生硝 味苦,大寒,無毒。
主風熱癫痫,小兒驚邪螈,風眩頭痛,肺壅,耳聾,口瘡,喉痹咽塞,牙颔腫痛,目赤熱痛,多眵淚。
生茂州西山岩石間。
其形塊大小不定,色青白。
采無時。
(惡麥句姜。
今附) 圖經文附樸硝條下。
滑石 滑石 味甘,寒、大寒,無毒。
主身熱、洩,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
久服輕身,耐饑,長年。
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脫石,一名番石。
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
采無時。
(石韋為之使,惡曾青。
) 陶隐居雲:滑石,色正白,《仙經》用之以為泥。
又有冷石,小青黃,性并冷利,亦能熨油污衣物。
今出湘州、始安郡諸處。
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并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
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注郡縣,必是後漢時也。
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榮陽。
唐本注雲:此石所在皆有。
嶺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
其出掖縣者,理粗質青白黑點,唯可為器,不堪入藥。
齊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于滑膩,猶勝掖縣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滑石,臣。
一名夕冷。
能療五淋,主難産。
服其末,又末與丹參、蜜、豬脂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彈丸大。
臨産倍服,令滑胎易生。
除煩熱心躁,偏主石淋。
陳藏器雲:按始安及掖縣所出二石,形質既異,所用又殊。
陶雲:不知今北方有之否。
當陶之時北方阻絕,不知之者,曷足怪焉。
蘇恭引為一物,深可嗟訝。
其始安者,軟滑而白,是滑石。
東萊者,硬澀而青,乃作器石也。
南越志雲:城縣出石,石即滑石也。
土人以為燒器以烹魚。
日華子雲:滑石治乳癰,利津液。
圖經曰:滑石,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
此有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
《南越志》雲:城縣出石,石即滑石也。
土人以為燒器,用以烹魚是也。
萊、濠州出者,理粗質青,有白黑點,亦謂之斑石。
二種皆可作器用,甚精好。
初出軟爛如泥,久漸堅強,彼人皆就穴中乘其軟時制作,用力殊少,不然堅《雷炮炙方》滑石有五色,當用白色如方解石者。
其綠色者,性寒有毒,不入藥。
又雲:凡滑石似冰,白青色,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為真。
如此說,則與今南中來者又皆相類,用之無疑矣。
然雷雖名隋人,觀其書乃有言唐以後藥名者,或者後人增損之欤。
或雲:沂州出一種滑石,甚佳,與《本經》所雲泰山之陰相合。
然彼土不取為藥,故醫人亦鮮知用之。
今濠州醫人所供青滑石,雲性微寒,無毒。
主心氣澀滞。
與《本經》大同小異。
又吳錄《地理志》及《太康地記》雲:郁林州布山縣多虺,其毒殺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着瘡中,并以切齒立蘇。
一名切齒石。
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瘡,或雲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耳。
按古方利小便,治淋澀,多單使滑石。
又與石韋同搗末,飲服刀圭更快。
又主石淋發煩悶,取滑石十二分,研粉,分兩服,以水和攪令散,頓服之。
煩熱定,即停後服。
未已,盡服必瘥。
雷公雲:凡使有多般,勿誤使之。
有白滑石、綠滑石、烏滑石、冷滑石、黃滑石。
其白滑石方解石,色白,于石上畫有白膩紋,方使得。
滑石綠者,性寒,有毒,不入藥中用。
烏滑石似色,畫石上有青白膩紋,入用妙也。
黃滑石色似金,顆顆圓。
畫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殺人。
冷滑石青蒼色,畫石上作白膩文,亦勿用。
若滑石色似冰,白青色,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真也。
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于日中曬幹方用。
聖惠方:治乳石發動,躁熱煩渴不止。
滑石半兩,細研如粉以水一中盞,絞如白飲,頓服之,未瘥再服。
又方:治婦人過忍小便緻胞轉。
滑石末,蔥湯調下二錢匕。
又方:治膈上煩熱多渴,通利九竅。
滑石二兩搗碎,以水三大盞,煎取二盞,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溫溫食之效。
外台秘要:療妊娠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臍下二寸。
廣利方: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兼痛。
以滑石八分研如面,以水五大合,和攪頓服。
楊氏産乳:療小便不通。
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塗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
丹房鏡源:滑石能制雄、雌黃為外匮。
周禮:以滑養竅。
注雲:滑石也。
凡諸物通利,往來似竅。
衍義曰:滑石,今謂之畫石,以其軟滑可寫畫,淋家多用。
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細末貳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面半盞,押定。
石膽 石膽 味酸、辛,寒,有毒。
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痫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瓦斯,令人有子,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惡瘡。
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
能化鐵為銅,成金銀。
一名畢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銅勒。
生羌道山谷、羌裡句青山。
二月庚子、辛醜日采。
(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 陶隐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