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良撰。
以古有食醫之官,因食養以治百病,取《神農本經》洎陶隐居、蘇恭、孟诜、陳藏器諸藥,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己說;又載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髒腑之術。
集賢殿學士徐锴為之序。
) 《日華子諸家本草》:(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
不着姓氏,但雲日華子大明。
序集諸家本草 林樞密重廣本草圖經序 良醫之不能以無藥愈疾,猶良将不能以無兵勝敵也。
兵之形易見,善用者,能以其所以殺者生人。
藥之性難窮,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殺人。
籲!可畏哉!寒、熱、溫、涼,辛、甘《囊中》、《千金》之所傳,《外台》之所秘,其為方,不知其幾何。
由是言之,則非獨察脈、用方之為難,而辨藥最其難者。
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飛潛動植之廣且衆也。
風氣不同,南北不通,或非中國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僞無逃于指掌之間,則本草、圖經二者,何可須臾離也。
世所傳,曰《神農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離以為七,唐·蘇恭、李績之徒,又附益為二十卷,别圖藥形以為經,其書略備矣。
開寶中,太祖皇帝命盧多遜等,考驗得失,增藥尤多,号為《開寶本草》。
仁宗皇帝嘉初,又使掌禹錫、林億、蘇頌、張洞為之補注,因唐圖經别為繪畫,複增藥至千有餘種。
于是收拾遺逸,訂正訛缪,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為壽養生人之術,無一不具。
然世之醫者,習故守陋,妄意穿鑿,操數湯劑,幸而數中,自謂足以應無窮之病;诘其論說,則漠然不知。
顧本草與圖經,殆虛文耳。
況偏州下邑,雖有願見者,何所售之。
阆中陳氏子承,少好學,尤喜于醫,該通諸家之說,嘗患二書傳者不博,而學人不兼有也;乃合為一,又附以古今論說,與己所見聞,列為二十三卷,名曰《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
書着其說,圖見其形,一啟帙而兩得之。
不待至乎殊方絕域,山巅水涯,而品類萬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談與地者,觀于職方,閱戰具者之入武庫也。
承之先世為将相,歐陽子所謂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孫。
少孤,奉其母江淮間,閉門蔬食以為養,君子稱其孝。
間有奇疾,衆醫愕眙,不知所出,承徐察其脈,曰:當投某劑,某刻良愈,無不然者。
然則承之學,雖出于圖書,而精識超絕茲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臾區、岐伯遠矣,吾不得而知也。
其視秦越人、淳于倉公、華佗輩為何如?識者當能知之。
元七年四月朔。
左朝請大夫充天章閣待制知杭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事充兩浙西路兵馬钤轄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公事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長樂林希序 雷公炮炙論序 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甯分相制。
隻如毛(今鹽草也。
)沾溺,立銷班腫之毒;象膽揮粘,乃知藥有情異。
魚插樹,立便幹枯;用狗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
)卻當榮盛。
無名(無名異,形似玉柳石,又如鍛石味别。
)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
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
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
)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
弊淡鹵,(常使者甑中,能淡鹽味。
)如酒沾交。
(今蜜枳繳枝,又雲交加枝。
)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
見橘花似髓。
斷弦折劍,遇鸾血而如初;(以鸾血煉作膠,粘折處,鐵物永不斷。
)海竭江枯,投遊波(燕子是也。
)而立泛。
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
)如要形堅,豈忘紫背。
(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隻是背紫面青,能堅鉛形。
)留砒住鼎,全賴宗心。
(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棕,恐誤。
其草出州,生處多蟲獸。
)雌得芹花,(其草名為立起,其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以來,葉上黃斑色,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
)立便成庚;遇赤須,(其草名赤須,今呼為虎須草是,用煮砂,即生火驗。
)永留金鼎。
水中生火,非KT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曰KT,以髓入在油中,其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勿于屋下收。
)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
(其齒若折,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
)發眉堕落,塗半夏而立生;(眉發堕落者,以生半夏莖煉之,取涎塗發落處,立生。
目辟眼KT,有五花而自正。
(五加皮是也。
其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須使五藥者,作末酒浸飲之,其目者正。
)腳生肉,系菪根;(腳有肉者,取莨菪根,于帶上系之,感應永不痛。
)囊皺旋多,夜煎竹木。
(多小便者,夜煎萆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
)體寒腹大,全賴鸬;(若患腹大如鼓。
米飲調鸬末服,立枯如故也。
)血泛經過,飲調瓜子。
(甜瓜子内仁搗作末,去油,飲調服之,立絕。
)咳逆數數,酒服熟雄;(天雄炮過,以酒調一錢匕服,立定也。
)遍體疹風,冷調生側。
(附子傍生者曰側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
)腸虛瀉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
)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症去塊,全仗硝;(硝、即砂、硝石二味。
于乳缽中研作粉,同鍛了,酒服,神效也。
)益食加觞,須煎蘆樸。
(不食者,并飲酒少者,煎逆水蘆根并濃樸二味,湯服。
)強筋健骨,須是苁鳝;(苁蓉并鳝魚二味,作末,以黃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十也。
出《幹甯記》宰。
)駐色延年,精蒸神錦。
(出顔色,服黃精自然汁拌細研神錦,于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顔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
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甑中氣垢,少許于口中,即知髒腑所起,直徹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
)産後肌浮,甘皮酒服。
(産後肌浮,酒服甘皮,立愈。
)口瘡舌坼,立愈黃蘇。
(口瘡舌坼,以根黃塗酥炙作末,含之立瘥。
)腦痛欲亡,鼻投硝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納鼻中,立止。
)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
)如斯百種,是藥之功。
某忝遇明時,謬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
略陳藥餌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術,其制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
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陳于後:凡方雲丸如細麻子許者,取重四兩鯉魚目比之。
雲大麻子許者,取重六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小豆許者,取重八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大豆許者,取重十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兔蕈(俗雲兔屎)許者,取重十二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梧桐子許者,取重十四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彈子許者,取重十六兩鯉魚目比之。
一十五個白珠為準,是一彈丸也。
凡雲水一溢、二溢至十溢者,每溢稱之,重十二兩為度。
凡雲一兩、一分、一铢者,正用今絲綿稱也。
勿得将四铢為一分;有誤,必所損兼傷藥力。
凡雲散,隻作散。
丸,隻作丸。
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一如法則。
凡方煉蜜,每一斤隻煉得十二兩半,或一分。
是數若火少,若火過,并用不得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須煉去革膜了,方可用也。
凡修事諸藥物等,一一并須專心,勿令交雜,或先熬後煮,或先煮後熬,不得改移,一根據法凡修合丸藥。
用蜜,隻用蜜;用饧,隻用饧;用糖,隻用糖。
勿交雜用,必宣瀉人也。
新添本草衍義序 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編撰 新添本草衍義序 序例上(衍義總序)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
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緻者,以保養為本。
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
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于此。
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
忘情去智,恬虛無,離事全真,内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甯矣。
此養神也。
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
此惜氣也。
飲食适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
此堤疾也。
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專尚,遂至永謝。
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之藥,俾有識無識,鹹臻壽域。
所以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别為《圖經》。
至于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匮》、《外台》之類,粲然列于書府。
今複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
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濃生,大赉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識之病。
然《本草》二部,其間撰着之人,或執用己私,失于商校,緻使學人撿據之間,不得無惑。
今則并考諸家之說,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流水、冬灰之類。
)隐避不斷者伸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鼹鼠溺精墜地而生子。
)文簡誤脫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玉泉、石蜜之類。
)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
(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
)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撿用之際,曉然無惑。
是以搜求訪緝者十有餘年,采拾衆善,KT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
矧疾為聖人所謹,無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也,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
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僞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
(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
有道人心腹懑煩,彌二歲。
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
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生張果骈潔之齒?(唐·張果召見,元宗謂高力士曰:吾聞飲堇無苦者,奇士也。
時天寒,取以飲,三進,頹然曰:非佳酒,乃寝。
頃,視齒縮,顧左右取鐵如意,擊堕之,藏帶中,更出藥敷其龈。
良久,齒已生,粲然骈潔,帝益神之。
)此書之意,于是乎作。
今則編次成書,謹根據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
内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
其《神農本經》、《名醫别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緣《本經》已着目錄内,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
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則更為诠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
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本草之名,自黃帝、歧伯始。
其《補注·總叙》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見。
《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
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于此。
是尤不然也。
《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
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歧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衆疾。
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歧伯始。
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
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
後之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注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字為名字,于義方允。
)可謂大備。
然其間注說不盡,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
是以衍摭餘義,期于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于缺疑。
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唯五氣爾。
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于不可窮已。
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
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
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KT;熱氣KT,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養氣。
脈KT則和,故鹹可以養脈。
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
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
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
堅之而後可以KT,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
古方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
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藥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
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
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
才失将護,便緻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颠越。
防患須在閑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
《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
蓋不适其性,而強雲為逐,強處即病生。
五髒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
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
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
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猝病生,而歸咎于神天。
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慎欤!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樂。
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疾矣。
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
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卧,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
呼叫過常,辨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
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
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
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緻終身無苦。
《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内,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内虛也。
善養内者實内,使髒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适其宜。
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绾而不斷,不可不以智能決也。
故帏箔不可不遠。
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蓋人之智能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
故佛書曰:諸若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根據止。
是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
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
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若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緻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
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緻勞損。
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
何以緻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
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
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幹。
木氣不充,故多怒。
鬓發焦,筋痿。
俟五髒傳遍
以古有食醫之官,因食養以治百病,取《神農本經》洎陶隐居、蘇恭、孟诜、陳藏器諸藥,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己說;又載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髒腑之術。
集賢殿學士徐锴為之序。
) 《日華子諸家本草》:(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
不着姓氏,但雲日華子大明。
序集諸家本草 林樞密重廣本草圖經序 良醫之不能以無藥愈疾,猶良将不能以無兵勝敵也。
兵之形易見,善用者,能以其所以殺者生人。
藥之性難窮,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殺人。
籲!可畏哉!寒、熱、溫、涼,辛、甘《囊中》、《千金》之所傳,《外台》之所秘,其為方,不知其幾何。
由是言之,則非獨察脈、用方之為難,而辨藥最其難者。
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飛潛動植之廣且衆也。
風氣不同,南北不通,或非中國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僞無逃于指掌之間,則本草、圖經二者,何可須臾離也。
世所傳,曰《神農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離以為七,唐·蘇恭、李績之徒,又附益為二十卷,别圖藥形以為經,其書略備矣。
開寶中,太祖皇帝命盧多遜等,考驗得失,增藥尤多,号為《開寶本草》。
仁宗皇帝嘉初,又使掌禹錫、林億、蘇頌、張洞為之補注,因唐圖經别為繪畫,複增藥至千有餘種。
于是收拾遺逸,訂正訛缪,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為壽養生人之術,無一不具。
然世之醫者,習故守陋,妄意穿鑿,操數湯劑,幸而數中,自謂足以應無窮之病;诘其論說,則漠然不知。
顧本草與圖經,殆虛文耳。
況偏州下邑,雖有願見者,何所售之。
阆中陳氏子承,少好學,尤喜于醫,該通諸家之說,嘗患二書傳者不博,而學人不兼有也;乃合為一,又附以古今論說,與己所見聞,列為二十三卷,名曰《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
書着其說,圖見其形,一啟帙而兩得之。
不待至乎殊方絕域,山巅水涯,而品類萬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談與地者,觀于職方,閱戰具者之入武庫也。
承之先世為将相,歐陽子所謂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孫。
少孤,奉其母江淮間,閉門蔬食以為養,君子稱其孝。
間有奇疾,衆醫愕眙,不知所出,承徐察其脈,曰:當投某劑,某刻良愈,無不然者。
然則承之學,雖出于圖書,而精識超絕茲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臾區、岐伯遠矣,吾不得而知也。
其視秦越人、淳于倉公、華佗輩為何如?識者當能知之。
元七年四月朔。
左朝請大夫充天章閣待制知杭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事充兩浙西路兵馬钤轄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公事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長樂林希序 雷公炮炙論序 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甯分相制。
隻如毛(今鹽草也。
)沾溺,立銷班腫之毒;象膽揮粘,乃知藥有情異。
魚插樹,立便幹枯;用狗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
)卻當榮盛。
無名(無名異,形似玉柳石,又如鍛石味别。
)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
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
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
)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
弊淡鹵,(常使者甑中,能淡鹽味。
)如酒沾交。
(今蜜枳繳枝,又雲交加枝。
)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
見橘花似髓。
斷弦折劍,遇鸾血而如初;(以鸾血煉作膠,粘折處,鐵物永不斷。
)海竭江枯,投遊波(燕子是也。
)而立泛。
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
)如要形堅,豈忘紫背。
(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隻是背紫面青,能堅鉛形。
)留砒住鼎,全賴宗心。
(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棕,恐誤。
其草出州,生處多蟲獸。
)雌得芹花,(其草名為立起,其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以來,葉上黃斑色,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
)立便成庚;遇赤須,(其草名赤須,今呼為虎須草是,用煮砂,即生火驗。
)永留金鼎。
水中生火,非KT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曰KT,以髓入在油中,其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勿于屋下收。
)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
(其齒若折,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
)發眉堕落,塗半夏而立生;(眉發堕落者,以生半夏莖煉之,取涎塗發落處,立生。
目辟眼KT,有五花而自正。
(五加皮是也。
其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須使五藥者,作末酒浸飲之,其目者正。
)腳生肉,系菪根;(腳有肉者,取莨菪根,于帶上系之,感應永不痛。
)囊皺旋多,夜煎竹木。
(多小便者,夜煎萆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
)體寒腹大,全賴鸬;(若患腹大如鼓。
米飲調鸬末服,立枯如故也。
)血泛經過,飲調瓜子。
(甜瓜子内仁搗作末,去油,飲調服之,立絕。
)咳逆數數,酒服熟雄;(天雄炮過,以酒調一錢匕服,立定也。
)遍體疹風,冷調生側。
(附子傍生者曰側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
)腸虛瀉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
)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症去塊,全仗硝;(硝、即砂、硝石二味。
于乳缽中研作粉,同鍛了,酒服,神效也。
)益食加觞,須煎蘆樸。
(不食者,并飲酒少者,煎逆水蘆根并濃樸二味,湯服。
)強筋健骨,須是苁鳝;(苁蓉并鳝魚二味,作末,以黃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十也。
出《幹甯記》宰。
)駐色延年,精蒸神錦。
(出顔色,服黃精自然汁拌細研神錦,于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顔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
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甑中氣垢,少許于口中,即知髒腑所起,直徹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
)産後肌浮,甘皮酒服。
(産後肌浮,酒服甘皮,立愈。
)口瘡舌坼,立愈黃蘇。
(口瘡舌坼,以根黃塗酥炙作末,含之立瘥。
)腦痛欲亡,鼻投硝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納鼻中,立止。
)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
)如斯百種,是藥之功。
某忝遇明時,謬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
略陳藥餌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術,其制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
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陳于後:凡方雲丸如細麻子許者,取重四兩鯉魚目比之。
雲大麻子許者,取重六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小豆許者,取重八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大豆許者,取重十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兔蕈(俗雲兔屎)許者,取重十二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梧桐子許者,取重十四兩鯉魚目比之。
雲如彈子許者,取重十六兩鯉魚目比之。
一十五個白珠為準,是一彈丸也。
凡雲水一溢、二溢至十溢者,每溢稱之,重十二兩為度。
凡雲一兩、一分、一铢者,正用今絲綿稱也。
勿得将四铢為一分;有誤,必所損兼傷藥力。
凡雲散,隻作散。
丸,隻作丸。
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一如法則。
凡方煉蜜,每一斤隻煉得十二兩半,或一分。
是數若火少,若火過,并用不得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須煉去革膜了,方可用也。
凡修事諸藥物等,一一并須專心,勿令交雜,或先熬後煮,或先煮後熬,不得改移,一根據法凡修合丸藥。
用蜜,隻用蜜;用饧,隻用饧;用糖,隻用糖。
勿交雜用,必宣瀉人也。
新添本草衍義序 通直郎添差充收買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編撰 新添本草衍義序 序例上(衍義總序)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
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緻者,以保養為本。
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
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于此。
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
忘情去智,恬虛無,離事全真,内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甯矣。
此養神也。
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
此惜氣也。
飲食适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
此堤疾也。
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專尚,遂至永謝。
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之藥,俾有識無識,鹹臻壽域。
所以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别為《圖經》。
至于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匮》、《外台》之類,粲然列于書府。
今複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
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濃生,大赉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識之病。
然《本草》二部,其間撰着之人,或執用己私,失于商校,緻使學人撿據之間,不得無惑。
今則并考諸家之說,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流水、冬灰之類。
)隐避不斷者伸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鼹鼠溺精墜地而生子。
)文簡誤脫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玉泉、石蜜之類。
)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
(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
)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撿用之際,曉然無惑。
是以搜求訪緝者十有餘年,采拾衆善,KT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
矧疾為聖人所謹,無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也,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
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僞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
(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
有道人心腹懑煩,彌二歲。
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
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生張果骈潔之齒?(唐·張果召見,元宗謂高力士曰:吾聞飲堇無苦者,奇士也。
時天寒,取以飲,三進,頹然曰:非佳酒,乃寝。
頃,視齒縮,顧左右取鐵如意,擊堕之,藏帶中,更出藥敷其龈。
良久,齒已生,粲然骈潔,帝益神之。
)此書之意,于是乎作。
今則編次成書,謹根據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
内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
其《神農本經》、《名醫别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緣《本經》已着目錄内,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
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則更為诠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
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本草之名,自黃帝、歧伯始。
其《補注·總叙》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見。
《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
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于此。
是尤不然也。
《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
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歧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衆疾。
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歧伯始。
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
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
後之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注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字為名字,于義方允。
)可謂大備。
然其間注說不盡,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
是以衍摭餘義,期于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于缺疑。
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唯五氣爾。
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于不可窮已。
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
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
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KT;熱氣KT,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養氣。
脈KT則和,故鹹可以養脈。
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
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
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
堅之而後可以KT,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
古方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
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藥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
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
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
才失将護,便緻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颠越。
防患須在閑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
《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
蓋不适其性,而強雲為逐,強處即病生。
五髒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
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
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
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猝病生,而歸咎于神天。
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慎欤!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樂。
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财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疾矣。
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
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卧,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
呼叫過常,辨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
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
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
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緻終身無苦。
《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内,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内虛也。
善養内者實内,使髒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适其宜。
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绾而不斷,不可不以智能決也。
故帏箔不可不遠。
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蓋人之智能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
故佛書曰:諸若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根據止。
是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
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
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若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緻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
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緻勞損。
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
何以緻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
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
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幹。
木氣不充,故多怒。
鬓發焦,筋痿。
俟五髒傳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