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

關燈
魂定。

     木香以氣勝,故其功皆在乎氣。

    《内經》雲:心主臭。

    凡氣烈之藥皆入心。

    木香,香而不散,則氣能下達,故又能通其氣于小腸也。

     薏苡仁 味甘微寒。

    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專除陽明之濕熱。

    下氣。

    直達下焦。

     久服,輕身益氣。

    陽明氣利則體強而氣充也。

    其根下三蟲。

    除陽明濕熱所生之蟲。

     薏苡仁甘淡沖和,質類米谷,又體重力濃,故能補益胃氣,舒筋除濕中虛,故又能通降濕熱使下行。

    蓋凡筋急痹痛等疾,皆痿證之類。

    《内經》治痿,獨取陽明。

    薏苡為陽明之藥,故能已諸疾也。

     澤瀉 味甘寒。

    主風寒濕痹,凡挾水氣之疾,皆能除之。

    乳難,乳亦水,利故能通乳也。

     消水,使水歸于膀胱。

    養五髒,益氣力,水氣除則髒安而氣生也。

    肥健。

    脾惡濕,脾氣燥,則肌肉充而肥健也。

    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皆滌水除濕之功。

    能行水上。

    水氣盡,則身輕而入水不沒矣。

     澤瀉乃通利脾胃之藥,以其淡滲能利土中之水,水去則土燥而氣充,脾惡濕故也。

    但氣濕必自膀胱而出,澤瀉能下達膀胱,故又為膀胱之藥。

     味苦溫。

    主咳逆,氣滞之咳。

    傷中,補不足,心主榮,榮氣順則中焦自足。

    除邪氣,利九竅,辛香疏達,則能辟穢通竅也。

    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心氣通則精足神全矣。

    倍力。

    心氣盛則脾氣亦強,而力生也。

    久服,輕身不老。

    氣和之效。

     遠志氣味苦辛,而芳香清烈,無微不達,故為心家氣分之藥。

    心火能生脾土,心氣盛,則脾氣亦和,故又能益中焦之氣也。

     龍膽 味苦澀。

    主骨間寒熱,治肝邪犯腎之寒熱。

    驚痫邪氣,肝火犯心之邪。

    續絕傷,斂筋骨之氣。

    定五髒,斂髒中之氣。

    殺蠱毒。

    除熱結之氣。

    久服,益智不忘,收斂心中之神氣。

     輕身耐老。

    熱邪去而正氣歸,故有此效。

     藥之味澀者絕少,龍膽之功皆在于澀,此以味為主也。

    澀者,酸辛之變味,兼金木之性者也,故能清斂肝家之邪火。

    人身惟肝火最橫,能下挾腎中之遊火,上引包絡之相火,相持為害。

    肝火清,則諸火漸息,而百體清甯矣。

     細辛 味辛溫。

    主咳逆,散肺經之風。

    頭痛腦動,散頭風。

    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

    散筋骨肌肉之風。

    久服,明目,利九竅,散諸竅之風。

    輕身長年。

    風氣除,則身健而壽矣。

     此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

    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

    且風必挾寒以來,而又本熱而标寒。

    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

     石斛 石斛其說不一,出盧江六安者色青,長三二寸,如钗股,世謂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實,咀之有膩涎粘齒,味甘淡,此為最佳。

    如市中長而黃色及枯槁無味者,皆木斛也。

    因近日無不誤用,故附記于此。

    味甘平。

    主傷中,培脾土。

    除痹,治肉痹。

    下氣,使中氣不失守。

    補五髒虛勞,後天得養,則五髒皆補也。

    羸瘦,長肌肉。

    強陰。

    補脾陰。

    久服,濃腸胃,腸胃為中髒之府。

    輕身延年。

    補益後天之效。

     凡五味各有所屬,甘味屬土,然土實無味也。

    故洪範論五行之味,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

    惟于土則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無味也,無味即為淡,淡者五味之所從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屬土。

    石斛味甘而實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專補脾胃,而又和平不偏也。

     蓍實 味苦平。

    主益氣,充肌膚,得天地之和氣以生,故亦能益人之正氣而強健也。

    明目,聰慧先知。

    蓍草神物,揲之能前知。

    蓋得天地之靈氣以生,故亦能益人之神明也。

    久服,不饑,不老輕身。

    氣足神全,故有此效。

     此因其物之所能以益人之能也。

    昔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此草中之神物也。

    服之則補人之神,自能聰慧前知,食肉者鄙,不益信夫。

     黃連 味苦寒。

    主熱氣,除熱在氣分者。

    目痛,傷淚出,明目,除濕熱在上之病。

    腸,腹痛下痢,除濕熱在中之病。

    婦人陰中腫痛。

    除濕熱在下之病。

    久服,令人不忘。

    苦入心能補心也。

     苦味屬火,其性皆熱,此固常理。

    黃連至苦,而反至寒,則得火之味,與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亂之病。

    水火相亂者,濕熱是也。

    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

    惟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于此。

    心屬火,寒勝則火,黃連宜為瀉心之藥,而反能補心何也?蓋苦為火之正味,乃以味補之也。

    若心家有邪火,則此亦能瀉之,而真火反得甯,是瀉之即所以補之也。

    苦之極者,其性反寒,即《内經》亢害承制之義。

    所謂火盛 黃 味甘微溫。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除肌肉中之熱毒。

    大風癞疾,去肌肉中之風毒。

    五痔,鼠,去肌肉中之濕毒。

    補虛,補脾胃之虛。

    小兒百病。

    小兒當補後天。

    後天者,肌肉之本也。

     黃甘淡而溫,得土之正味、正性,故其功專補脾胃。

    味又微辛,故能驅脾胃中諸邪。

     其皮最濃,故亦能補皮肉,為外科生肌長肉之聖藥也。

     肉苁蓉 陶隐居雲:是馬精落地所生,後有此種則蔓延者也。

    味甘,微溫。

    主五勞七傷,補中,補諸精虛之證。

    除莖中寒、熱痛,莖中者,精之道路也。

    精虛,則有此痛,補精則其病自已矣。

    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多子,五髒各有精,精足則陰足,而腎者又藏精之所也,精足則多子矣。

    婦人症瘕。

    精充則邪氣消,鹹能軟堅也。

    久服,輕身。

    精足之功。

     此以形質為治也,苁蓉象人之陰,而滋潤粘膩,故能治前陰諸疾,而補精氣。

    如地黃色質象 防風 味甘溫。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風病無不治也。

    目盲無所見,風在上竅也。

    風行周身,風在偏體也。

    骨節疼痛,風在筋骨也。

    煩滿,風在上焦也。

    久服,輕身。

    風氣除則有此效。

     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以風即天地之氣也。

    但風之中人,各有經絡,而藥之受氣于天地,亦各有專能,故所治各不同。

    于形質氣味細察而詳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

    防風治周身之風,乃風藥之統領也。

     續斷 味苦微溫。

    主傷寒,苦溫能散寒。

    補不足,補傷損之不足。

    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肌肉筋骨有傷,皆能治之。

    婦人乳難。

    通滞之功。

    久服,益氣力。

    強筋骨也。

     此以形為治。

    續斷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帶紫黑,為肝腎之色,故能補續筋骨。

    又其性直下,故亦能降氣以達下焦也。

     決明子 味鹹平。

    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

    凡目病内外等證,無所不治。

    久服,益精光,不但能治目邪,而且能補目之精也,其鹹降清火功。

    輕身。

    火清則體健也。

     決明生于秋,得金氣之正。

    其色極黃,得金之色,其功專于明目,詳上扁青條内。

    夫金之正色,白而非黃,但白為受色之地,乃無色之色耳。

    故凡物之屬金者,往往借土之色以為色,即五金亦以黃金為貴。

    子肖其母也,草木至秋,感金氣則黃落,故諸花實之中,凡色黃而耐久者,皆得金氣為多者也。

     丹參 味苦微寒。

    主心腹邪氣,赤走心,故能逐心腹之邪。

    腸鳴幽幽如走水,心與脾不和則鳴。

    寒熱積聚,破症除瘕,赤走血,凡血病凝結者無不治之。

    止煩滿,心氣不舒。

    益氣。

    益心氣。

     此以色為治也,赤走心,心主血,故丹參能走心以治血分之病。

    又辛散而潤澤,故能通利而滌邪也。

     五味子 味酸溫。

    主益氣,氣斂則益。

    咳逆上氣,肺主氣,肺氣斂則咳逆除,而氣亦降矣。

     勞傷羸瘦,補不足,氣斂藏,則病不侵而身強盛矣。

    強陰,氣斂則歸陰。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