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

關燈
而亦無不應也。

    餘可類推。

     菊花 味苦平。

    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芳香上達,又得秋金之氣,故能平肝風而益金水。

    皮膚死肌,清肺疏風。

    惡風濕痹。

    驅風散濕。

    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菊花晚開晚落,花中之最壽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

    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肅之氣,而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味甘,微寒。

    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有形無形,無一之不補也。

    除邪氣,正氣充則邪氣自除。

    明目,五髒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此所雲明乃補其精之效,非若他藥,專有明目之功也。

    開心益智。

    人參氣盛而不滞,補而兼通,故能入心孔而益神明也。

    久服,輕身延年。

    補氣之功。

     人參得天地精英純粹之氣以生,與人之氣體相似,故于人身無所不補。

    非若他藥有偏長而治病各有其能也。

    凡補氣之藥皆屬陽,惟人參能補氣,而體質屬陰,故無剛燥之病,而又能入于陰分,最為可貴。

    然力大而峻,用之失宜,其害亦甚于他藥也。

    今醫家之用參救人者少,殺人者多。

    蓋人之死于虛者,十之一二,死于病者,十之八九。

    人參長于補虛,而短于攻疾。

     醫家不論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體弱,或富貴之人,皆必用參。

    一則過為謹慎,一則借以塞責,而病家亦以用參為盡慈孝之道。

    不知病未去而用參,則非獨元氣不充,而病根遂固,諸藥罔效,終無愈期。

    故曰殺人者多也。

     或曰仲景傷寒方中病未去而用參者不少,如小柴胡、新加湯之類,何也?曰:此則以補為瀉古人曲審病情至精至密,知病有分有合。

    合者邪正并居,當專于攻散;分者邪正相離,有虛有實。

    實處宜瀉,虛處宜補。

    一方之中,兼用無礙,且能相濟,則用人參以建中生津,托出邪氣,更為有力。

    若邪氣尚盛而未分,必從專治,無用參之法也。

    況用之亦皆入疏散藥中,從無與熟地、萸肉等藥同入感證方中者。

    明乎此,而後能不以生人者殺人矣。

    人參亦草根耳,與人殊體,何以能驟益人之精血。

    蓋人參乃升提元氣之藥,元氣下陷,不能與精血流貫,人參能提之使起,如火藥藏于炮内不能升發,則以火發之。

    若炮中本無火藥,雖以炮投火中不發也,此補之義也。

     甘草 味甘平。

    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甘能補中氣,中氣旺則髒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驅其不正之氣也。

    堅筋骨,長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補之以味,甘草之甘為土之正味,而有最濃,故其功如此。

    金瘡,脾主肌肉,補脾則能填滿肌肉也。

    解毒。

    甘為味中之至正味,正則氣性宜正,故能除毒。

    久服,輕身延年。

    補後天之功。

     此以味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極。

    甘屬土,故其效皆在于脾。

    脾為後天之主,五髒六腑皆受氣焉。

    脾氣盛,則五髒皆循環受益也。

     幹地黃 味甘寒。

    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行血之功。

    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歸腎也。

    長肌肉。

    脾統血,血充則肌肉亦滿矣。

    作湯,除寒熱積聚,血充足則邪氣散,血流動則凝滞消。

    除痹。

    血和利則經脈暢。

    生者尤良。

    血貴流行,不貴滋膩,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

    久服,輕身不老。

    補血之功。

     地黃色與質皆類血,故入人身則專于補血。

    血補則陰氣得和,而無枯燥拘牽之疾矣。

    古方隻有幹地黃、生地黃,從無用熟地黃者。

    熟地黃乃唐以後制法,以之加入溫補腎經中藥頗為得宜。

    若于湯劑及養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

    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熟則膩滞不涼全失其本性矣。

    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惟複脈用地黃。

    蓋傷寒之病,邪從外入,最忌滋滞。

    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

    否則邪氣向裡,必有遺害。

    今人一見所現之證,稍涉虛象,便以六味湯為常用之品,殺人如麻,可勝長歎。

     術 味苦溫。

    主風寒濕痹,死肌,氣濃而兼卒散,故能除邪而利筋脈肌膚也。

    痙,平肝風。

     疸,去濕。

    止汗,固肌膚。

    除熱,益脾陰。

    消食。

    健脾氣。

    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脾胃充則體強健而不易饑也。

     術者,土之精也。

    色黃,氣香,味苦而帶甘,性溫,皆屬于土,故能補益脾土。

    又其氣甚烈,而芳香四達,故又能達于筋脈肌膚,而不專于建中宮也。

     菟絲子 味辛平。

    主續絕傷,子中有絲不斷,故能補續筋骨。

    補不足,益氣力肥健。

    滑潤有脂膏,自能生精益氣而長肌肉也。

    汁去面。

    亦滑澤之功。

    久服,明目,輕身延年。

    生精則目明而強且壽也。

     子中之最有脂膏者,莫如菟絲。

    且炒熟則芳香又潤而不滑,故能補益肝脾也。

    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聖人亦必試驗而後知之。

    如菟絲之去面,亦其一端也。

    以其辛散邪,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澤耶,則滑澤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獨菟絲能之?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氣,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

    但顯于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其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

    故古人有單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種藥治一病而得奇中。

    及視其方,皆不若經方之必有經絡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藥之專能也。

     藥中如此者極多,可以類推。

     牛膝 味苦酸。

    此止言味而不言性,疑阙文也。

    後凡不言性者仿此。

    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皆舒筋行血之功。

    逐血氣,破瘀血也。

    傷熱火爛,清熱也。

    堕胎。

    降血氣也。

    久服,輕身耐老。

    血和之功。

     此乃以其形而知其性也。

    凡物之根皆橫生,而牛膝獨直下,其長細而韌,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筋通脈,下血降氣,為諸下達藥之先導也。

    筋屬肝,肝藏血,凡能舒筋之藥,俱能治血,故又為通利血脈之品。

     柴胡 味苦平。

    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輕揚之體,能疏腸胃之滞氣。

    飲氣積聚,疏腸胃之滞物。

    寒熱邪氣,驅經絡之外邪。

    推陳緻新。

    總上三者言之,邪去則正複也。

    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諸邪不能容,則正氣流通,故有此效。

     柴胡腸胃之藥也。

    觀經中所言治效,皆主腸胃,以其氣味輕清,能于頑土中疏理滞氣,故其功如此。

    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為少陽之藥,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

    張仲景小柴胡湯專治少陽,以此為主藥何也?按傷寒傳經次第,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

    然則少陽雖在太陽、陽明之間,而傳經乃居陽明之後,過陽明而後入少陽,則少陽反在陽明之内也。

    蓋以所居之位言,則少陽在太陽、陽明之間,以從入之道言,則少陽在太陽、陽明之内,故治少陽與太陽,絕不相幹,而與陽明為近,如小柴胡湯之半夏、甘草,皆陽明之藥也。

    惟其然,故氣味須輕清疏達,而後邪能透土以出,知此則仲景用柴胡之義明,而柴胡為腸胃之藥亦明矣。

     麥門冬 味甘平。

    主心腹結氣,解枯燥之結氣。

    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補續胃中之陰氣。

    羸瘦短氣。

    補胃則生肌,清火則益氣。

    久服,輕身耐老,不饑。

    後天足則體健而能耐饑也。

     麥冬甘平滋潤,為純補胃陰之藥。

    後人以為肺藥者,蓋土能生金,肺氣全恃胃陰以生。

    胃氣 車前子 味甘寒。

    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專利下焦氣分。

    除濕痹。

    濕必由膀胱出,下焦利則濕氣除。

    久服,輕身耐老。

    氣順濕除,則肢體康強也。

     凡多子之藥皆屬腎,故古方用入補腎藥中。

    蓋腎者,人之子宮也。

    車前多子,亦腎經之藥。

     然以其質滑而氣薄,不能全補,則為腎府膀胱之藥。

    膀胱乃腎氣輸洩之道路也。

     木香 味辛。

    主邪氣,辟毒疫溫鬼,氣極芳烈,能除邪穢不祥也。

    強志,香氣通于心主淋露。

    心與小腸為表裡,心氣下交與小腸,則便得調矣。

    久服,不夢寐、魇寐。

    心氣通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