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

關燈
丹砂 味甘,微寒。

    甘言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與氣?蓋入口則知其味,入腹則知其性,若色與氣則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

    主身體五髒百病。

    百病者,凡病皆可用,無所禁忌,非謂能治天下之病也。

    凡和平之藥皆如此。

    養精神,凡精氣所結之物,皆足以養精神。

    人與天地同,此精氣以類相益也。

    安魂魄,亦入心,重鎮怯。

    益氣。

    氣降則藏,藏則益。

    明目,凡石藥皆能明目,石者金氣所凝,目之能鑒物,亦金氣所成也。

    又五髒之精皆上注于目,目大小屬心,丹砂益目中心髒之精。

    殺精魅邪惡鬼。

    大赤為天地純陽之色,故足以辟陰邪。

    久服,通神明,不老。

    能化為汞。

    石屬金,汞亦金之精也。

    凡之藥,皆得天地五行之精以成其質。

    人身不外陰陽五行,采其精氣以補真元,則神靈通而形質固矣。

    但物性皆偏,太過不及翻足為害,苟非通乎造化之微者,未有試而不斃者也。

     此因其色與質以知其效者。

    丹砂正赤,為純陽之色。

    心屬火,色赤,故能入心,而統治心經之證。

    其質重,故又有鎮墜氣血之能也。

    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髒腑。

    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雲母 味甘平。

    主身皮死肌,雲母色白屬金,故為肺經之藥。

    又肺主皮毛,雲母薄疊如皮,亦與肺合也。

    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肺氣震蕩,此能鎮之。

    除邪氣,安五髒,亦清鎮之功。

    益子精,肺為腎源。

    明目。

    目白屬肺,此能益目中肺髒之精。

    久服輕身延年。

    肺旺則氣旺,故有此效。

     雲母雖有五色,而白其正色也。

    白屬金,金生水,故雲母之上常生氣雲。

    雲者,地氣上升, 石鐘乳 味甘溫。

    主咳逆上氣,鐘乳石體屬金,又其象下垂而中空,故能入肺降逆。

    明目,能益目中肺髒之精。

    益精,能引肺氣入腎。

    安五髒,通百節,利九竅,降氣則髒安,中虛則竅通。

    下乳汁。

    鐘乳即石汁如乳者所溜而成,與乳為類,故能下乳汁也。

     此以形為治。

    石為土中之精,鐘乳石液所凝,乃金之液也,故其功專于補肺。

    以其下垂,故能下氣。

    以其中空,故能通竅。

    又肺朝百脈,肺氣利則無所不利矣。

    自唐以前,多以鐘乳為服食之藥,以其能直達腎經,驟長陽氣,合諸補腎之品,用以房中之術最妙。

    但此乃深岩幽谷之中,水溜凝結而成,所謂金中之水,其體至陰,而石藥多悍,性反屬陽,故能補人身陰中之火。

    陰火一發,莫可制伏,故久服毒發,至不可救。

    惟升煉得宜,因證施治,以交肺腎子母之髒,實有殊能也。

     礬石 味酸寒。

    礬石味澀而雲酸者,蓋五味中無澀,澀即酸之變味,澀味收斂亦與酸同,如五色中之紫,即紅之變色也。

    主寒熱,寒熱為肝經之疾,酸能收斂肝氣。

    洩痢白沃,亦收澀之功。

    陰蝕惡瘡,味烈性寒,故能殺濕熱之蟲,除濕熱之毒。

    目痛,制火清金。

    堅骨齒。

    斂氣固精。

    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

     此以味為治,礬石之味最烈,而獨成一味,故其功皆在于味。

     樸硝 味苦寒。

    樸硝味鹹而雲苦者,或古時所産之地與今不同,故味異耶,抑或以鹹極而生苦耶。

    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邪氣凝結則生寒熱,硝味鹹苦能軟堅,而解散之。

    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硝質重性輕而能透發郁結,置金石器中尚能滲出,故遇積聚等邪,無不消解也。

     能化七十二種石。

    此軟堅之甚者。

    煉餌服之,輕身神仙。

    消盡人身之滓穢,以存其精華,故有此效。

     硝者,消也。

    樸硝乃至陰之精,而乘陽以出,其本水也,其标火也。

    遇濕則化為水,遇火則升為火,體最清而用最變,故丹家重之。

    石屬金,硝遇火則亦變火。

    蓋無火之性,而得火之精氣者也。

    火铄金,故能化石。

     滑石 味甘寒。

    主身熱,寒能除熱。

    洩,滑石,能滑利大小腸,厘清水谷。

    谷水分,則洩愈矣。

    女子乳難,乳亦水類,滑石利水且能潤竅,故有通乳之功。

    癃閉,利小便,滑利小腸。

    蕩胃中積聚寒熱,滑利大腸,凡積聚寒熱由蓄飲垢膩成者,皆能除之。

    益精氣。

    邪去則津液自生。

    久服輕身,耐饑長年。

    通利之藥,皆益胃氣。

    胃氣利,則其效如此。

     此以質為治,凡石性多燥,而滑石體最滑潤,得石中陰和之性以成,故通利腸胃,去積除水,解熱降氣。

    石藥中之最和平者也。

     禹餘糧 味甘寒。

    主咳逆,補中降氣,不使上逆。

    寒熱,除脾胃氣虛,及有濕滞之寒熱。

    煩滿,補脾之功。

    下赤白,質燥性寒,故能除濕熱之疾。

    血閉症瘕,消濕熱所滞之瘀積。

    大熱。

    熱在陽明者必甚,此能除之。

    煉餌服之,不饑,其質類谷粉而補脾土,所以謂之糧而能充饑也。

    輕身延年。

    補養後天之效。

     禹餘糧,色黃、質膩、味甘,乃得土氣之精以生者也。

    故補益脾胃,除熱燥濕之功為多。

     凡一病各有所因,治病者必審其因而治之,所謂求其本也。

    如同一寒熱也,有外感之寒熱,有内傷之寒熱,有雜病之寒熱,若禹餘糧之所治,乃脾胃濕滞之寒熱也。

    後人見本草有治寒熱之語,遂以治凡病之寒熱,則非惟不效,而且有害。

    自宋以來,往往蹈此病,皆本草不講之故耳。

     紫石英 味甘溫。

    主心腹咳逆,甘能和中,重能降氣。

    邪氣,散風寒。

    補不足,補心血之不足。

     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

    子宮屬沖脈、血海,風寒入于其中,他藥所不能及,紫石英色紫入血分,體重能下達,故能入于沖脈之底,風寒妨孕,溫能散寒驅風也。

    久服溫中,輕身延年。

    補血納氣之功。

     此以色為治,色紫則入心,心主血,故能補血。

    其降氣而能入下焦,則質重之效也。

     五石脂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

    主黃膽,洩痢腸,膿血陰蝕,皆濕氣在太陰、陽明之病也。

    下血赤白,收澀之功。

    邪氣,正氣斂則邪氣除。

    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此皆濕郁所生之毒。

    能除濕則諸病亦退。

    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

    斂精氣而燥脾土,故有此效。

    五石脂各随五色補五髒。

    性治略同,而所補之髒各異。

     石脂得金土雜氣以成,故濕土之質,而有燥金之用。

    脾惡濕,燥能補之。

    然其質屬土,不至過燥,又得秋金斂藏之性,乃治濕之聖藥也。

     扁青 味甘平。

    主目痛,明目,養肝之功。

    折跌癰腫,金瘡不瘳。

    收澀斂肌之功。

    破積聚,消肝邪也。

    解毒瓦斯,利精神。

    久服,輕身不老。

    精氣所結之物,故能除毒,益精,增年也。

     《内經》雲:五髒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

    故目雖屬肝之竅,而白乃肺之精也。

    五行之中,火能舒光照物,而不能鑒物,惟金之明,乃能鑒物。

    石體屬金,故石藥皆能明目。

    而扁青生于山之有金處,蓋金氣精華之所結也,又色青屬肝,于目疾尤宜。

    凡草木中,得秋金之氣者亦然。

    凡物精華所結者,皆得天地清粹之氣以成,而穢濁不正之氣不得幹之,故皆有解毒之功。

    其非精華所結,而亦能解毒者,則必物性之相制,或以毒攻毒也。

     菖蒲 味辛溫。

    主風寒,辛能散風,溫能驅寒。

    濕痹,芳燥能除濕。

    咳逆上氣。

    開竅下逆。

     開心孔,香入心。

    補五髒,氣通和,則補益。

    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芳香清烈、故走達諸竅而和通之,耳目喉嚨皆竅也。

    久服輕身,氣不阻滞則身體通利。

    不忘,不迷惑,延年。

     氣通則津液得布,故不但能開竅順氣,且能益精養神也。

     菖蒲能于水石中橫行四達,辛烈芳香,則其氣之盛可知,故入于人身,亦能不為濕滞痰涎所阻。

    凡物之生于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之。

    蓋人者得天地之和氣以生,其氣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