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菜部

關燈
荊芥穗 氣溫,味辛、苦。

     《本草》雲:辟邪毒,利血脈,通宣五髒不足氣。

    能發汗,除勞渴。

    杵,和醋,封毒腫。

    去枝、梗,手搓碎用,治産後血暈如神。

    動渴疾。

    多食,薰五髒神。

    破結氣。

     卷之六 菜部 生姜 氣溫,味辛。

    辛而甘,微溫,氣味俱輕,陽也。

    無毒。

     《象》雲: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止嘔吐,治痰嗽。

    生與幹同治。

    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細用。

     《心》雲:能制半夏、濃樸之毒。

    發散風寒,益元氣,大棗同用。

    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嘔家之聖藥也。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

    此藥能行陽而散氣。

     《珍》雲:益脾胃、散風寒。

    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孫真人雲:為嘔家之聖藥。

     或問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

    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便為胃口。

    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

    又問曰:人雲: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論之可也。

    若有病則不然。

    姜屑比之幹姜,不熱;比之生姜,不潤。

    以幹生姜代幹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雲:秦椒為之使。

    殺半夏、莨菪毒。

    惡黃芩、黃連、天鼠糞。

     卷之六 菜部 幹姜 氣熱,味大辛。

    辛,大熱,味薄氣濃,陽中之陽也。

    辛、溫。

    無毒。

     《象》雲: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煎二物,名姜附湯。

     亦治中焦有寒。

    水洗,慢火炮。

     《心》雲:發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

    辛熱,散裡寒,散陰寒、肺寒,與五味同用,治嗽,以勝寒蛔。

    正氣虛者,散寒,與人參同補藥,溫胃腹中寒,其平以辛熱。

     《珍》雲:寒淫所勝,以辛散之。

    經炮則味苦。

     《本草》雲: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

    逐風濕痹,腸下利,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

    止唾血,生者尤良,主胸滿,溫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實主氣而洩脾。

     易老雲:幹姜能補下焦,去寒,故四逆湯用之。

    幹姜本味辛,及見火候,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裡寒。

    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

    理中湯用此者,以其四順也。

     或雲:幹姜味辛熱,人言補脾,今言洩而不言補者,何也?東垣謂:洩之一字,非洩脾之正氣也,是洩脾中寒濕之邪,故以姜辛熱之劑燥之,故曰洩脾也。

     卷之六 菜部 薄荷 氣溫,味辛、苦,辛、涼。

    無毒。

     手太陰經、厥陰經藥。

     《象》雲:能發汗,通骨節,解勞乏。

    與薤相宜。

    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虛汗出不止。

     去枝、梗,搓碎用。

     《心》雲:上行之藥。

     陳士良雲:能引諸藥入榮衛,又主風氣壅并。

     卷之六 菜部 蔥白 氣溫,味辛。

    無毒。

     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

     《液》雲:以通上下之陽也。

    《活人書》:傷寒頭痛如破,連須蔥白湯主之。

     《心》雲:通陽氣,辛而甘,氣濃味薄,陽也。

    發散風邪。

     《本草》雲:蔥實,主明目,補中不足。

    其莖白,平。

    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髒,益目精,殺百藥毒。

    蔥根,主傷寒頭痛。

    蔥汁,平溫,主溺血,解藜蘆毒。

     卷之六 菜部 韭白 氣溫,味辛,微酸。

    無毒。

     《本草》雲:歸心,安五髒,除胃中熱,利病患,可久食。

    子,主夢洩精,溺白。

    根,養發。

    陰物變為陽。

     卷之六 菜部 薤白 氣溫,味苦、辛。

    無毒。

     入手陽明經。

     《本草》雲:主金瘡瘡敗。

    輕身不饑,耐老。

    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患。

    諸瘡中風寒水腫,以此塗之。

    下重者,氣滞也。

    四逆散加此,以洩氣滞。

     《心》雲:治洩痢下重,下焦氣滞,洩滞氣。

     卷之六 菜部 瓜蒂 氣寒,味苦。

    有毒。

     《本草》雲: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

    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者,皆吐下之。

    去鼻中息肉,療黃膽,鼻中出黃水。

    除偏頭疼,有神,頭目有濕,宜此。

     瓜蒂苦,以治胸中寒,與白虎同例,俱見知母條下。

    與麝香、細辛為使。

    治久不聞香臭。

     仲景钤方:瓜蒂一十四個,丁香一個,黍米四十九粒,為末,含水一字,取下。

     卷之六 菜部 冬葵子 氣寒,味甘。

    無毒。

     《本草》雲:主五髒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

    療婦人乳難内閉。

    久服,堅筋骨,長肌肉,輕身。

     《衍義》雲:性滑利,不益人。

    患癰疖,毒熱内攻,未出膿者,水吞三五粒,遂作竅,膿出。

     卷之六 菜部 蜀葵花 冷,陰中之陽。

     《珍》雲: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治血燥,白治氣燥。

     卷之六 菜部 香薷 味辛,微溫。

     《本草》雲: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卷之六 菜部 炊單布 《液》雲:仲景治墜馬,及一切筋骨損方中用。

    《時習》補入。

     卷之六 米谷部 粳米 氣微寒,味甘、苦。

    甘平。

    無毒。

     入手太陰經、少陰經。

     《液》雲:主益氣,止煩、止渴、止洩。

    與熟雞頭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強志,耳目聰明。

    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其陽明為胃之經,色為西方之白,故入肺也。

    然治陽明之經,即在胃也。

    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

    又少陰證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衍義》雲:平和五髒,補益胃氣,其功莫逮。

    然稍生,則複不益脾;過熟,則佳。

     卷之六 米谷部 赤小豆 氣溫,味辛、甘、酸,陰中之陽。

    無毒。

     《本草》雲